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体味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694.50 KB
- 文档页数:5
【教学设计】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一、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概念(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能力目标(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
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
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1、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的含义。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教案名称:体味文化教案范文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
3.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1. 不同国家的问候语、告别语等日常用语。
2. 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节日习俗等。
3. 不同国家的交际礼仪、沟通方式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各自了解的文化特点。
2. 新课内容:教师讲解不同国家的问候语、告别语等日常用语,以及饮食文化、节日习俗等。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用英语介绍该国家的文化特点。
4. 总结:教师点评学生的介绍,强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 新课内容:教师讲解不同国家的交际礼仪、沟通方式等。
3. 实践环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场景。
4. 总结: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际交际中运用所学文化知识。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我国的文化特点,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调查报告的质量。
3. 学生交际能力: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等实践环节的表现。
4. 学生文化意识:考察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程度。
六、教案名称:体味文化教案范文之六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国家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并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艺术风格。
3.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艺术交流的能力,增强跨文化艺术交流的意识。
九、教学内容:1. 不同国家的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形式。
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8篇《体味文化》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体味文化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关于政治上体味文化教案篇一【学情分析】:学生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同学生一起透过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文化现象,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要求课堂教学从以教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教学方式要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建构,注重学生体验。
基于此,本框题教学根据建构学习理论,遵循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较后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程序,按照“品文化→识文化→析文化”的线索安排教学流程。
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浓郁的文化气息,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叙述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使文化融入生活,也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感性认识。
紧扣“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较后,以生活实例为切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践行理念,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整合教材资源,力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
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阐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比较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体味文化教案范文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1. 各国文化特点的介绍2. 文化差异的分析和理解3. 文化尊重和自信的培养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各国文化特点。
2. 学生分享对各国文化的初步认识和感受。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讲解各国文化特点,如日本的和服、法国的浪漫、中国的传统文化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有关文化差异的案例,如在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交际方式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文化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研究该国家的文化特点。
2. 各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化差异的存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化差异。
2. 学生分享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体会。
二、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有关文化尊重和自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的态度和做法。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有关文化尊重和自信的案例,如在不同国家如何避免文化冲突、如何传播本国文化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研究该国家的文化特点和传播方式。
2. 各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化尊重和自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