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层次人才集聚途径之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59.77 KB
- 文档页数:4
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政策效应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福建省积极推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引才计划、创业担保贷款、人才税收优惠等。
本文将就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政策效应进行探讨。
一、引才计划福建省实施“青千计划”、“百千万工程”、“闽江学者”等引才计划,鼓励高层次人才到福建省创新创业。
据统计,2015年至2019年,福建省各级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497人,包括两院院士、杰出人才、青年千人、海智计划拔尖人才等。
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仅增强了福建省的创新实力,还促进了福建省科技与经济发展。
他们在福建省参与创新创业,技术人才经验丰富,能够带动福建省人才队伍的壮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为福建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创业担保贷款福建省通过实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来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为创业者提供无担保贷款支持。
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根据不同创业项目的需求,获得不同数额的贷款。
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福建省的创新创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降低了创业人才的融资成本,鼓励创业者积极创新,提高成功率和创业效益,同时也推动了福建省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三、人才税收优惠福建省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来吸引和鼓励高层次人才。
该政策主要是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如免税、减免等。
在福建省工作并达到一定工资收入的高层次人才,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旨在吸引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前来福建创新创业。
该政策的实施,为福建省引进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
他们为福建省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也使得福建省的税收收入得到了提高。
总结:上述政策及措施的实施,为福建省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它们也起到了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今后,福建省应继续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集聚,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加全面、优化的政策创新服务,为福建省未来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加强福建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加强福建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摘要:高校高层次人才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
在认识福建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的根底上,分析了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制订规划、健全管理机制、营造良好气氛、拓宽建设渠道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福建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校是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的主要聚集地,是全省知识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
由于历史的演进及地理区位的制约,福建的高校数量少,高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全国排名靠后。
据中国科教评价网的最新评价结果,2021年全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名中福建省排名第18位,处于中下水平;在入选的131所全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名中,福建仅有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入选,综合竞争力排名仅分别居第21位和第84位。
【1】如何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强高校效劳经济社会的开展能力,已成为福建省高校建设和开展中的中心问题。
而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福建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1.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总量分析近几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得到不断开展。
至2021年9月底,福建省已累计聘任闽江学者155名。
在高级职称教师人数方面,截至2021年10月福建省高校20所公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总数约为1925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约为4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的24.5%。
与其他省市相比,福建省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还相当薄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任教师的数量和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结构分析福建省各高校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以促进自身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水平。
福建省高校现有两院院士12人,“〞入选者1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8人,特聘教授23人,讲座教授13人,与其他沿海较兴旺省市相比人数较少。
《新型研发机构功能定位的实现机制研究——以北京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北京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其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与实现机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型研发机构在北京市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机制,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新型研发机构通过集聚高端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驱动器。
2. 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新型研发机构连接着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
3. 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者: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构建起一个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三、实现机制分析(一)人才集聚与培养人才是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理念。
北京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设立人才引进计划、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和薪酬待遇,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同时,积极推动人才培养计划,与高校、职业学校等教育机构合作,培养适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人才。
(二)资源整合与共享新型研发机构在资源整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例如,北京的新型研发机构积极与中关村等科技园区合作,共享科研设施、实验设备等资源,提高科研效率。
(三)产学研用一体化产学研用一体化是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特征。
通过与高校、企业等合作,将科研、教学、生产紧密结合,形成产学研用的良性循环。
北京的新型研发机构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如与知名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发,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四)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政府在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北京市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
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政策效应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福建省政府为了吸
引和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本文旨在探讨福建省高层次创
新创业人才集聚政策的效应。
一、政策背景
二、政策措施
为了加快高层次创业人才的集聚,福建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具体包括:
1.创业扶持政策。
福建省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在福建省创业,提供创业补助和贷款
支持。
2.人才购房补助。
针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福建省提供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
3.企业引进补贴。
福建省对于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所开设的企业,提供相应的
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
5.绿色通道。
福建省对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落户、求职和子女入学等给予快速、
优先的优惠政策。
6.招聘优惠。
福建省对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录用的企业,提供招聘优惠政策。
三、政策效应
1.引入优秀人才。
福建省的优惠政策、补贴和扶持措施,吸引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高层
次人才来到了福建省。
2.促进创业创新。
福建省的政策和措施增加了高层次创业人才的创业意愿,为福建省
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总之,福建省政府出台各种政策和措施,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人才引进、创业扶持、税收优惠、生活保障等方面,全面提高了
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培养了一大批高端、专业化的人才团队,
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政策效应研究引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在不断地加速发展自己的经济建设。
政府也在不断的出台各种政策,来鼓励创新创业,并且吸引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福建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其对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效应研究尤为重要。
一、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激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新经济、新技术层出不穷。
面对这样的形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创业者都在积极寻求更多优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而福建省也不例外。
福建省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激增的趋势。
过去,福建省在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政策上的落后,导致了福建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福建省不断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和留用力度,以及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留在福建省工作与创业。
二、政策效应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福建省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效应是十分显著的。
福建省积极鼓励和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来福建省创新创业,并且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
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优惠政策,比如给予他们税收减免、项目资金扶持、科研经费支持等等。
这些都大大提高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福建省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福建省还积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和交流,鼓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与这些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三、政策效应对福建省创新创业环境的影响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政策的效应不仅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吸引力有利,对于整体的创新创业环境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政策效应使得福建省的科研环境更加活跃、人才资源更加集聚,吸引了大量高端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这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促进了福建省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四、政策效应对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政策的效应对福建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层次人才及人才环境建设高层次人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群体性特征,对人才环境具有較强的感知与判断力,直接关系着人才作用发挥与流失。
地方政府及用人单位应通过健全人才政策及其管理体系,做好育才、引才、留才和用才工作,从而维护好人才环境,促进人才队伍良性发展。
标签:高层次人才人才环境人才政策人才管理高层次人才队伍状况不仅代表着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后劲和可持续能力,更体现出当地人才环境状况和人才集聚能力。
各地要实现人才强市,就必须完善好人才环境,营造出人才集聚效应,从而促进人才队伍良性发展。
1 高层次人才及其基本特征所谓高层次人才,是指那些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和高技能的各类人才。
他们一般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较好职业素养、较完善心智结构、较好沟通能力和较强合作能力与水平,对人生有着较高的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盼望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
高层次人才按照层次划分可以分为精英人才、高端人才和高级人才;按照人才培养属地来源可分为海外人才和本土人才;按照人才智能结构可以分为单一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按照所从事工作性质分可以为管理型人才、科研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按照职业类别划分可以是高级公务员、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正副教授、高级编辑、高级农艺师等。
对于地方及用人单位而言,高层次人才一般都具有高稀缺性、高创造性、高投入性、高回报性和高流动性等特点,关系着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地方的发展,因而必然成为各地及用人单位竞争的焦点。
就高层次人才个体而言,他们除了拥有高学历(博士学位)、高职称(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和高职业资质(高级技师、高级工艺师等)等社会公认的硬件外,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能够运用他们高智商、高水平和高技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其中创新是他们突出的表现,如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
他们一般是一个单位、行业或组织的决策者、高层管理者、领军人物或科研主导者等核心人物,是不可或缺的专家型人才。
Journa l of Fujia n Fina nce a nd Ac counting Administrator Colle ge N0.3,2009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福建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分析郑芳芳1(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高层次人才队伍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但福建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现状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局存在着较大差距,应从制度建设、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校发展;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中图分类号:G 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84(2009)03-0042-04收稿日期:2009-06-10作者简介:郑芳芳(5),女,福建莆田人,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政治处。
高校高层次人才是事关高校发展全局的问题,其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所在院校的国际和国内竞争力,因而也成为各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
福建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人才队伍的规模逐步扩大,学科结构有所优化;高层次人才在科研领域成绩显现,为社会创造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奠定了一个较好的科研基础。
但是,在国务院批准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局下,福建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必须着力分析问题并研究对策。
一、福建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一)高层次人才缺乏,尤其领军人物匮乏福建省高校高层次人才总体上较为缺乏。
截止2007年底,福建省高校高级职称教师总数为10868人,在华东六省一市居倒数第一位;高校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34.62%,在华东六省一市居倒数第二位;每万人中拥有高校高级职称的人数为3.03人,在华东六省一市居倒数第二位。
至于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更是极为匮乏。
福建省现有两院院士1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人,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均居第六位,都只高于江西省;在老本科院校中,国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也不多;除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外,其他高校尚无一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本科高校的学科带头人更是缺乏,据统计,本科高校获得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的高层次人才95%集中老本科高校,新本科高校仅占5%①。
作者: 刘鹭鹭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15-22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S1期
主题词: 高层次人才;人才政策;供需现状;供给机制;短缺现象;经济发展;基层人才;公积金制度;中央公积金局;留学人才
摘要:<正>当前,高层次人才的不适应性与总量短缺现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才引进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对厦门的部分高新人才、相关组织领导以及政府官员进行访谈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供给与需求的失衡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并试图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建议。
一、人才政策的激励供给机制与人才实际需求的对比分析。
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政策效应研究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推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政策的实施,以支持当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显示,自2016年以来,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数量已经持续增加,达到了26.3万名。
本文将探讨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政策的政策措施和效应。
政策措施1.资金支持。
福建省政府积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例如创新成果奖励、科研项目资助等。
2.人才引进。
福建省政府对于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包括额外奖励、人才公寓等。
3.创业扶持。
为扶持创新创业人才开展创业工作,福建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创业担保贷款、创新型企业支持等。
效应分析1.吸引高层次人才。
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福建省的吸引人才的能力,许多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层次人才选择来到福建省发展。
2.促进创新创业。
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不仅能够提高福建省的科技水平,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更多的创新创业。
3.提高产业竞争力。
随着高层次人才的集聚,福建省的产业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当地企业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4.改善人才生活条件。
政策的实施也提升了福建省的公共服务水平,例如人才公寓的提供和创业扶持措施,保障了高层次人才的生活条件。
结论综上所述,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福建省的创新创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升了当地的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也改善了高层次人才的生活条件。
福建省政府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应继续加大对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政策的支持和力度。
论福建省高层次人才集聚与管理机制的创新林登平余娟清(福州大学人事处,福建福州350108)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层次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高层次人才具有稀缺性、高投入性、高回报性以及高动态性等特征,对福建省的人才集聚与管理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福建省要实现高层次人才集聚,需要在管理机制上创新,即在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逐步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有效人才集聚机制,充分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特殊政策,吸引和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集聚;管理机制;创新;福建省中图分类号:C9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847(2010)12-0061-03本文系福建省科技厅2008年度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福建省高层次人才集聚与管理机制的创新!!!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视角(项目编号:Y2008R0046)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林登平(1950-),男,福建闽侯人,福州大学人事处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与管理。
余娟清(1978-),女,福建闽清人,理学硕士,福州大学人事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与资源管理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层次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谁抢占了人才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未来。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都在深深地思考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顶尖的帅才的钱学森之问。
几十年前,正是钱学森的回国,中国的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1]另据相关资料统计,2005年度、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分别有73.7%和66.67%是海外回国人员。
[2]为此,各国政府都充分认识到高层次人才的作用,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当前,福建省的发展更是面临着诸多竞争与挑战,也面临着各种发展的机遇,欲在竞争中求得发展,造就和培养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是福建省上下各级组织的重要任务。
一、高层次人才的界定与特点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
45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每年的大学生应届毕业生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达749万人,创历史新高。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大学生是高层次人才,其就业选择就是一次人才流动和集聚的过程,人才的流动和集聚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福利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选择对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基础1.人才集聚理论“人才集聚”是一种现象,指的是人才受一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个特定时间向特定区域流动的过程。
人才集聚这一概念主要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人才流动和产业集群理论及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础上。
“推—拉”理论是众多人才集聚理论中较为形象和经典的,而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就是一次大规模的人才流动和集聚的过程,就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总体的集聚地来看,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就业,而不愿到基层甚至是贫困的地区就业,这是符合人才集聚“推—拉”理论的[1]。
2.社会福利理论“福利”一词来源于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费边主义。
许多国家和学者并未严格区分福利和社会福利,有些甚至将二者等同对待。
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各种福利制度和政策的总和,是增强人民幸福感,是人民能享受到更高水平、更全面的服务。
之所以被冠以“社会”二字,主要是侧重于强调社会的责任。
在我国的社会保障理论体系中,社会福利制度是隶属于社会保障理论体系的一个分支,这不同于西方国家。
目前,我国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对社会福利的界定是“剩余性的福利”,属于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对社会福利的界定偏向于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的范围包括养老、医疗、住房、职业发展等方面。
通过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社会福利制度需求来研究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流向,并以此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