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部分 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 专题13 近代
- 格式:doc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6
专题15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晚清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840~1912)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b)(1)时间:鸦片战争后。
(2)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3)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4)影响: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b)(1)概况①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②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③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2)民族工业产生途径①洋务派的官办企业。
②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③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3)代表企业①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
②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3.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c)(1)条件①甲午战后,列强侵略加剧,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为挽救民族危机,爱国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
(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著名实业家①张謇——江苏南通——大生纱厂。
②荣宗敬、荣德生——江苏无锡——广生钱庄、保兴面粉厂——面粉大王。
4.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关系【加试】——(c)(1)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2)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关系:洋务企业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组成部分,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诞生提供了人才条件和技术条件。
洋务运动期间,民族工业中洋务企业占主导地位,民营企业的地位低,影响小。
历史纵横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一、纵向专题贯通——线索清(一)政治层面线索梳理[专题线索——理主干]1.列强侵华——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战争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经历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演变。
这些变化()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B.严重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外交机构经历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表现,也是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的反映,故C项错误,D项正确。
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的变化,不能体现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故A项错误。
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落后的封建统治和列强的侵略,故B项错误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与李宗仁、汤恩伯等前线将领不同的是,在具体战役上他认为既要考虑“战略”,更要考虑“政略”。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
这说明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是()A.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B.确保上海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C.为中国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权和树立国际形象D.希望美国出兵以迅速打败日本解析:选C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对战争的部署具有兼顾全局的高度,C项正确。
A项属于“战略”,排除;B项误读材料,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抗争探索——近代中国各阶层的抗争探索(1)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3.《筹办夷务始末》载,恭亲王奕上奏朝廷,指出外国人“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
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因此,“(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
这一建议体现了他()A.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B.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C.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D.“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解析:选B结合材料信息“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可知,奕主张学习西方的律例以与其斗争,B项正确。
专题1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孙中山考点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b)(1)林则徐的主要思想:林则徐被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先后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
《四洲志》介绍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政治概况等内容,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华事夷言》则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2)魏源的主要思想: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魏源在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b)(1)康有为①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纲领。
②1898年出版了《孔子改制考》,用孔子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③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以挽救民族危亡。
(2)梁启超①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
②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③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3)谭嗣同: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批判。
他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严复: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
他认为人类社会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3.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加试】——(c)(1)兴起背景①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内容及传播①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②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革命军》等著作,宣传革命思想。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近代的世界和中国专题9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与殖民主义的罪恶见证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近代的世界和中国专题9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与殖民主义的罪恶见证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近代的世界和中国专题9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与殖民主义的罪恶见证学案的全部内容。
专题9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与殖民主义的罪恶见证考点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b)时间航海家支持者航路航向意义1487~1488迪亚士葡萄牙王室欧洲到非洲东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1492年哥伦布西班牙王室欧洲到美洲西发现美洲新大陆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c)(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
(2)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连接通道。
(3)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学术前沿——新航路开辟认识新视野(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世界市场粗具雏形。
(2)“文明交流之路”: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相对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3)“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了神学理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第二部分一、近代世界专题八一、选择题1.(2018·福州三模)1790年英国政论家伯克在《法国革命论》中提出:人的权利并非来自任何空洞或抽象的契约,而是来自于人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权利并非天赋,而是人赋的,是由传统而形成的。
伯克的主张(A)A.要求维护英国的宪政传统B.肯定了法国革命的理念C.促成英国议会改革的完成D.发扬了启蒙运动的精神【解析】从材料“1790年”“人的权利……来自于人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权利……是人赋的,是由传统而形成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克认为,法国革命与英国光荣革命不可混为一谈,英国光荣革命所捍卫的是传统和秩序,法国革命却以暴力摧毁宝贵的传统,故A项正确,B项错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促使英国进行议会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权利并非天赋,而是人赋的”说明D项不符合题意。
2.(2018·河南六市二模)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针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基于南方各州代表的坚持,最终通过的法案规定:国会在20年内无权禁止奴隶交易。
这反映了美国(D)A.中央政府缺乏强制权力B.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不同C.宪法遵循分权制衡原则D.1787年宪法体现实用主义精神【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对于不禁止黑奴贸易的规定,体现出对于南方各州利益的妥协,实际上体现出宪法的实用主义精神,故D项正确;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A项错误;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属于中央政府权力运行的原则,故C项错误。
3.(2018·南昌三模)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国下院出现了“党鞭”。
这一职位的设置是为了加强政党内部沟通和纪律监督,以适应议会斗争。
但凡重大问题,特别是两党分歧严重时,表决前各党“党鞭”都会通报党的立场,并要求本党议员按照党的指示投票。
“党鞭”在英国的出现(A)A.加强了内阁的政治影响B.改变了议会至上的原则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D.消除了两党之间的矛盾【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党鞭”是政党纪律主管,其功能是为了确保议员出席并按照政党立场行事。
第二部分二、近代中国专题十二一、选择题1.(2018·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
这一变化反映了(B)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解析】从60年代棉花出口增加乃至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棉花大量出口导致传统手工纺织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
2.(2018·烟台4月)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年代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A.列强在华投资办厂增多B.“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C.政府调整工商业政策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农业税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这说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A、B两项是1895年后的情形,排除;清政府在1895年《马关条约》后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故C项排除。
3.(2018·高考历史模拟卷一)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说:“1820年中国GDP为199.212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8.7%。
1870年中国为187.175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6.6%。
……估计这两个年头中国人均GDP都是523美元。
”这说明,当时中国(C) A.民族经济开始衰落B.传统经济受到冲击C.经济受到战争影响D.海外移民现象严重【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GDP及其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都有所下降,而人均GDP却没有变化,这表明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国经济受到极大破坏,故C 项正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表述明显错误;传统经济受到冲击,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海外移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太大,故D项错误。
专题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崛起(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2)过程: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的航路;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3)影响①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②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殖民扩张——荷兰、英国崛起(1)荷兰①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
②结果: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①过程:17世纪,进行商业战争,打败对手;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②方式: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盗劫掠;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
[重点深化] 从不同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1)革命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及其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反抗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2)全球史观: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近代化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开端。
(5)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专题十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选择题1.(2018·开封三模)1867年,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徐继畲曾说过“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其必传于世无疑也。
”据此可知徐继畲( D )A.倡导君民共治B.赞同西方教育C.主张民主革命D.关注美国制度【解析】从材料“1867年”“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中可以看出,此时徐继畲开始关注美国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A、C两项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而徐继畲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教育的态度,故B项排除。
2.(2018·南充三模)作为教育救国措施之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 D )A.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B.教学的内容以西学为本C.儒学成为救国的主要内容D.教育改革适应政治需要【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可知,《奏定学堂章程》以“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这说明清政府的教育改革适应了政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A项错误,当时教育理念仍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材料“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说明B、C两项错误。
3.(2018·滨州二模)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写道:“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此言论旨在( C ) A.否定洋务运动的成果B.批判保守的传统文化C.变革封建的政治体制D.传播西方的启蒙思想【解析】题干引用的康有为的言论,购置西方的物质、开办企业称不上是变革政治。
表明康有为认识到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器物、兴办企业,没有触及中国的政体,意在强调变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必要性,故选C项;康有为只是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不足之处,并不是对其全盘否定,排除A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就是“托古改制”,借用孔子宣传维新思想,减轻变法阻力,传播西方的启蒙思想是为变革政体奠定思想基础,故不选B、D两项。
4.(2018·濮阳三模)下面表格为清末学堂奖励出身情况一览表。
清朝末年实行奖励出身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
这反映了当时( D )AB.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C.清朝教育学制的重大改变D.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解析】清末学堂奖励出身可见,进士、举人和贡生都与科学制度考试有关,说明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较大,D项正确;科举考试内容并没有变化,A项错误;儒家思想依然占有主导地位,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2018·衡水金卷调研卷五)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倡导“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梁启超曾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
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吾与足下分任之。
”这些言论表明维新人士具有( C )A.强烈的救亡意识B.自觉的创新意识C.勇敢的担当意识D.明确的民主意识【解析】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均是维新派的代表,从材料信息来看,他们为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勇于承担,敢于牺牲,具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救亡”“创新”和“民主”意识,排除A、B、D三项。
6.(2018·皖江)在辛亥革命前,梁启超曾依据“亚洲”和“世界”这些新来的空间知识把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和近世三段,分别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进入民国后,他则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
梁启超的主张意在( D )A.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的依据B.迎合当时民主共和的形势C.敦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解析】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不是辛亥革命前,也不是民国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材料“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并未涉及民主共和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梁启超敦促政府改变对外政策,故C项错误;“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反映了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主张,意在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故D项正确。
故选D项。
7.(2018·漳州二模)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
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
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D )A.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B.历史事实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C.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D.历史叙述含有作者的主观因素【解析】经研究确定“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而康有为则“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这说明康有为的叙述含有自己的主观因素,故D项正确;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不一定就低,故A项说法错误;历史上事实的重构靠的是历史研究,而不是逻辑思辨,故B项错误;历史的复原需要多方面印证,不是简单的结合不同类型史料所能得出的,故C项错误。
8.(2018·大连二模)康有为曾说:“欧洲数千年之有国会者,则以地中海形势使然”;然而后来他又说,英国得此之先,故在大地(世界)最先强,欧美得其播种之先,故次强。
及今移植而用之……何必怵他人之先我哉!由此可见,康有为( B )A.对于本国国情充分了解B.重视给予国民民主权利C.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性D.全面论证民主制的作用【解析】由材料“欧洲数千年之有国会者”、“英国得此之先,故在大地(世界)最先强”、“及今移植而用之……何必怵他人之先我哉!”体现了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议会制度,并以此保障中国国民的民主权利,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的信息,C项不正确;D项“全面”的说法不正确。
9.(2018·唐山一模)汪鸾翔先生创作于1923年前后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歌词:“识器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一语也被用作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同名电影。
“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 A )A.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B.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C.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D.教育转型的创新引领【解析】“无问西东”是指对于先进文化均要继承、发展,不要区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外来文化,体现出一种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故答案为A项。
“无问西东”主要是指一种文化态度,排除B、D两项;“无问西东”不仅体现西学东渐,还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排除C项。
10.(2018·德州二模)1905年,陈独秀指出:“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
”据此判断,他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 C )A.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B.实现社会教化,适应革命思潮C.启蒙民众,以求救亡图存D.号召思想革命,指导新文化运动【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和“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等信息,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以戏曲容易被民众接受的特点,进行启蒙教化,应对“国势危急”的形势即以求救亡图存,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涉及政体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陈独秀的主张是为了“适应革命思潮”,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15年,排除D项。
11.(2018·湖北仿真模拟)从1895~1898年,据初步统计,中国约有76个学会组织。
一般而言,学会这种组织并不需要相当的人力与物力才能实现,它只要一群知识分子有此意愿就可以成立,当时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的意愿是很普遍的。
这表明当时的学会( D ) A.建立成本低因而组织成分复杂B.具备早期政党组织的某些特征C.受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出现D.有利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扩散【解析】材料并不能体现当时学会的组织成分复杂,故A项错误;政党是以参与或夺取政权为目标,具有统一的纲领和组织、统一的领袖,学会并不具备政党的特征,故B项错误;当时处于维新变法时期,三民主义思想并未形成,故C项错误;学会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这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故D项正确。
故选D项。
12.(2018·甘肃天水一中二模)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这表明五四运动( A )A.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C.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可见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而不是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的体现,同时又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思想多元化的探索,而是强调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3.(2018·梅州5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作为政府的教育总长,蔡元培在一次向参议院宣布政见的演说中,即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不应限制女子所享权利。
受传统“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的禁锢,男女同校在高等小学即无法实行,在大学更是不允许。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努力打破男女不同校惯例,在他的推动下,1920年春北大即准予9名女生入校旁听,自秋季起则开始正式招收女生。
蔡元培还大力主张妇女应享有平等的参政权,1922年10月间,他就曾抗议北洋政府颁布的《治安警察条例》剥夺女子参政权,但未有结果。
——摘编自赖朝霞《蔡元培与中国近代女权运动》(《文史知识》2004年第8期) 材料二美国社会中早就形成阻止妇女参政的顽固传统,政党大佬们长期以来反对赋予妇女选举权。
1897年,科罗拉多成为第一个赋予妇女选举权的州,到1914年,西部12个州也先后实行了类似改革。
意识到改革的不可避免,国家层面的政党领袖开始改变立场,共和党在1916年的总统选举中支持赋予妇女选举权。
随着一战期间从事工商业的妇女人数猛增,妇女地位和作用无法否认,改革变得不可抗拒且势在必行。
1919年,国会批准了妇女选举权修正案,1920年8月,第19条修正案成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
——摘编自陈其《美国历史中的妇女》(《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年第3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的女权思想并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中国的女权运动与20世纪初期美国的女权运动在争取妇女参政权方面的不同结果,并说明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