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蛏人工繁育与中间育成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0.69 KB
- 文档页数:5
蛏子的养殖技术蛏子的养殖技术农夫的野望2018-08-14 09:59蛏子,类属竹蛏科,它是贝类中的软体动物,它主要产地在我国和日本沿海地区,是我国主要养殖贝类之一,它营养丰富,市场效益高。
我们都吃过它,但是大家知道它是怎么养殖的吗?下面一起来亲农网看看蛏子的养殖技术。
1、养殖场地选择养殖选择在中、低潮区、以内湾或河口平坦且略有倾斜的滩涂地,要求潮流必须畅顺和风平浪静,也可在池塘养殖。
蛏子生长在沙层下30公分处,所以对于底质要求较高,最好在表层要有几厘米厚的软泥,中间为泥沙混完,最下层为沙。
同时它对于水质的要求也极为严格,要求海水比重在1.010-1.025之间,适宜生长水温3-32度,喜弱碱性水体,pH值8.01-8.15。
2、蛏田整理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后,就要对蛏田进行整理,首先要对场地进行耙土和翻耕,对底质较硬的地区进行深翻,然后耙细、整平等步骤,使土质变为柔软,适宜蛏子的生长。
在播苗前,先要对其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用漂白粉泼洒水体中,约2-3天后将水排空,再用茶籽饼,消灭蛏田中的小鱼虾以及螺类,防止其吃掉蛏子幼苗。
3、播苗播苗时间南北方略有差异,南方温度回升快,可在4月清明节前播苗,而北方则要在5月下旬播苗。
播苗前先用木桶或塑料桶盛好苗种,再用海水洗净泥沙,就可以进行播苗了,播苗可采用抛播和撒播两种。
抛播适用于埕面宽的蛏田,将蛏苗轻轻抓起,向埕面抛洒,无风时时,可几人交叉抛播,有风时,顺应风力抛播;而撒播则适应于埕面窄的蛏田,同样轻轻抓起种苗,用力向埕面撒播。
4、蛏埕管理播苗后加强蛏埕管理,经常巡查看,查看蛏苗的生长速度鸡成活率,及时进行补苗和相应措施。
在夏季时高温炎热,而蛏埕泥地的散热性较差,不利于蛏子的生长,所以这时就需要加沙进行调节温度,使蛏子处于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加沙时间在6月之前,一般每亩加沙1.5吨,加沙时要求均匀的撒在埕面,另外在暴风雨期间,要注意泥土堆集情况,及时将淤泥推移其他地区。
长竹蛏隶属帘蛤目、竹蛏科,生活于潮间带中下潮区至浅海沙泥滩中,底质以泥沙为主,我国的渤海湾到南海沿岸滩涂均有分布。
长竹蛏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之一。
目前长竹蛏的来源主要为自然海区采捕,资源量逐年下降,每年采捕量不足百吨,无法形成渔汛。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国外未见相关长竹蛏育苗及中间养殖的报道。
国内,1990-1993年,山东的孙虎山等研究了山东烟台地区长竹蛏的繁殖习性和生长规律,指出其繁殖盛期集中在6-7月;1997-1999年福建平潭的王云、郑升阳进行了该地区长竹蛏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出池壳长1毫米左右的长竹蛏稚贝2000万粒;2011-2012年,福建的蔡玉婷等简单介绍了长竹蛏的生物学特征与人工养殖技术;2014-2015年,福建的万为民等研究了长竹蛏土池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实验,指出了播苗密度、底质、干露时间及几种药物对长竹蛏土池生长和成活率影响。
以上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实验性较强,出池的长竹蛏苗种规格偏小,且大多集中在我国南方福建地区,北方尤其是辽宁地区基本未见对长竹蛏苗种繁育的研究。
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技术、中间暂养技术及浅海、滩涂增养殖技术国内外均属空白。
二、辽宁地区发展现状长竹蛏属于辽宁沿海土著贝类,分布地域广,适应能力强,在辽东湾可供增养殖的面积大;其生长占用滩面小,单位面积产量高。
苗种生长速度快,迁徙性弱,固定滩涂成品回捕率较高;成品出肉率高,营养及药用价值高,市场价格较高且一直供不应求。
因此,长竹蛏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滩涂养殖贝类,但其产量逐年下降,苗种繁育技术亟待研究。
三、长竹蛏人工育苗及中间暂养的关键技术2016年,我们进行了长竹蛏人工育苗及室内中间暂养技术研究,亲贝为辽宁土著长竹蛏,5月7日和5月22日产卵,有效育苗水体100米3,7月10日出池平均壳长6.5毫米、规格8万只/千克的长竹蛏幼贝1200万只,长竹蛏育苗及中间暂养研究初获成功。
竹蛏子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竹蛏子是一种优质的水产养殖品种,具有高经济价值和广泛市场需求。
本文介绍了竹蛏子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选址、苗种选取、养殖环境、饲料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在合理的养殖环境下,科学管理和健康防疫,竹蛏子养殖能够获得丰收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正文:一、选址竹蛏子的生长需要温和的海洋环境,对水温和盐度的要求较高。
因此,在选择养殖场地时,要考虑到水温适宜的海区,以及水质清澈、含盐量适宜的海域。
同时,还需要考虑海流、潮汐等因素,确保养殖环境的稳定和水质的良好。
二、苗种选取竹蛏子的苗种选取是成功养殖的关键。
优质的苗种应该具有较高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快和耐逆性强等特点。
可以选择来自养殖基地的优质竹蛏子苗种,或通过监控采集自然环境中的竹蛏子苗种,并进行筛选和培养。
三、养殖环境竹蛏子对底质的要求较高,一般选择淤泥底质和砂泥底质为宜。
养殖场地需要防止强光直射,可以利用遮阳设施进行调节。
在养殖箱或池塘内可以设置适宜的缸体,用于保持稳定的水流和供给养分。
另外,注意养殖场地的管理和清洁,定期清除底部的污垢,保持水质清澈。
四、饲料管理竹蛏子以浮游生物为食,因此需要提供充足且高质量的饲料。
常用的人工饲料包括微小浮游动物和海藻粉等。
合理配制和投喂适量的饲料,可以促进竹蛏子的生长和增加产量。
同时,注意饲料的质量和消化率,避免给竹蛏子饲喂过期或发霉的饲料。
五、疾病防治竹蛏子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疾病,因此需要加强防治工作。
首先要定期检查水质和养殖场地,确保环境卫生。
其次,要控制密度和保持良好的通风,减少疾病的传播。
对于已经感染的竹蛏子,可以采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要学会观察和识别疾病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收获和销售竹蛏子的生长周期一般为6-8个月,盛产期在养殖的第二年春夏季。
在收获时需要注意避开污染区域和降低并请专人进行操作,避免损伤竹蛏子的外壳。
收获后,可以通过清洗、分级和包装等方式进行处理。
蛏子养殖技术采到的蛏苗要经过育苗池越冬培育。
育苗一般建于高潮区,小潮不能淹没、温度较高、水流缓慢、并有淡水可以引入池内的滩涂,面积为0.05亩左右,池的上下方各开1个水口,以便排灌之用。
在放苗前l一2天,将池底的泥土碾碎,耙松,压平。
池内蓄水深度约15厘米。
越冬期间要防止堤坝漏水。
严寒时,要增加蓄水深度,防冰冻。
幼苗在育苗池中经过2个月左右的养殖之后,个体增大,生活力增强,这时育苗池的环境已不适于蛏苗生长的需求,需移到中潮区放养,再经2个月左右培育,即成苗种,可移到养成场养殖。
2.半人工采苗半人工采苗就是根据蛏子的繁殖规律和蛏苗喜欢附于新土上的习性,对蛏子繁殖海区的滩涂底质进行人工改造,使蛏苗附着在人工修筑的苗埕上,从而采到大量的蛏苗。
选好苗埕滩涂:蛏苗埕应选择在风浪小、潮流缓、涂面平坦的中潮区上段,且有淡水注入的内湾滩涂,坐北向南和港浦两侧的滩涂更适宜。
具有软泥或泥多沙少底质的滩涂附苗量多且苗质好。
苗埕型式与整埕方法:综合各地的生产经验,苗埕有坪式、畦式和宽式3种。
坪式:在风浪较小、软泥底质的内湾滩涂上修筑苗埕,要在其两旁和上方挖宽40厘米、深15厘米左右的水沟,围出宽4—8米、长15米左右的滩涂面即成苗坪,毗连成片便为坪式苗埕。
畦式:在风浪稍大、底质稍硬的内湾滩涂上修整畦式苗埕较好。
将挖起的埕土堆放在苗畦两侧和上方,形成三面围堤的苗畦。
苗畦之间由高0.4米、宽2米的堤隔开。
苗畦一般宽5—13米、长20米左右。
在堤的向潮一面开一个缺口,用来进水和排水。
窝式:在风浪较大、底质较硬的内湾洱区挖掘滩涂面,四周筑堤,形成窝状埕地。
在低处留一缺口,让海水进出或关水保温之用。
修建以上3种苗埕都需进行锄埕、耙埕和平畦。
锄埕时,先挖去10—30厘米厚的表土,然后翻土,让潮水冲刷和日晒数天,便于清除土中的腐殖质与生物敌害。
接着耙碎泥块,疏通苗埕四周的水沟,整成中间略高、两侧略低的苗埕,此为耙埕。
平畦是整埕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要注意两点:一是正确掌握平畦时间,二是埕面要求光滑。
大竹蛏育苗技术要点作者:许红,赵希纯来源:《河北渔业》 2016年第7期许红1,赵希纯2(1.锦州市海洋与渔业科学研究所,辽宁锦州121007;2.锦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辽宁锦州121007)大竹蛏(Solen grandisDunker)隶属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帘蛤目(Veneroida),竹蛏科(Solenidae),生活于潮下带 20 m水深的浅海,在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沿海均有分布。
大竹蛏个体大,肉质鲜美,出肉率高,而且营养丰富,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底栖海产软体动物。
现将育苗工作总结如下。
1 亲蛏培养1 1 亲蛏的选育亲蛏选择在自然海区利用人工手捕方式进行采捕的,亲蛏选择性腺发育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无损伤的,个体较大的作为繁育个体。
1 2 亲蛏的暂养亲蛏入场后放在事先消毒好的铺有20 cm细沙的培育池内。
亲蛏培育密度控制为15~20个/m2,亲蛏培养期间投饵主要为扁藻,硅藻。
日投饵量为15万~30万/mL,投饵量可根据亲蛏密度、水温、水色等适当调节。
亲蛏培养水温在21~25℃间。
暂养期间每天换两次水,每次及时捡出死蛏。
2 大竹蛏幼体培养2 1 产卵与孵化大竹蛏培养成熟后自然产卵,自然产卵成熟度好,孵化率高,幼体发育齐。
大竹蛏亲蛏可以连续培养多次产卵,亲蛏利用率高,孵化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原池卵虹吸到旁边池,边吸边加水,根据卵量决定吸出几个池子。
此种方法优点是孵化率高,缺点是不能把卵集中孵化,孵化密度稀,原池会有少量剩卵,会给选育加大工作量;另一种是利用400目网捞接卵,根据卵量合理密度孵化,这样也不浪费卵,几乎把所有的卵都能吸出来孵化。
没有多余水体浪费。
较上一种方法的孵化率差不多。
育苗孵化温度在22~27℃,密度在10个/mL以下,17 h就可以选育D型幼虫。
2 2 日常管理大竹蛏选育完,进入幼体管理阶段,每天换水1/2~2/3,根据水质调节换水量,适时倒池。
提高大竹蛏大规格苗种中间培育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周同龑;石峰;李玲;张哲;马培振;于瑞海【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1页(P46)【作者】周同龑;石峰;李玲;张哲;马培振;于瑞海【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山东蓝色海洋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莱州 264413;山东蓝色海洋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莱州 26441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要根据培育条件及时稀疏密度,在60多天的稚贝中间培育过程中,一般分成4阶段和4个密度培育效果比较好,稚贝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见表1。
根据大竹蛏苗种的生长情况和大小适时调整,及时进行稀疏分池培育,但大竹蛏稚贝壳薄,极易破损受伤,其水管受到外界刺激很易断裂。
因此,在分苗过程中造成伤残,影响幼苗的成活率,可根据大竹蛏稚贝的活跃性采用水冲洗法能获得比较理想的分苗效果。
饵料是稚贝中间培育的物质基础,根据试验,适合大竹蛏中间培育的饵料品种,以扁藻、小球藻、角毛藻、小硅藻为主,金藻为辅,其中以两者或三者等多品种单胞藻混合投喂效果好。
单细胞藻类质量要求新鲜、密度大、无污染、无老化。
随着饵料密度增加,大竹蛏稚贝生长速度加快,存活率表现为先高后低,饵料密度为20×l04个/毫升时的成活率最高。
在5毫米以前日投饵量(10~15)×104个/毫升,5~10毫米日投饵量(15~20)×104个/毫升,日投喂次数8~12次。
5毫米以后的稚贝由于摄食量大增,可以用池塘育肥的天然饵料替代人工培养的单胞藻类,以弥补人工培育单胞藻的不足,降低生产成本,但一定要严格过滤,防止桡足类进入池内,对大竹蛏稚贝造成伤害。
根据试验,大竹蛏稚贝对海泥及粉沙底质等环境无明显的选择性,稚贝的成活和生长也与粒径大小无关,但与底质厚度有关。
蛏子养殖高产技术
1、藻种。
因为蛏子是滤食动物,以藻类为食,藻相的好坏直接决定蛏子的营养水平。
以硅藻为佳,绿藻次之,另外遇到裸甲藻等蛏子则会停止滤食。
2、底质。
底质中高浓度的硫化氢轻则危害蛏子的健康,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蛏子则会降低对营养的吸收,严重影响生长速度,当硫化氢的浓度达到某一水平之时则会导致死亡,这也是很多塘口高温期蛏子损失严重的根本因素。
蛏子高产建议方案
放苗~7月份之前,每隔15天左右使用强力拜生源4亩/包。
7月初~9月出,每隔10天左右使用强力拜生源4亩/包。
9月份~收获,每隔15天左右使用强力拜生源4亩/包。
此方案的优点
1、尽可能减少硫化氢向蛏子孔里渗透,使蛏子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当中,提高对营养的吸收,促进生长;高温期加大用量则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硫化氢带来的损失,提高成活率。
2、芽孢杆菌可以分解底泥里的有机物,使其转化为肥料,减少底泥有机物含量,提高底层溶氧,同时降低肥水成本。
大竹蛏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侯和要牟乃海宋全山王君霞彭作波林玉川(日照市水产研究所,日照276826)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大竹蛏的繁殖季节、亲体暂养与催产、产卵孵化和幼体培育及变态附着的试验结果。
结果表明,大竹蛏在人工暂养条件下无需特殊的人工催产方法,可自然排放精卵。
受精卵在水温22~25℃条件下,22~24小时孵化出D性幼虫,孵化率为58%以上。
水温22~26℃条件下经6~7天完成变态,发育至稚贝。
以粒径400~500μm细砂作为附着基,经40~50天培育可达体长1cm左右的苗种。
同时,对大竹蛏的催产方法、产卵行为、附着基的投放和胚胎发育、幼虫发生及生长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大竹蛏繁殖生物学人工育苗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隶属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竹蛏科,竹蛏属。
贝壳相当长,呈竹筒状,一般壳长约为壳高的4~5倍,进、出水管愈合,足极发达;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地,生活在潮间带至负20米水深的浅海,营埋栖生活,栖息深度约30~40cm,洞穴倾斜,与地面成70~80°角[1],生存底质为砂底、泥砂底,主食浮游性较弱易于下沉或底栖的硅藻类[2、3]。
大竹蛏一般2~3龄达性成熟,繁殖盛期在4~5月份。
本种个体较大、出肉率高、肉味鲜美且营养丰富,是人们非常喜食的贝类,其市场前景较好,经济价值较高。
目前,国内外文献尚未见大竹蛏人工繁殖技术的报道,我所于2000年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大竹蛏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课题,经过两年研究,初步掌握了大竹蛏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育苗技术的工艺和关键技术环节,专家鉴定该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1. 材料和方法1.1 育苗设施水泥育苗池规格9m×3m×1.2m,二层底砂床育苗池规格2.3m×2.1m×1.3m,0.5m3圆形玻璃钢水槽。
育苗室均为玻璃钢屋顶,顶部及四周用黑塑料布帘遮光,同时具有充气流水设备。
大竹蛏人工繁育与中间育成技术任福海摘要:2015~2017年连续3年进行大竹蛏人工繁育试验与生产,累计培育出平均壳长3~6.1 mm蛏苗162亿粒,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繁殖习性及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大竹蛏卵子分批成熟,多次产卵。
在水温18~25 ℃条件下,受精卵约经22~35 h发育为D型幼虫,D型幼虫经6~10 d培育变态为稚贝,日生长量14~25 μm,成活率66.9%~73.3%。
以细沙为附着基进行稚贝培育和中间育成,成活率可达53.5%~77.3%,日生长量150~166 μm。
关键词:大竹蛏(Solen grandis);人工繁育;中间育成大竹蛏(Solen grandis)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竹蛏科,分布于我国各海区及帝汶岛、菲律宾、泰国湾、朝鲜西海岸及日本[1]。
生活在下潮区及浅海的泥沙中,营潜居生活。
大竹蛏形体较大、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贝肉蛋白质含量高达82.7%[2],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浅海增养殖极具发展前景的优良品种。
为解决大竹蛏增养殖苗种来源问题,2015~2017年,我们连续3年在东港市进行了大竹蛏人工繁育与中间育成技术研究工作,累计培育出平均壳长3~6.1 mm蛏苗1.62亿粒,在亲贝暂养促熟、产卵孵化、浮游幼虫培育、底栖稚贝培育和中间育成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总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水质处理育苗用水来自海参养殖池。
海参养殖池面积6 hm2,水深2.2 m,利用涨潮时将海水泵入海参养殖池,再经沉淀、沙滤后进入育苗车间,由于沙滤效果较差,水质不清,采用生物过滤方式对沙滤水进行二次净化,以保证育苗用水质量。
1.2 亲贝采集与暂养亲贝采自渤海海区,每年5月中、下旬开始从瓦房店或葫芦岛海区采集壳长9~12 cm的大竹蛏作为育苗用亲贝。
利用产卵桶暂养亲贝,产卵桶铺沙15 cm,每桶放亲贝8~12个。
亲贝培育水深100 cm,以金藻、角毛藻、扁藻为饵料,每日投喂3~4次。
辽宁省财政2016年大竹蛏人工繁育与增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现良好开局4月6日,为实施好2016年辽宁省财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省海产技术推广总站在锦州召开了2016年大竹蛏人工繁育与增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联席会。
省海洋海产科学研究院、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以及大连、丹东、锦州、葫芦岛市海产技术推广站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与会人员首先到锦州市苗种繁育中心育苗车间考察了大竹蛏苗种繁育设施,查看了饵料培育池、藻类培育室。
会上,省海产技术推广总站刘学光副站长讲解了项目实施方案,各市海产技术推广站负责同志对今年项目的目标及效益、项目的实施地点与规模、项目的工作分工、项目的进度安排进行了讨论,省海洋海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遵春作为项目技术指导对项目实施中的技术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要求参加项目单位要凝炼技术,对增殖区域做好调研,搞好本底调查,摸清底数,为增殖效果评价提供依据,要注重文章发表、专利的申报。
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朱守维全程参加了项目联席会。
大竹蛏隶属帘蛤目,竹蛏科,竹蛏属,是辽宁土著品种,适应辽宁生态条件,又是以浮游植物、底栖藻类为食的“营养利用型”海产动物,通过强大的滤食作用,实现顺畅的能量流通与物质循环,可降低海水的富营养化水平,改善海区生态环境。
2015年,针对因过度采捕、环境改变等原因导致大竹蛏自然资源已近枯竭的严峻局面,省海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大连、丹东、锦州、葫芦岛市海产技术推广站,依托辽宁省海洋海产科学研究院为技术指导,实施大竹蛏人工繁育与增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项目实施一年来,在辽宁黄渤海建立了2个苗种繁育基地和5个苗种增殖区域;集成示范了亲贝的选择、受精孵化、浮游幼体培育、稚贝中间育成、增殖区域选择及苗种投放等技术;向全省沿海投放大竹蛏稚蛏7789万枚。
首次实现了全省沿海全区域大竹蛏规模化增殖放流。
今年,在去年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将继续以丹东、锦州地区作为大竹蛏人工繁育地,在大连、丹东、盘锦、锦州、葫芦岛等地区增殖区投放大竹蛏稚贝5000万枚以上。
贝类育苗技术之二长竹蛏室内人工育苗技术及问题分析
郑升阳
【期刊名称】《中国水产》
【年(卷),期】2007(378)005
【摘要】@@ 长竹蛏分布在我国、朝鲜和日本内湾潮间带细沙底质上,是一种名贵的海产经济贝类.过去长竹蛏仅限于自然海区采捕,产量低,市场供不应求.笔者开展了土池半人工育苗的试验,对长竹蛏的自然繁殖和生长进行了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长竹蛏全人工育苗,取得了一些成果和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郑升阳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县水产技术推广站,350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相关文献】
1.长竹蛏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J], 王云
2.长竹蛏室内人工育苗技术 [J], 郑升阳
3.贝类人工育苗技术之二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苗技术要点 [J], 孙德华
4.贝类人工育苗技术之二魁蚶室内人工育苗技术 [J], 王海涛;王世党;王同勇;孙文科;苏海岩
5.关于缢蛏的养殖技术之二缢蛏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总结 [J], 徐义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竹蛏人工繁育与中间育成技术
大竹蛏( Solen grandis )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竹蛏科,分布于我国各海区及帝汶岛、菲律宾、泰国湾、朝鲜西海岸及日本[1] 。
生活在下潮区及浅海的泥沙中,营潜居生活。
大竹蛏形体较大、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贝肉蛋白质含量高达82.7%[2]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浅海增养殖极具发展前景的优良品种。
为解决大竹蛏增养殖苗种来源问题,2015〜2017年,我们
连续3 年在东港市进行了大竹蛏人工繁育与中间育成技术研究工作,累计培育出平均壳长3〜6.1 mm蛏苗1.62亿粒,在亲贝暂养促熟、产卵孵化、浮游幼虫培育、底栖稚贝培育和中间育成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总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水质处理
育苗用水来自海参养殖池。
海参养殖池面积6 hm2水深2.2 m利用涨潮时将海水泵入海参养殖池,再经沉淀、沙滤后进入育苗车间,由于沙滤效果较差,水质不清,采用生物过滤方式对沙滤水进行二次净化,以保证育苗用水质量。
1.2 亲贝采集与暂养
亲贝采自渤海海区,每年5 月中、下旬开始从瓦房店或葫芦岛海区采集壳长9〜12 cm 的大竹蛏作为育苗用亲贝。
利用产卵
桶暂养亲贝,产卵桶铺沙15 cm,每桶放亲贝8〜12个。
亲贝培育水深
100 cm,以金藻、角毛藻、扁藻为饵料,每日投喂3〜4 次。
亲贝暂养期间每日全量换水1 次,换水同时清除死亡的亲贝、残饵及粪便。
1.3产卵与孵化
亲贝产卵采用产卵桶自然排放法,当产卵密度达到10个/mL
左右时, 及时将产卵桶移到下一个产卵池继续产卵。
受精卵留在原池孵化,孵化池投放EDTA5 mg/L 以络合重金属。
受精卵孵化期间保持中等气量充气, 在受精卵发育到担轮幼虫期之前, 每小时搅动孵化池底一次,以避免受精卵沉积影响孵化率。
受精卵全部发育成D型幼虫后,用250目筛绢网收集,分池培育,培育密度5〜6个/mL。
浮游幼虫培育期间每日换水1〜2 次,每次50%换水网目前期250目,中后期200目。
D型幼虫期投喂叉鞭金藻或等鞭金藻,每日投喂2次,投喂量2万〜4万细胞/mL;壳顶幼虫期叉边金藻和角毛藻混合投喂,每日投喂 4 次,投喂量4万〜8万细胞/mL。
幼虫培育期间EDTA维持5 mg/L 以络合重金属。
每3 d 倒池一次。
1.4稚贝培育与中间育成
采用细沙为附着基, 稚贝培育与中间育成连续进行。
培育池细沙铺设厚度2 mm,当浮游幼虫发育到变态附着期,壳长达到270〜280卩m 时,对即将附着的壳顶后期幼虫定量,按12万〜19万/m2的密度移入稚贝培育池进行附着。
稚贝培育和中间育成培育期间水深60 cm,每日换水一次,
换水量50%每日投喂3〜4次,叉鞭(或等鞭)金藻、角毛藻、扁藻混合投喂,投喂量为5万〜20万细胞/mL。
稚贝培育和中间育成期间,根据大竹蛏生长情况,每4〜5 d 加细沙一次。
培育期间每日换水后投放EM 菌5 mg/L。
2结果
2.1 繁殖
大竹蛏在渤海海区辽宁段的繁殖季节在5〜7 月,盛期在5
月中旬〜6 月中旬。
性腺发育成熟的大竹蛏亲贝性腺饱满,包裹在内脏囊周围,并且向足的前端延伸发育。
大竹蛏雌雄异体,雌、雄性腺均呈土黄色,性比约1 : 1。
在繁殖期内,大竹蛏的卵子分批成熟,可以多次产卵,间隔期4〜7 d ,随着产卵次数的增
加,性腺逐渐萎缩,产卵间隔期延长,产卵量逐渐减少。
2.2产卵与孵化大竹蛏亲贝经暂养促熟可以顺利的自然产卵,大
竹蛏卵呈圆
形,卵径90卩m,外包一层透明的受精膜,?槌列月选T谒?温18〜25 C,盐度24%。
〜28%。
、pH8.0〜8.3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22〜35 h 发育为D型幼虫,初期D型幼虫壳长140卩m
采用产卵桶产卵法,受精卵原池孵化,中等气量充气,担轮幼虫期之前辅以搅拌池底的方法,受精卵孵化率可以达到80%以上。
2015〜2017 年大竹蛏受精卵孵化率见表2。
2.3浮游幼虫培育
在水温18〜27 C,盐度20%。
〜28%。
、pH8.0〜8.3,培育密度5
〜6个/mL,以金藻、角毛藻为饵料,D型幼虫经6〜10 d发
育成为变态附着期幼虫,温度升高,生长发育速度加快。
不同温度条件下大竹蛏生长发育见表3。
变态附着期幼虫壳长270〜280卩m,此时幼虫足开始出现并陆续变态附着。
上述培育条件下,浮游幼虫因温度不同,日生长量14〜25卩m,成活率66.9%〜73.3%。
2015〜2017年大竹蛏浮游幼虫培育成活率见表4。
2.4 稚贝培育与中间育成
幼虫壳长达到270〜280卩m时开始变态附着,此时需要将
幼虫移入预先投放有附着基的培育池中继续培育,综合3 年来的生产情况,在水温22〜28 C,以细沙为附着基,初始培育密度
12万〜19万/m2,饵料较为充足的条件下,附着稚贝经18 d培育,平均壳长可以达到3 mm,经35 d培育,平均壳长可以达到
6.1 mm日生长量150〜166卩m成活率在53.5%〜7
7.3%。
2015〜2017 年大竹蛏稚贝培育与中间育成情况
3讨论
3.1繁殖季节
多数双壳类性腺发育时是包裹在软体部的两侧如牡蛎、贻贝等,
而大竹蛏性腺覆盖于内脏团表皮下,因此在挑选亲贝时不能从其软体部外观来观测丰满度情况,而必须经过解剖才能判别性腺发育状况。
通过多年来的性腺解剖观察和生产实践发现,在渤海海区辽宁段,大竹蛏每年性成熟一次,繁殖季节在5月〜7月,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
旬,葫芦岛海域大竹蛏产卵期比瓦房店海区略有提前,大竹蛏亲贝采集的最佳时间为5 月中旬〜6月上旬。
3.2附着基的选择与使用
大竹蛏幼虫壳长达到270〜280卩m时开始附着,此时需要投放附着基。
附着基的选择和使用很重要,其选择和使用的原则应当与苗种培育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规格相适应。
如果预期培育规格为5 mm左右,由于培育时间较短(一个月左右),稚贝培育和中间育成可以连续进行,自始至终采用细沙作为附着基;如果进行大规格苗种培育,预期培育规格在10 mn以上,培育时间会长达50 d 甚至更长,在敌害生物如玻璃海鞘较多的地区,应将稚贝培育与中间育成分段进行,在稚贝培育阶段以海泥为附着基,通过倒池、洗苗等方法,尽量清除玻璃海鞘等敌害生物,当稚贝壳长2.5〜3 mn时,再以细沙为附着基进行大规格苗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