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学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05 KB
- 文档页数:1
王著教帝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王著教帝学书太宗①朝②,有王著③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⑤,数遣内侍⑥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⑧益也。
⒈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百姓多闻其贤B、其如土石何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D、其一犬坐于前⒉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又以问著,对如初⒋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⒈C⒉更加;精益求精。
益于、得益;受益匪浅⒊皇上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匆忙的说好,恐怕皇上并不明白书法的深意。
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还是像原来一样。
4 、要求严格,循循善教,深谙引导之方的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又以问著,对如初。
宋太宗统治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快就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
在太宗处理政物之余,喜欢练习书法,曾经数次让内侍拿着自己的作品让王著品评,但每次王著都说不够好,于是太宗更加用心地去练习。
太宗再一次让侍从拿着他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和起初一样。
有人询问王著的用意,王著说:“皇上的书法本来就很好了,但如果马上说书法写得好,恐怕皇上不再会像原来一样用心了。
”这之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说这都得益于王著的勉励。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诊断性联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往往喜欢将小说与《史记》比附,在与《史记》比附的评点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
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
“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之“事”乃实有之事,系本真之事,后者之“事”乃虚构之事,即逼真之事。
“以文运事”是根据“事”而“算计”成文,“因文生事”则要顺着“笔性”“削高补低”。
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游传》是“因文生事”。
金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回评中云:“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
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
若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
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也,司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司马迁之文之料也。
”金圣叹认为“史”可以止于“事”,但司马迁不满足于“史”的叙事,而志在“文”,在记录人物言行和事件发展时,他较多地采用生活化的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史记》文采恣肆。
“所叙之事”乃“文之料”,“以文运事”即作者算计先生成之事,写成的仍然是“史”,但“以文运事”的加入使“史”带上了“文”的色彩,金圣叹将《史记》与“杜诗”《左传》《西厢》《庄子》“韩文”一起列为“才子书”,说明他是以“文”的眼光看待《史记》的。
史书之“以文运事”,既强调作者要尊重“事”,又强调作者要注意运用“文”的技巧。
《史记》之所以没有沦为史实的干巴巴的罗列和编排,全在乎司马迁文才之高,他在史料和史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让“事”皆着我之色彩。
“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从“事”的层面上讲,史书在面对史实的时候,只能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不能将甲事写成乙事,也不能将甲某写作乙某。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目录(一)敏慧1、黄琬巧对2、神童庄有恭3、曹植聪慧4、鲍子难客5、曹绍夔捉“怪”6、杨亿巧对7、解缙敏对(二)学习8、承宫樵薪苦学9、桓荣勤学不倦10、宋太宗学书11、崔景偁拜师12、为人大须学问13、读书五失14、颜回好学(三)仁爱15、张孝基仁爱16、陈实与“梁上君子”17、赵简子元日放生18、邓攸弃儿保侄19、张之万之马20、王安石辞妾21、宋仁宗忍饿22、范仲淹罢宴23、顾荣施炙24、逆旅主人无情(四)诚信25、陆元方卖宅26、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27、杨万里与“诚斋”28、和氏璧29、幽王击鼓(五)品性30、许生端方31、王安石待客32、范文正正直33、王安国直言34、海瑞清廉35、吕蒙正不记人过36、梁鸿尚节37、蹇材望伪态(六)文艺38、米芾索帖39、赵孟頫过扬州40、欧阳修不喜释氏41、唐伯虎识破术士42、朱文公受骗43、章惇书绝壁44、李白之死辨误(七)政事45、隽不疑之母46、徐有功秉公执法47、王翱秉公48、么恩与公法49、晋平公游于河50、子产不毁乡校51、董阏于法无赦(八)奇闻52、商陵君养“龙”53、钱货入瓶54、田真兄弟55、樵夫毁山神56、奇鹰57、雉鸟报复58、桑中生李59、县令捕捕蝗60、天敌(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宋太宗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宋太宗学书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阅读练习】1、解释:①善②刻意③临④或⑤遽⑥绝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②又以问著③书固佳矣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参考答案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
3.王羲之。
译文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
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许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
(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
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
”从那以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和古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皇上规劝的成果。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注释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
朝,临朝,统治。
2.听政:处理政务。
3.内侍:此指太监。
4.规:告诫。
5.益:更加。
6.者:……的人。
7.法:方法,窍门。
8.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9.留心:注意,注重。
10.笔札:此处指书法。
11.数:数次、许多次。
12.遣:派遣。
13.示:给…看。
14.刻意:专心。
15.善:好。
16.临:临摹。
17.或:有人。
18.绝:极。
19.遽:马上,立刻20.恐:担心。
21.规:规劝。
22.固:固然。
成语补充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
意为已经很好了还求更加完美。
寓意启示本文通过宋太宗喜爱学书并且在王著:“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王著教帝学书阅读答案王著教帝学书阅读答案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
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⑤遽:匆忙。
【试题】1、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姓多闻其贤B、其如土石何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D、其一犬坐于前2、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 ___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以问著,对如初。
4、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1、C2、更加;精益求精。
3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4、要求严格,循循善教。
(能紧扣内容答出其特点即可)。
【译文】宋太宗统治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领会到其中的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
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太监去送给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说不够完美,太宗更加尽量地模仿得像。
(太宗)又让侍从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和起初一样。
有人询问为什么不够完美,王著说“皇上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如果匆忙地说好,恐怕皇上不再(像原来一样)用心了。
”这之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说这都得益于王著的规劝。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宋太宗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节选自《宋书·沈演之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沈演之字台真,吴兴武康人也。
演之年十一,尚书仆射刘柳见而知之,曰:此童终为令器。
家世为将,而演之折节好学,读《老子》日百遍,以义理业尚知名。
袭父别爵吉阳县五等侯。
郡命主簿,州辟从事史,西曹主簿,举秀才,嘉兴令,有能名。
元嘉十二年,东诸郡大水,民人饥馑,吴义兴及吴郡之钱唐,升米三百。
以演之及尚书祠部郎江邃并兼散骑常侍,巡行拯恤,许以便宜从事。
演之乃开仓廪以赈饥民,民有生子者,口赐米一斗,刑狱有疑枉,悉制遣之,百姓蒙赖。
转别驾从事史,深为义康所待,故在府州前后十余年。
后刘湛、刘斌等结党,欲排废尚书仆射殷景仁,演之雅仗正义,与湛等不同,湛因此谗之于义康。
尝因论事不合旨,康变色曰:自今而后,我不复相信!演之与景仁素善,尽心于朝廷,太祖甚嘉之,以为尚书吏部郎。
十七年,义康出籓,诛湛等,以演之为右卫将军。
景仁寻卒,乃以后军长史范晔为左卫将军,与演之对掌禁旅,同参机密。
二十年,迁侍中,右卫将军如故。
大祖谓之曰:中领卫,望实优显,此盖宰相便坐,卿其勉之。
上欲伐林邑,朝臣不同,唯广州刺史陆徽与演之赞成上意。
及平,赐群臣黄金、生口、铜器等物,演之所得偏多。
上谓之曰:庙堂之谋,卿参其力,平此远夷,未足多建茅土。
廓清京都,鸣鸾东岱,不忧河山不开也。
二十一年,诏曰:总司戎政,翼赞东朝,惟允之举,匪贤莫授。
侍中领右卫将军演之,清业贞审,器思沈济。
右卫将军晔,才应通敏,理怀清要。
并美彰出内,诚亮在公,能克懋厥猷,树绩所莅。
演之可中领军,哗可太子詹事。
晔怀逆谋,演之觉其有异,言之太祖,晔寻事发伏诛。
迁领国子祭酒,本州大中正,转吏部尚书,领太子右卫率。
虽未为宰相,任寄不异也。
(节选自《宋书·沈演之列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十七年,义康出籓出:贬谪。
古诗宋太宗学书翻译赏析文言文《宋太宗学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词原文如下:【原文】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着,着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着,对如初。
或询其意,着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着之规益也。
【注释】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
朝,临朝,统治。
2听政:处理政务。
3内侍:此指太监。
4规:告诫。
5益:更加。
6者:……的人。
7法:方法,窍门。
8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9留心:注意,注重。
10笔札:此处指书法。
11数:数次、许多次。
12遣:派遣。
13示:给…看。
14刻意:专心。
15善:好。
16临:临摹。
17或:有人。
18绝:极。
19遽:马上,立刻20恐:担心。
21规:规劝。
22固:固然。
【翻译】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着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
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许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着看,王着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
(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着/b/19571,王着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
有人问他的意图,王着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
”从那以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和古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着对皇上规劝的成果。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宋太宗学书翻译和原文]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篇(一):有关文言文翻译教案有关文言文翻译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了解翻译常见错误,强化翻译基本功,提升翻译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和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提升翻译文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一)、翻译下列句子,谈翻译心得: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译文:明天不可不一大早亲自来向大王道歉。
2、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译文: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是能够)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二)、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总结归纳:1、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注意词语的语法特点:包括古今意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情况。
2、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3、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宋太宗学书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
②听政:处理政务。
③内侍:此指太监。
④规:勉励。
⑤益:得益。
【文化常识】“翰林”及“翰林院”。
“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
“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
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优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进士担任某种官职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
“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
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
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善②刻意③临④或⑤遽⑥绝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②又以问著③书固佳矣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10.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
3.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