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河北人民)
- 格式:doc
- 大小:375.80 KB
- 文档页数:6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1.西北野战部队在_______的指挥下,经过五个月连续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 _______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3.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是在(
A.1949年4月20日
B.1949年4月21
C.1949年4月22日
D.1949年4月23
4.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是在哪一战役后(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
5.三大战役中,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术的战役是(
A.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
6.国民党政府被彻底打垮的战役是(
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
7.1949年1月,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率领部队接受和平改编,使北平宣告和平解放的北平国民党守军将领是(
A.杜聿明
B.傅作义
C.李宗仁
D.
8.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
请完成:
(1
(2
(3
【参考答案】
1.彭德怀
2.千里跃进大别山
3.D
4.A
5.A
6.D
7.B
8.(1)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材内容】本课讲述了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历史,再现的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
此前,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
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国民党军队再也无力抵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国共划江而治”的图谋。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国民党政权的彻底垮台。
【课程标准】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军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2、能力目标:分析比较整合教材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3、情感目标:体会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它的胜利不仅预示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也预示着中国人民的胜利:感受共产党的聪明智慧和英明决策,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培养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教学过程】(一)教学设计思路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
在对课文重点之处进行突破这一环节,要设置一系列问题并联系地图对重难点进行突破;列表归纳三大战役的时间、战略战术、指挥员、经过和作用;理解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利用多媒体展示渡江战役的片断,使学生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感悟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增强我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2、分析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自主学习1、百万雄师过大江战线:解放军百万雄师,从西起,东到(渡江战役) 500 多千米的战线上,分路强渡长江。
2、结果意义:年月日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3、图一 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图二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图一场景发生在__①__(事件)以后,图二场景发生在_③_年的辛亥革命后,这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__②__。
场革命的领导人_④_建立了_⑤_(国家)名称。
图三中国地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图四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图三场景发生在__⑥_年,日本侵略者曾图四场景发生在_⑨__(战役名称)以在此地屠杀中国人_⑦__以上,现在,终后,_⑩__(事件),标志着统治中国于低下了头。
_⑧__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 22 年的国民党政府垮台。
来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三、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渡江战役胜利的意义。
探究点二:国共力量相差这样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的三年内就又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四、当堂检测:1、标志着统治中国大陆22年的国民党覆灭的战役()A 辽沈战役的胜利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2、毛泽东的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诗中的“天翻地覆慨而慷”所指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 重庆谈判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 渡江战役的胜利D解放南京3、解放战争时期的几次战役,按从北到南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平津战役④渡江战役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4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有()①精良的武器装备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③丰富的物资供应④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
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第一课:大战前夜的较量重庆谈判的背景:中共(人民):争取和平民主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美国:扶蒋反共,企图独霸中国目的:国民党: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人民共产党:1.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2.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人民。
时间:1945年8月—10月人物: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王若飞谈判焦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结果:签订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历史意义:签订《双十协定》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扩大了影响,团结教育了人民。
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1946年6月标志:蒋介石调集20多万大军,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性质: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一场反共反人民的战争第二课: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地区: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重要战役:孟良崮战役作战方针:蘑菇战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 1 )敌强我弱。
(2 )能更好地运用灵活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
意义: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经过5个月连续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间:1947年6月30日人物:刘伯承、邓小平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为什么选择在大别山区?1.首先大别山是离敌人最近的前沿根据地,可以牵制敌人的主力2.为了战略性的进攻需要第三课:战略大决战战役名称时间地点指挥者作战方针歼敌人数意义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东北林、罗关门打狗47万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为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淮海战役1948年11月─49年1月华东和中原刘、陈、邓、粟、谭中间突破分割歼灭55万使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解放军的铁拳平津战役1948年10月─49年1月华北林、罗、聂先打两头后取中间52万使华北、东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总的意义: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奠定了全国解放的基础。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同步练习1.我们家乡的一方沃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省()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2.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先后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三个阶段。
如下战役中,属于战略决战阶段的是()A. 百团大战B. 挺进中原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3.阅读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表,据此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A. 解放军的英勇作战B.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C. 人民的积极支持D. 解放军武器先进4.“十一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
”这段材料是毛泽东对哪次战役的新闻评论()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5.渡江战役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宣告垮台。
其标志是()A. 北平的解放B. 天津的解放C. 上海的解放D. 南京的解放6.中国诗词大赛上有一道毛泽东主席写的反映解放战争的诗词,其上半句是“钟山风雨起苍黄”,下半句参赛者应该答()A. 红军赤水出奇兵B. 百万雄师过大江C. 三军过后尽开颜D. 弥天大勇诚堪格7.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
”文中“这一事件”指的是()A. 中国赢得抗日战争胜利B.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C. 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D.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8.有人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北京完成于北京,北京在近代历史上又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
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北京(北平)的有()①五四运动的爆发②《双十协定》的签订③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④新中国开国大典举行的城市。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9.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渡江战役。
A. 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10.徐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多次重大战役都围绕着徐州展开。
其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与此有关的重大战役分别是()A. 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B. 台儿庄战役和淮海战役C. 平型关大捷和平津战役D. 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1。
识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图一和图三分别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图二所反映的“大决战”指的是什么?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哪一战役直接相关?(3)从上述三幅图片可以看出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中获得的启迪是什么?(4)图一和图三所反映的两大历史事件对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分别造成了什么影响?(5)通过对以上图片和问题的分析,请你拟定一个合适的探究主题。
答案和解析【答案】1.A2.C3.C4.A5.D6.B7.B8.D9.C 10.B11。
(1)图一:抗日战争胜利(或日本无条件投降,或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图三: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或解放军占领南京);(2)“大决战”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渡江战役直接相关。
(3)变化:合作—内战(或分裂);启迪: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认识合理,有针对性即可)(4)日本投降后,台湾结束了日本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回归祖国怀抱。
南京解放后,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造成海峡两岸分裂至今;(5)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或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辉煌的革命历程、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等。
【解析】1.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11月2日结束,解放了东北全境。
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1948年11月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平津战役1948年12月5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三大战役后,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放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故选A。
本题以我们家乡的一方沃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依托,考查辽沈战役。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2. 战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通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解放战争的有关内容。
战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注意准确识记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
3. 据“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表”可知,人民群众踊跃支援前线,淮海战役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因而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表,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人民的积极支持。
故选C。
本题以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表为依托,考查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4.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沈阳”“锦州”“长春”,由此可知是辽沈战役。
1948年9月发动的辽沈战役,在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后,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接着解放长春和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辽沈战役。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5.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
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故选D。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后期渡江战役的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后期渡江战役的知识点识记能力。
解答这道题时,应联系已学知识进行说明,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国22年。
6. 毛泽东主席写的反映解放战争的诗词,其上半句是“钟山风雨起苍黄”,下半句参赛者应该答“百万雄师过大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出自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诗写于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横渡长江、占领南京之后。
故选B。
本题以中国诗词大赛为依托,考查百万雄师过大江。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7. 中国赢得抗日战争胜利与材料“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的信息不符,故A不正确。
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与材料、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不符,故C、D不正确。
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同时也结束了国内的第三次国内战争,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
理解“灾难、胜利、和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掌握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8. ①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④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③平津战役中,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率领部队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②《双十协定》签订于重庆。
故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北京相关知识的内容。
在北京(北平)发生的史实有五四运动、和平解放北平、开国大典。
本题四个选项都包含三个内容,可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掌握在北京发生的重要历史史实。
9. “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三大战役。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故选C。
本题以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一个情节为依托,考查三大战役。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
10. 1938年春,在日军进攻徐州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又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台儿庄战役和淮海战役的作战区域。
台儿庄战役和淮海战役都围绕着徐州展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台儿庄战役和淮海战役的作战区域。
11。
本题以时间为切入点,考查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和理解。
第(1)(2)题考查识记能力,其中图三还考查了时间换算能力,“中华民国卅八年”即是1949年。
第(3)题,考查理解分析和对知识的概括能力。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这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统治,挑起内战,国共处于战争对峙状态。
所以图一和图二、图三反映了国共两党“合作—内战”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国共关系的变化,对于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对于中华民族“合则有利,分则灾难”。
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从日本殖民者手中回到了祖国怀抱。
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造成海峡两岸分裂至今。
第(5)题,所拟定的主题符合三幅图片的内容或线索发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