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9
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精神障碍的分类:精神障碍可以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和病程分为多个类别。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别:- 器质性精神障碍:由脑部疾病、感染、外伤、中毒等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异常。
例如,老年期痴呆、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躯体感染、内分泌疾病、营养代谢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等。
- 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如酒精、鸦片类物质、镇静催眠剂、一氧化碳、食物(如蕈类)和有机化合物(如苯、有机磷等)所致的精神障碍。
- 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 情感性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恶劣性情绪障碍等。
- 神经症性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 心理因素相关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
- 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青少年期情绪障碍等。
- 智力障碍:包括先天性智力障碍、获得性智力障碍等。
2. 诊断标准: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以便对患者进行准确、有效的诊断。
以下是我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一些内容:-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这是我国目前常用的一套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包括了疾病分类、症状、病程、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内容。
- 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这是一套国际通用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分类体系,其中包括了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 DSM-5(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这是美国精神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指南,涵盖了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症状和病因等方面的内容。
在诊断精神障碍时,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心理测验结果等多方面因素,参照相关诊断标准进行判断。
同时,诊断精神障碍还需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如生理疾病、药物副作用等。
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或社交功能方面出现异常,导致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明显困难的一种疾病。
精神障碍的诊断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国际上通用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
DSM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目前最新版为DSM-5。
DSM-5将精神障碍分为17大类,每类下又包括多个具体的障碍类型。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标准、持续时间标准、功能影响标准等。
例如,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持续出现焦虑和担心、伴随着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等。
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疾病分类标准,目前最新版为ICD-10。
ICD-10将精神障碍分为多个大类,每类下也包括多个具体的障碍类型。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标准、持续时间标准、功能影响标准等。
例如,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包括持续抑郁心境、失去兴趣和愉悦感、持续时间不少于2周等。
除了DSM和ICD,还有一些其他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如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
CCMD是根据我国国情和临床实践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与DSM和ICD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
例如,CCMD将分裂症分为不同的亚型,而DSM和ICD将其归为一个单一的诊断类别。
在进行精神障碍的诊断时,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信息,并结合标准化的评估工具进行评估。
在确定诊断时,医生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如躯体疾病、药物或物质滥用等。
总之,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是确保精神障碍诊断准确性和一致性的重要依据。
医生在进行诊断时需要全面了解各种诊断标准,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CCMD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为第3版,其保留某些精神障碍或亚型如神经症、复发作躁狂症、同性恋等。
CCMD系统的分类原则为兼顾症状学分类和病因病理学分类,分类与诊断应继续向病因病理诊断的方向努力,有条件按病因病理分类者应按此分类,例如器质性精神障碍等其他病类目前主要用症状学分类。
CCMD-3主要分类如下: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CCMD-3根据我国的社会文化特点和传统,对某些精神障碍暂不纳入,如ICD-10的F52.7性欲亢进、F64.2童年性身份障碍、F66与性发育和性取向有关的心理及行为障碍的某些亚型、F68.0出于心理原因渲染躯体症状、F93.3同胞竞争障碍等。
icd10精神疾病诊断标准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了全球统一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编码而制定的标准。
它包括了广泛的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以便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士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各种精神疾病。
以下是ICD-10中一些常见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1. 抑郁障碍(F32-F33):- 持续性情绪低落和丧失兴趣或愉悦感- 显著体重减轻或增加,或食欲明显减少或增加- 明显睡眠障碍- 明显疲劳或丧失精力- 自责或无价值感- 注意力和集中力减退- 反复出现有关死亡的想法或自杀意念2. 焦虑障碍(F40-F41):- 反复出现与特定对象、场景或活动有关的强烈恐惧或焦虑 - 强迫症状,如重复检查或清洗- 恐慌发作,伴有心慌、呼吸困难等身体症状- 社交恐惧症,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极度恐惧- 广泛性焦虑性障碍,长时间、无明显原因的严重焦虑和担心3. 精神分裂症(F20-F29):- 实质性思维紊乱- 妄想观念、幻觉或语言紊乱- 感知和认知功能的显著障碍- 消极症状,如情感淡漠和社交退缩- 具有明显且持久的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4. 双相情感障碍(F30-F31):- 双相I型障碍,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发作- 双相II型障碍,交替出现抑郁和轻度躁狂发作-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躁狂状态或高度兴奋,并伴有过分活跃、冲动、自信等行为5. 食欲障碍(F50):- 贪食症,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伴有对体重和体形的异常担忧- 厌食症,极度限制摄入食物,导致显著体重减轻- 嘔吐症,故意引发嘔吐或使用泻药、利尿剂等控制体重以上仅是ICD-10中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部分示例。
每种疾病都有更为详细的诊断标准和附加特征,以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
这些诊断标准的参考内容对于评估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程度、制订治疗计划以及进行临床研究都非常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综合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来确定最终诊断。
精神障碍鉴定标准1. 引言精神障碍是一种疾病,指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明显异常,严重影响其社交和功能能力。
精神障碍的鉴定对于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正确的帮助和支持。
本文档旨在提供精神障碍鉴定的标准,以帮助医生和心理专业人士准确评估患者的精神健康状况。
2. 精神障碍的分类根据《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简称《精病分类》)的分类方式,精神障碍可分为以下几类:1. 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2. 情感性精神障碍3. 心境障碍4. 焦虑障碍5. 神经症、应激性和躯体形式障碍6. 食欲障碍7. 睡眠障碍8. 性功能障碍9. 嗜睡与嗜眠障碍10. 认知功能障碍11. 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发育障碍12. 精神行为发育障碍与人格障碍13. 具有身体疾病的精神障碍14. 精神障碍的表现型3. 精神障碍的鉴定标准精神障碍的鉴定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主观症状主观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症状,包括思维异常、情感异常、意识异常等。
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鉴定其是否存在精神障碍。
3.2 客观症状客观症状是指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等方式获得的症状,包括言语、行为、肢体动作等方面的异常。
医生根据客观症状的表现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精神障碍。
3.3 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一些精神障碍可能与生理方面有关,因此,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提供额外的证据来支持或排除精神障碍的诊断。
3.4 生活功能评估生活功能评估是指医生评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能力,包括工作能力、社交能力、自理能力等。
通过评估患者的生活功能,可以进一步确定其是否存在精神障碍。
3.5 诊断标准根据《精病分类》和其他相关指南,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客观症状、身体检查、生活功能评估等来判断其是否符合某种具体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4. 结论精神障碍的鉴定标准包括主观症状、客观症状、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生活功能评估以及诊断标准等多个方面。
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是一类严重影响个体思维、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临床医生需要对精神障碍进行分类和诊断。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对于指导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障碍的分类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程特点进行划分。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
DSM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它将精神障碍分为多个类别,每个类别下又包含了不同的亚类。
而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它将精神障碍归类为精神和行为障碍,并提供了详细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在DSM和ICD的分类系统中,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和相关障碍、食欲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等。
每种精神障碍都有其特定的诊断标准,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综合评估,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标准和病程标准。
症状标准是指患者表现出的特定的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情绪低落、焦虑、强迫行为等。
病程标准是指患者病程的特点,如症状的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病情的严重程度等。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这些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符合某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除了临床症状和病程特点,精神障碍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和药物的影响。
有些身体疾病和药物也会导致精神症状,因此临床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排除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
总之,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对于指导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医生需要熟练掌握精神障碍的分类系统和诊断标准,才能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为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完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四版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4)是由中国精神卫生
学会编制的一套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用于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分类。
该分类标准分为头部分、主要分类、辅助分类、指导性评估资料和附录五个部分,总共包括30个主要诊断类别。
主要分类部分包括9个大类,分别是:精神病性障碍、情感障碍、神经症、应激及适应障碍、躯体化障碍、病理性人格及行为障碍、认知障碍、吸食与依赖精神活性物质相关的障碍、其他精神障碍。
在这些大类下,又分为不同的具体诊断,例如在精神病性障碍类别中,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样障碍、妄想性障碍、精神分裂样障碍、急性发作型精神病等;在情感障碍类别中,有抑郁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辅助分类部分提供了表示临床特征的2位数编码,用于更详细地描述患者的状态。
该部分包括了易感性、临床诊断标准、临床指南、常见评估工具、ICD-10代码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医
生更好地进行诊断。
指导性评估资料部分为医生提供了一些评估工具和问卷,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情况。
这些评估工具包括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等常见的精神疾病。
附录部分包括一些其他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内容,例如诊断标准的修订历史、参考文献等。
总体上,CCMD-4提供了一个详细的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系统,为医生提供了便捷的参考工具。
它的编制和修订是基于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精神疾病,并与国际上使用的诊断标准相兼容。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仅是对CCMD-4的简要介绍,详细
的内容还需要参考相关的文献。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中国制定了一套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
首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主要分为两大类,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等,而精神障碍则包括精神发育迟滞、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精神发育异常等。
这些分类的设立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其次,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还包括了诊断标准的具体内容。
例如,对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包括至少持续六个月的持续性或周期性的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
而对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包括情感异常、活动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
这些具体的诊断标准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加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症状,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另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还强调了对患者的全面评估。
在诊断精神障碍时,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进行全面评估,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同时也有助于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这种全面评估的方法有助于提高精神障碍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为医生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诊断方法,有助于提高精神障碍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同时,这也为精神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有助于推动精神健康事业的发展。
希望在未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能够不断完善,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社会的心理健康发展。
ccmd5精神病诊断标准
CCMD-3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是《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以下是其诊断标准:
1. 器质性精神障碍
意识障碍与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情感、行为和智能障碍;
或伴有短暂的自我意识障碍和人格障碍,并在相对稳定的意识清晰状态下达到相应的诊断标准。
2.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躯体、心理和生物学症状和体征;
精神症状的出现、发展、持续时间及过程与物质滥用或戒断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不良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及人格基础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3.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符合症状标准;
具备3项及以上心理活动解体,或现实解体,或人格解体的症状标准;无明显情感障碍。
4. 其他精神障碍
短暂性精神障碍:症状持续时间短暂,完全缓解或基本缓解,社会功能基本恢复。
长期存在的精神活动异常,社会功能明显受损,但无明显的病因。
5. 不能分类的精神障碍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但资料不足,不能分类的精神障碍。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到你,如需了解更多,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部分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因国家和地区而异。
在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 。
根据DSM-5,精神障碍可分为以下几类:1.神经发育障碍:包括智力发育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等。
2.精神分裂症和相关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等。
3.情感性障碍: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4.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等。
5.分离性身份障碍:包括多重人格障碍等。
6.行为和情绪障碍:包括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等。
7.物质相关和非成瘾性障碍:包括酒精、烟草、毒品等成瘾性障碍。
8.躯体症状和相关障碍:包括疼痛障碍等。
9.人格障碍和人格特质:包括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等。
10.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包括冲动控制障碍等。
11.性偏好异常:包括恋物癖等。
12.睡眠-觉醒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等。
13.神经认知障碍: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等。
在DSM-5中,精神障碍的诊断通常需要满足特定的症状学标准、严重程度标准、时间标准和排除标准。
症状学标准是指患者的意识、思维、情感、感觉、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意志力等方面进行检查评定;严重程度标准与家庭社会功能密切相关;时间标准与上述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持续的时间做相应的规定;排除标准主要是排除躯体疾病相关的内容。
此外,ICD-10也对精神障碍进行了分类和诊断标准的规定。
与DSM-5类似,ICD- 10也采用了症状学标准、严重程度标准、时间标准和排除标准来进行诊断。
制表:审核:批准:。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ental Disorders,CCMD)是中国精神卫生界使用的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
CCMD第三版以国内、国际研究成果为基础,于2001年发布,是精神卫生领域的权威标准。
CCMD第三版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精神障碍的分类:CCMD将精神障碍分为14大类,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情感障碍、神经症、心身症及其他神经官能症、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焦虑障碍、恐惧症、强迫症、反社会性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精神病性障碍伴躯体疾病或器质性病变以及与精神障碍相关的其他分类。
2. 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CCMD详细列出了每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特征、症状表现、持续时间、排除标准等。
3. 附加诊断标准:CCMD还提供了附加诊断标准,用于辅助特定情况下的诊断,如精神障碍中的躯体症状、药物诱导的精神障碍等。
4. 文化相关注意事项:CCMD特别关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精神障碍,提供了文化相关的注意事项和指导。
CCMD作为中国精神卫生领域主要的分类和诊断标准,有助于提升精神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CCMD并非国际通用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之间存在差异。
六类重症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六类重症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症状标准:患者出现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异常思维体验、情感反应不协调等。
这些症状异于正常人,可能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
2. 严重标准:精神障碍对患者的家庭、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患者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3. 时间标准:患者的精神障碍症状持续时间达到一个月以上。
不同疾病的时间标准可能有所不同,如抑郁症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症需持续一周以上。
4. 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或其他相关疾病导致的精神症状。
在诊断精神障碍时,需首先排除可能导致精神症状的生理因素。
5. 分类标准: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特点,将其分为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如精神萎靡症、抑郁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6. 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时间、排除等因素,由专科医生进行全面的精神检查,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诊断标准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专科医生的判断。
如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症状,请尽快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制定,是精神病学领域近20年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的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的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的影响以及新药研制、临床评估和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精神障碍分类的目的疾病分类学的目的是把种类繁多的不同疾病按各自的特点和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
精神障碍的分类是将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根据拟定的标准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
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的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的转归。
二、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分类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的方法。
疾病分类的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是医学各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的精神障碍病例的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的病例则病因不明。
因此精神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的原则。
目前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主要是依据症状表现。
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的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的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的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的对症治疗。
三、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不同的医师对同一疾病的理解和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的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和难以解释,这一直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制定统一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是将疾病的症状按照不同的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的一种标准化条目。
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
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是最基本的,又分必备症状和伴随症状。
下面以我国目前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为例,说明各种标准的意义。
(一)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规定;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二)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三)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四)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尚未缓解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四、多轴诊断所谓多轴诊断是指采用不同层面或维度来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
1975年Rutter首先提出儿童精神障碍的多轴诊断,Ottessen提出四轴诊断,即症状学、严重程度、病程、病因(躯体的、心理的、多种因素、原因未明)诊断精神障碍。
在DSM系统中,从DSM- III 开始使用多轴诊断,目前使用的DSM-IV共有5个轴,分别为:轴I:临床障碍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轴II:个性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轴III:躯体情况轴IV:社会心理和环境问题轴V:全面功能评估轴I用于记录除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以外的各种障碍,轴I也包括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
轴II除记录报告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以外,亦记录突出的适应不良的人格特征和防御机制。
轴III用于记录目前的躯体情况,它与认识和处理病人的精神障碍可能有关。
轴IV用于报告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它可能影响精神障碍(轴I和轴II)的诊断、处理和预后。
轴V用于医师对病人的整个功能水平的判断。
轴IV和轴V为特殊的临床科研所设置,便于制定治疗计划和预测转归。
第二节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一、国际常用精神障碍分类系统随着精神病学事业的发展,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的学者都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分类上的混乱状态,他们迫切要求制定一个为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和统一的分类系统,并认为这样一个分类系统将对比较不同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情况、提高诊疗和科研水平、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今国际上影响最大、且为很多国家所采用的有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分类》中的第五章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分述如下:(一)《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WHO公布的《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简称国际疾病分类,最早为法国的Bertillon 提出的疾病死亡原因统计分类为ICD-1的雏形。
先后共出版了五版。
1948年由WHO接手更名为《国际疾病、外伤与死亡统计分类》第六版,首次在第五章介绍了精神病。
以后每十年修改一次,目前已出版到第10版(1992年),简称ICD-10,包括各科疾病,第5章是关于精神障碍的分类,为欧亚多数国家采用。
ICD-10第5章主要分类类别如下:F00- 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F10- 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F20- 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F30- 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F40- 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F50- 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F60- F69 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F70- F79 精神发育迟缓F80- F89 心理发育障碍F90- F98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F99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二)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美国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称为《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1952年出版DSM-I,为在ICD-6基础上的补充。
1968年出版DSM -Ⅱ与ICD-8相似。
1980年DSM-III对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改变颇大,引起国际重视:①该标准以描述性诊断为特点,摆脱了不同学派的干扰。
②每种病均有具体的诊断条目,且进行了12667人的临床测试。
③使用多轴诊断。
1987年的DSM-III-R、1994年的DSM-IV,已渐向ICD-10靠拢。
DSM-IV系统将精神障碍分为十七大类:1.通常在儿童和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2.谵妄、痴呆、遗忘及其他认知障碍3.由躯体情况引起、未在他处提及的精神障碍4.与成瘾物质使用有关的障碍5.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6.心境障碍7.焦虑障碍8.躯体形式障碍9.做作性障碍(factitious disorder)10.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11.性及性身份障碍12.进食障碍13.睡眠障碍14.未在他处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15.适应障碍16.人格障碍17.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二、国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CCMD)目前为第三版(CCMD-3)。
1958年南京会议推出第一个分类方案,1978年归纳为十类(CCMD-1)。
1989年推出CCMD-2,1994年推出CCMD-2-R。
根据CCMD 上两版的应用,特别是CCMD-2-R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争议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工作组在1996年召开黄山会议,并于1996~2000年期间,对17种成人精神障碍及部分儿童有关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开展现场测试与前瞻性随访观察,完成了CCMD-3编制。
CCMD-3兼用症状分类和病因病理分类方向,例如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中的某些精神障碍按病因病理分类,而“功能性精神障碍”则采用症状学的分类。
(一)CCMD-3主要分类类别(详见附录:CCMD-3)0 器质性精神障碍1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它精神病性障碍3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4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 其它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二)CCMD-3的特点1.以前瞻性现场测试结果为依据,同时参考以前的CCMD 版本和ICD-10、DSM-IV。
例如,通过对同性恋51例完成了现场测试和至少1年的随访观察,本组同性恋者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均存在不和谐同性恋阶段,部分同性恋者需要医学帮助。
ICD-10将非和谐性同性恋归属性指向障碍,CCMD-3也做了相似处理。
2.分类更进一步向ICD-10靠拢。
3.保留某些精神障碍或亚型,如神经症、反复发作躁狂症、同性恋等。
4.根据我国的社会文化特点和传统,某些精神障碍暂不纳入CCMD-3,如ICD-10的F52.7性欲亢进、F64.2 童年性身份障碍、F66 与性发育和性取向有关的心理及行为障碍的某些亚型、F68.0 出于心理原因渲染躯体症状、F93.3 同胞竞争障碍等。
5.CCMD-3编写时,注意了文字表达和写作格式的规范,要求条目分明、规范,以增强可操作性。
Box 4-1 精神障碍分类史人类在同精神疾病的长期斗争中,早已尝试进行不同的分类。
公元前3~2世纪,我国《内经》中即有癫、狂、痫的划分。
公元前4世纪,《难经》中沿用《内经》的分类,提出“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的分类原则。
其后,隋巢元方(公元605-616)著《诸病源候论》和明王肯堂(17世纪初)著《证治准绳》中,也记载有精神疾病的分类。
王肯堂最主要的贡献是把癫与痫两证明确划分,改变了以往精神病分类的混乱状况。
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将精神病划分为狂病、癫病、花癫和呆病四类。
他们最主要的贡献是把混乱的症状描述分成大类小类,为以后的临床归纳提供了范例。
在西方,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377)的著作中记载着伴有发热的急性精神障碍、不伴有发热的急性精神障碍、不伴有发热的慢性精神障碍、癔病和Scythian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