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祭祀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满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满族是中国政治完整性和历史连续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文化系统,迄今为止仍然延续着历史。
满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满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公历节日,一种是春节。
春节是满洲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种祭扫祭祀仪式,也是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满族春节”通常在农历一月初一进行,它有许多传统仪式,如火酒祭祀、灯谜、贴春联、放烟花等。
这些仪式都是用来向祖先、神灵致敬的。
除了春节,满族还有其他公历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劳动节、国庆节等。
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大都有它们特有的传统习俗,比如母亲节,人们会带着母亲出去旅游;父亲节,人们会为父亲准备自己制作的礼物;劳动节,人们会到大山里去放风筝;国庆节,人们会去公园庆祝。
除此之外,满族还有许多特有的习俗和风俗。
当满族少年准备进行结婚仪式时,他们会在家乡或长辈面前出面去打招呼,而且要给予一定的礼物,这就是“提婚”这种风俗。
另一种风俗则是“拱钱”,当孩子出生时,家人会集中给孩子拱钱,以祝孩子长寿。
此外,“拱木”祭祀是满洲人致敬先祖的一种方式,在特定的日子里,他们会安排家庭成员到先祖的坟前去祭祀,以表示尊敬与感恩。
满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无论是春节还是“拱钱”,都有着悠久而又独特的历史。
它们不仅充满着传统风情,而且兼具现代价值,以
此表达满族人民对家园、对历史的怀念和尊重,同时也将满族文化的理念传递给后代。
真的,满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既能促进满族文化的传承,又能把文化传播出去,使自己的文化与社会融合,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实现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繁荣。
探寻满洲民俗文化东北地区独特的传统习俗与节日探寻满洲民俗文化——东北地区独特的传统习俗与节日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满洲地区,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了许多精彩纷呈的传统习俗和节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寻这些传统习俗与节日的起源、传承与特点。
一、传统习俗1. 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在满洲地区非常普遍,尤其是对祖先进行的祭祀。
每到重要节日、节气之时,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庭院或祭坛上供奉祭品,例如水果、饭菜、酒等,以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子孙平安健康。
2. 婚俗满洲地区的婚俗多样,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新娘会在婚前进行一系列的仪式,例如拜堂、过门等。
婚礼当天,新郎新娘还会进行酒仪式,并举办盛大的宴席,宴请亲友庆贺。
同时,还会有一些特殊的传统习俗,例如乞巧、闹洞房等。
3. 舞蹈满洲人民喜欢跳舞,舞蹈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满洲舞蹈以舒展优美、动作矫健为特点,能够很好地展现东北地区的独特风情。
常见的满洲舞蹈有“哈达舞”、“摇兔舞”等,这些舞蹈既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也是一种传统习俗的一部分。
二、节日文化1. 大年初一大年初一是中国传统的春节,也是满洲地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满洲地区的春节习俗与其他地区的有所不同,如满洲人过春节不点燃鞭炮,而是互赠酒篮,向亲友祝贺新年。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饮食,如吃饺子、元宵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祖节日,满洲地区的满族人民非常重视清明节的庆祝活动。
他们会亲自前往祖墓扫墓、焚香、祭拜,以缅怀祖先,并且在墓前拜祭,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3. 秋分满洲地区的秋分节又称为"寒食节",人们会在此日祭拜祖先、扫墓、敬烈火并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在庆祝祖先的同时,也会欣赏秋天的美景,品尝秋日特产,例如柿子、板栗等。
结语满洲地区的民俗文化是东北地区独特的传统习俗与节日的代表之一。
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乌拉街满族,你听过这个名字吗?在乌拉街满族镇,许多建筑都带有满族特色,生活习俗也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对于乌拉街满族,你有多少的了解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一、引论“乌拉街”的全称是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位于吉林市北约30公里处。
“乌拉”是满语,意为“沿江” ,整个乌拉街西邻松花江。
乌拉街镇幅员面积188平方公里,生活着汉、满、朝、蒙、回、苗、赫哲、锡伯等8个民族。
满族人口数量仅少于汉族。
乌拉街一直被认为是满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吉林省满族人口最为集中的社区之一。
据民国初年吉林省《永吉县志》记载,包括乌拉街在内的永吉县地区“于周为肃慎,北魏为勿吉,唐为渤海,明清之间为乌拉”。
乌拉街在元明时期称“洪尼” ,明初称“扈伦” ,清初称“布特哈乌拉”。
辽金时期,乌拉街地区初属辽东道,女真人建立金国后,乌拉街先为咸平路,后为金上京会宁府管辖。
元代,乌拉街地区隶属辽阳中书省开元路管辖。
明代中叶,海西女真势力逐渐崛起,乌拉部相继吞并附近女真诸部,建立乌拉王国,以乌拉街为都城。
后乌拉国与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发生多次战争。
1613年,乌拉国被努尔哈赤所灭。
清顺治十四年,乌拉古城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负责向皇家供奉东北特产。
历史上清代五个皇帝曾在这里留下过战迹、足迹、墨迹,乌拉街被顺治皇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 ,当地民间亦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作为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乌拉街不仅保存了魁府、后府、前府等大量蕴含满族文化特色的古建筑,而且在生活习俗方面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色彩。
在饮食方面,乌拉街满族火锅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美食,也是满族人重要的节日食品。
在服饰方面,满族旗袍仍然受到当地女性的喜爱和推崇。
在礼仪方面,打千、作揖仍是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礼节。
二、乌拉街满族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祭祖是满族民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民俗礼仪
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满族民俗礼仪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满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满族传统的婚姻礼仪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例如,新娘在结婚前的一天,需要在有监护人的陪同下,去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和未来的家庭,顺利度过婚姻生活。
同时,在婚礼当天,新娘还需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如扣门、拜堂、拜神、敬茶等,以示尊重和感恩。
除了婚姻礼仪外,满族人民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礼仪。
例如,春节期间,满族人会进行祖先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和社会安宁。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点燃香烛,烧纸钱,供奉食品和饮料等,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
此外,满族人还有许多其他的礼仪,如葬礼仪式、祭祀仪式、生日庆祝等。
这些礼仪都体现了满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这个独特的民族。
- 1 -。
满族宗教信仰文化有人说56个民族里面最有贵族气息的就是满族,清王朝就是满族统治与管理的。
下面我带你看看满族的宗教信仰文化。
满族信仰的宗教有萨满教、佛教、喇嘛教。
其中萨满教最具代表性。
萨满教是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
满族崇拜的鬼神很多,大致可分为自然神祗,动植物神祗,英雄祖先神祗。
自然神祗有日、月、星辰、雷、雨、山、河等,以火神为首神。
火神是一位舍己救人的品质崇高的女神,因而蒙古族的火祭十分壮观。
动植物神祗中动物神(俗称野神)有虎、狼、水獭、蛇、鹰、喜鹊、乌鸦等,以鹰神为首神。
鹰神与萨满有着某种渊源关系,据神谕中载,女萨满是由鹰魂化成。
满族萨满教的灵禽拜火教敬仰很突出,其他神兽则多为王族部落家系守护神。
植物种子神灵常见的有柳、柞、榆、桦等,以柳崇拜最为重要,它和女性崇拜紧密相连接,神话中柳生育了万物。
英雄祖先神祗崇拜的是有丰功伟绩或重大创造的英雄和祖先,如套掉七个太阳的三音贝子,凿山开湖的恩图色阿,教人射箭的兵肯色夫,等等。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缪斯,她们可谓古代堪称满族萨满教神灵的中心。
萨满在《三朝北盟会编》中为“珊蛮”,满语为“乌达元”。
女真语中意为“天使”、“天仆”。
原先是由女人担任,说明产生萨满教产生于母系原始社会,不久以后渐多由男人充当。
萨满分为“大萨满”即“跳神萨满”和“二萨满”即“家萨满”。
他们常见的服饰有神帽、神裙、七星褂、铜镜等。
萨满的金刚杵有腰铃、抓鼓、抬鼓、铜镜、铜铃、神刀、滴达枪、马叉、花棍、蛮特、卡拉器、箭等,都有象征意义。
萨满神谕也叫神本或“特赫本子”,它是萨满教的“圣经”。
萨满参与各种重要典礼和祭祀活动,具有崇高的社会优势地位。
立马萨满教很早便对女真人产生影响。
清代满族对萨满教的可分为宫廷和民间两种。
比较完整的萨满祭祀可分为祭家神祭拜和放大神。
家神多指天神、农神等;放大神多指本姓已故的萨满神,俗称“太爷”。
宫廷祭祀内有家祭(包括磕头祭和猪祭)、日祭(分朝、夕祭)、背灯祭、月祭、四季献神祭、元旦祭、出征凯旋告祭、日祭、杆祭等;民间祭祀有春、夏、秋、冬四时祭,清明、七月中、岁暮的暮祭。
关于满族家祭和家萨满问题的几点思考
1.满族家祭是重要的家庭仪式,其目的是祭祀祖先和家庭神灵,表达
家庭的感恩和敬意。
家祭的形式和内容因地域和家庭而异,但通常包括祈福、供品和祭品等。
家祭同时也是满族家族传统和文化的一部分,帮助家
族传承和发扬。
2.家萨满是指在家庭中担任萨满职责的人,通常是家族中受到神祇感
召和认定的人。
家萨满的职责包括预测、占卜、祈祷、治病和调和家庭关
系等。
家萨满也是家族传统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存在和职责帮
助家族维系祖先信仰和精神生活。
3.在现代社会,满族家祭和家萨满的传统和实践逐渐减少,许多年轻
人对于这些传统的认识和意识也较弱。
但是,这些传统和文化是满族人民
的独特财富和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节日、活动和教育等方式
可以帮助满族年轻人了解和认识家祭和家萨满传统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
这些传统文化。
4.同时,满族家祭和家萨满传统需要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相协调。
传统的信仰和实践应该遵循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基本原则,不应该
给他人带来伤害或不适。
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和尊
重个人和社会的权益和利益。
5.因此,满族家祭和家萨满传统的维护和发展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推动和促进满族传统文化的
传承和保护,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满族的礼仪有哪些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那么你知道关于满族的礼仪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满足的礼仪有那些吧!满族的礼仪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
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
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
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
"祭祀时也叩头。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
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
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
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
"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
"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
"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
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
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
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
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记叙文】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800字满族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元旦。
这些节日在满族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家宅的安康。
清明节的时候,满族人会到祖坟前祭奠祖先,烧纸钱,扫墓,清理墓地。
端午节则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时,满族人会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一起赏月,吃月饼,共度团圆时刻。
元旦则是庆祝新年到来的日子,满族人会举行祈福活动,迎接新的一年。
满族人对于婚姻也有一套独特的习俗。
在满族人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一种神圣的事情,尤其是女子的婚事更加注重。
女子在满族结婚后,会在新婚当天给新郎系上一条象征新郎是金榜题名的红带子。
而在当地的许多地方,满族人结婚后还会举行一种叫做“十天连环喜”的婚礼。
这个婚礼从新娘和新郎喜结连理开始,持续十天,期间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婚纱,头戴花环,与新郎一起出游,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
满族人的饮食习惯也非常有特色。
满族的传统菜肴以山珍野味为主要食材,如猪肉、鱼肉、蘑菇和野生动物。
他们善于制作马家庄椒盐焖羊肉、清江白酱皮肉、胶山爆蛤、窝沙浸鸽蛋等美食。
满族人喜欢喝酸菜汤,这是他们饮食中的一道必备菜。
在冬天,满族人家家户户都会酿制自己的酸菜汤,这是满族家庭的特色食品之一。
满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服饰风俗。
满族人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多彩,男子喜欢穿长袍和长褂,女子则喜欢穿旗袍和长裙。
男女子的服饰上都会有红色的腰带,以象征吉祥和幸运。
在婚礼上,满族新娘会穿上一套十分华丽的婚服,头上戴着花环,身穿金色的绣花袄子和红裙子,非常漂亮而庄重。
这些都是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满族人推崇尊重长辈、注重身体健康、团结友爱等价值观念,这些习俗体现了满族人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满族的风俗习惯独特而又丰富多彩,让人们更加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的文化。
【满族文化】满族的信仰是什么?满族的禁忌每个民族往往都有自己的信仰,有的民族信仰动物,有的民族信仰鬼神,有的民族信仰祖先,有的民族信仰圣贤。
这些信仰往往带有情感色彩。
在满族文化中,满族的信仰和禁忌都是什么?跟着留学一起来看看吧!满族的原始信仰满族人原始信仰敬狗,不杀狗,不吃狗肉,到满族家中做客,不能把狗皮帽子放在西坑上,因为满族人多用西炕供奉祖先,有北炕为夫,西炕为贵之俗。
满族人以鸦为“神”,把它供为“神鸟、圣鸦”。
祭祀时要把杀下的猪锁骨挂在神竿上让乌鸦吃,以示祭祀乌鸦。
萨满教萨满教主张万物有灵,以萨满作为人灵交通的使者。
崇拜的神灵包括自然神(如山神)、动物神(如马王)、祖先神以及人间神(如关帝)。
后来满族虽崇信佛教,然萨满祭祀未废,而且佛教神祗也被纳入萨满祭祀中。
清初开国伊始,主祭天神。
“顺治初,定云、雨、风、雷,既配飨圜丘,燕建天神坛位于先农坛南,专祀之。
雍正六年谕建风神庙”。
这些受祭的对象天、地、云、雨、风、雷都是自然神,显然是萨满教万物有灵论的体现。
“跳神之举,肖初盛行,其诵祝辞者曰萨吗,迄嘉庆时,罕用萨吗跳神者,然其祭固未尝废也”。
这里提到的萨吗即萨满,亦即专业巫师。
说明萨满教在嘉庆以前一直盛行,在满族宗教信仰中占有主导地位。
满族以西为贵,一般满族家庭皆于西屋西坑墙高处置一木架,叫祖宗板,上供一木匣,装有家谱和神书,神偶,祭规。
每逢家祭,此处便是挂神位的地方。
供祖宗板反映了满族的祖先崇拜观念。
佛教满族还信仰佛教。
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在清朝的地位仅次于满族,且满蒙允许通婚。
故而,蒙古族信仰之藏传佛教(喇嘛教)很快传入满族中。
另外汉传佛教对满族也发生了影响。
满族信仰佛教出家为僧者少,信徒多居家念佛。
供奉如来佛、观世音菩萨等佛教神祗,建有观音阁等佛教寺院并到佛教寺院中礼佛烧香,还愿换锁。
如前所叙,佛教神祗还被纳入萨满祭礼中,甚至为孩子取名“观音保”、“菩萨保”,可见其佛教信仰之深广。
满族人的家中供奉着佛各匣、祖宗板、祖宗架、木条等。
早期女真族的丧俗,有的火葬,有的土葬,有的树葬,有的天葬,还有的水葬,这是由于生活地域不一,经济条件各异而形成的。
到了努尔哈赤时期,就以火葬为主。
用火葬,和当时满族生活环境有关,和他一同去打猎的伙伴很难将其尸体运回来,只好将死者的辫子剪下来带回,将火化死者的骨殖捡回几块,象征这个死者遗体,放进鹿皮制做的口袋里,回到自己的部落(家乡)再埋掉,到了后期又用骨殖匣子。
清初,仍延续这个习俗。
入关后康熙时期改为土葬。
土葬逐渐被农耕地区和城市里的大多数满族人所接受,这也是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
辽宁地区满族丧葬大体上可以分为小殓、大殓、服丧、祭奠等几个主要程序和仪式。
小殓是指从死者去世到装入棺材前的阶段。
老人临终之际,儿女们给他洗净手脸,换上装老衣服鞋帽,无论男女都须穿本民族传统服装。
从里到外一般是七层(套),也有少于或多于此数,但必须用单数,以免把成双和死联系在一起不吉利。
如死者是有官职爵位之人,也可以穿官服入殓。
大殓,也就是民间所称的“盛殓”,将死者尸体放入棺材里,一般在死后的第三天举行。
满族的棺材形状与其他民族不同,棺材盖是起脊式的,俗称“旗材”。
棺材里铺褥子,还铺树枝干柴,这是昔日火葬习俗的遗风。
满族习俗认为死者的住房应与生者住房一样,也应当起脊。
‘ 有钱人家的坟里还带炕,将棺材放在炕上。
服丧,也就是治丧过程中的穿戴。
长者死后,他的儿女晚辈要穿孝袍,均是粗白布做的。
男孝衣前后开契,女的不开契。
男子有的戴白毡帽,一般在帽子上套白色帽套,当官为宦的要把帽子上的红缨子摘下来。
满族的服丧时间一百天,较之汉族服丧时间短。
三年之内,女不戴花,男不穿红。
妇女戴的首饰只能戴银的,不能戴金的或其他颜色的,不穿花色衣服,只能穿素色衣服。
男女均扎白腰带子。
入关前,满族是七天一祭祀,俗称“烧七”,均到坟前烧纸。
下葬以后,等到三天去坟前培培土,称作“圆坟”。
满族早期有个风俗,将死者生前用的某些实物,如衣服、马鞍子、弓箭等,在坟前烧化,当然不是一次焚化,均是在祭祀时焚化。
满族宗教信仰和口头叙事中的丧葬习俗与仪式疏举高荷红满族是一个独特的民族,其历史可溯源到先秦。
作为独立的民族称谓开始于1636年[1],有文字的历史至今也只有四百多年[2],而在其入主中原后,满语又渐渐式微,现在成为很少人用的“死”语言。
但其保留的丰富的民间文化和历史资料却有着极高的价值和迷人的魅力。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汉族的融合,已不露痕迹地成为共享的文化。
满族长期信奉萨满教,故婚丧嫁娶方面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萨满教认为灵魂不死,这个观念导致丧葬仪式的盛行,丧葬仪式是祖先崇拜的一种普遍表现形式。
对于早期被认为是自己的祖先的图腾动物也举行丧葬,很可能是这一时期追加上去的一种仪式。
漫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丧葬习俗反映各民族生者对死者的缅怀感情的心理状态。
葬俗产生最早大概在旧石器时代中期,通常与人类灵魂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葬俗可分为葬式和葬礼两部分。
所谓葬式,种类复杂,有土葬、火葬、树葬、天葬(野葬)等;所谓葬礼,各民族都有其特点,繁简不一,与其社会发展水平、死者的社会地位、财富多寡、宗教信仰、邻族的影响等有着直接关系。
葬具从无到有,因死者阶级地位、所处自然环境和民族习俗而异,有陶罐(火葬用)、石棺、木棺之分,有的尸体置于棺床上。
满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先后经历了土葬、兽葬、树葬、火葬等各种葬俗,每一种葬俗都打上了独特的民族印记。
在肃慎、挹娄、勿吉时代,据古籍记载,一般为春夏土葬,秋冬兽葬。
如父母春夏死,当日就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有椁无棺”,并于冢上作屋,以免受雨水淋浇。
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猪是当时主要祭品。
当时的吊唁活动也很简单,“以土复之,以绳系于椁,透出土口,以酒灌酹,才绝腐而止,无四时祭祀也。
(见《肃慎国记》)”。
如父母死于秋冬,即以其尸喂貂,貂食其肉往往能多捕获。
因为当时满族先民“以无忧哀相尚,性格豪放、通达,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被认为是不壮。
”和渤海同时的黑水靺鞨的葬俗比较简单,“死者埋之,无棺椁,杀所乘马以祭,”以土葬为主,而陪葬品是马。
概述满族,现有⼈⼝9821180⼈。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另外,在内蒙古、河北、⼭东、新疆等省、⾃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有⾃⼰的语⾔⽂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分北部和南部两个⽅⾔。
满族先⼈曾经使⽤过⼥真⽂,明代失传。
满⽂创制于⼗六世纪末,是借⽤蒙古字母创造成的。
史称“⽼满⽂”。
由于借⽤蒙古字母不能完全表达满族的语⾳,⼗七世纪,皇太极下令对“⽼满⽂”进⾏改造,改造后的⽂字称“新满⽂”。
满⽂通⾏约三百年。
满族⼈⼤量⼊关以后,因满、汉民族杂居,满语⽂的使⽤范围逐渐缩⼩。
现在,除⿊龙江某些边远乡村少数⽼年⼈还会讲满语外,其他地⽅的满族⼀般通⽤汉语汉⽂了。
历史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是满族的最早祖先。
汉代称“(扌⾢)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末)(左⾰歇左)其后裔⼀直⽣活在长⽩⼭以北、⿊龙江中上游、乌苏⾥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关,统⼀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
辽、宋、元、明⼏个朝代则称“⼥真”。
长期⽣活在长⽩⼭以东、⿊龙江、乌苏⾥江流域的⼴阔地区。
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崛起,以⼥真⼈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蒙古⼈和朝鲜⼈,形成了⼀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宗教信仰古代满族曾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后来,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崇拜对象变得多元化。
⼀般满族家中除供观世⾳、关公、楚霸王神位外,还喜欢供“锁头妈妈”,⽤⿇线栓⼀⽀箭在门头,⼀年祭三、四次,祭时⼀般在晚上把箭头拿下来,摸⿊磕头,祈求“锁头妈妈”保祜⼀家平安。
满族先⼈对⾃然的崇拜是同狩猎⽣活和采集⽣活联系在⼀起的。
在这种条件下,⾐⾷都取之于野兽,⼈们把狩猎所获取的野兽,视为主宰野兽的“神灵”的恩赐,因⽽加以崇拜。
满族的先⼈当时还不理解⼈类的起源,认为某种动物与他们的⽒族有着⾎缘联系,于是视作⾃⼰的祖先,因⽽对它加以崇拜,这叫作图腾崇拜。
介绍满族传统节日满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当地的文化以及对民俗节日的欣赏给满族历史增添了浓重的色彩。
满族的传统节日很多,这些节日包括了春节、农历新年祭、畜牧节、活佛节、端午节、腊八节、小年、拜年、龙舟赛、祭牛节、七夕节等等。
春节是满族几乎所有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长的节日,持续一个月。
满族人都将春节期间作为放假日子,互相祝福和家庭团聚。
在春节期间,满族人会将大殿摆满桌椅,家家户户都会举行家庭喜庆活动。
农历新年祭也是满族传统的节日之一。
在农历三月,满族人会举行宗教仪式,并烧香拜祭祖先,以祈求他们的保佑。
此外,家家户户也会在新熟的水稻上施撒米,预祝丰收,并且树立起祭棚,祈求家庭的和睦。
畜牧节也是满族的传统节日,在满族的乡村,节日期间会有各色各样的文艺活动在庆典中上演。
比如,牛和马组成的牲口骑兵队伍,由乡民们穿着传统服装骑着牲口组成,通过一对对有着排练的舞步,来祝福村民的健康和幸福。
活佛节是一个宗教仪式的节日,它是满族老百姓纪念弥陀佛的祈祷节日。
活佛节期间,人们会把当地的佛殿和佛像装饰得更加鲜明,并且会有游行、祈祷等宗教活动,来祝福村民们有一个无负担、安全和健康的生活。
端午节是温馨家庭聚会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满族老百姓会在家里聚集,一起吃粽子买艾草,并且还会在河面上放风筝。
此外,端午节还是一个宗教祭仪,人们会用各种方式来祭拜神明,祈求他们的保佑和狗的安全。
腊八节是满族的一个重要节日,是一个以祭祀财神、财神守护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烧香拜祭,放天灯,并会在当地集会,相互祝福,还会有游行、歌舞等活动。
小年是另外一个满族传统节日,在小年的时候,人们会张贴春联,烧纸钱,祈求繁荣和富足。
并且在这一天,人们会家家户户做大餐,庆祝家庭团聚,相互祝福新的一年。
拜年是另外一个满族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会在村里和外面互相拜年。
老百姓会带着礼物,拜访他们的亲人朋友,相互祝福新的一年,有着健康和幸福。
满族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当天,满族人民会早早起床,整理自己的仪容,然后携带着供品和祭祀用具,前往祖坟或者家庙进行祭祀活动。
他们会在祖坟或者家庙周围洒上清水,添上新土,然后摆放祭品,例如糕点、水果、酒和肉类食品等。
而且,他们还会点香、燃纸钱、焚香送别,并在祭拜完之后,会在祭坛前磕头行礼,以示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除了祭祖扫墓,满族人民在清明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
比如,在清明节这一天,满族人民会举行京戏、杂技等传统表演,同时也会参加祭祀祭神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此外,还会举行龙船比赛,敬祭山神、海神,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食物方面,清明节也有着许多特色的传统风味。
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品尝清明节美食,比如清明团子、清明蒸饼、清明馓子等。
而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明团子了。
清明团子是由糯米和豆沙等食材制作而成,成形美观,香甜可口。
因此,清明节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清明团子,家庭成员一起包、一起品尝,团团圆圆。
清明团子寓意“团圆”,也是满族人民对家人团聚的深深祝福。
在服饰方面,满族人民在清明节也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着装典雅,穿着传统满族服饰,比如绣有寓意的特色服装,在外出祭祀的时候,给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感觉。
同时,清明节期间,人们也会戴上清明花,代表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此外,清明节还有着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
比如,清明节期间还会举行诗会、赛马、荡秋千等传统娱乐活动。
人们会通过此类活动,来放松心情,庆祝传统节日。
对于满族人民来说,清明节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这一天,他们会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同时也通过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和睦,国泰民安。
因此,清明节对满族人民来说,意义非凡,是一种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总之,清明节是一种传统的节日,对满族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祖扫墓、京戏表演、龙船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来纪念先人,祈求风调雨顺。
满族节日风俗年息花,满族人称为“日吉纳花”,满语为“阿德布合”。
汉族称“野杜鹃”,朝鲜族称“金达莱”。
满族过年祭祖烧香是年栖香(年息香),其香料是用年息花制作的,因此,过年时有采年息花的习俗,即在每年腊月初七,满族的格格(姑娘)们爬上山顶石砬上采年息花枝。
采回后,将其插入装满水的瓶子里,摆在箱盖和窗台上,二十多天后适逢过年,年息花枝上的花苞正好赶在正月里开花,花期可持续半月左右。
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关东满族人家,伴随着新年的鞭炮声,一时花枝怒放,满屋飘香,春意盎然,真让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增添了节日。
年息花歌今个腊七儿,明个腊八儿,上山来撅年息花;年息花,生性乖,腊七儿采,腊八儿栽;三十打骨朵,大年初一开。
红花开,粉花开,花香飘到敬祖台;财神来,喜神来,又赐福,又送财;年息花儿道年喜,年息花儿年年开。
扫尘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有“除陈布新”之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中国南方称“扫尘”为“掸尘”,吉林满族称“扫房儿”。
满族过年扫尘的习俗受汉文化的影响,在每年农历二十三过小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间,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喜迎远方亲人回家团聚。
办年货吉林满族人极其重视“过大年”,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忙年,上街购置能够满足全家人使用到大年结束的各种年货。
所谓办年货,是吉林满族人准备和置办过年物品的俗称,又称“办置年嚼骨”,即人们赶腊月集买鞭炮、红纸、年画、糖、烟、茶、花椒、大料等物。
过去卖东西是铺子用一大张纸把年货打包,所以称“打年纸包”,而穷人家只能在年底二十七、二十八赶集去买点东西,俗称“赶穷棒子集”。
回家过年“回家过年”是家人团聚欢乐的时刻。
无论人在天南地北,都要在年三十儿团圆饭之前赶回家中过年。
团团圆圆回家过年,是全家人度过的最幸福、快乐的节日。
满族春节祭祖习俗趣谈作者:林烟来源:《百科知识》2016年第03期祭祖是满族民俗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常祭、换锁、跳喜神、春节祭祖、大祭、办谱祭等多种形式,其中,春节祭祖尤为隆重和神秘。
祭祖的时间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
过年时,人们欢欢喜喜置办各种年货,这里面除了人们自己享用的节日食品外,还包括春节祭祖的神圣供品。
按照满族传统祭祖习俗,春节祭祖时间从除夕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结束,时长半个月。
在这段时间内,人与神共处一室,世俗与神圣融为一体,也让人们之间的亲情更加浓郁。
满族人认为除夕是一年当中新旧交接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要对过去的一年做出总结,同时更要期盼新的一年,这样重要的时刻一定要与祖先一同度过。
正月十五是春节结束的标志,过了正月十五,春节也就过去了,于是要在这一天送走祖先,结束这一年的祭祖仪式。
按照满族风俗,家谱供奉在“穆昆”家里,即族长家里。
穆昆是家族中德高望重、最受爱戴的人。
家谱所在地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祭祖仪式、家族活动也要在穆昆家里举行。
满族文化“以西为大”,住房也以西屋为大,东屋为小。
家谱通常都要存放在西屋。
按照满族人的居住习俗,西屋内是南、西、北三面连通的万字炕(又称转圈炕),其中西炕上有一块高悬的吊板。
吊板是约1尺长、1尺宽的木板,俗称“祖宗板”,其上放“祖宗匣”。
祖宗匣里装有3层红布包裹的家谱、神偶、箭、刀、酒盅等祭祀器具,平日里不允许随意打开。
同时,祖宗板下面的西炕也具有神圣性,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
最主要的禁忌是不允许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人坐在这里。
传说在满清入关之前,一只大青狗曾救过努尔哈赤,所以满族人很尊敬狗,不可以伤害狗。
祭祖仪式的规矩祭祖仪式上出现的所有人都可以在家谱中找到名字。
满族家谱通常是一张白色布单,上面有松树、楼宇等建筑;从上到下,按照辈分高低依次记录族人姓名和分支。
按传统修谱规矩,“烧香”只在特定的年份(龙、虎年)进行,所有的家族男性成员都要参加。
1、满族祭祀对汉族产生的影响:在东北地区一些汉族人口较多的地方,满族传统祭
祀虽不像清代那样普遍和正规,但其习俗却对当地的汉族相关风俗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地处辽宁、吉林两省交界的海龙县1937年所印县志记载:“海龙满汉杂处,同化已久,惟祭典有同者,有不同者。
其祭祀猪,名之为还愿。
届祭日夜五鼓,设香案于庭前,将猪置桌上屠之,割猪之上唇及腰脊,尾尖各少许,掷房上,曰领牲。
以祭余请亲友食,曰食祭肉。
然亦只限以三日,出三日则不食之矣。
其不同者,汉人每逢元旦、上元、端午、中秋致祭先祖,满人除祀祖外,兼有祭索伦、妈妈之举。
祭法,猪两口,有剥皮者,有退毛者,以一口邀食亲友,亲友席地坐,或饮酒,以一口为肉糜,羼小米煮粥,曰小肉饭。
锅灶安大门外,以备素不相识之行人食。
是夕跳莺歌神,并食夜色饭,余则分赠亲友。
其祭时,大半在每年十月初。
汉
军人稍异,其所跳者名曰老虎神,食法与汉人祭祀猪相等”[2]。
其记述虽与前引《开原县志》略同,但从中却能更明显地看出,满族萨满祭祀不仅仍在民间保留,而且还对汉族的类似习俗产生影响。
[2]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第、309页。
2、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又出现了新的特点。
一方面,由于大部分老萨满已相继去世,过去侧重
于研究考察的萨满祭祀活动已逐渐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生活的改善,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萨满文化的整理成果也越来越剧丰富,一些本来有萨满祭祀传统的家族,结合续修家谱等家族联谊活动,开始重新恢复中断多年的以怀念祖先、和睦宗族为基本目的的祭祀,还有很多家族出于民族感情,参照清代官方或民间的祭祀文献,并根据本家族的具体情况,利用传统节日等场合,邀集族人举行祭祀,有的家族还特意修建了家庙或堂子。
尽管当代的满族祭祀活动,大都是按照传统的程式举行,但由于时代的变化,大多数都已淡化了原始信仰的成份,而更多地富于联络宗亲,求福迎祥,保存民族文化的色彩,成为满族萨满祭祀文化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
3、满族祭祀礼仪(一)、祭祀准备主要是备办供品祭器,供品:如拣选所用粮食,
做米酒等,其所制面食供品,可迁用满族民间习见的以黄米面或糯米面制成的粘豆包,豆面卷子(俗称“驴打滚儿”)、苏叶饽饽等,数量一般为九或九的倍数,如每盘九摞、每摞九个等等。
酒则以蒸熟的米饭发酵制成,猪则按传统规定的标准预备。
祭器:满族萨满祭祀所用的神板、祖宗匣、香碟、扬手架、索伦竿等,大部分都可用木料按照图样制做,其余如锡制五供(供于佛像前,包括香炉一、香筒二、烛台二)炕桌、盘、碗等,都可以现有家用者代替。
供祭对象:如家谱(抄成谱单样式)可用原存者或根据记载绘写,索绳可用五彩线制做,佛像、关羽像等,用家中原备者或购买者即可。
索伦竿可照相关记载中的样式制做和安放,但位置一定要在院庭内东南方向。
(二)、朝祭、其主要内容是祭祀西墙所供(())诸神。
一役包括佛、关羽、观音等有具体画像者,也有的将本家家谱挂于西增一同祭祀。
其祭祀仪式大体分为摆供、上香、敬酒、叩拜、领牲、省牲、煮肉、摆件、献祭、吃福肉、收贮祭器等程序,已见前述。
因为现在绝大多数家族都已没有熟悉祭祀仪轨的萨满,故建议在祭祀中不建议再使用萨满,以其家族年辈较长者为主持者,可设一有声望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者,负责宣读祭辞祭文。
其内容可用原有汉字注满文音译者,也可以参照清宫及满族民间祭辞自拟。
以得到比“磕哑巴头”
更好的祭祀气氛。
(三)、夕祭。
与朝祭仅有两个重要区别,一是祭祀神位在北墙,祭祀的对象主要是本民族原始的部落神和祖先神,二是祭祀过程中有“背灯”的仪式,详见上述。
(四)、祭天,均在室内祭祀次日举行。
主要仪式在本家住宅院内索罗竿前。
1、
1、祭祀准备。
供品通常不再用糕、饼等面食,而以酒(或水)及生米(拣选过的黄米
或小米)为主、除摆在供桌上的以外,还要另备一些用作“撒米”和煮“小肉饭”。
祭具中必有的是准备更换的新索罗竿,而旧竿须提前取下,并按制处理妥当。
此外要在竿座前摆供桌,并于院内支大铁锅两口,用作煮肉和煮小肉饭。
所备的餐具也应多于室内祭祀。
2、祭祀过程。
大体如前文满族民间祭祀的类型和形式部分所述。
即室内告祭、室外告
祭、撒米、念祭辞,领牲、省牲、立竿、煮肉、拿件、摆件、献祭、煮小肉饭、吃大肉和收拾祭品祭具等。
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立新竿的仪式是在省牲(杀猪)和煮肉两个环节之间进行。
其中包括在竿尖蘸猪血、套猪颈骨,将碎肉、米等放入竿顶锡斗内等具体仪式。
按照满族人祭天的传统观念,这些是直接奉献给天神的供品,民间所谓“饲喂鸦鹊”只是其表面形式。
真正的祭天仪式实际上的从立竿以后才正式开始。
(五)、换索。
这种仪式在民间主要寓意为家族中的小孩祈福和使本家族子孙繁衍,人丁兴旺。
所祭祀的主要对象佛陀妈妈和必用的柳枝,都是为了达到这一愿望。
与室内的祭神和院中的祭天相比,这是一项附属的祭仪,除有力之家专于第三日举行外,也有的是在第一日朝祭过程中同时举行,即在朝祭陈设时将子孙绳和柳枝按换索的需要安放,在祭祀过程中在室外柳枝前加放一张供桌和一份供品,室内的祭仪与柳枝前求福带索穿插进行。
还有的人家即使单独举行换索祭祀,祭品也只用家禽或鱼而不用猪。
举行换索祭祀的主要场所在南窗下的拴系连接室内西墙索绳的柳树枝前。
除供桌上摆放供品外,预备的新索也悬挂在树枝上。
很多家庭在小儿戴索前后,把煮熟的面食供品(俗称“水团子”或“漂饼”
发即用黄米面制做的小圆饼)也夹在树枝上,令小儿抢而食之,谓之“抢福”,并谓抢得越多越好。
换索仪式的最后,要把“索绳”整理好,重新装在“妈妈口袋”中,挂在西墙北侧。
这个口袋在民间看来,就是生育女神“佛陀妈妈”的化身。
以上所述,是满族家祭中比较完整的祭祀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祭神中的家祭、立竿祭天、换索都可以根据需要和具体条件单独举办,并非绝对要求按步就班地作满三天。
比如满族传统婚俗中有姑娘出嫁前男方家要送“摘索猪”,供女方家祭祖,这时所用的仪式即与祭神中的朝祭类似,只不过祭告祖先和神灵时加入相关的内容而已。
4、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
供有“祖宗板子”。
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
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
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