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古诗文赏析《春望》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4
《春望》全文及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
国家已经破碎,然而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本该是繁华热闹的,但如今却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一个“破”字,让人触目惊心,直接点明了国家遭受战乱的惨状。
“在”字则凸显出山河的永恒,即使国家动荡,山河依旧。
而“草木深”则进一步描绘出了城市的荒凉,无人打理,杂草肆意生长。
这两句诗通过对山河和草木的描写,展现出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破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花和鸟。
因为感慨时事的艰难,看到盛开的花朵反而落泪;因为与亲人离别,听到鸟鸣声也感到心惊。
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愁。
花本应是美好的象征,但在此时却让诗人落泪;鸟声通常是悦耳的,此刻却让诗人惊心。
这种反常的感受,恰恰反映了诗人在战乱中的不安和伤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烽火不断。
在这样的动荡时期,一封来自家人的书信显得无比珍贵,价值万金。
这一句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隔绝和思念之苦。
人们渴望得到亲人的消息,渴望知道他们是否平安,而一封家书就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安慰和希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为忧愁而不断地挠头,以至于头发越来越少,短到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愁苦和焦虑。
他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安危牵挂,内心的煎熬让他身心俱疲。
整首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烘托出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亲人的思念。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在韵律上和谐优美,而且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1【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
国破:指安禄山起兵反叛,攻破长安城,也兼指国家遭战火破坏。
山河在:极言战争破坏的严重,除山河之外更无余物。
草木深:是说人烟稀少而致草木横生,形容荒凉。
【译注2】“国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王朝时辉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旧,“城春”指长安的春天本是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生机盎然。
但“草木深”显示出杂草丛生,树木苍苍,一片凋敝荒凉的景象,与“春”形成鲜明的对比,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战乱后城池残破,人迹稀少的荒凉萧条景象。
[例]“炼狱火花”是“孤岛”写生,当时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孤城落日,敌忾同仇,表达的多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
(柯灵《〈柯灵散文选〉序》)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
[例]我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深”的感慨。
这城,肯定是带城墙的。
不带城墙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
(车前子《带城墙的家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
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
2.感时:感慨时局。
恨别:深恨离别。
花溅泪:对花溅泪。
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
下“鸟惊”句同。
3.烽火:战火。
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
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
4.搔:《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
浑:简直。
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
《春望》的原文及赏析《春望》的原文及赏析【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感伤时事,看到花开时泪水溅到花上;怨恨离别,听到鸟叫也使我心惊不安。
感时花溅泪:这两句有人认为是拟人写法,即花儿伤时,洒下眼泪; 鸟儿恨别,心惊鸣飞。
【译注2】写安史之乱时感时伤别的思想感情。
意谓因感伤时事,面对盛开的花朵也流涕兴悲;回忆离乱中与家人隔绝时的情景,听到鸟声和鸣,反而更感孤身在外的愁恨。
以丽景衬哀情,其哀倍增。
含蓄深沉,真挚动人。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因感伤时事或生离死别而悲伤。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当一个星期后,我离开西安时,我的心头仍然十分依恋七贤庄一号的灯光。
(徐子芳《七贤庄一号的灯光》)二、用以形容移情现象,即人在伤心悲哀的时候,会移情于物,觉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令人悲愁或与人同悲。
[例1]人在悲哀的时候,伤人堕泪,感到心灰意冷,悲观绝望,看世界的一切都是死灰色,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镜流、李树珍《中的心理学》)[例2]只在世界上有了人——万物之灵的人,才会拿自己的感情,赋予在无情的万物身上!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句子,古今中外,不知有千千万万。
(冰心《病榻呓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破:指长安沦陷。
古人称京都为国。
山河在:大自然的山河依旧存在。
②此句意谓春天的城市,草木长得很茂盛。
暗示居民多已逃亡,人烟稀少,故杂草丛生。
③此句意谓诗人感伤时局危殆而溅泪,觉得花上的露水也是为时局溅泪。
时:时局。
④此句意谓诗人愁恨与家人隔绝,觉得鸟儿也为恨别而心惊。
⑤烽火:指,古代边防军发现敌人进犯即燃起烟火向京城报警,称烽火。
三月,指时间很久。
⑥家书:亲人的消息。
其时杜甫家属在鄜州,不通音信。
抵万金:值万金。
极言其难得可贵。
高考古诗词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高考古诗词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春望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春望》译文及注释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春望诗歌鉴赏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春天长安城的景象,并抒发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之情。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起笔便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衰之感。
他描述了长安城被战争破坏,但自然景色依然壮丽,草木茂盛。
这一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心中的悲凉。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以花和鸟为媒介,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他感到悲伤,以至于看到花都像是在流泪;他心中痛苦,以至于听到鸟的叫声都感到惊心。
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既生动又含蓄,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以家书为引子,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由于战争的原因,家书变得比万金还要珍贵。
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忧虑。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以自己的白发为描绘对象,强调了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
这一描绘非常具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和对战争的深深忧虑。
在杜甫的笔下,春天不再是生机勃勃的象征,而是破败和痛苦的代表。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极高,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艺术技巧。
《春望》古诗赏析春望,作者杜甫,是一首以对春望景色的赞美为主题的古诗。
诗中通过对大地春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之情。
这首诗具有豪迈激昂、情感真挚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
诗的前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直接点出了诗人所关注的背景,以及春景融入其中的方式。
作者通过“国破山河在”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战乱蹂躏的现实,隐喻了国家的破败和动荡。
而后面的“城春草木深”则表现了春天依旧来临的现象,城市中的景色依然美丽。
这样的对比,强调了春天和国家繁荣的反差。
接着,诗中出现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两句。
这是对人们由于战乱而感到悲伤的真实反映。
人们在对比春天的美景和国家的不幸时,情感化为泪水。
而“恨别鸟惊心”则是形容人们被战争惊扰所感到的心痛。
随后的两句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继续揭示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苦和痛苦。
烽火连绵数月不断,说明战乱不愿结束,人们的生活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而家书的价值被赋予了无法估量的万金,显示了无法与财富等价的情感。
接下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描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痛苦,使人顿感衰老、心力交瘁。
白发搔短,形容人们年老的头发未能生长,衰颓明显。
而“浑欲不胜簪”则体现了忧虑之情,人们心灰意冷,勉强将希望寄托。
最后,“小儿呼冠乐,班姬应难竝”以冯唐事简述冯唐知道自己儿子离得越远越能说成文了,所以他哈哈一笑,并和朝班宫管理们来了个应住难出式意除了难不出的人,其他人都能走让政事堂位保持在党内。
是诗中的疑问,增强了整首诗的深情和危机感。
总的来说,《春望》这首古诗揭示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诗中通过对春天的描绘,折射出了作者对朝政动荡感到担忧和悲痛的心情。
同时,诗中的用词精准,形象生动,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春望》这首古诗的赏析,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杜甫的才华横溢,还能够深入地了解到大唐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精心整理爱国古诗《春望》杜甫赏析_古诗大全春望朝代:唐代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ū)州城外羌村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鉴赏语句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Fū)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明无人矣。
,两意相反。
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
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直到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古诗内容简介一、原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衍生注释:1. “国破”:国家被攻破,这里指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
2. “感时”:感伤时局。
3. “恨别”:悲恨离别。
4.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5. “万金”:极言家书的珍贵。
6. “搔”:挠,这里指因忧愁烦闷而不停地抓挠头发。
7. “不胜簪”:插不住簪子。
胜,承受、胜任。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三、赏析:主题方面,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主要反映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情感上,充满着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多重情感。
诗人开篇看到山河依旧但国家已破碎,春天来到城中却只有荒草丛生,这一对比描写,尽显国都的荒凉破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破碎、亲人离散的那种悲痛之感转嫁到花和鸟身上,仿佛花也在落泪,鸟也在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深刻地写出战争时间之长,与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书显得无比珍贵。
最后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因为忧愁而白发渐少,头发稀疏得连簪子都插不住了,细致地刻画了诗人的悲伤之情,从对国到家,再到自己,层层递进的情感抒发,感人肺腑。
四、作者介绍:《春望》的作者是杜甫。
杜甫可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见证了各种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等情况。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的诗歌里多反映社会现实,描写人民的生活。
老杜这人非常有情怀,忧国忧民的思想贯穿他的大多数诗作,像《三吏》《三别》这些名篇都是他这类风格的体现。
他这人的人生也比较坎坷,四处漂泊,不过也正因为这一路的经历,才使得他能写出这么多伟大的作品。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一次历史课上,老师讲到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状时,说道:“当时的情形正像杜甫在《春望》里描述的那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了,尽管山河还在,可春天的长安市内却满是荒草丛生,一片凋零衰败的景象。
杜甫《春望》注释及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杜甫《春望》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1,城春草木深2。
感时花溅泪3,恨别鸟惊心4。
烽火连三月5,家书抵万金6。
白头搔更短7,浑欲不胜簪8。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翻译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春望》赏析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
《春望》就是如此。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
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
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
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
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
因此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
历来称赞此诗人移情于景的手法新颖,但它能够感人还是得力于开头两句的深刻含蕴。
一春三月,烽火不息,所以家书难得,可邸万金。
两句是因果关系的流水对,这一年的正月,李光弼正与史思明战于太原,郭子仪进击河东,叛将安守忠自长安向武功出兵,长安、鄜州都卷入战事,自然音问难通。
《春望》诗歌鉴赏《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原文如下原文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九年级古诗词复习(八上)(一)《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中那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①“破”字用得好,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②“深”字用得好,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使人满目凄然。
3.细读一二句,说说杜甫望见了那些景像?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京城的荒凉和春天的绚丽景象。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5.首联中“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融情于景,表现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景象,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
6.从全诗来看“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国家残破(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7.欣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都是使动用法,作者通过花鸟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像烟雾一样,朦朦胧胧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
1.前两句写了那些景象?诗的首句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2.两个“笼”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两个“笼”字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迷茫的景象。
3. 欣赏“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采用曲笔,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实际上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4.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5.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风时局的忧愤。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译文:诗人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
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
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1.“僵”“孤村”写出诗人的什么状态?一个“僵”字,写出诗人晚年生活凄凉,孤苦无助。
“孤村”写出诗人处境的艰难,年老体衰。
2.“风吹雨”象征着什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命运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3.欣赏“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者通过风雨,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把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自然巧妙,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4.全诗表达了作者的怎样感情?表达了作者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赤诚的心用来光照史册。
1.首联写了那两件事?①作者因科举而做官。
②在国家危急存亡时起兵抗元。
2.颔联可以看出国家和诗人分别出处在怎样的境地?大宋国势的危亡和诗人一生的坎坷,时起时沉的命运。
3.欣赏“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运用对偶,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发忧虑不安的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分析诗人在此联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1.哲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表现了诗人的高远志趣和旷达胸怀。
2.说说这首诗与古代其他送别诗有什么区别?摆脱了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低沉的情绪,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3.其他的送别诗:①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②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浩荡”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写出了离别时的愁绪无穷无尽。
2.欣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护花”是崇高精神的象征,作者以落花自比,把花比着新生命,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追求(七)《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1.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望”字,二是诗句中的“会当”一词。
2.这首诗中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钟”两字,历来被人称道。
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好在何处?“割”字夸张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阴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
“钟”字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上,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3.欣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的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4.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洋溢着青年诗人蓬向上的朝气与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
(八)《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走在西湖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早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争”“啄”两个动词的好处。
“争”“啄”两个动词,写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生机勃勃和春光给大自然带来的活力。
4. 诗中直接抒情的是那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九)《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个意象的寓意是什么?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困难。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睛前的困难吓倒。
3.欣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以“浮云”为喻,反应了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反应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十)《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1.“压”的妙处“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的艰难处境,淋漓尽致的揭露出来。
2.找出诗中描写色彩的词语?分析它们有什么作用?黑云、夜紫、燕脂、红旗等词,突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十一)《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俘虏。
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1“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①抗清事业难成。
②老父已殉国老母还在。
③妻子有孕在身。
2.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作者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