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结构(教学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127.5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方法,了解显微镜的结构。
2.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能正确操作使用显微镜。
能力目标能按照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学会独立操作显微镜。
教学难点正确规范操作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物像教学方法谈话法、实验法。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用谈话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要想探索生物的奥秘,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我们这一单元的内容就是专门来研究一下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
可是,细胞的体积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发明创造了显微镜这种专门用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仪器。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讲授新课]一、介绍显微镜的结构。
1.教师活动:手拿显微镜由下向上介绍显微镜每部分结构及其功能。
2.学生活动:让学生进行练习,即让学生指认说出显微镜的各个部位的结构与作用。
3.师生共同总结:显微镜的结构,分成二部分:机械部分,光学部分,重点是光学部分,即物镜、目镜、反光镜。
二、显微镜的使用。
1.学生活动:首先让学生对照课本回答出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复原放回等四个基本操作步骤。
2.教师活动:老师示范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一边进行操作示范,一边给学生讲解使用方法及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强调复原收回时的方法步骤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3.学生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操作:一个一个的进行操作,小组长带头操作,每个小组进行观察的材料是透明纸(写有字母),写有字的不透明纸,要求先用低倍镜进行观察,物镜最好用10倍的,由学生自主探究,亲自操作显微镜,教师在教室中巡回,对有因难的同学作指导,并将学生易范的错误记录下来引导学生进行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难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出使用显微镜的科学使用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及保养一、目的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能正确、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材料,掌握显微镜的保养措施。
二、用具和材料显微镜、擦镜纸或小绸布、二甲苯、任意一种植物切片或临时装片。
三、方法步骤(一)显微镜的结构:通常使用的生物显微镜,其结构分为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现说明如下:1. 机械部分(1)镜座:即显微镜最下面的马蹄形部分,用以固定和支持镜体。
(2)镜柱:直立于镜座上的短柱,与镜臂相连。
(3)镜臂:取放或移动显微镜时手握的部位,一般呈弓形,也称执手。
(4)倾斜关节:镜柱与镜臂相连的关节,用于调节显微镜的倾斜度,以便于观察。
观察临时装片时,不要倾斜,以防玻片上的水流出,一般观察时,倾斜度不宜超过30°,以免显微镜因倾斜跌倒。
(5)载物台:位于显微镜中部,载标本制片的方形或圆形平台。
中央有一圆孔,既通光孔,光线即由此孔通过,台上两侧有用以固定制片的推进器。
(6)镜筒:为一金属圆筒,连接在镜臂上,下接转换盘。
(7)物镜转换盘:可以任意转动,上面安装有3—4个物镜,使用时根据需要可更换放大倍数不同的接物镜。
(8)焦螺旋:装在镜臂上部两旁,通过转动,调节焦距,有大小两对,大的叫粗准焦螺旋,转动一周可使镜筒升降10mm,小的是细准焦螺旋,每转动一周可使镜筒升降1mm。
2. 光学部分(1)目镜:装于镜筒上端,上面刻有号码,表示放大的倍数。
“5×、16×”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2)物镜:安装在转换盘的螺旋孔上,一般有三个物镜:即低倍镜(10×)、高倍镜(40×)、油镜(100×,)物镜下端的镜孔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大。
(3)聚光器:在载物台下,由透镜组成,可以聚集反光镜反射来的光线,照明玻片标本,聚光器下装有光圈,推动其上的小柄可使光圈任意开大或任意缩小,以调节光线强弱。
(4)反光镜:在聚光器下,安在镜臂下端可前后左右随意移动的一个镜片,通过它把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面,凹面反射的光较强。
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与望眼镜【课程导入】显微镜的结构【新知讲解】※知识点一: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1)显微镜的构造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几部分组成,如图所示。
①目镜:靠近眼睛的一组透镜,相当于一个普通放大镜。
②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③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的物体。
④反光镜:增强光的强度,便于观察物体。
(2)显微镜的原理物体放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由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像在目镜的焦点以内,再由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
注:通过目镜看到像相对于物体是倒立的,为了便于观察需将物体倒放。
显微镜是利用两个透镜放大作用的组合制成的,提高了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目镜放大倍数乘以物镜放大倍数。
2.望远镜(1)望远镜的构造不同种类的望远镜,构造也不同,有一种望远镜如图所示。
用两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
①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其作用与显微镜不同,它是将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注:望远镜的物镜直径较大,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所成的像格外明亮。
物镜是凸透镜时其焦距较长,凹面镜也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物镜还可以是凹面镜。
②目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其作用与显微镜的目镜相同,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2)望远镜的原理远处的物体通过物镜在物镜的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再经过目镜把这个实像放大。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像可以变得很大。
第一位把望远镜指向太空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1609年用望远镜观察天体以有力证据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视角(1)物体对眼的光心O所张的角,叫做视角,如图所示。
(2)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决定于被视物体对眼睛的光心所张的角,即视角的大小。
视角越大,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越大,如图所示。
4.显微镜的调节显微镜是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眼睛看到的像与原物相比实际上是倒着的、左右是相反的。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教学设计一、教学指导思想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并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实践、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体验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认真细心的科研态度。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是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通过对显微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显微镜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今后实验教学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学生步入中学后的第一节实验课,要充分利用本节课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认真组织上好起始实验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纪律,对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用低倍镜、高倍镜进行观察。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
2、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3、归纳总结显微镜使用规律、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训练学生规范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标】1、通过显微镜的使用训练,对学生进行遵守实验室纪律的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2、在实验中,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质疑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建议、学法指导这节实验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节实验课,因此,开始实验操作前,应进行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设施的教育,注意将实验过程组织好。
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显微镜的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
这一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学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上。
在观察贴有“上”字等数字、字母的代用玻片标本的基础上,结合观察人血涂片,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初中物理自制显微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掌握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学会使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物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制作显微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显微镜的基本结构:目镜、物镜、镜筒、台架等。
2.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光的折射。
3. 自制显微镜的步骤:选择材料、制作物镜、制作目镜、组装显微镜、调节清晰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商店购买的显微镜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和结构。
2. 新课: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3. 制作过程:a.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制作。
b. 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如放大镜、望远镜、塑料管等。
c. 组员分工合作,制作物镜和目镜。
物镜需凸透镜,目镜需凹透镜。
d. 将制作好的物镜和目镜分别固定在塑料管的两端,注意调整清晰度。
e. 组装显微镜,将物镜和目镜的塑料管固定在台架上,调整镜筒高度。
f. 组长检查显微镜的成像效果,确保观察到的物体清晰可见。
4. 观察与讨论:学生使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物体,如树叶、纸张等,并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自制显微镜的体验,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反思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和结构。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描述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
2. 学生能独立完成自制显微镜的制作,并观察到清晰的物体图像。
3. 学生能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与他人交流讨论。
五、教学资源1. 显微镜实物或图片。
2. 凸透镜和凹透镜。
3. 塑料管、台架等制作材料。
六、教学建议1. 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制作材料,确保每组都有足够材料完成制作。
2.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需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制作过程顺利进行。
3.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在制作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案)授课人:江枫渔火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显微镜的结构以及各部件的名称和功能。
2.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物象。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养成规范实验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2.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能观察到清晰的物象。
三.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刚接触生物实验的七年级学生,本节课内容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由于本节课内容涉及较深的动手能力,故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本节课直接导出显微镜,因为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生物到微观生物认识的转折点,在以后的学习中离不开显微镜的使用。
2.新课讲授(1)显微镜的结构通过挂图和实物相结合的方法对显微镜的结构进行细致的讲授。
具体从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三方面讲述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2)显微镜的使用通过具体实验来讲授显微镜的实验步骤,在讲述各步骤时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强调个步骤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a.取镜和放置:取出时,右手紧握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左肩前方的位置。
(学生思考原因)b.对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用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听到碰扣声时以对准)。
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观察(右眼打开),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直到视野中光线均匀明亮为止。
(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先用低倍镜观察)c.放置装片:取装片于载物台上(切记是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用推片器弹簧夹住,然后旋转退片器螺旋,将索要观察的部分调到通光孔中央。
d.低倍镜观察:以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地上升至物镜距标本片约5毫米处,应注意在上升镜台时,切勿在目镜上观察。
一定要从右侧看着载物台上升,以免上升过多,造成镜头或标本片的损坏。
显微镜的构造及知识点总结一、显微镜的构造1. 显微镜的基本结构(1)物镜:即观察的物体通过物镜放大后,成像在目镜焦面上。
一般显微镜所有的放大倍率除了物镜外,还包括目镜的倍率。
(2)目镜:显微镜的目镜是用来观察物体显微图像时用的透镜。
目镜的放大倍率是比较小的,通常为5倍、10倍、15倍等。
目镜与物镜的焦距必须匹配,这样才能看到清晰的放大像。
2.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1)照明系统:比如反射光源和透射光源的照明系统;(2)镜筒系统:用于目镜和物镜的安装的镜筒系统;(3)焦平面系统:用于放大像的成像系统。
3. 显微镜的机械系统(1)镜架:是显微镜的承托物,是显微镜的主要支撑构件;(2)镜座:显微镜的显示端的支架,用于稳固显微镜设备。
4. 显微镜的附件(1)测微鼓飞机械:用来观测目镜放大倍率的装置;(2)准直镜:用于调整光线的平行程度。
二、显微镜的知识点总结1. 显微镜的类型(1)光学显微镜:指用透射光形成放大像的显微镜。
透射光显微镜是最早发明的显微镜,它是通过物镜底部有一光源的透镜式显微镜。
(2)电子显微镜:主要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即利用电子束替代光束对被测物进行成像和分析的一种高分辨率显微镜。
2. 显微镜的应用(1)生物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和研究生物细胞、微生物等微小的生物体。
(2)医用显微镜:用于临床医学的病理学诊断,通过显微镜观察病理标本的形态结构。
(3)材料显微镜:用于观察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组织成分。
(4)学术研究:科学研究人员利用显微镜观察和研究各种微小结构。
3. 显微镜的原理(1)放大原理:通过物镜和目镜的合作,使被观察物体得以放大。
(2)成像原理:显微镜使用透镜或反射镜将物体的物理像放大到目镜处。
4. 显微镜的调节和使用(1)焦距调节:通过移动物镜或目镜来实现清晰成像。
(2)曝光调节:用于调节观察物体的光线强弱。
(3)放大倍率调节:根据被观察物体的大小和结构特点进行调节。
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
2. 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能独立进行观察样本。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显微镜的调节技巧及样本观察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显微镜若干台。
2. 样本材料(如植物叶片、昆虫翅膀等)。
3. 显微镜使用说明书。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显微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的作用和结构。
2. 讲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镜筒、物镜、目镜、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等。
3. 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a. 取镜安放:握住镜臂和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
b.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
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c. 观察:安装装片,调节粗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d. 收镜:观察结束后,整理实验台,收放显微镜。
4. 学生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绘制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
3. 观察身边的小物件(如蚂蚁、花蕊等),尝试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学生能熟练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
2. 操作技能:学生能独立完成显微镜的取镜、对光、观察、收镜等操作。
3. 观察能力:学生能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并正确记录观察到的物象。
4. 实践与探究: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提出问题。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显微镜使用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亲身体验显微镜在科研中的应用。
3. 开展校园科普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显微镜观察成果。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分组教学,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普通显微镜的组成普通显微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仪器,由多个部分组成。
它主要用于放大和观察微小物体,如细胞、细菌和微生物等。
下面将介绍普通显微镜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1. 目镜(Eyepiece):目镜是显微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观察者用来观察放大物体的部分。
目镜通常有10倍或者15倍的放大倍数,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物体的放大图像。
它通常由透镜组成,可以调节焦距和放大倍数。
2. 物镜(Objective):物镜是显微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放大物体的主要部分。
普通显微镜通常有3个或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分别是4倍、10倍、40倍和100倍。
不同倍数的物镜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放大倍数。
物镜也由透镜组成,可以调节焦距和放大倍数。
3. 旋转物镜转盘(Nosepiece):旋转物镜转盘是用来固定和旋转不同倍数物镜的部分。
通过旋转物镜转盘,可以在不改变目镜位置的情况下切换不同倍数的物镜,从而实现不同放大倍数的观察。
4. 调焦轮(Fine and Coarse Focus):调焦轮是用来调节物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清晰的观察。
细调焦轮用于微调焦距,使图像更加清晰,精确;粗调焦轮用于快速调节焦距,使物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更接近。
5. 平台(Stage):平台是用来放置待观察物体的部分。
它通常是一个平坦的玻璃片,在上面可以放置待观察的玻璃片或标本。
平台上通常有夹持装置,用来固定和定位待观察的物体。
6. 光源(Light Source):光源是提供光线的部分,用于照亮待观察物体。
普通显微镜通常使用白炽灯或者LED作为光源。
光线经过一系列光学透镜的折射和聚焦后,通过物镜和目镜进入观察者的眼睛。
7. 准直器(Condenser):准直器是用来调节和聚焦光线的部分。
它通常位于光源和物镜之间,通过调节准直器的高度和位置,可以使光线更加聚焦和集中,提高观察的清晰度和亮度。
8. 调光器(Diaphragm):调光器是用来控制光线的亮度和强度的部分。
新七年级科学第2次授课教案授课主题显微镜的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2、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历程;3、明确用显微镜来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方法;4、了解制备标本的过程;5、认识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6、了解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教学重点制作动植物标本;观察动植物细胞;认识微生物。
教学难点制作动植物标本;观察动植物细胞;认识微生物。
教学过程一、【历次错题讲解】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看到的范围();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看到的范围()。
二、【趣味课程导入】1、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肤发痒或红肿,简单的处理方法是:擦稀氨水或碳酸氢钠溶液。
2、因为某气体A在大气层中过量累积,使地球红外辐射不能透过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温度升高,产生了“温室效应”。
气体A为:二氧化碳三、【基础知识梳理】(一)观察植物细胞: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最早发现细胞的是罗伯特胡克。
实验步骤:1)取标本:要内表皮细胞,切十字形;2)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3)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4)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5)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滴——取——展——盖——染——吸。
2、显微镜的结构:(1)目镜:5×、10×或15×;目镜长,倍数小。
(2)镜筒:上端是安装目镜的地方(3)物镜转换器:连有物镜(低倍物镜10×,高倍物镜40×,;物镜长,倍数大。
(4)压片夹(也叫金属夹)(5)载物台:用于放置观察用的玻片标本,载物台中央有一圆孔,叫通光孔。
(6)遮光器:遮光器上有大小不一的光圈。
(7)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其用途是收集光线.平面镜使光线分布较均匀.凹面镜有聚光作用,反射的光线较强,一般在光线较弱时使用.(8)粗准焦螺旋(粗调节轮):用于调节低倍镜。
(9)细准焦螺旋(细调节轮):主要用于调节高倍镜。
(10)镜臂:镜柱上方的弯曲的弓形部分叫做镜臂,是握镜的地方。
(11)镜柱:(12)镜座:其作用是支持显微镜的全部重量.使其稳立于工作台上.注意: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粗略计算方法为接目镜放大倍数与接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如观察时所用物镜为40×、目镜为10×,则物体放大倍数为40×10=400倍.2、显微镜看到的是一个倒立而放大的虚像.3、显微镜的使用:1、取镜和安放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镜筒在前,镜臂在后。
2、对光——三对。
(1)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
(2)转动遮光器,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关孔。
(3)转动反光镜,直到从目镜看到一个白色明亮的圆形视野。
注意:晴天选择小光圈、平面镜;阴天选择大光圈、凹面镜;对光完成后可以看到一个圆形明亮的视野。
3、放片:将波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待检查部分位于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两端。
4、调焦:先调粗准焦螺旋,直到看到物象;再转动细准焦螺旋,知道物象清晰为止。
镜筒下降时眼睛在侧面观察物镜,避免物镜镜头接触到玻片而损坏镜头和压破玻片。
5、观察: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移动反向与载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呈现倒立、放大的虚像)。
(二)洋葱表皮细胞的记录:观察对象观察工具肉眼放大镜显微镜放大100倍,长方形;洋葱表皮无色透明较粗糙的表皮放大400倍,细胞核液泡。
观察细胞:1、滴——取——展——盖——染——吸。
2、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3、观察细胞:观察对象观察到的现象植物叶表皮装片看到气孔植物叶肉装片细胞中有叶绿体,是绿色扁平球质体人体口腔无细胞壁,是扁平的,呈不规则的多边形。
人血涂片没有细胞壁,圆球状,边缘厚、中间凹。
4、结论:生物体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
它们的形态功能多种多样。
5、细胞学说: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动植物结构、功能的最基本单位;3)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其他细胞。
(三)微生物:1、制取微生物装片:取(池塘水、沟渠水)——盖——吸水(吸去多余水分,起到限制微生物运动的作用)2、认识微生物:名称草履虫变形虫鼓藻硅藻外形形状像一直倒转的草鞋身体变形,有伪足细胞对称分为两半多种多样结构有一个细胞构成有一个细胞构成有一个细胞构成有一个细胞构成运动依靠纤毛摆动,在水里自由。
靠伪足运动不规则运动长期漂在水中食物碎屑和细菌单细胞动植物自养型靠太阳光和吸收无机物3、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4、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5、(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6、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课堂练习四、【典型例题剖析】[例 1]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A、相同B、相反C、无关[引导分析]显微镜的应用。
[举一反三]1、为了便于观察,制作的植物切片标本要求薄而透明。
()2、下列仪器中,()适合观察细菌。
A、显微镜B、放大镜C、望远镜3、我们利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
A、放大了的正像B、放大了的倒像C、缩小了的正像4、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12.5×,40×,那么物体图像将被放大()。
[例 2] 生物体是由()组成的。
英国科学家()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引导分析]明白细胞是谁发现,细胞学说又是有谁建立起来的。
[举一反三]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的表皮,没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 10万)个。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2、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制造养料,它们好象一个个微小的工厂。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4、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那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
[例 3]微生物包括()、()和病毒,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引导分析]认识微生物。
[举一反三]1、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组成的。
2.下列哪个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得病时的病菌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B、我们得病时的病菌可以通过放大镜来观察。
C、放大镜可以想把物体放大多少倍就放大多少倍3、下列仪器中,()适合观察细菌。
A、显微镜B、放大镜C、望远镜4、研究“鱼缸里的水为什么发绿”需要借助()来观察。
A、显微镜B、放大镜C、平面镜1、()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2、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 ) 。
A、相同B、相反C、无关3、()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B、动力学C、仿生学4、将下列人物同他的成就连起来。
培根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列文虎克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罗伯特.胡克制成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5、将下列昆虫与它的触角类型连起来。
蚕蛾羽状蝴蝶棒状天牛丝状蚂蚁鞭状蝗虫膝状6、科学家选择( )来观察SARS 病毒。
A、光学显微镜 B 、电子显微镜 C 、放大镜 7、把下列水中微生物的图片和名称连起来。
8、我们曾经制作过洋葱内表皮细胞的切片标本,请完成下面题目。
(1)将材料与相应的作用连起来: 镊子 放置切片标本 滴管 夹取实验材料 载玻片 吸取少量液体 培养皿 盛放多余的洋葱片 烧杯 盛放液体 碘酒 染色裁纸刀 吸取多余的水分 吸水纸 切割洋葱(2)利用以上材料,将洋葱内表皮细胞标本的制作过程写下来: 制作步骤:① ; ② ; ③ ; ④ ; ⑤ ;可参考的句子(请自行调整先后顺序,写到上面空格内): 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注意不要有气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 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刀片在洋葱内表面轻轻划一个“#”字,用镊子取下洋葱表皮 用滴管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课后作业 一、科学探究: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1、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在括号中填上序号。
( )从目镜往下看,慢慢调整调节旋钮,使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 )调节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 )将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 )一只手握住镜臂,一只手拖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 )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
2、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碰到了2个难题,请你帮他找出错误并改正。
变形虫草履虫鼓 藻船形硅藻(1)从目镜往下看,发现发现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错误:改正:(2)标本片已经放在载物台上,而且标本片对着通光孔的中央,可从目镜里却只能看到亮圈,却看不到洋葱表皮的细胞。
错误:改正:2、研究“鱼缸里的水为什么发绿”需要借助()来观察。
A、显微镜B、放大镜C、平面镜2、蝇眼是()A、单眼B、复眼C、大眼3、下面全是晶体的一组是()A、白糖、雪花、味精B、水晶、雪花、木块C、玻璃、珍珠、冰雪4、自然界中的很多()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A、液体B、气体C、固体5、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最早的,可以放大300倍的显微镜,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倍。
A、200B、200万C、20006、使用显微镜时我们是从()往下看到观察物的图象的。
A、目镜B、物镜C、放大镜7、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是一位名叫()的生物学家发明的。
A、达尔文B、列文虎克 B、罗伯特·胡克8、蟋蟀的耳朵在()A、头部B、足的内侧C、腹部9、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A、细胞B、叶绿体C、叶子10、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图像范围就()A、越大B、不变C、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