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2[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927.45 KB
- 文档页数:9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
《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
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把握内容和主题,学习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
教学难点1、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2、语言的感情色彩和副词的准确运用。
教学方法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
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藤野先生1.交流相关资料。
2.以“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1)人物身份仙台医学院的医学教授(2)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3)治学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4)对待学生的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3、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学者形象4、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实习——热情诚恳了解裹脚——求实精神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5藤野先生第二课时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实习———热情诚恳了解裹脚———某某精神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②叙事应该有详略③上下文注意过渡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
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
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
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
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
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
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思想腐朽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B.去仙台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爱国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爱国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藏讲义爱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写文章国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毫不介意落第畸形jī不逊xùn 匿名nì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凄然qī教诲huì瞥见piē抑扬顿挫cuò深恶痛疾wù。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叙述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见闻和感受的散文,作者极尽讽刺艺术手法,表达了自己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美丑对照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作者把美丽的樱花与丑陋的“清国留学生”放在特定的生活画面中。
那烂熳的樱花,如火如霞,可是花丛中却是空虚无聊、不学无术偏又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发上抹油,误以为“美”;但“油光可鉴”,就未必是美。
作者又以“小姑娘的发髻”这一娇美的形象设喻,让男人女性化,揶揄、嘲讽之情不言而喻。
这种鲜明的美丑对照使美者更美,美得光彩照人;使丑者更丑,丑得黯然失色,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巧用反语
①实在标致极了。
②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
③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三句话中的“标致”“精通时事”“正人君子”都运用了反语。
“标致”讽刺了“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不以代表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辫子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
“时事”在这里不是指国家大事,而是一些无聊的事。
作者用反语,讽刺了那些不以救国为己任,只会贪图享乐安逸的子弟。
“正人君子”讽刺了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藤野先生的出现是鲁迅日本留学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亮色之一,这也是他对藤野先生念念不忘的原因。
另外,这些情节还客观再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感情,再现了鲁迅当时真实的心路历程,所以绝不是多余之笔。
文章第29段就集中体现出了鲁迅的情感。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析多余之笔这是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
他们认为鲁迅考试分数在60分以上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预先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极为愤慨的感情。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被枪毙的中国人围观的中国人“我”析多余之笔析多余之笔“难怪他们疑惑”的“他们”是:日本“爱国青年”“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日本“爱国青年”“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呜呼,无法可想”是对国民的无可奈何的慨叹。
“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愚昧落后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析多余之笔“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指。
“变化”指。
“变化”的原因是:弃医从文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学医救国析多余之笔不久,他们走到一个荒僻的地方,驴子驮得筋疲力尽,一跤摔倒,顿时就死了。
只见海马曲背弯腰相貌猥琐,体长不过三寸,靠摇摆伸缩身躯行走,毫无马族的英雄气质;其无所事事,终日饱食后混杂于小鱼小虾内嘻戏游玩。
从前,有一个部族的首领名叫阿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很不和睦,经常明争暗斗,阿豺决定教育他们一下。
电影在线观看/在一家院门外的树上,有一只猫看见了正在逃窜的狼。
啊!我向四周一看:我的臣民,小虫儿,小螃蟹,小蝌蚪都在畏缩地向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