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情节、主题、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9
一.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快速浏览全篇文章。
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
可适当做标记。
2.带着问题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
开头.结尾.过渡句段.修辞句.抒情议论句画上角标记号。
注意从题干中找出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中相应段落。
3.答题。
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运用下文常见答题技巧回答;如无法判断,可摘抄提炼原文原句。
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可用①②③等序号对答案进行标注。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尤其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记叙文,记叙文是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状物、写景等,来表达一定的中心的一种文体形式。
我们要怎么去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欢迎大家分享。
一、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三.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四.文章内容(中心)?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五.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六.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七.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八.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一.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阅读理解之记叙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及答题要点1.概念:广义的记叙文包括了散文和小说,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3.记叙线索:(1)物线——《猫》以“猫”为线索组织文章(2)事线——《社戏》以“社戏”为线索,再现儿时的美好生活(3)人物线——《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4)地点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5)时间线——《伟大的悲剧》以时间推移为线索(6)情感线——《紫藤萝瀑布》按照赏花、惜花、思花的情感变化来结构全篇(7)见闻线——《孔乙己》中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4.记叙顺序5.记叙人称(1)第一人称,叙事主人公是“我”,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真切自然,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主管意识;增强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2)第二人称,叙事主人公是“你”,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作用(3)第三人称,叙事主人公是“他”或人物姓名,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6.记叙文的阅读步骤(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7.常见题型(1)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图表(2)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概述.....的经过(3)…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概括(4)…各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5)用一句话(简洁的语言不超过××字)概括文章内容8.解题方法(1)从文章线索入手。
①看标题②看写作对象③看地点④看时间⑤看中心事件⑥看感情(2)从段意、层意、句意入手①梳理全文思路,分析每段意思,再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中考语文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技巧1.概括文章主要事件:(1)通读文章,定位;(2)根据已知内容判断;(3)能从文章中直接提取出来的语句,直接运用;无法提取的,根据内容概括。
2.题目的作用(好处或者理解):(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了……的故事;(2)点明中心(表现了……的主题,表达了作者……的情感)(3)标题是文章的线索,本文以……为线索展开进行(没有则不写);(4)标题运用了……的手法(象征、比喻、拟人、一语双关等)(5)新颖独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必答)(6)点明主要人物(没有就不写)3.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回原文找指什么)和深层含义入手(即文章的中心主旨和情感)注意:当题干问为什么以这个题目为题,题目的妙处好处的时候需要答题目的作用+题目的含义4.赏析类题目的作用。
(1)词语:词义+句义+人物情感或性格XX词的意思是……,运用了……手法(比喻、拟人、贬词褒用、褒词贬用、人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将词语带回原句重新解释句子),表达了……(人物情感或性格等)(2)句子:描写手法(修辞或人物描写手法)+人物状态(心理)+情感、人物特点等修辞:常考比喻、拟人1、比喻: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做了什么事/景物什么特点,表达了……(人物情感或性格)2、拟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予人的性格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人物情感或性格)3、排比:增强语势4、夸张:突出了.......5、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6、反复:增强语势,强调突出.......人物描写手法: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外貌(一定要写全,有几个写几个)①动作: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XX、XX……等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谁正在做什么事,表达了……(人物情感或性格)②神态/语言/心理/外貌:这句话运用了神态/语言/心理/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谁正在做什么事,表达了……(人物情感或性格等)5.结合全文内容,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记叙文的概念及分类(一)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分类:1、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等;2、按记叙的内容可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
二、记叙文的特点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写人物或事件,及写景状物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三、记叙文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记叙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亲切、自然、真实的感觉,便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第二人称:拉近感情距离,便于情感交流。
3、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顺序指记叙文材料的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记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风筝》《背影》《永久的悔》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跌宕起伏,有波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等。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囚绿记》《孔乙己》作用:a补充交代……情节,丰富文章内容;b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c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分辨方法:一般情况下,倒叙看开头,插叙看中间,补叙看结尾。
(四)记叙线索及作用:1、线索类型(1)以时间变换为线索;《森林和草原》(2)以地点变换为线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3)以人物的行踪(见闻)为线索;《孔乙己》(4)以事件为线索;《山中避雨》(5)以物品为线索;《风筝》(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3:记叙文阅读(三)(五大考点:文章思路记叙人称主旨情感表达方式写作特色)考点11:文学作品阅读之梳理文章思路【考点分析】梳理文章的思路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梳理文章思路,要善于分辨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理清文章思路及整体结构。
阅读赏析时,首先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理清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其次,要弄清情节内在逻辑联系,理解作者情节设计的用心。
好的结构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错综复杂而又连贯统一。
梳理文章思路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请根据故事情节,补全相关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3、纵观全文,“我”的情感(心理)发生了3次变化,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技巧点拨】阅读文章首先要理清文思、分清结构,这样文章的内容和思路也就清晰起来,为接下来更加深入地阅读品析奠定了基础。
答题时,要学会通过对文章语意层次的理解,抓“神”找“线”理清文脉;要关注文中起承转合处的描写,画线切割,还要养成着眼全篇的习惯,前后关联。
一、答题三部曲1.寻找线索、明确线索。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就能理清文章的结构。
找线索的方法:(1)抓标志。
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地点方位标志的词语,文章线索常常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或以地点(行踪)为线索。
(2)抓物品。
以物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线索常常就是这个“物”,就是以“某某物”为线索。
(3)抓事情。
文章中写一件核心的事件,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文章的线索。
(4)抓细节。
反复出现的同一个细节(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种表情等)这些反复出现的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5)抓情感。
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及表达感情词句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2.划出能表示线索的标志性语句。
(1)划出与线索中的人、物、事情发展的时间等有关系的语句;(2)划出能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看法变化的语句;(3)如果是线索表达不够直白的文章,一时找不出头绪来,可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得到启示,然后再去寻找。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品味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一、人物形象刻画1.正面描写(1)直接描写:即描写主人公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这样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的性格特征。
(2)细节描写:即抓住人物细微而又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
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如《故乡》中“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就是抓住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外貌进行生动细致地描绘,鲜明地刻画出杨二嫂俗不可耐的形象;“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把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中的一个“塞”字是对杨二嫂的动作进行的生动细致的描绘,把杨二嫂爱占小便宜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2.侧面描写(1)描写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形象。
(2)描写环境、场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思想)或为主人公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做铺垫(埋伏笔)。
二、写作手法及作用1.表达方式及作用(1)记叙: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①顺叙:使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②倒叙:使情节曲折,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③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2)描写: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人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①人物描写:展示……人物……特征。
②景物(自然环境)描写:交待时令、地点,营造……氛围;烘托人物……情感;为下文……做铺垫。
③社会环境描写:交待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社会现实。
)(3)抒情: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4)说明: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5)议论: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升华)主题。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本文介绍了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
同时也提供了一些阅读技巧和写作手法。
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应该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从题目、人物和事件入手。
文章的材料组织应该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详略得当。
文章的线索包括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和作者的情感,这些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记叙文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事情发展过程或总分总的方式进行划分。
这样的划分可以使文章更加清晰明了。
记叙文的语言特色包括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和节奏感强等。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对比和衬托等手法,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拟人手法可以赋予事物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比喻手法可以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和讲解道理。
夸张手法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
象征手法可以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手法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手法可以通过侧面烘托,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总之,阅读记叙文需要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文章的线索和划分方式。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手法,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散文是一种以平实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和经验的文学形式。
其特点包括:自由、灵活、随意、自然、真实、生动、具有思想性、感性和艺术性等。
散文可以写人、写事、写景、写思想、写感情等,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可以是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等不同的表达方式。
散文讲究语言的简练、准确、生动,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以达到传达作者意图的目的。
1、散文和小说的种类及要素散文有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两种,而小说则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
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有三个要素,即人物、环境和情节。
人物是故事的主角,环境则为人物提供了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情节则是故事发展的核心。
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情节、主题、技巧)命题人:李宗刚审核人:初三语文组总编号:NO.11【复习策略】一、情节类答题指导1.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2.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3.情节结构的作用:(1)开头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2)中间作用:过渡,承上启下;为下文写……作铺垫(为议论抒情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结尾作用:卒章显志川点明中心;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4)标题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概括内容,点明主题。
4.情节的特点:①一波三折式(就全文来说)。
作用是引人人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首尾呼应式(就开头结尾来说)。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倒叙式(就开头来说)。
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就结尾来说)。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5.结构常用术语: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层层铺垫,巧设伏笔(铺垫),巧设悬念,巧妙勾连,层层推进、层层剥笋,对比烘托,行散神聚,总分总式,并列结构,纵横捭阖、开合自如,情节波澜、张弛有度等。
6.各种叙述方法的作用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中心更加突出。
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7.答题思路:这类情节作用题回答时要紧扣人物和主题,并要结合原文回答。
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
人物(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深化或突显主题)。
公式: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8.线索作用: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表现文章主旨。
二、概括主题类1.常见题型: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人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在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即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3.公式: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刻画了……抒发(表现)了……4.主题常用术语:立意深刻独到,鞭辟人里;突破定势,标新立异;主旨深远,意韵丰富;言近旨远,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写作技巧类1.常见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2.常用的表现手法的作用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使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托——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人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其含蓄、哲理,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互相烘托,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和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4.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略)5.答题模式用了……方法(分清所运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考点例析】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作者:凯瑟琳·比恩翻译:洪帆一天下午,我正在厨房做饭,我16岁的儿子安东尼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来,我警惕地抬起头。
安东尼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们每次见面气氛都很紧张,争吵随时一触即发。
这次他又会有什么问题?音乐?朋友?夜生活?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妈妈,比利·寇根有一条银色的裤子,我也要一条。
”“为什么?”“妈妈,比利·寇根是‘碎南瓜’乐队的主唱。
‘碎南瓜’是我最喜欢的乐队。
”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外星人讲话。
这些天来,我们两个正为了这个“碎南瓜”乐队闹得不开心。
安东尼跟我说好话,央求我,我全都置若罔闻。
看到我不为所动,他一屁股坐下来,把脸扭到了一边。
“你到哪儿去买?”我没好气地说,“可能全城都没有卖的。
”“那我就自己做,但你要借钱给我。
”“忘了它吧,儿子。
这辈子你大概就只穿一次。
”我断然拒绝。
但是,我心底有一个声音在说:“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
”然而,我最终还是近乎顽固地拒绝了。
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下午安东尼提着一个白色的大包走进家门,看着他把那个大包扔到桌子上,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
“一米布6美元98美分,”他嘻嘻笑着说,“我向朋友借的钱。
”原来,安东尼不但买了布料,做衣服所需要的别针、纸样、衬布、拉链等也全都买齐了。
“妈妈,现在,我该怎么做呢?”他迫不及待地问。
安东尼13岁时,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我教过他缝纫,那时,我还是他心中的偶像。
学会缝纫后,他自己亲手缝制过一条当时流行的裤子。
“你只需要告诉我怎样开始就行了,妈妈。
”他的眼睛盯着我。
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然后,我们一起摊开那几张纸样。
“我想把拉链露在外面,不要盖边。
”他说。
“这个我可不会做。
你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安东尼耸耸肩,自己就做起来了,而且速度还不慢。
第二天中午,他就开始缝裤兜了。
看着他低头忙碌的样子,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
我不由自主地给他指导,参与缝制。
安东尼抬起头,我们相视一笑。
我讲起一些往事:有一天你玩得太累了,在饭桌上睡着了,一头把脸扎进了意大利面条里;3岁时,你卖了收集来的木瓦片赚了你的第一个一美元……安东尼听了大笑起来。
一针一线,把布料缝成了裤子,也把“碎南瓜”乐队的崇拜者和他爱管闲事的老妈的心重新连在了一起,把我们处于边缘的关系再次缝紧。
四天的时间,我们紧张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修复。
安东尼在周末前就穿上了那条银色的裤子,他没有只穿一次,而是经常穿。
他的几个朋友也很喜欢这条裤子,纷纷拿钱给我,要我帮他们做。
“那是安东尼自己做的。
”我自豪地告诉他们。
在以后的日子里,虽然安东尼还会惹我生气,但每当我想起和安东尼在旧餐桌上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心里很快就会原谅他。
11.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2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13.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14.小说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生命的囚笼[美]米尔·哈斯恩我去佛罗里达旅行,姑姑阿加莎最近搬到米勒丽姆山的社区里,我决定去看望她。
“我没有在表单上看到您的名字。
”门卫对我说。
我连忙回答:“噢,我没有告诉姑姑。
我姑姑叫阿加莎。
”门卫立刻在电脑上找到了姑姑的电话并开始打电话。
在他拨打电话的时候,我注意到已经有好几辆汽车在后面等着。
“电话正忙。
”门卫回答我。
他看了看越来越多的汽车,显得有些焦急了。
他试着再次拨打可还是没有接通,而后面的汽车越来越多。
最后,他问我可不可以等会再过来,我同意了。
我把车开到了不远处,然后用手机拨打姑姑的电话也是占线,我不可能在佛罗里达炎热的太阳下一直打下去。
我回头望了一下门卫室,两位门卫正忙着检查那些汽车没有时间顾及我。
我再看了下小区周围的栅栏,只有一米多高。
不知道在什么力量的驱使下,我瞟了一眼后快速翻过栅栏。
社区里分了很多小区,我姑姑住在安瑞勒小区里,但是我根本找不到。
一个高尔夫球场在入口处也设置了一个小守卫厅,我听到那个守卫说道:“约尼太太,你必须有ID卡才能进去。
这是我们的规定,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啊。
如果要是有恐怖分子进来那怎么办?”老人解释道:“我只是今天忘带了。
”“我可以载你回去取ID 卡,不过你要记得,不管你去哪一个公共场所你都需要ID卡。
”他帮助老人坐上了汽车并开动了。
突然,从车顶上滑下来一个小黑色的对讲机。
对讲机是守卫在扶老人的时候放上去的,我立刻跑过去捡了起来。
突然,我的身后传来喊声:“嘿!你!去哪里?”我回头一看,两个门卫正挥着手向我这边跑来,他们看起来很愤怒。
我抬腿就跑,躲进了两栋楼之间的墙角处并伸出头来探探情况。
一个门卫拿起对讲机讲话,我从手中的对讲机中听道,“有人闯入了社区!最后在佛罗特街看到!”片刻间至少十几辆车赶到了那里,门卫解释了一下情况后他们便开始搜寻我。
我有了一个主意。
我拿起对讲机说:“闯入者在安瑞勒。
”顿时,所有的车涌向了同一个地方,我马上知道了安瑞勒的位置。
“噢,不,闯入者出现在游泳池旁边!”我再一次喊道。
等他们离开后,我去了安瑞勒。
姑姑见到我后非常惊喜,她连忙给我准备了冰茶和曲奇饼。
在我和姑姑聊天时,一只小鸟飞到了阳台上。
当我想上前看看的时候,姑姑叫住了我:“米尔!别过去!可能有危险!”我诧异极了。
姑姑解释道:“这只鸟我从来没见过,可能带有病毒。
”随后她又接着说:“我的电话坏了,你的手机借我用下,我给守卫报告一下。
”我慌了,连忙冲上前去赶跑了小鸟。
几个小时后,我再一次导演了一群安全守卫在社区追逐闯入者的游戏。
看到金黄色的阳光照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之上,我却觉得这像是一个生命的囚笼,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让我想起我在郊区的别墅,突然我觉得它珍贵起来。
那里有鸟语花香,有山有水,但没有守卫。
因为,在那片纯净的大自然里,根本不需要守卫。
我是如此地渴望,人们心中善良的灯塔再高再亮一点,让我们都能够忘我欣赏这个世界的鸟语花香,还每一个灵魂无需防守的安宁自由和谐的美丽世界。
1.文中哪些事情让“我”产生“生命的囚笼”的感觉?请简要概括另外三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