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下册《动物的鼻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动物的鼻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鼻子的特点和功能。
2. 帮助学生认识到动物的鼻子在生存和繁殖过程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动物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的鼻子的结构和功能。
2. 不同动物的鼻子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展示不同动物的鼻子的图片和相关知识。
2. 实物模型:展示不同动物的鼻子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
3. 视频资源:播放关于动物鼻子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4. 笔记本和笔:让学生记录重要知识点和观察结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动物的鼻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动物鼻子的好奇心,并提出问题:动物的鼻子有什么作用?2. 进修:通过PowerPoint课件介绍动物的鼻子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鼻子的特点。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比较不同动物的鼻子的形状和大小,让他们亲自感受动物鼻子的奇异的地方。
4. 探究:播放相关视频资源,让学生了解动物鼻子在生存和繁殖过程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动物世界的兴趣。
5. 总结: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重要知识点和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6. 拓展:安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动物,钻研其鼻子的结构和功能,并撰写一篇关于动物鼻子的钻研报告。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教室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观察实践的认真水平等。
2. 学生的作业表现:包括钻研报告的内容丰富度、逻辑性等。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动物鼻子的相关知识?3.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和热爱?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方案,我置信学生们将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修到关于动物鼻子的知识,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希望这堂课能够成为学生们记忆深刻的一堂课,让他们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都能够关注和珍惜动物的鼻子这个奇奥的器官。
《动物的鼻子》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动物的鼻子是一种奇奥的器官,它不仅帮助动物呼吸,还能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的环境。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动物的鼻子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动物的鼻子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不同动物鼻子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3. 培养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和热爱。
三、进修重点1. 动物的鼻子的结构和功能。
2. 不同动物鼻子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四、进修内容1. 动物的鼻子的结构和功能动物的鼻子主要由鼻孔、鼻腔、鼻膜和嗅毛组成。
鼻孔是通向鼻腔的入口,鼻腔内有许多血管和嗅毛,鼻膜可以帮助动物感知外界气味。
不同动物的鼻子结构和功能也有所不同,适应了它们不同的生存环境。
2. 不同动物鼻子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方式(1)犀牛:犀牛有一个非常大的鼻子,它可以帮助犀牛在茂密的森林中感知危险的气味,珍爱自己免受捕食者的伤害。
(2)狗:狗的嗅觉非常灵敏,它们的鼻子可以帮助它们找到迷路的主人或者寻找隐藏的食物。
(3)鲸鱼:鲸鱼的鼻孔位于头部顶部,它们可以通过鼻孔呼吸空气,同时通过嗅觉感知周围的环境,帮助它们在海洋中生存。
五、进修方法1. 观察动物的鼻子的图片和视频,了解不同动物鼻子的特点。
2. 与同砚讨论不同动物鼻子的功能和适应环境的方式,互相交流进修。
六、教室练习1. 请同砚们观察一些动物的鼻子的图片,描述它们的特点和功能。
2. 请同砚们分组讨论一下不同动物鼻子的适应环境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七、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动物,了解它的鼻子的结构和功能,并分享给其他同砚。
2. 请同砚们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动物的鼻子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八、总结反思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动物的鼻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动物鼻子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希望同砚们能够对动物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珍爱好我们的环境,让动物们能够安全健康地生存下去。
以上就是本次关于《动物的鼻子》的导学案,希望同砚们通过这次进修能够对动物的鼻子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动物的鼻子》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动物的鼻子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不同动物鼻子的特点和用途。
3. 培养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导学内容
1. 动物的鼻子结构和功能
2. 不同动物鼻子的特点和用途
3. 动物鼻子与生存环境的干系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动物的鼻子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动物鼻子的作用。
2. 进修:讲解动物的鼻子结构和功能,包括嗅觉、呼吸和声音传导等功能。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动物的鼻子形状和大小不同。
3. 拓展:通过实验或观察,让学生发现不同动物鼻子的特点和用途,如长颈鹿的长鼻子可以帮助它们吃到树上的叶子,猎豹的鼻子可以帮助它们追踪猎物等。
4. 讨论:让学生讨论动物鼻子与它们生存环境的干系,如北极熊的黑色鼻子可以帮助它们吸收更多阳光,保持体温。
5. 总结:总结动物鼻子的结构和功能,强调不同动物鼻子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四、导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动物的鼻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进修和生活中,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积极探索未知领域。
《动物的鼻子》导学案一、导入1. 引入话题:大家知道动物的鼻子有什么作用吗?今天我们就来进修一下动物的鼻子是如何帮助它们生存和适应环境的。
2. 激发进修兴趣:你们知道,有些动物的嗅觉比人类更灵敏,它们可以通过鼻子闻到一些我们闻不到的气味。
你们猜猜看,哪些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呢?二、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不同动物的鼻子结构和功能,掌握动物通过嗅觉适应环境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能力。
三、导学过程1. 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鼻子形状和大小,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
学生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进行观察,也可以实地参观动物园或宠物店进行实地观察。
2.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模拟动物的嗅觉能力。
可以准备一些食物或物品,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闻气味来猜测是什么食物或物品。
然后让学生讨论不同动物的嗅觉灵敏度和适应能力。
3. 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动物的鼻子在生存中的重要性,比如狗通过嗅觉找到迷路的主人、猫可以通过嗅觉找到隐藏在草丛中的猎物等。
让学生总结不同动物的鼻子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嗅觉适应环境。
四、拓展延伸1. 实地探究: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亲自感受不同动物的嗅觉能力。
可以观察鸟类、昆虫等动物的嗅觉特点,了解它们如何利用鼻子适应环境。
2. 创意设计:让学生设计一个关于动物鼻子的展示板或小册子,展示不同动物的鼻子结构和功能。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加入插图、图片等元素,使展示更加生动有趣。
五、教室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动物的鼻子在生存中的重要作用,学会了比较和总结不同动物的鼻子结构和功能。
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发现动物的奇异的地方,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珍爱动物的生存环境。
小学科学3动物的鼻子(教案)小学科学3动物的鼻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动物的鼻子结构特点,了解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动物的鼻子有不同的形状和结构,了解它们适应不同环境的原因。
3.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鼓励他们对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动物的鼻子有不同的形状和结构。
2. 让学生了解动物鼻子的功能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思考的能力。
2. 让学生理解动物鼻子与其适应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动物鼻子的图片或卡片。
2. 碗、刷子、纸巾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首先,教师可以放一些动物的音频,让学生猜猜是哪些动物发出的声音。
2. 再根据所放音频,让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鼻子卡片或图片,并和他们发表一下意见,这些动物的鼻子有什么不同?你怎么知道?Step 2 探究动物的鼻子1.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些不同动物的鼻子图片或卡片,并提供一些简单的问题:你觉得这个动物的鼻子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它的鼻子有什么特殊之处或功能?请你们给你们的动物鼻子起个名字。
2. 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小组的发现,并引导其他同学提问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动物的鼻子是不同形状和结构的,因为它们适应了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Step 3 扩展活动1.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利用碗和刷子等道具进行互动体验活动。
教师用刷子轻轻刷动学生的鼻子,让学生感受到鼻子的柔软和敏感。
随后,让学生将手指伸入碗中,观察自己干燥或潮湿的手指,引导学生理解人类和动物的鼻子在感知外界的差异。
2. 展示一些狗、猫等动物的鼻子的图片,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鼻子上的纹路和鼻孔的大小。
提问:你们有发现什么吗?为什么它们的鼻子上有纹路和鼻孔大呢?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 进一步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动物的鼻子上的特殊结构和纹路,可以增加它们感知外界的能力,比如追踪气味、寻找食物或伙伴等。
二年级青岛版《动物的鼻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动物鼻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和结构等特征。
认识动物鼻子具有的多种功能,如嗅觉感知、呼吸、辅助进食等。
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模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能够描述不同动物鼻子的特点和功能,并分析鼻子与动物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的关系。
3.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鼻子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爱护动物、尊重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让学生体会动物鼻子的奇妙之处,了解人类在某些领域对动物鼻子功能的借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多种动物鼻子的特点和功能。
理解动物鼻子的构造和功能与其生活方式、环境的适应性。
2.教学难点理解某些动物鼻子特殊功能的原理,如狗的嗅觉为何如此灵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动物鼻子的图片(如大象、狗、猪、鲨鱼、蜜蜂等)、有关动物鼻子功能的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简易的嗅觉演示模型(如有条件)。
2.学生准备: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教师在讲台上放置一些有不同气味的物品(如香水、醋、花等),用布遮盖起来。
教师问:“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你们能猜出这里面是什么东西吗?”让几位学生上台来闻一闻,猜出物品。
然后教师说:“我们人类可以用鼻子闻到气味,那动物们的鼻子又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鼻子。
”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探究新知(25分钟)1.动物鼻子的外观特征(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包含多种动物的视频资料,播放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注意到这些动物的鼻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引导学生从形状、大小、颜色、位置等方面回答。
教师展示大象、狗、猪、鲨鱼、蜜蜂等动物鼻子的图片,详细介绍它们的外观特征。
如大象的鼻子长长的、像一根灵活的管子,有很多肌肉;狗的鼻子湿润且黑亮,鼻头有特殊的纹理;猪的鼻子圆圆的、突出,鼻孔较大;鲨鱼的鼻子在头部下方,有特殊的形状;蜜蜂的触角可以看作是它们的“鼻子”,呈弯曲的丝状。
13.动物的鼻子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鼻子的特点,能举例说出动物是如何用鼻子感知环境的。
2、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到的动物鼻子特点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教师课前将准备好的装有水果的密封盒子放在讲台上,向学生提问:怎样能在不拆开盒子的前提下猜出盒子的物品?2、学生参与体验。
教师让学生上讲台闻一闻盒子的气味,猜一猜盒子中的水果是什么。
3、引出课题。
动物的鼻子。
二、探究狗的鼻子的位置、特点和本领。
1、教师提问:我们来观察这几张小狗的图片,一起来说说小狗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汇报后,教师讲述:请同学们根据出示的这几张狗的图片,仔细观察这些狗的鼻子有没有相似之处。
哪位同学能结合课前搜集的图片和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狗的鼻子呢?3、学生讲解:狗的鼻子都长在头部的前面,鼻头黑黑的、圆圆的,总是保持湿润。
它最大的本领就是闻气味。
4、师生交流:狗靠鼻子闻气味,可以做哪些事情?5、教师小结:狗的鼻子是嗅觉器官,可以靠它闻气味来完成寻找食物、搜救、缉毒等事情。
三、探究骆驼鼻子特点和本领。
1、师生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说一说骆驼鼻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什么不同。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3、教师小结:骆驼的鼻孔在沙漠中是微微闭合的,在绿洲地区中鼻孔是张开的。
4、教师提问:为什么骆驼的鼻孔在沙漠和绿洲中会呈现出不同呢?5、教师小结:骆驼根据呼吸时体内水分的散失多少来调节鼻孔开闭大小,此外骆驼在沙漠地区关闭鼻孔可以帮助其抵挡风沙。
四、探究蜜蜂是靠什么闻气味的?1、教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用鼻子闻气味的?2、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蜜蜂采蜜的视频,让学生在小组内思考、交流;蜜蜂是怎样找蜜源的?3、教师引导学生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圈出蜜蜂寻找蜜源的身体部位。
五、课堂小结指导学生从动物的鼻子特点和本领等角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小课堂: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在学生阶段,至关重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13.动物的鼻子-青岛2017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鼻子的形状和功能。
2.能够区分进食和呼吸的鼻子。
3.学会尊重并保护动物的鼻子。
二、教学内容1.回顾上一课学过的动物的嘴巴。
2.学习动物的鼻子的形状和功能。
3.了解进食和呼吸的区别。
4.学习保护动物的鼻子。
三、教学重点1.动物的鼻子的形状和功能。
2.进食和呼吸的鼻子的区别。
四、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理解动物的鼻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学生能否区分进食和呼吸的鼻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课学过的动物的嘴巴,让他们观察图片,回忆不同动物的嘴巴形状。
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动物的嘴巴只能用来进食吗?学生们可以给出答案,然后引入这一课的重点:动物的鼻子。
2. 学习动物的鼻子的形状和功能让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鼻子图片,引导他们发现动物的鼻子形状各异。
然后让学生了解动物的鼻子有什么作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鼻子有呼吸、嗅觉等功能。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鼻子可以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然后和动物的鼻子进行比较。
3. 学习进食和呼吸的鼻子的区别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发现有的动物的鼻子是用来进食的,有的则是用来呼吸的,然后让学生分别找出进食和呼吸的鼻子图片进行观察和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区别。
4. 学习保护动物的鼻子让学生自己思考,动物的鼻子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如何保护动物的鼻子?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回收垃圾,爱护动物等方法。
5. 活动让学生分组,通过观察动物鼻子的形状和功能,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动物的鼻子,每组展示出来。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图片、提问、自我思考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动物的鼻子的兴趣,通过研究鼻子的形状、功能以及进食和呼吸的区别等方面,让学生知道动物的鼻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让学生保护动物的鼻子,爱护动物。
本节课内容适合二年级的学生,同样也对我个人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二年级青岛版科学《动物的鼻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不同动物鼻子的形状和特点。
了解动物鼻子的功能。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探究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动物鼻子的奥秘。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和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好奇心和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不同动物鼻子的形状和特点。
了解动物鼻子的功能。
2.教学难点理解动物鼻子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不同动物鼻子的图片、视频资料、放大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动物的声音,让学生猜猜是哪些动物发出的声音。
提问学生:“动物是怎么闻到气味的呢?它们的鼻子有什么特点呢?”引出课题“动物的鼻子”。
2.认识不同动物鼻子的形状和特点(1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动物鼻子的图片,如大象、狗、猪、猫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动物鼻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点,并描述出来。
教师用放大镜展示一些动物鼻子的细节,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动物鼻子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3.了解动物鼻子的功能(15分钟)教师播放一些动物用鼻子感知周围环境的视频,如狗用鼻子追踪气味、大象用鼻子吸水等。
提问学生:“这些动物的鼻子有什么功能呢?它们是如何利用鼻子生存的呢?”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讲解不同动物鼻子的功能,如狗的鼻子非常灵敏,可以闻到很微弱的气味;大象的鼻子可以用来呼吸、喝水、抓取食物等。
4.动物鼻子与生存环境的关系(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鼻子呢?这与它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讲解动物鼻子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如生活在水中的动物鼻子通常有特殊的结构,能适应水中的环境;生活在沙漠中的动物鼻子通常比较小,可以减少水分散失等。
《动物的鼻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不同动物的鼻子结构和功能。
2. 探讨动物的鼻子在生存和繁殖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动物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的鼻子结构2. 动物的鼻子功能3. 动物的鼻子与生存环境的干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不同动物的鼻子结构和功能的比照分析难点:动物的鼻子与生存环境的干系的理解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动物的鼻子结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
2. 视频播放:播放有关动物鼻子功能的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动物的鼻子与其生存环境的干系,增进学生思维发散。
4. 实地考察:指挥学生到校园或者动物园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动物的鼻子结构和功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物鼻子图片,引发学生对动物鼻子的兴趣。
2. 进修:介绍动物的鼻子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鼻子有不同的适应环境的特点。
3. 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不同动物的鼻子与其生存环境的干系。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动物鼻子的特点,并讨论动物的鼻子在生存和繁殖中的重要性。
5. 实地考察:指挥学生到校园或动物园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动物的鼻子结构和功能。
六、教学评判1.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动物鼻子结构和功能的小短文。
2. 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讨论和活动中的表现,包括积极性、思维深度等方面。
3.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写一份实地考察报告,包括观察到的不同动物鼻子的特点和功能。
七、拓展延伸1. 邀请专家:邀请动物学专家或者动物园工作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动物的鼻子与生存环境的干系。
2. 课外阅读:推荐一些与动物鼻子相关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世界。
3. DIY活动:组织学生进行DIY活动,制作模拟不同动物鼻子的模型,加深对动物鼻子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动物的鼻子》导学案一、导入1. 引入话题:大家知道动物的鼻子有多奇奥吗?2.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动物的鼻子能够帮助它们找到食物,有些动物的鼻子能够帮助它们寻找同伴?3. 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将进修关于动物的鼻子,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进修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不同动物鼻子的功能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和探索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对动物的关爱和珍爱认识。
三、进修过程1. 导入新知识:请观看视频《动物的鼻子》,并回答以下问题:- 为什么狗可以通过嗅觉找到迷路的主人?- 为什么猫可以通过嗅觉找到自己的小猫?2. 探究活动:分组讨论不同动物鼻子的功能和特点,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观点。
3. 进修总结:总结不同动物鼻子的功能,并思考人类鼻子的作用与动物有何异同的地方。
四、拓展延伸1. 实践活动:观察周围的动物,了解它们的鼻子是如何帮助它们生存的。
2. 创意活动:设计一款新型的“动物鼻子模拟器”,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动物的鼻子奥秘。
3. 反思提问:你认为动物的鼻子对它们有多重要?我们应该如何珍爱动物的鼻子?五、教室小结1. 总结:今天我们进修了动物的鼻子,了解了它们的奇奥功能和特点。
2. 展望: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探索动物世界的奥秘,珍爱好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六、作业安置1. 课后作业:观察家中宠物的鼻子,写一篇关于它们的观察报告。
2. 自主进修: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动物的鼻子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理解了动物鼻子的功能和特点?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2. 教学改进:下节课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修和探索动物世界的奥秘?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动物的鼻子的功能和特点,培养观察和探索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对动物的关爱和珍爱认识。
希望学生在进修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动物世界的奇异的地方,珍爱我们共同的地球故里。
动物的鼻子《动物的鼻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动物的鼻子结构及其特点。
2. 掌握动物的嗅觉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4. 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认识不同动物的鼻子结构及其功能。
2. 了解动物的嗅觉的敏锐程度。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动物鼻子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
2. 理解动物的嗅觉对它们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图片、实物模型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模型,让学生猜测不同动物鼻子的结构及其功能。
2. 讲解:教师讲解不同动物鼻子的结构,如象的长鼻,猎豹的敏锐嗅觉等。
3. 示范:教师示范如何用嗅觉寻找物体,让学生体会动物嗅觉的重要性。
4. 练习:让学生分组,用嗅觉识别不同气味或寻找隐藏的物体,通过练习加深对动物鼻子的理解。
5.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动物鼻子的认识和体会,引导他们思考动物嗅觉的重要性。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应该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六、课堂作业:1. 观察家中的宠物,了解宠物的鼻子结构及其特点。
2. 在家中寻找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体,通过嗅觉识别这些物体。
七、反思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不同动物鼻子的结构及功能,培养了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积极参与保护动物的活动,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社会。
结语: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的世界,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动物的鼻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熟识不同动物的鼻子的外形和特点,让同砚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2. 培育同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培育同砚的动手能力和创设力;3. 提升同砚的进修爱好,激发同砚对生物的爱好和热忱。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的鼻子的种类和外形;2. 不同动物的嗅觉功能和生活习性;3. 动物的鼻子和环境的干系。
三、教学重点:1. 了解不同动物的鼻子的外形和特点;2. 探究不同动物的嗅觉功能;3. 分析动物的鼻子和环境的干系。
四、进修活动:1. 老师介绍动物的鼻子的外形和特点,引导同砚观察不同动物的鼻子;2. 同砚进行分组谈论,比较不同动物的鼻子的特点,并制作简易的海报展示;3. 同砚观察植物和动物,探究它们的气味和味道,谈论动物的嗅觉功能;4. 同砚观察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习性,分析动物的鼻子和环境的干系;5. 同砚进行小组合作,在家庭作业中制作关于不同动物鼻子外形和特点的手工作品,并进行展示。
五、评判方法:1. 同砚的教室表现;2. 同砚的小组谈论和海报展示;3. 同砚的手工作品和展示效果。
六、教学资源:1. 老师筹办不同动物的图片、视频和小样本;2. 同砚筹办海报、绘画材料和手工制作材料。
七、教学评判:1. 同砚对于动物鼻子的外形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2. 同砚通过观察和比较,培育了动手能力和创设力;3. 同砚通过小组谈论和展示,提升了观察和比较能力。
通过本次《动物的鼻子》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信任同砚们将会对生物产生深厚的爱好,增加对自然界的熟识,培育动手能力和创设力。
期望每一个同砚都能通过这次活动,体验到进修的幸福和成就感。
第二课时一、设计背景本次作业设计是为了援助同砚了解动物的鼻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育他们对动物生态的熟识和保卫认识,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来培育同砚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二、设计目标1. 让同砚了解不同动物的鼻子结构和功能。
2. 培育同砚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