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版生物《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江苏核心素养微专题 5科学思维之假说-演绎法
- 格式:ppt
- 大小:5.57 MB
- 文档页数:30
“假说演绎法”对高中生物高考的重要性探究假说演绎法是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与高中生物高考的紧密相连,本文将就此进行探究。
一、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概念假说演绎法指的是基于现有科学知识,根据对待研究对象的了解形成的一个假设或者理论,通过实验论证和验证该假说是否成立的方法。
其基本流程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假说演绎法的主要特点在于科学家提出的假说必须具有实验验证性,只有通过实验得出的有效数据才能最终验证该假说是否成立。
二、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假说演绎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生物学课堂上,教师常常会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提出假说,然后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
举一个例子,当学生学习到酵母菌的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酵母菌的适宜生长温度是多少,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实验,验证假说是否成立。
通过这样的实践过程,学生能够了解科学研究过程中重要的角色,培养他们的实验思维能力,并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在高中生物高考中相当重要。
假说演绎法在生物高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高考中,生物学试题多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根据已知的实验数据,运用假说演绎法推断分析问题。
例如,有一道典型的高考生物试题:“当昆虫受到杀虫剂的毒害,体内一些酶活性会降低。
请你根据这一事实,猜测酶活性减弱的原因是什么?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要解答这道题,考生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生物学常识,掌握昆虫酶的作用及其受杀虫剂影响的相关知识。
其次,考生需要通过已知的酶活性降低事实,提出可能的原因并且予以验证。
通过这道试题的解答,考生既能够展现出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还能够展现出他们的实验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因此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高考中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和高中生物高考中都非常重要,生物学教师和考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假说演绎法的重要性,在教学和备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该方法。
从假说 - 演绎法看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的培养兰杰新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中学 723400假说-演绎法(Hypothetical-deductive-method)又称为假说演绎推理,是一种理论推演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自然科学诸如物理、化学、生物以及教育科研之中。
假说-演绎法的内容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一是提出问题,就是在观察现象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二是形成假说,即就是针对问题通过经验、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一套理论。
三是演绎推理,就是根据所提出的假说进行演绎推理从而得到理论上的结果。
四是实验验证,就是真正去做实验得到实验结果,然后将理论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比对从而对假说进行验证。
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证实),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证伪)。
最后是得出结论。
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中明确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其中“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可见,新的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思维是非常重视的,这关系到科学精神的树立,科学态度的形成,科学习惯的养成,科学思维的培养,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社会人才的选拔以及未来科学家的造就。
在高中生物必修2中,孟德尔分离定律就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来的经典范例。
教材以孟德尔发现分离现象、探索分离规律为主要线索,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叙述了孟德尔所作的主要工作:一、发现了问题:孟德尔通过观察七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F1只有一种性状而F2却有两种性状且比例为3:1呢?二、提出了假说:孟德尔在观察、经验、想象和理论的指引下,形成了对分离现象进行解释的一套初步的理论(这就是假说)。
遗传规律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含“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查验、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
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
以下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剖析正确的选项是()A.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B.孟德尔依照减数分裂的有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C.为了考证提出的假说能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达成了测交实验D.测交后辈性状分别比为1∶1,能够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别定律的实质2.孟德尔经过实验发现了基因分别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一平等位基因的遗传切合基因分别定律B.两平等位基因的遗传必定切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 AaBb 的个体自交理论上后辈必定会出现9 种基因型D. AA、 Aa、 aa 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此中只有Aa 的遗传依照基因分别定律3.孟德尔采纳“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则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孟德尔经过豌豆的杂交实验提出问题B.孟德尔所作的独一假定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C.孟德尔采纳测交实验考证了所作出的假定的正确性D.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研究过程是实验→假定→考证→结论4.以下对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表此刻受精作用中雌雄配子的随机联合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等位基因的分别或组合是互不扰乱的C.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跟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别D.一平等位的遗传依照分别定律,两对或多平等位的遗传必定依照自由组合定律5.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妻,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女儿,问这对夫妻重生一个孩子是正常男孩的概率和该病遗传所依照的遗传规律分别是A. 1/4 ,分别规律C. 1/4 ,自由组合规律()B. 3/8 ,分别规律D. 3/8 ,自由组合规律6.有些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即一朵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有些植物的花为单性花(即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假说——演绎法摘要】假说——演绎法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方法,其思路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关键词】生物教学;假说——演绎法【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20-0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是生物教学在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大纲对此要求层次高,许多学生感到假说——演绎法很抽象。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假说——演绎法?首先应使学生弄清楚其定义: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假说——演绎法的思路表现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区别归纳法和演绎法:前者是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后者是从一般到特殊,根据一类事物都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该类中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
二者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
从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过程中,以观察——归纳为主的方法逐渐让位给以假说——演绎为主的方法。
这是因为现代科学从总体上来说,已经不是处在经验材料的收集阶段,而是处于高度的理论概括和演绎的阶段。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紧紧结合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中的几个案例来讲解假说——演绎法。
案例1:孟德尔做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种亲本杂交实验中,发现F1表现一致,F2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的现象,提出对分离现象解释的假说: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演绎推理的过程: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接近1∶1,最后通过具体测交实验检验假设,从而得出分离定律。
假说演绎法在高考题中运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渗透“假说———演绎法”教学的难得的好方法,特别是在促进学生感悟创新科学研究方法及探究生物科学的能力培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要掌握了“假设———演绎法”的思维方法,高考中遗传探究题题目往往容易迎刃而解。
假说演绎法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假说演绎可以理解为科学分类、合理假设;逆向思维、正向作答。
科学分类、合理假设是人们以一定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对未知的自然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运动规律及其未知事物的存在或尚待发现的预期事物的形象等进行分类讨论所做出的推测性解释(或猜测、猜想)。
逆向思维、正向作答是将假设当做已知条件推断结果和现象,若与题意(事实)不一致舍去;若与题意(事实)一致,就反过来组织语言书写答案。
如(2013 新课标卷Ⅰ)31(. 12 分)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
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 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 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
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 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
回答下列问题:①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 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 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上述5 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②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 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该实验的思路。
高中生物教学中假说――演绎法高中生物教学中“假说――演绎法”“假说――演绎法”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对于落实“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本人对“假说―演绎法”学习、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假说――演绎法”概述1.“假说―演绎法”的基本内涵“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形成推论),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推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以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为指导,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往往要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类比及想象等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对已有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预先在自己头脑中作出的假定性解释。
就其组成而言,包含已知事实和推测性假定两种基本成分。
假设通过这两种成分的搭配明确问题解决途径,在条件与结果之间建构设想。
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
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试探性地对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作出解释,并对未来的经验和事实提出预测。
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不仅能够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还应必须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
即除了解释性条件,还必须有预见性条件。
如果由假说作出的科学预见得到实际的证实,那么就标志着假说已经转化为理论。
就假说能否解释已知事实与能否预见未知事实相比而言,后者是假说具有真理性的更有力的证明,当然更能作为假说是否能转化为理论的鲜明标志。
假说必须经过科学实践的检验才能发展为科学理论。
观察、实验所检验的常常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该假说中逻辑地推导(演绎)出来的描述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
当然,对假说的实践检验过程是很复杂的,不能单靠一两个实验来说明问题。
“假说演绎法”对高中生物高考的重要性探究“假说演绎法”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基于已有的理论和观察到的事实,提出一个假设,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这个假设的方法。
这个方法在高中生物高考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考试得分。
假说演绎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生物学中,很多现象和问题并不是直接观察到的,而是需要通过推理和假设来解释和解决。
通过学习和实践假说演绎法,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考中,经常会有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考察学生对生物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能力,通过运用假说演绎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得到正确的解答。
假说演绎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生物学实验中,经常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
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验证或推翻假设。
通过反复实践,学生可以熟悉各种实验操作和技巧,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效果。
在高考中,有一部分试题是涉及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通过掌握假说演绎法,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这些试题,得到更高的分数。
假说演绎法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生物研究中,往往需要通过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来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掌握假说演绎法,可以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这种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可以在高考中发挥作用,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假说演绎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得分。
在高考中,生物学科往往涉及到多种知识点和概念,题目也较为复杂。
通过学习和实践假说演绎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中的知识和概念,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能力。
在考试中,学生可以通过假设并进行推理和实验,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答题准确性,还可以提高答题速度,得到更高的分数。
“假说演绎法”对高中生物高考的重要性探究引言高中生物高考是学生们备战大学入学考试的重要一关,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好考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假说演绎法是一种科学探究方法,它在生物高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假说演绎法对高中生物高考的重要性,并且从实际案例和科学理论的角度加以说明。
一、什么是假说演绎法?假说演绎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包括了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观察结果和得出结论等步骤。
它要求科学家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提出一个合理的假说,并通过实验验证这个假说,最终得出科学结论。
假说演绎法要求科学家严谨地思考问题,确保实验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二、假说演绎法在生物高考中的具体应用在生物高考中,假说演绎法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生物的基础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假说演绎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准确理解问题、合理提出假说,并通过实际的案例和数据进行验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举例来说,生物高考中常涉及到一些生物现象的解释和推导。
关于人体的免疫系统,考题可能会要求学生分析某种免疫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为什么会出现某种疾病等。
这时候,学生就需要通过假说演绎法来分析这些问题,提出可能的解释和原因,并通过相关的实验或案例加以验证。
只有通过假说演绎法,学生才能对生物学中的一些复杂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三、假说演绎法对学生的重要性假说演绎法在生物高考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假说演绎法,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去解释和推导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这对学生不仅在高考中有着明显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将来的学习和科研中将会受益无穷。
假说演绎法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实验和案例的分析,学生将会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学的奥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能够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热情和兴趣,为将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谈“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优秀获奖科研论文摘要:“假说—演绎法”是人们认识事物、探究规律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实施,以观察为基础,以演绎为核心,以实验为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自主思考、掌握方法,拓展学生的热情和思维空间。
关键词:高中生物假说—演绎法逻辑推理能力《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索方法和技巧,以便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假说—演绎法”是高中生物学习的最基本方法,学生要结合原有认识建立假说,通过层层推进、逻辑演绎、实验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从而获取新知,提升能力。
一、“假说—演绎法”的概念和逻辑关系“假说—演绎法”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提出问题,并据此进行猜想、推理而得出解释问题的一种或几种假说,以假说为出发点进行演绎推理、设置实验、推理验证,得出与实验事实相符的假说或者推翻某种假说,最终获取真理。
“假说—演绎法”又被称为演绎推理,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是形成和构造科学理论的重要思维方法。
该方法具有“预期结论,推理验证”的特点,在问题提出后,根据自身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来尝试解决问题。
在推理中提出假说,并对其中的理论或规律进行预测,学生围绕假说进行分析、推理和讨论,设置一系列的实验进行验证,在不断的检验和修正中,构成相关的理论。
可见,“假说—演绎法”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优秀载体,对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图1为“假说—演绎法”中的逻辑关系。
二、“假说—演绎法”的教学实施策略1.观察是基础,提出问题激发思维意识观察是开启学生思维模式的钥匙,是对个别、特殊、具体事物进行演绎归纳的前提。
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细节进行细致观察,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推进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思考的过渡,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情感和经验,对事物进行积极地分析,找出其中的核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立假说的模式中去。
题型08 利用“假说—演绎法”解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假说—演绎法”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某种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就是“假说—演绎法”的充分体现。
高考复习中,通过挖掘“假说—演绎法”内涵,运用它解答遗传设计题时分解为3步:提出假设,正向演绎推理(结论→结果),逆向答题(结果→结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选择题1.将稳定遗传的茉莉花紫色花品种和白色花品种杂交,子一代均为紫色花(正反交结果一致)。
为探究其遗传机理,某同学进行如下研究:提出假设:茉莉花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紫花对白花为显性演绎推理:若将F1与亲代白花进行杂交,预期子代中紫花∶白花=1∶1实验验证:将F1与亲代白花进行杂交,统计子代花色为紫花∶红花∶白花=1∶2∶1下列针对上述研究过程的说法不合理的是A.该同学的演绎推理是错误的B.演绎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相符,上述假设不成立C.依据实验结果假设应修正为:茉莉花花色由两对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D.对F1自交后代进行演绎推理,结果应该是紫花∶红花∶白花=9∶6∶1【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用纯种白花与纯种紫花杂交,正反交的结果F1均表现紫红花,说明紫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但无法得知该性状由几对等位基因控制。
故需要通过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验证。
A、该同学的假说是“茉莉花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a),紫花对白花为显性”,则F1为杂合子(Aa),若将F1与亲代白花(aa)进行杂交,预期子代中紫花(Aa)∶白花(aa)=1∶1,该演绎推理过程合理,A错误;B、演绎推理后需进行实验验证,若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则假说正确,若不相符,则假说错误,由题干可知,该同学的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故假说错误,B正确;CD、假说错误,则应依据实验结果假设修正为:茉莉花花色由两对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设为Aa、Bb),则F1基因型为AaBb,对F1自交后代进行演绎推理,预期结果应该是紫花∶红花∶白花=9(A—B—)∶6(A—bb+aaB—)∶1(aabb),C、D正确。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假说-演绎法”在解题中的应用许敬良
【期刊名称】《中学生物教学》
【年(卷),期】2018(0)8
【摘要】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了"假说-演绎法"在解题中的应用,并以3个具体实例进行了试题分析,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深化对"假说-演绎法"的认识和理解。
【总页数】2页(P61-62)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假说-演绎法
【作者】许敬良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1
【相关文献】
1.理解假说演绎法培养理性思维的\r生物核心素养 [J], 刘莹
2.基于“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以假说 - 演绎法的教学体会为例 [J], 柳仕刚
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假说-演绎法”应用的课堂实践研究 [J], 金永霞
4.假说演绎法在解决遗传探究试题中的应用 [J], 李志强
5.深度体验假说—演绎法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
——以"假说—演绎法"专题复习为例 [J], 姜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