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供给量计算公式
- 格式:docx
- 大小:15.65 KB
- 文档页数:1
常用水指标计算公式1. 年平均降水量(mm):降水量是一个地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测量降水量来评估地区的水资源状况。
年平均降水量可以通过历史降水数据的平均值来计算。
2.年(或季度、月)径流量(m³):径流量是指水体通过河流、湖泊等水体流出地面,进入更大的水域或地下水的水量。
可以通过水文站点实时监测数据或者通过流量计等设备来测量。
3.地下水位(m):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面与地表之间的垂直距离,用来评估地下水资源的状况。
可以通过井位观测数据来测量。
4. 蒸散发量(mm):蒸散发量是指水体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和,是评估土壤和植被蒸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指标。
可以通过气象站点或者ET(Evapotranspiration)设备来测量。
5.用水量(m³):用水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在一定时间内使用的水量,它可以分为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不同类型。
可以通过水表、水表抄表等方式来测量。
6.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是指用水量和可获得水资源量之间的比值,用来评估用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可以通过计算实际水利用量与水资源总量之间的比值来得到。
7.水质指数:水质指数是用来评估水体质量的综合指标,可以通过测量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来计算。
常见的水质指数有COD(化学需氧量)指数、BOD (生化需氧量)指数等。
以上是一些常用水指标的计算公式,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量和计算,可以评估水资源的状况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水平。
当然,不同地区和不同应用场景可能有不同的水指标计算公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使用。
水资源利用效率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1. 简介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评估水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指标和计算方法。
2. 考核指标2.1 水资源利用系数(WUE)水资源利用系数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它表示单位水资源利用量所创造的经济或生态效益。
通常以产值、效益或用水量的变化来反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计算公式如下:WUE = 经济产值或效益 / 使用的水量2.2 水资源利用效益(WUEB)水资源利用效益是指单位水资源利用量所创造的经济或生态效益。
通过评估水资源利用效益,可以判断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计算公式如下:WUEB = 经济产值或效益 / 水资源投入量3. 计算方法3.1 数据收集为了计算水资源利用效率,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经济产值或效益、使用的水量以及水资源投入量。
3.2 计算水资源利用系数根据收集的数据,使用水资源利用系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水资源利用系数的值。
3.3 计算水资源利用效益根据收集的数据,使用水资源利用效益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水资源利用效益的值。
4. 实际应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指标和计算方法可以应用于不同领域,包括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等。
通过评估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指导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5. 总结本文介绍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指标和计算方法。
通过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估,可以指导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指标和计算方法进行评估。
水量平衡设计计算公式水量平衡设计计算公式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通过计算各种因素对水量平衡的影响,确定水体的输入和输出量,从而达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水量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其中一区域或其中一系统中的水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平衡的状态,通过计算可以确定水的供需关系和资源利用情况,有助于评估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利用的潜力。
1.水资源供给公式:水资源供给指的是水体从外部输入或自然输入到其中一系统中的水量。
根据水文循环原理,水资源供给主要包括降水量、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等。
计算公式如下:水资源供给=降水量+自然地表径流+自然地下水补给-水体蒸发量-大气层向外排放水量其中,降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垂直降水的量,可通过气象站点观测数据或气象模型模拟结果进行获取;自然地表径流是指单位时间内地表水流动的量,可通过水文站点观测流量数据获得;自然地下水补给是指单位时间内地下水向上补给地表或河流的量,可通过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估算;水体蒸发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水体蒸发的量,可通过气象、土壤和水体属性等因素进行模拟和估算;大气层向外排放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水分通过大气层传输而排放的量,可通过水汽输送模型和气象条件进行估算。
2.水资源需求公式:水资源需求指的是其中一系统中水的利用量,主要包括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
计算公式如下:水资源需求=农业用水需求+工业用水需求+市区供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其中,农业用水需求是指在农田灌溉、养殖等农业活动中消耗的水量,可通过农作物蒸腾消耗水量和灌溉失水率进行估算;工业用水需求是指在工业生产和制造过程中消耗的水量,可通过工业生产工艺和用水设备消耗率进行估算;市区供水量是指市区居民和机构的用水需求量,可通过人口统计和用水调查数据进行获取;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维持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水量,可通过水生态学研究和环境评价指标进行估算。
通过计算水资源供给和水资源需求之间的差值,可以评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和水体的可持续利用潜力。
水量计算简介水量计算常用于测量、预测和规划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
通过对水量进行计算,人们可以了解水的供应情况、水的分配方案以及水的利用效率。
本文将介绍水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以下是常见的水量计算公式:1.水量 = 流量 × 时间:这是最基本的水量计算公式,其中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给定单位面积的水量。
常用的流量单位包括立方米每秒(m3/s)和升每秒(L/s)。
2.水量 = 初始深度 - 结束深度:这个公式适用于通过测量水体的深度来计算水量的情况。
初始深度是指测量前水体的深度,结束深度是指测量后水体的深度。
常用的深度单位包括米(m)、厘米(cm)和英尺(ft)。
3.水量 = 面积 × 深度:这个公式适用于通过测量水体表面的面积和深度来计算水量的情况。
面积是指水体表面覆盖的单位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包括平方米(m2)和平方英尺(ft2)。
具体应用水量计算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下面将介绍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1.降雨水量计算:通过测量降雨的深度和面积,可以计算降雨的水量。
这对于农业灌溉、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水库蓄水有着重要的意义。
2.水资源评估:通过计算河流流量和湖泊水位的变化,可以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和水文周期的特征。
这对于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至关重要。
3.水污染监测:通过计算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流速,可以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污染物的输运情况。
这对于水质监测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4.农田灌溉:通过测量农田的面积和灌溉水量,可以合理安排灌溉计划,提高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常见工具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水量计算工具和设备:1.流量计:用于测量流经给定位置的水量。
常见的流量计包括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和超声波流量计。
2.水位计:用于测量水体的深度或水位。
常见的水位计包括浮子式水位计和压力式水位计。
3.面积测量工具:用于测量水体表面的面积。
常见的面积测量工具包括测距仪、激光测距仪和卫星遥感数据。
项目区水源主要是浅层地下水、汛期地表水及引黄补源水,由于地表水为季节性水,利用量极少。
浅层地下水主要包括自然降雨的入渗,引黄补源渠道的侧渗补给等。
(1)可供水量计算1、降雨入渗补给量W1=p×a×F式中:W1—降雨入渗补给量m3;a---入渗系数,取0.25;p---年降雨量,单位mm,多年平均降雨量p=623mm,F----控制面积1.19km2W1 =0.623×0. 25×1.19×100=18.53(万m3);2、灌溉回归补给量W2=Q定×U×F灌式中:Q定—灌溉定额,立方/公顷;当p=75%,Q定=800m3/公顷;F灌——灌溉面积,亩;F灌=102.39公顷;U回归系数,取0.18。
计算可得W2=1.47万m33、河渠渗漏补给量W3=K×J×A0×L×t式中:W3-----河渠渗漏补给量,m3;K------渗透系数0.9m/d;J----垂直于河渠单侧剖面的水力坡度,取0.0039;A0----单位长度河渠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剖面面积,m2/m;A0=26m2/m;L----沟河长度,km,L=13.82km;t-----渗漏时间,d,t=180d。
W2=0.9×0.0039×13.82×26×180=227.02(万m3)3、地下水可采量地下水可采量等于地下水补给量乘以可开采系数。
取可利用量的85%为开采量,则项目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W供=(W1+W2+W3)*0.85=(189.34+227.02+68.14)*0.85=474.279(万m3)。
3.5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3.5.1灌溉水源分析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612.8毫米,偏枯年份降水量499.79毫米,有效降水系数取75%(《水土资源评价与节水灌溉规划》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天然降水有效利用量=降水量×有效降水利用系数×承雨面积=499.79×0.001×75%×61.2892=22.97万立方米,则项目区的年有效降水量为22.97万立方米。
项目区处于华北陆台渤海凹陷部分,水动力特征为潜水-承压水。
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和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
浅层水PH值呈弱碱性-中性,盐碱度较高,不宜作为农业灌溉用水,埋深280~350米的承压水层水质好、富水性强,是项目区的主要农业灌溉水源,根据水文资料以及当地现有地下水开采情况,该水层开采模数为11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3.5.2需水量预测1、灌溉取水方式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分为天然有效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地下水主要依靠打机井提取。
本规划水资源平衡分析中只考虑农业用水。
2、灌溉保证率项目区位于滨海盐碱水资源紧缺地区,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水资源紧缺地区,其灌水方式为地面灌溉时,水稻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0~80%。
据此,本规划确定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即以中等偏枯年为设计标准。
3、灌溉制度设计(1)水稻净灌溉定额:由育苗水、泡田(洗盐)水和生育期补水定额三部分组成。
①育苗水:水稻节水育苗可分为旱育苗、软盘旱育苗、营养钵旱育苗、尼龙布育苗四种方式。
辽宁省水稻灌区大多采用尼龙布育苗。
根据项目区所在地的水稻育苗经验,水稻育苗用水折合每亩为15立方米。
②泡田(洗盐)水:由饱和土壤水量、洗盐水量和建立水层水量三部分组成。
a、饱和土壤水量:根据水田区泡田期的地下水埋深和土壤质地为重壤土的物理性能指标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饱和土壤水量=667×H×A(1-β0)式中:H―土壤饱和深度(m),翻耕松散层H=0.20m,未翻耕底层H=1.35米;A―土壤孔隙率(体积%),翻耕松散层A=46.48%,未翻耕底层A=43.51%;β0―土壤自然含水量(孔隙率%),翻耕松散层β0=58%,未翻耕底层β0=69%。
需水量比计算公式地表水资源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为生物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水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了保证地表水的有效利用,需要进行需水量比计算,以确定地表水的合理利用方式。
需水量比计算指的是对地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确定一定的需求地区的地表水比例,以确定用水效率,以及确定地表水可持续利用的范围,这是非常重要的。
需水量比计算公式包括:1.需水量比计算公式由2部分组成,即水源量需求和水源量供应,用以确定问题地区的水源量需求以及水源量变化的程度。
2.利用水源量需求和水源量供应之间的关系,计算出给定地区的每一个水源量比。
具体来说,将水源量需求(例如农业、工业、生活用水)与水源量供应(例如地表水、地下水、潮汐)相除,即可得到比值。
3.要确定用水效率,对这个比值进行深入分析,计算可持续利用水源量所占比例,以确定水资源变化的趋势及其影响,即可得出用水效率。
需水量比计算不仅能够提供有关水源量的实时信息,而且还能够反映出水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明确指出哪些地区需要及时消减需水量,哪些地区可以继续利用水源量,为预测利用水资源的趋势提供重要的依据。
鉴于需水量比计算的重要性,多年来,国内外一直在进行大量研究,以提高需水量比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比如,利用数学建模技术,基于水文模型,建立定量化的需水量比计算模型;结合实地调查,建立地表水资源变化过程模型等。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而且可以有效地减少计算误差,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水源量的变化情况。
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和GIS技术,进行实时监测,快速准确地得到地表水资源变化信息,用以预测水源量的变化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需水量比计算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需水量比计算是确定合理利用地表水的重要指标,其正确性和准确性对保护和利用地表水资源至关重要。
多年来,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改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以提高需水量比的准确性,因此,未来需水量比计算的应用前景就是值得期待的。
常用水指标计算公式1. 水的需求量(Water Demand)计算公式:水的需求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人类或经济社会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通常以单位时间(如一天、一年)内的用水量来衡量。
计算公式如下:水的需求量=人均日用水量×人口数×使用天数2. 水的供应量(Water Supply)计算公式:水的供应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供应给人类或经济社会活动的水量。
计算公式如下:水的供应量=自来水供水量+人工引水量+河流径流量+蓄水库出库量+地下水开采量3. 水资源利用率(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Rate)计算公式: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程度,常用的计算公式如下:水资源利用率=供水量/总有效资源量×100%4. 水平衡率(Water Balance Rate)计算公式:水平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的供水量与总水资源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用来评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程度。
计算公式如下:水平衡率=供水量/总水资源量×100%除了上述常用的水指标计算公式,还有其他一些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如水资源配置合理性指数、自来水生产利用率、水损率(Water Loss Rate)等,具体计算公式如下:5. 水资源配置合理性指数(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Rationality Index)计算公式:水资源配置合理性指数是用来评估不同行业或水资源利用方式的合理性程度的指标。
计算公式如下:水资源配置合理性指数=(用水量/GDP)/(总用水量/总GDP)6. 自来水生产利用率(Tap Water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Rate)计算公式:自来水生产利用率是指自来水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反映了自来水公司的供水能力和供水效益。
计算公式如下:自来水生产利用率=实际供水量/自来水生产总量×100%7. 水损率(Water Loss Rate)计算公式:水损率是指供水系统中因管网漏损、水表计量误差等原因造成的供水量与实际用水量之间的差异。
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表
1. 水资源供给,这部分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量、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的季节变化等。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地下水则是指储存在地下的水资源。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水文站点的监测数据、水资源调查和地质勘探等手段获得。
2. 水资源需求,这部分包括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对水资源的需求量。
城市用水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工业和商业用水;工业用水包括工业生产和能源生产过程中的用水;农业用水是指农田灌溉和畜牧业的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是指维持河流、湖泊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所需的水量。
3. 水资源利用效率,这部分评估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包括水资源利用率、供水可靠性等指标。
通过评估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发现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浪费和改进空间。
4. 水资源平衡,综合考虑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以及利用效率,计算得出水资源的平衡情况。
如果供需平衡,说明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是合理的;如果供大于求,可能存在浪费或过度开发;如果需大于供,可能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表是一个综合考虑水资源供给、需求和利用效率的工具,可以帮助决策者评估和规划地区的水资源
管理措施,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水资源利用率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水资源利用率则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的指标之一。
水资源利用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将介绍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水资源利用率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一些建议。
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方法水资源利用率一般指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量与总可用水资源之间的比率。
计算水资源利用率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消耗水资源利用率(CWR):CWR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消耗的水量与总可用水资源之间的比率。
CWR的计算公式为:CWR = 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消耗的水量 / 总可用水资源。
2.综合水资源利用率(TWR):TWR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消耗的水量与年平均可供水量之比。
TWR的计算公式为:TWR = 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消耗的水量 / 年平均可供水量。
3.有效水资源利用率(EWR):EWR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实际利用的水量与总可用水资源之间的比率。
EWR的计算公式为:EWR = 实际利用的水量 / 总可用水资源。
这些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以准确评估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的情况。
影响水资源利用率的因素水资源利用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影响水资源利用率的关键因素。
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2.水资源供需状况:水资源供需状况的平衡程度直接影响水资源利用率。
如果供水量无法满足需水量,将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
3.水资源利用途径:不同的水资源利用途径对水资源利用率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采取节水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工业和农业用水的效率,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环境保护:水资源的环境保护也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因素。
保护水环境,减少水污染,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可用性和可持续利用性。
项目区水源主要是浅层地下水、汛期地表水及引黄补源水,由于地表水为季节性水,利用量极少。
浅层地下水主要包括自然降雨的入渗,引黄补源渠道的侧渗补给等。
(1)可供水量计算
1、降雨入渗补给量
W1=p×a×F
式中:W1—降雨入渗补给量m3;
a---入渗系数,取0.25;
p---年降雨量,单位mm,多年平均降雨量p=623mm,
F----控制面积1.19km2
W1 =0.623×0. 25×1.19×100=18.53(万m3);
2、灌溉回归补给量
W2=Q定×U×F灌
式中:Q定—灌溉定额,立方/公顷;当p=75%,Q定=800m3/公顷;
F灌——灌溉面积,亩;F灌=102.39公顷;
U回归系数,取0.18。
计算可得W2=1.47万m3
3、河渠渗漏补给量
W3=K×J×A0×L×t
式中:W3-----河渠渗漏补给量,m3;
K------渗透系数0.9m/d;
J----垂直于河渠单侧剖面的水力坡度,取0.0039;
A0----单位长度河渠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剖面面积,m2/m;A0=26m2/m;
L----沟河长度,km,L=13.82km;
t-----渗漏时间,d,t=180d。
W2=0.9×0.0039×13.82×26×180=227.02(万m3)
3、地下水可采量
地下水可采量等于地下水补给量乘以可开采系数。
取可利用量的85%为开采量,则项目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
W供=(W1+W2+W3)*0.85=(189.34+227.02+68.14)*0.85=474.279(万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