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17.26 KB
- 文档页数:2
电容器的电容[学习目标] 1.知道电容器的概念,认识常见的电容器,通过实验感知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重点) 2.理解电容的概念及定义方法,掌握电容的定义、公式、单位,并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 3.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了解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重点) 4.知道改变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方法.电容器和电容[先填空]1.电容器的组成两个彼此绝缘的导体,当靠的很近且之间存有电介质时,就组成一电容器.2.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过程内容充电过程放电过程定义使电容器带电的过程中和掉电容器所带电荷的过程方法将电容器的两极板与电源两极相连用导线将电容器的两极板接通场强变化极板间的场强增强极板间的场强减小能量转化其他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其他能(1)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公式为C=Q U.(2)物理意义: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3)单位:1 F=106μF=1012pF.[再思考]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上常用定义物体量的方法,列举你所了解的用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提示】 加速度a =Δv Δt ,电场强度E =F q ,电势φ=E pq 等.2.根据公式C =QU ,能否说电容C 与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 成正比,与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 成反比?【提示】 电容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不能说C 与Q 成正比,与U 成反比.[后判断](1)电容大的电容器带电量一定多.(×)(2)电容的单位有F ,μF ,pF,1 F =103μF =106pF.(×)(3)电容为C 的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为Q ,若电荷量增大为2Q ,则电容变为2C .(×)(4)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 是指电容器的一个极板上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5)电容器放电的过程就是两极板电荷中和的过程.(√)常见电容器及平行板电容器[1.分类.⎩⎨⎧按电介质分:聚苯乙烯电容器、陶瓷电容器、 电解电容器等按电容是否可变分:固定电容器、可变电容器2.电容器的额定电压和击穿电压(1)额定电压:电容器能够长期正常工作时的电压.(2)击穿电压:电介质被击穿时在电容器两极板上的极限电压,若电压超过这一限度,则电容器就会损坏.3.平行板电容器(1)构成:由两个彼此绝缘的平行金属板构成. (2)电容的决定因素①决定因素:两板间距离d ,两板的正对面积S ,两板间电介质的介电常数εr .②关系式:C=εr S 4πkd.[再思考]1.在选用电容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提示】注意电容器上标的两个参数即电容和额定电压.2.如图1-8-1所示,开关S与“1”端接触后,再与“2”端接触,灯泡是否发光?怎样解释?若发光,电流方向如何?图1-8-1【提示】当电源与“1”接触,给电容器充电,上极板带正电荷,下极板带等量负电荷,当电容器上电压与电源电压相同时,充电完毕,当接“2”时,电容器通过灯泡放电,放电电流是从正极板流出沿灯向下随电荷减少电压降低、灯泡逐渐变暗,放电完毕,灯泡熄灭.[后判断](1)电容器外壳上标的是额定电压.(√)(2)电解电容器使用时,正、负极不能接反.(√)(3)平行板电容器间插入电介质时电容变大.(√)(4)平行板电容器带电量为零时,其电容为零.(×)学生分组探究一对电容的理解(深化理解)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1.电容器在充、放电的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化?2.为什么说电容器的电容描述了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1.对电容的理解图1-8-2(1)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相当于直筒形容器容纳水的本领.电容相当于直筒形容器的底面积,底面积越大,水位每上升1个单位高度,水量就增加得越多,而对应的电容越大,类似地两极板间电压每升高1 V,两板就会容纳更多的电荷量.这里的“容纳”并不是指容器可盛的最大水量或电容器可带的最大电荷量.图1-8-3(2)通过Q-U图象理解,如图1-8-3所示,Q-U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其中Q为一个极板上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U为两板间的电势差,直线的斜率表示电容大小.因而电容器的电容也可以表示为C=ΔQΔU,即电容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两极板间的电压增大(或减小)1 V 所增加(或减少)的电荷 量.2.公式C =Q U 与C =εr S4πkd 的比较公式 内容C =Q U C =εr S 4πkd 公式特点定义式决定式意义对某电容器Q ∝U ,但Q U =C 不变,反映容纳电荷的本领平行板电容器,C ∝εr ,C ∝S ,C ∝1d ,反映了影响电容大小的因素联系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由QU来量度,由本身的结构(如平行板电容器的εr 、S 、d等因素)来决定第3步 例证——典例印证,思维深化一个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为4×10-8 C ,两极板间的电压是2V ,那么这个电容器的电容是多少?如果电容器的电荷量减少了1×10-8 C ,则板间电压变成多少?【思路点拨】 电容器的电容C 可用公式C =QU 计算,且电容与电荷量无关,只由电容器本身决定.【解析】 C =Q U =4×10-82 F =2×10-8 F又因C =ΔQ ΔU 得ΔU =ΔQ C =1×10-84×10-8V =0.25 V所以U ′=U -ΔU =2 V -0.25 V =1.75 V . 【答案】 2×10-8 F 1.75 V电容器电容、电荷量、电压的分析电容器的电容只由电容器本身决定,与电荷量两极电压无关,因此,在分析电荷量、电压时电容器电容不变是分析问题的关键点.第4步 巧练——精选习题,落实强化1.电容器A 的电容比电容器B 的电容大,这说明( ) A .A 所带的电荷量比B 多 B .A 比B 能容纳的电荷量多 C .A 的体积比B 的体积大D .两个电容器的电压都改变1 V 时,A 的电荷量改变比B 大【解析】 电容是电容器的固有属性,根据电容定义C =QU ,电容的物理意义是指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每改变1 V 时所改变的电荷量的多少,电容C 不表示电容器容纳或已容纳电荷量的多少.【答案】 D2.(多选)对于给定的电容器,下列是描述电容C 、所带电荷量Q 、电势差U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图线,正确的是( )【解析】 在电容定义式C =QU 中,C 由电容器结构决定,与Q 、U 无关,A 正确,B 、C 均错误,Q 与U 成正比,D 正确.【答案】 AD学生分组探究二 平行板电容器的两类典型问题(拓展延伸)第1步 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平行板电容器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2.平行板电容器电荷量或电压保持不变,当d 和s 变化时会引起哪些变化? 第2步 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1.电容器两极板始终与电源两极相连此时电容器两板间电势差U 保持不变,若用“↑”表示相关物理量增大,“↓”表示减小,则:(1)电容器极板间距离变化.(2)电容器的正对面积变化.2.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此时电容器所带电量Q保持不变.(1)电容器极板间距离变化(2)电容器的正对面积变化.第3步例证——典例印证,思维深化如图1-8-4所示是一个由电池、电阻R、开关S与平行板电容器组成的串联电路,开关S闭合.一带电液滴悬浮在两板间P点不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8-4A.带电液滴可能带正电B.增大两极板距离的过程中,电阻R中有从a到b的电流,电容器中负电荷从B到AC.断开S,减小两极板正对面积的过程中,液滴将加速下降D.断开S,减小两极板距离过程中,液滴静止不动【思路点拨】液滴如何运动决定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而电场强度又与板间电压U和两板间距d有关.【解析】带电液滴在重力和电场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电场力方向向上,电场方向向下,故液滴带负电,A选项错误.由C=εr S4kπd和Q=CU可知,当两极板间距离增大的过程中,C变小,所以Q变小,因此电容器放电,放电电流的方向从a到b,负电荷由B板经电源和电阻R流向A板,选项B错误.断开S,由C=εr S4kπd,Q=CU和U=Ed知E=4kπQεr S,Q不变,S减小,所以E增大,电场力大于重力,液滴加速上升,C选项错误.由E=4kπQεr S知,Q不变,d减小,E不变,液滴静止不动,D选项正确.【答案】 D电容器动态分析的思路(1)确定不变量:是电压U不变,还是电量Q不变.(2)用决定式C=εr S4πkd分析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变化情况.(3)用定义式C=QU及变形式Q=CU,分析电容器带电量或两板间电压变化情况.(4)由于U=QC=Q·4πkdεr S,故匀强电场强度E=Ud=4πkQεr S,可以分析电容器极板间场强变化情况.第4步巧练——精选习题,落实强化3.(多选)传感器是一种采集信息的重要器件,如图1-8-5是由电容器作为传感器来测定压力变化的电路,当待测压力F作用于可动膜片电极上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图1-8-5A.若F向上压膜片电极,电路中有从a到b的电流B.若F向上压膜片电极,电路中有从b到a的电流C.若F向上压膜片电极,电路中不会出现电流D.若电流表有示数,则说明压力F发生变化【解析】F向上压膜片电极,使得电容器极板间的正对距离变小,电容变大,电容器和电源相连电压不变,由C =QU 知Q 变大,电源对电容器充电,外电路中产生顺时针方向的瞬时电流,电流表也就有示数了,直到再次充满,B 对,A 、C 错;只要压力F 发生变化,极板间距离就变化,电容也就变化,电流表就有示数,D 对.【答案】 BD图1-8-64.如图1-8-6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与电压为U 的直流电源连接,下极板接地.一带电油滴位于电容器中的P 点且恰好处于平衡状态.现将平行板电容器的上极板竖直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 )A .带电油滴将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B .P 点的电势将降低C .带电油滴的电势能将减少D .若电容器的电容减小,则极板带的电荷量将增大【解析】 电容器与电源相连,电压U 不变,当上极板向上移动时,极板间距离d 增大,电场强度E =Ud 减小,静电力减小,带电油滴将向下运动,选项A 错误;由U =Ed 知,P 点与下极板间电势差减小,P 点电势降低,选项B 正确;由E p =qφ知,油滴带负电,电势能增加,选项C 错误;由C =QU 知C 减小,U 不变,Q 将减小,选项D 错误.【答案】 B平行板电容器与静电计结合问题的解决方法1.静电计指针和外壳分别与两块平行金属板相连接,使两块金属板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且电容器电荷量Q不变.2.由决定式C=εr S4πkd,根据所给问题中εr、S或d的变化,确定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的变化情况.注意电容器间插入电介质时意味着εr变大,电容C变大;插入金属板时意味着d减小,电容C也变大.3.根据U=QC,可确定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的变化,进而可以确定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化情况.图1-8-7(多选)平行板A、B组成电容器,充电后与静电计相连,要使静电计指针张角变大,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A板向上移动B.B板向右移动C.A、B板间插入电介质D.减少极板上的电荷量【解析】A板向上移动,正对面积S减小,或B板向右移动,距离d增大,根据C=εr S4πkd,电容C均减小,由U=QC知电势差U变大,静电计指针偏转角度增大,A、B对;A、B板间插入电介质,相对介电常数εr增大,根据C=εr S4πkd,电容C增大,由U=QC知电势差U变小,静电计指针偏转角度减小,C错;由U=QC得,减小电荷量Q,电势差U变小,静电计指针偏转角度减小,D错.【答案】AB静电计与验电器的区别及联系(1)从结构上看,除了共同具有的金属球、金属杆和指针(或金箔)以外,静电计的外壳必须是金属制作,金属球、金属杆和指针(或金箔)连接成了一体,金属外壳与地球又连接成了一体,而这两体就组成了一个电容器.(2)从原理上看,验电器的金属杆和指针因带有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从而使指针张开.而静电计的金属外壳与金属杆之间形成了电场,指针上的电荷由于受到了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了偏转.(3)从功能上看,验电器主要功能是检验导体是否带电,而静电计的功能主要是测量电势差,当然也可以检验接触的导体是否带电.。
《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作用和特点《电容器的电容》位于高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三章《电场》的第八节。
主要内容包括电容器、电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和常用电容器。
本节既是电场知识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习电磁场的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电容器学习了物理方法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对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有着特殊的意义。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电容器”对学生是一个新的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1、知道电容器的构造、作用及充电和放电。
2、理解电容的概念、公式CQ/U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公式Cε/π及其含义。
4、了解常用电容器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研究培养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看多媒体动画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重点和难点重点“电容器”对学生是一个新的知识通过学习让学生正确理解电容器及电容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4、难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知识抽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教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电容知识抽象难懂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师只是引导、启发给学生以思维空间让每个人都能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知识变的形象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讲课过程中突破难点。
为了更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为引导课前预习还用了目标导学法、为帮助理解电容用了比较法、实验法。
《了解电容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选自粤教版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7节《了解电容器》。
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及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教材。
电容的定义式是理解电容器特性的基础和前提,在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中占核心地位;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大量电场问题建立在电容器模型上,本节是《电场》一章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电容器与很多现代科技有关,根据最新课标的精神,这就是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上好素材。
本课的重点在于电容定义式的定性、定量探究过程,难点在于把实验数据转化成电容的概念定义。
二、说学情然后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1、知识方面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电场力和电场能的知识,而且有过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经历,为做好本实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学生对电容器这种非线性元件还是第一次接触,感性认识方面就比较陌生。
2、能力方面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物理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也比较熟悉;然而毕竟是十多岁的孩子,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不强,从实验数据升华到概念、规律会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上面教材情况和学生情况,我设定下面两个层面的实验目标。
知识方面,首先是了解电容器的作用及其构造。
其次是理解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流方向及能量转化;然后是定性、定量探究电容的定义式。
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要了解现代科技,培养对物理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四、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以“如何表示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为主线,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动手探究,多动脑,多动口,贯穿以观察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等实验方法,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既能掌握知识又能锻炼能力。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下面我来分析教学过程以及对应的设计思想(一)新课引入通过水容器能储存水资源,引出电荷也需要有容器来储存。
高中物理《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一、说教材: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解剖常见的电容器,了解电容器的构造。
通过实验,观察电容器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流与电压的变化,分析电荷量变化及能量转化情况。
2.理解电容概念,知道电容的单位。
3.了解电容器的类型,特性及作用。
4.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电容器的电容》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评价任务:三、说教学过程:1、(一)引入新课: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或查找资料,学生能够知道一般的容器的概念,例如水容器。
因此,可以由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入手,提出能否有一种可以容纳电荷的容器呢?从而引出电容器的概念。
课件展示电视机线路、收音机线路等家用电器中含有电容器的实物图,告诉学生应用如此广泛的电子元件就是今天学习的电容器,从而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实验演示利用自制电容器放电游戏引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教师以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电磁感应静电场的有关规律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通过观察与体验,为学生下一步构建电容器模型和了解电容器储电功能提供感性认识。
得出1、电容器(1)电容器的构造及功能(2)电容器的充放电(动画演示)示意图设计演示实验实验演示与小组讨论探究电容器储存电荷量与电势差的关系(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怎样定量控制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设计改变电荷量的方法,学生将库仑利用的平分电荷量的方法,迁移用来解决测量电荷量的实际困难。
引导学生讨论优化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得出电容电容(类比法理解比值定义法)演示实验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控制变量法)问题:阅读教材中“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部分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容器的电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电容器的电容》是高中物理选修 3-1 第一章《静电场》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电场强度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容器储存电荷的特性以及描述电容器储存电荷能力的物理量——电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电场中的电学元件有更深入的理解,为后续学习电容器在电路中的应用以及电磁学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的衔接:它是电场知识的延续和拓展,将电场的概念与实际的电学元件相结合,使学生对电场的理解更加具体和深入。
2、方法的渗透:在探究电容的定义和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3、应用的基础:电容器在电子电路中广泛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理解和应用电容器的相关知识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学情分析1、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电场的基本概念,如电场强度、电势差等,对电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电容器的概念和电容的物理意义可能比较陌生。
2、学习能力: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3、心理特点: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验,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需要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及常见的电容器。
(2)理解电容的概念,知道电容的定义式、单位及其物理意义。
(3)了解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式,知道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电容器的电容》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电容器的电容》是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中第8节内容。
电容器的电容是本章教学的难点,近几年高考中关于电容器的命题频率很高。
电容器结合了力和能两方面的知识,是三种无源电子元件(电阻、电容、电感)之一,在电子线路中其应用非常广泛。
这一节主要任务是学习电容器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电容器的定义及电容器的结构。
(2)明确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3)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定义C=Q/U,并能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习惯。
3.教学重点电容器的电容4.教学难点电容的引入及其解释二.学情分析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
三.说教法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实验法,归纳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日光灯启动器,电源,导线,电容器,灵敏电流表,开关等。
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教师提问,学生集体回答。
引入新课概念—电容器。
(复习引入,强调电荷的产生是比较常见的,为有效引入新概念做好铺垫,同时复习了物体带电方式。
)2.进入新课(1)电容器直接给出电容器的概念,教师提问,同时和学生一起观察研究日光灯的启动器里的电容器,让学生动手亲自试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观察能力。
得出电容器的构造及其符号。
(2)电容器的充放电教师提问电容器充放电,让学生自己设计画出电路图,教师再运用多媒体展示已画好的电路图,解释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理解充放电过程。
板书U=Ed的关系。
(3)电容通过上面的实验引出电容这一抽象的概念。
(4)电容器的应用及种类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电容器的应用。
3.小结五.板书设计(1)电容器的概念电容器的构造符号电容器的充放电Q,E,U三者的关系(2)电容的概念单位。
2019-2020年高中物理选修3《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一、说教材1、在教材中的地位《电容器的电容》是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中第8节内容。
本章从电场力和电场能两个角度出发,研究了电场的基本性质。
电容器结合了力和能两方面的知识,是三种无源电子元件(电阻、电容、电感)之一,在电子线路中其应用非常广泛。
这一节主要任务是学习电容器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a.知道电容器的概念及构造,认识常见的电容器;b.理解电容的概念及定义方法,掌握电容的定义式、单位,并会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c.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了解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知道改变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大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a.通过实验感知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b.通过电容与水容器的类比,体会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c.通过探究试验找出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本节学习,让同学体会电子元件的奇妙,增强对电子线路的好奇心,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b.通过探究试验,增强学生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并在实验中体会探索规律的艰辛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
3、重点与难点(1)电容器的概念及构造,充、放电过程;(2)电容的概念及定义方法;(3)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高中阶段教师必须对一些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解决问题。
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类比法教学本节利用水容器水量与水面高度关系来类比电容器带电量与电压的关系。
可以帮助学生对电容的理解。
3、探究式实验教学本节课加入了学生利用电容表自主探究平板电容器的电容与极板正对面积、极板距离、介电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使学生在探索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找出自己渴望得到的答案。
三、说学法1、课程开始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初步对电容器的构造,掌握电容器的应用就是通过充电和放电实现的;2、在学习电容的概念时,利用水容器盛水来类比电容器容纳电荷,让学生在对比中利用正迁移,帮助对新知识的理解;3、在研究电容的三个决定因素时,彻底的颠覆了教材上的实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在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人教版选修3-1 第一章第8节《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浙江省象山中学何海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容器的电容》,所选用的教材是人教版选修3-1。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高中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8节的内容。
这可以看作是对电场的相关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学习交变电路、LC振荡电路的必备知识,在恒定电路中也有相关应用。
近些年高考中,平行板电容器也是一个命题频率较高的知识点,生活中电容器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电子元件。
所以无论从高考角度还是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节教学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2、学情分析知识方面:(1)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场力和电场能的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对于电容器这样的非线性元件却是第一次学习遇到。
由于电学概念比较抽象,加之一般学生对电现象的感性认识又较少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电学时普遍感到比较困难,所以电容器概念的教学成为本节的难点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多增设实验,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快,且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再加上学生的感性认识,就给学生对这一知识内容的学习也造成一定的障碍,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学习难点。
(3)在静电场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很明确的知道验电器是用于检验电荷的存在及多少的,但本节课中的验电器却变身为静电计,这需要学生在理解电容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其中的原理,给学生在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是设立了很大的障碍。
能力方面: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也较熟悉高中物理常用的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比值定义法等,对物理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也有一点的了解。
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面对电容器这个现代学生很难遇到且工作过程特殊的电学元件,学生的能力还是稍显欠缺。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一〕教材分析⒈教材地位与作用《电容器、电容》是高考的热点,是电场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学完匀强电场后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交流电路〔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和电子线路〔电磁振荡〕的预备知识,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从知识上要求学生了解电容器的构造、作用,明确电容器的两种工作方式,掌握电容的概念,并会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
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空间想象、动手、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⒊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确定电容公式的建立、理解与应用为本节的重点。
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所用的教材确定冲、放电的过程的建立为难点。
〔二〕教材处理新教材中《电容器、电容》一节把电容器的概念和平行板电容器两局部内容编排在一起,形成两个重点,课堂容量大,难点集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底差、能力低、空间想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那么下,大胆进行改革,把教材的地二局部内容《平行板电容器》放到了下一节进行,从而使本节内容紧凑、容量适中、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对电容器的冲放电过程教材说的过于简单,加上内容抽象,微观运动又无法演示,学生接受困难;而这局部内容又是后面学习电磁振荡的根底,为突破难点,不仅用实物演示,还采用了计算机模拟,让学生亲眼看到了电子的运动过程为后面教学铺平了道路。
对电容器的构造教学,让学生亲手扒开电容器,使学生感到可信,通过动手实验,本来不易于接受的较为陌生的电容器构造,一下变清楚了,使学生认识到就是前面讲过的两块平行金属板,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使动态的微观世界真的动了起来,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教学方法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教育心理理论,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1>动静结合。
关于《电容器的电容》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电容器的电容》。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电容器的电容》位于静电场这章的第七节,是本章的重点。
本节介绍了电容器这一重要电学元件,电容器是三大无源电子元件之一,是学习振荡电路的基础。
本节不仅巩固了电势差这一知识点,而且为下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提供知识背景,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意在使学生感受“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归纳分析,掌握知识技能,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电容器的电容》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我将教学重点设计为:(1)电容概念的理解。
(2)电容器带电量Q与电势差U之间的定量关系。
因为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传统接受式教学相对应的方式,旨在强化学生的体验,懂得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获取的方法,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最终理解核心知识。
我将教学难点设计为:(1)电容物理意义的理解。
(2)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因为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探究的能力有待提高,对知识的整合归纳分析技巧又欠缺,所以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静电场已有一定的认识,且具备了电荷量和电视差等知识基础,但在空间想象、问题本质的分析等方面还较为薄弱。
在认知能力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见到电容器的,但学生对电容器的功能和相关性质是很陌生,学生对电容器电量和电压的关系不太清楚,很难理解电容的概念。
鉴于上述学情,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实验法、讲授法、类比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式教学逐层突破重点难点。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观察、实验、探究,使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又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了电势差、电场强度、电荷量等物理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电容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电学元件,因此在引入电容器的概念时采取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规律的教学策略,通过实验和实物展示,首先让学生对电容器的作用、构造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引入电容的概念时,先由学生根据实验猜想电容器的电荷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再利用传感器实验定量的得出具体数据,通过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通过与水容器的类比,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电容概念的理解。
3、教学手段:网络创新教学平台、PPT、动画课堂、实验演示、教学视频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能够知道一般的容器的概念,例如水容器。
因此,可以由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入手,提出能否有一种可以容纳电荷的容器呢?从而引出电容器的概念。
课件展示电视机线路、收音机线路等家用电器中含有电容器的实物图,告诉学生应用如此广泛的电子元件就是今天学习的电容器,从而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1、电容器(1)电容器的构造及功能(2)电容器的充放电(动画演示)
2、电容
(1)电容(类比法理解比值定义法)(2)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控制变量法)
3、常用电容器
(三)课堂小结:
(四)讲解例题,能力训练。
(五)总结结论,强化认知:
1、电容器的电容大小决定于电容器本身,即C由ε、S、d共同决定,与Q和U无关。
2、电容反映了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大小,电容器不带电时,电容不受影响。
五、说板书设计:
1、电容器(1)电容器的构造及功能(2)电容器的充放电
2、电容(1)电容(2)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3、常用电容器
六、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即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