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及解析】孔子的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
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
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
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
2022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五)试讲9:《孔子的思想》1.题目:《孔子的思想》2.内容: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
孔子创立需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也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
融治相处:实现“仁”。
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敏,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借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看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
主学“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2)明确孔子的思想内容;(3)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答案】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格言,并提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谁还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顺势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环节一:认识孔子介绍孔子环节二:孔子的思想教师进行提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学生阅读材料进行回答:仁。
教师进行总结。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教师提问,那么什么是“仁”呢?怎样才能做到“仁”?学生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提问:除了仁和礼之外,在教学思想上,孔子有什么主张?孔子弟子三千教育的方法一样吗?学生回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教师在PPT上展示史学家,儒学家对于孔子的评价的史料。
教师提问:孔子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要求:结合教材,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明确:(1)孔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成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并继续传承与发展。
(2)孔子的思想,不仅成为个人的处事准则,更为治理国家提供意见与建议。
(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一部分,几千年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小结向学生询问:“本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关于孔子形象史料孔子形象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和伟大的思想家。
通过历史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智慧、品德和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孔子形象的一些历史史料。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这个称号体现了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崇高地位。
孔子的学说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人们应该尊重长辈,尊重礼仪和道德规范。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奉为圣贤。
孔子的形象也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
据记载,孔子是一个温和而谦逊的人。
他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总是以平和的语气传授知识,鼓励学生思考,并且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耐心的解答。
他的言行举止体现了他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也使他成为了学生们心目中的楷模。
孔子的形象还体现在他的行为中。
据记载,孔子曾经游历于各个国家,传播自己的学说。
他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促进社会的进步。
他的行为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怀。
孔子的形象还体现在他的学说中。
他提出了"仁爱"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人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他的学说也强调了个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规范,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人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形象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历史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智慧、品德和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他的形象体现在他的学说中,他的言行举止中,以及他的行为中。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作为一个充满智慧和仁爱的人,孔子的形象都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孔子思想主张及贡献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下面由为你讲述孔子一生的思想抱负及作出的贡献,希望你喜欢。
孔子思想的主要主张1.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维护“礼”:“贵贱有序”3.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4.思想上提出仁政,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的主要贡献(1)政治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教育上: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
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
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
(3)文化上:孔子晚年整理古籍,对保存中国古文化史料作出了贡献~(4)“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学方法(5)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6)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7)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8)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第8课百家争鸣一、重难点分析孔子和儒家学说孔子和儒家学说是本课的重点。
学习本目,根据教材内容,主要应把握孔子其人及其儒家学说和教育思想,了解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生平:应把握孔子出生于鲁国、主要活动(学习礼乐;从政、周游列国;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是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几个方面。
孔子的政治思想:一是主张以礼治国,即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恢复周礼来维系社会秩序;二是提出“仁”的学说,所谓“仁”,他解释为“仁者爱人”,就是做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并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统治者则应体恤民意,爱惜民力,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三是要求实行德政,这是为政取向的追求,反对苛政虐民,主张爱护百姓,并以道德来教化天下,人民才能心悦诚服。
孔子的教育成就:一是主张“有教无类”,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实现了教育体制的创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二是主张德育与智育并重;三是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其一,春秋后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混乱。
如何调节社会矛盾,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孔子认为“仁”“礼”“德”是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二,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从小学习礼乐,认为恢复西周制度,居仁心、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影响:(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受后人景仰;(2)他创立的儒家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应指出,孔子思想也有消极方面:孔子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其学说后来被改造为维护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所形成的封建礼教后来越来越钳制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十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考查内角度一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演变历程角度二 全面认识儒家思想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也”的精神追求,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爱幼、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6)儒家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4.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
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该抛弃,对这些落后的内容应该加以批判和否定。
(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心、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孔子的教育思想阅读精选(1):孔子教育思想及启示一、孔子及其教育思想(一)生平简介公开前551-前479年,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字仲尼,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曾在鲁国做过小吏。
他30岁开始私人讲学,50岁任鲁国中宰,继任司寇,不久辞职,率弟子周游列国,但始终不得重用,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他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孔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又不不断提出和丰富了自我的教育思想与学说。
(二)教育思想1。
首创私学。
践行“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促进文化学术下移。
他开办了规模宏大的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教育对象由贵族推广到平民,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为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2。
主张培养君子。
“以政为德”、“学而优则仕”。
他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而德治具有感化力,能影响人们的心灵。
他认为人才务必靠教育来培养,提倡“学而优则仕”,其教育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君子”或“士”,从而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
3。
强调立志有恒、克己内省等品德修养。
他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仁以礼为准则,包括克己和爱人两个方面。
4。
进行教材建设。
他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授科目,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太经”为教材,为保存和传播中国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5。
提倡尊师爱生。
他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他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到达潜移默化的目的,并生张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
6。
创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他极力主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教学地,包括学习要虚心踏实、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诱导,学习与思考结合,学习与行动结合等。
本专题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线索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二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三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线索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线索五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主体,数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科技成就非凡;中国古代科技以实用性科技为主,长期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对世界文明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线索六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各具特色,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中国文字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中国戏曲具有历史悠久、剧种繁多、相互融合的特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
第32讲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社会背景: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
(1)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孔子军事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3)(三)“大一统”观念是儒家社会理想的核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正处在大动荡、大分化阶段,但是,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
渴望统一、维护统一是先哲们十分重视的社会理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大声疾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反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他尊王攘夷,力求维护统一的政治局面。
孔子的大一统观念是儒家社会理想的核心。
他整理修订的《春秋》一书中寓大一统于微言之中,一开篇便写道:“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公羊传》解释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传者认为一切事物都应统一于王,这才叫统一,即以统一为大。
传者解释说,唯天子乃得称元年,《春秋》记写鲁国历史,鲁国是诸侯国,所以孔子在《春秋》的记事中,几乎在鲁国各公记年之后,都取周公统一颁订的历法,这种保留周历的作法实际上是孔子大一统思想的重要体现。
“大一统”的提法始见于《春秋公羊传》,西汉大儒董仲舒在论述该书的大一统思想时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他强调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坚持统一才能顺应历史潮流。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西汉新儒学把“大一统”发展为“天人合一”的政治理论,求统一反分裂,成为中华民族普遍接受的判断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政治标准和道德准则。
“大一统”观念高度尊崇和重视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历经数千年而不变,与传统文化中的尚同贵一精神密不可分,孔子主张“大同”,墨子倡言“尚同”,孟子提出“定于一”。
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有才略的政治家都把一匡天下、河山统一,作为政治目标。
中国军事发展史的主导趋势是谋求统一。
一部中华民族战争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为统一而战的历史。
中国士子文人忧国忧民也以关注祖国统一为着眼点。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应了先哲最初的一统观念。
“四海之内皆兄弟”,“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中国境内各民族绝大多数认为大家出自同一祖先,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
【史料及解析】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的发展历程学习的重中之重,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谓漫长,伴随着中国的整个古代社会。
1.儒家思想的形成(1)创始人——孔子①“仁”: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谐人际关系。
②“礼”:即“克己复礼”按周礼矫正等级名分以求贵贱有序(保守的一面)。
③“为政以德”:以“礼”治国,要求爱惜民力,包含了民本思想。
④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⑤教育方面贡献巨大,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孔子也被尊崇为“圣人”。
(2)奠基人——孟子①提出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道德观上,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的人格精神。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
(3)集大成者——荀子①继承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教治国,但又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②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教育。
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及其新儒学①地位: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糅合了阴阳家、法家、黄老之学对孔孟儒学加以改造而形成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②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大一统”思想。
(2)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集权,因此汉武帝接受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采纳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由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儒学也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宋明理学⑴理学的兴起: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宋代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
它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使儒学更为理论化、思辨化,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第 1 课儒家文化首创人孔子学习目标要点难点1. 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看法和政治主张及其 1. 要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中心内容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2. 研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 2. 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影响。
和评论。
一、追求礼乐的一世1.自学礼乐少年时发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30 岁时精晓“六经” ,创办私学。
2.从政失败五十多岁时先后任中都宰和司寇,试图增强君权、削弱医生权、克制陪臣,结果失败。
3.漫游列国率徒漫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未被采用。
4.整理文籍68 岁回到鲁国后,整理文籍,删修《春秋》,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 特别提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的,波及领域极其宽泛,记录了孔子对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办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件。
[ 课中思虑 ]阅读教材P21[ 资料回放 ] ,思虑:从这句话中,你看出孔子抱着什么信念?【提示】孔子在少年时就发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而礼乐是周文王拟订的,故孔子的话表现了他要将周文王的礼治社会恢复起来的政治理想,这也是孔子漫游列国的目的。
二、创始儒家思想1.背景(1)社会转型:春秋期间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期间。
(2)礼崩乐坏:违反周礼的行为习以为常,人际关系紧张。
2.目的孔子信心经过恢复周礼,肩负传承文化和改良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内容(1) 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次序。
(2)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是办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中庸:为适合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 特别提示 ]孔子尊崇周礼,恢复周礼,本质是保护风雨飘摇的奴隶社会的规章制度,表现了其思想守旧的方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一致平定、和睦有序的社会场面,令人们生活平定,有踊跃意义。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自学礼乐少年时立志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30岁时精通“六经”,兴办私学。
2.从政失败五十多岁时先后任中都宰和司寇,试图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结果失败。
3.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4.整理典籍68岁回到鲁国后,整理典籍,删修《春秋》,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21什么信念?【提示】 孔子在少年时就立志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而礼乐是周文王制定的,故孔子的话体现了他要将周文王的礼治社会恢复起来的政治理想,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
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社会转型: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
(2)礼崩乐坏: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目的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内容(1)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1.阅读教材P21[学思之窗],思考:结合课文仔细分析,到孔子时代,“儒”的含义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
春秋时期,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治社会的道义,通过恢复周礼,宣传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使儒承担起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22[学思之窗],思考:通过以上言行,说说你对孔子的“仁”“礼”有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提示】孔子认为“礼”与“仁”是密不可分的,要用一种仁爱的精神来讲礼乐,以便使礼乐具有爱人的精神内涵。
这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孔子对百姓的关心与呵护。
虽然孔子的“仁”适用于所有的人,但他主张的“亲亲为大”(如:为维护“亲者”的形象而犯法)具有局限性。
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第第1课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目标导航1.了解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2.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探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孔子其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青年好学,30岁时精通六艺,35岁时收徒授课,55岁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68岁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其言论被辑录在论语一书中。
思维点拨孔子生活在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奴隶社会不断瓦解的春秋时期,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四个阶段。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背景1春秋时代,社会动荡,私人讲学风气开始有所发展。
2春秋晚期,孔子兴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2.思想主张1“礼”的思想礼即周礼,其主要内容首先是尊尊,其次是亲亲。
出于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不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为维护周礼,孔子还提出“正名”的思想,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史论要旨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的规范制度,体现了其思想保守的方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的思想“仁”首先是“爱人”,仁爱建立在自然感情基础之上,应有差别;其次是行“忠恕”之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礼”与“仁”的关系中庸推崇礼与仁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使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
重点精讲对中庸思想的认识“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坚定信念。
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预习导引知识点一孔子其人1.青年时期(1)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2)30岁时已精通六艺,35岁时收徒授课,首创私学。
2.在鲁从政(1)管理内政,任中都宰,后为大司寇,执掌治安、司法事务。
(2)夹谷之会收回被齐国强占的土地,为鲁国赢得了外交胜利。
(3)出任代理宰相职务,这是其政治生涯的顶峰。
3.周游列国(1)原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
(2)目的:游说各国君主实施他的政治主张。
(3)结果:主张未被采纳。
4.献身文教68岁回到鲁国,放弃为官,专心从教,整理古典文献,其言论辑录在《论语》一书中。
5.因病逝世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
[深化拓展]孔子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原因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知识点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地位西周以来随着私人讲学风气的发展,春秋晚期,孔子创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2.儒学主张(1)礼,即周礼,主张尊尊、亲亲、贵贱有序,还提出“正名”思想以规范人的行为。
(2)仁:首先是“爱人”,其次是行“忠恕”之道。
(3)中庸:认为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图解历史]礼、仁、中庸的相互关系知识点三孔子的历史影响1.教育(1)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促使文化教育下移,“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政治(1)要求施行仁政和“举贤人”,并提出“内圣外王”的理想贤人标准。
(2)其人才主张成为中国古代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一个人治社会中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3.思想(1)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
(2)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主题一孔子的思想主张【史料探究】史料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游说列国,受到各国君主的一次又一次面试与接待。
思考下列面试题目中孔子的答案及面试结果可能是什么?为何会出现如此结果?面试试题题1:您的工作动机和愿望是什么?题2:你准备用何方法治理国家?……答案题1:恢复周礼,建立礼乐文明的国度。
选择题孔子的思想主张中重在调解社会人际关系的是A. 仁者爱人B. 民贵君轻C. 有教无类D. 农本思想【答案】A【解析】孔子的仁者爱人有“泛爱众”的因素,重在调解社会人际关系的是仁者爱人,故A正确;民贵君轻是孟子在政治方面思想主张,它不是调解社会人际关系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有教无类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它不是调解社会人际关系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孔子思想没有农本思想,农本思想也不是协调社会人际关系的,D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择题《南方日报》曾经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务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A. 有教无类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存天理,灭人欲D. 经世致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主张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与题干中“让外来工子女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的愿望相吻合。
故选A。
BCD没有涉及教育。
选择题以下思想体现了老子主张中消极方面的是A. 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常使民无知无欲”是愚民思想,这体现了老子主张中消极的方面,故A项正确;“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出事物的转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的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指的是反对盲目战争,因此,BCD是老子的积极主张,故错误。
选择题于丹教授的《论语》讲座在国内引发了一阵学习《论语》的热潮,而在国外《论语》也很受欢迎,很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重视,这主要表明A. 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B.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C. 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D.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答案】A【解析】在国内引发了一阵学习《论语》的热潮,在国外《论语》也很受欢迎,很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重视,表明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故A正确;很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说明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没有体现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B与题意无关,排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说明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说法是错误的,排除C;在国外《论语》也很受欢迎,很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强调的是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没有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故D错误。
第38讲东西方的先哲考点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孔子的生平——(b)(1)少年学礼: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2)开办私学: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开始收徒讲学。
(3)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5)献身文教: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2.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c)(1)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仁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2)礼的思想:礼即周礼,主张“德,以为仁”,匡正社会秩序。
(3)中庸思想:为了协调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克己复礼”,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4)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首开兴办私学风气;注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5)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绵绵不绝。
《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经典。
3.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c)(1)对中国①古代政治: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其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②古代文化: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③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2)对世界①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对待传统文化要懂得尊重、珍惜、保护我国古代文化。
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古代文化,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
【史料及解析】孔子的思想
《论语》一书,可谓是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
书中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核心,“仁”即“爱人”。
“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儒家的魁首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确实是一种中国特色。
无疑,它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孔子的“仁”主要由两层含义。
孝道精神是“仁”学思想的基本点。
儒学在现代的被重视程度多是由孝道精神体现的,现代人对于孝道的推崇也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肯定。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致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
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