第四节灾害性天气与农业气象灾害
- 格式:pptx
- 大小:9.33 MB
- 文档页数:97
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对策农业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天气变异和极端气候条件所引起的农业生产损失,包括干旱、洪涝、风雹、冰雹、霜冻、台风等。
这些灾害常常给农民带来不可恢复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农业干旱是农业气象灾害中最普遍和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价格上涨,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干旱也会导致土地退化,导致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流失,土地产生膨胀,导致土地开裂和土地侵蚀。
洪涝是另一种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洪涝可以破坏农作物,灌溉设施和道路,造成难以承受的经济损失。
洪水也有可能导致疾病暴发,导致水污染,影响农民健康和农产品的质量。
风雹和冰雹也是农业气象灾害中较为常见的灾害。
风雹和冰雹可以彻底摧毁农作物,使它们无法回收,并导致农民失去养活生计的能力。
霜冻也是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
霜冻可以破坏农作物和农场设备,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粮食供应短缺,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发展。
总的来说,农业气象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民必须加强防灾措施,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对策:首先,农民应该加强水文气象监测,以便更好地解决所面临的灾害。
当地政府应该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加强了解所面临的灾害情况,并及时通知农民,以便他们采取适当的防灾措施。
其次,农民应该采用科学的土壤和水资源管理实践。
农民必须学会如何提高土壤水分,并减少水分流失的损失。
另外,他们应该利用水资源,通过灌溉和饮水,以便种植更多更健康的农作物。
最后,从政策上支持农民。
农民在遭受自然灾害后,需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政府应向受影响的农民提供财务援助、物资支持和劳动力保障,以缓解受灾群众的困难。
政府还应该改进农业生产政策,以适应变化的自然环境。
总之,在面临农业气象灾害的情况下,农民应采取适当的防灾措施。
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地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他们的家园和生产力。
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分析农业气象灾害是指气象因素对农作物、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等农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灾害事件。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霜冻、高温等。
这些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甚至威胁到食品安全。
干旱是指长期降雨明显不足,地表和土壤水分亏缺。
干旱会导致农田土壤干旱,农作物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为了应对干旱,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御措施。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浪费。
选择耐旱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还可以建设水库和水井,增加水源供给。
洪涝是指大雨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地表和河流水位急剧上升,导致农田和河道内积水严重。
洪涝会导致农作物水浸和水淹,造成农作物的死亡和减产。
为了防御洪涝灾害,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防洪设施的建设,修建防洪堤坝,加宽河床,增加排水能力。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止土壤水分流失和冲刷。
及时排除积水,保持农田排水畅通,防止农作物水浸和水淹。
适时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及时转移和救助受灾农民。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具有强风和暴雨的特点。
台风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导致农田冲毁、农作物倒伏和水浸等情况。
为了防御台风灾害,应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台风警报,提醒农民和相关部门采取防御措施。
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增加地力,提高农田抗灾能力。
合理选择农作物品种,加强农作物管理,防止农作物倒伏和水浸。
同样,及时转移和救助受灾农民,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冰雹是一种天气现象,常常伴随着强风和大雨。
冰雹会导致农作物叶片破损,农田土壤流失和农作物减产。
为了防御冰雹灾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加强农田防护设施的建设,如搭建农膜棚、遮阳网等,减轻冰雹对农作物的破坏。
加强农作物管理,注意及时修复农作物受损部分,提高农作物的恢复能力。
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防止冰雹冲击造成的土壤流失。
一二三第四节灾害性天气与农业气象灾害水分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气流异常导致的气象灾害一、水分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1.干旱(1)干旱的概念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生物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需要指出的是,干旱气候不等于干旱灾害。
干旱是我国最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
(2)干旱类型及成因干旱天气都是在高压长期控制下形成的。
春旱是在移动性的冷高压控制下形成的。
主要影响北方地区。
伏旱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
主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
秋旱地面为蒙古高压,高空为副高脊。
可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
冬旱在蒙古高压控制下形成,影响北方大部地区。
2.连阴雨天气连阴雨天气:是指持续时间在3天以上的降水天气过程,期间可间有阴天或晴天。
特点:降水范围大,强度一般为小、中雨,也可有大、暴雨,多由静止锋造成。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连阴雨天气较多,北方较少。
(1)春季连阴雨华南或长江中下游春季的连绵阴雨天气。
天气特点是:雨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危害:造成春播水稻烂秧阻塞高压原因:稳定的大型环流背景下,冷暖气流交汇而成。
高原南北两支气流位相不一致,它们输送的冷暖气流正好在长江流域交汇,地面形成准静止锋。
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北上阻塞高压(2) 梅雨天气①梅雨每年初夏(6至7月),我国宜昌以东(26至34°N)的江淮流域地区有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天气特点: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风力微弱,降水多属连续性,大雨和暴雨也比较频繁。
进入梅雨称入梅梅雨结束称为出梅阻塞高压梅雨期环流形势示意图冷空气南下静止锋雨带阻塞高压②梅雨天气与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之“利”梅雨季节正值江淮流域作物生长最旺盛、需水最多的时期,梅雨带来较多的降水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使高温季节推迟,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都很有利。
•对农业生产之“弊”梅雨量的多少、入出梅的早晚年际变化很大,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
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教学目标(1)说明我国旱灾、台风的分布地区及其多发原因。
(2)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旱灾类型及灾情特点。
(3)知道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4)了解我国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趋势。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介绍了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旱灾、台风等气象灾害。
通过图表展示了我国有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及灾情的地区差异,并从受灾体角度指出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教材呈现我国东部地区台风路径、登陆次数及经济损失图,说明致灾因子(台风)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特点,而台风多发地区正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教材还安排了三张数据表格,其意图一方面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各种气象灾害的灾情报表,另一方面旨在说明我国旱灾和台风造成的损失巨大。
本节中国的气象灾害是中国的自然灾害中的一种灾害,气象灾害是对我国影响面最广的灾害,也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本节内容在全章中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本节介绍的旱灾、台风等灾害类型与必修1教材联系紧密。
台风在必修1的第二章中的天气系统一节首次出现,台风本质上就是一种天气系统——热带气旋,由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而产生灾害,本节所述的台风既以必修1为基础,又是必修1的延伸。
旱灾由水资源不足引起,与水资源的是否合理利用有关,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有关基础知识已在必修1的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的第三节介绍。
鉴于以上分析,可认为本节的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我国旱灾、台风的分布地区及其多发原因教学难点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并不在气候干旱区,而在雨水较多的东部季风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干旱、台风、寒潮、沙尘暴等图片,提问:这几张图片所反映的自然灾害属于哪一类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我国影响面最广的灾害。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其中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
农业气象灾害成因及其风险探讨农业气象灾害是指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其成因一般和气象因素有关。
这种灾害对农作物、农业生产及农民的生活都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经济损失。
针对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风险,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应对和减轻其对农业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导致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特定地区降雨量的增加或减少,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2. 极端天气事件: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冰雹等都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害。
这种极端天气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与气候变化有关,更频繁的发生也加剧了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
3. 气象灾害的周期性:有些气象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比如干旱、洪涝等。
这种周期性导致了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防范难度增加。
二、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探讨1.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风险:农业气象灾害可能导致农作物种植季节的改变,比如气温异常导致作物的提前或延迟生长,降雨过多导致播种期和收获期的错位等,都会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2. 经济损失的风险: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对农民的收入和经济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特别是在农作物成熟期遭受冰雹、干旱等灾害时,农民可能会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3. 粮食供应的风险:农业气象灾害可能导致特定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进而引发粮食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等问题,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三、应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对策1. 加强气象预警和监测:及时了解气象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至关重要。
加强气象部门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做好气象信息的传递工作非常重要。
2. 推广抗灾品种和技术:选育和推广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以及推广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种植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
3. 建立气象保险制度: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保险制度,可以在灾害发生后对农民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救助,减轻农民遭受的经济损失,提高农民的抗灾能力。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防护措施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的灾害事件,包括风灾、雨灾、冰灾、干旱、高温、低温等。
由于农业生产高度依赖气候和气象因素,因此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较大。
本文将从温度、降水和风灾三方面入手,探讨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1.温度温度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作物失水过多、光合作用减缓,使得种子发芽率下降,幼苗生长迟缓、老化,严重时会导致热害死亡。
在低温下,作物的生长受阻,相应的进行时期变长,那么秋收年末的进度就会被延迟,产量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
同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作物表现也不一样,因此高温和低温灾害对农业子系统也是存在差异的,在即将进入的冬季,预防低温的灾害方案也是务必要做的。
2.降水降水是农业生产中最基础的水源,由于作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如果未得到充足的降水,农作物的生长就会收到影响。
当气温变得很高时,土壤里的水分蒸发得很快,如果连续遭受缺水,农作物的生产量和质量都会大幅度下降。
此外,降水不正常也会使作物产生生长上的紊乱,由于水分的不连贯受阻,将引起病菌、霉菌和昆虫大规模滋生,加重农民的防治负担,使农业产业受到更大的损失。
3.风灾风灾指的是由强风引起的对各种事物的残酷侵害(比如对建筑、交通、农业等产业)。
当农场遭遇强风时,其疾风将不断地吹走连根带叶子的植物,甚至造成广义生产能力的损失,主要的问题是其破坏性是局部的,即只破坏一部分地方,其他农场在如此环境下则会变得非常危险。
当然,在农场中应该预先对风灾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样才能减少风灾对农场的影响,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1.适应性种植在农场中,建议农民适应环境条件来种植作物。
对于在台风季节中种植的农场,应该选栽能够抵抗风灾的作物。
例如,玉米、豆类和根茎类植物之类的植物具有很好的抗风性,这将减少作物遭受灾难的几率。
2.4自然灾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
2.了解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3.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4.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5.了解一些避灾常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观看视频,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通过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资料,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情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课前准备我国自然灾害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国大型自然灾害的课件:2008年年初的雪灾,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
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比较强烈,发言也比较积极)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
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二、新课教学(一)常见的自然灾害1.展示图片,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图片。
学生观察讨论,区分自然灾害的两个种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1)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狂风有很大的摧毁力,使海轮、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受损失;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风暴潮更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但台风带来的降水能缓解旱情。
(2)干旱,长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
(3)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4)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现象的过程。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及防范措施农业气象灾害是指由天气因素引发的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的灾害事件。
这些灾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农产品减产、价格上涨,进而影响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为了降低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首先,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严寒、台风等,我们应针对不同的灾害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例如,在干旱地区,可以采取节水灌溉技术、旱作农业等措施,以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提高耐旱作物的种植面积。
在洪涝地区,可以采取加固排水系统、建设抗洪工程等方式,提高灌溉排水能力,减轻洪涝灾害所带来的破坏。
在严寒地区,可以采取保暖措施,如覆盖保护膜、加强栽培措施,以提高农作物的抗寒能力。
在台风频发的地区,可以采取合理的灌溉排水和选择台风抗性强的农作物种植,减少灾害损失。
其次,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对于灾害预警和防范至关重要。
利用现代气象观测设备,及时收集气象数据,通过建立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将气象数据传递给农业部门和农民,提前预警并做好防范准备。
同时,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精确的农业气象预报,为农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科技创新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防范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基因改良和育种技术,培育出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适应能力。
利用遥感技术对农田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农田中的问题,指导科学的农业生产。
此外,利用无人机、无线传感器等新技术,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测能力。
另外,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也是防范农业气象灾害的重点。
农民可以参加培训,了解不同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范措施,学习气象报警信号的识别与应对,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同时,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推广,为农民提供灾后的补偿和救济,减少其因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
总之,农业气象灾害防范工作需要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完善相关政策和加强农民的防灾意识培训。
只有全面提高防范能力,在灾害来临时能够快速响应,及时采取措施,才能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和经济损失,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民的收入。
第四节自然灾害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①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②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表现在:
①同一时间,很多地区发生不同的自然灾害
②同一地点出现多种自然灾害,不同灾害会连续发生
③同一灾害在大多数地区经常发生
雅地震带。
二、防灾减灾
1、防灾
①灾害预报:运用遥感卫星等技术,精确预报台风、地震等
②修建大量防灾工程防御自然灾害,如“三北”防护林
2、减灾
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保证及时供应救灾物资;及时调动救灾人员,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3、科学自救方法
①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撤到安全的空旷地带;如果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小空间的墙角。
②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当遇到滑坡时,向两侧跑离滑坡体。
③洪涝:设法尽快与当地防汛救援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④当遇到洪水,要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和泥坯房的屋顶。
⑤当遇到台风时,应及时躲避到房间,关闭门窗。
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有效措施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发展速度逐步加速,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受农业气象灾害妨碍,农业生产活动发展受到阻碍,农业现代化建设难以全面加强。
为有效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有效应对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效果,在农业种植活动中,要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落实相应的研究工作,确保农业生产活动得以高效、稳定地进行。
基于此,本文对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有效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措施引言借助增强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研究,能够有效减轻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种植活动的效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农业种植活动开展过程中,借助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相关工作,能够有效应对干旱、洪涝、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在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借助增强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等相关工作,确保农业生产计划高效稳定实施,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应对整体效果。
同时,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证农业生产实践高效稳定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遭受的经济损失和风险。
一、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气象灾害1、干旱农业生产中的干旱是指降水量长期偏少,空气中含水量急剧下降,土壤严重干燥缺水的现象。
这种异常干旱的天气造成农作物严重缺水,妨碍农作物播种和正常生长发育,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不利影响,从而造成农业减产。
在我们国家,干旱是最严重、分布最广的气象灾害,具有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的特点。
东北、西北地区受干旱因素广泛,干旱发生频率也很高。
长期干旱还会造成河流干涸,人畜无饮水,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洪水洪水是指因暴雨、暴雨或连续降雨,降雨过于集中,造成大量地表径流,淹没大片土地、城市和农田而引发的气象灾害。
洪水会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从而致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此外,各种生物群落的结构也因洪水而发生改变,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难[学习目标定位] 1.把握我国旱灾的类型、特点、时空分布与灾情。
2.把握我国受台风、寒潮影响的主要地区及其危害。
3.理解华北地区气象灾难多发的缘由。
一、旱灾1.特点:我国发生范围①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②渐发性气象灾难。
2.区域差异 (1)旱灾多发中心多发中心 ③华北 华南 西南 江淮 多发季节春季④夏秋四季⑤夏季(2)不同区域,旱灾特点不同3.时空特点:与涝灾⎩⎪⎨⎪⎧时间上⑦交替空间上交叉4.灾情(1)表现:农牧业灾情重;工矿、⑧城市受旱灾危害巨大。
(2)缘由:a .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b.⑨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殊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
思维活动1.为什么西北干旱区很少发生旱灾?答案 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毁灭旱灾;半干旱区经常“十年九旱”。
所以,不同的区域,旱灾的特点不尽相同。
在这里关键是“灾”字的理解与含义。
所谓“灾”应造成确定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的大事。
而西北地区的受灾体稀有,甚至有的地方基本没有受灾体,形不成多大的破坏,所以干旱不等于旱灾。
二、台风灾难三、寒潮灾难1.发生时间:我国寒潮主要发生在9月至次年5月。
每年⑬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
2.源地与路径3.山脉走向对寒潮活动的影响4.寒潮影响的地区差异思维活动2.为什么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寒潮不易侵入?答案 寒潮在南侵过程中,受沿途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走向山脉的阻挡,势力不断减弱,所以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区,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少。
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所以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则因海拔特殊高而使寒潮不易侵入。
四、气象灾难多发区1.华北地区灾难种类:⑳干旱、寒潮、○21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难。
农业气象学经典课件——天气和灾害性天气一、引言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观测、分析和预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天气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灾害性天气则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课件将重点介绍天气和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天气对农业的影响1. 温度温度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高温会导致作物水分蒸发过快,引发干旱;低温则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理代谢,导致作物生长缓慢或受冻。
2. 降水降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适宜的降水量和分布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水分,促进作物的生长;而干旱或过多的降水则会导致作物缺水或水浸,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光照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的养分合成和生长速度;而光照不足则会导致作物生长缓慢、产量降低。
4. 风速适度的风速有利于作物的通风散热和光合作用,但过大的风速会对作物造成机械损伤,破坏作物的结构和生长。
5. 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与饱和水蒸气含量之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高湿度会导致作物受病虫害的影响,降低作物的产量;低湿度则会导致作物水分蒸发过快,引发干旱。
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的影响1. 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缺乏降水或降水量明显不足的气候现象。
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干旱还会引发水资源紧张、土壤侵蚀、草原退化等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 暴雨暴雨是指短时间内降水量非常大的降水现象。
暴雨会导致洪涝灾害,造成农田积水、农作物倒伏、土壤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3. 高温高温是指长时间高于正常气温的气候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