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艺术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13
中国书法名家名帖欣赏之王羲之兰亭序(一)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有许多名家和名帖,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这篇文章将细致地探讨这部著名的书法名帖。
一、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书法家和文人,被认为是重要的书法大师之一。
他最著名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中华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他的书法工笔有力,流畅自然,深受后人推崇。
二、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给自己的朋友邂逅时,以庆祝相见为乐的一篇文章。
这篇作品署名“兰亭先生”,变相点明了他自己的名字。
虽然这篇文章并不是王羲之本职工作,但它的书法风格、文辞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是以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的最高水平为代表,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件无价之宝。
三、书法风格《兰亭序》的书法风格处处体现了王羲之的大师风范。
他的小篆、楷体、行草都各具特色,而且同一篇文章中三种字体完美结合,颇有佳境。
整篇作品气质高雅,工笔细腻,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灵气。
腕力到处所慧,每一笔仿佛都是干练而悠然的。
四、文化价值《兰亭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是书法、文学、历史、人文、哲学等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它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文化内涵深入人心,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珍品。
五、结语总之,《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丰碑,是王羲之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它是一篇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珍惜这样的一件宝贵物品,并向王羲之这样的书法艺术大师致敬。
《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王羲之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创作思想。
从书法技巧上看,《兰亭序》的笔法变化多端,线条流畅自然,结构体势严谨而又不失灵动。
全篇共计324 个字,其中20 个“之”字的写法各不相同,充分展现了王羲之在笔法运用上的高超技艺。
在艺术风格上,《兰亭序》体现了王羲之所倡导的“魏晋风度”,作品整体气韵生动,姿态万千,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兰亭序》的创作背景也为其增添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它是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与友人聚会时所作,王羲之在文中描绘了兰亭的美景和聚会的欢乐,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总的来说,《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在书法技巧、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羲之书法的艺术境界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将汉魏拙朴书风转为自然流美书风,与东晋文人雅士风流倜傥的人生姿态相合拍。
王羲之重视书法线条运行的自然流美,因为意在笔前使得线条一一心画,将书家情感迹化而禀有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
这种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的流动不息,使得线条成为带有玄学意味的时间节律、大化流行轨迹的写照。
书法用笔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线条粗细曲直干湿的参差,墨痕轻重坚柔光润滞涩的变化,传达出人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意绪。
书法线条中流动着书家的缕缕情思和艺术感觉,这种创造性可映衬出书家的精神意志和个性风貌。
书法线条作为书法艺术最精纯的语言,表征出中国美学“为道日损”的根本精神。
书家把宇宙作为“俯仰往返,远近取与”的观照,以灵动的线条表现大千世界,从有限中游离出无限,化实象为空灵,以生动的与道相通的线条勾勒文字形体而呈现心灵,传达一种超越于墨象之外的不可言喻的思想、飘忽即逝的意绪和独得于心的生命风神。
线条飞动飘逸,绵延摇曳,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墨气四射,四表无穷,臻达生命的极境。
书法线条“为道日损”的美学意义在于:在“致虚极”、“见素朴”、“损之又损”中,将空间时间化,将有限无限化,将现实世界的一切都加以净化、简化、淡化,而成为“惟恍惟惚”的存在。
书法不必应言,不必具象,而仅以其一线或浓或淡或枯或润的游走的墨迹,就可以体现那种超越于言象之上的玄妙之意与幽深之理。
这种忘言忘象至简至纯之线,贵在得意、得气,而指向终极之道。
线以见道,墨以呈气,表现情思,体验化境,融生命本体存在之意而非外在物象形迹于笔墨线条律动浑化之中,不拘滞于形迹而忘形忘质。
这种以线条表意明道,以简略之迹传神造境的观念,正是中国书法指向幽深之境的美学精神之所在。
其二,将魏晋崇尚的“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中和”之人格美、书法美,发挥到尽善尽美之境,形成传承古代精髓,独标新意的雅致飘逸、刚柔相济的书法美学理念,与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多样统一的“中和之美”相合拍。
王羲之书法小楷欣赏《黄庭经》众所周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世人称之为“书圣”,他擅长于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种字体。
吸取各家之所长,融于一体,自成一家,他的书法作品往往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隽美健秀。
其中《黄庭经》气韵高逸,笔致婉丽,骨肉兼称,刚柔相济,舒和隽永,是王羲之作品中的精品。
《黄庭经》为小楷。
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
《黄庭经》是魏晋时期颇为流行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
传王羲之所书小楷《黄庭经》系《外景经》。
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
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属于洞玄部。
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因中经出现较晚,可以暂置不论书中认为人体各处都有神仙,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
介绍了许多存思观想的方法。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
王羲之书法欣赏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
书圣就是书圣,他的作品美仑美奂,无雷同乏味之嫌:朴素如姨母,清俊如奉橘,痛并乐齐的丧乱,遒劲古幽的黄庭,当然更有达到书艺化境的"频有哀祸"帖,本文将搜罗其现今大众所知的全部贴图(大部分转自于社区泡泡堂俱乐部huashi007),供广大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品鉴!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也是兄弟辈中书法成就最突出者。
因他官至中书令,人称“大令”。
他的书法在继承张芝、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了当时古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
风格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后来影响很大。
与其父王羲之当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书法也是兼精诸体,尤其是行草最为著名。
王献之书法存世墨迹主要有“洛神赋”、“中秋帖”、“送梨帖”、“十二月帖”、“鸭头丸帖”、“地黄汤帖”和“十三行”最为有名。
其中,“洛神赋”有几种摹本留存,真伪参半。
还有一种“保母帖”,据后世考证,很可能是膺品。
其正(楷书)、行书、草书帖札,散见于宋人所刻丛帖集书里。
行书以《鸭头丸帖》最有名。
钟繇的书法,现存的多是平稳体格,与“长而逾制”的评语正好相反。
王献之的书法,便是被人辗转翻刻,存于阁帖丛帖中的,也没有“如枯树”、“饥隶”之贫的槎桠。
相反,王献之书法比其父更加畅达放纵。
不过,唐太宗收藏天下古代书法,又精于鉴别,其论断一定有所根据。
也许是现存的钟繇及王献之书法和当时太宗所见的不同。
1、王献之书法与王羲之不同。
献之书法特色是放肆豪迈,羲之书法特色是纤劲清媚。
2.王献之的书法,笔法端劲,字画神逸,笔画沉着劲利,笔气飘飘,总体说是遒逸流爽,纵横超轶,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检桔束缚。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是动摇不了的。
原因大致有以下数点:第一,王羲之的书法经历代很多书法大家和书法鉴赏大家的品评,堪称古今无二。
第二,王羲之是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变革家,开一代书法新风。
王羲之优秀的草书作品欣赏草书是我国书法字体中的一种风格,它对我国书法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现如今,王羲之的草书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特色与地位。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王羲之优秀的草书作品欣赏。
王羲之经典的草书欣赏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王羲之好看的草书作品图片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
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草书的发展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称为“章草”。
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
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
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
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王羲之集字经典《圣教序》赏析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书法艺术影响了几代人。
他的集字经典《圣教序》是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这篇经典之作。
1.字体风格《圣教序》的字体风格是王羲之很多作品中的代表之一,它是楷书的先驱,也是隶书的传承者。
这种字体风格具有端庄、严谨、简洁、刚健的特点,它不仅表现出王羲之的文化素养,也反映了他的个性和审美趣味。
这种风格的字体在后来的书法发展中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之为“王羲之体”。
2.笔画结构《圣教序》的笔画结构以瘦劲为主,线条流畅、清晰、有力,构图平衡、谐调,整篇文章看起来非常舒适。
其中每个字的结构都非常精致,每个笔画都经过精心设计,彼此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
3.书法技艺王羲之的书法技艺非常高超,他不仅在笔画的设计上独具匠心,而且在书写速度、筆觸和墨色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书法从笔法到布局,都达到了极致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了他的专注和精湛技艺。
4.文化内涵《圣教序》是王羲之表述自己信仰的一篇文章,它展现了王羲之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它不仅是一篇佛教经文,也是一篇道德教诲,王羲之在其中阐述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人生观,表达了他对人性和自然的感悟,展现了他的人文情怀和思想深度。
5.历史价值《圣教序》是一篇历史价值极高的书法作品,它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最高成就之一。
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都非常高,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作。
6.艺术魅力《圣教序》的艺术魅力是不可抗拒的,它展现了王羲之的卓越才华和独特审美,也反映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深入理解。
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能让人在欣赏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7.文化传承《圣教序》是中国书法文化中的瑰宝,它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够启迪后人,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8.艺术表现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圣教序》中得到了最好的表现,他的笔画结构、墨色运用和布局设计都达到了巅峰状态。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艺术赏析
金晶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年(卷),期】2022()2
【摘要】王羲之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书圣”,他的作品备受人们推崇,其中《快雪时晴帖》更是被世人称作仅次于《兰亭序》的行书传世佳作。
从王羲之书法风格诞生的背景出发,对王羲之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书法艺术特点进行阐述,并对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进行艺术赏析,以推动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总页数】3页(P102-104)
【作者】金晶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快雪时晴帖》中“达·芬奇”密码续解
2.快雪时晴帖
3.快雪时晴帖
4.略谈王羲之与《快雪时晴帖》
5.王羲之《快雪晴时帖》鉴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羲之行书赏析
摘要:
一、王羲之简介及地位
二、王羲之行书的特点
三、王羲之行书代表作品赏析
四、如何欣赏王羲之行书
正文: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行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行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笔画流畅:王羲之行书的笔画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给人以舒适愉悦的视觉体验。
2.结构优美:王羲之注重字形结构的平衡美,字型端庄优雅,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汉字的线条美。
3.墨色丰富:王羲之行书的墨色富有变化,浓淡相间,使得作品更具立体感和生动性。
4.个性鲜明:王羲之行书在遵循传统书法规范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个性。
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祭侄文稿》等。
其中,《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欣赏王羲之行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观察整体布局:欣赏王羲之行书时,首先要关注整体布局,看作品是否呈现出和谐、平衡的美感。
2.分析笔画特点:仔细观察王羲之行书的笔画,领略其流畅、优美的线条之美。
3.研究字形结构:深入分析字形的结构,理解王羲之在遵循传统规范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个性特点。
4.体会墨色变化:关注墨色的丰富变化,感受王羲之行书的立体感和生动性。
5.品读内涵:阅读王羲之行书的诗文内容,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
《楷书行书》 书法作品欣赏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
在山阴之兰亭修“拔禊”之礼。
当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
鼠须笔,兴乐而书,
完成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兰亭序》高清版全文大图
送给大家欣赏、学习
《兰亭序》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
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当我们聊起中国的书法的时候,我想会有很多的人非常的喜欢书法,而且也会有很多的书法爱好者会为此而驻足,比如手机前面的你,我想也一定是一位书法的爱好者,因为你也肯定也是被王羲之的书法所吸引。
说起王羲之的书法,我敢断定肯定会有很多的书法爱好者所喜欢,虽然我们如今看到的只是王羲之的摹本,但是我们却从这些王羲之书法的摹本中看到了王羲之书法的精髓。
而王羲之一生中最为绝美的汉字小编为大家准备了5个,我想王羲之的这5个汉字肯定会让大家非常的喜欢。
而王羲之的这5个汉字也是让我们领略了书法的另一种艺术美,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的汉字竟然有着如此的艺术美。
我想大家欣赏完王羲之的这5个最绝美的汉字,你一定会喜欢上王羲之的书法。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王羲之这最绝美的5个汉字。
“未”字虽然只有五个笔画,但是在“书圣”王羲之的笔下让我们看到了书法的另一种美,非常的大气,而且王羲之把两个本来非常近的橫画写得距离非常的远,但是下面的橫画的带笔连接了这两个笔划,也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笔画虽然距离远,但却是紧密呼应着,而且这短短的带笔也显示了王羲之书法的豪放气势。
“和”字给我们的感觉是传承了中国的传统书法美,笔划非常的圆润,也让我们看到了王羲之下笔非常的从容,而这个“和”字的两部分却是非常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笔划该细的地方非常的细,该粗的地方也非常的粗,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字的完美结合,也给我们展示了书法的另一种美。
“亭”字给我们的体会是下笔非常的洒脱,而且把王羲之楷书的方法融合到了这个字中,而且这个字的笔划更是潇洒中却不失紊乱,反而让我们觉得这个字非常的有个性,而有很多书法爱好者称这个“亭”字也是王羲之书法中最为风流性情的一个字。
“殊”字给我们的感觉是非常的生动而清秀,这个字也是最为让人研究的一个字,只见一个竖钩和一个反捺把这个字的张扬和低调融合进去,让我们体会到了王羲之书法的张狂但却不傲,而且连笔的地方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王羲之运笔非常的自然,这种笔法也是我们很多书法爱好者想要达到的境界。
王羲之最著名的三幅书法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晋朝时期的书法家,被公认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巅峰代表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上极具创新性和独特风格,被誉为“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以下三幅被广泛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一.《兰亭集序》1.背景《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篇书法作品是王羲之应邀为宴会上的盛况写的序文。
当时,王羲之在兰亭的席间饮酒,看着热闹的场面,感觉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于是写下了这篇名篇。
2.特点•书法风格: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以楷书为主,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洒脱自然。
•用笔技法:他运用了种种用笔技法,如转折点、顿挫抑扬等,使整篇文章的气韵流畅,富有韵律感。
3.艺术价值•传世之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流传至今。
•书法瑰宝:它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在书法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书法史上的瑰宝。
•影响深远:《兰亭集序》对后来的书法家影响深远,被作为学习和研究的范本。
二.《十七帖》1.背景《十七帖》是王羲之晚年创作的一组作品,被誉为他的绝世之作。
这组作品以流畅自然而脱俗雅致的书法风格,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艺术造诣。
2.特点•书法技法:《十七帖》利用了骨线笔法、结体技法等多种技法,展现了王羲之的独特风格。
•色彩运用:他善于运用淡墨水墨相间的墨色,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3.艺术价值•完美结合:《十七帖》充分展现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造诣和个人风格,被誉为他笔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艺术瑰宝:这组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和内涵,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三.《字林碑》1.背景《字林碑》是王羲之创作的一篇碑文,原本是为了纪念他去世的父亲而刻制。
它以其雄浑、豪放的书法风格而闻名。
2.特点•书法风格:《字林碑》以六分半体的篆书为主,力度雄浑,书法笔势豪放。
•墓志铭:作品以墓志铭的形式展现,内容悲痛又深刻,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
3.艺术价值•艺术成就:《字林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而受到广泛赞誉。
王羲之书法全集每一幅都是极品书圣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他广采众长,自成一家,不仅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极具象征性的丰碑深远影响着中国千年书法,还留下了大量的丰富多样的书法精品,下面就一起来欣赏吧!《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
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
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二谢帖》译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
想邰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丧乱帖》译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干呕帖》《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
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
国家一级文物。
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
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大观帖》《大观帖》,中国北宋官刻丛帖。
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
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
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
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十七帖》《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