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种群和物种的保护(2)
- 格式:ppt
- 大小:759.00 KB
- 文档页数:90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的数量及分布。
2.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的措施。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地球物种(1)数量:500万~5 000万种。
(2)分布:3/4生活在热带地区。
(3)寿命:平均大约为 500万年。
(4)自然灭绝:平均 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1.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增加。
2.物种灭绝的种类:植物和昆虫为主。
3.物种的作用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无从估计。
4.人类的措施扭转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现象。
(√)2.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 3.随着人口的加速增长,物种灭绝有加速的趋势。
(√)4.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要把所有濒危动植物移出原生长地,移入动植物园进行特殊管理和保护。
(×)5.我国在黄河三角洲上发现大面积的野生大豆种群,国家有关部门下令大力保护。
保护野生大豆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A )A.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从中获取人类有用的生物基因B.野生大豆是上等的饲料,经济价值高C.野生大豆的水土保持作用比较其他植被强D.野生大豆是常见的美化绿化植被知识点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探究]读教材P67图4.13,探究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300年来世界人口数量呈________趋势,世界物种灭绝数呈________趋势,两者之间呈________相关。
(2)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结论或推论?(3)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答案:(1)上升上升正(2)人类活动(人口增多)加速了物种灭绝。
(3)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将濒危物种移入适宜环境——迁地保护和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离体保护以及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措施。
保护濒危物种措施“截止到____年底,我国共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____处,总面积近____万公顷,使____%的野生大熊猫个体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发展到近____只,野生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而白鳍豚同样作为我国的独有物种,____年代初有____多头,____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____年不足____头,进入____年的时候,据估计白鳍豚大概仅剩二三十头了,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而目前的濒危等级为功能性灭绝。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叫“SOS东方美人鱼”的电视剧,主要是呼吁人们对白鳍豚的重视和保护。
转眼十多年前过去了,白鳍豚已经被宣告功能性灭绝了。
这种呼吁和宣传似乎显得非常的无力。
同样是濒危物种,在感性角度来看也都是招人喜爱的动物,但是白鳍豚和大熊猫的命运却相差甚远。
也许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是两者的物种特征或者生活环境决定了保护的难度和结果上的差异。
但是在我国或多或少,大熊猫由于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而获得了“优待”。
很多人知道中国的大熊猫,但是却少有人知道中国的白鳍豚。
和环境污染不同,生物多样性问题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所以人们往往认识不到物种快速地、不正常地灭绝对于整个地球和人类有着怎样的影响。
除了一些热爱自然的人出于感情而为那些灭绝的物种伤感之外,更多的是科学家在单方面地告诉人们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相反的事实:日本仍然在大量地捕鲸,墨西哥漏油事件威胁到了很多生物的生存环境,联合国的报告称本世纪三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灭绝。
提出保护濒危物种的口号本身很简单,也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
但是到底应该怎样去保护这些濒危物种?面临那么多要灭绝的物种,我们又应该选择去保护哪些呢?物种的生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它与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破坏都密切相连,这导致濒危物种的保护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每个珍贵物种的背后都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来驱使人们不顾其灭绝的危险而一再放纵自己的行为,所以使得物种非要到达濒危的状态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往往为时已晚,然后我们也只能为它们的灭绝而一声叹息。
普通生态学第四章种群生态学总结第四章生物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数量特征:种群具有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进化、适应能力种群生态学:就以生物种群及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群体属性,包括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统计特征、数量动态及调节规律、种群内个体分布及种内、种间关系。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大小(Size):一个种群的全体数目多少。
密度(Density):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数目;相对密度公式:D=n/a·t 粗密度(Crude Density):是指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是指单位栖息空间(种群实际所占据的有用面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密度的测定:绝对密度:(1)普查法:如人口普查2)取样调查法:木本:n/10m2;草本及农作物:n/1m2;水体:n/15ml;动物:标记重捕;相对密度:盖度,频度,丰度…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1)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2)种群对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的高低;(3)生物种群营养级的高低;(4)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如同化能力的高低等)“饱和点”和最适密度:当环境中拥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最丰富、环境条件最适应时,某种群可达到该环境下的最大密度,这个密度称为“饱和点”。
维持种群最佳状况的密度,称为最适密度。
拥挤效应:在这个拥挤的环境里,虽然食物、饮水和筑巢材料很丰富,但动物的行为发生了异常。
引起拥挤效应。
2.年龄结构:各个年龄或年龄组在整个种群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年龄结构;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对分析种群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价值从生态学的角度,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
(1)增长型: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幼中年个体除了补充死亡的老年个体外还有剩余,所以这类种群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0 绪论1、美国生态学家E. Odum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他的《生态学基础》与以前的不同,它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对教学和研究有很大影响。
泰勒生态学奖。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模型研究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
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103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4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
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12第二章能量环境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生物的昼夜节律、生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之为光周期现象。
19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是动物的光周期现象的一种。
温带和寒带地区,大部分兽于春秋两季换毛,许多鸟每年换羽一次,少数种类换两次。
实验证明,鸟兽的换羽和换毛是受光周期调控的,它使动物能够更好地适应于环境的温度变化。
20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根据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把动物分为: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24休眠:是内温动物对冬季寒冷和食物资源减少的一种适应。
啮齿目、食虫目、异手目,高纬度温带地区。
冬眠状态:代谢率降低,体温与环境温度相差不大;环境温度过低,威胁到生命的时候,随时醒觉。
北方小内温动物对寒冷适应的另一种生理表现为异温性。
时间异温性使动物产生日麻痹和季节性麻痹---冬眠和夏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