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7.1.2西方法治思想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85.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西方法律思想的演化——古希腊法律思想的发展浅谈西方法律思想的演化——古希腊法律思想的发展摘要: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而古希腊时期所孕育的法律思想也正是西方法律思想的源头,本文就西方法律思想发展的初始阶段——古希腊时期展开简单的概述与总结。
关键词:法律思想古希腊古希腊时期为西方法律思想从萌芽到形成的关键时期,与罗马时期同属于西方法律思想分期的第一阶段。
许多西方的法律基本理念都产生于这一时期,正是这一时期奠定了西方法律思想及法学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法律思想对后世西方法律思想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对这一时期的法律思想的发展进行简单的介绍。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包括哲学在内的众多近代西方学说都发端于此。
然而古希腊并未产生法学这一学科,其中的原因众多,古希腊时期时间较短以及社会较为动荡是其主要原因。
虽然古希腊并未产生法学,但是古希腊的法律思想已经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并显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古希腊法律思想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源时期,自然哲学家与智者学派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以及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噶学派时期。
1.起源时期。
古希腊法律思想的起源时期同时也是西方法律思想的起源时期。
这一时期的法律观是神话的法律观,法律源于神赐。
古希腊最早的法律是城邦宗教的一部分,法律思想在这一时期便沾染上了浓厚的宗教气息,这也奠定了西方法律思想宗教色彩浓厚的基调。
法律是神圣的,正是因为法律是神圣的,所以希腊人不愿意轻易更改法律,视法律为高级的客观力量。
稍晚一些,正义被视为神话的法律观的一部分,正义便在西方法律观中确立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2.自然哲学家与智者学派时期。
哲学源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和智者,早期的法律思想同样来源于这两大学者群体。
自然哲学家用理性探究外在事物的本源,其法律思想以正义为核心。
他们认为正义与自然之间存在某种自然关系,将法律分为自然法与人为法,并认为人为法来源于自然法。
智者们是最早的人本主义者,他们崇尚理性,是第一批理性主义者。
西方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是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发展历程的学科,它涵盖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法学的演进过程。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发展,不仅是法律史上的一部分,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对当代法律体系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简要介绍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开端,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国家的基础,法律应当是正义的体现,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法律应当是合理的,符合道德的。
罗马法律思想则以《罗马法大全》为代表,这部法典成为了欧洲中世纪法律体系的基础,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基督教的兴起对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会法成为了中世纪欧洲法律的主要来源,教廷法庭成为了当时最高的司法机构。
此外,中世纪的大学也培养了许多法学家,他们对罗马法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法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对古典文化的研究成为了一种时尚。
这一时期的法学家们开始重视对罗马法的研究,试图从中寻找适合当时社会需要的法律体系。
这一时期的法学家们对法律的理性化、制度化和正规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近代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启蒙运动的兴起使得法律思想开始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
启蒙运动的法学家们强调法律应当是以理性和自由为基础的,法律应当是对人的保护和限制的体现。
他们对自然法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法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当代法学的发展离不开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积淀,当代法学家们不断吸收古今中外的法律思想,试图构建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法律体系。
当代法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法学家们正在探索法律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试图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思考题答案答题时需注意:1.如果是简答题,仅答要点,不要展开阐述。
2.如果是论述题,每个要点之下都要展开阐述;如果题目要求联系实际则必须联系。
3.部分课后思考题题目很大,可以拆分成若干道题,复习时注意自己总结。
4.老师总结的答案仅供参考!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1.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答: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人生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社么样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
每个人都会对“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的问题形成一定的认识,无论自觉与否,都会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实践自己的人生。
因此,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由于人们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不同,经济利益和政治立场不同,生活经历、人生遭遇、认识水平不同,人们对人生的看法也不同。
不同的人生观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并赋予人生以不同的意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理应认真严肃地思考人生,努力领悟人生的真谛,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实现应有的人生价值。
2.如何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答: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具体讲就是,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方向前进。
其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顺逆曲直,错误的人生目的使人投机钻营、违法犯罪、或是虚度人生、放纵人生,或是悲观消沉、厌世轻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教案(绪论)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定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2 课程目标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主题本章主要介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概念、意义和关系。
2.2 教学要点(1)思想道德修养的概念与内涵(2)法律基础的概念与内涵(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包括教材、案例、多媒体课件等。
3.2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思考。
(2)讲解概念:详细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概念、内涵及其重要性。
(3)分析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间的内在联系。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理解和看法。
(6)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3.3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4.2 评价内容(1)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的认识。
(3)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思考和分析能力。
5.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课外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理解。
5.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法律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一章: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与目标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明确思想道德修养的目标1.2 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与意义思想道德修养的目标与任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1.3 教学活动导入:讲解思想道德修养的概念与意义主体:讲解思想道德修养的目标与任务,示范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总结:让学生分享对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解与体会第二章:道德修养与个人品质的提升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修养对个人品质提升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明确个人品质提升的目标2.2 教学内容道德修养的定义与意义道德修养对个人品质提升的作用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2.3 教学活动导入:讲解道德修养的概念与意义主体:讲解道德修养对个人品质提升的作用,示范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总结:让学生分享对道德修养的理解与体会第三章: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让学生明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3.2 教学内容社会公德的定义与意义职业道德的定义与意义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3.3 教学活动导入:讲解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概念与意义主体:讲解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示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总结:让学生分享对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理解与体会第四章:家庭伦理与家庭和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家庭伦理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家庭伦理的基本原则让学生明确如何构建和谐家庭4.2 教学内容家庭伦理的定义与意义家庭伦理的基本原则家庭和谐的构建方法4.3 教学活动导入:讲解家庭伦理的概念与意义主体:讲解家庭伦理的基本原则,示范如何构建和谐家庭总结:让学生分享对家庭伦理与家庭和谐的理解与体会第五章:法律基础与法治观念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法律基础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法治观念的基本内容让学生明确如何遵守法律5.2 教学内容法律基础的定义与意义法治观念的基本内容遵守法律的方法与原则5.3 教学活动导入:讲解法律基础的概念与意义主体:讲解法治观念的基本内容,示范如何遵守法律总结:让学生分享对法律基础与法治观念的理解与体会第六章:公民权利与义务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含义与关系让学生掌握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内容让学生明确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与履行公民义务6.2 教学内容公民权利的定义与分类公民义务的定义与分类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与平衡6.3 教学活动导入:讲解公民权利的概念与分类主体:讲解公民义务的概念与分类,分析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与平衡总结:让学生分享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理解与体会第七章:刑法与犯罪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刑法的地位与作用让学生掌握犯罪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让学生明确如何预防犯罪与维护社会安全7.2 教学内容刑法的定义与地位犯罪的概念与分类刑法的基本原则与刑罚导入:讲解刑法的概念与地位主体:讲解犯罪的概念与分类,介绍刑法的基本原则与刑罚总结:让学生分享对刑法与犯罪的理解与体会第八章:民法与民事权利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民法的意义与作用让学生掌握民事权利的基本概念与内容让学生明确如何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8.2 教学内容民法的定义与作用民事权利的定义与分类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权利的维护8.3 教学活动导入:讲解民法的概念与作用主体:讲解民事权利的概念与分类,分析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权利的维护总结:让学生分享对民法与民事权利的理解与体会第九章:行政法与行政权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让学生掌握行政权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让学生明确如何维护自己的行政权利行政法的定义与地位行政权的概念与分类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权的行使9.3 教学活动导入:讲解行政法的概念与地位主体:讲解行政权的概念与分类,介绍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权的行使总结:让学生分享对行政法与行政权的理解与体会第十章: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法律思维的意义与作用让学生掌握法律方法的基本内容让学生明确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10.2 教学内容法律思维的定义与特点法律方法的概念与分类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3 教学活动导入:讲解法律思维的概念与特点主体:讲解法律方法的概念与分类,示范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总结:让学生分享对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的理解与体会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意义、目标、方法和实践。
2019年第3期(总第52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vcial Sciencc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No.3#2019Total No.52西方法治理念的发展及其基础齐茗(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200234)[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秩序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依法治国,这也是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比中西方法治理念的发展及內涵,发现西方法治理念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其理念的形成必然离不开其深厚的基础背景,文章通过梳理西方法治理念的发展历程,总结和探讨了其中对西方法治理念发挥影响作用的基础背景,试图为我国法治建设带来一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西方法治思想;基础;启示[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9)03-0041-04一、西方法治理念的特征西方法治理念从古希腊起源,历经每个时期不同思想家的探索、承继并不断发展,为后世的法学思想和法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法学家的法治思想不难发现,从古希腊以来的法治理念所具备的一些特征。
(一)西方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地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柏拉图指出,法律是基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来制定的[1](P24),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是“平等的自由人之治”,是相较于“人治”来说的,“人治”就是“主人之治”。
洛克认为,既然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的自然权利,并且国家权力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自然权利的实现,既然法律是人民公意的体现,那么掌握政权的人或政府就必须依法治国。
他说:“一旦具有权威的人其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且通过其权利迫使臣民从事于违法活动,而这个人便不再是一名值得人们敬仰的长官$”.2/(P123)洛克认为法律体现了民意,即使掌握权威的人也应该遵守法律,这就赋予法律以绝对权威。
富勒也指出,法治社会里的政府不是人们的老爷,而只是法律规则的维护者。
西方法治思想对中国法律发展的影响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的法律发展一直受到不同思想流派的影响。
而其中,西方法治思想无疑在中国法律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西方法治思想对中国法律发展的影响,从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进行阐述。
一、西方法治思想的理论导入西方法治思想的理论导入始于中国近代。
19世纪末,随着西方现代法学思想的传入,中国法学界开始接触到法治思想。
西方法治思想主张依法治国,将法律与政治相分离,使法律成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
这种思想的引入丰富了中国的法律观念,为中国法律发展带来了新的思维路径。
二、西方法治思想对中国法律观念的影响1. 法律的普世性价值西方法治思想注重法律的普世性价值,强调法律在社会中的统一性和公正性。
这种观念的传入使得中国法律观念逐渐跳出了国家和民族的限制,强调公正、平等、人权等普世价值。
法律应该是公正的庇护者,无论国家、民族、阶级的差异,人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尊重。
2. 法治与权威的关系传统的中国法治思想中,权威往往与法律紧密结合,法律主要作为管理权力的工具。
而西方法治思想则主张透过法治来限制和约束权力,使其不得滥用。
这种思想为中国的法律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使得法律与权力的关系逐渐得到重新审视和建构。
三、西方法治思想在中国法律实践中的体现1. 法律体系的重建西方法治思想的传入促使中国对法律体系进行重新建构,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基本法律文件。
这些法律文件在字面上秉承了西方法治的理念,并通过实践来验证其可行性和公正性。
2. 司法改革的推进司法改革是中国法律实践中的重要领域,也是西方法治思想的有力体现。
西方法治思想强调法治与司法独立的结合,推动了中国的司法改革,使法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强化。
通过司法改革,中国法律实践中的公正和平等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四、西方法治思想的未来发展西方法治思想在中国法律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还远未结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
让学生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定义和意义。
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应用和实践。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通过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能力。
第二章:思想道德修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2.2 教学内容介绍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和意义。
分析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自我反省、学习榜样、社会实践等。
探讨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概念和方法。
采用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实践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技巧。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解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思想道德修养的成果。
第三章:法律基础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让学生培养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行为。
3.2 教学内容介绍法律的定义和作用,如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等。
分析法律的基本原则,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应当公正等。
探讨法律的制度,如立法、执法、司法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采用小组讨论法,通过讨论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制度和实践。
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的理解程度。
西方法律思想简史
西方法律思想简史指的是自古希腊时期以来,西方国家在法律思想方面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的主要阶段:
1.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时期,诸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就曾对法律和政治体系发表过深刻的思考。
他们主张通过理性和道德的方式来塑造人类社会,强调法律的正义和公平以及国家的合法性。
2. 古罗马时期(公元前753年至公元476年):罗马法律是古代欧洲法律的基础。
在罗马法律的发展过程中,公民权和合同法成为重要的法律领域。
罗马法律的特点是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私法的保护性,并且一直被认为是法律思想的典范。
3. 中世纪(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中世纪时期的法律思想,主要是基于基督教教义而产生的。
教会法律逐渐成为欧洲法律的一个重要学科,而封建制度则塑造了欧洲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4.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体的尊重和自由。
此时,法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紧密相关。
人们对于理性的追求促进了对法律的重新审视,而国家的统一和中央政府的出现,也对现代法律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近现代时期(公元17世纪至今):近现代时期,随着工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人们对法律和政治的认识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理性。
法律制度的变革和法律思想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社会的治理和组织方式。
现代法律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国际化和普惠性。
西方法治思想的发展
法治是西方法律文化的精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形成于近代西方。
一、古希腊罗马的法治理论及特点
西方法治精神源于古希腊城邦民主制。
早在古希腊时期,两位奴隶主阶级的著名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了不同的治国原则,前者坚持人治理论,后者坚持法治原则。
柏拉图主张的人治,就是“贤人政治”,他认为理想国必须由哲学家来统治才能治理好。
因为在他看来,哲学家具有智慧,是最有学问,最有远见的人,具备这样才能的人一定能治理好国家和管理好社会。
而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人治观点,他总结了希腊各城邦不同政体下法律实施的情况,得出结论:“法治应优于一人之治。
”他认为:第一,人治容易偏私,而法治可以秉公。
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第二,法律是多数人制定的,而多数人总比一个人治理国家要好;第三实行人治,容易贻误国家大事,尤其是世袭的君主制更是如此;第四,实行法治是时代的要求,而实行人治管理国家实属困难。
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
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西塞罗继承了自然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要受到约束,国家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在国家管理方面,要依法治国,他坚决反对人治,认为国家要实行法治,不允许任何人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西塞罗把法治不仅作为他的理想,也是他的信仰。
他在《法律篇》一书中勾勒出一个理想的法治社会,在这个理想法治社会中国家的一切权利都依照法律行事。
早期西方社会的法治理论尽管尚不完备,还带有古代奴隶主阶级的某些偏见,但是,应该充分肯定,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法治理论对西方近代法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 西塞罗
二、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法治理论及特点
在近代西方封建专制危机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美、法先后涌现出一批思想深邃、知识渊博的启蒙思想家,如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
他们高举理性大旗,反对封建社会的人治原则,推崇法律的权威性,主张在新的资产阶级社会实行法治原则,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封建特权。
法治理论是每位思想家的政治与法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翰·洛克是近代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奠基人。
在他的代表作《政府论》中,对法治原则的内容作了概论。
他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分立,以防止权力的滥用。
一个真正的共和国应该是一个法治完备并认真执行法律的国家,政府必须用正式公布的法律来进行统治。
孟德斯鸠和卢梭受到洛克政治法律思想的影响,在法治理论方面,孟德斯鸠和洛克一样认为,任何社会权利必须受到约束,强调法律在政治社会中的权威性。
卢梭虽然反对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但他依然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并认为,实行法治原则是共和制度的标志。
启蒙思想家把法治作为法律运行的基础,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治的理论基础,美国1776年的独立宣言和1797年联邦宪法以及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
和1791年、1793年的宪法都把他们提出的法治原则的内容以法律形式确定为治国的基本原则。
他们的立法理论对18世纪末和整个19世纪西方各国的立法活动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进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迅猛发展。
洛克孟德斯鸠卢梭
三、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法治理论
当代西方三大法学流派,即新自然法学派,实证主义法学派和社会法学派,是在西方法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派。
几乎所有的学派都主张各国在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都要体现出法治原则,以确保公民的公允的各种合法权利和义务的实施。
新自然法学派理论的基本特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法学理论,强调法律的道德性和正义性。
美国的著名法学家朗·富勒曾在1964年出版的《法律的道德性》一书中,指出真正的法律必须符合一定的内在道德和外在的道德。
新自然法学的另一代表美国的约翰、罗尔斯教授在他的代表作《正义论》中指出了公民的平等和自由必须受到法治的保护,否则,自由就成为一句空话,他把实行法治看做是实施社会正义的前提条件。
哈耶克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政治法律家之一。
他是新自由主义法学家的重要代表。
他的法治理论是他政治法律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哈耶克看来,传统的法治理论在当今西方社会中表现出诸多的弊端,他提出了自己的法治观,他认为,法治不是一条规则而是一个政治理想,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但法律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纵观当代西方整个法学流派的法治内容,可以看出,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西方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及运行原则或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总的趋势,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
具体来说,西方当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包括加强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加强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在法学理论上,更加重视法外因素对法和法律过程的影响。
哈耶克罗尔斯
通过以上对西方不同历史时期法治理论的探讨,可以看出,作为法律制度运作的原则和方法,法治理论从古希腊罗马产生以来至今具有重大的发展和变化,但这一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法治的基本属性,即是法的普遍约束性,法律的权威性。
参考资料:
1.王哲《论西方法治理论的历史发展》(《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
2.钱鸿猷《西方法治精神和中国法治之路》(《中外法学》1995年第6期)
3.汪太贤《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政法论坛》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