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什么附学习科目和课程.doc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什么附学习科目和课程.doc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什么附学习科目和课程.doc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什么附学习科目和课程.doc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什么附学习科目

和课程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什么附学习科目和课程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介绍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核心技术,在整个海洋技术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整个海洋资源的卡法非常重要,因此教育部特设此专业。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学习课程海洋科学导论、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等。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将学习到海洋水产、海洋油气开发、海底采矿、海水淡化、海洋能开发等知识,成为能从事海洋高科技、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海洋工程评价方法,具有从事海洋开发的基本能力。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必备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海洋高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海洋工程评价方法,具有从事海洋开发的基本能力;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我国海洋科技、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5.了解海洋资源技术的发展动向,能跟踪国际海洋资源技术的发展方向;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水生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学案

水生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学案 此学案专门针对笔试 【章节复习】 浮游生物学Planktonology 研究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浮游生物的定义 全世界共有33个植物纲:水中有18个纲的代表 63个动物纲:水中有60个纲的代表 根据生态习性分为: 浮游生物(Plankton) 自游生物(游泳动物Nekton) 底栖生物(Benthos) ●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 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垂直移动能力 ②除部分水母类、甲壳类、被囊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 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 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 第二节浮游生物的分类 一、按营养方式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自养生物,初级生产力贡献者。多为细菌和单胞藻类(主 要是硅藻和甲藻),包括生产者和还原者,分布在真光层。 ?浮游动物(Zooplankton):异养生物,次级生产力贡献者。各类无脊椎动物(如原 生动物、水母、节肢动物、毛颚动物、浮游软体动物、浮游多毛类、被囊动物)及其幼虫以及低等脊索动物幼虫、低等脊椎动物幼虫,如鱼卵、仔鱼、稚鱼。 ?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找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 围。 二、按个体大小

三、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 终生浮游生物、暂时性浮游生物、偶然性浮游生物 四、按生活的环境 ●淡水浮游生物(freshwater plankton):盐度<5‰ ●海洋浮游生物(marine plankton):盐度>16‰ ●河口浮游生物(estuarine plankton):盐度5-16‰ 五、按浮游生物的分布 水平分布:沿岸性浮游生物、远洋性浮游生物 垂直分布:上层浮游生物、中层浮游生物、下层浮游生物、极深海浮游生物 第三节浮游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研究内容:形态、分类、生态、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 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 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 二、浮游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在形态、分类方面: ?微生物学、海藻学、无脊椎动物学 2、生态方面: ?水产学、海洋学、渔业、气象学、地质学、环境科学 3、生理、生化方面 4、数、理、化、计算机 第四节浮游生物学的重要性 一、渔业 1、有益: ?水产经济动物的饵料 ?可培养的饵料生物 ?直接的捕捞对象:海蜇、毛虾 浮游生物渔业(Plankton Fishery) 2、有害: ?赤潮(Red tide) 或称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HAB): 定义、危害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

反思一:海洋资源教学反思 本学期本人接受教学节公开课的任务,第一次有那么多的老师听课,我十分紧张,感觉自己说话的声音都有些颤抖,尽管整个教学过程已在心里过了很多边,可是正式上课时还是有些环节做的不是很周到。 《中国的海洋资源》一课,教学重点是认识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及主要类型。我配合学案及本人的小课题,制定了教学过程。着重教会学生运用已学地理知识,课本,地图册,发现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对问题的具体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条理清楚,过程明确。但在实现分析图并能发现信息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目标时,我讲述的太多,要是采取小组合作,互相提问题,回答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现的信息就不止几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了,内容可以更加丰富些。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练,有时还会重复用语。课堂语言是教师重要的武器,这些都是我今后一定要强加练习。 在授课过程在中根据学生的思路的展开,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灵活点拨,展示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过程和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整个课堂过于平淡,中规中矩,没有高潮,语言起伏不强,动作可以更为夸张一点,肢体语言、课堂语言可以更有感染力。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过长,应该在紧张的有意注意后可以适当松弛一下,有个跌宕起伏的过程,注意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以上是我这次课后的简短反思,当然,这次上课的体会还不止于此,我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课,争取设计出更好的方案。有反思才会有进步。每一次公开教学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我会认真反思,会在各位前辈的指点下,不断改进教学,不断进步。 反思二:海洋资源教学反思 《中国的海洋资源》这一课主要是通过提问、以图析文,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自主的参与的教学中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引导形成正确的资源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 优点:从课堂氛围来看,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他们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判断地理事物。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地理事物进行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同时,我通过一些案例和视频来引导学生思考,如:钓鱼岛问题、海洋的眼泪等资料,学生可以在自主的探究案例中发现隐藏的问题,然后自己去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不仅可以享受学习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养成科学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另外我把海洋的保护设置成一个活动题,让学生讨论来得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得出解决措施,最后情感升华,取得不错效果。 缺点: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略有不足,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够,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与此同时,我也深深感悟到: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以学生为主题,从学情出发,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发

海洋生物学期末试卷A复习进程

海洋生物学期末试卷 A

上海海洋大学特色类选修课2013学年第二学期 《海洋生物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赤潮: 2.钝顶螺旋藻: 3.游水母科: 4.海洋生物学: 5.海洋底栖生物 (benthos):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水层在海洋中是 范围内。 A.200m 以内 B.200—1000m C.300—1000m D.200—500m 2.海洋生物外来物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由原来栖息地区扩散到其它地区,下列不属于这种途径的是 。 A.人为引进 B.天敌减少 C.船底携带 D.压舱水 3.下列关于藻类的论述,错误的是 。 A.藻类是低等植物,分布广,绝大多数生活于水中 B.个体大小相差悬殊,小球藻 3-4μm ,巨藻长 60m C.具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生物 D.大部分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但存在极少部分有根、茎、叶的分化 学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4.下列不属于藻类的繁殖方式的是。 A.有性繁殖 B.无性繁殖 C.异养繁殖 D.营养繁殖 5.关于描述:有些种类则在细胞内另生被膜,形成休眠孢子(hypnospore)。它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到了生活条件适宜时,再行繁殖,描述的是。 A.厚壁孢子 B.动孢子 C.不动孢子 D.休眠孢子 6.下列不属于藻类生活史中的类型的是。 A.营养生殖型 B.孢子生殖型 C.无性和有性生殖混合型 D.三相型 7.植物生殖方式的演化方向是。 A.营养生殖、孢子生殖、有性生殖 B.营养生殖、有性生殖、孢子生殖 C.孢子生殖、营养生殖、有性生殖 D.孢子生殖、有性生殖、营养生殖 8.藻类的英文名是。 A. Algae B. Algea C.Cryptogamia D.Xanthophyta 9.关于海带的孢子体和配子体之间的差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带的孢子体和配子体之间差别不大 B.孢子体小但有组织的分化,配子体较大 C.存在异形世代交替生活史 D.存在营养生殖型生活史 10.下列按照海带发育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幼龄期、凸凹期、厚成期、脆嫩期、成熟期、衰老期 B.幼龄期、脆嫩期、凸凹期、厚成期、成熟期、衰老期 C.幼龄期、脆嫩期、厚成期、凸凹期、成熟期、衰老期 D.幼龄期、凸凹期、脆嫩期、厚成期、成熟期、衰老期 11.下列属于海带厚成期特点的是。 A.叶片肥大,有韧性 B.生长部细胞分裂旺盛,叶片生长迅速 C.积累大量水分 D.合子分裂产生的小孢子 12.下列不属于头部附肢的是。 A.第一触角 B.第二触角 C.第三触角 D.第一小颚 13.下列属于樱虾科的是。 A.毛虾属 B.鼓虾属 C.管鞭虾属 D.对虾属 14.小三毛金藻区别于球等鞭金藻的最显著特征是。 A.具有3根近等长的鞭毛 B.具有3根鞭毛,中间一个较长,外边2个稍短 C.具有2根鞭毛,但其鞭毛较长 D.具有3根鞭毛,中间一个较短,外边2个近等长 15.拟软体动物包括形态差别极大的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帚虫动物,但这三者均有的且区别于其他门类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A.体腔庞大,体不分节 B.营固着生活 C.具有触手冠 D.发育过程有类似担轮幼体期 16.剑水蚤的特征是。 A.可动关节在胸腹之间,尾叉刚毛5根。第一触角22-26节,一般大于体长一半,雄性第一右触角为执握肢。

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1. 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 1.1 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1) 1.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 1.3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2) 1.3.1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现状及特点 (2) 1.3.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 2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对策分析 (3) 2.1 加强依法治海,完善海洋生物管理法规 (3) 2.2 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治理旧的污染源,防止新的污染源.. 4 2.3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 (4) 2.4 加强渔业资源研究,制定合理捕捞量定额 (4) 3 结语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寻找新的发展空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日趋极限及陆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人们便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海洋,海洋也因此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疆土。70年代以来,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被列入许多国家的发展计划,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我国人口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0.008平方千米,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千米的水平[1],且陆地资源日益匮乏,环境状况令人堪忧。为满足十几亿人口日益增长的对食物、海洋药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制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海洋生物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 1. 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1 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阳光、水、空气、矿物等构成了地球生命的基础物质。生活在海洋这一水体环境中的海洋生物具有特殊的新陈代谢机制,使得海洋生物最终将日光转换为化学能量和各种特殊的细胞产物。海洋生态环境赋予了海洋生物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化学成分多样性、食物网的复杂性、整体性和脆弱性。与陆地环境相比,海洋生态环境有如下几个特点:(1)立体空间:水生环境由全球海洋构成一个运动的、相互连通的立体空间,并形成海洋——陆地——大气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的地球生命系统;(2)互相制约因素:水生环境使生物间关系更加密切,使一种生物同周围其它生物间产生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特殊关系;(3)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每种海洋生物都处在相互交错的食物链中,在捕食和被捕食中相互依存,循环往复,形成复杂的食物网;(4)其它因素:防卫、洄游、生殖、捕捞因素等[1]。这些因素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种群结构、繁衍和补充。海洋特殊的生态环境赋予海洋生物有别于陆生生物的显著特点。海洋生物体内形成了特殊的生化机制,生物间又形成了相互影响的生化体系,整个海洋生物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巨大的共轭生态化学系统。 1.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在海洋中。海洋生物资源通过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不断更新,种群也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数量上的相对稳定。整个地球每年生产的生物总量相当于1.5×1010t有机碳,而海洋生物就占了87%。已知海洋生物资源蕴藏量约3.4×1010t,有约20万种海洋生物。目前,海洋每年向世界人类提供9.0×107t以上的渔产品——高质量的蛋白食品。据估算,每年仅海洋鱼类的生长量多达6.0×108t,在不破坏资源的前

海洋生物学课程论文

海洋生物学导论公选课论文论文题目双壳类特征及种类的介绍 所在学院交通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年级 09级 学生姓名黄晓辉 学号 091375026 编号 116 2010年 11月14 日成绩

双壳类特征及种类介绍 摘要:双壳类又称瓣鳃纲,为软体动物的一个纲,约有2万种。体具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故称双壳类。双壳类是无脊椎动物中生活领域最广的门类之一,分布很广,由赤道到两极,,由潮间带至5800米的深海,由咸化海至淡水湖泊都有分布,其生活时代最早可追溯到寒武纪初。通过多方面收集整理资料,本文对双壳类各种特征进行系统介绍,依据绞合齿的形态、闭壳肌发育程度和鳃的结构等,进行系统分类。 关键词:双壳类列齿目异柱目真瓣鳃目 前言 双壳类因具有大小完全相等的两壳而得名,两壳左右对称,每一壳无对称面.因此可和腕足类区别。瓣鳃纲约有2万种,依绞合齿的形态、闭壳肌发育程度和鳃的结构等,分为列齿目、异柱目、真瓣鳃目等三个目。其生活环境:生活在水中,大部分海产,少数在淡水,极少数为寄生,主要以底栖爬行或固着生活,以海藻或浮游生物为食。一般运动缓慢,有的潜居泥沙中,有的固着生活,也有的凿石或凿木而栖,少数营寄生生活。具有食用性、药用性和工业用途。 1.特征 1.1分布历史 双壳类因具有大小完全相等的两壳而得名,两壳左右对称,每一壳无对称面.因此可和腕足类区别。双壳类是无脊椎动物中生活领域最广的门类之一,约有2万种,分布很广,由赤道到两极,,由潮间带至5800米的深海,由咸化海至淡水湖泊都有分布,其生活时代: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初,地史上有四个繁盛期:O(奥陶纪)__S(志留纪)早期。D(泥盆纪)淡水型出现,海生的继续繁盛。[1]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先后在全国各地泥盆系中,采集了大量双壳类化石,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双壳类已被证实是泥盆系的主要门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知的泥盆纪双壳类达40余属,200余种。中生代为取代期,海生的取代腕足类的地位。始新世至现代,为本类的全盛期。[2] 1.2壳与外膜 大多数双壳类有两枚相似的壳,身体可以完全缩入壳内。壳的大小、形状、颜色等随种而异。最小的壳仅有2mm长,如珠蚬类(Sphaeriidae)的一些种,最大的壳长可超过1m,壳重达300kg,如砗磲(Tridacna)。两壳背面有一突出部分称为壳顶(umbo),壳顶所在的一端为前端。根据壳顶位于身体的前端背面,可以将壳定位。围绕壳顶形成许多细密的同心线,称为生长线,随着年龄的增加、生长线也增多。两壳的前、后端及腹缘游离,背面有韧带(ligament)及绞合齿

生物资源学思考题

解释以下概念: 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生物圈、生态系统、活化石、软骨鱼、硬骨鱼、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学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 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生物资源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对人类有一定现实和潜在的价值,他们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物质表现。 生物圈是地表全部有机体及与之相互作用的生存环境的总和。 生物圈是整个地球表层生态环境中最活跃、最敏感、最脆弱的部分。 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最先表现在生物圈,而生物圈的破坏又往往带来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说生物圈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有人把生态系统概括为: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环境 或:生态系统=生命系统+环境系统 活化石是指在种系发生中的某一线系长期未发生前进进化,也未发生分支进化,更未发生线系中断,而是处于停滞进化状态的结果,并仍然是现存的种类。在生境不变,成活率极低的情况下,这些生物在几百万年时间内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于是相应地就形成了一些延续了上千万年的古老生物,同时代的其它生物早已绝灭,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生活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区域,被称为“活化石”。 软骨鱼:内骨骼为软骨,常以钙质沉淀加固; 体被盾鳞或光滑无鳞; 歪型尾; 无鳔; 卵大而少,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 硬骨鱼类: 内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性,已有膜骨加入; 体外被硬鳞或骨鳞,或裸露无鳞; 鳔通常存在; 雄性腹鳍内侧无鳍脚(少数有生殖足); 卵生,卵小而多(少数卵胎生,如鳉形目的食蚊鱼)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它既是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

中国的海洋资源教学案

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教学案 东明城关一中侯翠荣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海洋资源的优越性,了解我国海洋生物品种繁多,掌握我国的四大海产区、四 大渔场及海产人工养殖。 2.了解我国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记住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储量,知道我国海底汽油田的 开发和近海石油沉积盆地。 3.知道我国海洋巨量的化学资源,掌握我国两大盐场的位置。 4.了解我国海洋开发的前景和保护海洋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图表,逐步培养好提高读图、用图、析图、释图的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海洋资源的利用,培养从资料中发现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对问题的具体分析 评价能力。 3.通过学习我国海洋资源的位置、种类、开发及前景,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和我国海洋资源的现状,培养学生热爱海洋、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对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学习,正确认识海洋资源的价值,从而树立保护环境、保护海洋的观念。 学习重点 我国海洋资源的储量及海洋生物的利用。 学习难点 理解海洋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学习课时 1课时 互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0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 组织活动: 请大家在图上找到太平洋的位置,并指出我国的边缘海、内海和海峡的名称、位置。 学生活动: 读图,完成老师的要求。 教师点拨: 我国东临太平洋,有北到南分布着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布着渤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和巴士海峡。其中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我国岛屿众多,面积在500米以上的有6500多个。我国海域辽阔,管辖的海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在太平洋内部,我国还有联合国划拨的近十万平方千米的专属海洋开发区。我国海域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底大陆架宽广,水温适中,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生长繁殖。 讲授新课 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1.四大海产、四大渔场 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书第71页,了解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知识。

海洋生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有机体的起源、分布、形态结构、进化与演替特征、生命过程及其规律,并探索海洋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海洋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生殖与发育、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物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2.设计思路: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海洋生物学》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习性、分布以及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教学思路如下:1)介绍海洋生物学的概念和特点、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2)简述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及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条件的适应;3)讲述海洋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主要介绍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海洋真菌、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包括海洋鱼类、海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4)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基础生态学等;并行课程:环境海洋学、环境微生物学、 - 1 -

环境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毒理学;后置课程:海洋生物学实验、生物海洋学。 本课程与上述课程构成了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物与化学方向有关海洋生物与生态的课程群,内容和要求各有侧重、联系密切。 二、课程目标 《海洋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海洋生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各生态类群的研究方法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授课与讨论、课外作业等形式,要求学生做到课前提前预习教材相关章节、课后完成课下作业;教学过程中,重点内容会组织小组讨论,由学生分组针对特定的科学问题做调研,并以PPT的形式课上报告,交流讨论。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文献和背景资料阅读等作业,其中大部分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 1 -

海洋生物与资源,贾晓君

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 姓名:贾晓君学号:201206011083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院,生物技术12-1)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蓝色的星球上,因为在它的表面有七成以上是海洋,而海洋世界的迷人之处就在于里面数不清的生物。这些海生物有数不尽的药用价值,有的已经为我们所知,但仍有许许多多的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关键词:海洋;生物;药用价值; 正文 引言: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等。专家介绍,海洋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根据《尔雅》、《黄帝内经》的记载可以推断,早在公元前1027年至公元前300年海洋药物就已应用于医疗实践。《神龙本草经》、《海药本草》、《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都有海洋药物的记载,《中药大辞典》收入海洋药物144种。海洋药物历史悠久,为丰富的海洋资源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极有必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和开发。 1.海洋动物 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有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鱼、鲨鱼等。海洋生物富含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食物蛋白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海洋中鱼、贝、虾、蟹等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9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

出许多,且易于被人体吸收。下面简单介绍两种海洋动物的药用价值。 [1] 石决明石决明是鲍鱼壳,内如珍珠光彩耀,边缘疣突开孔窍,潜阳明目有良效。[产地] 杂色鲍主要分布于我国东海南部和南海,皱纹盘鲍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沿海,羊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沙群岛及西沙群岛的海域。[采收] 夏秋二季捕捉,去肉,洗去粘附的杂质,晒干。[药材形性] 光底石决明呈遍平椭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3-9cm,宽2-5cm。壳外面灰棕色,略平滑,具右旋的螺状纹理;由壳顶向右下排列有30余个由小渐大的疣状突起,末端8-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味微咸。毛底石决明外形近似光底石决明,其区别:个形略大,一般长5-14cm,宽3-9cm。壳外面灰棕色(皱纹盘鲍)或灰黄色(羊鲍),常附有苔藓类或石灰虫等杂物,粗糙,凹凸不平,肋状纹理不明显,疣突起的数目较少,末端4-5个开孔,孔口突出于壳面,质较松,余同光底石决明。均以壳厚、内面光彩鲜艳者为佳。[饮片鉴别] 生石决明呈不规则的碎片,外面粗糙,灰棕色或具有青灰色斑,有的可见疣状突起的呼吸孔,内面光滑,有珍珠样光彩,质坚硬;研碎后呈灰白色粗粉,显珍珠样光彩。煅石决明灰白色,质疏松,易破碎,光泽消失。 [功用]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用于肝阳上亢,眩晕头痛,目赤肿痛,视物昏糊,青盲翳障等症海螵鞘就是墨鱼体内的软骨,明明是味中药却找不到资料。 牡蛎[来源]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或大连湾牡蛎等的

《海洋资源》教案设计

海洋资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充分认识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了解我国主要渔场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的开发利用和分布状况。 4.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且强调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联系旧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自然基础,即我国有四个近海,并且南北跨了三个温度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然后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种类,最后还提醒学生我国海洋资源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使学生意识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教材在选学材料中介绍了我国之所以在近海发展渔场的原因,应当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紧接着教材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如果说,海洋捕捞是人类纯粹地利用自然条件的话,那么海水养殖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间接利用,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类在技术、设备、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专门给了几幅图片,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其中着重介绍的是海盐生产及盐场的分布。教材介绍了海盐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利用海洋资源的历史非常久远,随着科技的进步,海盐开发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学生要注意借鉴人类开发陆地资源的教训,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海洋,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环境观。其中的“想一想”活动为学生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推测将来的结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法建议 1.在讲渔场的时候,要结合初一学过的世界几大渔场形成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舟山渔场的位置。然后结合鱼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全国最大渔场的原因。 2.在讲最后一个框题时,要注意结合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强调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要相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学生认识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段,课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能源。

世界海洋生物学研究历史

世界海洋生物学研究历史 海洋生物学是海洋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关注海洋生物本身,在细胞、机体和种群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以及行为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杨万喜 2012)。自古以来,人类就因为捕鱼、航海等活动与海洋发生着关系,逐步了解一些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但是,海洋生物学作为一门系统学科的历史较短(沈国英施并章 2002)。 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四世纪),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在《动物志》中记述了170多种海洋生物,按现代分类包括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蠕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原索动物、鱼类、爬行类、海鸟、海兽等十多个主要动物类群,其中海洋鱼类即有110多种(价值中国网站 2006 )。而在中国,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刊行的中国《黄帝内经》中,就也已经有了用墨鱼治病的记载。更不要说公元前一世纪前成书的《尔雅》,不仅记载有海洋动物,甚至还有海洋藻类。还有公元初古罗马普利尼乌斯的《自然历史志》,记录了170多种海洋生物。中国明朝屠本睃的《闽中海错疏》,记载有200多种海产生物(价值中国网站 2006 )。不仅如此,《闽中海错疏》即是我国也是世界比较早的一部水产经济动物志,又是动物学从以实用为主向系统动物学方向发展的重要著作之一。而且《闽中海错疏》比较全面地记载了福建的水产动物,包含不少动物形态、生态和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湖南省科普网 2010)。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人类就已经体现出了对海洋生物学的巨大好奇以及浓厚兴趣。尽管那时还没有海洋生物学的这个学科观念,但这并没有阻止人类对海洋生物的探索。这便是海洋生物学的萌芽阶段。 随着自然科学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海洋生物学进入到了科学的研究时期。海洋生物学逐渐由萌芽阶段向初始阶段迈进。一些科学家开始进行零星的调查。例如,1674年,荷兰列文虎克最先发现海洋原生动物;1777年,丹麦米勒开始应用显微镜观察北海的浮游生物;英国的Forbs用底托网采集并观察底栖生物,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潮间带(littoral zone)、昆布带(laminarian zone)、珊瑚藻带(coralline algae zone)以及深海珊瑚带(deep sea coral zone)并且按深度将爱琴海分成九个带和发表《英国海产生物分布图》(沈国英郭丰黄凌风施并章 2010)。以后科学家们也相继进行了多次大范围的海洋生物调查。19世纪前期,爱伦贝格在海洋中发现硅鞭藻类;英国达尔文对他在1831~1836年“贝格尔”号航海中采集的蔓足类和珊瑚类,进行了出色研究;德国米勒于1845年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和研究海洋浮游生物。1908~1913年,丹麦彼得松的工作奠定了海洋底栖生物定量研究的基础;1946年,美国佐贝尔的《海洋微生物学》奠定了海洋微生物,主要是海洋细菌的研究基础(价值中国网站 2006 )。 此外,海洋生物学的一些概念、术语也陆续被提出来。例如,1887年Hensen首先使用“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1891年德国的Haeckel首先提出“底栖生物”(benthos)和“游泳生物”(nekton)两个名词,这是迄今为止仍继续沿用的海洋生物三大生态类群(沈国英施并章 2002)。此时,海洋生物学已经初步形成了一门系统的学科。 19世纪下半叶开始,出于自身的好奇心理,各国竞相派出海洋考察船,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日益兴盛。各国的海洋生物学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其中,最有名的海洋考察是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历时三年多(1872~1876)的环球调查,学者们采集了大量深层和中层生物,出版了50卷巨著,所记载的生物的新种达4400多个,使当时已知的海洋生物种数翻了几番(沈国英施并章 2002)。各国在此期间也设立了许多考察站,相继建立了许多海洋生物研究机构(最古老的海洋生物研究机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洋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872年,1874年正式开放。1888年,英国海洋生物学会成立了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美国于1888年在伍兹霍尔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等等(价值中国网站 2006 ))这对海洋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初至50年代可以认为是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海洋生物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大量的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定量研究。例如,对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数量分布的研究等等。而且,在游泳生物上,人类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例如研究人员开始对一些鱼类的分布、洄游和数量变化等开展调查(沈国英郭丰黄凌风施并章 2010)。这对捕鱼业以及鱼类研究专家积累了很多珍贵的材料资源。

海洋生物学复习题

海洋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 初级生产者: 具有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将简单无机物合成高能有机物质的细菌、藻类或其它 绿色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 2. 河口:河流进入海洋的区域,该区域的盐度在淡水与海水之间变化。 3. 赤潮:指海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而使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水中缺氧, 鱼类大量死亡。 4. 溶解潜伏热:1 克的冰在同样温度下溶解为1 克的水所产生的热量。 5. 孤雌生殖:只有雌性个体参与的单性生殖方式。 6. 光照层:海洋中的表层,在该水层中的光线能够保持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 7. 浮游植物:在海洋中随水漂流的微型植物,个体多小于20 微米。 8. 牧食食物链:生物链的起点为活的海洋藻类,可以是浮游植物、也可以是大型藻类。 9. 共生关系:对共生生物和宿主都有利的关系 10. 潮间带:海岸张周围涨潮时的海平面与退潮时海平面之间的地区,称为潮间带,即位于低潮线与高 潮线之间的地区。 11. Salinity :水中总的含盐量称为盐度,以千分比的形式表示。 12. 最低含氧带:在水深1000 米左右,由于水中动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消耗氧气的速度 与氧气的产生速度相当,而导致溶氧量低的地带。 13.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的各种元素沿着特定的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终又回到 环境中。其路线包括有生命阶段和由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所决定的无生命阶段,共同组成此循环。 14. 食物链:能量和营养沿着生态系统中有生命活动的生物群落所经历的路线称为食物链,分为牧食链 和碎屑食物链。 15. 寄生:存在于两种生物之间,一方受益,一方受到损害,受到损害的生物为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栖 息场所。 16. 游泳生物:具有自主游泳能力和生物。即可以抵抗波浪而游动的生物。 17. 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学是研究生活在海洋中的生命有机体的科学。 18. 归纳:由各个独立的观察结果而得到普遍性原理的过程。 19. 演绎:从普遍性的原则推理出特定结论的过程。 20. 大陆架:大陆边缘最浅的地方 21. . 熔化潜热:熔化潜热是指当物质加热到熔点后,从固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时吸收或放出的 热量。 22. 盐度:是指海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23. 表层流:在近岸区域自海面向下至1—3 米水层的流动;在深海区域,自海面往下至10米水层内的 流动。 24. 初级生产力:当自养生物生产的有机物多于其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时,净增 25. 长的有机物 26. 盐度:海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27. 扩散:分子从高浓度的地方向低浓度的地方运动的过程 28. 原核生物: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或线粒体的一类单细胞生物。 29. 原生动物:原生生物界中较为接近动物的一类真核单细胞生物。 30. 异养生物:不能自己生产所需食物,必须利用自养生物产生的有机物的生物 31. 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由二氧化碳、水等合成有机物的生物。 32. 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产生与原始细胞相同的细胞,具有成对染色体(二倍细胞或2n) 33. 减数分裂:细胞分裂产生单倍细胞(n或1n),如同配子(海藻中的抱子),因为它们含有亲本染色 体数目的一半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试卷-参考答案

03制药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姓名:班级:学号:得分: 考前必读:①考试时间为90分钟; 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 ②考试应以诚信为本,如果发现有交头接耳、偷看以及抄袭等违反考场纪律的情况出现,一律 按作弊论处,严惩不怠。 一、填空(25 分,每空1分) 1.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71)%,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2.海洋动植物的可食部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能为人类提供优质的海洋食品。 3.海洋生物资源是一类生活在海洋中可(更新)和(再生)的特殊资源,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概况起来,海洋生物资源具有(多样性)、(再生有限性)、(波动性)、(共享性)、(游动性)和(隐蔽性)等特点。 4.海洋食品加工的新技术有(再组织化技术)、(超高压技术)、(栅栏技术)、(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胶囊化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只要答对其中任意3项即可) 5.来自于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具有(种类繁多)、(含量低微)、(结构新颖独特)、(生物活性强)等特点,是陆生生物天然产物所无法比拟的。 6.我国常见的食用褐藻主要有(海带)、(昆布)、(裙带菜)、(羊栖菜)、(鹿角菜)、(海蕴)、(萱藻)、(铁钉菜)、(鹅肠菜)、(铜藻)、(海蒿子)、(马尾藻)等。(只要答对其中任意4项即可)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食品的超高压技术:是指将食品放入液体介质中,在100~1000MPa的压力下作用一段时间后,使食品中的酶、淀粉、蛋白质等生物高分子物质分别失去活性、糊化和变性,导致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物化学反应、基因机制以及细胞壁膜发生多方面的变化,从而影响微生物原有的生理活动机能,甚至使原有功能破坏或发生不可逆变化,食品工业上就利用这一原理使高压处理后的食品得以安全长期保存。 2.药物作用靶点:是药物在体内与生物活性大分子相互作用的位点,如受体、离子通道、酶类、基因等。 3.鱼类:鱼类是指一群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他们通常用鳃呼吸,用鳍协助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鱼体具有鳞片。包括硬骨和软骨鱼类。 4.芋螺毒素:是从芋螺中分离获得的一类强碱性低分子肽类毒素。它们由10~30个基氨酸残基构成,富含半胱氨酸(20~50%),具有较多的二硫键(-S-S),其组成的二硫键可形成2-环(2-loop),3-环(3-loop)或4-环(4-loop)框架,没有出现任意排列现象。 5.生物材料:生物材料是指生物体产生的、具有支持细胞和机体形态的一类功能性生物大分子,如琼脂、甲壳素、胶原蛋白等,在食品、医药、化妆、环保、饲料、农药、农用肥料等行业有着广泛的用途。 三、给出下列英文或拉丁文词语的中文意义(10分,每题1分) 1. Polysaccharides:多糖 2. Triacylglycerols:甘油三酯 3. Docosahex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4. Heterotrophs:异养生物 5. Enrichment medium:增菌培养基 6. 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腹泻性贝毒 7. Foodborne diseases:食源性疾病 8. Clostridium botulinum:肉毒梭菌 9. Vibrio parahaemolyticus:副溶血性弧菌 10. Cyanobacteria:蓝藻菌或蓝细菌 四、简要回答以下问题(25分,可任选作5题,每题5分) 1.什么是底栖生物?请举例说明。 答:底栖生物是指生活于海洋底部和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泳的各种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两大类。底栖植物几乎全部为藻类,底栖动物以无脊椎动物为主,它们或在海底匍匐爬行、或固着生活、或潜入海洋底泥内生活,如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等。

海洋生物学考研

海洋生物学 一、专业介绍 海洋生物学(070703)隶属于海洋科学一级学科,是海洋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特别是海洋生态。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海洋生物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厦门大学为例: (01)海洋浮游动物学 (02)海洋鱼类学 (03)海洋动物生理学 (04)海洋生态学 (05)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学 (06)海洋动物生化遗传学 (07)海洋微生物学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海洋生物学的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术,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利用近代水生生物学、藻类学、微生物学和水产养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海洋微生物、动物和藻类等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技术。有严谨的求实态度和科学作风,品格端正。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畅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进行学术交流。 3、专业特色 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且随着海洋调查手段和开发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地发展。与其它相关学科相比,海洋生物学的发展受到调查手段和工具设备的影响较大,因此,该专业的发展亟待调查和实验手段、仪器的革新。另一方面,海洋生物学不但与海洋渔业生产直接相关,同时为海洋生态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等研究提供依据。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或(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40)单独考试英语 (620)细胞生物学或(625)海洋科学导论 (832)生物化学或(840)普通物学(海洋系) (注:以厦门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 二、推荐院校 海洋生物学硕士全国招生较强的单位有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宁波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汕头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大连水产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烟台大学等。 三、相同一级学科下设的其他相近专业 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 四、相关课程设置 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海洋生物学的硕士必修课程有: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基础英语、专业外语、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学、专业外语、海水养殖学、海洋微藻培养技术、海洋病原微生物、生化分离工程等。 五、就业前景 人类进入21世纪,人口增长、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海洋生物学研究将在本世纪自然科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海洋生物学和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和发展将在解决生命起源和进化以及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增长、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三大难题方面起突出作用。该学科应用广泛,海洋生物与

中国的海洋资源说课稿

《中国的海洋资源》说课稿 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这节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多样的生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巨量的化学资源和保护“蓝色国土”四部分内容。内容难度较小,但是对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等具有重要意义。 2、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我国海洋资源的利用类型,了解海洋空间的利用和海洋资源保护的意义。 方法与过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珍惜和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观念,及海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设计意图:注重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欲望,催生学生的热爱情怀。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我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利用 难点:

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采用读图分析法、“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学法: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设计意图:课堂上尽可能地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我结合视频和图片,通过“找一找”、“判一判”等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任务的驱动下,利用地图,结合阅读教材,经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知识抢答等活动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提高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兴奋点。同时,学生通过读图等活动突出了地理课“图不离手”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我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吃过那些海产品?这些都是海洋的生物资源,除此之外,海洋还有哪些资源呢? 接着前置测评(1·我国拥有多少千米海岸线,以及濒临哪几个近海?2·我国海域南北跨哪几个温度带?) 过渡: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 [板书]:多样的生物资源 这里,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思考: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为什么会出现多样化? 接着指导学生利用地图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与学生共同总结。(地跨多个温度带;大陆架面积广;海水温度适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