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知识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张骞出使西域历史知识点
张骞出使西域历史知识点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而且直接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特别是丝绸、漆器、玉器、铜器传列西方,而西域的土产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各种毛织品、毛皮、良马、骆驼、狮子、驼鸟等陆续传入中国。
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也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下载全文。
续!!部编版历史七上重难点归纳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①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②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加强同西域的联系。
结果:沟通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加强了汉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为西域各国归属汉朝管辖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是丝绸之路畅通的保证),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作用: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1、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后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南方地区的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因此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2、原因:地理因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等;历史因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为了维护北魏的统治,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改革。
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与汉人联姻;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历史意义: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历史学有它自身的学习方法,它的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围绕着中心线去讲述的,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1. 张骞通西域:(1)公元前138年,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3.东汉的班超73年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首次直接交往。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历史纲举目张的学习方法学习初中历史:历史学有它自身的学习方法,它的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围绕着中心线去讲述的,也就是说,它的知识点不是散乱的,在学习每一个章结的时候都以围绕着这条线索来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比如,整个历史书都是围绕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风俗和影响来发展的,无论学那个历史事件或者那一个章结,都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眼光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以来,历史也就变得不那么复杂了。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历史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初中历史: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特别是初中历史,基本停留在对历史根须念和定义的认识节段,在这个节节段,有大量的历史图片供同学们欣赏和参考,要具体结合地图,人物图片,时代背景图片,这样才能对做出一个全景展现,极有利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并且在学习这些地图或图片的时候,也就基本了解了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如熟知了每一个朝代的地域版图以后,自然就会明白,那个朝代是强大的,那个朝代的发展是落后的,疆域广扩的国家背后一定有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作后盾。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历史用比较的眼光学习初中历史:每个时期的总目标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哪朝哪代,理想都是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发生的目的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是一样的,但事件和事件本身已有了不同的意义,比如,同是改革,商朝的变法成功是什么原因,而清朝改革没进行下去又是为什么,这中间的并别在那,当明白了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历史事件的时候,其实,历史一定会给你考出满意的分数,并且费时是最少的学科之一,比较分纵相比较和横向的比较,多多运用。
七年级上册历史张骞通西域知识要点小结七年级上册历史张骞通西域知识要点小结1.大约在公元前177年,匈奴占领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在焉耆、危须、尉犁等地设置“僮仆都尉”,征收赋税和进行奴隶制统治。
2.到西汉中叶汉武帝的时候,政权进一步巩固,国内王侯的势力大大削弱,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军事力量有所加强。
所有这些都为抗击匈奴提供了有利条件。
于是,汉武帝决定反击匈奴。
其战略是:在东方切断匈奴与族的联系,在西方切断与羌族的联系,并遣使联络西域共同抗击匈奴。
汉武帝为了实现这个战略,准备派遣一位使者到西域寻求同盟者。
3.在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从一个匈奴俘虏的口供中得知:在敦煌附近的月氏人,经常遭受匈奴的攻击,月氏王被杀,大部分月氏人被迫西迁。
西迁的月氏人历史上称为大月氏,仍居住在河西地区的少数月氏人则被称为小月氏。
月氏人对匈奴是怀有仇恨的。
汉武帝认为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是实现他的全部战略的重要一环。
于是,重金悬赏招募出使大月氏的使臣。
郎官张骞应募承担了出使西域的任务。
4.于是,张骞带着汉朝政府给他的100多名随从,离开长安向西域前进。
在随行人员中有一胡人名甘父,充作张骞的向导。
从长安到西域,必须经过河西走廊,当时河西一带还控制在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的手里。
张骞及其随从人员进入河西走廊后,本想伪装越过,却被匈奴巡逻的骑兵抓住,送到了匈奴单于王庭去了。
5.单于想通过威吓和诱惑使张骞投降,为匈奴效力,并迫使张骞娶了个匈奴女子。
张骞在匈奴过了10年多的半囚犯式生活,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偕同堂邑甘父及随从人员逃出了匈奴的辖区,继续向西前进。
6.张骞在西行的旅途中克服了许多困难,历经戈壁沙漠和荒山野林,忍受了风沙、干渴、饥饿的困苦,战胜了野兽的威胁,一路上仗着随从堂邑甘父猎取禽兽充饥。
就这样走了好几个月,才到了大宛。
大宛王早就听说过汉朝的富饶,想与汉朝互通使节,见了张骞非常高兴。
大宛王派遣向导护送张骞到康居,再由康居把他送到大月氏。
一、通假字1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2诚得至,反汉3遣骞,为发导绎5还,并xx二、词类活用1匈奴破月氏xx3传诣单于5xx致xx7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三、特殊句式1xx,xx人也3无与共击之5汉何以得往使7而为匈奴所闭道9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4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2汉方欲事灭xx4西走数十日6又自以远远汉8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2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4与堂邑氏甘父俱出陇西6问曰:若欲何之8遣骞,为发导绎10复为匈奴所得四、重点实词1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2汉方欲事灭xx ....3道必更匈奴xx4与堂邑父俱出xx..5传诣..单于7居匈奴中,xx.宽9汉之赂遗..xx财物不可胜言11又自以远..远汉13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15去.十三岁五、重点虚词1以.其头为饮器3骞以.xx应募5然.骞持汉节不失7大宛xx之.饶财6吾欲使.越8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10问曰:若欲何之.12殊无报.xx14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2乃.募能使者4汉何以..得往使6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8问欲何.之9为汉使月氏10而为匈奴所闭道...11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12唯王使人道送我..六、检测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必更匈奴中更:经过B.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赂:贿赂C.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臣:使……臣服D.居匈奴中,xx:渐渐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与共击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堂邑父为奉使君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D.乃募能使者乃使其从者衣褐...。
张骞凿空西域高考知识点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贸易通道,架起了文化的桥梁,对于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探险精神和开拓精神,也是我们现代人可以学习的宝贵财富。
张骞的西域探险,首先要从他的出发点说起。
当时,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武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为张骞凿空西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而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皇帝之命,带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开始了他的西域探险之旅。
西域作为一个边陲地区,对于中原地区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
张骞在探险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未知的因素。
他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西域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差异。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坚定地继续向前,试图突破这一切困难。
张骞的勇气和智慧在他探险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使用了各种策略和手段,与西域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且成功地获得了它们的支持。
他还发现了贸易的发展潜力,并积极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
他的探险精神和开拓精神,对于当时的中原地区来说,起到了提振士气和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张骞凿空西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贸易与经济的发展,还在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他不仅带回了西域地区的各种物产,还带回了一批西域的文化人才。
这些人才在中原地区教授人们西域的文化,丰富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底蕴。
他们的到来也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张骞的探险精神和开拓精神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借鉴。
他的勇气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探险是否能够成功。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树立探险精神,面对困难和未知,勇敢地向前,不退缩、不畏惧。
同时,我们也要具备开拓精神,敢于拓展自己的视野,接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从而能够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张骞凿空西域的探险之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他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推动,对于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树立探险精神和开拓精神,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张骞、班超通西域
张骞、班超通西域:
(1)张骞通西域:
①西域的地理范围:汉朝时,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作西域。
西汉时西域有乌孙、车师、鄯善等三十六国。
②张骞通西域:骞两次出使西域。
意义:张骞通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西域的一些物产(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输入内地,汉族人民的丝织品、铁器以及铸铁和井渠法也传入西域。
从此,中国通往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③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军事、政治,保护商旅往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班超经营西域:①王莽统治时期,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中断,匈奴势力乘虚而入。
②公元73年,窦固击败北匈奴之后,汉明帝派班超经营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③班超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张骞出使西域是指中国汉代时,张骞两次率领使团出使西域,开通了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张骞,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
他于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138年,他带领100余人的使团从陇西出发,试图联合大月氏国对抗匈奴,途中遭遇匈奴骑兵被俘,被关押十年之久。
但他并未放弃,观察匈奴转移和备战,等待逃跑机会,最终成功找到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国,并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与汉共同抵抗匈奴。
他的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建立了汉与西域的交通。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出使西域,并带回了葡萄、石榴、黄瓜等作物,其中黄瓜、核桃、葡萄、香菜、胡麻、石榴、蚕豆、大蒜等,丰富了我们的饮食。
张骞出使西域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为后来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空间。
他的使团访问了西域36国,其中包括乌孙、大宛、康居等国,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与汉共同抵抗匈奴。
张骞的西域考察报告让汉武帝爱不释手,被司马迁收录在《史记·大宛列传》中。
汉宣帝任命卫司马郑吉为西域都护,驻守在乌垒城,正式设置行政机构,这是中国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的重要步骤。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影响深远。
他所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交通要道,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纽带。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和欧洲,西方的葡萄、香料、金银器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
这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交流,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经历13年被俘虏囚禁,最终成功逃回长安复命,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为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关系做出重要贡献的人。
他的事迹在民间被广泛传颂,被视为一位英勇的英雄。
张骞传知识点总结一、生平张骞约生于公元前164年至155年间,他来自长安(今西安),是西汉朝的一名官员。
在他年轻时,西域的丝绸、玉石、马匹等商品非常有名,但由于交通不便,远道而来的客商常常受到抢劫,这给西汉政府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派遣了张骞出使西域,希望他能够拓展出一条安全的交通线路。
在公元前138年,张骞受命出使西域,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穿越了天山山脉、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帕米尔高原,抵达了西域的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
在大宛国,他见到了当地国王,并成功开拓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
在西域逗留了一段时间后,张骞返回长安报告了他的使命。
随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经过了不同的路线,他先后到达了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大月氏国(今塔吉克斯坦)、大宛国、大夏国(今塔里木盆地),并与当地各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在回到长安后,张骞受到了西汉朝廷的高度赞扬,被封为“上谷侯”,并且被授予了许多荣誉称号。
二、历史贡献1. 开辟了丝绸之路张骞的最大贡献是他开辟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交通线路,这条线路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它不仅促进了中国和西域地区的经济交流,还带来了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2. 扩大了西汉的疆域张骞的外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西汉的疆域,他为西汉朝廷开拓了西域的新势力范围,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控制,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 促进了中国和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张骞在西域的经历,让他与当地的各国进行了频繁的接触,这为中国和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张骞的外交活动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互动,带来了佛教、医药、技术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使东西方之间的文化碰撞更加密切。
三、影响张骞的外交活动对中国和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强化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张骞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与西域的经济交流,使中国的丝绸、茶叶、铁器、艺术品等商品远销西域,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骞知识点总结1. 中国的西域经济贸易线路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上的“西域经济贸易线路”。
西汉初年,中国秦朝时期向西域发送使者贸易,但后因诸侯的分裂和匈奴的威胁而中断。
汉武帝统治下,大举征战北匈奴人,同时向西域发送使者往返大宛与天竺,寻求连接幽冀与西域的或策助力来打击北匈奴。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利用张骞成功和西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是以外交方式取代以往战争手段的大转变,从而赋予我国文化辉煌的辉煌发展。
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
2. 将军集张骞的《将军集》是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历史散文集,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中国古代军事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文字,被誉为文学的绝世之作。
张骞的奋斗事迹、拨云见日、指点江山、兼容并蓄与丰富多彩的诗歌都印在了人们的心目之中,充分体现了他在文艺创作、军事领导和社会活动等诸多方面的才华。
3. 传承中华文明张骞有着丰富的外交、经济和文学知识,在与西域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在文学创作中充分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博大,他的作品通过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为世界赴了中国历史的奇涧。
4. 推动汉唐文化交流张骞在西域地区,多次遭遇挫折,但他从未放弃,最终通过多次试探,打通了通过南郡、梓潼去西域的道路,东西方交流史上有了更多的便利性,汉唐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得到大大的增强。
5. 探险家与外交家张骞是卓越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开拓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
他的贡献使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汉代的文学艺术、现代艺术史等领域方面赢得了巨大声誉。
总之,张骞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他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成功的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博学多才,成功的为中国古代文化在国内和国外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骞的\生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机会,使得世界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历史六年级上册知识点:第十六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出使的背景:西汉初年,匈奴不仅据有大漠南北,还控制着西域各国。
3、张骞出使的目的:联络被匈奴人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4、张骞出使过程:①第一次: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向汉武帝报告了在西域的见闻和西域各族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②第二次:公元前119年,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交往日趋频繁5、汉朝与西域的交流:西域的天马、汗血宝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乐器、舞蹈,开始传入中原。
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
6、设置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包括今新疆地区在内,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1、路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路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1、背景: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
为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
2、成果:①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多年。
②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③派甘英出使大秦。
公元166年,大秦派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备注:请家长下载打印,并督促好孩子按时完成背过。
资料让孩子保存好,以后考试复习要用。
第12课张骞通西域1、汉朝时,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广义的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2、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原因:(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
匈奴贵州残酷地压迫和掠夺西域各族人民。
匈奴骑兵不时南下,威胁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失败的原因:(当时,大月氏人的生活已经安定下来,日子过得不错,不愿再和远在东方的匈奴作战。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乌孙),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前138年,前126年回到长安);长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前119年,前115年回到长安)。
3、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作用:张骞通西域,勾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应学习张骞的什么精神?(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
我们应学习他敢于冒险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为了祖国利益不怕牺牲生命的高尚品德;我们应学习他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4、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原因:(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时间:(前60年)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内地精美的丝绸和铁器等产品,先进的铁器制作和打井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的骏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和魔术等传入内地。
)西域都护是在什么情况下设置的?(A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B西域和内地人员商旅往来增多;C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活动加强。
)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5、汉武帝在加强内地与今天新疆地区联系方面有什么成就?(在外交方面主要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了解和沟通。
)从总体上简要概括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西汉成为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大帝国,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史记张骞知识点史记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记录了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
其中,张骞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开拓了丝绸之路,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张骞的一些知识点。
1.张骞的背景张骞生活在汉代,他是一个有野心且有能力的人。
汉武帝举行了选人的考试,张骞通过了这个考试,成为了朝廷的官员。
由于他的勇敢和智慧,他被选中担任一项重要使命的领导者。
2.到达西域汉代的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流非常有限,汉武帝决定派遣张骞带领一支探险队前往西域,寻找建立友好关系的机会。
张骞带领的队伍绕过了沙漠和山脉,最终到达了西域。
3.建立丝绸之路在西域,张骞与当地的君主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并建立了贸易关系。
他发现当地盛产丝绸,这使得他认识到可以通过贸易来加强中西方之间的联系。
于是,他带着丝绸和其他贵重物品返回中国,向汉武帝报告了他的发现。
4.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张骞的探险和丝绸之路的建立,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打开了一扇大门。
丝绸之路成为了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还有宗教、科技和艺术等方面的交流。
这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互相影响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对后世的意义张骞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时代,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为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丝绸之路也成为了古代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学者们通过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深入了解了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方式和影响。
6.张骞的品质张骞是一个有勇气、智慧和远见的人。
他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到达西域并成功建立丝绸之路。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和努力,就可以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7.张骞的传记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张骞的人来说,史书《史记》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史记》中,张骞的探险和丝绸之路的建立被详细记录,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张骞的经历和他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史记张骞知识点的一些介绍。
张骞历史知识点总结张骞简介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字子舆,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出身世家,有卓越的才能和领导能力。
在中国历史上,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因为他率领使团成功开辟了连接中国和西域的道路,为中西交流和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骞的背景张骞出生在一个世家,早年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熟练掌握了文化和历史知识,同时也具备了出色的领导能力。
因此,当西汉朝廷决定派遣一支使团到西域时,张骞被选中担任使团的领导者。
张骞的使团张骞率领的使团于公元前138年出发,目的是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并开展贸易。
使团的规模庞大,由几百人组成,包括军队、商人和学者。
他们面临着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交通条件,但张骞以其出色的领导才能成功地克服了各种困难。
张骞的旅程张骞的旅程非常艰辛,他们穿越了沙漠、高山和草原。
他们需要面对沙尘暴、水源短缺和食物困难。
但是,张骞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和坚韧的意志,鼓舞着队伍的士气,带领他们一步步向前。
经过多年的奋斗,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并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的贡献张骞的主要贡献是开辟了连接中国和西域的道路,即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中国的丝绸、茶叶和其他商品被带到了西域,而西域的各种珍品也进入了中国。
这种贸易往来对两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骞的影响张骞的开拓精神和贸易活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丝绸之路的建立不仅加强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还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同时,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东西方之间的桥梁,为后来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总结张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开拓精神和领导能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率领的使团成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他的勇气和毅力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字数:309)。
《张骞》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2诚得至,反汉
3遣骞,为发导绎4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5还,并南山
二、词类活用
1匈奴破月氏王2汉方欲事灭胡
3传诣单于4西走数十日
5康居传致大月氏6又自以远远汉
7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8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三、特殊句式
1张骞,汉中人也2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3无与共击之4与堂邑氏甘父俱出陇西5汉何以得往使6问曰:若欲何之
7而为匈奴所闭道8遣骞,为发导绎
9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10复为匈奴所得
四、重点实词
1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 2汉方.欲事.灭胡 3道必更.匈奴中 4与堂邑父俱.出陇西 5传诣..单于 6吾欲使.
越 7居匈奴中,益.宽 8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9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10问曰:若欲何之. 11又自以远..远汉 12殊无报.
胡之心 13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 14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 15去.十三岁 五、重点虚词
1以.其头为饮器 2乃.募能使者 3骞以.郎应募 4汉何以..得往使 5然.骞持汉节不失 6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7大宛闻汉之.饶财 8问欲何.
之
9为.汉使月氏10而为.匈奴所.闭道
11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12唯.王使人道送我
六、检测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必更匈奴中更:经过
B.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赂:贿赂
C.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臣:使……臣服
D.居匈奴中,益宽益:渐渐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与共击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堂邑父为.奉使君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D.乃募能使者.乃.使其从者.衣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