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的《西园雅集图、记》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追怀雅集时光作者:包光潜来源:《收藏界》2013年第09期应保定文静之嘱,赏读陈少梅《西园雅集图》,油然生出许多怀古的情思来,追忆那些心驰神往的雅集。
我一向羡慕古人的风雅与真性情,雅集聚会,轮流作东,是常有的事。
在这些雅集聚会上,精神完全松弛下来的文人,往往创造出惊世骇俗的伟大艺术品,譬如《兰亭序》。
我想画家陈少梅也一定是在一种向往中构图落墨的,他把我们带到一个高雅、清亮的境地,自己也摒弃了俗尘,仿佛心灵在清溪中洗濯过一般。
陈少梅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近,不过几十年光景。
当看到他的《西园雅集图》时,那种淡雅与平静、从容与修为,恍如隔世,如在千年。
其实不然,此时恰逢战火纷飞年代,这就更加令人不可思议了—画家竟然能够处变不惊,一边感慨时事艰难,一边怀想往日的美好时光,委实理智过人。
可在流光溢彩的唯美画作中,画家却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感情色彩,真的叫我不知道如何说开去。
难怪当下,仍然有那么多人在怀念民国时代的一些老光景。
看来,定有其中的道理。
文人雅集,今世渐少,人文式微。
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不断地变革,文人在自己的小天地或大世界里应接不暇,自然少了内心世界的宁静和内涵。
想想现在如此物化的社会境地,相聚无非同学会、师生会、战友会、亲友会……而已。
即便聚会,也是每个人的脸上写满焦虑、浮躁和急功近利。
真的有文人雅集,那也一定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文化搭台,唱经济大戏;即便是私人雅集,也一定是出于某种目的,为了个人利益。
因此,古代文人雅集的精神氛围,有如窖藏千年的老酒,越发香飘万里,醉倒成千上万的追梦人—这个梦,就是文人的不朽风雅。
当我们诵读《兰亭序》、鉴赏王羲之的书法时,谁人不啧啧称羡—这是一个多么风雅的时代!自古雅集多风流,兰亭聚会传佳话。
《兰亭序》文书俱佳,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此处不表,让我们回到宋代的那场文人聚会,即西园雅集。
西园是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宅第,占地面积比较大,亭台楼阁,应有尽有;景色优雅,曲径通幽,适合聚会、雅集、偕游。
772023/07 No.257宋代文人在唐代文人咏香的基础上对用香这一行为推崇备至,在其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焚香的场景。
在写诗填词、抚琴赏花、宴客会友、独居默坐时,在案头枕边、灯前月下,都少不了香的陪伴,可见香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位于宋代“四般闲事”之首。
对焚香的喜爱与中国传统香文化中“香气养性”的观念是分不开的。
焚香既可修德养性,也可为焚香者带来感官体验。
无论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还是李公麟、马远、刘松年各自创作的《西园雅集图》图像,其中都有焚香场景。
焚香场景在刘松年的画作中更是出现了两处,画作中香炉与周围布局紧凑的植物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天然的香气空间,也为文人创作、僧道静修创造了绝佳的场所。
一、宋代雅集图像对比相传“西园雅集”是北宋时期以“元祐文人”群体为核心的雅集活动,其所在之地就是驸马都尉王诜的府邸,以苏轼为代表的名士经常至王诜府邸聚会,形成了元祐时期一件颇具标志性的文化盛事。
所以“西园雅集”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的文化现象和精彩的艺术节点[1]。
以“西园雅集”为母题的绘画无论在宋代还是在后世都被不断创作。
虽然这些绘画母题一致,但是其所呈现的绘画风格大不相同。
下文通过对宋代李公麟、马远和刘松年绘画作品中的焚香场景进行比较,分析三者绘画中的迥异香气空间。
李公麟绘制的《西园雅集图》以简洁、清新的白描手法刻画了这场雅集活动。
画中人物服饰和周围景物用极简的线条勾勒,人物之间的活动场景则用植物、河流连接或分割。
按人物活动,画面可分为五个场景:题字、听琴、赏画、题石、谈佛论道。
在题字场景中,一片开阔的场地上四人围案而坐,书案上物体摆放简单,旁边的题字标注了画中人物姓名。
右面戴乌帽、着黄道服的是正在奋笔疾书的苏轼,其对面为头戴幅巾、据案而坐的蔡肇,画案另一端疑似正在交谈的是王诜和李之仪。
案上除了书写必需的笔墨纸砚还有一个象征雅事的小型博山熏炉,就放在离苏轼不远之处。
无独有偶,此类物象在马远与刘松年的作品中也出现过,而形制各不相同。
《西园雅集图》中女性形象的图像学研究摘要:《西园雅集图》最早传为李公麟所作,表现的是苏轼、米芾等的雅集活动。
自北宋始创以来历代摹本不断,成为古代士人寄托情怀的精神家园,而文人学者对它的关注多集中于其中的风雅男性,对画中仅有的两位女性关注不多。
本文试从图像学的角度探究画中女性形象的历史演变,重点分析清代画中女性形象的图像学内涵。
关键词:图像学《西园雅集》女性形象清代《西园雅集图》最早传为北宋李公麟初创,描绘的是北宋文人苏轼、米芾、黄庭坚、李公麟、秦观等人在驸马都尉王诜家举行集会,吟诗、作画、写字、谈禅、弹琴。
米芾并作《西园雅集图记》对画面作了具体的描述。
全画士人、童子、仕女共十六人,其中仕女两人均在场景一中,米芾《西园雅集图记》“捉笔而书者为东坡先生……后有女奴”。
本文从图像学角度研究画中这两女子在历代摹本中的形象演变,并重点分析清代画中女性形象的图像学内涵。
一、历史的嬗变:宋、元、明《西园雅集图》中的女性形象1.宋:局外人《西园雅集图》最早作于北宋,画中的女性是最受排斥的,她们是男性活动中的局外人。
画中女性出现于场景一,捉笔而书的苏轼与其观书者三人都紧紧围绕着桌子或立或坐。
他们的身体前倾,目光都向着苏东坡,四人的位置、姿态、神情围成了一个紧密的圆圈,王晋卿与李端叔之间尤为严密,在这圈内是男性文人的世界,女性不再其内。
且女奴身体直立,目光前视,与身体内倾目光投向圈内的王晋卿、李端叔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论从人物的位置安排还是动态神情看,北宋时本图中的女性完全是被排斥于男性雅集活动圈外的局外人。
2.元明:渐入局中的女人宋代《西园雅集图》中女性完全被排斥在外的局外人地位在元代有所改观。
在赵孟颊《西园雅集图》中,苏轼据桌而书,观书者仍有三人,但赵画中的桌比宋画长许多,因此原来由四人组成的包围圈在这里就松散多了。
但这并不是说赵画中的包围圈毫无严密之处,恰恰相反,在桌右角观画的两人挨得很近,此处所形成的圈很严密。
品茗赏读,寄情丹青——浅析崔昊《西园雅集图》作者:陈悦,王艳华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9年第2期【摘要】放眼寰宇,纵观古今,中国画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持续至今,从未间断。
经过数千年文人志士的淘洗和不断创新,已发展成当今社会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今天我有幸以我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就崔昊老师的一幅山水画——《西园雅集图》来进行简单的艺术分析和评论。
【关键词】西园雅集图山水画艺术分析评论一、《西园雅集图》作品简介《西园雅集图》可以说是崔昊老师在他山水画创作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或者说是未来的新方向,即把山水画和人物画合二为一,可以称之为山水画,也可以看作人物画。
这种创作方式由于对画家的基本功要求较高,所以画的人并不多,到了近现代才由陈少梅,张大千等人把这种题材恢复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所以把人物与山水相结合也是当今中国画一个最为流行的画风。
这幅作品归为“丁酉山水扇面系列之十四”,尺寸外径33cm*65cm,内径27cm*60cm,用特净皮生宣纸硬卡作画,浅绛山水样式。
款识:丁酉崔昊。
钤印:崔昊印(朱文)。
现收藏地:金禾文化。
二、《西园雅集图》作品气质(一)笔墨美中国画最重要的就是笔墨之美,即用笔和用墨。
用笔在于“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体现出一种内在的能加以控制的力,要刚柔并济。
用墨要酣畅淋漓,干湿浓淡,烘染托晕,烟云缥缈。
山水画的技法一般是运用“勾、皴、擦、染、点”,而人物画一般运用“十八描”,例如: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行云流水描、铁线描等等,两者在形态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般来说,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应该用一种宽窄,粗细变化很大的线条来刻画其肌理,而人物画相对来说比较细腻,但是崔昊老师为了使画面的笔法统一,所以在山石,树木,花草等山水画语言的笔法上进行了细化,比一般的山水画更加的精细,实现了与人物画的高度和谐统一。
再来谈一谈墨法,简单的来说就是考虑好画面的整体搭配,黑白构成。
西园雅集作者:李北山来源:《齐鲁周刊》2018年第24期北宋一代,文人集团催生了一大群艺术家,造就了一种著名的文化生态。
有一幅特别有名的画就反映了这种文化,就是《西园雅集》。
雅集的地址是当时驸马王诜的府邸。
“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
王诜请李公麟把自己和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等人以及僧人圆通、道士陈碧虚画在一起。
松桧梧竹,小桥流水,极尽园林之胜;宾主风雅,或写诗、或作画、或题石、或拨阮、或看书、或说经,极尽宴游之乐。
米芾为此图作记,即《西园雅集图记》,有云:“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
”这幅画描绘了当时文人阶层的唱和,成为历代文人的理想生活场景。
王诜是宋英宗的女儿——大长公主的夫婿,是宋徽宗的姑父,他们两个关系也很密切,因为宋徽宗喜欢艺术,王诜也是艺术家,既会画画,也会吟诗作赋,也是鉴赏家、收藏家,他们两个关系非常好。
据说当年在宋徽宗当皇帝之前,他上朝的时候忘了带篦子——就是梳头用的梳子,找到王诜说,借你的梳子用一下,把这个头发整理一下。
一看,呦,你这个梳子做的很精致,王诜一听这话,说,我正好做了俩,你要喜欢回头我把那个给你送去,果然到了第二天,王诜就派了他的一个家丁拿着一把新的梳子给赵佶送去了。
这个人带着梳子到了赵佶的府邸以后,赵佶正在踢蹴鞠,恰好送梳子的这个人,也非常善于踢球,就下场试了一下,赵佶一看这球踢得好,人才啊,接着就让他自己的一个家丁去给王诜说,梳子我收下了,送梳子的人我也留下了,以后就让他跟着我吧。
这个人就是水浒传里的高俅。
在赵佶当了皇帝以后,高俅一飞冲天,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奸臣。
从艺术的角度看,北宋文人集团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还不是苏东坡,而是他的好友米芾。
米芾的书法被历代的书法家所喜爱、临摹,奉为宗师,直到今天也是这个样子。
但米芾对于中国艺术的贡献不仅是他的书法,他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鉴赏家,在整个有宋一代无人出其右。
郑文山水作品小记文·图/胡建君《读画笔记》我对郑文的最初印象,是那些干净无尘埃的白描般的山水画。
人,也是简单平常,波澜不惊的样子。
她说自己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过着最简单的生活。
郑文的理想是在太阳底下安安静静地读书,画画。
很多年来,她都是这样做的。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
”郑文只需要小小的领地,和寥寥几位知己,便成就了自己的王国。
之前,由于老友钱保纲与自己住得近,几乎天天来,从早到晚地一起画画,探讨,梳理画法和山水史。
有时画家邵仄炯也来,三个人一起切磋琢磨,如坐春风。
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描绘了宋人雅集的闲适场景,“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正像他们三人那时的平淡日常。
郑文做的那些细致的绘画笔记经过整理,发表于邵仄炯参与主持的《书与画》杂志。
她顺便把那一时期的系列绘画作品也命名为《读画笔记》,为那些岁月静好的日子留下图文并茂的记录。
“格古”与“构园”熟悉郑文的陈心懋老师说,与后来素净简淡的作风不同,本科时她的画风宽厚有力,莽莽苍苍,很有些大将风度。
1.《春色烟霭》53—200cm,纸本设色,20202.《寒林小雪》53—200cm,纸本设色,20203.《素园》44—210cm,绢本设色,20204.《晚春》45—107cm,绢本设色,2020142394品质生活> 艺术欣赏大学期间,郑文几乎遍临当时所能获得的宋元明清山水经典,从范宽、郭熙、赵孟、元四家、沈周、文徵明、龚贤,直至“四王”“四僧”等,一一涉足,尤得益于龚贤、王蒙、吴镇诸家。
钱保纲称赞她是“学院古典之代表”。
邵仄炯则说,她笔下的一树一石皆具格法与出典,读她的山水画如同阅读一部山水画史,此言不虚。
郑文有一种沉默的野心,或许是她与生俱来的慷慨大气与冷静从容,把自己主动纳入山水画宏阔而细微的脉络之中。
她对山水画的研习并不着眼于小道的技法,而更在乎整体山势的脉络结构与宏大布局,偏重于格法与墨趣的生发,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思想与格局。
《西园雅集图》在介绍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王诜之前,首先还是从唐代知名驸马郭暧的故事说起。
要说郭暧这人其实也没多少大本事,不过他爹郭子仪的本事很大。
郭子仪这个名字在唐代可是响当当的。
从唐玄宗安史之乱开始,经唐肃宗、唐代宗两朝,郭子仪可算是唐帝国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针。
不论是平定叛乱,还是打击吐蕃,郭子仪都算是功臣。
为了笼络郭子仪,唐代宗就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暧。
不过这个升平公主,天子之家骄横惯了,仗着自己是皇帝千金,金枝玉叶,欺压老公郭暧。
可是,郭又暧不吃她这一套。
一气之下,郭暧将公主给打骂了一番。
气得公主回了娘家,跟皇帝老爸告御状。
公主还将驸马老公的原话说给皇帝老爸听:你不就仗着你爹是个皇帝吗?没有我爹,还能有你家江山?这话可了得!可唐代宗听了这话之后,也没生气。
他心平气和地跟自己闺女说:你老公说的是实话。
若无郭子仪,怎有大唐帝国的中兴?本身嫁公主去老郭家就是笼络人郭子仪的。
眼下公主在老郭家张扬跋扈,皇帝当然不能偏袒公主,得说个公道话了。
这段历史后来被改编成京剧《打金枝》,千百年来在民间传唱。
老百姓看到骄纵的公主被打被骂,那心里有一种无比的喜悦。
当然,郭暧是属于特例。
毕竟郭子仪对唐帝国贡献是杠杠的。
皇帝也没话可说。
说白了,郭暧是有背景的,而这个背景,皇帝都得让他三分。
不过,对于普通驸马来说,有没有谁在公主老婆面前也算个人物呢?碰巧,还真找到一个:北宋英宗皇帝的驸马,娶蜀国长公主的王诜。
风流驸马王诜宋代当驸马其实是不容易的,必须要看家世背景,如果不是衣冠士族,想做个驸马是有难度的。
当然,如果不是跟公主结婚,只是跟普通的宗室女子结婚,条件可以略微降低一点,但是新郎家族也必须是三代为官,方才具备资格。
如果新郎本人就有官身,不查你三代有没问题,但也要求你家不得是胥吏、工匠、商人,或是靠纳粟得官、买卖得官,恶逆之家出身。
当然,还有一条考察身份的指标叫“杂类”。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家不能是娼妓出身,更严格说来就是,诸如你的舅舅不能曾为仆人,姑姑不得曾经为娼等。
读古人的《西园雅集图、记》有感你看过《西园雅集图》和《西园雅集图记》吗?这图和记真乃美妙之极,非等闲者所为耳,从图中看人物每每栩栩如生,是大雅之作,凡物人之景致,用语言来描述如《西园雅集图记》,让你看后心旷神怡,当我们浏览这样的作品,你会有何感想?中国的古代人了不起,除现在科技,恐无能人之可及,就象现在的医生一样,如果没有仪器,你叫他(她)看个病,那就是和我们非医者差不了多少,所以,我佩服古人。
李伯时效唐小李将军为著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而人物秀发,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气。
其乌帽、黄道服捉笔而书者为东坡先生;仙桃巾、紫裘而坐观者为王晋卿;幅巾青衣、据方机而凝伫者为丹阳蔡天启;捉椅而视者为李端叔;后有女奴,云环翠饰倚立,自然富贵风韵,乃晋卿之家姬也。
孤松盘郁,上有凌霄缠络,红绿相间。
下有大石案,陈设古器瑶琴,芭蕉围绕。
坐于石磐旁,道帽紫衣,右手倚石,左手执卷而观书者为苏子由;团巾茧衣,秉蕉箑而熟视者为黄鲁直;幅巾野褐,据横卷画渊明《归去来》者为李伯时;披巾青服,抚肩而立者为晁无咎;跪而捉石观画者,为张文潜;道巾素衣,按膝而俯视者为郑靖老,后有童子执灵寿杖而立。
二人坐于磐根古桧下,幅巾青衣,袖手侧听者,为秦少游;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为陈碧虚;唐巾深衣,昂首而题石者,为米元章;幅巾,袖手而仰观者为王仲至。
前有鬅头顽童捧古砚而立,后有锦石桥、竹径,缭绕于清溪深处,翠阴茂密,中有袈裟坐蒲团而说《无生论》者,为圆通大师;旁有幅巾褐衣而谛听者,为刘巨济。
二人并坐于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潨流于大溪之中。
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耶!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
后之览者,不独图画之可观,亦足仿佛其人耳。
这篇《西园雅集图记》是宋代人的全作,阅读与欣赏之余,觉得回味无穷,把图上的每一处景,把人物的每一个神态与动作,把所有的一切都以文章而展现,让你读了以后,就如同见了现场一般。
云游《西园雅集图》:题字赏画、听乐参禅,寻找宋朝人的风雅文化北宋,宋神宗年间,都城开封的一处园林内,清风辗转,草木动人,正是个清新怡人的好天气,园内时而有人笑语,时而有琴声幽幽传来,看来今天有人在此雅集。
所谓“雅集”,“集”是聚会,雅集就是风雅的聚会。
什么是风雅?可以理解成生活的品位与审美的趣味,对于宋朝的文人们来说,赏月弄花、书画博古、宴饮品茗、赋诗作词、抚琴挥毫、谈禅论道都是雅事。
文人们试图在世俗人生之外,开辟出一片宁静、风雅的审美空间作为自己的心灵栖息地。
今天的雅集,做东的是宋英宗的女婿王诜,这处园林就是他的私人园林——西园。
北宋时,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已经相当完善了,文人们一年四季里,寒来暑往不停歇的文化雅事,很多都发生在园林中。
王诜邀请大画家李公麟将这次雅集画了下来,名为《西园雅集图》,又请书画家米芾写了《西园雅集图记》,米芾写道:“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后之览者,不独图画之可观,亦足仿佛其人耳!”包括他自己,王诜邀请了以北宋中期文坛盟主苏东坡为首的十六位文人名士在此一聚,这十六人都是北宋时名显一时的儒释道名士。
所以米芾说,观此画的人不应只看画技,更应关注画中这些名士的风采。
这么强大的阵容,使得这次雅集一不小心就青史留名了,西园雅集与东晋王羲之主导的“兰亭修禊”并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大雅集盛事。
有意思的是,这次雅集的真实性一直被怀疑,因为从时间上来考证,要想将画中这些名士大咖聚集到一起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除了李公麟的画和米芾的记,宋史其他地方并没有关于它的直接记录。
但这并不妨碍历代文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追忆,李公麟的原画本已失散,现存的都是后人的临摹,海外曾有一版本有专家鉴定为真,但也一直众说纷纭。
传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图》《西园雅集图》后来被历代名书画家画过47次之多,刘松年、赵孟頫、仇英、唐伯虎、马远这些大师级的画家都画过,人物和画面设置皆类似,但各人有各人的画风。
浅谈《西园雅集图》和我的创作
《西园雅集图》是清代画家熊献章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一直以来所喜爱和倾心研究的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雅集场景,画面中的人物穿着华丽,举止优雅,场景布置精致,给人以宴会热闹之感。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细致的人物刻画,熊献章成功地将这个雅集场景展现在观者面前,并将人物间的互动和氛围感传递给观者。
在我的创作中,我也深受《西园雅集图》的影响。
首先,我学习了熊献章的绘画技巧。
他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精致的细节描绘,使得整幅画面看起来非常逼真和生动。
我尝试模仿他的画风,不断练习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希望能够达到他那样的水平。
其次,我借鉴了《西园雅集图》中的构图和场景设计。
熊献章在画中巧妙地运用对称和层次感,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非常平衡和谐。
此外,他对细节的处理也非常考究,使得整个场景显得非常精致和细腻。
我在自己的创作中也注重构图和细节处理,希望能够打造出一个独特而有吸引力的场景。
最重要的是,我深刻理解了《西园雅集图》所传递的文化内涵。
这幅作品展现了清代文人雅集的生活场景,不仅展示了文人的修养和品味,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交往方式。
通过研究这幅画,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在我的创
作中注入了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希望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国的艺术传统。
总之,《西园雅集图》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一本历史和文化的教科书。
它给我带来了灵感和启示,使我在我的创作中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熊献章的绘画技巧、借鉴他的构图和场景设计,并理解和传承他所展示的文化内涵,我相信我的创作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并能够传达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
记载了西园雅集的笔记一、西园雅集是什么1. 西园雅集呀,那可是北宋时期超有名的文人雅集嘞。
就像是一场超级酷炫的文化派对,一堆有才华的文人墨客聚在一起,吟诗作对、画画写字啥的。
2.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在一个很美的园子里,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这些大文豪在呢。
他们在那交流文学、艺术创作,多带劲啊。
二、西园雅集的参与者1. 前面提到的苏轼那可是个全才,他的诗词写得超级棒,散文也很厉害。
他参加西园雅集,肯定给这个聚会带来了好多有趣的想法和创作灵感呢。
2. 黄庭坚也不简单,他的书法独树一帜。
在西园雅集上,他说不定就现场挥毫泼墨,展示他那独特的书法风格。
3. 米芾就更不用说啦,他对书画那可是痴迷得很。
在这个集会上,可能会和其他文人讨论书画的各种妙处。
三、西园雅集的活动内容1. 作诗那肯定是少不了的。
这些文人凑在一起,看到园子里的美景,或者聊聊人生感悟,灵感一来就开始作诗。
他们互相切磋,比谁的诗更有意境、更有文采。
2. 绘画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可能有人画园子里的山水花草,有人画人物肖像,然后大家再一起品头论足,说说这幅画的构图、色彩啥的。
3. 写字就更有趣啦。
像黄庭坚这样的书法大家,可能会写一些经典的诗词或者自己创作的句子,其他文人就在旁边看着,感受他运笔的力度和节奏。
四、西园雅集的意义1. 从文化角度来说,它促进了北宋时期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把各自的创作风格和技巧分享出来,这对整个文化界都是一种推动。
2. 它也是一种社交活动。
这些文人通过西园雅集结交朋友,拓展人脉。
说不定还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合作创作呢。
3. 在历史上,西园雅集也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符号。
让我们现在可以通过文献、绘画等资料去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风貌。
著名的⽂⼈聚会—西园雅集图卷古代⽂⼈的聚会被称作“雅集”。
历史上⽐较著名的雅集有两个:⼀个是东晋绍兴的“兰亭雅集”,另⼀个就是北宋汴京的“西园雅集”。
兰亭雅集的闻名是因为王羲之的《兰亭序》,⽽西园雅集则是因为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和⽶芾的《西园雅集图记》。
西园雅集图卷-李⼠达李⼠达(公元⼗六~⼗七世纪初),字通甫,号仰槐,江苏苏州⼈。
万历⼆年(1574年)进⼠,长于⼈物,兼写⼭⽔,故名于世。
其对画讲究五美——苍、逸、奇、远、韵;反对五恶——嫩、板、刻、⽣、痴,被评为深得画理。
作品有〈三驼图轴〉、〈西园雅集图卷〉、〈仟⼭楼阁图轴〉树间⼀仆双⼿抱⼀⽔壶,扭头看向不远处的⽯案。
⽯案⼀前⼀后围站两⼈,另外两⼈坐于案侧。
其中⼀⼈执笔⽽画,三⼈静观。
⽯案旁边芭蕉树下⽴三⼈,⼀执扇仕⼥回头与⼀书⽣相望,⼀蓝⾐褐裙仕⼥向右侧⽯案看去。
芭蕉树左侧⼤⽯案周围坐、⽴六⼈。
其中⼀⼈执笔挥墨,画⼭⽯树⽊,其他五⼈围⽽观之。
画⾯中间位置,⼀⾼⼠⼿持⽑笔置于嘴边,冥想构思,准备挥墨于巨⽯之上。
他的左边⼀着褐⾐者双⼿相抱藏于⾐袖中,正等待欣赏佳作。
⼆⼈旁边有两个⼩书童,⼀个端着砚台,⼀个回头向右侧赏画的⼈群望去。
巨⽯左侧,古松下、怪⽯旁的蒲团之上坐⼆⼈,似正在谈论佛法。
画⾯的最左边,⼀⼈盘腿坐于古松下抚琴,另⼀⾼⼠⼿持⽻扇,倚树⽽坐,侧⽿聆听,甚是陶醉。
李⼠达最熟悉的还是⽂⼈雅⼠的⽇常⽣活。
⽐如《西园雅集图》(苏州博物馆藏)刻画了⼆⼗⼆个⼈物,在⼭林野外的⾃在⽣活,分为五组,或挥毫作画.或吮笔构思,或谈禅论道,或弹琴遣兴。
各组之间以树⽯或⼩桥⾃然分隔,⼜以僮仆的回⾸返顾使各组之间呼应联系。
⼭⽯、⼈物造型多为圆形,线条柔韧,神态极⽣动。
李⼠达对绘画美的要求有“五美”——“苍、逸、奇、远(⼀作圆)、韵”;反对“五恶”——“嫩、板、刻、⽣、痴”,被评为“深得画理”。
所谓“苍”美,是指笔墨成熟⽼练,既刚劲挺拔,⼜精⽓内含,达到苍劲、苍茫、苍润的效果。
马远《西园雅集图》:再现宋代⽂⼈雅⼠聚会原貌西园雅集图(请旋转屏幕观看)宋马远绢本⽔墨淡设⾊ 29.3×302.3cm美国纳尔逊·艾⾦斯美术馆藏此传本,传为马远临李公麟作品,我以为也是马远之再创作吧!谢赫六法中“传移摹写”⾃古有争议,⼤多以临摹古画为主,其实此种观点只说出了传移摹写的⼀⼩部分内容。
鉴于六法对于中国画品评、乃⾄创造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对此进⾏简单却深⼊的理解,以此我们也可以对欣赏马远的《西园雅集图》有很⼤的帮助。
临摹不是复制,⽽是在学习传统技法的过程中融会画道之传统。
所以⽈传移者,既是流通流传之谓,⼜是继承和发展之意。
⾄于摹写,摹是⽆个性,写者是有个性,⽆中⽣有,才能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艺术才有可能成功。
马远西园雅集图(局部)所以,马远的这幅作品,并⾮临摹,乃是再创作,即使有参考李公麟的作品,但精神⾯貌和绘画技法已经与传说中的李公麟的⽩描技法相差太远,不可以混为⼀谈。
这如同清朝“四王”的很多作品,都写着仿某某,其实很多地⽅都已经加⼊了⾃⼰的理解,⼏乎相当于再创作。
不明⽩这点的⼈,妄谈绘画之传移摹写,必然会贻笑⼤⽅。
不过,马远此图颇值得思量,富贵⽓息倒是与马远其它作品⼀脉相承,但笔法、构图和绘画认识上却差了很多,要么是马远年轻的时候的作品,要么,我怀疑可能是马麟的作品,因为参考马麟的《静听松风图》,两者在⽓质上⾮常相似。
当然了,⼉⼦跟⽼⼦的⽓质相似,这是很正常的,⽽且马远也是个富家⼦弟,从爷爷开始就是宫廷画师,吃皇粮,因此年轻的时候有这样的作品,毕竟他也要靠临摹古画进⾏学习。
马麟《静听松风图》所谓雅集,就是⽂⼈聚会。
历史上有名的⽂⼈聚会,不过是两个,⼀个是晋朝的兰亭雅集,出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章也好,书法也好,聚会的⼈也洒脱,所以,这是最著名的。
另外⼀个就是宋朝的西园雅集。
西园是宋朝驸马王诜的花园,苏东坡的诗⽂中常出现这个地⽅,例如《⽔龙吟》中有“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儒家情礼观念交融下宋本《西园雅集图》中文士服饰的文化意
涵
阮秋月;卞向阳
【期刊名称】《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4)1
【摘要】宋代《西园雅集图》再现了“西园雅集”这一历史场景。
本文以宋代李公麟、刘松年以及马远的《西园雅集图》为研究对象,分析画卷中文士们的服饰造型,并从儒家情礼观念的角度分析其着装意图与意涵。
通过研究发现,画卷中的文士服饰体现出文人相聚之纵“情”,以及宋代文人之守“礼”。
通过将三人画卷中的文士形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按照时间的推移,画卷中文士的形象及其演变折射出宋代情礼观念的逐渐融合,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为“西园雅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总页数】8页(P42-49)
【作者】阮秋月;卞向阳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12
【相关文献】
1.从天人到五伦--儒家视域下唐宋茶文化的伦理意涵
2.道德与艺术的交融——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中的“中和”观念
3.中国盆景文化史(第2版)摘辑(二十三) 文士雅
集中的盆景陈设(下)4.李公麟《西园雅集图》考(下)5.图像重构与自我映射——从“西园雅集图”到“东坡博古图”中的苏轼形象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园雅集》--文人画家的理想家园
汤德良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2001(000)008
【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自魏晋以降,伴随着知识阶层的人文觉醒,文人雅集活动可谓代不绝踪,著名的兰亭修禊姑且不论,其它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其曾祖魏国公与司徒汧公“因其同僚,遂成久要,并列藩阃,齐居台衡,雅会襟灵,琴书相得,汧公博古多艺,穷精蓄奇,魏晋名踪,盈于箧笥,许询、逸少,经年共赏山泉,谢傅、戴逵,终日惟论琴书”,至后“更叙能旧,遂契记忘言,远同庄惠之交,近得苟陈之会……约与记客,皆高谢荣宦,琴尊自乐,终日陶然,士流望莫及也。
”
【总页数】6页(P34-39)
【作者】汤德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元明之际吴中文人雅集方式与文人心态的变迁——以《听雨楼图卷》、《破窗风雨卷》为例 [J], 周海涛
2.从文人雅集到西画社团——民初西画家群体活动的历史变迁 [J], 杜少虎
3.清代画家华喦《西园雅集图》鉴识 [J], 赵芳
4.《西园雅集》图中的宋代家具研究 [J], 李杨
5.文人画家雅集之地:北京华宝斋书院 [J], 詹静;罗先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松年《西园雅集图》欣赏,“西园雅集”是中国文人的心灵
归宿
刘松年(约1155—1218),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间画院学生,绍熙间升画院待诏。
宁宗(1195—1224)时进《耕织图》被朝廷看重,赐金带,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工山水、人物、界画,师承李唐,画风笔精墨妙,清丽严谨,设色典雅,界画工致。
古代文人聚会称为“雅集”。
中国历史上
最著名的雅集有两个,一个是发生在东晋的
“兰亭集”,因王羲之而天下闻名;另一个则
是发生在北宋汴京的“西园雅集”。
刘松年《西园雅集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西园雅集图》的人物有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王诜、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晁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主友16人,加上侍姬、书僮,共22人。
看看雅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
王诜、蔡肇和李之仪围观苏轼写书法。
秦观听陈景元弹阮。
王钦臣观米芾题石。
苏辙、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郑靖老观李公麟画陶潜归去来图。
刘泾与圆通大师谈无生论。
文人集会之西园雅集正值元旦放假之际,亦是与三两好友相聚之时,消遣娱乐好不惬意。
集会自古有之,其中,当属文人集会最富盛名,今个,便来聊一聊这文人集会中的“名角”——西园雅集清乾隆碧玉雕西园雅集图插屏时间长河滚滚流,多少文人集会湮没在历史中。
沧海桑田,文人已逝,却仍能从流传的典籍、字画等物,一睹文人集会之貌。
文人集会千千万万,有三大集会最为出名。
其一,为东晋绍兴的兰亭雅集,因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与赋文而光耀千秋。
其二,便是北宋汴京的西园雅集,苏轼、黄庭坚、苏辙、米芾、秦观等文人名士及传为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合力将其推上了万世楷模的位置。
其三,为元末玉山雅集,因其规模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而流传后世。
在这三大文人雅集之中,兰亭集相距甚远,玉山雅集落于俗套,就属这西园雅集最为贴近文人生活本身。
故而,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与推崇,亦是文人竞相模仿的对象,致使历朝历代涌现出一大批以西园雅集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包括绘画、书法、器具等,可见这一题材流传之广。
清雕西园雅集故事图砚西园是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府邸花园,据传北宋宋神宗元丰初年,王诜曾邀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以及日本圆通大师等十六位文人名士在此游园雅聚,聚会中书画创作、吟诗赋词、拨阮弹唱等艺文活动层出不穷,是为文人雅集之乐。
是时李公麟绘《西园雅集图》,米芾书《西园雅集图记》。
李公麟款西园雅集图(局部)且来分析这西园雅集的参与阵容,每一位都大有来头。
苏轼作为熙宁、元丰、元祐时期的士人领袖和文坛盟主,与其父、弟被尊为“三苏”,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都是著名文人,四人以苏门弟子自居,时称为“苏门四学士”。
从中国艺术史上看,苏轼、黄庭坚、米芾是书法史上的“宋四家”之三,李公麟、王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顶尖的文人、画家。
所以西园雅集可谓集合了当时,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绘画史上的“神”级人物,这种“偶像”崇拜也是令后世文人、画家心向往之的主要因素之一。
读古人的《西园雅集图、记》有感
展开全文
你看过《西园雅集图》和《西园雅集图记》吗?这图和记真乃美妙之极,非等闲者所为耳,从图中看人物每每栩栩如生,是大雅之作,凡物人之景致,用语言来描述如《西园雅集图记》,让你看后心旷神怡,当我们浏览这样的作品,你会有何感想?中国的古代人了不起,除现在科技,恐无能人之可及,就象现在的医生一样,如果没有仪器,你叫他(她)看个病,那就是和我们非医者差不了多少,所以,我佩服古人。
李伯时效唐小李将军为著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绝
动人;而人物秀发,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气。
其乌帽、黄道服捉笔而书者为东坡先生;仙桃巾、紫裘而坐观者为王晋卿;幅巾青衣、据方机而凝伫者为丹阳蔡天启;捉椅而视者为李端叔;后有女奴,云环翠饰倚立,自然富贵风韵,乃晋卿之家姬也。
孤松盘郁,上有凌霄缠络,红绿相间。
下有大石案,陈设古器瑶琴,芭蕉围绕。
坐于石磐旁,道帽紫衣,右手倚石,左手执卷而观书者为苏子由;团巾茧衣,秉蕉箑而熟视者为黄鲁直;幅巾野褐,据横卷画渊明《归去来》者为李伯时;披巾青服,抚肩而立者为晁无咎;跪而捉石观画者,为张文潜;道巾素衣,按膝而俯视者为郑靖老,后有童子执灵寿杖而立。
二人坐于磐根古桧下,幅巾青衣,袖手侧听者,为秦少游;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为陈碧虚;唐巾深衣,昂首而题石者,为米元章;幅巾,袖手而仰观者为王仲至。
前有鬅头顽童捧古砚而立,后有锦石桥、竹径,缭绕于清溪深处,翠阴茂密,中有袈裟坐蒲团而说《无生论》者,为圆通大师;旁有幅巾褐衣而谛听者,为刘巨济。
二人并坐于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潨流于大溪之中。
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耶!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
后之览者,不独图画之可观,亦足仿佛其人耳。
这篇《西园雅集图记》是宋代人的全作,阅读与欣赏之余,觉得回味无穷,把图上的每一处景,把人物的每一个神态与动作,把所有的一切都以文章而展现,让你读了以后,就如同见了现场一般。
我最欣赏的是这段:二人并坐于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潨流于大溪之中。
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难怪:范仲淹当时的《岳阳楼记》写文者并未到过岳阳楼,洞庭湖,但文章写得是那样的真切而富有情感,成为古今名作,真是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