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环保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2.4《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一、教学目标•了解噪声的定义和由噪声引起的常见问题;•掌握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影响;•学会使用合适的措施来减少噪声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噪声的定义和危害;•噪声的控制方法。
三、教学内容1.噪声的定义和特点:–什么是噪声?–噪声的特点有哪些?2.噪声的危害:–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3.噪声的控制方法:–减少噪声源的产生;–隔离噪声;–用吸声材料减轻噪声。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通过引发学生对噪声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与探究(20分钟)–分析噪声的定义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噪声的概念;–讲解噪声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引导学生思考噪声带来的问题;–分析噪声的控制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减少噪声产生和传播的方法。
3.实验演示(3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噪声控制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巩固噪声与控制的内容。
4.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入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并整理出小组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5.总结(10分钟)–审查小组成果,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在控制噪声方面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主动抵制噪声。
五、教学评价方式1.实验报告: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评价实验的实施和分析能力。
2.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
3.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对噪声的理解和控制方法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深入了解噪声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对比不同控制方式的优缺点。
2.调查并了解身边的噪声源,思考能否对其进行控制和改善。
3.学习噪声测量和评估方法,培养自己的噪声分析和处理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了八年级物理课程中的《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这一内容。
通过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帮助他们理解噪声产生和控制的重要性。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噪声实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噪声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出噪声的控制方法。
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噪声的定义、分类和危害,掌握基本的噪声控制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噪声的定义、分类和危害。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噪声控制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噪声的定义、分类和危害,噪声控制方法。
难点:噪声控制方法的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噪声测量仪器。
学具:学习手册、实验器材。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街头噪声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噪声对生活的影响。
提问:“你们觉得这些噪声有哪些危害?”引导学生思考噪声问题。
2. 讲解:讲解噪声的定义、分类和危害。
示例:噪声是指无规律、刺耳的声音,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等。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影响睡眠、引起耳鸣、损害听力等。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噪声测量实验,了解生活中不同场所的噪声水平。
引导学生发现噪声源,并思考如何控制噪声。
5. 实践: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噪声控制方案,应用于实际场景。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噪声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噪声的定义、分类和危害,噪声控制方法。
难点:噪声控制方法的的实际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理解噪声的危害,是否能掌握基本的噪声控制方法,是否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身边的噪声源,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企业,了解噪声控制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情境教学的引入:我选择了街头噪声的视频作为课堂的引入材料,这是因为我相信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噪声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上册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噪声的定义和单位,知道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2. 使学生了解噪声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噪声的定义、噪声单位、噪声的危害、噪声的控制。
2. 教学难点:声强的计算、噪声的控制方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噪声相关课件、案例资料、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噪声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声音的传播、音调、响度等。
1.2 引入噪声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噪声危害和控制的兴趣。
2. 知识讲解2.1 讲解噪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噪声的产生和特点。
2.2 介绍噪声的单位,如分贝(dB),并解释声强的计算方法。
2.3 分析噪声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如影响睡眠、提高血压等。
3. 案例分析3.1 教师展示噪声污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噪声控制的必要性。
3.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减少噪声污染的建议。
4. 实验演示4.1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实验器材测量噪声强度。
4.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环境的噪声强度,并分析结果。
5. 知识巩固5.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噪声的控制方法。
5.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噪声控制的措施。
6. 课堂小结6.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点。
6.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7. 作业布置7.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掌握噪声的基本概念、危害和控制方法。
7.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噪声控制的技术和法规,如城市规划、建筑隔音等。
2. 让学生了解噪声与声音的区别,以及如何避免噪声污染。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翻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也知道有些声音听起来使人心情舒畅,有些声音却使人烦躁,令人讨厌,同时也认识到有些声音对人有一定的危害,如放鞭炮或打雷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捂住自己的耳朵,这为本节学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录音机、虚拟示波器学生用: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五〕、教学过程复习旧知:教师用录音机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并提问: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学生答复并让学生用实验进一步感受声音的产生:学生敲桌子等。
问题2:声音从录音机发出是如何传播到你们耳中的请学生答复:教师进一步举例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例如:1、你们刚刚听到的音乐是通过气体介质传播。
2、池塘里的鱼被岸上说话的人吓跑了!液体介质传播。
3、用“土〞交流谈话。
固体介质传播。
引入新课:教师用录音机播放工厂里用电锯锯钢筋的声音。
很多学生不自主地捂住耳朵,然后由此引入课题:刚刚那优美的音乐你们很喜欢,而现在杂乱的声音那么令你们心烦意乱,不愿意听。
那么,这些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我们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或者减弱它呢新课讲授:1、噪声含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教师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得出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那么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运用多媒体和虚拟示波器让学生观察乐音和噪声的波形图。
让学生讨论并举例出这类噪声。
教师从环境保护角度进一步扩展噪声的含义:但凡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学生分组讨论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噪声并举例。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初二物理上册教案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初二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l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l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l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l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五、教学过程: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
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1、噪声的来源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学生活动(1)观察书本P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噪声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2. 让学生掌握噪声的控制方法和减噪技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噪声的定义、来源、危害和控制方法。
难点:噪声的控制技术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噪声测量仪器等教学手段。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噪声的定义:介绍噪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噪声的内涵。
2. 噪声的来源:分析生活中和工业中的噪声来源,让学生了解噪声的产生。
3. 噪声的危害:讲解噪声对人类健康、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噪声的危害。
4. 噪声的控制方法:介绍噪声控制的常用方法,如隔声、吸声、消声等。
5. 噪声控制技术实例: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噪声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噪声相关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噪声控制方法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噪声控制技术的掌握。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程度。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对噪声的控制要求。
2. 探讨噪声控制技术在环保、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3. 分析噪声控制产业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兴趣。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噪声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噪声的控制过程。
2. 开展小组竞赛,设计噪声控制方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邀请企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噪声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经验。
八、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及时了解学生对拓展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噪声控制技术的掌握。
3. 小组讨论报告:检查学生对噪声控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九、教学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噪声控制的重要性。
2. 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噪声控制。
八年级物理上册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一章:噪声的定义和测量教学目标:1. 理解噪声的定义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学习噪声的测量方法,包括分贝(dB)的计算。
教学内容:1. 噪声的定义:不规则的声音波动,对人类生活和环境造成干扰的声音。
2. 噪声的测量:分贝(dB)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度的单位,通过声级计进行测量。
教学活动:1. 引入噪声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噪声。
2. 讲解噪声的物理学特性,如频率、振幅等。
3. 演示声级计的使用方法,进行噪声测量实验。
第二章: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教学目标:1. 了解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包括听力损伤、心理影响等。
2. 学习预防噪声对人体危害的措施。
教学内容:1. 噪声对听力的损伤: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噪声下可导致听力下降、耳鸣等问题。
2. 噪声对心理的影响:噪声可引起焦虑、压力、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
3. 预防噪声危害的措施:佩戴耳塞、控制噪声源、改善生活环境等。
教学活动:1. 讨论噪声对人体的危害,让学生分享个人经历。
2. 展示相关研究数据和案例,加深学生对噪声危害的认识。
3. 教授预防噪声危害的方法,进行实践活动,如模拟佩戴耳塞。
第三章:噪声的控制技术教学目标:1. 学习噪声控制的技术和方法。
2. 了解噪声控制设备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1. 噪声控制技术:包括吸声、隔声、消声等方法。
2. 噪声控制设备:如隔音墙、消音器、声级计等。
教学活动:1. 讲解噪声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相关实验演示。
2. 展示噪声控制设备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应用场景。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噪声控制技术改善实际环境。
第四章:噪声污染的法律法规教学目标:1. 了解噪声污染相关的法律法规。
2. 学习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减少噪声污染。
教学内容:1. 噪声污染的法律法规:介绍国家对噪声污染的管控规定和标准。
2. 维权途径:如何向有关部门举报噪声污染,维护自身权益。
教学活动:1. 讲解噪声污染的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相关条款。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案
齐磊(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也知道有些声音听起来使人心情舒畅,有些声音却使人烦躁,令人讨厌,同时也认识到有些声音对人有一定的危害,如放鞭炮或打雷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捂住自己的耳朵,这为本节学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
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通过学习树立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录音机、虚拟示波器
学生用: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
(五)、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教师用录音机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并提问:
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学生回答并让学生用实验进一步感受声音的产生:学生敲桌子等。
问题2:声音从录音机发出是如何传播到你们耳中的?请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举例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例如:
1、你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通过气体介质传播。
2、池塘里的鱼被岸上说话的人吓跑了!液体介质传播。
3、用“土电话”交流谈话。
固体介质传播。
引入新课:
教师用录音机播放工厂里用电锯锯钢筋的声音。
很多学生不自主地捂住耳朵,然后由此引入课题:刚才那优美的音乐你们很喜欢,而现在杂乱的声音则令你们心烦意乱,不愿意听。
那么,这些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我们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或者减弱它呢?
新课讲授:
1、噪声含义: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教师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运用多媒体和虚拟示波器让学生观察乐音和噪声的波形图。
让学生讨论并举例出这类噪声。
教师从环境保护角度进一步扩展噪声的含义: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学生分组讨论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噪声并举例。
教师进一步总结噪声的来源
2、噪声的来源
3、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噪声的产生和来源我们已经知道了,噪声有大小之分,应该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1)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阅读后提请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噪声有什么危害,并总结出来。
4、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噪声对我们危害很大,那么我们能不能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减弱或控制噪声呢?请同学们用桌面上提供的器材探究一下。
学生用桌面上的器材: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开始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教师请各组说出探究结果,综合并总结出噪声控制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学生观察书本P 26图1.4-4,讨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学生讨论并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教师介绍我过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措施。
(四)、效果检测
我们学校里面的噪声来源都有那些?我们应该怎样减弱或控制这些噪声?
三、结合国培课程研修对本节课设计与改进的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在导入新课设计时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所举例都源于生活,探究所用的器材也是生活中常见物品,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和我们现代的生活密切相关,缩短学生与物理的距离,消除学生对物理实验探究的恐惧感,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学设计中转变了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倡导学习多样化,教学设计中多处采用学生带问题自己阅读和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让学生互相讨论进行探究,形成感性认识,在教师的不断提问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踊跃发言,从而形成理性知识。
3、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定教。
学生前面已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了人耳听声的原理,理解了声音的三种特性。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噪声,受过噪声的危害,由此展开教学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
4、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
设计上把教师演示探究实验改为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从探究活动中得出方法和规律,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5、不足:设计上虽然教学重点突出,但教学难点上仍然难突破,对结合实际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方面仍然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