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交往史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3
Ⅰ.①秦汉之际,大量中国人往朝鲜半岛避难。
汉时,半岛南部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见武帝、光武帝。
其中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
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朝鲜输檀弓、果下马入中国,中国传给铜镜、漆器、铁器等。
Ⅱ.①西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遣使经朝鲜半岛赴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遣使朝汉,受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中国传给铁器、铜器、丝帛等。
Ⅲ.两汉时期中越联系密切,越南输象牙、犀牛、珍珠入中国,中国传给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等。
Ⅳ.①西汉以前,中国丝绸少量转贩至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张骞使西域后,汉与西域联系渐频,沟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②丝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交佛教经中亚由丝路传入中国。
③汉武帝时“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自广东沿海始,西至孟加拉湾沿岸,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Ⅴ.西亚安息国经陆上丝路与汉频繁交往,又经海上丝路在汉与大秦之间转贩丝绸,大获其利。
Ⅵ.①丝路西端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汉朝都想直接交往,但受安息等国之阻。
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往使,至条支海(波斯湾)则止,不达。
②后大秦经海上间接地与汉进行丝绸贸易。
《后汉书》载,大秦安敦王朝遣使于166年来汉,献象牙、犀角等物给桓帝。
这是正史所载中欧最早的直接往来。
★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①物质基础:汉朝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大。
②政策:汉的对外政策。
③交通:张骞、班超开辟发展了中西交通。
④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这与对外关系发展互为因果。
Ⅰ.隋唐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东达朝鲜,西通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多国。
海路自登州、扬州出,东到韩国、日本;自广州出,西至波斯湾。
Ⅱ①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往来频繁,来唐留学生以新罗人为多,如崔致远。
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馆”“新罗坊”。
②新罗立国参用唐制,设国学,教儒学。
③新罗人从唐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制铜技术。
专题四: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万海泉专题目标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只是到了明清我国统治阶级才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选择同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当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时,往往会采取积极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如历史上的唐王朝;反之,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的对外政策,如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并开始遭受到外来侵略,就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对社会发展有利;闭关不利于社会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代与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情况,总结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从对外交往的影响中,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树立开放意识。
知识梳理一、与朝鲜关系秦汉:燕、齐、赵人迁居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其中辰韩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被称为“秦韩”.朝鲜的弓、马输入,中国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
隋唐:唐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长安和沿海设“新罗坊”、“新罗馆”接待商旅。
新罗立国,仿唐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从唐引进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唐诗;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唐文化色彩。
二、与印度关系两汉:沿丝绸之路南线可到身毒,佛教传入中国。
沿海上丝绸之路可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隋唐:以佛教为纽带,交往加强。
贞观时通使。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高僧玄奘和义净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到天竺,《道德经》被翻译介绍到天竺。
备注: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在中印2000多年的交往中,99.9%是友好合作的历史。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双边关系发展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
史实: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唐朝玄奘西游,学习天竺的熬糖法。
隋唐对外交往的史实隋唐时期可是咱中国历史上超厉害的一个阶段呢,在对外交往方面那也是有超多超酷的史实的。
先说说隋朝吧,那时候隋朝和周边国家就有不少往来。
隋朝的大运河可是个大工程,这大运河的开通啊,不仅对咱国内的经济交流、交通改善有着超级重要的意义,在对外交往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呢。
好多外国的使节、商人顺着运河就能更方便地到达中国的很多地方。
就好比现在我们有了高速公路一样,那时候运河就是对外交往的“高速通道”。
而且啊,隋朝的长安可是当时国际上超有名的大都市,好多外国人都向往着呢。
外国人来到隋朝,看到隋朝那高大的城墙、热闹的街市,眼睛都直了。
他们看到隋朝人穿着漂亮的丝绸衣服,那是羡慕得不得了,回去就跟自己国家的人说隋朝有多厉害。
再说说唐朝吧,唐朝就更不得了啦。
唐朝的对外交往那叫一个广泛。
在东边,和日本的交往特别频繁。
日本派了好多遣唐使到唐朝来学习。
这些遣唐使可都是日本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人才呢。
他们到了唐朝,就像我们现在的学生出国留学一样,啥都学。
学唐朝的政治制度,回去就仿照唐朝建立自己的政治体系;学唐朝的文化艺术,日本的文字就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呀;学唐朝的建筑风格,你看日本的一些古建筑是不是和咱们唐朝的建筑有点像呢?唐朝还对日本的服饰、礼仪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西边呢,唐朝和中亚、西亚甚至欧洲都有交往。
丝绸之路在唐朝那可是超级繁荣的。
沿着丝绸之路,商人们牵着骆驼,驮着各种货物,像丝绸、瓷器这些在西方可都是超级稀罕的宝贝呢。
西方的香料、珠宝啥的也源源不断地运到唐朝。
那时候的长安,大街上到处都能看到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外国人。
有高鼻子大眼睛的西域人,有皮肤黝黑的非洲人,还有金发碧眼的欧洲人。
大家在长安这个大舞台上交流、贸易,可热闹了。
唐朝还和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有很多交往。
玄奘大师西行取经可是一件超级有名的大事。
玄奘大师一个人踏上那充满未知的西行之路,那得多勇敢啊。
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天竺,在天竺学习了很多佛教经典,然后又把这些经典带回唐朝。
专题四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皮超成)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2)经贸交流:(3)科技文化交流:(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3、途径(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③交通以陆路为主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2).原因: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1)、特点: ①呈现双向性,输出、吸收皆重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⑤交通是水陆并重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2).原因: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特点: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1)、特点:①交通以海路为主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④西学东渐(2)、原因: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一、对外政策:汉唐—明朝中期,对外开放→明末清初:闭关自守二、对外港口:广州、扬州、登州(蓬莱)、泉州(元1)三、对外关系史:四、主要交往国(一)两汉期:P39:朝、日、越、西亚、欧洲大秦(二)隋唐期:P79 新罗、日、印度、西亚波期大食、欧洲东罗马、非洲杜环(三)宋元期:P105;明:郑和、开发南洋、抗倭、葡占澳门、传教士(四)明清期:P125:清:郑成功收台、闭关、抗俄、传教士五、对外交流频繁原因:(一)政:强大,中央集权,开明政策 (二)经:繁荣,物基础(三)文:世界领先,吸引力 (四)交通:海陆并举,船海技术进步六、对外交流影响:1、中国先进的政、经、科文传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2、中国吸取,推动自身政经科文:高丽乐,文化,熬糖法3、增进中外了解,联系友谊:马可·波罗,列班·扫马,杜环七、对外交流的途径:(一)政治上:派使节例:遣唐使(二)经济上:官方,民间贸易例:郑和(三)文化上:遣留学,传宗教(四)对外战争八、古代对外贸易特点:(一)商路:汉初,陆路为主→汉武帝,海上丝路→唐:海陆并重→宋元:陆路衰微,海路为主,因为:①经济重心南移②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普用③瓷器船运④西北陆路交通不畅。
(二)商品:传出:丝茶瓷;传入:奢侈品(三)商业对象:宋元以前主要亚洲国,大陆国→亚欧非,海洋国(四)目的:官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贡赐贸易(五)伴随:文化交流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传出儒教,传入三教),民族融洽:回族新中国构建各社会的努力,一国两制1、政治上:人代制,多举制,政协制2、经济上:改开,全面建小康社会3、民族上: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4、文化上:文明建设,八荣八耻,树立社义新型荣辱5、社会上:建设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保、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思想。
6、外交上:和平崛起全球化,睦邻、富邻、友邻、善邻、互信。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与影响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外交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一、汉代的西域联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代的西域联盟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外交成就。
汉代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往,不仅促进了文化、经济的交流,还扩大了中国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
中国汉朝通过外交手段,成功地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与之签订了不侵犯条约。
这种外交政策为汉代中国的疆域扩张奠定了基础,并且使得汉文化得以传播到西域地区。
二、唐朝的丝绸之路在唐朝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又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朝对丝绸之路的重视与发展。
唐朝通过与各个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国文化与技术。
在这一时期,唐朝与中亚、南亚等地的国家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繁荣的国际贸易网络。
这对于当时中国的繁荣和独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外交事件。
明代时期,中国开始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随着清朝的兴起,海上贸易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更为重要的外交活动。
中国通过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不仅带来了巨额的贸易收入,还使得中国的商品、文化和科技得以传播到东南亚及西方国家。
这一外交成就对于明清时期中国的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四、近代的东亚联盟近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进一步扩展到东亚地区。
在19世纪,中国面临了列强入侵以及西方列强对华贸易的控制。
中国积极寻求地区联盟,以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维护自身的权益。
其中,和日本的甲午战争和对日本的“黄世仲外交”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外交事件。
这些事件引发了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并为日本后来的帝国主义扩张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中国对外交往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着众多的外交交往史。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世界十分重要的国家之一,不仅对自身的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外交交往主要以礼仪来展开。
在周朝时期,周王朝的贵族们就会互相拜访,商讨政治和经济上的事宜。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互相纷争,因此对外交往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其中,《礼记》就是对于古代外交交往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各种细节和礼节,以便于向其他国家使臣展示出中国强盛的国家实力和文化底蕴。
在汉朝时期,中国的外交交往更加广泛,并与西域、朝鲜、罗马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其中,汉武帝时期的霍去病开辟了丝绸之路,使得汉朝与中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得以成为可能。
霍去病的外交贡献不仅使汉朝得到了更多贵重商品,同时还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大国之一。
唐朝时期则是中国外交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朝时期的中国文化极度繁荣,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文明之一。
唐朝期间,中国与阿拉伯、伊朗等国家也建立起了丰富的文化交流,外交达成了百姓互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深度交流。
其中,唐朝的玄奘和鸠摩罗什等佛教高僧更是前往印度,带回大量佛教经典,为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时期,中国的外交面临了很多的挑战,但仍然保持了其独特的特色。
明朝时期的海上贸易最为繁荣,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海上贸易之一。
同时,明朝的中华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传播,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朝时期的外交贸易成果的同时也曾遭到过非议,但是其东华夷论,海上禁贸经济等外交贸易指导理念却非常有长远眼光与指导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更加频繁,范围也更加广泛。
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中国坚持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积极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在国际上树立起来了良好的形象。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与外贸发展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断开放走向世界,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特点和文化传统。
下面,我将谈论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和外贸的发展历程。
起始时期:文化输出与物资交换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接触到了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
那时,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是通过文化输出来实现的。
例如,孔子曾经流落到鲁国和陈国,与当地文化交流,并把中国的儒家思想传播到周围的国家。
同时,中国也通过物资交换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来增进友好关系。
特别是在汉朝,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贸网络,推广丝绸和茶叶等国内特产,成为了亚洲最强大的贸易中心之一。
汉武帝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与大夏、天竺等国家进行交流,开辟了以丝绸为主要货物的“丝绸之路”,使中国的外贸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进入中古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进入唐代和宋代,中国对外交往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宋代,中国成为迄今为止最早的海上大国之一。
宋代的物质文化水平达到了一个高度,中国的造船技术、海洋贸易业和海外扩张能力也逐渐增强。
世界上最早的海上保险、同业公会等组织在中国出现。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逐渐开通,中国的物贸和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
宋代的官员钱存训撰写了《万国邮谱》一书,详细记述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贸易状况,成为世界地理和贸易的重要著作。
明清时期:海运贸易的兴起与闭关锁国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日益繁荣,特别是海运贸易的兴起更是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交流。
中国的官府和私人商人不仅在东南亚地区、非洲、美洲等地方开展贸易活动,还在东亚和欧洲等地建立起了贸易关系。
直到18世纪末,中国依然是全球贸易重要的贸易中心。
但随着外来列强的入侵和威胁,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对外控制和限制经济和文化交流,使得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断了很长一段时间。
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与全球化20世纪初,随着中国面临内外的巨变,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也开始发生转变。
专题七对外交往史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汉朝中外交流: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2、开通丝绸之路;隋唐时进一步向西延伸至西亚、欧洲。
(了解丝3、设西域都护府;绸之路路线及开通历史意义。
)二、唐朝中外交流:(唐朝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开放王朝,对外交往总体上比较活跃)1、开放性的国际性大都会:长安;2、玄奘西行印度取佛经;3、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4、日本多次派“谴唐使”来华学习交流。
三、元朝中外交流:开放性国际性大都市:大都(今北京)马可·波罗来华四、宋朝时商业繁荣(陆、海丝绸之路非常活跃),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世界第一大港:泉州)五、明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郑和下西洋:促进明朝与亚非国家(未到达欧洲)经济文化交流;2、外国贡使来华:3、明末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
(利玛窦、汤若望)六、清朝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经济文化交往,只保留广州为唯一的通商口岸),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一、建国后外交成就:(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20世纪50 年代的成就: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2.20世纪70年代: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第26届联合国大会);②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20世纪90年代: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4.2001年: ①中国加入WTO;②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③促成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二、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①主要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根本原因)②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中日关系史一、古代:日唐朝时日本实行大化改新(646年)学习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二、近现代:明治维新后,日本发动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1、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及澎湖列岛。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1.中国外交的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联系、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屈辱外交(被迫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积极主动)。
2.新中国成立后,一改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3.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综合国力是外交的保障。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一)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具体表现1.清朝统治后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1900年,俄、美、英、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
遭到英、法、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并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2)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原因与启示1.原因:(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近代落伍于西方,综合实力弱。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txt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
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早期的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唐朝时,对外贸易繁荣;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
1.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2.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3.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清朝时,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
1.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2.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宋朝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并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
明朝时,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
3.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
在古代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四条渠道进行的:
1.渠道是贸易,这又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
著名的丝绸之路以民间贸易为主。
2.渠道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
3.渠道是通过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现的。
4.渠道是战争,战争在客观上也曾为中外交流创造了条件。
当然,第四条渠道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z/q147609858.htm#
新中国以来的对外开放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高度集中地对外贸易体制,但由于50年代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全面实行“封锁禁运”,我国不得不实行“一边倒”政策,着重发展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我国被迫与西欧和日本寻求突破,并取得一定成效。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基本隔断了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处于半封闭状态。
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使我国实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折。
1979年允许广东福建两省兴办经济特区。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被给予优惠政策和经济活动自主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外开放扩展到了沿海,沿江,沿边地区,使经济发展度过了最为艰难和关键的时期。
90年代,以浦东为龙头,实行沿海开放向沿江、沿边开放,是我国的对外开放向内陆发展。
后来的西部大开发又使对外开放扩展到广大西部地区。
至此,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2001年,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新时期。
对外开放的好处:
一是有利于我国产品进一步扩大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例如,美国一家大公司产品配件70%都在中国生产。
根据美国的法律,美国联邦政府要想购买这些产品,配件的生产国就必须是GPA的成员。
因此中国成为GPA的成员后,将有利于中国产品的出口。
二是有利于提高国内政府采购市场的竞争程度。
以前只有国内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加入GPA 以后外国供应商将加入这一竞争。
这不但使政府部门能够得到价廉物美的供应,而且还有利于促使国内供应商改进产品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
被市场淘汰的供应商,只能是那些竞争力差的企业。
我们的政府采购制度,不能用于保护落后,而应当用于鼓励竞争。
三是有利于规范目前国内市场的竞争制度。
首先,目前国内政府采购制度对货物和工程的不统一管理,有望在GPA的框架下得以协调一致。
其次,进一步规范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
事实上我国的政府采购市场早已被打开。
目前国内一些大的建设项目,从工程设计到建筑材料的购买,外国供应商已经得到很多政府的合同。
这些合同中的资金,相当大的部分是财政性资金。
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通过这个展览,我们能够看到对外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这里举几个数字让大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比如,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在全球的排名是第32位,到目前已经提升到第三位。
我们也做过一个初步统计,现在每4天的进出口额将相当于30年前一年的出口额。
在过去30年中,我们国家吸收外资的累计总额已经达到了7700多亿美元,在中国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已经超过了63万家,现存的外商投资企业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占到了工业增加值总额的30%左右,占到了全国税收收入的21%左右。
应当说在过去30年中,我们国家通过扩大开放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给各行各业和百姓生活带来了崭新的变化。
这次回顾展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开放历程、领域开放、行业开放、地区开放和互利共赢。
/news/zhuanti/09dlms/2009-09/30/content_18636935.htm
/link?url=JyuCc0Qa3SZy9DJRdssCEL3PPgeb02bPk2iixpo0y8IynDpCZ2 QpsSFzH_fER778JY-zADK-pSn7m2I9xErIV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