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恶性脑膜瘤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恶性脑膜瘤的治疗方法,治疗恶
性脑膜瘤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恶性脑膜瘤应该吃什么药。
*恶性脑膜瘤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1.恶性脑膜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方法,即使复发的恶性脑膜瘤,有条件可再行手术治疗。
术中对侵犯的颅骨、硬脑膜尽量切除,术后再行硬脑膜修补。
对于瘤周的脑组织,可尽量电凝或激光照射,对减少肿瘤残余,防止复发是大有益处。
为了延缓复发时间,可进行放疗或同位素肿瘤内放射,有报道是有效的。
对于反复复发的良性脑膜瘤,有人也主张给予放疗,这样对于阻止肿瘤恶变,延长复发时间可能是有帮助的。
二、预后
恶性脑膜瘤是目前治疗效果较差的脑膜瘤,其主要问题是术后易复发,国外有研究表明,恶性脑膜瘤经手术部分切除的病人平均生存期为46个月,复发时间为5个月,而手术全切除者分
别达到130个月和35个月。
所以应尽量全切除肿瘤。
对于恶性
脑膜瘤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最佳方案。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恶性脑膜瘤怎么治疗,恶性脑膜瘤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恶性脑膜瘤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恶性脑膜瘤”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脑膜瘤治疗指南,脑膜瘤治疗方法有几种?提及肿瘤,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许多人眼中是“不治之症”,也没有人会喜欢它。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的,有时候它确实离我们很远,但有时候,却离我们很近。
常年遭受颈痛折磨,查出脑膜瘤时,已占位90%57岁的的苏珊(化名)多年来一直遭受着颈部疼痛的折磨,后来走路步态也开始出现问题,随后到了当地知名的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INI)进行检查。
神经学检查显示中度步态共济失调,但无局灶性缺损。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右侧巨大的前外侧脑膜瘤。
下脑干在大孔处被极大程度压缩,肿瘤占据了90%以上的可用空间(图1A-D)。
苏珊轴位(A)、冠状位(B)和矢状位(C)磁共振成像和(D)术前大孔水平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膜瘤(Meningiomas)是十分常见的颅内肿瘤,80%为良性,占颅内肿瘤的13%左右,仅次于胶质瘤居第二位,发病的高峰年龄在45岁。
脑膜瘤长在脑膜上。
从外向内数,除了我们肉眼可见,可感知的头发、皮肤、颅骨之后,就是脑膜了。
我们的脑膜分为三层: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脑膜瘤主要长在蛛网膜上。
由于脑膜瘤的生长部位与视神经、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紧密相连,临床表现多以视力、视野障碍为首发症状,如不及时治疗,肿瘤增长到一定程度,会严重压迫视神经甚至可以出现失明。
除视力症状之外,患者还可出现头痛、精神症状等。
脑膜瘤怎么治疗好?手术是优选目前脑膜瘤的治疗主要还是手术、放疗、化疗方式。
其中手术是首要的选择,一般良性的脑膜瘤手术切除干净就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手术主要是根据患者脑膜瘤的,发病位置以及生长特点来进行判断。
由于发病位置的和生长的具体情况都会出现特定差异。
因此在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粘连要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才能实施手术。
脑膜瘤手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要达到高切除率,一个丰富经验、技术高超的医生是尤其重要的,否则切除率不高,是很容易复发的。
另外放疗、化疗在治疗肿瘤上,都是十分常见的诊疗方式,但是一般只能达到控制的效果,很少能达到彻底治愈,所以手术切除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也是大多数患者的优选。
脑膜瘤名词解释
脑膜瘤是指在脑膜上生长的一种肿瘤,通常是良性的(非癌性),但也有可能是恶性的(癌性)。
脑膜瘤通常是由于脑膜细胞异常增生而导致的,婴儿和儿童较少患此病,成年人中较为常见。
脑膜瘤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抽搐、眼球突出、视力改变、听觉异常、平衡感失调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随着瘤体生长而逐渐加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诊
断脑膜瘤通常需要做核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等检查。
脑膜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
手术切除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可以将肿瘤完全切除,并避免瘤体再次生长。
对于某些不宜手术的脑膜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也是可行的治疗方式。
脑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
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
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的报告。
50%位于矢状窦旁,另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
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
其它部位偶见。
脑膜瘤(meningioma),脑脊膜瘤;硬脑膜肉瘤;durosarcoma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甚至可达10余年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还不严重;脑膜瘤在儿童期极少见,仅占儿童期颅内肿瘤的0.4%~4.6%。
纠错编辑摘要目录• 1 概述• 2 分类• 3 发病机制• 4 病因• 5 流行病学•脑膜瘤 - 概述儿童脑膜瘤 X光图脑膜瘤(meningioma),别名:硬脑脊膜肉瘤;脑脊膜瘤;硬脑膜肉瘤;durosarcoma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甚至可达10余年,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还不严重;脑膜瘤在儿童期极少见,仅占儿童期颅内肿瘤的0.4%~4.6%。
脑膜瘤(meningioma)来源于埋在上矢状窦两侧的蛛网膜绒毛的细胞(脑膜皮细胞),占颅内所有原发性肿瘤的20%左右。
多为良性,生长缓慢,易于手术切除,此瘤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预后最好。
好发部位为上矢状窦两侧、大脑镰、蝶状嵴、嗅沟、小脑桥脑角,枕大孔及脊髓的周围。
肉眼观,为不规则性肿瘤,与硬膜紧密相连,陷入脑表面,但脑内浸润很少,肿块质实,灰白色,呈颗粒状,可见白色钙化砂粒,偶见出血。
镜下特征性图像为脑膜皮细胞呈大小不等同心圆状漩涡状,其中央血管壁常有半透明变性,以至于钙化形成砂粒体。
(脑膜细胞型或融合细胞型—瘤细胞还可为梭形,呈致密交织束结构,有的胞核可呈栅栏状排列,其间可见网状纤维或胶原纤维(漩涡细胞型),有时可见囊性变或向黄*色瘤细胞、骨、软骨细胞分化,但这些组织学类型却与预后无关。
以上所述组织型的脑膜瘤生长缓慢,组织学上也为良性。
与此相反,呈乳头状构造的脑膜瘤呈恶性经过。
有时直接生成恶性脑膜瘤,此时细胞分裂像多,有的出现脑内浸润,有的形态上很象纤维肉瘤。
[1]按其病理学特点分为以下各型:内皮型或纤维型、血管型、砂粒型、混合型或移行性、恶性脑膜瘤、脑膜肉瘤一般将前5种归类于良性脑膜瘤的范畴,以血管型脑膜瘤最常发生恶变,多次复发者亦应考虑恶变可能。
脑膜癌病的临床分析脑膜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脑膜组织,具有高度侵袭性和恶性转移倾向。
本文将对脑膜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
一、临床表现脑膜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如下:1. 头痛:脑膜癌病患者常伴有进行性加重的头痛,特别是早晨起床时更明显。
2. 恶心、呕吐:脑膜癌可刺激脑脊液循环,导致颅内压升高,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3. 神经系统症状:脑膜癌病可侵犯神经组织,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如视力减退、听力下降或失聪、运动障碍等。
4. 癫痫发作:脑膜癌病患者中有约1/3发生癫痫发作,表现为全身或局部性抽搐。
二、诊断脑膜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和病史,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脑膜癌病的可能性。
2. 影像学检查:颅脑MRI是诊断脑膜癌病的主要方法,可以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位置等特征。
3. 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样本,进行细胞学检查和生化指标分析,可协助确诊。
三、治疗脑膜癌病的治疗一般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1. 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脑膜癌病的首要选择,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减轻患者的症状,延长生存时间。
2. 放疗治疗:放射治疗常用于手术后及不能手术的患者,通过照射脑膜肿瘤区域,控制其生长和扩散。
3. 化疗治疗:化疗常用于晚期或转移性脑膜癌病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抑制肿瘤的增长和转移。
四、预后与护理脑膜癌病的预后因患者年龄、病程、治疗措施等因素而不同。
对于早期发现且有效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
对于晚期或转移性病例,由于肿瘤的侵袭性和恶性转移倾向,预后较差。
护理方面,需加强对患者的精神护理,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
同时,患者的饮食、休息和日常护理需细致注意,以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脑膜癌病是一种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症状多样,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检查。
治疗方面,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措施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脑膜瘤最佳治疗方案引言脑膜瘤是指起源于脑膜的肿瘤,通常是良性的。
然而,如果不及时和正确地治疗,脑膜瘤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寻找脑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案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脑膜瘤的治疗方案,并探讨其优缺点,以帮助患者和医生做出明智的治疗决策。
手术治疗手术是目前治疗脑膜瘤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根据脑膜瘤的位置、大小和患者的整体状况,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传统手术传统手术是指通过切开患者的头皮和骨骼,直接暴露和切除脑膜瘤。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良好的视野和控制,适用于大多数脑膜瘤的治疗。
然而,传统手术需要较大的切口,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才能恢复正常活动。
神经内窥镜手术神经内窥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小孔径的镜头引导下进行操作。
相比于传统手术,神经内窥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然而,由于术野受限,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小的脑膜瘤或难以切除的位置。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的原理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辐射,如X射线和伽马射线,破坏脑膜瘤的细胞结构和遗传物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它主要适用于那些无法手术切除的脑膜瘤或手术后残留的病灶。
外科放疗外科放疗是指在手术切除后进行放射治疗,以预防脑膜瘤的复发和扩散。
尽管手术可以切除大部分肿瘤,但在手术后可能仍存在残留的微小病灶。
通过外科放疗,可以有针对性地破坏这些残留病灶,减少复发的风险。
放疗作为独立治疗放疗也可以作为独立的治疗方式,对于那些无法手术的脑膜瘤或患者拒绝手术的情况,放疗是一种重要的选择。
然而,相比于手术,放射治疗的疗效可能较慢,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
靶向药物治疗靶向药物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脑膜瘤治疗方法。
它通过抑制脑膜瘤细胞中特定的分子靶点,从而阻断其生长和扩散。
与传统化疗相比,靶向药物治疗更加精准,副作用相对较小。
然而,目前靶向药物治疗在脑膜瘤中的应用仍处于研究阶段,并没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此外,靶向药物治疗的疗效也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脑膜瘤最佳治疗方案引言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起源于脑膜组织。
脑膜瘤的治疗方案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异,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脑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1. 诊断和分期脑膜瘤的诊断常常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来进行。
根据病变的大小、位置和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脑膜瘤可以分为不同的分期,包括I期(病变局限于脑膜)、II期(病变侵犯骨骼或邻近脑组织)和III期(病变侵犯脑干或其他深部结构)。
2. 手术切除对于大多数早期诊断的脑膜瘤患者,手术切除是最佳的治疗选择。
手术切除可以通过开放手术或经导管微创手术来进行。
开放手术是传统的手术方式,通过切除病变组织来达到治疗目的。
而经导管微创手术则利用脑室镜或导航系统来引导手术器械进行精确的切除。
手术切除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切除脑膜瘤,从而降低其复发的风险。
3. 放射治疗对于那些手术切除困难或复发的脑膜瘤患者,放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放射治疗可以通过外照射或内照射的方式进行。
外照射是将放射线从体外照射到患者头部,而内照射是通过将放射源植入体内进行治疗。
放射治疗的优点是可以针对较难达到的病灶进行精确治疗,从而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4.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在脑膜瘤的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化学治疗可以通过给予患者化疗药物来杀灭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化学治疗常常与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联合应用,以增强治疗效果。
然而,化学治疗也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和免疫抑制等,需要患者密切监测和管理。
5. 综合治疗对于复杂的脑膜瘤患者,综合治疗往往是最佳的选择。
综合治疗将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综合治疗需要一个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神经外科医生、放射科医生、化疗医生等,以确保治疗方案的全面性和个体化。
结论脑膜瘤最佳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手术切除是常见早期诊断的脑膜瘤的首选治疗方式,而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来增强治疗效果。
脑膜瘤临床诊疗指南一、流行病学1.脑膜瘤是指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的肿瘤。
大部分为良性。
占颅内肿瘤的15〜24%,椎管内肿瘤22~43%;男女比例约为1:2;幕上较幕下多见,约为8:12.病因一尚不明确:①病毒感染:DNA病毒可能在脑膜瘤发生上起一些作用,但确切因果关系仍有待阐明。
②放射线: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机制损伤DNA,导致肿瘤发生;③外伤:观点不统一;④遗传因素:22号染色体长臂上抑癌基因的缺失;⑤激素和生长因子受体:存在较大争议。
二、病理分型迄今未统一。
WH0将其分为3级。
I级为良性脑膜瘤, Ⅱ级为不典型胶质瘤,Ⅲ级为恶性(间变性)脑膜瘤。
2000年WHO关于脑膜瘤的分型(根据脑膜瘤复发倾向和侵袭性)三、诊断——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一)临床表现:病程一般较长,许多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癫痫、精神障碍,部分患者因头外伤或其他原因,经头颅CT 检查偶然发现。
可伴有颅内高压症状及局灶神经功能缺损。
可见于任何颅内部位。
(二)影像学检查(1)X线平片:较少应用:①高颅压表现;②肿瘤钙化,见于砂粒型;③局部颅骨增生或破坏;④板障静脉增粗和增多,脑膜动脉沟增粗,棘孔可扩大。
(2)CT:重要方法:①瘤呈圆形或分叶状或扁平状, 边界清晰;②密度均匀呈等或偏高密度;③增强后密度均匀增高;④瘤内钙化多均匀,但可不规则;⑤局部颅骨可增生或破坏;⑥在肿瘤附近有不增强的低密度带,提示水肿、囊变。
(3)MRI:主要诊断方法:①以硬脑膜为其基底;②T1加权多为高信号,T2加权上,肿瘤呈低至高信号;③在T1和T2加权上常可见肿瘤与脑组织之间一低信号界面,代表受压的蛛网膜或静脉丛;④T2加权可清晰显示瘤周水肿;⑤脑膜尾征:反映该处硬脑膜的通透性增大,并不是肿瘤浸润。
(4)特殊MRI检查方法:①MRV:明确肿瘤和静脉窦的关系;②MRA:明确肿瘤和周围动脉的关系;③MRS:典型表现为丙氨酸峰升高,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④DWI:有助于明确瘤周水肿及肿瘤是否侵犯正常脑组织。
怎么鉴别脑膜瘤的良恶性脑膜瘤4种类型介绍
一、概述
脑膜瘤遇上非常棘手的,首先由于它的锋利非常的多,它可以损伤人体的神经,尤其是视觉,嗅觉,听觉的,不仅可以对于大脑皮层造成损伤,还可以升入脑室内部,引起其他的一些疾病,即便是非常恐怖的,现在社会,有许多的疾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脑膜瘤的出现也困扰着许多人,所以大家有必要知道一些关于脑膜瘤的一些知识,比如怎么鉴别脑膜瘤?尤其是良性和恶性脑膜瘤,并知道脑膜瘤的一些简单的分类。
二、步骤/方法:
1、首先大家说良性肿瘤的特点,良性的脑膜瘤,它一般情况下
组织分化比较良好,有一个长期的生长过程比较缓慢,所以一般都能够根治,,患有良性肿瘤的人一般都年龄比较轻,而且良性的脑膜瘤,它的手术后复发复发率特别低的。
2、然后大家说一下恶性脑膜瘤的特点,恶性脑膜瘤,它的生长
速度非常的快,它可以迅速地向四周侵入,是周围的一些神经组织出现病变,所以这种恶性肿瘤都需要反复地去进行手术切除,只有通过手术完全切除恶性肿瘤,才能够根治这种脑膜瘤。
3、脑膜瘤的分类有很多,下面给大家介绍四种脑膜瘤的分类,
某同事就是大脑凸面脑膜瘤,这种脑膜瘤经常发生在脑的表面,对于患者而言,会产生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以及其他的身体表征病变,
与其对应的就是后颅凹脑磨瘤,还有一种是侧脑室内脑膜瘤,这种脑膜瘤主要发生在脑室内部。
三、注意事项:
还有一种就是嗅沟脑膜瘤,这种脑膜瘤多发于嗅觉障碍,患者会出现一些神经交叉,和视力减退等现象,尤其是眼部神经的萎缩,视觉受到损伤,眼球特别的突出,精神状态非常低迷。
脑膜瘤分级标准
脑膜瘤的分级标准主要基于显微镜下肿瘤细胞的外观。
以下是详细的分级标准:
1. 良性脑膜瘤(WHO I级):这是最常见的脑膜瘤类型,占所有脑膜瘤的65%\~80%。
生存期长、生长缓慢、侵袭性低、复发率低、组织分化良好,多数能通过手术完全切除。
2. 非典型脑膜瘤(WHO II级):占所有脑膜瘤的20%\~35%,侵袭性和复发率介于良、恶性脑膜瘤之间,5年复发率达40%。
3. 恶性脑膜瘤(WHO III级):占所有脑膜瘤的<3%,生存期最短,5年复发率达80%。
此外,脑膜瘤的严重程度也取决于其等级和位置。
通常,WHO I级被认为是良性的,而WHO II级和III级被认为是高级别的脑膜瘤。
高级别的脑膜瘤具有局部侵袭性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对化疗不敏感,放射治疗能够延缓肿瘤复发,现有的靶向药物对其治疗有效率也比较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科学诊疗。
恶性脑瘤 CT 诊断报告模板摘要本报告旨在提供恶性脑瘤 CT 诊断模板,以辅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患者是否患有恶性脑瘤。
首先简要介绍了恶性脑瘤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然后详细描述了CT 检查在恶性脑瘤诊断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给出了一份常规的恶性脑瘤 CT 诊断报告模板。
恶性脑瘤概述恶性脑瘤是一种更为严重的脑瘤,通常生长较快且易扩散至周围组织,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恶性脑瘤常常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头痛、视力障碍、共济失调、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和癫痫等。
针对恶性脑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CT 检查在恶性脑瘤诊断中的作用CT 检查在恶性脑瘤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和密度等特征。
通过 CT 检查,医生可以获得以下信息:•肿瘤的形态特征:肿瘤边缘、病变部位及范围;•密度特征:肿瘤的密度、均匀性和强化情况;•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及侵犯情况;•对比增强表现:肿瘤内部的囊变、坏死等特征。
通过上述信息,医生可以诊断患者是否患有恶性脑瘤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恶性脑瘤 CT 诊断报告模板恶性脑瘤 CT 诊断报告模板旨在提供一份标准化的报告模板,以协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
病人信息•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检查日期:检查方法•CT 机型:•段厚:•层距:•对比剂:•评价方式:检查结果1.患者头颅 CT 显现占位性病变,病变位于右侧额叶;2.病变大小约为 3cm * 2cm * 2cm,均匀致密,边缘清晰;3.病变区域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暂未见侵犯周围组织的明显表现;4.CT 增强后,病变区域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诊断意见CT 表现符合恶性脑瘤,建议进一步实施病理学检查和组织学诊断以明确诊断,并制定进一步治疗计划。
结论通过以上介绍,可知恶性脑瘤 CT 诊断报告模板对于医生诊断患者是否患有恶性脑瘤具有重要的作用。
医生可以根据这份模板来制定诊断方案并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说明和建议。
脑膜瘤病理分级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膜瘤是一种源自脑膜组织的恶性肿瘤。
脑膜瘤病理分级诊断是确定脑膜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方法,有助于指导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
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脑膜瘤病理分级诊断标准,该标准根据肿瘤组织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脑膜瘤分为不同级别。
根据WHO的分类标准,脑膜瘤可以分为三个级别:1. I级脑膜瘤:多数为良性脑膜瘤,生长缓慢,对周围组织的浸润较少。
通常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
2. II级脑膜瘤:为低度恶性脑膜瘤,生长速度较快,有一定的浸润性。
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可能需要放疗或化疗。
3. III级脑膜瘤:为高度恶性脑膜瘤,生长迅速,浸润性强。
预后较差,常常复发并发展成IV级脑膜瘤。
对于脑膜瘤的病理分级诊断,除了根据组织形态特征来划分病理级别外,分子生物学标记也越来越被重视。
脑膜瘤中有一些与预后相关的特异基因变异,如1p/19q共略、IDH基因突变等,这些基因标记对于预后评估和治疗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膜瘤病理分级诊断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对于I级和II级脑膜瘤,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于III级和IV级脑膜瘤,手术切除后通常需要辅助放疗或化疗。
分子生物学标记的检测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精准的依据,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在脑膜瘤的治疗过程中,病理分级诊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准确判断脑膜瘤的恶性程度,医生可以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
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需要加强病理分级诊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对脑膜瘤病理特征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第二篇示例: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多起源于脑膜,由于其位置靠近大脑和脑干,因此治疗起来常常较为困难。
脑膜瘤是一种潜在的致命危险,并且其具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目前,对于脑膜瘤的病理分级诊断标准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脑膜瘤临床诊疗指南一、流行病学1.脑膜瘤是指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的肿瘤。
大部分为良性。
占颅内肿瘤的15〜24%,椎管内肿瘤22~43%;男女比例约为1:2;幕上较幕下多见,约为8:12.病因一尚不明确:①病毒感染:DNA病毒可能在脑膜瘤发生上起一些作用,但确切因果关系仍有待阐明。
②放射线: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机制损伤DNA,导致肿瘤发生;③外伤:观点不统一;④遗传因素:22号染色体长臂上抑癌基因的缺失;⑤激素和生长因子受体:存在较大争议。
二、病理分型迄今未统一。
WH0将其分为3级。
I级为良性脑膜瘤,Ⅱ级为不典型胶质瘤,Ⅲ级为恶性(间变性)脑膜瘤。
2000年WHO关于脑膜瘤的分型(根据脑膜瘤复发倾向和侵袭性)病理分型WHO分级较少机会复发和侵袭的脑膜瘤脑膜内皮细胞型Ⅰ级纤维型(纤维母细胞型)Ⅰ级过渡型(混合型)Ⅰ级砂粒型Ⅰ级血管瘤型Ⅰ级微囊型Ⅰ级分泌型Ⅰ级淋巴浆细胞丰富型Ⅰ级化生型Ⅰ级较多机会复发和/或侵袭性强的脑膜瘤非典型脑膜瘤Ⅱ级透明细胞型Ⅱ级脊索样型Ⅱ级横纹肌样Ⅲ级乳头状型Ⅲ级恶性或间变形Ⅲ级三、诊断——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一)临床表现:病程一般较长,许多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癫痫、精神障碍,部分患者因头外伤或其他原因,经头颅CT 检查偶然发现。
可伴有颅内高压症状及局灶神经功能缺损。
可见于任何颅内部位。
(二)影像学检查(1)X线平片:较少应用:①高颅压表现;②肿瘤钙化,见于砂粒型;③局部颅骨增生或破坏;④板障静脉增粗和增多,脑膜动脉沟增粗,棘孔可扩大。
(2)CT:重要方法:①瘤呈圆形或分叶状或扁平状,边界清晰;②密度均匀呈等或偏高密度;③增强后密度均匀增高;④瘤内钙化多均匀,但可不规则;⑤局部颅骨可增生或破坏;⑥在肿瘤附近有不增强的低密度带,提示水肿、囊变。
(3)MRI:主要诊断方法:①以硬脑膜为其基底;②T1加权多为高信号,T2加权上,肿瘤呈低至高信号;③在T1和T2加权上常可见肿瘤与脑组织之间一低信号界面,代表受压的蛛网膜或静脉丛;④T2加权可清晰显示瘤周水肿;⑤脑膜尾征:反映该处硬脑膜的通透性增大,并不是肿瘤浸润。
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缓慢,通常为意外发现,这也导致很多脑膜瘤患者在发现的时候瘤体已经比较大。
目前在脑膜瘤的治疗中,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抗癌功效已经得到了大量临床实践的证实,使得越来越多的患者把目光传统的西医转到中医上来,那中医治疗脑膜瘤都有哪些方法呢?虽然中医在抗癌功效的功效日益被认可,临床上还是有患者对中医认识不足,往往在病情发展到晚期,或者出现扩散转移,西医治疗无效,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会想起中医,而此时预后也往往较差。
其实中医作为治疗脑膜瘤的重要手段,可以用于整个抗癌过程。
中医治疗脑膜瘤从患者的整体出发,注重对患者进行全身性的治疗和调理,不仅能控制病情发展,抑杀机体内的癌细胞,还能全面调理患者的机体,补充患者元气,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并有效延长生命。
中医治疗脑膜瘤既能单独作用于患者,尤其是年老体弱、广泛转移的患者也能用药,而且还能联合其他方法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
对于选择手术的患者来说,配合用药不仅能清除残癌,稳定病情,还能修复受损的机体,促进伤口的愈合,同时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复发转移几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对于放化疗的患者,则能减轻毒副作用,缓解其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还能增强患者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和耐受力,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中医在治疗脑膜瘤时讲究辨证施治,即使是同一种肿瘤,由于患者不同,体质、病情、并发症不同,在治疗时所用药方也会不一样,而且随着患者病情的稳定和机体的恢复,也会调整处方,因此中医治疗脑膜瘤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建议患者一定要找到经验丰富口碑好的专家,以根据自身病情制定合适的方案,这样才有尽快控制病情,并延长生命。
袁希福出身中医世家,据《怀庆袁氏族谱》记载:袁氏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行医,至今已传承了第八代。
作为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袁希福院长自小便接触中医中药,12岁时在祖父指导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中医名著。
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
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恶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本组患者MRI、颅脑CT示肿瘤周围水肿较明显,大多呈现高密度或等密度块状影,大多可见坏死或囊变区域;肿瘤边界不清或边缘不规则,瘤组织呈现非均匀强化状态。
17例初治者首选手术全切除治疗,7例复发者行γ刀治疗。
术后其中14例行化疗,2例行放疗。
随访7~70个月,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5例,无变化2例,进展3例,死亡2例。
结论借助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恶性脑膜瘤的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配合化疗、放疗。
标签:恶性脑膜瘤;临床特点;手术切除
临床上通常认为脑膜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随着医学科技与诊断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恶性脑膜瘤也是存在的。
恶性脑膜瘤不仅具有良性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而且易转移、易复发、侵袭性强以及生长快等特征,这些也可以成为该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标准之一[1]。
据既往文献报道记载,恶性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比例悬殊在1%~20%,平均达到2.9%。
我院按照WHO在1990年制定的脑膜瘤三级分类标准,将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排除脑膜肉瘤与不典型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恶性脑膜瘤的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15~66岁,平均(48±6.3)岁;初发性17例,复发性7例;肿瘤最大径
2.3~11.5 cm,平均5.3 cm。
单发20例,多发4例(各2个病灶)。
发生部位为凸面8例,失状窦旁5例,桥小脑角4例,镰旁2例,蝶骨脊与中颅凹底各1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15例、癫痫3例、视力下降4例,其他症状依据肿瘤位置表现为肢体无力5例,耳鸣3例,平衡障碍4例,耳聋、头部肿块及言语不清各1例,部分患者存在两种或以上症状。
从发病到住院时间6 d~3年,平均4.7个月。
1.2方法本组17例初治者首选手术全切除治疗,7例复发者行γ刀治疗。
术后其中14例行化疗,2例行放疗。
手术中将肿瘤尽量切除,同时将受累的硬膜与颅骨一并切除,并进行一定的修补。
由于肿瘤边界相对比较清晰,大部分患者可以行全切除手术。
2结果
本组患者MRI、颅脑CT示肿瘤周围水肿较明显,大多呈现高密度或等密度块状影,大多可见坏死或囊变区域;肿瘤边界不清或边缘不规则,瘤组织呈现非均匀强化状态。
术中显示肿瘤颜色为暗红色,质地柔软,血供丰富。
其中脑组织界限清晰、肉眼可见包膜者8例,肿瘤呈分叶状者4例,侵犯颅骨者5例,侵犯硬膜者5例。
随访7~70个月,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5例,无变化2例,
进展3例,死亡2例。
3讨论
3.1恶性脑膜瘤临床特点对于恶性脑膜瘤的认识与诊断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仅仅是通过临床病理进行诊断。
该肿瘤指的是既具有良性脑膜肿瘤的很多特征,又具有而且易转移、易复发、侵袭性强以及生长快等特征[2]。
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征有术中可见包膜被肿瘤穿破,局部有脑组织浸润;病情进展十分快,具有病理组织学特征;术后复发率极高,并形成肿瘤远处转移;肿瘤固有组织结构逐渐消失,且细胞数与有丝分裂增多(>5/HP)。
3.2影像学特征恶性脑膜瘤患者由于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而影像学检查通常要与血管皮外细胞瘤、胶质瘤以及良性脑膜瘤等难以辨别区分,所以术前诊断较为困难。
临床医学认为,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出现以下几点,应提高诊断警惕性:无鼠尾征;不均匀性强化;中心局灶性坏死;脑血管造影出现动静脉分流;肿瘤周围无钙化现象,水肿严重;扁平状、蘑菇状或分叶状,边缘模糊不清。
3.3恶性脑膜瘤的诊疗体会手术切除是治疗恶性脑膜瘤的主要方法,患者的生存时间与肿瘤首次切除的程度以及是否在术后进行放疗等相关,复发率高达34%,病情转移可以发生在多系统与器官之间[3]。
恶性脑膜瘤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在于瘤细胞浸润性较强,且细胞增殖活跃。
经过初步定性之后,需要将手术切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尽量将全部肿瘤都切除掉,同时将可能受累的颅骨瓣丢弃或煮沸后将活细胞杀灭干净。
切除手术完成后,需要计算肿瘤倍增时间与细胞周期时间,以此实现病程的准确预测[4]。
除此之外,术后还应当进行放射性治疗,并且对残余肿瘤进行γ刀治疗,从而延缓病情复发。
恶性脑膜瘤的前期治疗方法主要有常规治疗、栓塞治疗以及手术切除治疗,对肿瘤周边进行放射治疗时建议平均剂量为15 Gy,研究证明,约78.5%的患者病情都能得到局部的控制,并且肿瘤体积在逐渐缩小。
所以,γ刀放射治疗对于控制复发性恶性脑膜瘤具有良好的作用[5]。
如果发现恶性脑膜瘤在进行常规放疗及手术治疗后仍然复发时,即使难以控制病情发生远处转移,γ刀放疗依然不失为一个合理正确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利用影像学检查有利于对恶性脑膜瘤的临床诊断,该肿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同时在术后配合相应的化疗及放疗,这样的综合治疗效果相对来说比较理想。
与此同时,还要在术中注意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保护,这对提高恶性脑膜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尽可能延长其生存的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园,王鲁平,张玉萍,等.恶性脑膜瘤7例临床病理学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01:4-8+12.
[2]杨前,张端莲.Caspase-3在恶性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02:175-177.
[3]范存刚,张庆俊.恶性脑膜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与诊疗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02:174-178.
[4]赖召攀,李梅,李飞,等.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06:533-536.
[5]李波.颅内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2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10,08:1339-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