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复习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45.37 KB
- 文档页数:10
遗传学名词解释序言1. 遗传(heridity):指世代间(子代与其父母)及子代兄弟姊妹(同胞)间相似的现象。
2. 变异(variation):指世代间(子代与其父母)及子代兄弟姊妹(同胞)间的差异。
3. 遗传学(Genetics):就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科学。
从本质上讲,它是研究基因的结构、组织、传递、表达和变异等问题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遗传学三大定律孟德尔遗传定律1.Mendel’s law of segregation孟德尔分离定律——即遗传第一定律,在配子形成过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相互分离,结果,如在杂合体中,半数的配子带有其中的一个遗传因子。
2.character or trait 性状——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
3.dominant character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双亲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得到表现的那个亲本性状。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常用大写字母表示*。
4.recessive character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双亲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没有表现的那个亲本性状。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5.unit character单位性状——遗传分析中,对于生物表现出的不可再划分的特定性状。
单位性状可由少到一个基因座位控制。
6.relative character 相对性状——对于遗传分析中的单位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
7.parent generation 亲代&first filial generation 子一代——亲代杂交所产生的下一代(用符号F1表示)。
8.reciprocal cross反交,用甲乙两种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亲本杂交时,如以*基因的符号在印刷上一般用斜体表示。
甲做母本,乙做父本的杂交为正交(direct cross),则以乙做父本的杂交为反交。
9.self-cross 自交——雌雄同体的生物,同一个体上的雌雄交配,常于植物。
遗传学名词解释1. 基因: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基因: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2. 染色体:细胞核中的细长结构,携带着遗传物质。
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一对性染色体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染色体:细胞核中的细长结构,携带着遗传物质。
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一对性染色体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3. 等位基因:存在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不同基因形式。
个体可以携带两个等位基因中的一种。
等位基因:存在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不同基因形式。
个体可以携带两个等位基因中的一种。
4. 显性和隐性:显性基因表现出来的特征会掩盖隐性基因的表现。
只有当个体携带两个隐性基因时,该特征才会显现出来。
显性和隐性:显性基因表现出来的特征会掩盖隐性基因的表现。
只有当个体携带两个隐性基因时,该特征才会显现出来。
5. 杂合子和纯合子:杂合子指一个位点上携带两个不同等位基因的个体,而纯合子指携带两个相同等位基因的个体。
杂合子和纯合子:杂合子指一个位点上携带两个不同等位基因的个体,而纯合子指携带两个相同等位基因的个体。
6. 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指个体在其基因中的特定基因组合,而表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个体可观察到的特征。
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指个体在其基因中的特定基因组合,而表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个体可观察到的特征。
7. 遗传变异: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信息的变化。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遗传变异: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信息的变化。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8. 杂交:不同种类或不同个体之间的繁殖,导致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杂交有助于增加遗传多样性。
杂交:不同种类或不同个体之间的繁殖,导致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杂交有助于增加遗传多样性。
9. 基因工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基因进行改变或操控的过程。
基因工程可以创造具有特定遗传特征的生物体。
基因工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基因进行改变或操控的过程。
医学遗传学一名词解释1、遗传:是指生物繁殖过程中,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不仅形态外貌上相似,而且在生物体的结构生理和生化特征等方面都相似一保持世代间的延续,保证物种的相对稳定。
2、变异:是指生物世代间延续的过程中子代与亲代,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3、单基因病:主要受一对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即由一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单个基因或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所引起的疾病。
呈孟德尔式遗传。
4、多基因病:由两对以上(多对或若干对)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
5、染色体病:或称染色体异常综合征,是指因为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异常所导致的疾病。
6、基因:基因是特定的DNA片段,带有遗传信息,可通过控制细胞内RNA和蛋白质(酶)的合成,进而决定生物的遗传性状。
7、调空基因:调控基因指可调节控制结构基因表达的基因。
8、结构基因:结构基因指可控制结构基因表达的基因。
9、断裂基因:指编码序列不连续,被非编码序列分隔嵌合排列的断裂形式的基因。
如人类的结构基因。
10、基因组:指生物承受生殖细胞(单倍体细胞)DNA分子的全部基因总和。
11、基因表达:指储存在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转变成蛋白质或酶分子,形成生物特定性状的过程。
12、转录:转录指以DNA为膜板,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13、翻译:翻译指mRNA指导下的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14: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指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或数目发生改变。
15:移码突变:是指DNA链上插入或丢失一、两个或多个碱基时,引起变化点下游的碱基发生位移,密码子重新组合,导致变化点以后多肽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发生改变。
16:整码突变:指DNA链上密码子之间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密码子,导致多肽链增加或减少了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但变化点前后的氨基酸不便。
17:染色质:是一种核蛋白复合体。
呈细丝状。
为细胞间期和中解旋染色体的形态表现。
18:染色体:呈棒状,是有丝分裂期的螺旋化、浓缩了的染色质。
遗传学名词解释绪论1.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叫变异。
2.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
第一章1.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2.有丝分裂: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过程,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丝,包括质分裂和核分裂两个过程。
3.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4.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经过两次分裂,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5.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结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固定结构。
6.交叉端化: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现象。
第二.三章1.单位性状:被分开的每一个具体形状称为单位性状。
2.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3.显性性状:在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4.隐性性状:在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5.不完全显性: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称为不完全显性。
6.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
7.自交:植物的自花授粉称为自交。
8.测交: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
9.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
10.表现型:是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
11.基因纯合体: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称为基因纯合体。
12.基因杂合体:具有杂合基因型的个体称基因为杂合体。
13.分离: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叫做分离。
14.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点上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15.基因互作:不同对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现象称为基因互作。
16.返祖遗传:F1和F2的植株表现其野生祖先的性状的现象称为返祖遗传。
17.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称为多因一效。
18.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称为一因多效。
第2章遗传的三大基本定律1. 测交:指将未知基因型的个体与一隐性纯合基因型个体杂交来确定未知个体基因型的方法。
2. 回交:子一代与亲本之一相互交配的一种杂交方法。
3. 基因型:指所研究性状所对应的有关遗传因子。
4. 表型:指在特定的环境下所研究的基因型的性状表现。
5. 纯合体:由两个相同的遗传因子结合而成的个体。
6. 杂合体:由两个不同的遗传因子结合而成的个体。
7. 等位基因:指一对同源染色体的某一给定的位点的成对的遗传因子。
8. 不完全显性:又称半显性,杂合体的表型介于纯合体显性与纯合体隐性之间。
9. 并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10. 超显性:杂合体Aa的性状表现超过纯合显性AA的现象。
11. 致死基因:指那些使生物体不能存活的等位基因。
12.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到若干性状,又称为基因的多效性。
13. 基因互作:不同对的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
14. 抑制基因:有些基因本身并不能独立地表现任何可见表型效应,但可以完全抑制其他非等位基因的表型效应。
15. 上位效应/遮盖作用:一对等位显性基因的表现受到另外一对非等位基因的作用,这种非等位基因的抑制作用称为上位效应。
起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为上位基因,被抑制的基因称为称为下位基因。
16. 连锁遗传:两队非等位基因并不总是能进行独立分配及自由组合的,而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共同单位而传递的,从而表现为另一种遗传现象,即连锁遗传。
17. 不完全连锁:指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等位基因不总是作为一个整体遗传到子代中去的。
18. 重组:新类型的产生是由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的结果,这种现象称为重组。
19. 遗传染色体学说: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使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分离,从而导致性状的分离;由于决定不同性状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分别处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以同等的机会在配子内自由组合,从而导致基因的自由组合,实现了性状的自由组合。
绪论(一) 名词解释: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 名词解释:1.原核细胞: 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
如:细菌、蓝藻等。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及真菌类。
单细胞动物多属于这类细胞。
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形结构。
在原核细胞内,是指裸露的环状DNA 分子。
4.姊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5.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6.超数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
也称为B 染色体。
7.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
8.核小体(nucleosome):是染色质丝的基本单位,主要由DNA 分子与组蛋白八聚体以及H1 组蛋白共同形成。
9.染色体组型(karyotype) :指一个物种的一组染色体所具有的特定的染色体大小、形态特征和数目。
10.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1.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12.双受精:1 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
另1 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13.胚乳直感:在3n 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14.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另称为果实直感。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一) 名词解释: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遗传学复习题及个人答案遗传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遗传:遗传通常就是指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有相似性,说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达给子代遗传学: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的科学染色体:细胞内具备遗传性质的dna深度放大构成的聚合体,极易被碱性染料涂成深色,所以叫做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看到的长度和着丝点位置相同的两个染色体,或减数分裂时看到的两两配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相同的染色体,则互称作非同源染色体联会:亦称接合,就是所指在减数第一次对立前期,同源染色体在四纵的方向上两两接合的现象染色体组型分析:对生物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单位(亚种、种等)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按一定特征排序出来的图象(染色体组型)的分析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以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这种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冈崎片段:就是dna激活过程中,一段属不已连续制备的延后股,即为相对来说长度较短的dna片段简并:是指遗传密码子的简并性,即同一种氨基酸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密码子的现象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间转移的基本法则,包括由dna到dna的复制、由dna到rna的转录和由rna到蛋白质的翻译等过程单位性状:孟德尔在研究豌豆等植物的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整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做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去的性状称作单位性状显性性状:显性性状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能显现出的亲本性状隐形性状:隐性性状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未能显现出的亲本性状基因型:基因型又称遗传型,是某一生物个体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测交:为测量显性个体的基因型而将未明基因型显性个体与有关隐性纯合个体之间的交配近音:亲缘关系相似个体间杂交,亦称近亲交配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上位性促进作用:两对基因共同掌控性状的整体表现,但其中一对基因能够遮挡另一对基因的整体表现,这种促进作用表示上位促进作用连锁遗传: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或多个性状,在f2常有连锁遗传联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交换值:指染色单体上两个基因间发生交换的平均次数.即重组型配子在总配子中所占的百分数伴性遗传: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掌控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作伴性遗传限性遗传: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一种性别中抒发,而在另一种性别全然不抒发转化:某一基因型的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基因型的细胞的dna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同化作用:由噬菌体将一个细胞的基因传达给另一细胞的过程结构基因:编码任何蛋白质或非调控因子的rna的基因,是操纵子的一部分调控基因:指其产物参与调控其他结构基因表达的基因非整倍体:个体染色体数目不是成倍增加或者增加,而是成单个或几个的平添或增加多倍体:体细胞中所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超倍体:非整倍体中染色体数多于2n者称作超倍体亚倍体:非整倍体中染色体数多于2n者称作超倍体单体:在遗传学上指控制相同性状的某对染色体缺失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单倍体:仅由原生物体染色体组一半的染色体组数所构成的个体称为单倍体单价体:在减数分裂中期没有配对的单个染色体基因突变: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出现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构成对性关系重组子:出现性状的重组时,可以互换的最轻的单位突变子:性状变异时,产生变异的最轻单位广义遗传率为:遗传方差占到表现型方差的比率狭义遗传率:累加性遗传主效应的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细胞质遗传: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母性影响:子代某一性状的表现型由母体的染色体基因型同意,而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细胞全能性:指细胞经对立和分化后仍具备构成完备有机体的创造力或特性群体遗传学: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物种: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基因组:一个细胞或者生物体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二、填空题1.水稻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4,玉米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0,普通小麦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无籽西瓜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33,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12,人类缺体患者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2=44。
遗传(heredity):指亲代繁殖与其相似的后代的现象。
变异(variation):亲代和子代,子代和子代之间个体的差异。
原核生物(prokaryote)真核生物(eukaryote)染色质(chromatin)和染色体(chromosome)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物,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染色体:细胞分裂时,核内出现的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端粒(telomere)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形态、结构上有所不同的染色体间互称非同源染色体多线染色体( polytene chromosme)多线染色体是指含有多条染色单体的染色体。
灯刷染色体(lampbrush chromosome)普遍存在于鱼类、两栖类等动物的卵母细胞中的一类形似灯刷的特殊巨大染色体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一对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联会(synapsis)在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偶线期,来自父本和母本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靠拢进行准确的配对的现象。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SC二价体(bivalent):减数分裂前期I 的粗线期中两条同源染色体配对,每一对含有两条同源染色体的配对染色体称二价体交换(crossing over)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遗传物质的局部交换。
交叉(chiasma)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若干处相互交叉缠结,交叉是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结果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 2个精核从花粉管中释放出来,其中1个与卵细胞结合产生合子,以后发育为胚;另一个与两个极核结合,产生3倍体的核,以后发育为胚乳。
1.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形成的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类棒状小体。
2.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3.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出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4.直感现象:指杂交授粉后,父本花粉使母本所结杂交种子的胚以外组织直接表现父本性状的现象。
5.果实直感:如果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6.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通过转录,DNA的遗传信息传递到RNA上。
7.翻译:在细胞质中进行,以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把由tRNA运来的氨基酸按照mRNA上密码顺序,相互连接成为多肽链,并进一步折叠成为立体结构的蛋白质分子的过程。
8.点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的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即一个基因变成了它的等位基因。
9.性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10.单位性状:在研究植物的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区分开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11.相对性状:遗传学中把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
12.显性性状:把杂种子一代中表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
13.隐性性状:把子一代中未表现出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14.表现型: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包括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等。
15.基因型: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16.不完全显性;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这称为。
17.☆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这样的一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这种现象叫复等位现象。
18.连锁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他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向后代遗传的现象。
19.相引相(相引组):不同的显性基因或不同的隐性基因联系在一起称相引相。
20.斥引相(斥引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联合在一起称为斥引相。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 绪论1.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2.遗传与变异:遗传是亲子代个体间存在相似性。
变异是亲子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二章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3.同源染色体:同源指形态、结构、大小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4.非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和结构等不同的各种染色体。
5.联会:在减数分裂前期I,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6.染色质: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7.染色体组型分析:对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称为染色体组性分析或核型分析。
8.胚乳直感:在3n胚乳(或2n花粉)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9.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称为果实直感。
10.减数分裂: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特殊分裂方式。
11.有丝分裂:又称体细胞分裂。
整个细胞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核分裂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最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在染色体数目和性质上与母细胞相同。
12.二价体:各对染色体的对应部位相互紧密并列,逐渐沿着纵向连接在一起,这样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成为二价体。
13.受精:雄配子与雌配子融合为一个合子,称为受精。
14.双受精:授粉后,一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
同时另一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
这一过程就称为双受精。
15.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称为融合生殖。
16.生活周期:从合子到个体成熟和死亡所经历的一系列发育阶段。
17.世代交替: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生活周期大多数包括1个无性世代,这样二者交替发生,称为世代交替。
遗传 (heredity) :指亲代繁殖与其相似的后代的现象。
变异 (variation) :亲代和子代,子代和子代之间个体的差异。
原核生物 (prokaryote) 真核生物 (eukaryote) 染色质 (chromatin) 和染色体 (chromosome)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由 DNA 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 RNA 组成的线形复合物,易被碱性 染料染色。
染色体:细胞分裂时,核内出现的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端粒 (telomere) 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同源染色体 (homologous chromosome) :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 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 (nonhomologous chromosome) :形态、结构上有所不同的染色体间互称非同 源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 ( polytene chromosme) 多线染色体是指含有多条染色单体的染色体。
灯刷染色体(lampbrush chromosome)普遍存在于鱼类、两栖类等动物的卵母细胞中的一类形 似灯刷的特殊巨大染色体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 体。
一对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联会( synapsis )在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偶线期, 来自父本和母本的同源染色体, 两两靠拢 进行准确的配对的现象。
联会复合体 (synaptonemal complex, SC二价体 (bivalent): 减数分裂前期 I 的粗线期中两条同源染色体配对, 每一对含有两条同源 染色体的配对染色体称二价体交换 (crossing over)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遗传物质的局部交换。
交叉 (chiasma)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若干处相互交叉缠结,交叉是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结果 双受精 (double fertilization): 2 个精核从花粉管中释放出来,其中 1 个与卵细胞结合产生合子,以后发育为胚;另一个与两个极核结合,产生 3 倍体的核,以后发育为胚乳。
生活周期 (life cycle) :从合子到个体成熟和死亡之所经历的一系列的发育阶段。
世代交替 (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 metagenesis ):生活周期包括一个有性世代和一 个无性世代,这样二者交替发生就称为世代交替。
孢子体世代 (sporophyte generation) :合子开始到减数分裂开始之前。
配子体世代 (gametophyte generation ) :从配子形成开始至卵细胞受精前的世代。
单位性状( unit character ):指生物的某一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
如,豌豆的花色。
相对性状( relative character ):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如,豌豆花色的红花与白 花。
等位基因 (allele) :同源染色体上相对位置上的决定同种性状的基因。
纯合子 (homozygote) :基因座上含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的个体。
杂合子( heterozygote ):基因座上含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的个体。
显性 (dominant) :杂合子生物表现出来的性状。
?杂合子生物被掩盖的性状。
生物个体形成的性状表现。
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亲代 (Parent generation): 相对于后代而言,两个杂交的生物体就叫亲代。
正交和反交 (reciprocal cross ,互交 ):一对相对概念,用甲乙两种不同遗传特性的亲本杂交时,如以甲作母本、乙作父本的杂交为正交,则乙作母本、甲作父本的杂交为反交。
两者合称为互交。
自交(self cross):雌雄同体植物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
回交(back cross):子一代与亲本之一交配的杂交方法。
测交(test cross):将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以验证被测个体基因型的杂交方 法。
孟德尔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杂合状态时,保持 其独立性,在产生配子时彼此分离,随机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隐性 (recessive) 表型( phenotype) 基因型 (genotype)自由组合定律(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 Z (O_ET |p>,观察数与理论数间没有显着差异,符合假设,可接受。
< p<,观察数与理论数间有显着差异,实验结果不符合理论预期,应否定假设。
p<,观察数与理论数有极显着差异,更应否定假设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y) : F1杂合体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y) : F1杂合体的性状是两个纯合亲本性状的中间型。
又称半显性(semidominance)。
并显性(codominance):双亲性状同时在F1杂合个体上表现出来。
血型遗传、镰形细胞贫血症超显性(super dominancy):杂合体的性状表现超过显性纯合亲本。
果蝇白眼遗传镶嵌显性(mosaic dominance):双亲的性状在后代同一个体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
异色瓢虫的鞘翅条件显性(con diti on al domi nan ce):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受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曼陀罗茎颜色遗传、石竹花色遗传致死基因(lethal genes) 致死基因是那些使生物体不能存活的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 复等位基因:指在群体中占据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自交不亲和(self-incompatibility) 自交不亲和是指能产生具有正常功能且同期成熟的雌雄配子的雌雄同体植物,在自花授粉或相同基因型异花授粉时不能受精的现象。
一因多效(pleiotropism) 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到多个性状,又称基因多效性。
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effect)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
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 指一对基因抑制非等位的另一对基因的表达,基因本身不表达,当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抑制另一对基因的表达。
起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为抑制基因(suppress gene)上位效应(epistasis) 两对非等位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其中一对基因起显性作用,遮盖另一对基因的表现,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上位效应。
起遮盖作用的基因称为上位基因(epistaticge ne),被遮盖的基因称为下位基因(hypostatic gene)。
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称为显性上位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称为隐性上位作用。
上位作用和显性作用的区别:上位作用:非等位基因之间遮盖作用。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之间遮盖作用。
显性上位当上位基因存在时,不管是杂合还是纯合,下位基因的作用不能表现;只有其处于隐性纯合时,下位基因才得以表现隐性上位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作用,F2 的分离比例为9:3:4 积加作用(additive effect) 指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显性基因对数累积愈多,性状表现愈明显的现象。
重叠作用(duplicate effect) 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只要其中一对存在显性基因,个体便表现显性性状,两对基因为隐性时,个体便表现隐性性状。
9:7 互补15:1 重叠13:3 抑制三种类型9 :6:1 积加9:3:4 隐性上位12:3:1 显性上位四种类型:9 :3:3:1 互作基因间表现互补或累积9 :7 互补9:6:1 积加15:1 重叠不同基因相互抑制12 :3:1 显性上位9:3:4 隐性上位13:3 抑制1. 表型模拟/写(phenocopy)指由环境因子引起的表型改变与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表型改变相似的现象。
2. 外显率( penetrance) 一定基因型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产生预期表型的个体比率。
3. 表现度( expressivity) 指相同基因型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个体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同一亲本所具有的性状,在F2 中常常联系在一起遗传。
这种现象称为连锁(linkage) 。
当两个非等位突变基因a 和b 处在一条染色体上,而在其同源染色体上带有野生型A 和B 时,这些基因被称为处于互引相(coupling phase) 。
若每个同源染色体上各有一个野生型基因和一个突变基因,则称为互斥相(repulsion phase) 。
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 :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发生分离而一起传递到下一代的现象称为完全连锁。
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 :指同一染色体上的连锁基因之间在遗传过程中可能发生交换而表现出独立遗传的现象。
一般的情形都是不完全连锁,除了雄果蝇和雌家蚕,所以一般不用雄果蝇和雌家蚕做测交。
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 是指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关系的染色体。
性染色体以外的所有染色体,统称为常染色体(autosome) 。
基因型性别决定系统(genotypic sex determination system) 是指与染色体或基因型有关的性别决定系统。
果蝇的性别由X 染色体数目和常染色体的套数的比例 (性指数, sex index ) X : A决定。
这种性别决定方式称为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平衡决定系统(X chromosome-autosome balance system) 。
Y 染色体对果蝇的性别决定不起作用,只是与精子的发生有关半合子(hemizygote)――像XY型和ZW型性决定的生物,多数X或Z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 和W 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所以, 在XY 或ZW 个体中,即使 X 或Z 染色体的基因是隐 性基因,也会表现出相应的表型。
这些 X 或Z 染色体上的基因称为半合子。
遗传学上,将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外祖父的性状,通过女儿而在外孙身上表现出来。
这种现象称为交叉遗传 (criss-cross in herita nee)。
也可表述为雄性所拥有的来自母系的X 连锁基因只能传给雌性后代的遗传现象。
有些基因并不一定位于性染色体上, 但它所影响的特殊性状只在某一种性别中出现, 这 种遗传方式叫限性遗传 (sex-limited inheritan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