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书房名及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5
书房起名字古诗词
以下是一些源自古诗词的书房名字建议:
1. 晓窗幽阁:取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现出书房的静谧和专注。
2. 曲径香林:取自唐代诗人贾岛的《题西林壁》,寓意书房是知识的海洋,而弯曲的小径和芬芳的树林则是探索之路。
3. 清风墨雨:取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寓意书房是清新自由、挥洒自如的学习空间。
4. 春水畔: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寓意书房紧邻知识的源泉,不断汲取新知识。
5. 月影静思:取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表现出书房的安静和专注,让人沉醉于知识的世界。
6. 格调书斋:取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寓意书房是高雅脱俗、充满艺术气息的学习空间。
7. 囊萤映雪:取自《三字经》中的故事,寓意书房是勤奋学习、不畏艰辛的精神象征。
8. 茶香书府:取自唐代诗人元稹的《茶》,寓意书房是品味文化、享受人生的场所。
9. 梨花院落:取自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寓意书房是纯净明亮、充满诗意的学习空间。
10. 瑶台琼室:取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寓意书房是高贵华丽、充满艺术气息的学习空间。
为什么古代文人给书房取名“怪里怪气”?古代文人雅士都很重视书房,也都很讲究自己书房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大都取有饶有情趣的室名,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一、“陋室”——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誉为“诗豪”的唐代诗人刘禹锡,也就是那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的作者,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陋室“,并与三国时诸葛亮的“茅庐”和西汉文学家杨雄的“玄亭”相提并论,以此表现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二、“七录斋”——明代文学家张溥明代文学家张溥勤奋好学,酷爱读书,关于他“七录七焚”的读书故事,《明史》上有记载:举凡张溥读过的书,他都要亲手抄下来,抄完后朗读,随寄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抄,再烧,如此反复六七次。
由此,他握笔的手指都磨出了老茧,而他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
张溥嗜学三、“抱残守缺斋”——清代小说家刘鹗清末文学家刘鹗,平生“嗜古成痴”,就是特别喜爱古董,史书记载他“竭其力之所至,不以营田宅,治生产,唯古器物是求”,说他专好古董,其他一切不管不顾。
刘鹗《老残游记》这些千年流传的古董,历经沧桑,难免会有损坏,或残缺不全,但被刘鹗当作宝贝,并甘愿与这些残缺不全的古董相守一辈子,以此自寻其心灵的安慰和归宿。
他自号“老残”,其著作《老残游记》闻名后世,他还将自己的书房取名“抱残守缺斋”。
四、“饮冰室”——近代学者梁启超“饮冰”一词出自《庄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本义是比喻自己内心的焦虑。
“饮冰室”——梁启超纪念馆“饮冰室”内景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圣命,倾力变法维新,面对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的严峻情势,梁启超内心的焦灼可想而知。
如何解其“内热”?只有“饮冰”方能解之。
五、何妨一下楼”——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诗人、学者闻一多多年埋头于古代文怀典籍《《诗经》和楚辞》的研究,在大学执教期间,除了吃饭和上课,难得下楼一次,轻易走出房门。
闻一多故居平时,饭后大家都会去散布,但总是不见闻一多,邻居劝他说:“何妨一下楼”,旁边的人都笑了起来。
古代诗人的书房名字
有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
这些称呼中,斋又是最常见的一种,斋的本义是斋戒,古代礼制中的祭祀和佛教都有斋戒仪式,而从事文化活动,其本质与“斋”所蕴含的宁心静神、修身养性有异曲同工之处。
因此,将书房冠名为“斋”,寄托的正是一种超凡脱世、物我两忘般的境界理想。
1、竹里馆——唐代诗人王维的居室名。
2、梦溪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的书斋名。
3、书巢——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名。
4、本穴世界——宋末诗人郑思肖的书斋名。
5、梅花屋——元代画家、诗人王冕的画室名。
6、项脊轩——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名。
7、七录斋——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名。
8、青藤书屋——明代大画家徐文长的书斋名。
9、惜字庵——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的斋名。
10、惜抱轩——清代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的书斋名。
11、聊斋——蒲松龄
12、昭文斋——王安石
13、菊香书屋——毛泽东
14、绿林书屋——鲁迅
15、未厌居——叶圣陶
16、玉磬山房——文征明
17、云左山房——林则徐
18、陋室——刘禹锡
19、饮冰室——梁启超
20、阅微草堂——纪晓岚
21、梦墨堂——唐伯虎
22、盟鸥馆——龚自珍
23、达观轩——朱熹
24、玄亭——杨雄
25、二月庐——闻一多
26、浣花草堂——杜甫
27、南轩——曾巩
28、抱残守阙斋——刘鹗
29、天一阁——范钦
30、芥子园——李渔
31、青藤书屋——徐渭
32、白雪楼——李攀龙。
书房幽默的称呼
书房,也叫书斋,是读书写字用的房间。
古今有不少文人、作家给自己的书房取名,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有些还颇为有趣。
1、老学庵。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房的名字。
这个书房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
2、聊斋。
相传,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常在路边供应烟、茶,过路的人只要到他这里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
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房名为“聊斋”。
3、四步斋。
著名作家赵丽宏1988年喜得新居,书房虽然只有四步之长,他也自得其乐,干脆将书房命名为“四步齋”。
4、积微居。
语言学家杨树达曾说:“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
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积微居”了。
古今文化名人如何为书斋(书房)取名?先有书,然后才有书斋;先有书斋,然后才有书斋名。
在我国,为书斋取名之风气,可上溯到曹魏时期,最早见于记载的,大约是曹操之子曹衮的“遂志堂”。
唐宋以后,文人和士大夫的这种风气逐渐盛行,人们把著书为文、读书藏书、写字作画的地方,都称之为“书斋”,当今则大多称之为“书房”。
书斋是文人学者读书、写作的文化园地,也是收藏图书的库房。
古今文人为书斋取名极为慎重,犹如为自己的子女取名。
一个好的书斋名,不但可以表露自己的风雅气派,而且可以把自己的爱好、追求、寄托、希望倾注其间,或明志,或抒怀,或纪事,或慕人,或崇物,以寄托某种情感,表达自己的志趣、爱好和追求。
杜甫草堂图唐代杜甫在四川成都筑了一座他很满意的住宅,这位大诗人并没有替书斋取什么特别有诗意的名字,只是简单地称之“草堂”。
唐代白居易在庐山筑的屋室,也叫“草堂”。
白居易的朋友刘禹锡,更是把自己的书斋称作“陋室”,并写下世代传颂的《陋室铭》。
宋代名相李纲常以桂花品格自勉,亲植桂花以明“蟾宫折桂”之志,他的书斋命名“桂斋”。
明代散文家张溥,读书非常刻苦勤奋,每次读书,不仅口诵并且亲手抄写,次数竟达七遍之多。
他给自己的书室取的名叫“七录斋”,勉励自己勤写勤思。
清代史学家黄宗羲一生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地理、律历、数学等,作文惜字如金,力求简洁,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惜字斋”。
陆游诗词出版物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的书斋名为“老学庵”,出自“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语,以此表示自己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勤奋精神。
近代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先生青年时求学于外,暑假返故里,依然苦读不辍。
每年假期约两个月,他都在家里读书。
他风趣地把自己的书房称为“二月庐”。
近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因在《古槐梦遇》的自序中写道:“古槐者不必其地也,故曰古槐耳。
”显然有随地生存之意,所以他把自己的书斋叫做“古槐书屋”。
近代史学大师陈垣曾在“锄耕图”曰:“寒宗也是农家子,书屋而今号励耘。
书斋名号大全古今不少文人学者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又称书斋)命名,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
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陋室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
诗人曾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老学庵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
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
七录斋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年幼时酷爱读书,凡是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诵读数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次,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
聊斋相传,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
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屋名为“聊斋”。
瓶水斋清代诗人舒位的诗作很有成就,可他非常谦逊,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
北望斋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为“北望斋”,寄托他对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梦草斋上海作家谢冰心在学生时代,读了许多中国古典名著,对爱打抱不平、落草为王的“绿林好汉”十分敬慕,于是她把自己的书屋起名为“梦草斋”。
四步斋上海作家赵丽宏1988年喜得新居,书房只有四步之长,却也自得其乐,因而命名为“四步斋”。
积微居语言学家杨树达曾说:“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
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
”因此,他给书屋取名为“积微居”。
马虎居社会学家邓伟志的居室取名为“马虎居”,其一是他的生肖是马,妻属虎;其二是他提倡生活上简单、马虎一点。
泥土巢擅长农村题材的著名作家浩然,给自己在河北三河县居住的农家小院取名为“泥土巢”,表明了他长期扎根农村的决心和对农村的热爱。
静虚村这是作家贾平凹的居室名。
他说:“我刚从山里搬到西安时,住城北新村,地方虽小,却很安静,我就取名'静虚村’。
古代书房的名字由来古代书房是古人用来读书、写字、研究学问的场所。
书房的名字往往寓意深远,蕴含着主人的修养、志向和追求。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古代书房名字的由来。
1. 静斋:静斋一词源于《诗经·氓》:“斋朝耆艾,言秋其已。
”意为早晨到斋堂里读书,并且读到秋天已经很深了。
静斋这个名字寓意着书房是一个宁静、清净的地方,可以让人专心致志地读书。
2. 心香阁:心香阁的名字来源于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香”指的是书香,代表着知识和文化。
心香阁的名字寓意着这个书房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文化氛围的地方。
3. 知行堂:知行堂是清代学者王阳明所建的书房,名字取自王阳明的教育理念:“知行合一”。
这个名字寓意着书房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实践、行动的场所。
在这里读书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将知识付诸实践,用于实际生活中。
4. 静思堂:静思堂这个名字来源于明代文学家谢榛的《静思堂集》。
谢榛是南京太学的学者,他的书房以“静思”为名,寓意着这个书房是一个思考问题、研究学问的地方。
在这里,人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5. 养正斋:养正斋是明代著名学者杨时所建的书房,名字取自孔子的名言:“君子修养正,不知斋戒,不食肉。
”这个名字寓意着书房是一个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美的地方。
在这里读书的人要注重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品德。
古代书房的名字往往体现了主人的修养和追求,也承载着对知识和文化的崇尚。
这些书房名字不仅富有意义,还能给人们带来深思和启发。
在现代社会,虽然书房的形式和功能有所改变,但是人们对于知识和文化的追求从未改变。
无论是古代书房还是现代书房,它们都是人们思考、学习、成长的地方,都散发着智慧和魅力。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利用好这样的空间,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修养,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从诗中得来的中式书屋名称
从诗中得来的中式书屋名称,既展现了我国古典文化的韵味,也传递了人们对文学的热爱与敬仰。
在众多诗人的作品中,总能找到寓意美好、充满诗意的诗句,这些诗句成为了书屋名称的创意来源。
直接引用诗句作为书屋名称,是最常见的方式。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可以将书屋命名为“好雨书屋”,寓意读书如沐春雨,滋润心田。
又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可以将书屋命名为“生死茫茫”,寓意人生如梦,愿读者在书屋中找寻到心灵的慰藉。
转化诗句意境作为书屋名称,也是一种巧妙的方式。
如将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转化为“黄河书屋”,寓意书屋中的知识如黄河之水,源源不断,为读者带来智慧的启迪。
结合诗人生平与作品,可以为书屋赋予更丰富的内涵。
如设置“杜甫诗屋”,展示杜甫一生坎坷却坚持创作的精神,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领略诗人的品质。
或者创建“苏轼书屋”,强调苏轼博学多才、文采风流的形象,激发读者对文学的向往。
书屋名称具有引导作用,好的名称能吸引读者走进书屋,感受其中的文化氛围。
杜甫诗屋可让读者联想到杜甫的实地考察,从而激发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兴趣;苏轼书屋则能引导读者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进一步品味宋词的魅力。
总之,从诗中得来的中式书屋名称,既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读者提供了心灵的港湾。
文人们的书斋及其寓意在我国,为书斋取名之风气,可上溯到曹魏时期。
最早见于记载的,大约是曹操之子曹衮的“遂志堂”。
唐宋以后,文人和士大夫的这种风气逐渐盛行。
这些书斋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主人的性情与志趣,它们往往或缘于某事,或由于某因,异彩纷呈,各有寓意。
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常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陋室: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
诗人曾专门写下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文学家杨雄的“玄亭”相提并论,表现了高洁的品行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桂斋:宋代名相李纲常以桂花品格自勉,亲植桂花以明“蟾宫折桂”之志,他的书斋命名“桂斋”。
后来,政治家林则徐在李纲祠旁筑一读书处,也命名为“桂斋”。
梦溪: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自云晚年“弃浔阳之居,筑室于京口之陲,巨木蓊然,水出峡中,停萦杳缭,环地之一偏者,目之梦溪。
”这便是他的名著《梦溪笔谈》的由来。
老学庵: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斋名。
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语铭斋,立志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苦斋:明朝文学家章溢隐居在龙泉县一间陋室里进行学习和创作,他以苦为乐,发奋用功,写出不少著名的诗文。
他曾说:“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
”刘基为这种精神所感动,写了《苦斋记》一文,把章溢的书斋取名为苦斋。
七焚斋:又名“七录斋”。
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他读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完毕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反复复达六七次之多。
天长日久,他的右手握笔处长出了老茧。
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焚斋”。
项脊轩:明朝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
据说,他的远祖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县项脊泾,他以“项脊”命名,有纪念祖先之意。
聊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题书屋为“聊斋”。
相传,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为搜集素材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
古人的书房名及由来
无止境斋
着名文学家、《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博学多才,为了达到学无止境的目的,读更多的书,识更多的理,便把书房命名为“无止境斋”。
惜字庵
清代史家黄宗羲一生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地理、律历、数学等,作文时惜字如金,力求简洁,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斋名取名为“惜字庵”。
绿林书屋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支持学生运动,被反动文人评为“学匪”。
“学匪”住的房子,当然是强盗所在。
因此,鲁迅先生把其寓所居住处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房,起名为“绿林书屋”,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学老庵
南宋着名诗人陆游,晚年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把书斋命名为“学老庵”,寓意为要活到老、学到老。
瓶水斋
清代诗人舒位,一生涉猎极广,知识渊博,写起诗来挥洒自如,得心应手。
他“积三十年,成二千首”。
可他自谦不足,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就比作汪洋大海中吸出的一瓶水,故把书房取名为“瓶水斋”。
七录斋
明代着名文学家张溥,他小时候并不聪颖,看到别人看书过目成诵,常常气得捶自己的脑袋,骂自己愚笨。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每读一遍文章,就整整齐齐地抄录一遍,边抄边诵边记,然后投于炉火之中,重抄一遍,这样反复六七次,
烂熟于心。
天长日久,他握笔的右手长出了老茧。
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录斋”。
诚斋
南宋着名诗人杨万里任永州零凌丞时,非常尊敬力主抗金而遭贬的张浚,曾三次前往拜见。
可是,张浚闭门谢客,三次不见。
杨万里只得写信求见。
张浚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接见了他,并勉励他凡事要正心诚意。
杨万里深为钦佩,便把书房命名为“诚斋”。
二月庐
我国近代着名学者、诗人闻一多先生青年时求学于外,暑假返故里,依然苦读不辍。
每年暑假约两个月,他都在家里读书。
他风趣地把自己的书房称为“二月庐”。
龙虫并雕斋
我国着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着作甚丰,有浩瀚的专着,有精美的小品,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
在这里,雕龙指专门所着,雕虫指一般的小文章、小意思,龙虫并雕,两样都干。
”故他把自己的书斋取名“龙虫并雕斋”。
师牛堂
我国着名画家李可染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
他解释说:“牛给予人类的多,取之人类的少。
人人学此精神,多给少取,社会主义事业何患不日进千里。
”李可染先生以“师牛”自勉,毕生耕耘画坛,成为画坛大师,作品名扬海内外。
此外,还有许多名人的书房名也很有趣,如着名漫画家丰子恺的“缘缘堂”,语言学家杨树达先生的“积微居”等。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范水镇中心小学:“小露珠诗社”
夏集镇中心小学:“善雅诗社”
柳堡镇中心小学:“艳阳天诗社”
鲁垛镇中心小学:“齐鲁诗社”
广洋湖镇中心小学:“小芦花诗社”小官庄镇中心小学:“跬步诗社”
望直港镇中心小学:“红蜻蜓诗社”射阳湖镇中心小学:“小荷诗社”
西安丰镇中心小学:“青青紫薇诗社”曹甸镇中心小学:“绿园诗社”
泾河镇中心小学:“金禾诗社”
黄塍镇中心小学:“春晓诗社”
山阳镇中心小学:“阳光诗社”
开发区国际学校:“博雅诗社”
桃园小学:“桃园雅韵
城中小学:“晨韵诗社”
泰山小学:“晨曦诗社”
城南小学:“晨露诗社”
叶挺桥小学:“叶之韵诗社”
白田小学:“白田诗社”
下舍小学:“夏晓诗社”
宝应县中学:“晨风诗社”
实验初中:“翦淞诗社”
实验小学:“银杏诗社”
宝应中专学校:“初阳诗社”
安宜高中:“芙蓉诗社”
范水高中:“槐杏诗社”
曹甸高中:“荷风诗社”
画川高中:“沁芳社”
城北初中:“北斗诗社”
安宜初中:“南苑诗社”
画川初中:“杏芽诗社”
泰山初中:“望庐诗社”
范水镇中心初中:“银帆诗社”
夏集镇中心初中:“新荷诗社”
柳堡镇中心初中:“柳风荷韵诗社”鲁垛镇中心初中:“荷语诗社”
广洋湖镇中心初中:“思贤诗社”小官庄镇中心初中:“香樟诗社”望直港镇中心初中:“黑眼睛诗社”
射阳湖镇中心初中:“竹林风诗社”西安丰镇中心初中:“春晖诗社”曹甸镇中心初中:“新心诗社”
泾河镇中心初中:“绿原诗社”
黄塍镇中心初中:“五月风诗社”山阳镇中心初中:“幽草诗社”
未央诗社(无止尽)
尔雅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