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联合国的法律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184.00 KB
- 文档页数:35
国际组织法读书笔记《国际组织法(总论)》梁西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五版。
第一章国际组织和国际组织法的基本性质第一节国际组织和国际组织法的概念剖析国际组织的概念:一般指由若干个国家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为特定的国际合作目的,通过协议而创立的常设国际机构。
其宗旨是依靠成员间的合作来谋求共同利益。
所谓国际组织法,是指用以调整国际组织内部及其对外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包括有关国际组织建立、存在与活动的一切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国际组织的五个基本特征:1、国际组织的主要参加者是国家。
2、国际组织是有别于其成员国而具有相对独立法律人格的一种国家间机构。
3、国家为了使国际组织实现其宗旨,需在一定范围内约束国家本身的行动而赋予国家组织若干职权。
4、国际组织具有高度的国际合作功能。
5、国际组织是以国家间的正式协议为基础而建立的。
第二节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与“职能性原则”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就是它依法独立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种资格。
国际组织,即使是最有权威的国际组织,业只是一种介于国家之间的法律组织形式,而非国家实体,并不具备国家的属性。
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上法律人格的行为能力有如下几个方面:1、缔结多边或双边协定2、召集和参加国际会议3、派遣与接受外交使节4、调节国际争端5、承担国际责任和请求国际赔偿6、参加另一个国际组织的活动甚至加入另一组织7、作出国际承认与作为国际承认的对象8、构成国际继承的主体和客体9、其他行为能力国际组织法律人格和行为能力有如下特点:1、国际组织具有广泛地享受国际权利和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
2、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是一种有别于其成员国法律人格的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主权国家是积极的能动的基本的国际法主体,国际组织则是主权国家通过协议创立的国际法主体。
3、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及其行为能力的范围问题,国际法并无一般性的规则可循。
4、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的法学理论基础是“职能性原则”。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联合国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保障联合国机构正常运转,依据《联合国宪章》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联合国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正式职员、临时职员、专家、实习生等。
第三条联合国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履行职责,维护联合国形象。
第二章工作时间与休息第四条联合国工作人员实行标准工作时间,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时。
第五条工作人员应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旷工。
如有特殊情况,应提前向主管申请。
第六条工作人员享有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年假、产假、婚假、丧假等休假待遇。
第七条工作人员应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身体健康。
第三章工作纪律第八条工作人员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联合国各项规章制度,维护联合国形象。
第九条工作人员应保守国家秘密和联合国机密,不得泄露工作信息和资料。
第十条工作人员应尊重同事,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第十一条工作人员应遵守办公秩序,保持办公环境整洁。
第四章工作考核与奖惩第十二条联合国对工作人员实行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包括工作表现、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
第十三条考核结果作为工作人员晋升、调整工资、奖惩的依据。
第十四条对工作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对违反规章制度、工作表现不佳的工作人员给予惩处。
第五章财务与报销第十五条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等按照国家规定和联合国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工作人员的差旅费、住宿费等报销按照联合国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工作人员应合理使用联合国资金,不得挪用、侵占、浪费。
第六章保密与安全第十八条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和联合国机密。
第十九条工作人员应加强安全意识,遵守安全规定,确保自身和他人安全。
第七章附则第二十条本制度由联合国人事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第二十二条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和修订。
联合国的规章制度一、联合国的背景和目标1.1 背景介绍联合国(United Nations)成立于1945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之一。
它的前身是同盟国联盟,该联盟在二战后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制定了规章制度。
1.2 目标联合国的主要目标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保护人权,以及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生活水平。
为实现这些目标,联合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各成员国的遵守和履行。
二、联合国的主要规章制度2.1 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宪章(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是联合国的最高文件,也是其规章制度的基础。
宪章确立了联合国的原则和目标,规定了成员国的权力和义务,以及机构的组织和职责。
2.2 国际法联合国通过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来规范国与国之间的行为。
国际法包括国际公约、国际判例、国际习惯法等。
联合国通过制定和监督国际法的执行,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公正。
2.3 安全理事会决议安全理事会决议(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s)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根据宪章授权,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做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决定。
决议内容涵盖军事行动、制裁措施、停火协议等,其执行需要各成员国的共同支持和配合。
2.4 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决议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决议(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resolutions)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决议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5 大会决议大会决议(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s)是联合国大会所做出的决策,其具有政治意义和指导性作用,但没有法律约束力。
大会决议涉及到广泛的议题,如维护国际和平、推进可持续发展、加强人权保护等。
三、联合国的规章制度的重要性3.1 维护国际秩序和和平联合国的规章制度通过确立行为准则和法律框架,维护了国际秩序和和平。
第1篇一、引言联合国,作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联合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联合国法律规定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二、联合国宪章1. 背景与目的1945年,为了防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50个国家的代表在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该宪章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宪章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人权与基本自由。
2. 主要原则《联合国宪章》规定了联合国的基本原则,包括:(1)主权平等原则: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不得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2)和平解决争端原则: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3)不干涉内政原则:会员国不得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
(4)合作原则:会员国应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与合作。
三、联合国法律文件1. 国际法院规约《国际法院规约》是联合国的一个重要法律文件,于1945年与《联合国宪章》同时生效。
该规约规定了国际法院的组成、职能和程序,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国际人权法联合国制定了多项国际人权法文件,如《世界人权宣言》、《国际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国际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等。
这些文件规定了人权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为保护人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3. 国际环境法联合国在环境领域制定了多项法律文件,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这些文件旨在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4. 国际刑事法联合国制定了《罗马规约》,设立了国际刑事法院,旨在追究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战争罪和种族灭绝罪等罪行的人的责任。
四、联合国法律体系的实施与监督1. 国际法院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关,负责解决国家之间的法律争端。
第1篇一、前言法律是国家行使权力的工具,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世界各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介绍世界十大法律规定,分析其内容、影响及意义。
二、世界十大法律规定1. 《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公元前18世纪颁布的一部法典。
该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罗马法》《罗马法》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包括《十二铜表法》、《法学阶梯》等。
罗马法对欧洲大陆法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是拿破仑·波拿巴在1804年颁布的一部民法典,被誉为现代民法典的典范。
该法典对法国及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4. 《世界人权宣言》《世界人权宣言》是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一项宣言,旨在保障全球人民的基本人权。
该宣言对全球人权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5.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1982年签订的一部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了国家在海洋领域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该公约对全球海洋事务产生了重要影响。
6. 《美国宪法》《美国宪法》是美国的基本法律文件,于1787年制定。
该宪法确立了美国联邦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全球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7. 《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国际劳工组织章程》是1919年成立的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一项章程,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该章程对全球劳动权益保障产生了重要影响。
8. 《欧洲联盟条约》《欧洲联盟条约》是1992年签订的一部欧盟基本法,规定了欧盟的组织结构、职能和运作方式。
该条约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9.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是1995年成立的世贸组织的基本法律文件,旨在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
该协定对全球贸易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10. 《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是2015年签订的一部全球气候治理协定,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简介《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UNCITRAL Model Law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简称《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
1985年6月21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主持制定,1985年12月1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批准该示范法的决议,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世界各国调整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
建议各国从统一仲裁程序法的愿望和国际商事仲裁实践的特点出发,对该示范法予以适当的考虑。
《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共8章36条。
第一章,总则(第1-6条);第二章,仲裁协议(第7-9条);第三章,仲裁庭的组成(第10-15条);第四章,仲裁庭的管辖权(第16-17条);第五章,仲裁程序的进行(第18-27条);第六章,裁决的作出和程序的终止(第28-33条);第七章,对裁决的追诉(第34条);第八章,裁决的承认和执行(第35-36条)。
该示范法在国际商事仲裁的含义中,对“国际性”进行了宽泛的解释,同时对什么是该法所称的仲裁也做出了解释,既承认机构仲裁,又承认临时仲裁。
关于“商事”一词,该示范法没有在条文中作出规定,而是在注释里做了广义的解释,指明包括契约性和非契约性的一切商事关系,以使其涵盖所有具有商业性质的关系所产生的争议。
商事包括但不限于:任何提供或交换货物与服务的商业交易;销售协议;商业代理;财务代理;租赁;工程建设;咨询;工程技术应用;许可;投资;融资;银行;保险;开采协议或特许使用;合资或其他形式的工商业合作;货物或旅客的空中、海上、铁路、公路运输等。
该示范法公布后,对各国的仲裁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规范国际商事仲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关于仲裁的国内立法以及由此所确立的仲裁制度日益趋同,许多国家或地区按照示范法的规定建立健全了仲裁法律制度,代替了原有的仲裁立法。
如美国的许多州、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意大利、新西兰、英国以及中国的香港等,都以示范法为蓝本稍加修改或直接移植使用。
第1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共同挑战。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联合国作为国际社会最具权威性的组织,不断出台相关法律规定,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篇章。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联合国出台的相关法律规定。
一、联合国宪章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机构设置。
宪章的主要内容包括:1.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经济、社会、文化或人道主义问题。
2. 原则:尊重国家主权平等,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合作解决共同问题。
3. 机构设置:联合国设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国际刑事法庭等机构。
二、国际人权法联合国高度重视人权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国际人权法,旨在保障人类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以下是部分重要的人权法律文件:1. 《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宣言规定了人类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平等权、工作权等。
2. 《国际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规定各国政府有义务尊重和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公民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3. 《国际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规定各国政府有义务尊重和保护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三、国际环境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联合国出台了一系列国际环境法律文件,旨在保护地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部分重要环境法律文件: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浅谈联合国及其法律制度的认识1500字联合国安理会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
然而其本身存在的机制问题,一直制约着其宗旨的实现。
自从安南提出欲对安理会进行改革的意愿后,那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国际社会一时风起云涌,一些新兴强国又推波助澜,一场安理会改革的暴风骤雨即将来临。
一、安理会的现状安理会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发展的执行机构,是联合国最重要的机构,也是唯一有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现由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对实常任理事国质问题都拥有否决权,只要1票反对就不能通过,非常任理事国无否决权。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联合国安理会成立以来,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用了300多次,几乎没有什么事谈成。
二、安理会改革的原因1.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使安理会必须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在传统安全不断受到挑战的同时,非传统安全如恐怖主义也给世界和平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伊朗.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执意进行核试验,致使核战争的阴影笼罩在世界人民的心头。
面对伊朗.朝鲜的挑衅行为,安理会却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致使核武器扩大化。
2.在处理主权国家关系上,面临着矛盾与冲突。
安理会的原则是尊重国家主权,但在事实上,安理会为了协调大国利益,有时不得不牺牲小国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大国的普遍认同。
这严重背离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原则。
然而即使如此,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和强硬的鹰派人物仍觉得联合国碍手碍脚,甚至看联合国为美国通往单边世界道路上的绊脚石,甚至还叫嚣不再需要联合国,美国完全可以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缔造新帝国。
另行创建一个完全服务于美国的新的联合国。
美国与联合国安理会的关系,是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最的障碍。
3.受到其他区域组织和非组织的挑战。
9.11事件后,美国想借联合国安理会这块尚方宝剑,却遭到拒绝。
于是美国及其北约盟友饶开联合国安理会,实行了先发制人的战略,对主权国家阿富汗进行了武装占领。
第十章国际组织法学时:4小时第一节概述一、国际组织的概念国际法上的国际组织是指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是若干个国家为实现特定目的依据条约而建立的一种国家联盟或国家联合体。
它不同于非政府组织。
二、国际组织的特征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有:1、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
2、国际组织是依据国家间的多边条约而创立的。
3、国际组织的基本原则是所有成员国主权平等。
4、国际组织有一套常设的组织机构。
三、国际组织的类型政府间国际组织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1、按照国际组织成员的构成范围,可以分为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的国际组织;2、按照国际组织的职能,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的国际组织和专门性的国际组织;3、按照国际组织是否向他国开放,可以分为开放性的国际组织和封闭性的国际组织;四、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主要体现在:1、缔约权;2、对外交往权;3、承认与被承认的权利;4、国际索赔和国际责任;5、特权与豁免。
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是来自主权国家在创立该组织的基本文件中的授予。
因此,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不能与国家的法律人格相提并论,它只是派生的、有限的,其权力与活动都不能超越组织的基本文件所规定的职权范围。
第二节国际组织的一般制度一、国际组织基本文件的概念国际组织的基本文件是指国际组织赖以建立和进行运作的、由各成员国政府缔结的条约或特别协议的统称。
基本文件通常是一个独立的法律文书,但也可以是一项公约或条约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是普遍性国际组织的一项特别决议。
国际组织文件不同于一般条约的特征:1、规范了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创立了新的国际法主体;2、基本文件限制甚至禁止成员国对文件做出保留;3、为维护组织稳定,很多文件都不对成员国退出做出明确说明;4、本文件即使没有关于修订的规定,国际组织于必要时也可以对其职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变动。
二、国际组织参与者的类型国际组织的参与者是指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并在其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国际法主体及某些非主权实体的地区实体。
第1篇一、引言联合国法律制度是国际社会维护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的基石。
自成立以来,联合国在维护国际法、解决国际争端、促进国际法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国际刑事法院对卢旺达大屠杀的起诉为例,探讨联合国法律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背景1994年,卢旺达发生了一场种族灭绝大屠杀,约80万图西族和温和派胡图族人被屠杀。
这场大屠杀是联合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种族灭绝事件之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追究战争罪犯的责任,国际社会对卢旺达大屠杀进行了调查和审判。
三、国际刑事法院的成立在国际社会对卢旺达大屠杀的关注下,联合国于1998年通过了《罗马规约》,建立了国际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简称ICC)。
国际刑事法院是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刑事司法机构,负责起诉和审判那些犯有种族灭绝、战争罪、反人类罪和侵略罪等严重国际罪行的个人。
四、起诉过程1. 调查阶段国际刑事法院在成立后,立即对卢旺达大屠杀进行了调查。
调查过程中,国际刑事法院收集了大量证据,包括证人证言、文件资料、照片和视频等。
2. 起诉阶段在国际刑事法院的调查过程中,检察官发现了一些证据表明,卢旺达前总统卢图利耶·哈比马里昂·塔瓦杜和前国防部长卡比拉·塞卡·莫伊西等人涉嫌犯有种族灭绝罪、战争罪和反人类罪。
因此,国际刑事法院于2003年对这些嫌疑人提起了公诉。
3. 审判阶段国际刑事法院对塔瓦杜和莫伊西等人进行了审判。
审判过程中,法院审理了大量的证据,包括证人证言、文件资料等。
最终,法院判定塔瓦杜犯有种族灭绝罪、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判处其终身监禁;莫伊西则因证据不足被宣告无罪。
五、案例评析1. 联合国法律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卢旺达大屠杀案例充分展示了联合国法律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
国际刑事法院的成立和运作,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追究战争罪犯责任的有效平台。
这一案例表明,联合国法律制度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法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