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营养管理新进展-早产儿早期营养
- 格式:pdf
- 大小:325.86 KB
- 文档页数:6
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营养管理和康复护理方案研究在现代医学中,由于母体生活方式的改变,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童的出生率正在迅速增加。
这些出生早期的儿童面临很多健康问题,并需要获得专业的护理和管理。
本文将研究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营养管理和康复护理方案,以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背景介绍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童得以活下来。
然而,这些儿童的生存率仍然不高,并且生活质量也很低。
低出生体重儿童需要更加细致的管理和护理,以确保他们的成长发育。
此外,由于各种原因,如早产、母体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儿童的免疫系统通常不够强大,从而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各种感染和疾病的威胁。
二、营养管理1.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之一。
对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来说,母乳更具有营养价值。
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婴儿的免疫力、帮助胃肠道发育、预防感染病。
母乳喂养比牛奶更好,是优秀的营养来源,甚至更好。
所以对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母乳喂养是非常重要的。
2.添加营养素对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童,添加营养素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添加人乳酸菌可以支持免疫系统和肠道健康、添加DHA可以促进婴儿视力和大脑发育、添加铁可以防止贫血等。
但是要注意营养素的加量,过多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3.注意饮食卫生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免疫能力比较弱,饮食卫生更容易受到感染。
如果给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饮用含有细菌的汁液,就有可能造成发病。
因此,饮食卫生要特别注意,比如消毒、洗涤等。
三、康复护理1.低刺激环境由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童肌肉的掌控不够强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减少刺激。
比如可以减少灯光和噪声,让婴儿在温暖、轻柔和舒适的环境中成长。
2.关注婴儿的认知发育对于康复护理的另一个重点是认知发育。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童的认知发育不太成熟。
我们可以通过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来刺激婴儿的大脑,从而促进婴儿的认知发育。
例如,可以通过唱歌、读书、看相册等方式来刺激婴儿的大脑。
家庭参与式护理对早产儿喂养的研究进展摘要: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
由于其各器官发育不完善,胃肠功能和免疫功能不成熟,吸吮及吞咽协调能力差,各种消化酶供应不足,胃排空延迟,早期经常导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易发生呕吐、腹胀、胃滞留、胃食管反流、吃奶困难等。
充足均衡的营养供给是早产儿存活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何促进早产儿喂养管理,提高喂养的耐受性,成为影响早产儿生长发育及远期预后至关重要的问题。
现将早产儿喂养管理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家庭参与式护理;早产儿;喂养随着辅助生育技术的发展、“二孩”政策的实施及高龄产妇的增加,近年来早产儿的出生率正在逐年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早产是新生儿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早产儿的死亡率占新生儿死亡率的35%。
为改善早产儿的预后以及出院后生活质量,加拿大专家提出了家庭参与式护理,即在患儿情况稳定后,经过初步培训的患儿父母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承担患儿包括袋鼠护理、喂奶、洗澡等在内的全部非医疗性护理。
家庭参与式护理被证实可以有效缓解照顾者的焦虑情绪,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早产儿由于吸吮及吞咽功能较差,应加强喂养的管理,注意对溢奶、呕吐、呛咳及误吸的观察,避免胃潴留、腹胀、便秘、感染的发生,从而缩短从管饲喂养到经口喂养的时间。
喂养时,普遍认为床头抬高15°,可以减少胃食管反流。
因早产儿生长发育相对落后及自身个体化的差异,随着早产儿的逐渐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长和代谢发生着变化,早产儿的喂养管理有待于进一步个体化的完善。
应根据他们不同时期对营养素的需求不同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出个体不同的胃肠内喂养计划,更需要从入院到出院后连续的发展性照顾,进行有效的喂养管理。
出院后继续给予强化营养支持管理,由医生、护士、营养师对早产儿制定出院后个体化喂养指导性意见。
医务人员坚持长期随访,以不断完善喂养指导的干预方案。
目标是帮助早产儿达到理想的追赶性生长,减少并发症,改善远期预后。
极低体重儿早产儿营养支持的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水平的提高,极低体重儿早产儿(VLBW)的存活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由于其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VLBW早产儿在生长和发育方面仍面临各种挑战。
针对VLBW早产儿的合理营养支持成为关注的焦点,各种最新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本文将就极低体重儿早产儿营养支持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早产儿的营养需求早产儿由于胚胎的发育提前,使其体内储备的营养物质相对不足。
因此,针对VLBW早产儿的营养需求应与生理发育和病理状态相适应。
最新的研究表明,蛋白质是早产儿获得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麦斯菲尔德营养模型提出了早产儿蛋白质需求的计算公式,并指导了早产儿的蛋白质补充策略。
此外,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也在早产儿的营养补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母乳喂养是早产儿最理想的喂养方式之一,对其生长和发育具有独特的益处。
一项最新的荟萃分析研究发现,接受母乳喂养的早产儿比接受人工配方喂养的早产儿具有更好的生长潜力和认知发展。
同时,母乳喂养还能增强早产儿的免疫功能、降低感染和肠道炎症的风险。
因此,在VLBW早产儿的营养支持中,积极推广、促进母乳喂养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部分:人工营养支持的策略尽管母乳喂养有着独特的益处,但在某些情况下,早产儿可能需要额外的人工营养支持。
最新的研究对早产儿的人工营养补充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脂肪乳剂的选择和给予、人工配方的配制、蛋白质补充的策略等都在不断地优化和创新。
此外,微量元素的补充、维生素的合理使用也被纳入了人工营养支持的考虑范围。
第四部分:新技术在营养支持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技术在早产儿的营养支持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例如,静脉营养的应用可以有效提供早产儿所需的营养物质,但相应的风险也不能忽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静脉营养与口服营养的结合应用,以提高早产儿的营养吸收效率。
早产儿营养干预方式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早产儿出生率增加,为降低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和神经发育落后,临床上应充分重视对早产儿出生后的营养支持方式。
目前对早产儿的营养干预主要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
其中,肠外营养的使用按照最新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应用指南中的推荐量,并给予早产儿个体化支持。
肠内营养常用母乳及母乳强化剂、早产儿配方乳、深度水解蛋白乳及出院后配方乳。
本文主要阐述早产儿营养干预的临床应用状况。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早产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有数据表明,2010年全球平均早产率为11.1%,约有1500万早产儿诞生;其中有84个国家低于10%,11个国家高于15%;早产率与经济发达程度成反比,北欧国家的发生率<5%,非洲国家发生率最高。
我国的早产儿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率为7.8%,到2005年上升至8.1%。
根据2012年“上海国际新生儿医学论坛”数据,上海市早产儿人数已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5%增加至现在的8%~10%,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早产儿与新生儿相比,由于发育情况不同,其生理特点和疾病风险也有很大不同。
因此,随着早产儿出生率和存活率的上升,临床上需要解决早产儿脱离母体后的喂养相关营养问题,早产儿营养支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出生后早期营养对婴幼儿体格发育及其免疫力有较大影响,并且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
从妊娠期到出生后2~3年,胎儿及婴儿的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迅速分化,是大脑神经发育的最佳时期,极易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同时随着中枢神经的发育,脑重量也在迅速增加,该时期呈一过性及不可逆性。
已有研究证实,早产儿早期的营养摄入对日后的生长发挥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早产儿在住院期和出院后适合的营养支持方式和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综上,由于早产儿出生时处于高应激状况和高分解代谢,因此应尽可能早期使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补充机体营养所需。
早产儿的早期营养支持与护理技术研究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早产儿的存活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这些婴儿往往由于早产而导致营养不良和其他健康问题。
因此,早期营养支持和护理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早产儿早期营养支持和护理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早产儿的营养需求早产儿由于无法享受到足够的胎儿期营养供应,因此其对营养的需求更高。
早产儿在早期需要较高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来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研究发现,应用母乳和特殊的早产儿配方奶粉进行喂养,可以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增强其免疫功能,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早期营养支持的策略为了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有几种早期营养支持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首先,早产儿的喂养应尽早开始,并尽量模仿胎儿期的饮食方式。
其次,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和病情调整喂养量和频率。
此外,输注人工添加剂,如脂肪乳剂和维生素溶液,也能够帮助早产儿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
三、早产儿的护理技术除了早期营养支持,早产儿的护理技术也对其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早产儿需要特殊的护理环境,如恒温箱、氧气治疗和呼吸机辅助通气等。
此外,针对早产儿的抚触和早期亲子接触也被证明对其健康发育有积极影响。
针对早产儿的护理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为早产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育提供了有效保障。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在早产儿的早期营养支持和护理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如何更准确地判断早产儿的营养需求,如何提高早产儿母乳喂养的比例等。
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解决这些问题,并进一步改善早产儿的护理和营养状况。
总结早产儿的早期营养支持与护理技术是保证其健康发育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营养供应和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早产儿的生存和发育水平。
但是,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满足早产儿的特殊需求,确保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我们相信未来早产儿护理和营养支持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早产儿喂养管理的进展摘要】低于34周胎龄的早产儿,消化能力还很低,且贲门括约肌松弛,胃排空缓慢,植物神经功能失调,非常容易导致喂养不耐受的现象出现。
通过静脉营养以及鼻胃管喂养能够保证患儿对营养的需求,但尚存在其他的问题,比如奶量低、大便次数少等等。
采取最佳的喂养方式不仅可以保证早产儿的营养供给,而且能够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管理肠外营养支持【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372-02早产儿不仅是不成熟儿,大部分还同时为缺陷儿。
随着围生期医疗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也大幅提高,特别是低体重型,750g~1000g,存活率为81%,1001g~1250g者,为92%,1251g~1250g者,为95%[1]。
营养补给在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般来说,早产儿的喂养包括肠道内喂养和肠道外营养两类。
现将近年来早产儿喂养的进展综述如下。
1 喂养方式的选择由于早产儿出生时其各器官,特别是消化道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胃肠动力不足。
如果直接采取类似健康足月儿母乳喂养或是配方奶喂养,极容易出现不耐受情况。
临床表现为腹胀、腹泻、呕吐或是胃潴留等[2,3]。
因此合理选择喂养方式对于提高营养利用效果,减少喂养不耐受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无消化道疾病,喂养耐受较好,则应当选择早期喂养。
如果体重超过1500g,无严重围产期疾病,吸吮反射良好,宜选择母乳喂养,适当辅以配方奶。
如果体重不足1500g,吸吮反射及吞咽能力均发育完全的前提下,应选择胃管喂养。
仅吞咽能力成熟的话,则应选择滴管喂养。
如上述两者均未发育完全时,则应选择肠道外营养。
2 肠道内喂养(EN)2.1 喂养时机及体位肠鸣音是新生儿肠道蠕动的早期标志,早产儿一般于24h左右即可出现[4]。
因此当早产儿出现肠鸣音后行胃肠喂养较为理想。
体重超过1500g的新生儿,无呼吸功能障碍或发育不全,即可在24h内开始肠道喂养。
NICU持续正压通气早产儿经口喂养的研究新进展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早产儿的器官功能及适应能力与足月儿相比较为薄弱,故临床上针对早产儿给予特殊护理,以改善其生存质量。
经口喂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活动,涉及神经、运动等多个系统的整合和协调。
本文探讨了在NICU环境下,如何针对持续正压通气的早产儿安全有效地实施经口喂养,并介绍了一些新的方法和策略。
这些新进展有望改善早产儿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提高其生存率和健康状况。
为了在NICU环境下安全有效地实施经口喂养,针对持续正压通气的早产儿,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早期护理干预被广泛应用于NICU中,以促进早产儿的吞咽和吸吮能力的发展。
这些干预措施包括提供适当的口腔刺激、口腔肌肉训练和吸吮训练等,旨在激活早产儿的口腔肌肉,促进其吞咽和吸吮的协调性。
也有研究建议使用支持性营养干预(包括杯子、注射器、奶瓶、滴管和手指喂养)等替代方法为早产儿进行母乳喂养做准备。
下文就促进NICU持续正压通气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方式进行了简述。
1 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非营养性吸吮是在管饲喂养前、喂养后,给予早产儿吸吮无孔橡皮安慰奶嘴,每次共计15min,7~8 次/d;口腔刺激指通过对口周及口腔内部进行叩击或按摩的感觉刺激,提高早产儿口咽部肌肉的张力,促进吸吮[1]。
操作者多为康复治疗师或护士,按照规定的干预方案进行干预。
在管饲喂养前 15~20 min,进行口腔刺激,1 次/d,共 12 min,通过对脸颊、嘴唇、牙龈、脸颊内侧、舌头等的刺激,提高早产儿面颊部肌肉的运动范围和张力,改善唇部的闭合功能,提高舌头的运动范围,进而改善其吞咽和吸吮能力。
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能够增加早产儿的喂养效率。
口腔刺激能够加强足够的吸吮所需要的肌肉力量,而非营养性吸吮,能够增加早产儿的持续力,使更多的神经肌肉更有效的动用。
2 奶杯喂养在奶杯喂养中,新生儿保持坐姿或半坐姿,头部和身体协调,杯子的边缘放在下唇上,通过舌头向前运动拍打或啜饮乳汁[2]。
早产儿微量营养素管理的研究进展
张丰宁;蔡成
【期刊名称】《生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24(55)1
【摘要】胎儿期和婴儿期是各器官塑造的关键时间窗口,早产儿由于营养贮备水平低下以及身体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出现营养不良,从而导致微量营养素缺乏,与早产儿出现败血症、代谢性骨病,以及晚期代谢性相关疾病息息相关。
其中,维生素D、钙、磷、铁、锌、碘、以及镁元素在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系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提供适当的营养素以预防营养失调是关键所在。
本文将对早产儿中重要微量营养素:维生素D、钙、磷、铁、锌、碘、以及镁元素的来源、需求量、在早产儿中的作用以及现有文献建议剂量进行系统性阐述,以期为早产儿关于微量营养素补充的营养规划提供一定帮助。
【总页数】6页(P80-85)
【作者】张丰宁;蔡成
【作者单位】上海市儿童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
【相关文献】
1.抗氧化微量营养素与儿童疾病发生及治疗关系的研究进展
2.微量营养素的抗氧化机制在口腔潜在恶性疾患中的研究进展
3.肥胖病人减重代谢手术后微量营养素缺
乏症的研究进展4.孕哺期补充多种微量营养素补充剂对母婴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5.儿童炎症性肠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研究进展及治疗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