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水浒传》中的经典成语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20.70 KB
- 文档页数:3
有关水浒传的成语故事范文一:《水浒传》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小说。
本书中有很多的成语,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杯弓蛇影”。
这个词语来源于书中林冲与卢俊义的故事。
林冲听信高俅的谗言,误以为卢俊义要害他,就急忙离开了草庙村。
但是,卢俊义并没有陷害林冲的意图,他的目的只是让林冲多休息几天,因为他发现林冲很疲惫。
林冲离开后,卢俊义就开始了营救解珍玲的计划。
可是林冲却一直在想着卢俊义要害他的事情,于是他又在卢俊义没有出现的时候离开了草庙村。
林冲的这种反应就像是在杯子里看到投射的倒影,以为是蛇影,非常惊慌失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流言蜚语,要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因为流言蜚语可能是由别有用心的人散布的,他们的目的就是挑拨离间,制造事端。
我们一定要认清真相,不要被影子所迷惑,而错认为它是蛇。
本文的重点是“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可以告诉我们不要轻信谣言。
用词方面,除了解释成语的意思外,还使用了一些有画面感的词汇,如“惊慌失措”、“投射”等。
另外,从角色的性格和心态来分析故事,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用法。
范文二:另一个我喜欢的成语是“十面埋伏”。
这个成语源于《水浒传》中的故事,说的是梁山泊趁辽国军队进攻时,偷袭辽军的情景。
当时,辽国的大将军“铁扇子”率领十万辽军入侵宋朝边境,并攻占了汴京。
梁山泊的首领宋江不甘坐视不管,决定组建八百勇士,用埋伏的方法来对付敌人。
他布置了十个埋伏点,分别由朱武、吴用等等领导的小队占领。
他们在山上不动声息地等待敌人的到来。
当辽军经过这些埋伏地点时,八百勇士同时发出攻击,打得辽军七零八落,铁扇子也被打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埋伏和军事战术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虽然敌人的人数很多,但如果以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动进攻,就可以摆脱险境,取得胜利。
本文的重点是“十面埋伏”这个成语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制定战略。
用词方面,除了解释成语的意思外,也使用一些有画面感的词汇,如“进攻”、“打死”等。
出自《水浒传》的成语故事精编逼上梁山逼上梁山的意思是:比喻被迫起来反抗。
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故事原文:古典小说《水浒》描写了宋朝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
里面很多起义军头领都是被官府逼得走投无路才投奔梁山这个起义军根据地的。
有个叫林冲的人,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原在官府任八十万禁军教头。
但当权的大官高俅之子为了霸占他的妻子,三番几次陷害他,派人暗杀他。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林冲杀死了前来杀他的人。
这时他又得知自己的妻子已自杀了,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被迫上了梁山。
典故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缺一不可缺一不可的意思是:少一样也不行。
故事原文:梁山好汉林冲见王伦容不下晁盖等七位好汉,就火并了王伦,众人推举晁盖作首领。
吴用担任军师,排第二位,林冲推举公孙胜统率军权说:“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
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
先生不必推却。
”,公孙胜排第三位,林冲排第四。
典故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回:“林冲道:‘只今番克敌制胜,便见得先生妙法。
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大刀阔斧大刀阔斧的意思是:原指使用阔大的刀斧砍杀敌人。
后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故事原文:梁山泊好汉晁盖带领17个头领从法场上救下宋江后到白龙庙聚会,放哨的人跑来报告官军大刀阔斧地杀奔祝家庄来。
李逵提起双斧就去迎战。
晁盖等率众杀得官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直逼江州城下,好汉们才回梁山泊。
典故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八回:“当下催军劫寨,大刀阔斧,杀将进去。
”。
水浒传的成语典故汉语是汉语和汉文化的结晶,分析其构造特点及平仄格式可以了解成语的语言特点,挖掘蕴含其中的婚恋文化,使人能够更深刻地了解成语的文化魅力。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水浒传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水浒传的成语典故篇一:鹅行鸭步腊月初,山东清风寨知寨刘高的夫人坐着一顶大轿,身边带着七八名军卒,前去化纸上坟。
一行人路过清风山时,被占山为王的王矮虎赶散军卒,捉走了知寨夫人。
此时,宋江正在清风山上,得知此事便来说情,要王矮虎放走刘高夫人。
清风山头领燕顺、郑天寿碍于宋江的情面,不管王矮虎愿意不愿意,喝令轿夫抬下山去。
那知寨夫人听了这话,不住地拜谢宋江,连声说道:“谢大王!”两轿夫心中恐慌,抬着那夫人飞也似地奔下山去。
当知寨夫人被捉后,几个被赶散的军卒没命地跑回去报告知寨刘高。
刘高听了大发雷霆,怒骂那些军卒,并用大棍狠狠地去打他们,还声嘶力竭地吼道:“如果不把夫人夺回来,统统下牢问罪。
”那几个军卒无可奈何,只得央求本寨军兵七八十人,各执枪棒,尽力去夺。
没想到来到半路,正撞着两个轿夫抬着知寨夫人飞快地跑来了。
众军卒接着了夫人,簇拥着轿子便行。
众人见轿夫走得快,便说道:“你两个闲常在镇上抬轿时,只是鹅行鸭步,如今怎地这等走的快?”那两个轿夫应道:“本是走不动,却被背后老大栗打将来。
”众人笑道:“你莫不见鬼,背后那得人?”轿夫方才敢回头,看了道:“哎也!是我走的慌了,脚后跟直打着脑勺子。
”众人都笑。
水浒传的成语典故篇二:逼上梁山豹子头林冲,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他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
一天,林冲带着妻子去岳庙进香。
途中遇见花和尚鲁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浑铁禅杖。
众人齐声叫好,林冲也被吸引过去观看。
鲁智深与林冲两个好汉一见如故,结义为兄弟。
正在这时,侍女锦儿慌忙报信说,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拦截。
林冲急忙向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歹徒。
林冲抓住歹徒举拳要打时,发现此人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奸臣高俅的义子高衙内。
水浒传的成语故事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不仅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和成语故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水浒传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1. 五湖四海。
水浒传中有一位名叫武松的英雄人物,他曾在五湖四海中流浪,最终成为了一位豪杰。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就能在世界各地闯荡,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2. 一丘之貉。
在水浒传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宋江和晁盖的。
他们原本是一丘之貉,但后来因为一些误会,最终成了死对头。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原本关系密切的人也会成为对立的敌人。
3. 画蛇添足。
水浒传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梁山泊的。
有一次,梁山泊的好汉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武,决定在一块巨石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结果,有人在一条巨蛇的画像旁边加上了一只脚,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做事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否则就会画蛇添足,事与愿违。
4. 一箭双雕。
在水浒传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鲁智深的。
有一次,他用一箭射中了两只鹿,一箭双雕。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只需要一次行动,就能达到双重效果,事半功倍。
5. 水落石出。
水浒传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林冲的。
有一次,他在潭中发现了一块石头,于是就命人把水放干,结果在石头下面发现了一口宝剑。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只需要等待时机,真相就会水落石出。
6. 一波三折。
在水浒传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李逵的。
他曾经在一次行动中,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挫折,最终才得以成功。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不懈,最终还是能够成功的。
水浒传中的成语故事,不仅仅是一些故事情节,更是对人生道理和智慧的深刻诠释。
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成语故事中汲取智慧,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于《水浒传》的成语。
《逼上梁山》出处:《水浒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等情节。
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被高俅父子陷害,走投无路,最后只好上梁山落草为寇。
解释: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
近义词:铤而走险。
反义词:自觉自愿。
造句:我就像林冲一样,被那家伙一次次地欺负,最后真是逼上梁山,不得不和他理论一番。
哼,谁愿意没事找事呢?这不是没办法嘛。
《替天行道》出处:《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打出的旗号。
他们认为当时的世道黑暗,官府腐败,自己是在代替上天执行公道。
解释:代上天主持公道。
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多以此作为动员、组织群众的口号。
近义词:除暴安良。
反义词:助纣为虐。
造句:你看那些梁山好汉,个个都是替天行道的英雄。
要是现在也有这样的人就好了,惩治那些坏人,那该多棒啊!不像那些坏蛋,就知道欺负老实人,他们难道就不怕遭报应吗?《官逼民反》出处:《水浒传》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现象,众多好汉都是因为官府的逼迫,如苛捐杂税、冤案陷害等,才走上反抗道路。
解释:在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
近义词:民不聊生。
反义词:国泰民安。
造句:那时候的老百姓啊,真是官逼民反。
就像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活路了。
这就好比把羊逼到了墙角,它能不反抗吗?这官府也太坏了,把好好的百姓都逼成了“梁山好汉”。
《不打不相识》出处:《水浒传》中的很多情节都体现了这一点,比如鲁智深和林冲,两人开始打斗,后来却成了好朋友。
解释: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近义词:冰释前嫌。
反义词:反目成仇。
造句:嘿,我和他呀,开始还吵得不可开交呢,结果不打不相识。
就像两个刺猬,开始互相扎,后来发现彼此还挺投缘的。
这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你说是不是?《大刀阔斧》出处:《水浒传》中一些英雄人物行事风格豪迈,比如在战斗中或者处理事情时,常常有这种大刀阔斧的劲头。
解释:原指使用阔大的刀斧砍杀敌人。
后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近义词:雷厉风行。
水浒传中是四字成语的故事情节差不多二十个够了吧腥风血雨发音xīng fēng xuè yǔ释义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心满意足发音xīn mǎn yì zú释义形容心中非常满意.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一回:“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血雨腥风发音xuè yǔ xīng fēng释义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逼上梁山腥风血雨心满意足路见不平踉踉跄跄柳眉踢竖泪如雨下两相情愿明明白白民穷财尽民穷财匮漫天遍地面色如土买上嘱下买笑迎欢目睁口呆捏脚捏手袅袅娜娜浓妆艳抹屁滚尿流炮龙烹凤披头盖脑披头散发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前不巴村,后不巴店千恩万谢七横八竖气急败坏青面獠牙七上八落七损八伤七上八下弃邪归正缺一不可人非草木如饥如渴人困马乏人山人海十八般武艺色胆如天说地谈天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深根固蒂烧眉之急四平八稳似漆如胶深入骨髓说时迟,那时快十死九活丧师辱国碎尸万段束手无术三瓦两舍十字街口十字路头天寒地冻偷鸡摸狗屯街塞巷螳螂黄雀天年不齐探头探脑堂堂一表天诛地灭忘恩失义万箭攒心无千无万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悬肠挂肚须发皆白腥风血雨心腹之交心慌撩乱虚晃一枪心惊胆裂雄纠纠,气昂昂啸聚山林相机行事惜客好义血流成渠心满意足效犬马力徇私舞弊徇私作弊心头撞鹿陷于缧绁悬崖峭壁血雨腥风削职为民笑逐颜开养兵千日,用在一朝用兵如神倚草附木咬定牙根义胆忠肝一佛出世,二佛涅盘一佛出世一佛出世,二佛涅盘一帆顺风冤各有头,债各有主眼花心乱压肩迭背压肩叠背亚肩迭背眼疾手快一箭之地一箭之遥雨零星乱雨零星散一马当先远亲不如近邻饮泣吞声有钱有势猿啼鹤唳有头有尾一五一十杳无踪迹有眼不识泰山以终天年执鞭坠镫真才实学赃官污吏众虎同心做好做恶诈奸不及坐立不安捉摸不定朱甍碧瓦壮气凌云自取罪戾主情造意指手画脚遮天蔽日表壮不如理壮不知颠倒不知疼痒撑岸就船从长计较从长商议彻里彻外重峦复嶂以礼相待彻里至外成群作队仇人相见,分外眼明垂首丧气成团打块喘息未定藏踪蹑迹冲州撞府德薄才疏大败亏输独出心裁大刀阔斧鼎分三足大呼小喝跌脚槌胸多见广识倒街卧巷大街小巷顿口无言当面错过东挪西撮大请大受登山涉水点头会意掉头鼠窜多言多语顿足捶胸淡妆轻抹风兵草甲放刁把滥纷纷洋洋贩夫皂隶翻江搅海风门水口扶墙摸壁扶危济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佛性禅心逢凶化吉风行雷厉飞檐走壁飞针走线过府冲州冠屦倒施鬼哭神惊寡情薄意骨肉未寒高山峻岭观形察色高姓大名改邪归正狗血淋头归心如箭归心似箭观者如垛壮气凌云自取罪戾主情造意指手画脚遮天蔽日斩头沥血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走头无路坐卧不安坐卧不离走为上策走为上着朱颜绿发龇牙裂嘴啧啧称赞不识泰山天诛地灭两相情愿出自水浒传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德薄才疏:德薄才疏,出自《水浒全传》第六十八回《东平府误陷九纹龙宋公明义释双枪将》:“小弟德疏才薄,怎敢承当此位!若得居末,尚自过分。
出自水浒传的典故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出自水浒传的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出自水浒传的典故1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被宋江惊出一身汗,疟疾好了。
武松要回到到清河县探望哥哥,宋江兄弟两个专程相送,与武松结束兄弟。
武松到阳谷县地面。
在景阳冈打死猛虎。
知县赏钱一千贯,武松把钱散与猎户。
知县抬举武松为步兵都头。
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施恩告诉武松与蒋门神争夺快活林失利一事,武松要立即为施恩报仇,并与施恩结为兄弟。
武松喝了许多酒,来到快活林,在“河阳风月”酒肆将蒋门神夫人丢进酒缸。
给蒋门神使了个玉环步,鸳鸯脚,打得蒋门神告饶。
出自水浒传的典故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花和尚力服波皮,从泼皮买酒牵猪请鲁智深。
智深连根拔直垂杨柳,众泼皮惊服。
智深还席,为众泼皮使禅杖,林冲看见喝采,两人结为兄弟。
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调戏林冲之妻。
林冲见是高衙内,虽然恼怒,但忍了。
智深来助,林冲忍让。
高衙内思念林妻,富安和林冲好友陆虞候陆谦出卖朋友,请林冲去吃酒。
高衙内却哄林妻到陆虞候家调戏,林冲闻讯赶到,衙内逾窗而逃。
老都管引陆谦、富安见高太尉,定下陷害林冲的计策。
林冲中计被擒。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陆虞候再次设计陷害林冲,曾被林冲救过命的店主人李小二向林冲报告了消息,林冲怒寻陆谦不遇。
管营派林冲管草料场,欲烧死林冲。
林冲杀死了差拨,富安,陆谦。
林冲在一庄上烤衣讨酒,打散庄客,醉倒雪地,被庄客捉住。
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七星聚义,在黄泥冈东十里路的安乐村白胜处安身。
梁中书要杨志送宝,杨志不要大张旗鼓,而要扮做客商。
并要老都管、两个虞候都听他的,不要在路上闹别扭。
一行十五人,出北京城,取大路往东京进发。
正是五六月天气,酷热难行,军汉倒地。
七个好汉装做贩枣子的小本经纪人,白胜装做卖酒的,八人使计用蒙汗药药倒众军汉,老都管,老虞候。
杨志喝得少,起得早,要跳冈自尽。
水浒传的成语故事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不仅有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还融合了大量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人生道理的深刻诠释。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水浒传中的一些成语故事。
故事一,水淹七军。
故事背景,在水浒传中,有一位名叫杨志的英雄,他在水淹七军的故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故事梗概,杨志被梁山好汉招安后,率领一支部队前往攻打东京。
在一次战斗中,他设下埋伏,成功用水淹了敌军七个营寨,大获全胜。
寓意,水淹七军这个成语出自水浒传,形容用智谋和计谋,以小胜大,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同样重要,有了智慧,才能在困难面前化险为夷。
故事二,大闹野猪林。
故事背景,在水浒传中,有一位名叫鲁智深的英雄,他在大闹野猪林的故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武艺和勇气。
故事梗概,鲁智深被梁山好汉招安后,前往野猪林与野猪大战,最终成功将野猪杀死,解救了村民。
寓意,大闹野猪林这个成语出自水浒传,形容勇敢无畏,敢于面对困难和危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要勇敢无畏,勇往直前,才能取得胜利。
故事三,五虎上将。
故事背景,在水浒传中,有五位英雄分别是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李应,他们被称为五虎上将。
故事梗概,五虎上将在梁山好汉中担任重要职务,各自展现出了非凡的武艺和智慧,为梁山好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寓意,五虎上将这个成语出自水浒传,形容勇猛无比,战斗力极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就能取得无往不胜的战绩。
总结,水浒传中的成语故事,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寓意深刻,给人们以启迪和鼓舞。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汲取水浒传中的智慧,努力成长,取得更大的成就。
成语小故事不打不相识-此成语典故出自《水浒传》。
话说梁山泊上的宋江、卢俊义等众好汉,连同柴进的庄客,共有一百单八将。
他们聚义之后,准备攻打曾头市,夺取那里的战马。
但去攻打之前,他们需要先在曾头市盘恒一阵,以探听虚实。
当时曾头市有一位英雄,叫做秦明,他是梁山泊的老对手,双方交战多次,各有胜负。
这天,宋江和卢俊义领着一支人马前去攻打曾头市。
到了曾头市,秦明出来迎战。
两人在战场上斗了四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
正在这时,曾头市的一位好汉诈降,到宋江这边来了。
他向宋江报告说:“秦明兄弟有些不济事了,我们可以用反间计,让秦明兄弟归顺我们。
”反间计?宋江不禁动了心,他问那位好汉:“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秦明兄弟归顺我们?”那位好汉说:“我有一个计策,可以让秦明兄弟相信我们。
”随后,他附在宋江的耳边,说了几句话。
宋江听后,喜形于色,他马上回到战场上,对秦明说:“曾头市有一个叫做内应的人,他愿意来归顺我们,为我们效力。
你要是不信,可以问他。
”秦明问那位内应:“你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来归顺我们?”那位内应说:“我原本是曾头市的人,但我听说你们梁山泊的兄弟都是好汉,所以我来投奔你们。
”秦明听了,不疑有它,便相信了那位内应,让他到宋江那边去了。
随后,宋江命人把秦明绑了,献到曾头市去。
曾头市的人见了,都很高兴,便把秦明当作上宾,好吃好喝地款待他。
后来,曾头市里的人得知秦明被俘,便想乘机杀了他。
但那位内应却向曾头市的人泄露了消息:“秦明已经被我们策反了!”曾头市的人听了,不敢再杀秦明,只好把他关了起来。
后来,梁山泊的人攻打曾头市,秦明果然将是内应,里应外合,打得曾头市措手不及,最终梁山泊获得了胜利。
不打不相识的意思:不打不相识的意思是,经过交手后,相互了解,能够更好地结交、相处。
这个成语蕴含着“有容乃大”的道理,也就是说,宽容大度才能使人更好地相处。
容人、容物,需要有广阔的胸怀。
《水浒传》中经典的成语故事导读:导语:《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小编收集了书中经典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武松打虎武松那天在“景阳冈小酒馆”连喝了十八碗酒,已经醉得不成人样,晃晃悠悠、神志不清。
酒保劝他住店,告诉他山上来了猛虎,这武松借酒发疯,把酒保大骂一回,晕晕乎乎就上了景阳冈。
喝醉酒的人最没出息,武松也是个人,困劲上来只想着睡觉,谁还顾什么老虎。
话说这武松正躺在石头上睡觉,突然被一阵猛虎的吼叫声惊醒,武松不禁一身冷汗。
他觉也不敢睡了,提着根梢棒胆战心惊的躲在大青石后面(这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谁也不会傻到掂着根棍子去和老虎拼命)。
那老虎的吼叫声越来越近,武松躲在青石后面哆哆嗦嗦(已经很不错了,不信深更半夜把你放老虎跟前,怕是早吓死了)。
突然,听到那大虫一声惨叫。
武松大着胆子伸出头,看见那大虫竟然被猎人的铺兽夹子夹住了。
武松心里面这个美呀,哈哈,老天保佑躲过一劫。
那大虫两只眼睛铜铃般大小,黑夜里冒着绿光。
武松一会也不敢在这上上待着了,这老虎不可能和自己一样是光棍汉吧,要是再蹦出一只母老虎来(其实,武松当时也不知道这只老虎的性别),可就要了命了。
武松一溜小跑往前跑了几步,突然想到自己什么礼物也没有带给哥哥(那几年,武松混得够惨的,碰到个黑心老板,一年多没有给他开工资。
在酒馆喝十八碗酒,完全是因为那里的酒便宜,他好几年没有喝过酒了),他想好歹那只老虎被夹子夹住,与其便宜了猎人不如便宜了自己。
武松胆量果然过人,他手提梢棒凑到大虫跟前。
那大虫见人过来了,把个铁架子拖得“哗哗”响,可把武松吓了一跳,这个家伙要是从铁夹子里面挣脱出来,自己可吃不消。
武松再仔细一看不由乐了,敢情那老虎两条后腿都被夹住了。
武松斗着胆子走上前,挥起梢棒冲老虎头上就打下去,未曾想到一激动棒子打在树枝上,老虎没有打着棒子断了。
武松气得直跺脚。
水浒传里边的成语典故是语言中的精华,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习俗。
汉语成语有形式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水浒传里边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水浒传里边的成语典故篇一:一马当先三国时,黄忠的军队来到定军下,黄忠找法正商量攻打定军山的作战方案。
法正指着定军山西面的一座高山说:“这座山比定军山高,如果攻占它,居高临下,定军山上的情况就看得一清二楚,拿下定军山易如反掌。
”黄忠抬头观察了一蕃,当天半夜就发动了进攻,占领了山头。
法正说:“老将军,请您带领军队在半山腰,我在山顶监视。
夏侯渊的军队来攻打,我就举旗帜为信号。
举白旗,老将军就紧守不出击;举红旗,就立即冲下山狠狠的打。
这样,一定能取得胜利。
”黄忠完全赞成。
夏侯渊得知对面的高山失守后极为偾怒,下决心把它夺回来。
张颌劝他说这是法正的计谋,应该坚守,决不可出去。
但是,夏侯渊听不进去。
他亲自带领一支军队下山,围住那座高山,大声叫骂,向黄忠挑战。
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黄忠看见,守在山腰不下来。
到了下午,法正发现魏军已经疲劳,乘他们没有防备,连忙挥舞红旗。
黄忠看到信号后,发起进攻。
随着一片喊杀声,黄忠已飞冲到夏侯渊面前,夏侯渊被连头带肩砍作两段。
黄忠斩了夏侯渊,夺下了顶军山,为夺取整个汉中扫除了障碍。
水浒传里边的成语典故篇二:大刀阔斧卢俊义渡过昱岭关之后,催兵直赶到歙州城下,当日与诸将上前攻打歙州,庞万春引军出城迎战。
因庞万春能放连珠箭,宋军出马的欧鹏中箭落马,城上南国王尚书、高侍郎乘机引领中军杀出城来,乱军中又折了菜园子张青,宋军大败,退回三十里下寨,扎驻军马安营。
当下,卢俊义依军师朱武计,把军马众奖将分调开去,四下埋伏单等南国军前来劫寨。
南国军王尚书、高侍郎两个颇有谋略,便与庞万春等商议,上启皇叔方垕道:“今日宋兵败回,退去三十里屯驻,营寨空虚,军马必然疲倦,何不乘势去劫寨栅必获全胜。
”方垕道:“你众官从长计议,可行便行。
水浒传成语解析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称为典故。
《水浒传》作为中国第一部以白话文写出的长篇小说,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单就现代汉语词汇重要组成部分的成语,出典《水浒传》的就不少,自然对丰富现代汉语词汇做出了很大贡献。
1.逼上梁山到沧州后,林冲被分配看管大军草料场。
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沧州,放火烧草料场。
这样即使林冲不被烧死,也会因草料场失火而被处死。
当草料场起火燃烧时,林冲听到高俅的心腹们得意地谈论暗害自己的计谋,他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将仇人一个个杀掉。
以后,林冲毅然上了梁山,加入了梁山好汉的队伍。
解析:“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起来反抗。
现也比喻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
2.不三不四“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那厮却是倒来捋虎须!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厮看洒家手脚。
”(《水浒全传》第七回)解析:“不三不四”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思想,易经的每个卦都分6个爻,俗称6爻卦,意思为事物发展的6个阶段,第三爻与第四爻处在6爻的中间位置,在易经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说明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务正业之意。
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
3.荧火之光住了十数日,董将士思量出一个路数,将出一套衣服,写了一封书简,对高俅说道:“小人家下萤火之光,照人不亮,恐后误了足下。
我转荐足下与小苏学士处,久后也得个出身,足下意内如何?”(《水浒全传》第二回)高俅大喜,谢了董将士,兴致勃勃地投奔小苏学士去了。
解析:“荧火之光”比喻力量不足,能成之事不大。
含有谦逊之意。
4.非同小可武松“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
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
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
水浒传成语故事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不仅有丰富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还融合了大量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不仅给人以启迪,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水浒传中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1. 一鼓作气。
在水浒传中,有一位英雄人物叫做武松,他是一个豪爽的好汉,也是个酒量不错的人。
有一次,武松在酒馆中与人饮酒,不料被人偷袭。
武松一怒之下,一鼓作气,将对方打倒在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决心,要一鼓作气,不能半途而废。
2. 闭门思过。
水浒传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是宋江,他原是一位忠良之士,后因冤屈被迫落草成义。
在他的一生中,曾经有一次因为犯下了错误,他不逃避也不推诿,而是选择闭门思过,反省自己的过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要有勇气反思自己的过错。
3. 画龙点睛。
在水浒传中,有一位叫做李逵的英雄人物,他是一个豪爽豪迈的好汉。
在一次与敌人的激战中,李逵用一记精准的拳头将对方打倒,这一拳就像画龙点睛一样,使得整个战局一瞬间逆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要善于抓住机会,用一招精准的击败对手。
4. 义无反顾。
水浒传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是林冲,他原是一位正直的将领,后因冤屈被迫落草成义。
在他的一生中,曾经有一次因为义气之事,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战斗之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正义之心,就要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不要轻易放弃。
5. 亡羊补牢。
水浒传中还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吴用的英雄人物。
他在一次战斗中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导致了战局的不利。
但是他没有气馁,而是及时亡羊补牢,最终挽回了局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及时补救,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误而放弃希望。
水浒传中的成语故事,不仅给人以启迪,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也可以更好地领会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成语故事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成为更好的人。
《水浒》里的成语故事《水浒传》是宋代施耐庵的作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小说的先河,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
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在《水浒传》这部作品中,也产生了不少成语,那些关于水浒传的成语源于水浒传的成语,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
一起欣赏下关于水浒传的成语源于水浒传的成语都有哪些吧。
鞍马劳倦鞍马劳倦,出自《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实不相瞒太公说:老母鞍马劳倦,昨夜心痛病发。
”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报仇雪耻报仇雪耻,出自《水浒传》第九八回《张清缘配琼英吴用计鸩邬梨》:“主女琼英,素有报仇雪耻之志。
”,指报复冤仇,洗刷耻辱。
不怀好意不怀好意,出自《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威震平安寨施恩义夺快活林》:武松听了这话,自家肚里寻思道:“这妇人不怀好意了。
你看我且先耍他。
”怀:包藏祸心。
没安好心。
意为怀有恶意,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德薄才疏德薄才疏,出自《水浒全传》第六十八回《东平府误陷九纹龙宋公明义释双枪将》:“小弟德疏才薄,怎敢承当此位!若得居末,尚自过分。
”,一般情况下用来形容品行和才能都很差。
常作谦辞。
将遇良才将遇良才,出自《水浒传》第三十四回《石将军村店寄书小李广梁山射雁》:“两个就清风山下厮杀,乃是棋逢敌手难藏幸,将遇良才好用功。
”将:将领。
良才:高才,本领高强的人。
比喻双方本领不分上下,难见高低。
关于水浒传的成语还有:贩夫皂隶、翻江搅海、大败亏输、口出狂言、袅袅娜娜、浓妆艳抹、三瓦两舍、十字街口、路见不平、民穷财尽、目睁口呆、捏脚捏手、屯街塞巷、螳螂黄雀、天年不齐、探头探脑、雨零星散、一马当先、一五一十、杳无踪迹、壮气凌云、自取罪戾、主情造意、走头无路、深根固蒂、烧眉之急、忘恩失义、万箭攒心、买上嘱下、飞针走线、过府冲州、点头会意等等。
水浒传成语故事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除了塑造了一批英雄豪杰的形象外,还蕴含了许多精彩的成语故事。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水浒传中那些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吧。
1. 守株待兔。
故事中有一位名叫王庆的农夫,他在田里种树,不小心砍倒了一株树,却发现树根下藏着一只野兔。
从此以后,他就每天守在这株树旁边,希望能再次捕获到野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应该脚踏实地,努力去争取。
2. 画蛇添足。
有一次,梁山泊的好汉们在一起比试功夫,有人画了一条蛇,另一人却在蛇的尾巴上再画了一段。
这时候,却来了一条真蛇,结果被画的蛇吓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做事要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3. 五湖四海。
在水浒传中,有一位名叫武松的英雄,他在多次战斗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敢和智慧。
后来,他被封为“五湖四海”的大员。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实力,就能在五湖四海间游走。
4. 望洋兴叹。
在水浒传中,有一位名叫鲁智深的英雄,他因为一次误伤,被贬到东京城的监狱里。
他在监狱里望着远方的大海,心中充满了对家乡和自由的思念。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
5. 闭门思过。
在水浒传中,有一位名叫高衙内的恶霸,他为非作歹,伤害百姓。
后来,被梁山泊的好汉们打败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闭门思过。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犯错了就要及时反省,改正错误。
6. 画龙点睛。
在水浒传中,有一位名叫李逵的好汉,他在一次战斗中,因为一招不慎,险些被敌人所害。
但是在千钧一发之际,他突然使出绝招,画龙点睛,成功地化险为夷。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关键时刻要有正确的决断和应对。
7. 金蝉脱壳。
在水浒传中,有一位名叫鲁智深的英雄,他因为一次误伤,被贬到东京城的监狱里。
后来,他利用巧妙的计谋,成功地逃出了监狱。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要有灵活的头脑和果断的行动。
《水浒传》中的成语故事与人物以下是《水浒传》中的成语故事及其人物:1.逼上梁山:故事中,林冲因为遭受冤屈被发配到沧州,途中险些丧命,后在鲁智深的帮助下被救。
他被逼上梁山,开始了水泊梁山的生活。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或做法。
2.拔树撼山:这个成语出自鲁智深的故事,他曾拔起一棵树,震撼了整个山林。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力量强大或声势浩大。
3.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个成语出自宋江的故事,他因为犯事被发配到江州,感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没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或地方。
4.抱薪救火:这个成语出自林冲的故事,他为了救被高俅陷害的鲁智深,去向晁盖求救。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采取错误的行动只会使情况更加恶化。
5.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出自宋江的故事,他为晁盖画了一幅龙形画,并在其中点睛。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在事物中加入关键的几笔,使其更加生动有力。
6.风吹草动:这个成语出自林冲的故事,他在山神庙听到陆虞候等人的奸计后,感叹“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微小的迹象或变化。
7.闭门羹:这个成语出自林冲的故事,他被高俅陷害后无处可去,只好回到六合寺闭门不出。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拒绝接待来访者的行为。
8.急先锋:这个成语出自武松的故事,他在景阳冈打虎后成为了当地的英雄,被人称为“急先锋”。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行动迅速、果敢的人。
9.心惊胆颤:这个成语出自武松和卢俊义的故事,他们面对敌人的攻击时感到心惊胆颤。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惊恐、惊慌失措的心情。
10.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这个成语出自宋江的故事,他在接受招安前感叹自己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没有脸面再见以前认识的人或家乡的人。
以上是《水浒传》中的一些成语故事及其人物。
水浒传俗语解说《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其著名的古典小说,它既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又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中许多俗语成语也流传至今。
1. 三打祝家庄“三打祝家庄”这个成语出自《水浒传》中的故事,意思是“多次斗争,最终成功”。
故事讲的是宋江和李逵等人在打虎山时路过祝家庄,祝家庄的人因误会和他们发生冲突,但最终宋江等人多次打败祝家庄,最终收服了他们。
这个成语形象生动,表达的精神也很有价值。
2. 双管齐下“双管齐下”指操作两个事物,同时达到同样的目的。
这个成语出自《水浒传》中的故事,讲的是鲁智深用一把刀和一把酒壶劝降割据山的史进。
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同样的目的有两个方法,可以相互协调,互相配合。
3. 攻其不备“攻其不备”是指利用对方的空隙和弱点进攻,容易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也出自《水浒传》中的故事,讲的是林冲带领梁山泊的士兵趁着敌方不备,偷袭了扈三娘的村子。
这个成语体现了战争中的智谋和战略。
4. 一语成谶“一语成谶”是指一句话成为事情的预言,事后发现其意义深刻、准确。
这个成语也出自《水浒传》中的故事,讲的是吕方在给梁山泊的义士们送信的时候,留下了一句话:“四州八县,扫荡一空”,后来这真成为了他们梁山泊的事业。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人在思想判断的时候,需要密切关注他人身上的每一个细节。
5. 独具只眼“独具只眼”是指有人具备独特的眼光和见解,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这个成语也出自《水浒传》中的故事,讲的是朱武独具的智慧,在山中架起“望远镜”,偷看军营的情况,最终领导梁山泊取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事业上,需要有独特的眼光和见解,以便更好地发现机会。
6. 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是指在困难时期,大家一起努力,携手合作,共同度过难关。
这个成语在《水浒传》中也经常出现,梁山泊的义士们就是在这个精神的衬托下,才有了“一条心,三五成群”的战斗力。
总之,《水浒传》中的这些俗语成语,不仅给现代生活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细数《水浒传》中的经典成语故事
本文是关于细数《水浒传》中的经典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导语:《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小编收集了书中非常著名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腥风血雨
发音xīngfēngxuèyǔ
释义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
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
”
心满意足
发音xīnmǎnyìzú
释义形容心中非常满意。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一回:“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
血雨腥风
发音xuèyǔxīngfēng
释义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
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
乱毛发坠山奄。
”
一马当先
发音yīmǎdāngxiān
释义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
形容领先。
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
逼上梁山
发音bīshàngliángshān
释义比喻被迫起来反抗。
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
不识泰山
发音bùshítàishān
释义不认识泰山。
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
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
飞檐走壁
发音fēiyánzǒubì
释义旧小说中形容有武艺的人身体轻捷,能够跳上房檐,越过墙壁。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且说时迁是个飞檐走壁的人,不从正路入城,夜间越墙而过。
”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