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65.96 KB
- 文档页数:3
苏轼小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小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轼小故事篇1敷衍豪门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
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
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
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
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苏门书香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
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
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
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
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苏轼兄妹俩相互调侃,读后感作文作文一。
苏轼和他的妹妹总是互相调侃,可有趣啦。
就像那次,苏小妹额头比较高,苏轼就打趣她说:“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这可把苏小妹气坏了,不过她也很聪明呢。
她看到哥哥脸长,马上回怼:“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读到这里,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我觉得他们兄妹这样互相调侃特别好玩,这让我想到我和我的小伙伴。
有一次,我的小伙伴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后裤子破了个洞,我就笑着说:“你的裤子都开花啦。
”他也不生气,还说:“这是最新的潮流呢。
”我们就像苏轼兄妹一样,互相开着玩笑,感情却越来越好。
苏轼兄妹的故事让我知道,好朋友或者亲人之间,偶尔互相调侃一下,能让生活充满乐趣,就像给平淡的日子撒上了彩色的糖果。
作文二。
读了苏轼兄妹互相调侃的故事,我可太有感触了。
苏轼说苏小妹的眼眶深陷,作诗“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也不甘示弱,针对苏轼满肚子的学问,说他是“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一来一往的,真像是一场有趣的比赛。
在我们家,我和哥哥也会这样。
哥哥老是说我吃饭慢,像个小蜗牛。
我就会说哥哥是个大懒虫,早上总是起不来。
虽然我们互相这么说,但心里都知道这是在开玩笑。
就像苏轼兄妹,他们的调侃里充满了对彼此的熟悉和喜爱。
这种调侃不是真的嘲笑,而是一种特别的感情表达。
就像冬天里的小火炉,让家庭的氛围变得温暖又欢乐。
我想,这就是亲情的一种美好样子吧,在互相打趣中,大家的感情变得更深更浓了。
作文三。
苏轼兄妹相互调侃的故事真的很精彩。
苏小妹嘲笑苏轼的大胡子,说他“欲叩齿牙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苏轼也回敬苏小妹的凸额凹眼。
他们这样的互动充满了智慧和幽默。
在学校里,我也有这样的经历。
我的同桌是个小胖子,有一次他偷吃了我的小饼干,我就开玩笑说:“你这个小馋猫,吃了我的饼干,小心变成大圆球。
”他也笑着说:“我这是可爱的胖,你还没有呢。
”我们俩就像苏轼兄妹一样,互相调侃着,却一点也不生气。
苏小妹和苏东坡的典故朱德元帅曾经写了一首诗“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来高度赞誉苏轼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
除了三父子其实苏家还有一位才女,就是苏轼的姐姐——苏珍,小名小妹和八娘。
其实苏小妹完全是后人杜撰的人物,查遍史料,苏轼并没有妹妹,而是有一位姐姐名苏珍,因为在堂兄妹中排行第八,所以小名叫苏八娘、也叫苏小妹。
苏小妹十六岁就嫁给了舅舅的儿子程之才结为夫妇,在十八岁那年病逝。
一代才女红颜薄命,世人也为之叹息,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才子配佳人的一段佳话。
苏小妹天真浪漫,学识渊博,擅长文笔,特别喜爱对联。
她虽然年轻,但有很多认知上的见解,尤其是对苏轼的人生。
在很多方面照顾她,对苏轼的文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两兄妹之间的感情也很深,经常一起吟诗赋赋。
少年时,苏轼就在读书方面颇有天赋,博览史书,博览经典,擅长作文。
随着世人的赞誉越来越高,苏轼的自满也越来越高。
一天,苏轼手书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来展示自己才能,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小苏轼当时的自傲心态。
姐姐苏小妹看见苏轼的对联后,一面为弟弟的雄才大志高兴,一面也为他的狂傲无忌而担心。
于是,苏小妹就想到一个办法,在同弟弟苏轼、苏辙研习一番学问后,指着苏轼的对联说:“弟弟能写对联了,我想试试弟弟属对的能力如何”。
苏轼很高兴,认为自己有表现能力的机会,说:“姐姐要测试我遣字炼句的能力,我乐意从命。
”苏小妹说:“我说出两句话,八个字,你在每句话中间加个字作词,连成一副对联,要合情合理才作数。
”说完,苏小妹拢拢耳边的秀发,吟道:“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苏轼稍加思索,便脱口吟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小妹摇摇头,苏轼皱眉又想了想说:“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见姐姐还是摇头,苏轼不由得冥思苦想,想了半天还是没有合适的,苏辙在一边也猜了几个,但都不高明,就央求姐姐说出最佳的对字,小妹见苏轼额头冒汗,也不忍心为难他,便说:“这原是前人现成的句子,原词是——‘轻风扶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和苏东坡的典故
苏小妹和苏东坡的典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两个苏家人的故事。
苏小妹是苏东坡的女儿,传说中十分聪明美丽;苏东坡则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
据传说,在苏东坡担任安阳县令期间,有一名年轻人在街上卖唱。
他唱得十分动听,在听众的掌声中,他用一只手按着琵琶,用另一只手拉着香囊,以求收到更多的赏钱。
苏东坡路过此地,他也被这位年轻人的声音所吸引。
他站在人群中,听了一段时间,发现那名年轻人在拉琵琶的时候用的是错误的方法,造成音乐不够流畅,十分遗憾。
于是他向年轻人走去,告诉他该如何正确地弹奏。
年轻人眼见来人足有六尺高,俨然是官员身份,乍一看还以为是要罚款的,赶紧认错。
苏东坡一边教年轻人正确的弹奏方式,一边也算他好心,拿出银色的三钱,赏给年轻人。
过了一段时间,苏东坡又路过那条街。
年轻人已经不在了,但他却看到了苏小妹,她正坐在路边唱歌。
苏东坡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觉得女孩子背着琴比较难弹奏。
但苏小妹却唱得很好,音乐流畅,十分动听。
苏东坡向苏小妹走去,问她是从哪里学会的唱歌。
苏小妹告诉他,她曾经听到一位年轻人唱歌,那个人告诉她正确的唱歌方法,她从中受益匪浅。
于是苏东坡明白,在那天他教年轻人正确弹奏琵琶的时候,苏小妹正在一旁聆听,她从中也学到了正确的唱歌方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为你的用心会影响到旁人,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怀。
苏东坡和苏小妹的典故苏东坡和苏小妹是两个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们的故事源远流长,闻名于世。
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思想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之一。
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曲、赋无所不写,书法描摹精湛,成为了绝世书画家。
苏小妹,即苏菲娅,是一位色艳可餐、德高望重的伊斯兰教女子。
她的家族是一家富有的商人家族,不仅物质富足,而且家风高尚。
苏小妹自幼聪明好学,深谙经史之道,清心修炼。
她的婚姻家族向来重视,但她却常常和京城文人墨客交往。
据传,苏东坡和苏小妹是相识相知的好友。
传说中,苏东坡和苏小妹曾有过一段比较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苏东坡邀请苏小妹到家里玩,二人在厅堂里慢慢地谈起了诗词歌赋。
苏东坡见苏小妹文学造诣深厚,决定与她一决高下。
于是他就拿出了自己亲笔写的一篇诗给苏小妹看。
这首诗讲的是一副田园风景,在田野里有一眼清泉,水榭环绕,风景优美、宜人舒适。
苏东坡看了看苏小妹,然后面露喜色地说:“你能否将这首诗添上一句,使它更为完美?”苏小妹想了想,拉起自己的袖子,拿起笔在上面写了一句:“清晨初起,乳燕双飞。
”苏东坡赞赏不已,说这一句“口声高雅,意境卓然,更显圆满”。
此事传闻开来,苏东坡的名气愈发大了起来。
这个故事既有趣又含义深刻。
它展现了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才华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两位文化名人之间的谦虚和友爱。
他们之间相互切磋,不断进取,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共鸣和心灵契合。
在这样的文化和情感的交汇中,他们都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和素养,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苏东坡和苏小妹的典故至今流传不衰,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承中的一个亮丽篇章。
它告诉我们,在艺术与文化的世界里,两个人之间的相知相宜,不仅可以激励自己的创作,更可以激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修养的沉淀。
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也生动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相互影响,互相启迪的重要性。
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是一种无限的财富,而这些美好的文化和情感的体验,就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和财富。
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原创实用版2篇】篇1 目录1.苏东坡与苏小妹的背景介绍2.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概述3.具体故事内容3.1 苏小妹智胜苏东坡3.2 苏东坡妙语连珠3.3 苏小妹才情横溢3.4 苏东坡忍辱负重4.故事的启示篇1正文苏东坡是我国宋代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才子佳人的典范。
他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一位才情横溢的女子,因此在民间留下了许多关于他们的佳话。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
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广为流传的要数苏小妹智胜苏东坡的故事了。
有一天,苏东坡回家看望家人,发现自己的妹妹苏小妹正在读书,于是他想逗一逗妹妹,随口说道:“阿妹,你看我这模样像什么?”苏小妹抬头看了看哥哥,笑着说:“我看你像狗。
”苏东坡听后非常生气,觉得妹妹是在侮辱自己,于是反驳道:“那你看自己像什么?”苏小妹回答:“我像观音。
”苏东坡听后更加生气了,认为妹妹是在自夸。
但实际上,苏小妹的回答寓意着她是观音坐下的善财童子,而苏东坡则像狗一样忠诚善良。
这个故事既展现了苏小妹的机智,也体现了兄妹俩深厚的感情。
除此之外,苏东坡与苏小妹之间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苏东坡妙语连珠的故事。
有一天,苏东坡与苏小妹一起赏花,苏东坡看到满园的桃花,随口说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苏小妹听后,灵机一动,对哥哥说:“哥哥,你看这满园的桃花,岂不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苏东坡听后对妹妹的才情赞叹不已。
在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们的才情,还可以看到他们的忍辱负重。
在苏东坡的政治生涯中,他曾多次因为直言进谏而遭到贬谪。
面对困境,苏小妹一直陪伴在哥哥身边,为他排忧解难,充分展现了古代女子的忍辱负重品质。
通过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情,也可以感受到兄妹之间深厚的感情。
篇2 目录1.苏东坡与苏小妹的背景介绍2.苏东坡与苏小妹的趣事3.苏东坡与苏小妹的关系4.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对后世的影响篇2正文苏东坡,原名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原创版2篇】目录(篇1)1.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的简介2.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的主要情节3.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的意义和影响正文(篇1)一、简介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和他的妹妹苏小妹之间的趣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朝,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
二、主要情节1.才女苏小妹苏小妹是苏东坡的妹妹,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不仅擅长诗词,还精通书法和绘画。
她的智慧和才华使她在当时备受赞誉。
2.苏东坡的挑战苏东坡有一次出了一道难题给苏小妹,这道题要求她必须在三小时内写出四句诗,每句七字,而且每句必须有“云、日、风、月”四个字。
苏小妹很快就完成了这个挑战,她的诗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3.苏小妹的挑战苏小妹也对苏东坡出了一个难题,她要求他在同样的时间内写一首七律诗,而且必须以“竹”字为韵脚。
苏东坡思考了很久才完成这个挑战,他的诗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意义和影响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强调了智慧、才华和勤奋的重要性。
目录(篇2)1.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简介2.他们的童年生活和家庭背景3.他们的成长历程和才智展示4.他们的文学成就和影响5.他们的爱情故事和婚姻生活6.他们的晚年生活和逝世7.苏东坡和苏小妹的影响和遗产正文(篇2)一、简介苏东坡和苏小妹是两兄弟,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苏东坡以其豪放派的诗歌和散文而闻名,而苏小妹则以其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而著称。
他们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智慧、爱情和文学成就的传奇。
二、童年生活和家庭背景苏东坡和苏小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们的父亲苏洵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苏东坡和苏小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他们的才华在年轻时就崭露头角。
三、成长历程和才智展示苏东坡和苏小妹在成长过程中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智。
历史上著名才女苏小妹其实是苏轼的姐姐历史上关于苏小妹的故事,比比皆是,但大多出自野史和小说,正规史书上记载并不多,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苏小妹并不存在。
近读苏洵《自尤》诗,发现苏小妹不但真有其人,而且非常有才,只是命运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没有嫁给秦观,而是嫁给了苏洵妻子的娘家侄子程之才,18岁就连病带气,一命呜呼了。
不错,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中确实说过:“曰景先,早卒;轼,今为殿中丞直使馆;辙,权大名府推官。
三女皆早卒。
”苏洵在《祭亡妻文》也说过:“有子六人,今谁在堂,惟轼与辙,仅存不亡。
”这些都说明苏洵的三个女儿都早亡,只是第三个女儿苏小妹虽然也早亡,但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已经出嫁,所以说,苏小妹这个人是存在的。
元代吴昌龄的《东坡梦》、明冯梦龙的《醒世恒言》、清李玉的《眉山秀》都说苏小妹是苏东坡的妹妹,嫁给了词人秦观。
褚人获《坚瓠》和《两山墨谈》中都记述了苏东坡与苏小妹相戏语的内容。
不过,这都是小说家之言,苏小妹死时,苏东坡才17岁,苏小妹只能是苏东坡的姐姐,不可能是妹妹。
苏轼在《乳母任氏墓志铭》中也写过:“赵郡苏氏子瞻之乳母任氏名采莲,眉之眉山人……乳亡姊八娘与轼。
”这也说明苏轼死的是姐姐不是妹妹。
至于说苏小妹嫁给了秦观,更是无稽之谈。
秦观在《徐君主簿状》中说:“(徐成甫)女三人,曰文美、文英、文柔……以文美妻余。
”这说明秦观的妻子是徐文美,不是苏小妹。
苏洵在《自尤》诗中也说,“汝母之兄汝叔舅,求以厥子来结姻”,“乡人嫁娶重母党,虽我不肯将安云”。
这里的“母党”就是指苏洵妻子的侄子程之才,这些都说明苏小妹嫁的是程之才不是秦观。
苏洵在《自尤》中详细记载了三女苏小妹嫁给程之才之后的不幸生活,字里行间溢满了深深的自责。
“一朝有疾莫肯视,此意岂尚求尔存。
忧惶百计惟汝母,复有汝父惊且奔”,苏小妹在程家生病后被父亲苏洵接回来医治,稍有好转,程家借口她“不归觐”,抢走了苏小妹生的孩子,“婴儿盈尺未能语,忽然夺去词纷纷”,被夺去亲生骨肉的苏小妹一气之下,旧病复发,三天之后便一命呜呼了,“病中忧恐莫能测,起坐无语涕满巾。
苏东坡兄妹互戏联
据说,苏东坡脸较长,苏小妹额较高。
一日,两人见面,苏小妹先发制人,取笑苏东坡说:
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流不到腮边。
东坡毫不示弱,随即反击道:
未出房门三五步;
额头先到画堂前。
一天,苏小妹坐在窗前捉虱子,东坡正请朋友有门外饮酒。
小妹戏吟一联道:
阿兄门外邀双月。
东坡随即对道:
小妹窗前提半风。
双月即“朋”字,半风即“虱”字。
半风对双月非常工整。
拆字巧妙,情趣盎然。
接着,苏小妹端来一盘破开的盐蛋给他们下酒,又吟一联:
剖开舟两叶,内装黄金白玉。
这是个“谜语对”,谜底即剖开的盐蛋。
东坡一时想不到对句。
小妹正想讥笑他。
忽然一颗石榴从树上掉下,跌破榴壳。
东坡顿悟,立即对道:
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摘要:1.引言:介绍苏东坡和苏小妹的身份背景2.苏东坡与苏小妹的趣事:以三个小故事为例3.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才情:文学成就与书法艺术4.结论:苏东坡与苏小妹的历史地位及影响正文: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苏东坡和苏小妹可谓是一对璀璨的明珠。
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造诣,还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
苏东坡,原名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才情横溢,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四大家”。
苏小妹,原名苏轸,是苏东坡的妹妹。
她同样具有非凡的文学天赋,擅长诗文,尤其擅长对联。
在她的一生中,曾与多位文人墨客唱和,留下了许多佳话。
关于苏东坡和苏小妹的趣事,有很多传世佳话。
下面我们以三个小故事为例,来感受一下他们之间的深厚兄妹情谊。
第一个故事:苏小妹与苏东坡的“和尚对诗”。
有一天,苏东坡和苏小妹一同去寺庙烧香拜佛。
在寺庙里,他们遇到了一位和尚。
苏东坡见和尚长得胖,便开玩笑说:“和尚胖,和尚胖,和尚身上挂鱼肉。
”和尚听后,回应道:“学士瘦,学士瘦,学士家中挂猪狗。
”苏小妹见状,立刻接过话茬,说:“和尚肥,和尚肥,和尚锅里煮天地。
”和尚听后,无言以对。
第二个故事:苏小妹与苏东坡的“中秋对联”。
有一年中秋节,苏东坡与苏小妹一起赏月。
苏东坡出了一个上联:“月如弯弓,挂在天上。
”苏小妹思索片刻,对出了下联:“瓜似弯月,滚在田里。
”兄妹俩的对联寓意美好,形象生动。
第三个故事:苏小妹与苏东坡的“猜谜游戏”。
有一天,苏东坡画了一个谜语给苏小妹猜。
谜底是一个字。
苏小妹仔细看了看画,便猜出了谜底。
苏东坡非常高兴,问苏小妹如何猜出谜底。
苏小妹说:“哥哥画的是一个‘鱼’字,鱼在水中游,鱼尾在水底摆动。
”苏东坡听后,对苏小妹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和苏小妹之间的深厚兄妹情谊。
同时,他们两人在文学和书法艺术方面的才情,也影响着后世许多文人墨客。
苏小妹与苏东坡有趣的故事苏小妹与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兄妹关系。
他们之间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流传至今,让人们沉浸在这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亲情之中。
苏东坡,字子瞻,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才华横溢、聪明睿智,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而他的妹妹苏小妹,和他一样才情出众,富有才华。
据说,苏东坡小时候特别喜欢学习,而他的妹妹苏小妹也特别聪明。
他们经常一起切磋学问,相互竞争着进步。
尽管苏东坡是个男孩子,但他一直以来都把妹妹当作自己的知己和朋友,并没有因为性别的差异而对她不屑一顾。
一次,苏东坡写了一首很有名的诗,叫做《赤壁怀古》,表达了对古代战争的怀念之情。
苏小妹读过这首诗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回应。
她写了一篇小说,描述了诗中所描绘的历史情景,并且以其独到的见解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苏东坡很欣赏妹妹的创作才华,他常常鼓励苏小妹在文学领域发展自己的天赋。
他们经常一起讨论文学和艺术,交流彼此的见解。
这种兄妹之间的默契和互相理解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
苏小妹和苏东坡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学术交流。
他们还时常一起参加社交活动,与友人们相互交流。
据说,他们在一次宴会上一起表演了一出戏剧,展示了他们的演技和才华。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苏小妹和苏东坡之间亲密的兄妹情谊,还展现了他们共同追求知识和才艺的热情。
他们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也为后人树立了兄妹之间的榜样。
苏小妹和苏东坡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在古代,女性的才华和智慧也是值得尊敬和被发掘的。
他们的亲情之间没有性别的界限,兄妹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苏小妹与苏东坡的有趣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兄妹之间的点滴趣事,更是一种家族之间相互关怀和支持的体现。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同时也激励我们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时,能够有一个亲密的朋友或亲人作为我们的支持和伙伴。
苏东坡兄妹诗联趣事苏东坡诗联趣事苏小妹之婚事小妹以文章选婿,垂涎小妹美色文采的未婚青年纷纷填词作赋,拖东坡代为转达美言。
方若虚与东坡是老八,东坡居士将其力作先行呈上,小妹阅后批曰:笔底才华少,腹中滔略无。
居士怪小妹言辞刻薄,有拨老八面子,怎奈白纸黑字已落在方先生稿上,只得模仿阿妹笔法在两句批注后各加一字“有”、“穷”,批注变为:笔底才华少有,腹中滔略无穷。
将方若虚哄走。
方前脚刚离开,又冲进一奶油小生秦观,气喘吁吁的将其新作捧上,央求东坡居士快转与小妹,此秦君与居士也是把兄弟,东坡自不怠慢。
小妹接到稿件定睛一看,乃新填词曲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小妹看罢暗喜,秦君少游正是小奴家心中的白马王子……”小妹自顾情意绵绵的遐想,竟忘了回复。
且说东坡将词曲呈妹子后,便回到客厅与少游小兄弟胡侃:“小弟莫要担心少要害怕,阿妹是我看着长大的,她的终身大事我能做一半的主,况且你老弟乃当今风流才子,百代倜傥名士,只可惜与我苏门爷仨同一时代,要不然你可是要纵横一世了”。
这个秦少游特别崇拜苏轼一家,当然想与苏家结成连理,就可以常在一起吟诗作赋了。
但又担心起苏小妹的相貌是不是太难看,以前大户人家的闺女是不出大门抛头露面的。
很快秦少游打听到苏小妹要去附近的寺庙上香,于是,他就就扮成一个游方道人,提早到庙门前等候。
苏小妹的轿子一到庙门,秦少游就注意到了。
当他看到苏小妹姣好的身材,相貌端庄。
他心中的石头落地了。
接着,他又想去试一试苏小妹的才华是不是真如传说中的一样高。
秦少游就跟了上去,假装化缘。
他上前一鞠躬说: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苏小妹见这个道人有点不正经,怎么老拿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她?于是她随口回绝道: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秦少游一听,才学果然不错,他又追上前再出一对子: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苏小妹不屑一顾地回一句: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名人故事:苏小妹奇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幽默故事、儿童故事、爱情故事、职场故事、励志故事、哲理故事、校园故事、人生故事、寓言故事、其他故事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humorous stories, children's stories, love stories, workplace stories, inspirational stories, philosophical stories, campus stories, life stories, fable stories, other storie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名人故事:苏小妹奇对一、兄妹戏对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个个才高八斗,被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洵除了有两儿子外,还有个女儿,名唤苏小妹,受哥哥们的影响,是当地有名的才女。
虽家世地位高,却十分活泼可爱,身上没半点大家闺秀的样子。
苏轼对这个妹妹也是十分疼爱。
小妹长得不丑,只是额头有些高,眼窝很深,相传这样长相的人聪明,苏轼却看不下去,有一次他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这首诗的意思很直白了:你人没到,额头就先进门了;就算有眼泪,因为眼窝深,擦起来都有困难。
苏小妹喜怒不形于色,看着对面的哥哥苏轼,发现其有些胡子邋遢,形象很没品,当下狡黠一笑,回了哥哥苏轼一首诗。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苏小妹这首诗,主要是戏谑哥哥苏轼胡子拉碴,不修边幅的形象。
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
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于是,又追占一诗: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
这苏小妹的第二首诗可谓是绝了!想要形容苏轼脸长,于是就说一滴相思泪,至今都没流到腮边!苏轼听到这首诗之后,也是捧腹大笑!甘拜下风!
古人诚不欺我,千万不能欺负女人,你看苏小妹这不就当场回怼回去,而且还是用诗回怼他的哥哥,他们两人的你来我往,特别是苏轼的诗文真是让人拍手叫绝。
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美食家。
他擅长诗词、散文和书法,并对文化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
在他的一生中,有一段与他的妹妹苏小妹之间的动人故事。
苏小妹是苏东坡的亲妹妹,年纪比他小几岁。
两兄妹情深,他们一起长大,互相扶持。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苏东坡在政治上失势,被贬谪到各地任官。
这使得他们经历了长时间的分别和思念。
尽管苏东坡身处逆境,但他对苏小妹的深情不减。
他通过书信和诗歌表达了对妹妹的思念之情。
苏东坡的诗词中经常流露出对妹妹的关怀和爱护,这些诗句如同一封封真挚的情书,温暖了苏小妹在他远离家乡的日子里的心灵。
苏东坡对苏小妹不仅是情深义重的哥哥,还是她的良师益友。
他知道苏小妹的才华横溢,鼓励她继续学习和创作。
他为妹妹选购了优质的书籍,并时常给予她指导和帮助。
苏小妹在兄长的激励下,不断进步并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苏东坡终于在1127年重返故土,重逢了苏小妹。
这次团聚让他们的兄妹关系更加紧密。
苏东坡对苏小妹的突出才华感到自豪,因为她既是他的亲人,又是他的学生和朋友。
苏东坡和苏小妹之间的故事展示了一对兄妹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他们相互支持、互助成长,并在困境中保持坚强和乐观。
这个故事不仅让人感动,也展示了真挚的家庭情感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兄妹之间的情感故事,更是中国文化中传承的兄弟之情和家庭关怀的象征。
他们的故事提醒人们珍惜亲情和友情,并在困难时刻相互支持。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心中的经典,激发着每个人对于亲情和友情的渴望和追寻。
苏东坡与妹妹苏小妹之间的有趣故事苏小妹戏兄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
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革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询,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
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
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
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
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像。
对联故事·苏小妹生气难和尚. 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一天,苏小妹生病了,他的哥哥苏东坡正为她煎药,佛印和尚正巧来访苏东坡。
东坡一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饮茶谈天,竟忘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按时送药,苏小妹见哥哥还没有送药来,就在床上高声念出一联: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以“葫芦”隐喻和尚的“光头”,实在大为不敬。
苏东坡晓得小妹脾气,知道她又生气了,连忙去为她送药。
佛印就苦了,既挨了“骂”,还要对下联,但思来想去,一时难得佳对。
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
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衰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
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
苏家兄妹戏谑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象。
——————————————————————————–
兄妹戏谑粗俗联
有年冬天,雪后初晴,苏轼披一件大裘袍坐在向阳的地方晒太阳,风吹过,裘毛拂动,苏小妹在旁边走过,看到这一景象,当即说道:“风吹裘裘毛乱动。
”说完笑眯眯地看着苏轼傻笑,一副得意的神气。
她所站墙角的墙壁上正好也结了些冰雪,此时在太阳的照射下,融化的雪水,顺着墙壁直往下淌,苏轼想也不想,顺口就说:“阳照壁壁水直流。
”苏小妹虽还年小,但已初解人事,当即羞红了脸,狠狠地看了哥哥一眼,飞快地跑开。
还有一次,苏小妹正蹲在井边剖鱼,苏东坡从外回来,骑马经过,一见,立即说道:“妹妹剖鱼,蹲下来一剖两半!”苏小妹犹豫了一下,但终究忍不住,将头微微扬起,半羞半嗔对哥哥说:“哥哥骑马,跨上去又加一鞭。
”
有一天,苏小妹拿着一根老丝瓜对东坡晃悠着说:
我说一个藏尾联:老丝瓜殃似()
苏东坡一指池塘:新荷叶卷如()
兄妹二人会心大笑。
——————————————————————————–
苏东坡有许多和尚朋友,宋代理学盛行,提倡明心见性之余,也使女性的地位大大下降,女子的人格饱受压抑,除大力提倡女子裹脚之外更要求女子话不高声,笑莫露齿,天天就躲在闺房中习那女红,出嫁的那天头上都还要顶一块红布不让别人看见。
苏家是读书人家,见识有别,另外与苏东坡交往的那些和尚是四大皆空,所以苏东坡与那些和尚交谈玩笑的时候,并不干涉他那伶牙俐齿的妹妹在中间搅和,管她雅致也好,粗野也好。
一天,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像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
”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玩笑的,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
”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
主持立即对道:“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
苏小妹一时为之语拙,正无可奈何,抬头望见江心有个和尚在撑船,话题一转: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
这联有些难处,它是从“影子”落笔,必须要以“影子”对答才能贴切,主持不由得仔细推敲,终于说道: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
苏小妹不甘心,再次发难: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
”
这次苏小妹遇到了对手,主持僧迅速对道:
“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蝉娟。
”
在苏东坡众多的和尚朋友中,佛印是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他和苏小妹斗口也就百无禁忌。
一天佛印戏谑地对她说:“我有一联,敢请女施主对答”联语是:
“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
”
苏小妹是个女子,佛印知道她从来争强好胜,与人对联从不服输,这次就选了这么一副充满黄色情调的想逼苏小妹无法开口,谁料到苏小妹从来顽皮大胆,早和她哥哥对过类似的联语,根本就不觉得怎样,虽然开始难免有些脸红,但一想到你出家人都敢说,我又有什么不敢说的,便对道:
“二憎同榻,颠倒四个光头。
”
佛印连连摇头,自认失败,连赞苏小妹锦绣心机,才思敏捷。
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日移竹影,一片寂然,很久了,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
”苏东坡心中欢喜,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透迄在地,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
”佛印和尚微笑而已。
苏东坡心想这回让佛印和尚吃了一记闷亏,暗暗得意,禁不住悄悄告诉苏小妹,想不到苏小妹却说:“哥你又输了,试想佛印以佛心看你似佛,而你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看佛印呢?”
摘自:/shirendegushi/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