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兰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60.68 KB
- 文档页数:2
老方堂: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病例强直性脊柱炎典型病例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属多发性关节炎的一种类型。
发病年龄多在15岁以后,最多的是21-30岁,其中青年男性患者占多数,男与女之比约为14:1。
虽然病因尚未查清,但很多学者认为,本病属结缔组织的血清阴性痰病。
刘某,男,35岁,于2001年3月初诊。
主诉:髋关节、腰背疼痛5年。
病史:患者5年前住在地下室,比较潮湿,受潮后出现肩部、腰背部、髋关节疼痛,特别是晨起严重,活动后可减轻,一直没有重视,之后逐渐出现膝关节疼痛,弯腰受限,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一段时间缓解,但是不想长期吃止痛药。
1年前疼痛加重,出现驼背,颈背部活动受限,严重时只能卧床,口服止痛药效果甚微,此后又服用甲氨蝶呤等西药治疗,疼痛稍改善,但是肝功能出现异常,自行停药。
查体:跛行,驼背畸形,弯腰受限,枕墙距16公分,指地距离23公分,腰椎前屈、背伸、侧弯均受限,颈部活动受限,向左、向右、抬头、低头均受限,脊柱各椎体均有压痛,双下肢“4”字实验阳性。
辅助检查:1、双侧骶髂关节间隙消失,骨性融合;2、腰椎椎体排列整齐,各椎体小关节间隙模糊,部分消失,腰椎生理曲度存在;3、骨质密度减低;4、肝肾功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四诊: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诊断:骨痹(肾虚寒症)治疗及疗效:温肾通络、祛痹除湿。
给予补骨脂、牛膝、防风、伸筋草、温肾散等中药治疗。
二诊:30天后复诊,自觉腰骶部、髋关节疼痛减轻,脊柱和颈项活动度比原来变灵活,原方继续服用;三诊:再服30天后复诊,主诉髋关节、脊柱、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背部僵直感显著好转,行走自如,可以自行上台阶,精神好转,体力增加,舌苔薄白,脉沉细,原发加制川乌、制草乌、独活等,继续用药,嘱其适当锻炼身体,避免受凉。
四诊:再服60天后复诊,自诉髋关节、膝关节、颈部已经没有明显疼痛,驼背程度明显减轻,颈部活动自如,晨僵基本没有了,阴雨天腰背部感觉发凉。
《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脊柱为主要受累部位的慢性进行性风湿病。
其中,风寒湿痹型强直性脊柱炎尤为常见,症状以脊柱疼痛、僵硬和运动受限为主。
针对这一病状,传统中医学采用羌活胜湿汤进行治疗,该汤剂以其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阐述羌活胜湿汤加减法治疗风寒湿痹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羌活胜湿汤为基础方剂,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法调整。
选取符合风寒湿痹型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临床观察。
在观察期间,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药物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三、羌活胜湿汤加减法羌活胜湿汤由羌活、独活、防风等药材组成,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功效。
针对风寒湿痹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根据其病情,可适当加减其他药材,如加入川乌、草乌等以增强温经散寒作用,或加入薏苡仁、茯苓等以增强利湿作用。
加减法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四、临床观察结果1. 病情改善情况: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脊柱疼痛、僵硬等症状得到缓解,运动功能得到恢复。
2. 药物反应:大部分患者对羌活胜湿汤加减法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仅有少数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但无需停药。
3.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经过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疼痛程度减轻,活动能力增强,心理状态也有所改善。
五、讨论羌活胜湿汤加减法治疗风寒湿痹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表明,该方法在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羌活胜湿汤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风寒湿痹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病情。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法调整,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首先,样本量较小,可能影响结果的代表性。
其次,观察时间较短,未能对长期疗效进行评估。
因此,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以更全面地评估羌活胜湿汤加减法治疗风寒湿痹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
【名医王为兰治风湿性关节炎秘验方...国家级名医王为兰《加减白虎加桂汤》【组成】生石膏30g,知母10g,生甘草3g,桂枝3~10g,黄柏10g,苍术10g,防己12g,薏苡仁15g,忍冬藤30g,桑枝30g。
【功效】清热疏风,祛湿通络。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属湿热侵袭肌腠(jī còu 肌肉及其之间的空隙),阻滞经络者。
症见畏风,发热,口渴,烦闷,游走性大关节肿痛,被累及的关节灼热红肿,遇热痛重,遇冷则舒,关节或周围肌肉疼痛不能转动,或关节周围起红斑结节,舌苔黄燥,舌质红,脉象滑数或见浮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生石膏、知母清热;桂枝散风和营;苍术、黄柏、防己、薏苡仁祛湿清热;忍冬藤、桑枝通络止痛;甘草和中解毒。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疏风,祛湿通络之功。
【加减】①上肢重者,桂枝用至10g;下肢重者,加牛膝10g,地龙10g,威灵仙10g。
②热重于湿:症见高热持续不退,汗出,渴喜热饮,尿黄,便干,舌苔黄燥、舌质红者,去忍冬藤,重用生石膏、黄柏,加银花15g,黄芩10g,栀子10g;便干甚者,加大黄10g;口渴重者,加花粉15g,竹茹15g;痛重,加秦艽12g。
③湿重于热:症见低热午后较重,头胀痛,胸闷,纳差,渴不欲饮,身重,腹胀,便溏,溲黄,关节肿胀不消,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濡缓者,去石膏、知母、黄柏;湿阻上焦者,加白蔻6g,杏仁10g,藿香12g;湿阻中焦者,加法半夏10g,陈皮10g、厚朴10g;湿阻下焦者,加茯苓12g,通草3g,滑石18g;关节肿胀不消者,加防己10~18g,白术12g,薏苡仁15g。
④湿热阻滞经络:如见关节游走性疼痛,为兼风阻经络,加薄荷6g,防风6g,威灵仙10g;如关节周围微肿,按之不陷,胀痛者为兼气滞经络,去石膏、知母,加木香10g,陈皮10g,杏仁10g;如关节周围出现红斑结节或下肢紫黯,为兼血瘀阻络,加归尾10g,赤芍10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10g,泽兰15g,青皮10g;若红斑结节不消者加山甲10g,皂刺25g,继续不消者加水蛭10g,山慈菇10g。
《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脊柱为主要受累部位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风寒湿邪的侵袭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认为,羌活胜湿汤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对于治疗风寒湿痹型强直性脊柱炎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旨在观察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
三、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的理论依据羌活胜湿汤为中医经典方剂,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
其药物组成包括羌活、独活、防风等中药材,针对风寒湿邪的侵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适当加减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临床观察指标与方法1. 临床症状与体征:观察患者的腰背疼痛、晨僵、关节活动度等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变化。
2. 实验室指标:检测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3. 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
4.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
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加用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五、结果1. 临床症状与体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腰背疼痛、晨僵、关节活动度等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2. 实验室指标:治疗组患者在血沉、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方面的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3. 生活质量: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尤其在疼痛、日常活动能力等方面的改善更为显著。
六、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型强直性脊柱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药物作用有关。
活血破瘀话水蛭,风湿红斑结节消根据药物学中记载,水蛭属于环节动物水蛭科。
宽身金钱蛭或水蛭的干燥全体,俗称“蚂蟥”。
性味咸苦平,有毒,功效破血祛瘀,通经消癥,临证用于血滞经闭、瘀血内阻、癥瘕积聚以及仆损瘀滞作痛等证。
又说:功专破血消癥,散瘀的力量较强,治血滞经闭,瘀血内阻,癥瘕、积聚等症,常与桃仁、三棱、莪术、当归等配合应用,治仆损瘀滞作痛,大便不通,可与大黄、牵牛子等同用。
王老在临证体验此药,破瘀之功虽强而不伤血,散结之力虽胜而不伤气,又能清热,兹举例以说明之。
袁某,女,23岁,初诊日期:1978年1月4日。
患者2周来腿膝痛,两踝红肿灼热,小腿起有红色结节红斑并疼痛,关节时痛,大便干燥。
某医生诊断为“风湿性结节性红斑”。
苔薄白,脉象沉滑。
查血沉34mm/h。
辨证:风湿化热,袭于皮腠,血热瘀滞。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2g,秦艽12g,牡丹皮10g,赤芍药12g,川牛膝12g,桑枝30g,生地12g,泽兰15g,炒山甲 3g,皂刺25g,水蛭12g。
在上方的基础上前后服药26剂,随证加减当归、紫草、丹参、白芍、防己、生薏苡仁、炒黄柏、陈皮、水牛角、酒大黄等使用。
红斑已退,硬结有黄豆大未消,阴天关节酸感,证候明显好转。
舌苔薄白,脉象弦数。
再治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加祛风湿药。
1 当代中医大家临床用药经验实录处方:金银花15g,金银藤30g,柴胡10g,桃仁10g,红花10g,川牛膝10g,木通6g, 赤芍药15g,羌活6g,独活6g,丹参15g,大黄6g,水蛭12g。
上方药服25剂,结节红斑、关节疼痛等证均愈,唯血沉不降,检查仍34mm/h,继服丸药,以观后效。
处方:丹参30g,金银花30g,生甘草18g,赤芍药30g,酒大黄25g,柴胡25g,当归30g,白芍药30g,水蛭25g,防己30g,独活15g,陈皮15g,鸡血藤45g,地龙30g。
共为细面,炼蜜为丸重10g,早晚各服1丸。
强直治愈的案例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脊柱和骨盆关节,临床表现为脊柱僵硬和关节疼痛。
虽然强直性脊柱炎无法根治,但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面列举了10个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治愈案例,展示了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1. 患者A,男性,39岁,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已有5年。
他接受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和物理疗法。
经过6个月的治疗,他的脊柱僵硬明显减轻,关节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2. 患者B,女性,45岁,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已有10年。
她接受了生物制剂治疗,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
经过1年的治疗,她的脊柱僵硬和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同时炎症指标也得到了控制,治疗效果显著。
3. 患者C,男性,32岁,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已有2年。
他接受了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和物理康复。
经过6个月的治疗,他的脊柱僵硬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
4. 患者D,女性,50岁,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已有8年。
她接受了中医中药治疗,包括中药口服和中药外敷。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的脊柱僵硬和关节疼痛得到了明显缓解,中医治疗对她的症状控制效果显著。
5. 患者E,男性,42岁,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已有6年。
他接受了针灸治疗,每周一次,连续进行了3个月。
经过治疗,他的脊柱僵硬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疼痛得到了有效缓解。
6. 患者F,女性,30岁,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已有3年。
她采用了食疗治疗,包括合理膳食搭配和特定食物的摄入。
经过几个月的食疗,她的症状明显减轻,脊柱僵硬和关节疼痛得到了缓解。
7. 患者G,男性,35岁,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已有4年。
他接受了运动治疗,包括瑜伽和游泳。
经过坚持运动,他的脊柱活动度明显增加,关节疼痛得到了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8. 患者H,女性,48岁,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已有7年。
中医痹证专家王为兰教授应用冷痛方治疗顽固性寒痹1967年王老在京郊密云县的巡回医疗中,喜获治风湿的验方,原方组成为生川乌10克,生草乌10克,白酒一斤浸泡一周后,去渣取汁每日服一小杯。
王老以为二乌生用、辛热燥烈有大毒,能驱寒湿、散风邪、温经脉、止疼痛、善治风寒湿痹,四肢拘察,半身不遂、心腹冷痛等沉寒痼冷之疾。
白酒辛甘大热,可促使药力达四肢百骸,并可加强二药散寒凝开瘀结,通经脉的作用,三者合用则驱除寒湿痼冷之力着著,将此方用于临床,确有疗效,但毒副作用较大,常可致中毒。
后来经过王老对方中药物的药性进行了反复细致的研究,及多次试验,并结合他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原方稍加改动,灵活的将解毒药及引经之品加入该验方中,并略改其服药方法,组成了今之寒痛方。
【方药】:生川乌10克,生草乌10克,生甘草10克,川牛膝15克,桂枝10克,银花20克。
【加减】:如全身或上肢冷痛明显,去牛膝用桂枝;如腰部或下肢冷痛明显,则去桂枝用牛膝。
【制用法】:上药用60度白酒一斤浸泡一周,去渣取汁,将药酒分20份,每晚睡前服一份,且可根据体质差异,酌情略微增减其用量,总以舌尖微麻为度。
【主治】:久治不愈的全身或腰部以下关节冷痛,肢体似在冷水中,或自觉以骨内向外冒凉气。
畏寒恶风,夏着秋衣,冬穿皮裤,仍不足以御寒,每遇天气变化,全身酸痛或关节冷痛加重,行走困难,触之皮肤发凉,患者痛苦不堪。
但病变局部外观无异常变化,有关风湿病的各项化验指标均无阳性指征。
王老临床使用寒痛方20余年,观察病例一千有余,一般在服药4O一60天可基本治愈,总有效率达90%以上,治愈了数千例缠绵难愈的寒腿痛患者,由于本方疗效显著,简便易行,价格便宜,深受患者的欢迎。
以下介绍典型病例。
【验案】:刘××,女,40岁,工人,初诊日期1988年6月20日。
主诉:周身疼痛,怕风畏寒20余年,患者20余年前,因劳动汗出,用冷水洗澡,而导致腰膝疼痛,并逐渐累及全身多处关节,疼痛昼轻夜重,自觉冷气由骨头缝里往外冒,腰以下肌肤触之发凉,且摸久凉感更甚。
战胜强直性脊柱炎的经历2010年的夏天,一场大病毫无征兆地突袭了当时才32岁,正值壮年的我。
之所以说毫无征兆,是因为前一天我还能跑能跳,但第二天就连走都很困难了。
而且,每当从床上爬起来,从左腿下半身就传来一阵阵铭心的疼痛,导致走路都变成一瘸一拐的。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医生告诉我,我得的是强直性脊柱炎。
当时,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我还没有概念,以为只是普通的炎症,打两天吊瓶就好了。
回家后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当看到对这个病症的描述时,我整个心都跌倒了谷底,没想到这个病竟然如此严重。
网上说这个病是无法治愈的,终生可能都要与这个病魔作斗争,严重时会半身不遂。
我当时就傻了,迷茫、彷徨、无助,各种以前在书上看到的得了绝症的感觉纷纷涌上心头。
在这个我最低落的时候,在这个我连基本的家务都做不了,更别说照顾家人的时候,是我的妻子,我这辈子最感谢的人一直无怨无悔地陪伴在我的身边,每一天都照顾我,鼓励我,让我积极地去面对和战胜病魔。
正是她给予我的坚定支持,让我在之后的一年内通过不断地治疗和调养战胜了强制性脊柱炎。
同时,我也特别感谢我的岳父岳母和老爸老妈,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他们利用知识和掌握的资源不遗余力地给予我莫大的帮助,我非常感谢他们,感恩他们。
我知道很多朋友都深受这个病症的困扰,今天,我将我的经历写下来,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当然,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的效果可能不太一样,得病的轻重也不一样,但我相信,我的方法总能在不损伤其它器官的前提下减轻我们的痛苦,慢慢达到治愈的目的。
闲话少说,我们先来简单说一下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西医的叫法,定位成一种深入骨髓的炎症,由于会导致僵硬,所以有强直一说,具体的解释这里就不细讲了,百度百科上都有。
但其实就个人在治疗上的经历来看,我觉得中医的解释更加能够帮助我们去治疗。
中医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风寒湿痹症状,湿寒之气倾入骨髓,这就是说,身体的湿气太重了,还有就是,骨头受到了损伤,但这种损伤并不是外力撞击引起,而是身体内部五脏六腑失调引起。
王为兰教授1934年毕业于北平国医学院中医系,解放后任职于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学院。
生前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国家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临床治疗风湿病有许多独到的学术观点,现就此方面试述如下。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之一,辨证方法随着历史发展在临床逐渐形成了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理论,供临证时进行选择,它们是根据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方证对应”[1]观点,即所谓“有是证,用是药”。
这些理论在临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
如在治疗风湿病时,凡关节红、肿、热、痛者,辨证大多属于中医湿热痹范围,其治疗以清热除湿、通利关节为主[2]。
但王老指出,就其辨证论治本身而言,还是不够完善的。
因为每一种疾病均有它的独特性,都有其基本矛盾贯穿于疾病的发展过程,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风湿病(中医所谓“痹证”)也是如此。
古人受到科学条件的限制,把痹证按照不同的发病部位及转归分为五体痹、五脏痹,而就西医学而言,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风湿免疫病均有其特殊的病理基础,不同的病因病理,与机体发生不同的联系,引起机体不同的反应,从而形成了各种疾病之间的相互区别。
因此在治疗风湿病时,王老主张直接借用西医学的疾病命名与传统中医学的辨证相互结合起来进行诊治,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如风湿热以发热、咽痛、关节红肿、游走性疼痛、结节红斑为主要表现,其治疗多从卫气营血进行论治;而系统性硬化、皮肌炎等则是以内脏虚损为主要表现,治疗可从脏腑学说进行辨证论治[3]。
2重视“痰”和“瘀”2.1关于“以痰论治”中医临床将所有病因不清、疾病共性表现不明显,以及虽经确诊、但经多方长期治疗难以奏效的一些疑难杂症,统称为“怪病”。
对此古人早有“怪病多痰”“病人百药不效……痰也”“百病多由痰作祟”等论点。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完整版)(一)辨证分型治疗1.寒湿痹阻证:主症:腰骶、脊背酸楚疼痛,痛连颈项,伴僵硬和沉重感,转侧不利,阴雨潮冷天加重,得温痛减,或伴双膝冷痛,或恶寒怕冷。
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迟。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蠲痹汤合桂枝汤加减。
羌活15g,桂枝12g,秦艽12g,当归15g,川芎12g,海风藤15g,桑枝12g,乳香9g,木香9g,赤、白芍各10g,干姜10g,甘草10g。
加减:寒邪偏重者,可加细辛3g,川乌6g;湿邪明显,有关节肿胀者,加茯苓15g,泽泻15g,薏苡仁20g;血瘀明显,疼痛日轻夜重,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者,加桃仁10g,红花10g,丹参30g。
2.湿热阻络证:主症:腰骶、脊背、髋部酸痛,僵硬,重着,活动不利,或伴膝、踝等关节红肿疼痛。
或见烦热、口苦、胸脘痞闷,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络。
方药:四妙散合宣痹汤加减。
黄柏12g,苍白术各10g,牛膝15g,薏苡仁20g,防己12g,连翘12g,栀子12g,滑石20g,法半夏12g,老鹳草20g。
加减:关节肿胀明显者,加茯苓15g,泽泻15g;热象明显伴发热者,加金银花20g,蒲公英15g,土茯苓15g。
青风藤30g,白花蛇舌草30g。
3.肾虚督空证:主症:腰骶、脊背、髋部、颈部酸疼、冷痛,痛势隐隐,喜暖喜按,劳累或遇寒加重。
或见关节强直,屈伸不利,或伴腿膝酸软乏力,或肌肉萎缩,或畏寒肢冷,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温肾补督,祛痹通络。
方药:青娥丸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杜仲15g,桑寄生20g,肉桂12g,牛膝24g,熟地黄12g,补骨脂9g,核桃仁18g,独活12g,秦艽12g,细辛3g,防风12g,川芎12g,白芍15g,茯苓12g。
加减:阳虚畏寒肢冷,腿脚酸软明显,加桂枝10g,巴戟天15g;督脉空虚、腰背酸软乏力者,加鹿角胶10g,狗脊15g,续断10g;瘀血较重,疼痛明显者,可加桃仁10g,红花10g,鸡血藤15g,水蛭6g。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如何进行1、辨证论治:①肾虚督寒:主症:腰骶、脊背疼痛,痛连颈项,背冷恶寒,肢节游走性疼痛,酸楚重着,或晨起腰骶、项背僵痛,或僵硬弯曲,活动不利,得温痛减,舌苔薄或白,脉沉弦或细迟。
治法:补肾强督,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药:补肾强督治旭汤加减。
川续断15g,金狗脊40g,淫羊藿10g,炒杜仲15g,鹿角霜(或胶)10g,制附片12g,桂枝10g,骨碎补10~20g,生熟地各12g,赤白芍各10g,生薏苡仁30g,伸筋草30g,白僵蚕12g,地鳖虫10g,知母15g,麻黄3~9g,干姜6~9g,羌、独活各10g,草乌9g,防风 10g,牛膝18g。
临床体会:娄多峰认为此证病人素体肾气不足累及督脉。
督脉与足太阳经在风门交会,辅助太阳经起卫外作用。
督脉通,卫阳振,腠理致密,邪不能犯。
当肾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郁而不化,影响督脉致气血凝滞,经脉痹阻,故发为腰背痛。
临床上除太阳经症状外,还有项背挛急、作冷作痛等督脉受累的特征。
正如《内经》所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阶段,以肾虚为本,寒盛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
寒邪入肾,内舍于督,故治以补肾强督、祛寒、化湿通络之法。
②肝肾两虚,筋骨失荣:主症:腰背疼痛,腰骶及项背强直畸形,活动功能障碍,胸廓不张,低热形赢,腰膝酸软,头晕目糊,耳呜耳聋,畏寒肢冷,阳痿,面色苍白,舌质略红、少苔或薄白,脉沉细数、尺脉弱。
治法:滋补肝肾,壮骨荣筋。
方药:健步虎潜丸合补肾强督治旭汤加减。
骨碎补20g,补骨脂10g,羌、独活各10g,生、熟地各12g,赤、白芍各10g,白蒺藜10g,山萸肉10g,乌蛇10g,蜈蚣3条,炙山甲 9g,威灵仙12g,桂枝12g,络石藤30g,鸡血藤30g,寻骨风10g,松节15g,川断18g,制附片10g,伸筋草30g,地鳖虫9g,炒黄柏 10g,红花10g。
③督脉邪壅,久郁化热:主症:背脊钝痛,腰、股、髋部酸着重滞,甚或掣痛欲裂,脊柱强直、畸形、活动严重障碍,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或有低热,口干,肌肉触之热感,肢体喜放被外,不久又怕冷,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厚而腻,脉象滑数或弦滑数。
王为兰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王为兰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一、王为兰教授1、病因病机:督脉瘀滞、腰部外伤、外感六淫。
2、治则:基本法则-益肾通督;变法-调和营卫、清热解毒。
3、辨证论治:1)明显型:(1)急性发作期:病机:正虚邪自内生,湿、热、痰、瘀、胶结骨骱。
方药:清热解毒除湿汤。
(2)缓解期:余热伤阴:病机:阴液不能濡养肌肉筋骨,见隐痛。
方药:养阴清热汤。
阳虚余热未解:病机:内存余热痰湿,恶寒、隐痛。
方药:温阳解毒汤。
2)隐匿型(1)肾阳偏虚,督脉瘀滞。
方药:右归丸加减。
病机:脊背腰骶酸痛、隐痛、刺痛互见—肾虚有瘀滞。
腿无力、足跟痛—肾不主骨。
髋臼夜痛—肾精不足,不能运行经脉。
舌质淡,苔白,脉细—阳虚。
(2)肾阴偏虚,督脉瘀滞。
方药:左归丸加减。
病机:骶髂隐痛、灼热胀痛—阴虚生内热。
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低热梦多—虚火上炎。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3)肾阴阳两虚,督脉瘀滞。
方药:益肾通督汤。
病机:阴虚+阳虚。
(4)肝肾阴虚,督脉瘀滞。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病机:眩晕、头胀、眼干—肝阴虚;耳鸣耳聋、咽干口噪、五心烦热、易怒、失眠遗精—肝肾阴虚;爪甲脆弱、月经不调。
舌红少津、脉弦细无力。
(5)脾肾阳虚,督脉瘀滞。
方药: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加减。
病机: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胃胶满胀、疲倦无力、畏冷怕寒—脾阳虚。
小便频数大便溏泄、腰膝酸痛—肾阳虚。
苔薄白、质淡、脉象沉细。
(6)气血两虚,督脉瘀滞。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病机:面色苍白、唇舌指甲淡白、头晕心悸怔忡—血虚;气短懒言、精神疲惫、四肢倦怠、喜卧懒言——气虚。
(7)肝郁肾虚。
督脉瘀滞。
方药:四逆散合左归丸加减。
病机:两胁胀痛—肝郁气滞;头痛、眩晕—肝气郁结,升降失司;胸闷、叹气—气郁;食欲不振—横逆;精神抑郁,脉弦。
(8)脾肾阳虚,督脉瘀滞。
方药:实脾饮合右归丸加减。
病机:脘腹胀痛,不思饮食,体倦身重,口不渴,大便溏泄,苔厚腻—湿邪困脾;四肢不温,腰膝冷痛—寒湿注脾。
内科杂病北京方和谦(1923—)对呼吸系统、心脑血管及肝胆系统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潜心研究的“和肝汤”、“滋补汤”,用于临床屡获良效。
王为兰(1913—)对风湿类疾病、温热病、内科杂病进行专门研究,尤其对类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和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的治疗效果显著。
刘春圃(1911—1999)高热性疾病、中风、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疑难重症。
巫君玉(1929—1999)辩治专长:外感热病(包括传染病)及消化系疾病(包括肝、胆)。
屠金城(1923—)临床尤以治疗肝胆、脾胃、湿热病见长,对各种晚期肿瘤、肌肉痿病等疑难病证,也颇有独到见解。
梁宗翰(1914—)擅长内儿妇科疾病。
对治疗小儿厌食症有独到经验。
并对长期脾胃不和,抵抗力下降导致的经常感冒、发热、咳喘、腹泻、湿疹等病,提出具体治疗方案,并已输入电脑。
翟济生(1909—1997)创立温通法治疗脾胃病的系统治疗方案,并对“阴气复咳自愈”的理论进行反复验证,确立了这一理论在指导咳喘病中的重要意义。
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
临床擅治脾胃病、咳喘病、老年心脏疾病。
天津王士相(1926—1992)注重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临床实践,擅于在辨证论治中运用哲学的共性与个性关系总结治病规律。
王季儒(1910—1992)对中风和肾炎的研究有独特见解,且疗效颇佳。
刘松奄(1911—1996)对内、妇、儿、男科疾病及时令病均有很深的造诣。
孙少山(1920—)擅长“和肝法”和“调经法”。
李少川(1923—)以善调脾胃治疗小儿癫痫、肾病等疑难杂症著称。
李振华(1922—)尤擅治脾胃病,对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有深入研究,采用整体用药和局部灌肠法治疗慢性结肠炎获天津科技进步成果奖。
杨浩观(1911—)擅治疑难危重病例,履起沉疴。
对人体生理功能失调,善于从肝论治进行调整。
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病、结石症、胃肠疾病、糖尿病、神经症及男女不孕(育)症颇有心得。
陈瑾(1911—1998)精通中医内科各个系统难治性病证得诊治。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经验和感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简称AS)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关节病,主要特征为脊柱和骨盆的炎症性疼痛和僵硬。
目前尚无治愈AS的方法,但通过综合的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对AS治疗的经验和感悟。
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也是AS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体育锻炼是AS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锻炼可以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增强肌肉力量,延缓关节和脊柱的强直。
常见的体育锻炼方式包括游泳、瑜伽、太极拳等。
良好的体姿和睡眠习惯也能缓解AS 的症状。
正确而舒适的坐姿和站姿可以减轻腰背的压力,并改善背部肌肉的力量。
良好的睡眠习惯可以帮助减轻疼痛、缓解疲劳,并改善晨僵现象。
治疗AS还需要注意饮食和心理健康。
饮食中应尽量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肉类、蔬菜和水果,以促进关节的健康和修复。
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和糖分,以控制体重和减少炎症反应。
心理健康是患者治疗AS时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患有AS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通过寻求心理支持、参加康复训练和积极应对,患者可以更好地面对AS带来的挑战。
通过多年的治疗和自我管理,我对AS的治疗有了一些感悟。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是关键。
定期复诊、按时服药以及接受医生的指导非常重要。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体育锻炼、坐姿和睡眠习惯能够帮助缓解AS的症状。
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和保持心理健康也是不可忽视的。
与其他患者进行交流和分享经验也是很有帮助的。
在与其他AS患者交流中,可以获得更多关于治疗和管理AS的信息,并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AS是一种慢性病,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和综合治疗。
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是治疗AS的重要手段,但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不同,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
了解AS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其他患者交流和分享经验,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生活质量。
!!!!!!!!!!!!!!!!!!!!!!!!!!!!!!!!!!!!!!!!!!!!!!!!!!!!!!!!!
王北,女,副主任医师
王为兰教授生前为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国内著名的风湿病学专家,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
王教授在治疗热病、痹病及内科杂病上造诣颇深,特别是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治疗上,率先创立了益肾通督法,并拟定了益肾通督汤,为现代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开拓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肾虚督脉瘀滞为主要病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脊柱和骶髂关节受累
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西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此前中医对此亦无统一定论。
王教授通过30余年的临床深入研究后认为,强直性脊柱炎虽有关节疼痛表现,但不同于一般的风湿性疾病,即中医之风寒湿热痹证,而有其独特的病理特征,其病因及发病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即与先天禀赋不足直接相关。
王教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从根本上可以概括为“肾虚督脉瘀滞”。
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属中医“骨痹”“肾痹”等范畴。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腰者,肾之府。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在骨。
”《素问・
痿论篇》曰:“肾主身之骨髓。
”肾精充实,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之滋养而坚韧有力,耐得劳作。
如肾精亏虚,则骨骼脆弱无力,不耐久立、劳作,腰膝酸痛,甚至不能屈伸。
督脉为“阳脉之海”,与腰脊为病有关。
《素问・骨空论篇》曰:“督脉者……贯脊属肾,夹脊抵腰中……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脊柱为病,首当责之于督脉。
肾精不足,督脉空疏,经脉瘀滞,邪因虚生。
痰、瘀、湿、浊着于督脉,阻于经络,流注脊柱,充塞关节,深入骨骱脊髓,则脊背疼痛,疾病由浅入深,从轻到重,终致脊柱强直,驼背以成。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督瘀的前提下又可分肾阳虚、肾阴虚、肾阴阳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郁肾虚、脾湿肾虚等多种证型,病均在督脉与骨,而终不离肾虚。
可见肾虚督脉瘀滞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有的病机特征。
肾与督脉对脊柱有着温煦、荣养的作用,肾与督脉之间又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王教授在风湿界率先明确地指出,强直性脊柱炎病位在肾督,其病因病机为肾虚督脉瘀滞,肾亏精虚是本,督脉阻滞是标。
2益肾通督为治疗大法
虽然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存在多种证型,但王教
・导师经验・
王为兰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
王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风湿科
北京100010)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脉瘀滞;益肾通督法;名老中医中图分类号:R255.6
志、调节阴阳,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另外,兼心脾亏虚者配脾、肾穴可以补心健脾、益肾安神;心肾不交者配肾穴可以滋补肾阴、交通心肾,使阴阳相互制约;心胆虚怯者配肝、胆穴,可以疏肝理气、益气镇静;肝阳上扰者配肝穴可以滋阴潜阳、平肝安神;脾胃不和者配脾、胃穴及大肠穴可以健脾运胃、和中祛痰、益气安神。
耳压治疗失眠操作简便,痛苦少,无药物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失眠的治疗调摄尤为重要,因此应嘱患者消除忧虑,避免情绪激动,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临睡
前不饮用浓茶、咖啡及酒等刺激物,少看电视,可听一些轻音乐,放松自己,按时作息,以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吴丽君.针刺配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5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9):22.
[2]宗蕾,梁艳.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30例[J].上海针
灸杂志,2004,23(12):26.
(收稿日期:2008-04-26)
!!!!!!!!!!!!!!!!!!!!!!!!!!!!!!!!!!!!!!!!!!!!!!!!!!!!!!!!!
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根本病机为肾虚督脉瘀滞,正虚邪实,因此治疗原则应遵循扶正祛邪、益肾通督这一基本法则,即所谓“治病必求于本”。
扶正即为补肾,包括补肾阴、补肾阳和阴阳双补,其中也包含了补气、补血的内容,亦涵盖了养肝荣筋;祛邪在此就是通督之意,包括化痰、利湿、逐瘀、蠲浊,其与扶正相辅相成。
正气充盈,则痰湿瘀浊之邪自灭;邪气退却,则精津气血自然充盈。
依据上述观点,并经过了大量临床实践,王教授拟定了益肾通督汤作为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基本方。
用药如下:鹿角胶、龟甲胶、仙灵脾、巴戟肉、补骨脂、菟丝子、炒杜仲、熟地、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当归、白芍、炒白芥子、水蛭、蜈蚣、细辛、降香、川乌。
本方阴阳两补,肾气、肾精并生,益肾之力足矣。
王教授认为此方“通督”有两方面含义:一者,鹿角胶、龟甲胶、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仙灵脾、巴戟肉、补骨脂、炒杜仲、菟丝子、当归、白芍等补肾生精养血、充盈督脉,即通也,乃养而通之、充而通之、盈而通之;二者,水蛭之活血化瘀,白芥子蠲除筋膜骨间之顽痰,蜈蚣搜剔骨骱固着之风湿,川乌、细辛、降香通行十二经之脉络,逐而通之、达而通之、攻而通之。
3辨证论治
本病临床表现虽千变万化,却有一定规律可
寻。
王教授将强直性脊柱炎概括分为隐匿型、明显型,各型又分活动期、缓解期、稳定期。
活动期又有湿热、阴虚内热、阳虚内热等不同,临床使用清热解毒除湿汤加减治疗。
缓解期和稳定期中医辨证在肾虚督瘀的前提下又可分为以下8个证型进行加减变化。
(1)肾阳偏虚,督脉瘀滞。
症见:背脊腰骶臀区疼痛,背冷恶寒,遇热痛减,遇寒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阳、填精益髓、通调督脉。
方药:右归丸合益肾通督汤加减。
(2)肾阴偏虚,督脉瘀滞。
症见:腰背酸痛,休息后减轻,伴头晕耳鸣、口燥咽干、失眠多梦,舌红苔薄或少,脉沉细。
治法:滋补肾阴、填精益髓、通调督脉。
方药:左归丸合益肾通督汤加减。
(3)肾阴阳两虚,督脉瘀滞。
症见:腰脊腰骶等部位疼痛,时轻时重,腰膝酸软无力,四肢不温,耳鸣,心烦失眠,自汗盗汗,尿频便溏,遗精阳痿,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填精、通调督脉、强筋健骨。
方药:益肾通督汤加减。
(4)肝肾阴虚,督脉瘀滞。
症见:腰脊骶髂隐痛,头胀眩晕,眼干目涩,耳鸣,燥热易怒,失眠健忘,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苔薄,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通调督脉。
方药:杞菊地黄丸合益肾通督汤加减。
(5)脾肾阳虚,督脉瘀滞。
症见:腰脊酸痛,骶髂冷痛,喜暖怕凉,面色无华,纳少脘胀,疲倦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通调督脉。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金匮肾气丸、益肾通督汤加减。
(6)气血两虚,督脉瘀滞。
症见:腰脊骶髂疼痛发木,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头晕心悸,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气养血、通调督脉。
方药:人参养荣汤合益肾通督汤加减。
(7)肝郁肾虚,督脉瘀滞。
症见:腰骶脊柱疼痛,胸肋酸痛,两肋胀痛,胸闷叹息,精神抑郁,头痛目眩,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益肾通督。
方药:四逆散合左归丸、益肾通督汤加减。
(8)脾湿肾虚,督脉阻滞。
症见:腰骶冷痛,脘腹胀满,纳呆,体倦身重,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厚或腻,脉细滑。
治法:温脾化湿、暖肾补火、通调督脉。
方药:实脾饮合右归丸、益肾通督汤加减。
(收稿日期:2008-04-11)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第16卷(2009年)征订征稿启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央级自然科学医学学术类期刊。
设中医临床基础研究、临床观察、个案报道、临证心得、名老中医经验、医案医话、针灸疗法、骨伤临床、理论探讨、综述等栏目。
还可刊登书评、会议通知、征文通知、广告等。
本刊为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A4开本,48页,每期定价3.00元,全年18.00元。
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办理国外发行,国外订阅代号BM5479,国内邮局订阅代号为82-259,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购(免邮费),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邮政编码100029。
电话:(010)64286149。
E-mail为a64286149@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