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顾恺之《洛神赋图》
- 格式:doc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5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所创作的一幅国画作品,描绘了女神洛神的形象,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杰作之一。
这幅画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与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画作以华山洞天为背景,描绘了洛神静静地置身于山水之间的美丽形象,传递出了恬静宜人、天人合一的意境。
以下将通过对《洛神赋图》的赏析,探讨其中寓意。
画作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极富细节和逼真感。
画面中洛神身体的线条流畅,姿态自然,显现出了顾恺之的写实功力。
她的面容秀丽动人,目光含蓄而深邃,展现出女性的美丽与智慧。
顾恺之通过细致描绘衣纹的阴影和光线变化,使得洛神的服饰显得丰富华丽,凸显出她的高贵身份。
画面中山水与人物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画面构图。
山岳奇特,峰壁险峻,悬崖峭立。
与之相映的洛神身姿高贵、婀娜多姿,与山石相互融合,更显得郁郁葱葱的山水景观的壮丽与美丽。
细致的描绘了洛神的发丝和衣裳随风飘动的姿态,使画面呈现出动态的美感。
整幅画面打破了传统的舒展中轴线,给人以横向流动的观感,更加凸显出洛神身体的曲线之美,让观者陶醉其中。
画面通过细致的绘制细节和精确的人物表情,展示了一种雅致淡定的氛围。
洛神的面容表情虽然含蓄深沉,但双眉却轻轻上扬,微微带着微笑,展现出内心的喜悦和柔和的气质。
与之相呼应的是洛神伸展双手,感受清风拂面的姿态,体现了一种自在自得的心态。
整个画面有一种宜人安详之感,使观者的情绪得到舒缓与放松,仿佛也能感受到洛神的宁静自在。
顾恺之在画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迁想妙得”,即摒弃了世俗的纷扰,超越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洛神赋是东晋文学家曹操的作品,表达了对洛神美丽形象的赞誉。
通过绘制洛神的形象,顾恺之细腻地表达了对返璞归真、回归本真自然境界的追求,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理想。
《洛神赋图》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对洛神赋图的赏析《洛神赋图》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是顾恺的传世之作,《洛阳赋图》是顾恺之读曹植的《洛神赋》后有感而画的。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
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欣赏《洛神赋图》,我们不妨着眼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以绘画的方式再现一个纯文学作品,或者说,根据文学作品进行绘画上的再创造,在现存古代作品中,《洛神赋图》是最早的。
中国古代,尤其晋唐之前,美术品主要是实用的,并非纯粹的欣赏品。
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现存早期美术作品,无论是墓室壁画、帛画还是陵墓雕塑,在当时不是供人观赏,而是有明确实际功用的。
比如秦始皇兵马俑,那是始皇为自己死后的世界安排的军队,绝非给人看的。
我们现在可以从审美的角度观赏这些雕像,说它们如何精美,在艺术史上如何有地位,但在当时,这可是一项封闭而残酷的工程,工程结束时,所有的雕像制造者都被杀光。
再如汉唐时代大量的历史故事、先烈功臣像、孝子列女之类作品,目的全在“成教化,助人伦”,是教人如何按儒家道德标准做好人的,而非用来消闲欣赏的。
那时也有作为审美功用的作品,但大都没有留传下来,留传至今的《洛神赋图》,就显得格外珍贵。
其次,《洛神赋图》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
我们看到,画中的男女主人公在不同的场景下多次出现,有点像现代的连环画。
这种结构与表现形式,与其它现存相应作品比,算是非常早的,也许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此外,这种多幅、情节性的绘画作品,很适合手卷形式——因为适合拿在手中展卷把玩,故名。
手卷与立轴是中国古代绘画两种最主要的装裱形式,“卷轴画”这个名称就是从这儿来的。
浅析《洛神赋图》艺术特色《洛神赋》,是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内容画的作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
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
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
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
在早期的中国绘画(宋以前)多以长卷为主,其实这个时期,山水并不是主要的绘画内容,主要表现的是人物。
所以绘画往往带有很强的叙事性,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其中代表。
而这种长卷的观赏方式并不是把他全部展开像西画那样挂在墙上看,而是拿在手里“把玩”,就是将一卷画左手一边放,右手一边卷,这样从画面的左边一点一点向右看,每次看到的都只是一段,而每一段都有一种时间上的延续性,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观赏方式。
其实包括大家最熟悉的宋代院体绘画《清明上河图》其实也是这样的,而画面的构成也是从郊外一点一点像城镇中心描绘,其实当整幅《清明上河图》展开观赏的时候,反而没有了那种视觉、时间流动的感觉。
那么为什么中国画中会出现所谓的“多点透视”或者叫“散点透视”。
其实叫将其称为“散点透视”是一种将西方绘画理论强加在中国绘画上的结果。
中国画中长卷的流动性就注定了在中国画中不可能有西方那种一整幅画的焦点透视的形式。
而且中国画也不是“散点”或者“多点”。
因为在中国画中其实没有“点”的透视。
在中国绘画理论中会有“三远”的概念,但中国的透视原理其实和西方的“点”透视是不同的,更多的应该理解成一种处理空间的方式。
与此同时在顾恺之那个时代,中国绘画是不讲透视和比例关系的,而是采用一种感觉经验中积淀的对重要表现对象的拔高扩大处理。
比如重要人物就画得比次要人物要高大,以突出重要人物的神情及衣着。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一幅着名的山水画作,它以传统的中国绘画风格,展现了一个优美的仙境般的场景。
这幅画作源自唐代文学家曹松的《洛神赋》,描述了洛神舞曲的场景,并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这一古老的故事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顾恺之以他独特的艺术手法,赋予了这幅画作独特的魅力与生命力,使得观众在欣赏中不断迁想妙得。
在这幅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飘逸的仙女在水边嬉戏玩耍,她们身着轻盈的衣裳,手执花枝,俏皮地挑逗着水中的鱼儿。
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手持着荷叶的洛神,她身姿婀娜,目光如水,神情安详,像是欲言又止,给人以无限遐想。
背景中群山环绕,林木葱郁,瀑布潺潺,泛着清凉的气息,构成了一幅富有生机与神秘感的画卷。
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所展现的美景,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对生命与美好的讴歌。
他以浓墨重彩勾勒出迷人的山水画面,使得观者仿佛置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神秘。
这种视觉与心灵的愉悦感受,唤醒了人们心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除了画面的美丽之外,顾恺之所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的灵动与生机。
在《洛神赋图》中,洛神和仙女们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存在,她们轻盈地舞动着,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山水之间。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也正是顾恺之所要表现的,他在作品中赋予了人物与自然一体的生命力,表达了一种无拘无束,纯粹自然的生活态度。
《洛神赋图》所呈现的迁想不仅仅限于画面本身,更在于观者的心灵共鸣与超越。
在欣赏这幅画作时,人们不仅仅是被画面的美景所吸引,更是在心灵深处迁想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无论是那些潺潺流淌的溪水、葱郁的青山,还是那些轻盈舞蹈的仙女、妩媚娴静的洛神,都在人们的心灵中投下了希望的种子,激发了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就像顾恺之在画作中所表现的生命力一样,我们在欣赏《洛神赋图》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在这幅画作中,生命在自然环境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而观赏者在此时也仿佛与画中的仙境一起共鸣,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汲取着生命的力量,不断向上,不断迁想。
《洛神赋图》赏析一、作品背景:《洛神赋图》是我国东晋时期顾恺之的作品,根据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而作。
《洛神赋图》将曹植《洛神赋》的主题思想表达的完整而和谐。
顾恺之巧妙的运用各种绘画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悲哀。
画面奇幻而绚丽,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作品内容:全卷共分三段,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能展现洛神与曹植相遇,最后是洛神无奈离去,曹植充满思念之情的情景。
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一段。
三、艺术特色:1.纵观整幅绘画,画者在忠实于原著故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自身的想象力与绘画本身的特性。
画家根据辞赋中内容展开艺术联想,塑造出画卷中嬉戏的众神仙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的形象。
这些奇禽异兽的形象穿插在山川、树木、流水等自然景物之间,与众神仙、洛神和岸上的人物形成了动静对比关系,营造出奇异的幻境和优美抒情的浪漫情坏。
2.《洛神赋图》的构图采用了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利用了山石、林木、河水等背景,使画面首尾呼应,和谐统一。
3.《洛神赋图》的山水作为背景,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烘托了气氛也使得画面很连贯的统一在一起。
而且这种“人大于山”的绘画形式,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点明了主题。
而水的水势、水态、水性用线条表现得千变万化,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的情绪和动作连成一体,巧妙地烘托着画中气氛。
4.从表现技法来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风格古拙,结构简单,状物扁平。
山石主要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5.《洛神赋图》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对色彩进行了主观归纳,通过对色彩的明度和冷暖关系进行处理,使人产生丰富的视觉联想。
6.人物衣饰多用平涂手法,通过服饰的不同色彩体现人物不同的地位身份。
使画面主次有致、层次分明。
从顾恺之《洛神赋图》看艺术的自觉顾恺之《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所创作的一幅作品,其以洛神为题材,描绘了洛水中的仙女。
这幅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高峰,而且在艺术自觉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内涵。
艺术的自觉,指的是艺术家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认知和反思。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他借助对洛神的描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索。
顾恺之《洛神赋图》体现了艺术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洛神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代表了审美与智慧,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顾恺之以洛神为题材,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再创作和诠释。
他在作品中对洛神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的变革,突出了她的仙女形象,从而丰富了这一形象的内涵,使其更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体现了艺术家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在顾恺之的时代,中国处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充满了磨难和困苦。
顾恺之通过对洛神的描绘,试图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呈现出对社会的深刻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在作品中通过洛神的姿态和神情,勾勒出了她那种超然物外的神秘和高贵,以此来映衬出当时社会的压抑和不安。
通过洛神这一神秘的形象,艺术家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从而使这幅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还体现了艺术家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在这幅作品中,顾恺之巧妙地运用了线条和色彩,塑造了洛神那神秘而华丽的形象,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和韵律感。
他还运用了不同的构图和透视手法,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
通过这些新的表现手法,艺术家使得这幅作品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同时也展现出了他对艺术形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在艺术自觉方面具有着深刻的内涵。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所作的一幅名画,描绘了洛水上的美女,堪称画史上
的杰作之一。
这幅画具有浓郁的诗意和富有想象力的艺术价值,成为了绘画艺术和文学艺
术的经典结合。
首先,这幅画的主题是“洛神”,体现了当时诗歌中流行的洛水神话,具有浓郁的文
学色彩。
画面中“洛神”端坐于岸边,形态轻盈、面容姣好,身着轻纱飘逸,眉宇间含笑,着意象征着洛水之美。
画面所呈现出来的场景,诗意鲜明,犹如看到了洛水中的一幅幅风
景画,那婀娜多姿的身影,给人以无尽想象空间。
其次,此画的技法也十分擅长,主体与背景相得益彰,构图极为和谐。
画中“洛神”
的面部和衣衫,表现出来的细节非常到位,皱褶和阴影的处理也很细致,营造出了一种自
然流畅和柔美的表现效果。
而背景中的山水、花草,则以淡墨深灰的线条为主,在不同的
颜色层次之间穿插搭配,形成了自然之美,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在顾恺之的笔下,洛神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形象,更是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
生命活力。
他在绘画中运用诗的手法,吟咏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将诗和画完美地结合
在一起,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观众而言,这幅画能够激发出无限想象的空间,让人
联想起诗的美,以及读者内心深处对美和自由的向往。
总的来说,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以想象的手法,将文字和绘画结合在了一起,形成
了一幅既具有诗意表达又富有艺术价值的杰作。
这幅画对后人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
时也体现了古人追求美和自由的精神,引领当代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寻。
论《洛神赋图》艺术鉴赏《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洛神赋》的内容创作而成,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魏晋南北朝以前,绘画发展已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但从绘画发展的角度考察,真正的古画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当时涌现了一大批有名气的画家,其中就有顾恺之。
顾恺之又被世人称为“中国水墨画鼻祖”是六朝四大家之一。
今天我主要从《洛神赋图》的线条、设色、构图、传神四个方面去赏析。
线条:线条最能体现作者是否认真对待这幅画,每个画家的线条运用各有千秋,各成一派,但在当时只有顾恺之擅长使用细长繁密的线条来塑造人物形象,他笔下的线已不再是一种装饰性的线条,而成为一种彰显自身魅力的绘画风格。
尤其是他发展了古代的一种特殊绘画技巧,线条看似十分笨拙,实则十分洒脱,如行云流水、刚柔并济。
《洛神赋图》中的人物造型线条有力,柔中带刚,酝酿出一种悲凉气氛。
因为本身是一个凄惨的故事,顾恺之虚实结合的线条从细处着手,或长或短的线条透露出画卷的整体气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风格,人物动作面容等等通过线条得以展现,线条在画面中也具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清代乾隆称赞《洛神赋图》为:“妙入毫巅”。
《洛神赋图》中的山川水石在这幅画中主要以衬托背景为主。
并没有特意描绘出山川水石对整幅画的影响。
画面中树木、枝叶、山石的布置与魏晋时期的壁画非常相似,山峦、柳树多以空勾为主,人物造型大于山川水石,这种画法给后人带来更多的故事感,主要以体现整体故事为主,山川水石只是衬托而已,不至于使画面太过于单调,让观者有突兀的感觉,所以顾恺之在线条描绘整幅画作还是很注意内容结构性的!设色:《洛神赋图》虽不是顾恺之真迹,而是宋代四件摹本,但世人已经认为这是最接近顾恺之真迹的画作。
现如今《洛神赋图》历经时间洗涤,但其艳丽的色彩却丝毫未受影响。
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为突出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
在设色上主要使用了勾勒填色的技法,有的地方使用墨色晕染,有的地方运用凹凸染法,这种设色技法主要受青铜器物铸造艺术的影响。
浅析顾恺之《洛神赋图》的绘画特点摘要在悠远的中国历史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标志,是一座里程碑,它堪称历史河流中文艺理论的高峰。
因思想的解放,大量文艺理论著作纷纷涌现,这些理论著作的问世,进一步促进了新的审美艺术的产生,为之后的文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由玄学兴起的清谈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艺理论的形成,文艺理论作为论题之一,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被完善,随着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和不断深入,许多观点不断提出,从被质疑到被接受,各种观念矛盾又独立,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交汇,创造了中国文论的高峰,也造就了顾恺之传世经典的绘画理论。
关键词:线描;顾恺之;绘画;造型AbstractIn the distant Chinese in the history of the dynasties is a symbol, it is a milepost, called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history of the river peak. Because of the liberation of thought, a lot of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have emerged, these works come out, to further promote the aesthetic art of the new generation,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after the form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By the rise of the metaphysical talk wind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to a great extent, literary theory as the topic of debat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perfect, with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understanding and deepening, many ideas have been proposed, accepted from being questioned. The concept of various contradictions and independent, is the intersection of this diverse culture, to create a Chinese the peak, but also created the classic theory of painting. GuKey words:line;Gu kaizhi;;painting;style目录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481484398" 摘要IHYPERLINK \l "_Toc481484399" Abstract IIHYPERLINK \l "_Toc481484400" 目录IIIHYPERLINK \l "_Toc481484401" 前言1HYPERLINK \l "_Toc481484402" 一、《洛神赋图》的社会文化背景1HYPERLINK \l "_Toc481484403" (一)纷乱复杂的社会政治状况1HYPERLINK \l "_Toc481484404" (二)魏晋玄学与审美自觉1HYPERLINK \l "_Toc481484405" (三)文艺理论的独立形式2HYPERLINK \l "_Toc481484406" 二、《洛神赋图》的绘画语言特2HYPERLINK \l "_Toc481484407" (一)形神兼备的人物2HYPERLINK \l "_Toc481484408" (二)一波三折的山石3HYPERLINK \l "_Toc481484409" (三)古朴稚拙的树木3HYPERLINK \l "_Toc481484410" (四)流转飞动的云水4HYPERLINK \l "_Toc481484411" (五)古雅妍丽的设色5HYPERLINK \l "_Toc481484412" (六)超越时空的意境5HYPERLINK \l "_Toc481484413" 三、《洛神赋图》对早期中国绘画的影响6 HYPERLINK \l "_Toc481484414" (一)奠定了中国画“描法”的基础6 HYPERLINK \l "_Toc481484415" (二)促进了山水画的初步形成6HYPERLINK \l "_Toc481484416" (三)标志着中国画已走向审美自觉6HYPERLINK \l "_Toc481484417" 结论7HYPERLINK \l "_Toc481484418" 参考文献8HYPERLINK \l "_Toc481484419" 谢辞9前言顾恺之作为中国东晋时期最具时代特色的书画家,他曾被当时人赞誉“画绝,痴绝,才绝”。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顾恺之传世之作《洛阳赋图》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著名文人、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
传说曹植少时曾与上蔡(今河南汝阳)县令甄逸之女相恋,后甄逸之女被嫁给其兄曹丕为后,而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后又遭谗致死。
曹植在获得甄后遗枕后感而生梦,因此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睿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
而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世人称作宓妃。
把甄后与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甄后的怀念和寄托。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
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翩若惊鸿妙入毫巅——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蛾,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
此卷设色浓艳,画法古拙,系魏晋画风。
乾隆皇帝见到此画后拍案叹服,在引首处御书四字:“妙入毫巅”画家简介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
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
浅析顾恺之《洛神赋图》作者:李雷朱玲慧来源:《设计》2014年第06期摘要:《洛神赋》充满了浪漫和传奇色彩,它是曹植幻想活动的成果。
顾恺之将美丽的洛神具象的展现,满足了人们心中想象的欲望。
此幅传世佳作它究竟美在何处?本文将试图从意境之美、意象的位置经营之美、线条色彩之美和人物神色之美几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顾恺之洛神赋图顾恺之,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名虎头,晋陵无锡人。
顾恺之博学多才,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才绝和痴绝。
他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行写神”等画论,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主要画论著作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
《洛神赋图》是其根据曹植的《洛神赋》一文创作的,传世摹本较多,均系南宋以前的。
《洛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爱情的名篇。
洛神本是神话传说中伏羲帝之女,溺死于洛水为神,称做宓妃。
据说,曹植文中的洛神实指甄妃即上蔡(今河南汝阳)县令甄逸的女儿,子键与之相互爱慕。
但因种种缘故,甄女嫁给曹丕为后,后因后宫之怨而遭谗致死。
曹植得此噩讯不胜悲痛,带其遗物返回领地,路过洛水时感而生梦,梦见洛神与之相会,遂写下《洛神赋》千古名篇,表达了作者爱恋美丽的女神而又不得不忍痛分离的;妻婉缠绵之情。
一意境之美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
在《洛神赋》的开头,作者便用了连续四个三字句“背伊阙,越冁辕,经通谷,陵景山”,急促的节奏把归来时奔波、阻碍、劳累及心灵的挣扎情形展现出来。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这种环境的描写映衬的正是生命的黯淡与疲惫。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芙蕖出渌波。
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静态为主的形容描写对洛神进行了聚焦,以浓笔重彩描写了这位能带给“余”生命光源的神女,这是作者在黑暗漂泊中升起的可供诗人暂离困顿和烦怠的光明之境。
画中洛神形象多次出现,或;麦波回顾,或云间遨游,或单独—人,或同男主人公在一起。
对画中人物的神韵风度和内在心里刻画,亦相当细腻、逼真、动人。
就拿画卷开头一段来说吧,描绘黄昏时候,男主人公来到洛水边,恍隐中看见了洛水女神。
平静的水面上,女神衣带飘飘,双目含情默默,似来又去,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意;柳岸边,男主人公用手轻轻拨开簇拥身边的侍从,目光灼灼,因见到女神而充满着惊喜又依恋之情。
图卷生动地体现了原赋的所提供的意蕴和意境,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顾恺之《洛神赋图》在“屏翳收风,川后静波。
冯夷呜鼓,女娲清歌”的热闹场面之后设置了一个作为心理调节的安静场面“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这样动静交织的审美体验更能烘托曹植和洛神脉脉相对,欲言又止的神情,在这宁静的片段上作者只是简单地画了几株柳树、几个动态很少的静立者,洛神一反那种飘飘欲仙的婀娜姿态地站在那里,连淡淡的几笔应是流动的水纹1以乎也静止了,剩下一片空漠的似乎带着淡淡哀愁的无尽空间。
接下来就是“腾文鱼以警乘,呜玉鸾以偕逝”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和“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的令人悲愤的离别场面。
接着又是一个“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
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的相对宁静的场面,经过这片刻的休息,最后在“揽騑非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中结束画面上数马引车疾驰,车中曹植恋恋不舍地回过头来绝望地看着远去的洛神,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
二意象的位置经营之美在《洛神赋》中,作者一直是以仰视的角度观察和描写洛神。
从“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到“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一直都是对洛神的仰视,这种位置关系,是将人间所爱神圣化而形成的虔诚心理所致,突出表现着爱而不能、望而不及的焦虑和迷惘,而“余”的形象则只能掩映在画面背后,由文本所衍生出的想象空间里作者这一视点甚至可以忽视,营造出一种无我之境。
顾恺之作画主张“传神写照”、“悟对通神”,其《洛神赋图》在构图处理上,主要依靠画面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位置的巧妙处理,来显示了人物的情思。
正如杨臣彬先生认为《洛神赋图》:“在布局结构上大胆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赋文中描写的故事情节发展的全过程安排在一个全景画面之中,使图中展现的故事情节的各个场面,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连环画的特点,但又通过以山水树石等背景的自然衔接,将各段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画面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顾恺之在《论画》中也说:…1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
”也就是说画中人物形体的长短,人物之间距离的远近与位置高下确定之后,必须按照这样的格局画出人物之间“瞩其对”,亦即“悟对通神”的情形,“不但使形象之间产生了空间位置的关系,也使各形象之间产生了自身的相互制约”,所以我们欣赏这幅画时,不仅能感受到山水树石等自然背景将人物、情节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感,还特别感受到人物眼神如同磁石般的对视,以及这种对视的变化对画面结构的整体性影响。
《洛神赋图》的成功,还在于它已经暗示出画家意识到远小近大的景观原则这一枢纽。
洛神脚下的洛河水,水纹处理,完全是一种透视的处理;作为人物背景的树木,也是近处具体而细微,远处概括而模糊,至于飞龙、仙乌,都不出这一原则。
远山一抹淡笔,潇西而简洁,在拉出景观空间、塑造可行可游的实际环境方面,都堪称是极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
在图卷的结尾,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人物只是从图卷上经过而已。
不怀疑顾憧之使他们借道图卷是为了展现他们,可是人物在结尾处已经在向图卷告别,那四匹马的驾具仿佛比进入画面时有一种更高的速率向画外飞驶,这时,整个的图卷已经形成了向画外突破的趋势,也就是说,画家在考虑了人牛匆怎样进入画面才能获得漫长旅程的联想的同时,他也考虑了人物怎样“离开”画面时才使人仍念念不忘。
当时,人物已经“越出”了画幅的边缘,取得了另一个非画面的空间,它,同样是无限广阔的。
三线条和色彩之美《洛神赋图》中,顾恺之对“艳丽之姿”的描绘,则以“春蚕吐丝”般的优美线条画出“衣折秀媚”的“象人之美”来,后人评价顾恺之的画:“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且形似时或有失;细视之,六法兼备,有不可以语言文字形容者”。
他在创作《洛神赋图》时,把重心放在人物衣饰的细致描绘上,如洛神首次出现时,长袖落落垂挂,裙裾飘飘飘曳,身上附有各色飘带达十六条之多,袅娜婉转,随风飘拂。
“春蚕吐丝”,在人物画法“十八描”中称“高古游丝描”。
女神容貌的优美、衣带的飘动、服饰的褶纹、足下的清波等,这些线条有曲的,直的、粗的、细的、长的、短的、顿挫的、艰涩的等,给人以或流动、或稳定或似动非动、或纤细、或刚强、或静止的感觉,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彩”要“随类”而“赋”,也就是说,绘画的色彩应按照不同的时节、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物象给予贴切、具体、生动的的表现。
天地万物莫不以其特有的形体存在与现实当中,也莫不具有其各自有别的独特色彩,有色有形构成了连同我们人类在内的这个无比丰富、无比鲜活的世界。
在审美理念上《洛神赋》与《洛神赋图》都追求艳丽之美。
曹植在《洛神赋》中极情尽致地以华丽的辞采来描绘洛神之艳丽;而《洛神赋图》在美学风格上“设色浓丽明快,富于诗意的美”也呈现出艳丽的风貌。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评说《小列女图》:“作女子尤丽衣髻,俯仰中一点一画,皆相与成其艳姿”虽然是对当时名士画作的评说,但也无疑折射出他那个时代绘画审美的共同追求,即以浓笔重彩表现鲜明饱满的艺术形象。
图卷的色彩变化具有多声部大合唱的和谐的美。
如女神的服饰使人感到鲜艳、华贵、明快;面部的肤色如同仙女一般,“施朱则太赤,施粉则太白”;诗人静坐,女神钟情,用了蓝色使人感到镇静;女神驾云车不忍离去的瞬间,用青蓝色给人以收缩感;女神去后,多用灰黑色搭配形成灰暗浑浊,使人恓惶忧郁,加之诗人面前的蜡烛,更渲染了“夜耿耿而不寐,瞮繁霜而至曙”的一种悲凉之感。
如此五颜六色,使观赏者由衷地体味到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
《图卷》前段亮调子多,后段唁调子比重大,人与物、物与景的大小、疏密,材质的糙细、光涩、杂纯,以及色彩的冷暖等,给人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和联想,既增加了美感,又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随着时光的流逝,连《洛神赋图》摹本的色泽都已暗淡,但是从苍老里仍存的遗韵里,我们还能够想象当年的绚丽和华艳,想象魏晋时期从文学到绘画流光溢彩的审美风韵。
四人物神色之美顾恺之提出“以行写神”的美学观点,不仅首次在绘画艺术领域明确表达出“传神”的要求,而且率先从理论上阐述了行与神的辨证关系。
认为“传神”是对人物画的最高要求,而眼睛是表现人物神情的重要关键。
他曾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除了眼睛之外,他还重视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各种因素。
《洛神赋图》中对人物的形貌只作了简单的描绘,这是出于当时对人物的审美意识造成的。
当时品评人物以才情、气质、风貌、性别,尤其是人的内在气质成为最重要的标准,于是讲求脱俗的风度神貌成为一个时代的理想,人物的形象虽美也不能过分强调,所以为人画像或画人物画,当然也必须以传神为主,画卷中曹植与洛神的距离或远或近,也都始终不离眼神对望的轴线,让观众能够想象到在曹植的目光里仍然有挥之不去的洛神的目光。
这样的对视,除了给画面结构提供了特别的依据,还蕴含着深沉的意味:爱情中双方的目光是心灵的渴求和沟通,是无法遏止的激情的进发,但更有“人神之殊道”的凄凉,将作者的思想与画申^物的感情及画面的空间布局很好地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有我之境。
子建睹神部分,画的是主人翁在翠柳丛石的岸边突然不经意地发现崖畔洛水之上飘来一位婀娜多姿美丽照人的女神时如痴如醉的神情写照。
你看他生怕惊动神女洛神,下意识轻轻地用双手拦住侍从们,目光中充满了初见洛神时的又惊又喜的神态。
高明就高明在顾恺之在处理曹子建的侍从时,将他们画得程式化,用侍从们呆滞的目光、木然的表情,以衬托出曹氏喜不自禁的神情,使画面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这时我们看到的曹植的神情是既专注又惊讶,内心既激动外表又矜持的复杂心情,这是言语所难以表达的。
结语从《洛神赋图》的山水树木描绘中,不难看出中国画最古老的勾勒平涂的绘画风格。
作品通篇以人物为主,山水为背景,虽是在大自然的山川中发生展开,却将人物作为主要的描绘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