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住民俗.
- 格式:ppt
- 大小:4.53 MB
- 文档页数:22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风格:
1.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等地区,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典雅大方,多采用深宅大院的形式,有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元素。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就地取材、保暖隔热等特点。
3.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优点,是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
4. 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呈人字形,通风透气,适合热带雨林气候。
5. 藏族碉房:藏族碉房是一种石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厚重的墙体、高矮错落的屋顶等特点,是藏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
6. 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悬于山腰或坡地,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
7.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这些民居风格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多种多样,与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和民族传统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中国民居常见的风俗简介:1.四合院: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为坐北朝南,四面建房,中间围合成一个庭院。
按照风水学说,这种布局有利于采光和纳气,也有利于家庭兴旺。
北京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屋顶采用硬山或悬山式,有些会在院落中种植花草树木,寓意吉祥如意。
2.土楼:福建、广东等地的传统民居,主要为了防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建。
土楼多为圆形或方形,采用夯土或混凝土建造,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屋顶采用悬山或硬山式。
土楼内部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房间大小和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定。
3.窑洞: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利用黄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凿而成。
窑洞一般分为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内部有火炕,可以烧火取暖。
窑洞一般比较朴素,不施过多的装饰,以实用为主。
4.吊脚楼: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通常依山傍水而建,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屋顶为悬山或硬山式。
吊脚楼内部布局灵活多变,但以堂屋为中心,设有火塘或灶台,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
5.碉房: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一般为石木结构,以平顶为主,墙体厚实。
碉房多为多层建筑,第一层通常设有畜圈,第二层以上为住房。
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碉房内部通常比较
宽敞明亮,设有火塘或铁炉用于取暖和做饭。
这些是中国民居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和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居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历史传统。
中国居住文化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其居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远古的穴居、到古代的庭院,再到现代的公寓、别墅,中国的居住文化在不断演变中,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展现出时代的变迁。
一、穴居文化:远古的智慧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在山洞中居住。
这种穴居的生活方式,虽然简陋,但却蕴含着先人的智慧。
他们利用天然的山洞,或挖掘土洞,创造出最初的居住环境。
这种居住方式,既能够抵御野兽的侵袭,又能提供一个相对温暖的住所。
如今,尽管我们已经远离穴居的生活,但我们仍可以从一些民俗活动中窥见穴居文化的影子,例如陕北的窑洞。
二、庭院文化:古典之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不满足于穴居的生活方式,于是出现了庭院。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庭院中,有假山、有池塘、有花木,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能够享受到生活的宁静。
庭院文化还体现在风水学说上,它关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庭院中,每一个物件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和讲究,这正是中国居住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公寓文化:现代的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庭院逐渐被现代化的公寓所取代。
公寓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不再是私人定制的空间,而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居住区域。
在公寓中,人们共享电梯、走廊等公共设施,形成了一种新的邻里关系。
与此同时,公寓文化也催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的舒适度和便捷性,对于室内装修和家居摆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促使了家居设计和装修行业的蓬勃发展。
四、别墅文化:豪华与自然共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别墅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居住方式。
别墅通常位于郊区或风景名胜区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别墅的设计风格多样,既有古典的中式风格,也有现代简约风格。
别墅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定制,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居住环境。
第六章居住民俗一、建筑居住民俗概述▪1、居住民俗定义:在文明进程中,某种共同体(民族、阶层、同一地域的人们)在选址、建房、迁入、居住这四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惯例,世代因袭,构成了这一共同体的居住民俗。
▪从居住行为的一般流程来看,选址的规则、建房和迁入的礼仪或禁忌、定居生活的惯例,都属于居住民俗。
2、中国居住文化的发展历程穴居《易·系辞》说:“上古入居顺野处”风篱、巢居风篱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传说中的“有巢氏”时代定型期房子▪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建筑居住民俗表现(一)民居类型:(二)建筑结构(三)居住惯例(一)民居类型1、庭院式2、窑洞3、干栏式4、碉房5、帐篷6、阿以旺1、庭院住宅(1)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2)南方的天井院(3)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4)塞北堡子和客家土楼四合院▪所谓四合院,是指出东、西、南、北四面房子称为正房(北屋)、倒坐房(南屋)、东厢房、西厢房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特点,房子都有堂室、庭院、院墙、院门、拦厩、厕所等。
乔家大院(华丽舒适)山西天井房山西平遥苏州园林玲珑精致苏州民居▪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
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一般较高达,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
同时,为了隔绝地上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层做卧室。
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
安徽民居青瓦、白墙,朴素淡雅、马头墙造型。
安徽宏村徽州民居▪徽州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
马头墙高人,能把屋顶都遮挡起来,起到防火的作用。
门楼用石雕和砖雕进行装饰,装饰纹样富有生活气息。
第三节居住民俗
知识点: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的形成和居住民俗的类型,了解居住民俗信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介绍我国各地主要的民居类型、各民族村落传统附属建筑。
建房仪式、相关习俗以及居室文化。
重点:地域环境与民居建筑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建筑空间理解中国人的空间观念。
一、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既指住所,又指人类关于何时居住于何地,又如何居住休息的行为活动。
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习俗惯制,包括兴建房屋时的种种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陈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间形成的特定关系等等习俗。
居住民俗的表现: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住屋的造型和工艺,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有关住房的信仰。
二、居住民俗的形成
(一)居住民俗的初创阶段
(二)居住民俗的过渡阶段
(三)居住民俗的发展阶段
三、居住的类型
中国传统的居住类型包括洞穴居、干栏居、帐蓬、上栋下宇式建筑。
四、居住与环境的关系
五、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
六、住屋的造型和工艺
七、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
八、有关住房的信仰
九、居住的特点: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
十、云南居住民俗举例。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以及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居住民俗的名词解释2、什么是居住民俗3、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是什么?4、居住民俗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居住民俗的名词解释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选址、稳居求吉、内部摆设、住房分配。
居所命名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上为何挂匾联?中国古代建筑建成后,常常挂上匾联,对建筑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出生后都有一个名字,那么古代建筑也要有一个名称,作为代号。
匾,是挂在门顶或墙上的题字横牌。
匾额,是挂在厅堂或亭榭上的题字横牌。
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子上的联语。
楹联对字数多少没有规定,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被誉为“诗中之诗”。
题写匾额和楹联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化和民俗活动,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内容,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观念,对社会具有教化和引导作用,因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什么是居住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1. 四合院:四合院是汉族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
它由四个房屋围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中间是一个露天的庭院。
四合院通常采用砖石结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窑洞:窑洞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窑洞是在黄土坡上开凿而成的,呈拱形,内部空间较大,可以容纳多个房间。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等优点,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3.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独特类型,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它是用土坯或砖石建成的圆形或方形建筑,通常有多层,每层有多个房间。
土楼具有防御性能强、通风采光好等特点,是客家人民居文化的重要代表。
4. 水乡民居:水乡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江南水乡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它是一种临水而建的建筑,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底层是架空的,用于停放船只和储物,上层是居住空间。
水乡民居以白色的墙壁、黑色的屋顶和精巧的木雕、石雕等装饰为特色,体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水乡文化。
总之,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