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3个品种比较解剖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东鹃、毛鹃、西鹃、夏鹃辨
沙飞
【期刊名称】《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我国目前广泛栽培的杜鹃园艺品种约有300种,可根据其形态、性状、亲本和来源将其分为东鹃、毛鹃、西鹃、夏鹃4个类型。
东鹃即东洋鹃,因来自日本
之故,又称石岩杜鹃、朱砂杜鹃、春鹃小花种等。
本类包括石岩杜鹃及其变种,品种
甚多。
其主要特征是体型矮小,分枝散乱,四月开花,着花繁密,花朵较小,一般花径
2cm~4cm,最大至6cm,单瓣或由花萼瓣化而成套筒瓣,少有重瓣,花色多种。
传统
品种有新天地、雪月、碧止、日之出以及能在春、秋两季开花的四季之誉等。
毛鹃俗称毛叶杜鹃、大叶杜鹃、春鹃大叶种等。
本类包括锦绣杜鹃、毛白杜鹃及其变种、杂种,体型高大,生长健壮,适应力强,可露地种植,是嫁接西鹃的优良砧木。
花大、单瓣、少有重瓣,花色有红、紫、粉、白及复色。
品种10余个,栽培最多的有玉蝴蝶、紫蝴蝶、琉球红等。
【总页数】1页(P9)
【作者】沙飞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85.210.2
【相关文献】
1.陕西汉中发现小鸦鹃和乌鹃 [J], 赵纳勋;粟通萍;冯科;梁伟
2.对明末杂剧《破梦鹃》的不同解读——与《古杂剧〈破梦鹃〉初探》作者商榷[J], 吴书荫
3.毛鹃小叶病与锌素营养的关系 [J], 叶文;苏军
4.毛鹃‘紫萼’秋梢花芽发育的研究 [J], 周国宁;卜昭晖
5.长沙市夏鹃路隧道工程设计关键节点研究 [J], 谈小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白杜鹃子房解剖结构及其生态意义宋杰;马绍宇;蔡艳飞;张露;杨维;解玮佳【摘要】The ovary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Rhododendron decorum Franch and its changes during the fruit development were ob-served by using conventional paraffin section method,and its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wa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istil of R. decorum was compound pistil and had open-type of style with wet stigma. The ovary was of axile placentation with a large number of ovules.The ovules were developed obviously 30 days after pollination.The septum was developed from the ovary wall 60 days after pollination. The septum was formed and the seed wing was developed 90 days after pollination.The seed wing was formed and the hilum was developed 150 days after pollination.The ovary wall of R.decorum was thick and hard,which provided a good protection for the seed development,and was a performance of plant adaptivity to the environment. Meanwhile, the huge number of seeds also en-sured the source of species reproduction in the nature.%用常规石蜡制片对大白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 Franch)的子房解剖结构及其在果实的发育过程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对其生态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白杜鹃雌蕊为复雌蕊,湿柱头,花柱为开放型花柱,胚珠数量众多,中轴胎座.授粉后30 d胚珠发育明显;授粉后60 d 子房壁发育出隔片;授粉后90 d隔片发育完成,种子发育出尾翅;授粉后150 d种子尾翅发育完成,种脐明显.大白杜鹃雌蕊子房壁厚而坚硬,为种子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保障,是植物对其生境适应的一种表现.同时,众多的种子数量也从源头保证了物种的繁衍.【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8(030)003【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大白杜鹃;子房;解剖;结构【作者】宋杰;马绍宇;蔡艳飞;张露;杨维;解玮佳【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5.21杜鹃属(Rhododendron)是杜鹃花科(Ericaceae)中最大的属,也是北温带植物区系中的大属之一。
4个杜鹃花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高晓宁;赵冰;刘旭梅;黄文梅【期刊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4)004【摘要】杜鹃花Rhododendron抗旱性较差,限制了它们在北方干旱地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研究杜鹃花的抗旱性可为它们在北方园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以西洋杜鹃‘蓝茵’Rh.‘Lan Yin’‘国旗红’Rh.‘Quoqihong’‘爱丁堡’Rh.‘Aidingbao’‘粉珍珠’Rh.‘Fenzhenzhu’等4个杜鹃花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叶片解剖结构及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杜鹃花品种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并用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评价,筛选与抗旱性关联较大的叶片解剖及生理指标。
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4个品种的总含水量、可溶性糖、脯氨酸质量分数等显著升高(P〈0.05),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细胞膜稳定性等显著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等先显著增强后会受到一定的抑制(P〈0.05),‘蓝茵’和‘爱丁堡’的过氧化氢质量摩尔浓度随干旱胁迫的增加而下降,‘国旗红’和‘粉珍珠’的过氧化氢质量摩尔浓度先显著降低再显著升高(P〈0.05)。
抗旱性为‘蓝茵’〈‘国旗红’〈‘粉珍珠’〈‘爱丁堡’。
叶片解剖结构上,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和叶片结构紧密度与杜鹃花抗旱性关联紧密,对应的相关度分别为0.850,0.733,0.711。
生理指标上,脯氨酸质量分数、叶片相对含水量和过氧化氢质量摩尔浓度与杜鹃花抗旱性关联紧密,对应的相关度为:0.893,0.703,0.699。
以上6个指标可以作为评价杜鹃花抗旱性的主要指标。
【总页数】11页(P597-607)【作者】高晓宁;赵冰;刘旭梅;黄文梅【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4【相关文献】1.不同大豆品种在萌发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2.4个杜鹃花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3.四个无花果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4.基于实验室条件的干旱胁迫下4个烤烟品种(系)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5.干旱胁迫下不同绣球品种生理响应与抗旱性评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据调查统计,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多鳞杜鹃、麻花杜鹃、绒毛杜鹃、拟黄花杜鹃、星毛杜鹃、圆叶杜鹃、芒刺杜鹃、毛喉杜鹃、疏叶杜鹃、树生杜鹃等野生杜鹃花30余种;且存在尖叶美容杜鹃、毛果长蕊杜鹃等3变种,种类数量占整个四川杜鹃花种类(189种)的1/5。
其中,尖叶杜鹃、星毛杜鹃、腺果杜鹃和大钟杜鹃是杜鹃花科植物四川特有种。
在所有观赏花木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最为广泛的,要推杜鹃花了。
白居易赞曰:"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在世界杜鹃花的自然分布中,种类之多、数量之巨,没有一个能与中国匹敌,中国,乃世界杜鹃花资源的宝库!今江西、安徽、贵州以杜鹃为省花,定为市花的城市多达七八个,足见人们对杜鹃花的厚爱。
杜娟花是一个大属,全世界约有900余种,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而以亚洲最多,有850种,其中我国有530余种,占全世界种类的59%,特别集中于云南、西藏和四川三省区的横断山脉一带,是世界杜鹃花的发样地和分布中心。
喜马拉雅山脉的不丹、锡金、尼泊尔、缅甸、印度北部,种类也较多,日本、朝鲜、苏联西伯利亚和高加索仅有少数种类。
此外,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地区约有280种,是杜鹃花的次生分布中心。
其中新几内亚有160余种,印尼100余种,菲律宾、越南和马来半岛10-20种,由于该区为热带岛屿山岳,属多湿气候,所产杜鹃花几乎全为附生灌木型,其种子有奇异的丝状长尾状附属物,形成热带高山的特殊类型。
北美洲仅有24种,分布于美国沿大西洋、太平洋的两岸,以及加拿大、阿拉斯加和格陵兰。
欧洲更少,仅有9种,个别种分布在环北极。
大洋洲仅有1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的昆士兰,同属热带高山类型。
我国杜阳花的分布经近代植物学家的调查研究,已经基本清楚,长江以南种类较多,长江以北很少;云南最多,西藏次之,四川第三,离此中心愈远,种类愈少。
新疆、宁夏属干旱荒漠地带,均无天然分布。
杜鹃花的结构层次杜鹃花(Rhododendron)是一种常见的花卉植物,属于杜鹃花科。
它以其美丽的花朵和丰富的颜色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杜鹃花的结构层次可以从整个植物的层次、花朵的层次和细胞的层次等多个方面进行描述。
一、整个植物的结构层次:1.根系:杜鹃花的根系主要分为主根和侧根。
主根向下生长,侧根则从主根发出,向四周扩展,增加植物对土壤的吸收面积。
2.茎:杜鹃花的茎主要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支撑和传导水分和养分。
茎株通常为匍匐或直立,高矮不一3.叶:杜鹃花的叶片为单叶或复叶,形态各异,通常呈椭圆形或披针形。
叶子上有细小的绒毛,起到保护和适应干旱环境的作用。
4.花序:杜鹃花的花序通常为伞形花序,花序由许多小花组成,呈伞状排列。
每个小花由苞片、花萼、花瓣和花蜜腺等组成。
二、花朵的结构层次:1.花萼:杜鹃花的花萼通常由5片绿色或红色的萼片组成,它们围绕在花瓣和花药的周围,有保护花蕾的作用。
2.花瓣:杜鹃花的花瓣具有丰富的颜色和各种形状,有的是纯一色的,有的是多色的。
花瓣的形态和颜色吸引了昆虫的注意,从而促进了授粉的过程。
3.花药:杜鹃花的花药是雄蕊的一部分,它们含有花粉,负责产生和释放花粉。
花药通常呈长筒状,位于花瓣之下。
4.雄蕊:杜鹃花的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负责产生雄性生殖细胞(花粉)。
雄蕊的数量通常与花瓣的数量相同。
三、细胞的结构层次:1.细胞壁:杜鹃花的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物质构成,具有机械支持和保护细胞的功能。
2.细胞质:杜鹃花的细胞质包含细胞核、细胞器和细胞液等组成部分,它们负责细胞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3.叶绿体:杜鹃花的叶绿体是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结构,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等色素,负责吸收太阳光并产生养分。
4.细胞核:杜鹃花的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心,包含遗传信息和控制细胞活动所需的基因。
5.液泡:杜鹃花细胞内含有许多液泡,液泡内含有多种溶质,负责细胞内物质的贮存和运输。
总结起来,杜鹃花的结构层次包括整个植物的层次、花朵的层次和细胞的层次。
杜鹃花遗传多样性及品种分类研究杜鹃花(Rhododendron SPP.)是属于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的植物的总称,具有树姿优美、花繁色艳、四季常绿等特点,观赏价值极高,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在盆景生产、旅游景观开发和城市园林绿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目前我国杜鹃花品种资源存在着系统分类不明确、资源不清楚、新品种命名和分类混乱等问题,这些影响了对杜鹃花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品种登陆。
此外,由于受西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影响,对西藏地区野生杜鹃花种质资源现状、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变异特点等的研究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对西藏地区杜鹃花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应用和科学的保护,严重阻碍了杜鹃花的育种工作的开展。
因此,为保护西藏地区野生杜鹃花资源的多样性和对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进一步的杜鹃花品种资源的资源多样性以及品种分类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连续两年对西藏地区的野生杜鹃花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ISSR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杜鹃花的亲缘关系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先后调查了两个地市的杜鹃花品种资源,利用表型性状的数量分类研究和I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杜鹃花品种进行亲缘关系和分类初探。
主要结论如下:1.调查并收集了杜鹃花品种资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5个品种进行形态学分类研究。
统计并整理了杜鹃花品种的42个性状指标,包括叶片解剖结构数据和植株表型性状,对所有统计的性状指标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选出了影响力较大的11个性状,得到了影响品种分类较大的形态特征。
2.补充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杜鹃花品种作为供试材料,利用I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17个杜鹃花品种的亲缘关系。
ISSR和AFLP均扩增出了多态性高的基因片段,其中ISSR筛选得到的引物共扩增出133个基因位点,多态位点129个;AFLP实验共扩增出267个基因片段位点,获得多态位点251个。
两种标记的聚类分析中,17个品种均被分成了两个大类,其中一类有相同的杜鹃花品种,结果表明在不考虑种源的情况下,花期是影响杜鹃花品种分类的重要因素。
杜鹃花品种大全杜鹃花,又称杜鹃,是一种美丽的花卉植物,其花色艳丽,形态各异,备受人们喜爱。
杜鹃花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其品种繁多,种类繁杂。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杜鹃花的品种大全。
一、落叶杜鹃。
落叶杜鹃是杜鹃花的一种,其特点是在秋季叶子会逐渐变红并掉落,形成一片红叶的景象。
落叶杜鹃的花朵颜色丰富多彩,有红色、粉色、白色等多种颜色,花形也各异,有漏斗形、喇叭形等。
这种杜鹃花适合种植在庭院、花园中,能够增添一份秋日的浪漫气息。
二、常绿杜鹃。
与落叶杜鹃相对应的是常绿杜鹃,这种杜鹃花的特点是四季常青,不会掉叶。
常绿杜鹃的花色也非常丰富,有红、粉、白、黄等多种颜色,花型各异,有的呈钟形,有的呈喇叭形,非常美丽。
常绿杜鹃适合种植在庭院、花坛中,能够为整个园林增添一份生机和色彩。
三、毛杜鹃。
毛杜鹃是杜鹃花的一种变种,其特点是花朵上有一层绒毛,使得花朵看起来更加柔软和细腻。
毛杜鹃的花色也非常漂亮,有红、粉、白等多种颜色,花型各异,非常吸引人。
毛杜鹃适合种植在花园、山坡等地方,能够为这些地方增添一份野趣和生机。
四、树杜鹃。
树杜鹃是杜鹃花中的大型品种,其植株高大挺拔,花朵也较大,花色丰富多彩,有红、粉、白等多种颜色。
树杜鹃适合种植在庭院、公园等开阔场地,能够为这些地方增添一份壮观和气势。
五、地被杜鹃。
地被杜鹃是杜鹃花中的矮生品种,植株矮小且丰密,花朵也较小,花色丰富多彩,有红、粉、白等多种颜色。
地被杜鹃适合种植在花坛、花园中,能够为这些地方增添一份娇艳和活泼。
六、杂交杜鹃。
杂交杜鹃是近年来培育出的新品种,其花色更加丰富多彩,花型更加多样化,深受人们喜爱。
杂交杜鹃适合种植在各种场所,无论是庭院、花园还是公园,都能够为这些地方增添一份独特的色彩和魅力。
总结,杜鹃花品种繁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无论是落叶杜鹃、常绿杜鹃,还是毛杜鹃、树杜鹃,抑或是地被杜鹃、杂交杜鹃,都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色彩和美好。
5种杜鹃花叶片生理特性对海拔高度适应性初探
胡余楠;张涛;胡菀;梁同军;唐忠炳;彭焱松
【期刊名称】《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年(卷),期】2024(43)5
【摘要】目的:探究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植物在低海拔地区生长的适应性
响应机制。
方法:本研究选取5种杜鹃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统计分析其叶片长宽比、光合色素含量、花青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差异及其与海拔之间的关系,
初步探究了杜鹃花属植物在低海拔地区的形态、生理适应性响应机制。
结果:(1)5
种杜鹃花叶片的长宽比随海拔高度变化无显著变化规律;(2)5种杜鹃花叶片中叶绿
素a、叶绿素b、花青素含量整体上随海拔的升高呈减少趋势;(3)白花杜鹃、杜鹃、锦绣杜鹃的丙二醛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鹿角杜鹃和猴头杜鹃的丙二醛含
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但鹿角杜鹃在两个海拔地的丙二醛含量均较低。
结论:5种
杜鹃花属植物在两种海拔栽培地均具有一定的生境适应性。
【总页数】6页(P57-62)
【作者】胡余楠;张涛;胡菀;梁同军;唐忠炳;彭焱松
【作者单位】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4
【相关文献】
1.杜鹃花叶片N/P·LMA与生态适应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2.乌拉尔甘草叶片的泌盐特性及生理适应性
3.离体蚕豆叶片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特性变化初探
4.博落回叶片水分含量及光合生理特性研究初探
5.保水处理对橡胶树叶片生理特性及胶乳产量的影响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杜鹃花3个品种比较解剖学研究摘要运用徒手制片法、扫描电镜法的方法、石蜡切片法和光学显微镜,对杜鹃花3个品种皇冠杜鹃、小叶铁红、绝代佳人的叶片、叶脉、叶柄、花瓣、花萼片的解剖结构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①杜鹃花3个品种叶片上、下表皮的角质层厚度并没有随叶片厚度呈规律性变化。
②杜鹃花3个品种叶片厚度与花瓣的厚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③杜鹃花3个品种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特征如下: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类型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特征如花瓣顶部与底部上表皮表皮毛的有无、下表皮的气孔密度、细胞纹饰均具有一定的品种分类学意义。
④杜鹃花3个品种的叶片气孔基本分布于下表皮。
由于气孔的发生可能与原始性有关,因此研究气孔在叶表面的发生很有意义,同时,也为研究杜鹃花的生物进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⑤从所观测到形态结构特征的相似性综合分析得出:杜鹃花3个品种中皇冠杜鹃与小叶铁红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绝代佳人亲缘关系较远。
⑥晶细胞的有无、角质或蜡质的厚度、表皮的类型和密度、气孔指数、叶柄和叶脉的断面形状及维管束的排列、腺体的有无等特征均可以作为判断该品种生态学适应意义的参考指标。
⑦研究所观测的杜鹃花3个品种叶片、中脉、叶柄、花萼片及花瓣的结构的形态解剖学特征说明其有着较强的扩展分布的能力,也有较强的适应力。
各品种之间的不同是其对周围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每种植物都有各自独特的对环境适应的结构特征,但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差异。
关键词杜鹃花;品种;形态解剖;生态学意义稳定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叶片结构的特殊性,包括叶片厚度、下皮的有无、栅栏组织的层数、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之比、分泌组织油细胞的大小以及分布密度等,都可以为植物的系统划分和品种鉴定提供有效的证据[1]。
杜鹃花属植物叶表皮显微特征存在着较多的共性,但是不同属种的上下表皮细胞大小、细胞垂周壁式样以及气孔器的密度等特征均存在差异,可为属种的划分提供分类依据。
不同植物叶柄的维管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解剖特征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之一。
植物叶柄的解剖结构特征在不同种及同种不同变种上存在差异,叶片中脉的解剖结构特征对其在不同分类群中的地位有界定作用。
有关杜鹃花科植物叶解剖特征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叶表皮显微结构、表皮毛、基本薄壁组织、中脉等方面[2]。
花作为有花植物的生殖器官,在系统发育中是比较保守的,在系统学上有重要的意义。
对杜鹃花属植物花部器官显微结构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
该研究着重从叶片、叶脉、叶柄、花瓣、花萼片的解剖结构入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杜鹃花3个品种做了系统地观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所用材料为杜鹃花科3个品种:皇冠杜鹃(R1)、小叶铁红(R2)、绝代佳人(R3)。
样品采集地等详见表1,凭证标本存放于福建农林大学标本馆(FAFU)。
试验材料种的分类位置采用谭沛祥[3]系统进行阐述。
试验选取叶片、叶柄、主脉、花瓣以及花萼片作为观测材料。
叶片取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枝条中顶部以下第4或5位成熟功能叶,叶片采集方位尽量保持一致;叶柄和主脉取自相应的叶片;花瓣及花萼片取自树冠外围中上部向阳处的花朵,植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
将所采集的样品及时带回实验室,按不同试验要求与方法进行处理。
1.2样品的制备与观察1.2.1样品的制备。
叶片取样部位为叶片中部靠近中脉两侧约0.3 cm处;中脉的取样部位为健康叶片的中部;叶柄的供试材料选取靠近叶片基部的部分;花瓣取样部位为合瓣花喉部带斑点一裂花瓣的顶部和底部;花萼片取6朵花的萼片,每枚萼片与喉部带斑点的花瓣底部相连。
1.2.2叶片的处理方法。
叶片形态解剖,样品处理采用徒手制片法和扫描电镜法。
①徒手制片法。
参照洪亚平等[4]文献中的方法,主要步骤为:将供试材料切成0.5 cm2的正方形,在沸水中煮10~15 min,用次氯酸钠浸泡12~24 h,徒手撕取叶片的上下表皮,清水冲洗,酒精系列脱水,制成永久装片,在Nikon(eclipse 80i)研究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对叶表皮的描述该文所用术语主要依据Wilkinson[5],个别术语采用Dilcher[6]的概念。
叶表皮的观察在脉间区域进行。
数量特征的统计一般选取30个视野进行统计,不足30个视野的按实有数进行计算。
②扫描电镜法。
参照郭素枝[7-8]中的方法,主要步骤为:将供试材料切成0.5 cm2的正方形,在戊二醛溶液中固定24 h以上,然后用酒精系列脱水,临界点干燥法进行干燥,用双面胶在铜台上粘样,JFC-1200离子溅射镀膜仪喷金镀膜,JSM—5310LV扫描电镜观察和拍照。
对叶片表皮扫描电镜特征的描述该文所用术语主要依据Carpenter[9]、陈家宽等[10]文献中的概念。
数量特征的统计一般选取30个视野进行统计,不足30个视野的按照实有数进行计算。
叶片数量解剖,采用石蜡切片法。
参照李正理[11]的方法,主要步骤为:将供试材料切成2 mm宽、5 mm长的长方形小块(叶柄、主脉直接切成0.5 cm长的小段),FAA固定液固定,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渗透,石蜡包埋,手摇式切片机切片,切片厚度8~12 μm,番红-固绿染色,PAS染色作对照,中性树胶封片。
树胶干燥后即可用Nikon(eclipse 80i)研究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测、拍照。
选取能代表叶片解剖特征的结构进行观测、拍照。
对叶片石蜡切片的描述该文所用术语主要参考陈家宽等[10]、石登红等[12]的概念;并对部分数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一般选取30个视野进行统计,不足30个视野的按实有数进行计算。
1.2.3叶柄和中脉的处理方法。
对叶柄和中脉的研究主要采用石蜡切片法,应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测,具体操作参考叶片处理方法中的石蜡切片制样方法。
由于叶柄和中脉的质地与叶片的有一定差异,在试验过程中对叶柄和中脉各步骤的处理时间比叶片延长1~2 h。
对叶柄和中脉石蜡切片的描述,该文所用术语主要参考石登红等[12]、K·伊稍[13]研究结果。
1.2.4花瓣和花萼的处理方法。
花瓣的形态解剖、样品处理采用徒手制片法和扫描电镜法;花萼片的解剖采用扫描电镜法。
①徒手制片法。
因为花萼较小,无法制得徒手切片,所以主要是花瓣用此方法。
用双面刀片将新鲜的喉部带斑点的花瓣表皮撕下,放入清水中,然后对撕下的表皮用酒精进行梯度脱水,染色,盖盖玻片。
制成临时装片后即可用Nikon(eclipse 80i)研究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测、拍照。
②扫描电镜法。
参考叶片的处理方法中扫描电镜制样方法。
对花瓣和花萼扫描电镜的描述该文所用术语主要参考Christensen等[14]、郭素枝等[8]文献中的标准;并对部分数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一般选取30个视野进行统计,不足30个视野的按实有数进行计算。
花瓣的数量解剖采用石蜡切片法。
参考叶片处理方法中石蜡切片的制样方法;由于花瓣与叶片的质地不同,在对花瓣各步骤的处理时间上一般会减少1~2 h。
对花瓣石蜡切片的描述该文所用的术语主要参考郭素枝等[8]、K·伊稍[13]文献的概念,并对花瓣部分数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一般选取30个视野进行统计,不足30个视野的按实有数进行计算。
石蜡制片结果表明,杜鹃花3个品种花瓣上下表皮细胞的厚度差异相差不大,但基本薄壁组织厚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花瓣表皮一般有角质层的分布,不同种间角质层的厚度略有不同。
由此可知,杜鹃花属植物的花瓣尽管比较特化,但其对不良生境有一定的适应性;杜鹃花3个品种花瓣顶部上下表皮细胞的厚度差异大,上表皮厚度明显大于下表皮;底部花瓣厚度均比顶部的厚;基本薄壁组织厚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花瓣下表皮有特殊的双层细胞结构;花瓣的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形状较规则、排列紧密,一般认为基本组织细胞排列紧密有利于植物对干旱等不良环境的抵抗,而胞间隙发达则有利于气体的交换和水分的蒸发;花萼片的上下表皮均有角质或蜡质的分布,且下表皮更明显;角质层或蜡质层以及表皮毛的存在有利于植物保护幼嫩的花朵,抵抗不良的外界环境,是植物对其生境适应的一种表现。
由于花萼片在脱落前大多为绿色,内含叶绿素,有一定的光合作用能力。
4参考文献[1] 容丽,陈训,汪小春.百里杜鹃杜鹃属13种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生态适应性[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84-1088.[2] 余兴卫.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一些植物的形态解剖与园林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3] 谭沛祥.华南杜鹃花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29-148.[4] 洪亚平,潘开玉,陈之瑞,等.防已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系统学意义[J].植物学报,2001,43(6):615-623.[5] WILKINSON H P. Leaf anatomy of Tinomiscium andFibraurea(Menisp-ermaceae tribe Fibraurea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aticifers and astro-sclereids[J].Kew Bull,1986(41):153-169.[6] DICHER D L.Approaches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giosperm leaf remai-ns[J].Bot. Rev.,1974,40(1):1-157.[7] 郭素枝.扫描电镜技术及其应用[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00-155.[8] 郭素枝,马庆奎,王峻鹏.桂花、白兰叶表皮污染物去除方法的比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2):130-133.[9] CARPENTER K J. Stomatal architecture and evolution in basal angios-perms[J].Am J Bot,2005(92):1595-1615.[10] 陈家宽,王玉国,李光照,等.中国杜鹃花属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J].植物分类学报,2007,45(1):1-20.[11] 李正理.植物制片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2] 石登红,陈训.6种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植物叶片结构的研究[J].贵州科学,2005,23(3):39-45.[13] K·伊稍.种子植物解剖学[M].李正理,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4] CHRISTENSEN K L,HANSEN H V. SEM-studies of epidermal patterns of petals in the angiosperms[J].Opera Bot,1998(135):1-199.[15] 李晓储,黄利斌,张永兵,等.四种含笑叶解剖性状与抗旱性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2):177-181.[16] FAHN A.植物解剖学[M].吴树明,刘德仪,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