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new
- 格式:ppt
- 大小:6.91 MB
- 文档页数:72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是工程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用于确定材料的弯曲承载力和设计中的极限状态。
在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弯矩、截面形状、材料的强度和应力分布等因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过程。
在进行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首先需要确定该构件所受的弯矩大小。
弯矩是指作用于构件截面上的力矩,它产生了构件的弯曲变形。
弯矩的大小可以通过施加在构件上的外部荷载和构件的几何形状来计算。
有了弯矩的大小后,下一步就是确定截面形状。
截面形状是影响受弯构件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常见的截面形状有矩形、圆形、T形等。
不同的截面形状对受弯构件的承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截面形状。
确定了弯矩和截面形状后,接下来就是计算材料的强度。
材料的强度是指材料在承受外部荷载作用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常见的材料强度有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和屈服强度等。
在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需要根据材料的强度来确定构件的极限状态。
最后,根据弯矩、截面形状和材料的强度,可以计算出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
计算的过程包括确定应力分布、求解最大应力和计算承载力。
根据不同的截面形状和材料的特性,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需要准确计算受弯构件的承载力,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进行计算时,需要充分考虑强度设计的要求和计算方法,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是工程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用于确定材料的弯曲承载力和设计中的极限状态。
在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弯矩、截面形状、材料的强度和应力分布等因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过程。
在进行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首先需要确定该构件所受的弯矩大小。
弯矩是指作用于构件截面上的力矩,它产生了构件的弯曲变形。
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在进行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首先需要了解构件的几何尺寸和材料特性。
几何尺寸包括构件的宽度、高度和长度,材料特性包括材料的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等。
在进行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一般采用等效应力法。
根据等效应力法,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M=σ×S
其中,M是受弯构件所受弯矩,σ是构件截面上的应力,S是截面的抵抗矩。
在计算截面上的应力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σ=M×y/I
其中,M是受弯构件所受弯矩,y是距离截面中性轴距离,I是截面的惯性矩。
在计算截面的抵抗矩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S=y×A×f
其中,y是距离截面中性轴距离,A是截面的面积,f是材料的抗弯强度。
综合以上公式,可以得到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公式:
N=σ×S=(M×y/I)×(y×A×f)
根据构件的几何尺寸和材料特性,可以计算出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
承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工程中,受弯构件的应力和截面的抵抗矩常常
不是均匀分布的,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计算和分析。
此外,由于材料的塑
性变形和结构的不完美性等因素的存在,实际承载能力可能小于理论计算值。
综上所述,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是结构工程中的重要任务,它通过等效应力法来确定构件在受弯状态下的承载能力。
在实际工程中,
应该考虑到材料和结构的各种因素,进行更加精细的分析和计算。
1 、一般构造要求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1 、配筋率对构件破坏特征的影响及适筋受弯构件截面受力的几个阶段受弯构件正截面破坏特征主要由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ρ大小确定。
配筋率是指纵受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与截面的有效面积之比。
(3-1)式中As——纵向受力钢筋的截面面积,;b——截面的宽度, mm;——截面的有效高度,——受拉钢筋合力作用点到截面受拉边缘的距离。
根据梁纵向钢筋配筋率的不同, 钢筋混凝土梁可分为适筋梁、超筋梁和少筋梁三种类型, 不同类型梁的破坏特征不同。
(1)适筋梁配置适量纵向受力钢筋的梁称为适筋梁。
适筋梁从开始加载到完全破坏, 其应力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如图3.8。
第I阶段(弹性工作阶段):荷载很小时,混凝土的压应力及拉应力都很小, 梁截面上各个纤维的应变也很小, 其应力和应变几乎成直线关系, 混凝土应力分布图形接近三角形, 如图3.8(a)。
当弯矩增大时, 混凝土的拉应力、压应力和钢筋的拉应力也随之增大。
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较低, 受拉区混凝土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塑性性质, 应变较应力增加快, 故应力和应变不再是直线关系, 应力分布呈曲线,当弯距增加到开裂弯距时, 受拉边缘纤维的应变达到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 此时,截面处于将裂未裂的极限状态, 即第I阶段末, 用Ia表示, 如图3.13(b)所示。
这时受压区塑性变形发展不明显, 其应力图形仍接近三角形。
Ia阶段的应力状态是抗裂验算的依据。
第Ⅱ阶段(带裂缝工作阶段):当弯矩继续增加时, 受拉区混凝土的拉应变超过其极其拉应变,受拉区出现裂缝, 截面即进入第Ⅱ阶段。
裂缝出现后, 在裂缝截面处, 受拉区混凝土大部分退出工作, 未开裂部分混凝土虽可继续承担部分拉力, 但因靠近中和轴很近, 故其作用甚小, 拉力几乎全部由受拉钢筋承担, 在裂缝出现的瞬间, 钢筋应力突然增加很大。
随着弯矩的不断增加, 裂缝逐渐向上扩展, 中和轴逐渐上移。
, 这时截面所能承担的弯矩称为屈服弯矩。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一、引言在工程设计中,对于承载力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受弯构件来说,正截面承载能力的计算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计算内容。
正截面承载能力指的是构件在受到外部弯矩作用时,正截面的最大负荷能力。
二、正截面受弯构件的力学模型正截面受弯构件的力学模型可以简化为梁模型。
在梁模型中,假设构件在弯曲之前是直线,且构件的弯曲变形主要发生在弯矩作用点附近的区域。
在计算中,可以通过考虑构件的截面形状、弹性模量和截面惯性矩等参数,来计算正截面的承载能力。
三、正截面受弯构件的计算方法正截面受弯构件的承载能力可以通过弯矩与抵抗弯曲应力的关系来计算。
根据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在截面上可以得到弯矩与截面的弯曲曲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正截面的承载能力。
1.弯矩与弯曲曲率的关系根据工程力学的理论,弯矩与弯曲曲率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表示:M=E·I·κ其中,M为弯矩,E为弹性模量,I为截面的惯性矩,κ为弯曲曲率。
根据该公式,可以得到弯曲曲率和弯矩的关系。
当弯矩达到一定值时,正截面将不再能够承受该弯矩。
2.截面受弯破坏正截面受弯构件在达到一定弯矩时,会出现截面的破坏。
截面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截面的受压边发生局部压溃破坏;(2)截面的受拉边发生局部拉伸破坏;(3)截面发生局部剪切破坏;(4)截面整体翻转失稳。
根据截面破坏的形式,可以得到正截面的承载能力计算公式。
(1)当截面受压边发生局部压溃破坏时,可以将正截面的承载能力计算为截面受压边的抗弯能力。
根据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截面形状,可以得到正截面的承载能力。
(2)当截面受拉边发生局部拉伸破坏时,可以将正截面的承载能力计算为截面受拉边的抗弯能力。
根据材料的抗压强度和截面形状,可以得到正截面的承载能力。
(3)当截面发生局部剪切破坏时,可以将正截面的承载能力计算为截面的抗剪能力。
根据材料的剪切强度和截面形状,可以得到正截面的承载能力。
(4)当截面整体翻转失稳时,可以通过截面的稳定性分析来计算正截面的承载能力。
3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是一种常见的结构构件,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等领域。
它的正截面承载力是指在构件所受到的弯矩作用下,正截面能够承受的最大力矩值。
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假设构件正截面处于弹性阶段,根据材料的弹性力学理论,正截面的受弯应力与弯曲弯矩之间的关系为σ=M/W,其中σ为正截面的受弯应力,M为弯矩,W为截面抗弯矩。
2.计算截面抗弯矩W。
对于单筋矩形截面,一般可将其简化为矩形截面,截面抗弯矩W为b*h^2/6,其中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为矩形截面的高度。
3.根据构件的几何尺寸和受力情况,计算弯矩M。
弯矩的计算可以采用静力学方法或者有限元分析方法。
静力学方法一般是通过平衡方程来计算弯矩,有限元分析方法则利用计算机模拟构件的力学行为,得到准确的弯矩数值。
4.将步骤1和步骤2得到的结果代入公式σ=M/W,计算出正截面的受弯应力。
5.根据材料的强度理论或者试验结果,确定构件正截面的抗弯强度。
抗弯强度一般是指正截面可以承受的最大受弯应力。
6.比较步骤4计算出的受弯应力与步骤5确定的抗弯强度,如果受弯应力小于抗弯强度,则正截面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如果受弯应力大于抗弯强度,则正截面不能承受所施加的弯矩。
7.如果正截面的承载力不足,可以通过增加构件的尺寸或者采用其他形状的截面来增加其抗弯强度。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计算步骤是在构件正截面处于弹性阶段的假设下进行的。
如果构件正截面处于塑性阶段或者受到其他复杂的荷载作用,需要进行强度计算,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理论,并考虑构件的完全塑性铰的形成等因素。
总而言之,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是一项重要的结构设计工作,需要根据构件的几何尺寸、材料的性能以及受力情况等因素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确保构件的安全可靠。
1)承载力计算基本资料:已知截面尺寸b 、h 、材料强度f c 、f t 、f y 、钢筋面积A s ,确定需用的计算参数α1、h 0、ξb 。
计算步骤:(1)验算bh A min s ρ≥,满足要求则进入下一步。
此处,%)/4520.0max(y t min f f ,=ρ (2)求受压区高度x ,由s y c 1A f bx f =α得到bf αA f x c 1s y =(3)验算受压区高度x ,此时x 可能出现如下两种情况: 若0b h ξx ≤,则转入(4)—①) 若0b h ξx >,则转入(4)—②) (4)确定受弯承载力M u①由)2(0c 1xh bx f M -≤α,求出受弯受弯承载力M u 。
②求受弯承载力M u 。
取0b h ξx =。
得到)5.01(b b 20c 1u ξξα-=bh f M2) 配筋计算基本资料:已知截面尺寸b 、h 、材料强度f c 、f t 、f y ,确定需用的计算参数α1、h 0、ξb ; 荷载效应M 。
计算步骤:(1) 求受压区高度x ,由)2(0c 1xh bx f M -≤α得到bf Mh h x c 12002--α= (2) 验算受压区高度0b h ξx <,如满足要求则进入下一步. (3) 求受拉钢筋面积A s ,由s y c 1A f bx f =α,得到yc 1s f bxf A α=(4) 验算bh A min s ρ≥,当bh A min s ρ<时取bh A min s ρ=此处%)/4520.0max(y t min f f ,=ρ1)承载力计算基本资料:已知截面尺寸b 、h 、材料强度f c 、f t 、f y 、f ’y 、钢筋面积A ’s 、A s ,确定需用的计算参数α1、h 0、ξb 。
计算步骤:(1)求受压区高度x , 由'y s y c 1-s A f A f bx f ‘=α得b f αA f xc 1s y =(2)验算受压区高度x ,此时x 可能出现如下三种情况:若'2s a x <,则转入①; 若0'≤≤2h x a b s ξ,则转入②若0>h x b ξ,则转入③ (3)确定受弯承载力M u①'2s a x <,由)-('0s s y u a h A f M =求得受弯承载力M u②0'≤≤2h x a b s ξ,由)-()2-('0''01s s y c u a h A f x h bx f M +=α求得受弯承载力M u ③0>h x b ξ,求得受弯承载力M u ,取0h x b ξ=得)-()0.5-1('0''b 201s s y b c u a h A f bh f M +=ξξα2)配筋计算(1)已知M ,求A ’s 、A s基本资料:已知截面尺寸b 、h 、材料强度f c 、f t 、f y ,确定需用的计算参数α1、h 0、ξb ;荷载效应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