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关联企业合并破产重整制度之确立
- 格式:pdf
- 大小:795.84 KB
- 文档页数:9
论我国破产管理⼈制度——以新破产法中管理⼈中⼼主义架构为视⾓市场竞争的残酷法则即为优胜劣汰,然经济学上的这⼀规律并不能直接导致破产制度的产⽣。
破产制度的产⽣,从法律⾓度来看,是⼀国经济法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破产法的起草历时⼗⼆年,数易其稿,终得以⾯世。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部法律,其为债权⼈追债的功能贯穿于制度整体,较之旧破产法(试⾏),有关破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成为诸多创新中的⼀例。
管理⼈作为破产财产的管理者,从破产程序启动直到终结,始终扮演着重要的、⽆可替代的⾓⾊,相关规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关乎破产价值(或破产⽬的)能否实现,因⽽其中尚存的诸多难点问题的解决,成为我国建⽴健全破产制度的重要前提。
论我国破产管理⼈制度——以新破产法中管理⼈中⼼主义架构为视⾓对于管理⼈制度的概念阐述,关于设⽴临时管理⼈的争议探讨,以及如何对我国破产管理⼈的法律地位进⾏合理定位等问题的解决,成为在管理⼈中⼼主义架构视⾓下,考察管理⼈职业化特征,分析管理⼈的权责利⼀体化制度体系的关键所在。
本⽂拟就以上问题作简要分析,期与各家探讨。
⼀、破产管理⼈内涵及⽴法体例(⼀)破产管理⼈的内涵破产管理⼈制度是各国破产法中⾮常重要的⼀项制度,该项制度的⽬的是试图在破产程序过程中由熟悉破产业务的专业⼈员来接管债务⼈财产和处理与债务⼈财产相关的事务,尤其体现保护债权⼈利益,其概念本⾝有狭义和⼴义之分。
所谓狭义的管理⼈是专指在破产宣告以后成⽴的全⾯接管破产企业,负责其清算分配的机构,其职责是专门负责破产清算,所以也被称为破产管理⼈。
⼴义的管理⼈除了负责破产清算事务之外,还可能负责重整等⼯作,在企业的重整、和解程序⽅⾯也发挥相应的职能。
在其他国家⽴法中,⼴义的管理⼈在破产法的不同程序中称谓是有所不同的。
如在清算程序中通常被称为临时管理⼈、破产管理⼈;在和解程序中被称为监督⼈、监察⼈;在重整程序中则被称为重整⼈、监督⼈。
如在管理⼈制度最早产⽣地的英国,破产法管理接管程序中规定的管理接管⼈、管理程序(相当于重整程序)中的接管⼈等;在美国,破产管理⼈称为托管⼈(Trustee),包括联邦托管⼈(UnitedStatesTrustee)、破产托管⼈(BankruptcyAdministrator)和私⼈托管⼈(BankruptcyTrustee)。
我国公司重整制度的检讨与建议--以债权人利益保护为视角汪世虎
【期刊名称】《现代法学》
【年(卷),期】2006(028)002
【摘要】公司重整制度的目的是促进债务人复兴从而维护社会利益,是现代社会公力干预经济的体现,但这种公力干预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即必须以不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为前提.我国目前尚无现代意义上的公司重整制度①,已有的所谓"整顿"制度也被束之高阁.新<破产法草案>确立了重整制度,但从债权人利益保护着眼,仍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
【总页数】8页(P131-138)
【作者】汪世虎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411.91
【相关文献】
1.破产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完善路径探析——社会本位下债权人利益的衡平保护为视角 [J], 王磊;张营营
2.论我国《公司法》一人公司制度的完善——以平衡股东与债权人利益为视角 [J], 江钦辉;周宇
3.论最低注册资本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制度 [J], 杨姝玲
4.论我国公司破产重整中债权人利益保护 [J], 李博
5.关于我国破产重整计划批准制度的思考——以债权人利益保护为中心 [J], 李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破产重整价值的确立一、破产重整的价值确立:从债权人利益至上到社会利益至上破产重整制度的出现,体现着近现代以来破产法理念的巨大转变:从债权人至上主义,发展到兼顾债务人利益,再到社会利益平衡; 使破产法的价值观念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标志着破产制度由清算型向真正意义上的再建型转变。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鲜明地体现了古代破产法的宗旨,为保护债权人利益,债权人至能够将债务人的身体砍为数段。
这一债权人利益至上的立法宗旨在欧洲中世纪立法中继续得到体现。
1542年英国上议院通过世界上第一部《破产法》,该法的主要作用是汇集债务,在债权人之间合理分配破产债务人的剩余财产,并将破产债务人送进监狱。
不过,这部法律已经包含着与古罗马破产法不同的因素:债务人解脱。
一旦债务人被送进监狱,出狱以后的收入就可以免除偿还债务,债务不再被无限追溯。
这是向债务人利益的第一次重大倾斜。
源于英国的《破产法》被美国借用。
1829年,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杰克逊总统关闭国有的第二美国银行,银行停止放贷,提前收贷,引起一场重大的金融危机。
大批债务人资金链断裂,陷入资不抵债的破产困境。
而这次因国家金融政策的重大调整而陷入绝境的债务人绝大部分都是拥有美国梦的诚实经营者。
如果将这批诚实的经营者送进监狱,将可能引发重大的社会矛盾,甚至会危及美国政府的合法性。
于是,1841年,美国通过第二部《破产法》,写入自愿破产条款。
该条款规定,当诚实经营者因资不抵债而自愿申请破产时,可以给予债务免除。
对破产者作出了第一次重大让步。
市场和社会对自愿破产原则的认可,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繁荣到来时,所有企业都利润丰厚,而萧条期到来时,即使是讲求信用的诚实经营者亦会因资金链断裂而资不抵债;因而,破产具有“道德无涉”的特点,亦与经营者的个人能力无太大的关联。
个别债务人是无法与巨大的经济运行周期相抗衡的。
正是基于这一社会共识,1867年美国随之通过了第三部《破产法》,特别引进了破产程序中的和解制度,在第二部《破产法》的基础上对债务人做出了第三次重大让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078号(政治法律类374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0.09.22•【分类】其他正文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078号(政治法律类374号)提案答复的函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市场主体司法重整出清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破产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法律现象,破产制度尤其是重整制度是现代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您在提案中指出的重整制度实践问题和难点,切中肯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重整企业的识别审查您在提案中提出,对重整对象的识别审查是重整制度运行中的难点,也对负责审查的法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企业破产法》)对人民法院在受理重整申请时是否需要审查债务人的挽救可能和价值未作出规定。
但从重整制度设立的宗旨来看,重整制度的适用对象本就特定于纯因财务问题而非市场竞争本身而陷入困境的企业,审查债务人是否具有重整可能及价值应为题中之义,其目的也在于防止重整程序被滥用,防止重整程序变成债务人恶意拖延债务清偿、阻滞债权人实现合法权益、浪费社会资源的工具。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无论是在2009年6月印发的《关于正确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司法保障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还是在2016年5月下发的《关于依法开展破产案件审理积极稳妥推进破产企业救治和清算工作的通知》中,均将重整对象明确为“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仍具发展前景的企业”“虽符合破产受理条件但具有运营价值的企业”。
正如您所言,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和运营价值实质是一个商业判断,为进一步明确重整企业识别审查的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在2018年3月印发的《全国法院破产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14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查重整申请时,根据债务人的资产状况、技术工艺、生产销售、行业前景等因素,能够认定债务人明显不具备重整价值以及拯救可能性的,应裁定不予受理。
第1篇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破产重整作为一种新兴的债务重组方式,为企业提供了重生的机会。
实质合并重整作为破产重整的一种特殊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实质合并重整的法律规定,分析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实质合并重整的定义与特征(一)定义实质合并重整,是指在破产程序中,将债务人全部资产和负债合并,由重整计划执行人统一经营管理,实现债务清偿和企业重生的法律制度。
(二)特征1. 资产负债合并:实质合并重整的核心特征在于将债务人的全部资产和负债进行合并,形成一个新的法律主体。
2. 重整计划执行人统一经营管理:重整计划执行人负责对合并后的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实现债务清偿和企业重生。
3. 法律程序严格:实质合并重整涉及的法律程序较为复杂,包括重整申请、债权人会议、重整计划等。
4. 重整期限较长:实质合并重整的期限一般较长,以确保重整计划的有效实施。
三、实质合并重整的法律规定(一)适用范围1. 企业法人:实质合并重整适用于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
2. 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申请实质合并重整。
(二)申请条件1. 债务人已经进入破产程序,且无法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债务清偿。
2. 债务人具有重整价值,即重整后能够恢复经营能力。
3. 债权人会议通过重整计划。
(三)重整程序1. 重整申请:债务人或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申请。
2. 债权人会议:人民法院受理重整申请后,应当组织债权人会议。
3. 重整计划:重整计划应当由债务人或重整计划执行人制定,并经债权人会议通过。
4. 重整计划的执行:重整计划经人民法院批准后,由重整计划执行人负责执行。
(四)重整计划的效力1. 债权人债权清偿:重整计划执行人应当按照重整计划的规定,对债权人进行债权清偿。
2. 企业重生:重整计划执行人应当通过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的重生。
破产重整制度破产重整制度是一种专门为企业提供解决困境的制度,它可以把企业的行政管理、财务结构、营运状况等健全起来,以促进企业回复经营健康发展。
在我国,破产重整制度的实施及其服务方式、法律效力等均受到立法的明确规定,是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冲突时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破产重整制度的内容1.定义:破产重整制度是指对经济困境企业采取管理措施,以帮助企业重新安排债务并恢复其财务状况和经营发展,从而改善其经营,恢复其健康发展的有序措施。
2.破产重整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经济困难企业改善其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恢复其健康发展,为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达到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
3.破产重整制度的主体:法律上规定,破产重整制度的主体是拟申请破产重整的债权人、债务人和拟做出重整决定的人。
4.破产重整制度的内容:破产重整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破产重整申请、裁定破产重整、破产重整计划审批和终止破产重整等步骤。
二、破产重整制度的特点1.实力集中:破产重整制度要求以重整申请人为主体,集中所有的处置活动,包括把财务状况、财产和债权等清楚界定,进行重大经营改变等。
2.舆论管控:破产重整制度要求社会关注破产重整案件,建立舆论管控机制,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3.破产清算:破产重整制度要求对破产企业进行有序清算,通过清算实现财产处置和债务诉求,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4.重整实施:破产重整制度要求企业通过重整实施,完成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从而实现经营发展的改善。
三、破产重整制度的作用1.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破产重整制度可以有效帮助企业重新安排债务并恢复其财务状况和经营发展,从而有效促进企业回复经营健康发展。
2.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破产重整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债权人不合理地掠夺债务人财产,保护债务人的正当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保护公共利益:破产重整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债务人的非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防止债务人的非法行为而影响公共秩序,确保社会风气和社会稳定。
破产重整制度-名词详解出自 MBA智库百科()破产重整制度(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System)目录• 1 什么是破产重整制度• 2 破产重整制度的特点• 3 破产重整制度的意义• 4 破产重整制度的产生• 5 相关条目什么是破产重整制度破产重整制度是指对存在重整原因、具有挽救希望的企业法人,经债务人、债权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在法院的主持下及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下,依法同时进行生产经营上的整顿和债权债务关系或资本结构上的调整,以使债务人摆脱破产困境,重获经营能力的破产清算预防程序。
破产重整,又称企业再生或破产保护,是目前世界各国公认的挽救企业、预防破产最有力的法律制度之一。
它源于英国,由美国立法发展至典型与极致。
该制度的确立旨在防止濒临危困的债务人进入破产清算,以积极挽救危困债务人使其摆脱困境为主要目的。
它在债务人经营发生困难和最终清盘之间设置了缓冲地带,给债务人一个起死回生的机会。
破产重整制度的特点较之破产清算制度与破产和解制度,破产重整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1、重整申请人的范围更为广泛,扩展至债务人的股东。
新破产法第70条第1款规定:“债务人或者债权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对债务人进行重整。
”一般情况下,重整申请为债务人或者其债权人,该申请无前置程序可直接向法院提出。
新破产法第70条第2款规定:“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进行破产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或者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
”该规定则将重整申请人的范围扩展至债务人的出资人(股东)。
根据这一规定,债务人的出资人提出重整申请受到两点限制:一是出资额必须占债务人注册资本额的十分之一以上;二是债权人对债务人提出破产清算申请并为法院受理后,且法院尚未宣告债务人破产前,才能提出重整申请。
一般来讲,债务人是否提出重整申请,由其权力机构(如股东会、董事会等)以会议决议的形式做出意思表示。
《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法律制度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关联交易和合作日益频繁,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的现象也日益增多。
这给破产法律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的法律制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的背景与意义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是指两个或多个关联企业在破产过程中,由于共同的财务、业务、人事等方面的联系,被法院裁定合并破产的情形。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于保护债权人利益、实现公平清算、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有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在关联企业破产的情况下,由于企业间的关联关系,往往存在资产混同、债务互保等问题,导致债权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通过实质合并破产,可以更好地厘清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实质合并破产有助于实现公平清算。
在关联企业破产的情况下,如果不进行实质合并,可能会导致部分企业清算不公、资产分配不均等问题。
通过实质合并破产,可以在法律程序上实现公平清算,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最后,实质合并破产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
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可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防止企业利用关联关系进行不正当竞争、转移资产等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三、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的法律制度现状目前,我国关于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的法律制度主要散见于《企业破产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
然而,由于关联企业破产的复杂性,现有法律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法律定义不明确。
现有法律法规对于关联企业的定义、认定标准等方面存在模糊之处,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准确界定。
其次,法律程序不健全。
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的程序相对复杂,涉及多个法律程序和审批环节,现有的法律程序尚不够完善,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困难。
再次,保护债权人利益不够充分。
现有法律制度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存在不足,如资产评估、债务清偿等方面的规定不够完善,导致债权人的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论企业破产中的和解整顿制度及重整制度的确立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企业破产中的和解、整顿制度及确信重整制定的意义和必需。
第一说明了和解和整顿制度的要领,在我国破产法中的地位;重整制度的概念及确立趋势。
然后从五个方面别离论述了和解制度、整顿制度的大体特点在破产中的作用和意义及需要改革和完善的方面。
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式下确立企业重整立法的现实意义及应采取的立法原那么。
和解制度和整顿制度是彼此连接、有机结合的,是幸免企业破产并给以振兴的机遇。
二者在法定程序期限内进行并由其主管部门主持,在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的监督下进行;对预防企业破产,爱惜债权人的利益及保护、增进社会稳固起到了踊跃的作用。
但也存在立法较粗、政府干与较多、打算经济色彩比较浓、法院自主性差、债权人利益爱惜不周等缺点,急需改革和完善。
重整制度是一种踊跃的预防破产制度,能够全面爱惜债权、债务人的利益,求援范围增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结合我国国情确立完整的在法院主导下的重整制度,增强企业预防破产的功能成为当前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破产法律制度的必需。
引言破产和解是法院在受理破产案件后,丧失偿债能力的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在彼此谅解,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就延期、分期清偿债务或全数免去或部份免去债务人债务达到协议,以中止破产程序,避免债务人破产的制度。
破产整顿是指被申请破产的企业为了扭转亏损、清偿债务,幸免破产宣告,依照已生效的和解协议,结合实际情形,制定整顿打算和方案,在法院和债务人会议的监督下开展的调整事务、改善经营治理、恢复偿债能力的活动。
我国《企业破产法(试行)》明确规定了和解整顿制度。
该制度是以幸免企业宣告破产为目的一种预防方法。
和解制度与整顿制度是彼此联结、有机结合的;和解是债权人和债务人达到的,而整顿制度那么是由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主持,在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的监督下进行。
企业重整制度,也称企业更生,是指具有必然规模的企业或公司显现破产缘故的危险而又有再生希望时,为避免企业破产,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在法院的干与下对该企业实施强制治理,以使其振兴的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