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3章企业的生产和成本(1)汇编
- 格式:ppt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39
第三章企业的生产和成本第一节企业本节在简要说明企业类型之后,着重考察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以便分析企业的生产和成本决策设定目标动机。
一、企业的类型与消费者一样,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另外一个基本单位。
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提供有形产品,也可以提供各种服务。
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使用各种投入品以制造和销售产品或服务,所以经济学中的企业泛指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和供给决策的基本单位。
依照基本的法定形式,企业主要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三种类型。
个人独资企业是单个自然人投资并所有的企业。
例如,大多数杂货店、私人诊所等。
在独资企业中,无论是自己经营,还是雇用他人经营,业主承担与生产投入有关的成本以及各种税费等经营所需要的成本,并获得全部的利益,而且所有人对企业负债承担无限责任。
合伙制企业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责任的企业。
律师事务所大多采用这种形式。
大多数合伙制企业都会以协议的形式规定合资人的责任和权益。
企业可以由出资人经营,也可以聘用他人。
同独资企业一样,所有人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公司是按法律程序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是企业法人,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
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负债承担责任。
公司的典型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公司股东推举一些人作为董事,组成董事会以代表股东利益,董事会成员可以是股东也可以不是。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决定公司重大事项,日常经营授权经理进行管理。
与个人独资和合伙制企业相比,公司制企业有利于筹集大量的资金,同时由于股份分散、责任有限,极大地降低了单个股东的风险。
但公司制企业的缺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会导致企业不能完全体现股东的利益。
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虽然企业大小不一,组织形式也不相同,但其经营都有一个基本目标,那就是获取利润。
第3章生产与成本理论四、名词解释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TR和总成本TC的差额。
总产量: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公式为:TP=f(L,K)平均产量(AP)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公式为:AP=TP/Q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公式为:MP=△TP/△Q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的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
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且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正常利润:正常利润(Normal profit)是指企业主如果把资源用于其它相同风险的事业所可能得到的收入,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
在西方经济学中,正常利润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及支付,正常利润是隐性成本的一部分。
正常利润通常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说,它是厂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以隐成本计入成本。
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公式为:LTC=f(Q)长期平均成本(LAC)是指厂商长期中平均单位产品的成本。
公式为:LAC=LTC/Q长期边际成本(LMC)是指厂商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LMC=△LTC/△Q。
边际成本(TC)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第三章企业的生产和成本本章教学内容: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本章教学重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基本性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短期成本的分类及曲线图;短期成本线间的关系;长期成本曲线的形状和性质。
本章教学难点: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本章教学目标: 1、理解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2.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掌握TP,MP和AP的关系4、能正确地画出AVC,AC和MC三条成本线的位置关系图5、会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分析最优生产决策问题。
6、理解规模收益关系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的概念支撑课程目标:2、9、7本章总课时:7第三章第一、二节企业、生产函数一、教学内容:企业内涵、企业的生产函数二、教学重点:企业的生产和市场函数三、教学难点: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四、教学目标:1.理解企业的概念2.理解利润最大化目标3.掌握生产和生产函数的表示方法五、学时分配:2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企业的内涵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生产和生产函数八、教学反思第三章第三、四节短期生产函数、长期生产函数一、教学内容:生产理论二、教学重点:边际报酬递减规律、TP、AP、MP之间的关系、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三、教学难点:生产的三个阶段四、教学目标:1.掌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2.会画出TP、AP、MP之间的关系图3.掌握生产的三个阶段4.理解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5.理解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五、学时分配:2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TP、AP、MP的关系: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等成本曲线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八、教学反思第三章第五、六节短期成本函数、长期成本函数一、教学内容:成本理论二、教学重点:短期成本曲线三、教学难点:机会成本、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规模经济和长期成本曲线的形状。
四、教学目标:1.理解经济学的成本概念2.能画出短期成本曲线图3.理解长期成本曲线的内涵和推导4.理解规模经济和长期成本曲线的关系五、学时分配:2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机会成本:会计成本:隐性成本:显性成本:短期成本曲线:长期成本曲线:规模经济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八、教学反思。
西经第三章企业的⽣产和成本第三章企业的⽣产和成本第⼀节企业本节在简要说明企业类型之后,着重考察企业的利润最⼤化⽬标,以便分析企业的⽣产和成本决策设定⽬标动机。
⼀、企业的类型与消费者⼀样,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另外⼀个基本单位。
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提供有形产品,也可以提供各种服务。
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使⽤各种投⼊品以制造和销售产品或服务,所以经济学中的企业泛指能够做出统⼀⽣产和供给决策的基本单位。
依照基本的法定形式,企业主要包括个⼈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三种类型。
个⼈独资企业是单个⾃然⼈投资并所有的企业。
例如,⼤多数杂货店、私⼈诊所等。
在独资企业中,⽆论是⾃⼰经营,还是雇⽤他⼈经营,业主承担与⽣产投⼊有关的成本以及各种税费等经营所需要的成本,并获得全部的利益,⽽且所有⼈对企业负债承担⽆限责任。
合伙制企业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然⼈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责任的企业。
律师事务所⼤多采⽤这种形式。
⼤多数合伙制企业都会以协议的形式规定合资⼈的责任和权益。
企业可以由出资⼈经营,也可以聘⽤他⼈。
同独资企业⼀样,所有⼈对企业的债务承担⽆限连带责任。
公司是按法律程序建⽴起来的企业组织,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是企业法⼈,享有独⽴的法⼈财产权。
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负债承担责任。
公司的典型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公司股东推举⼀些⼈作为董事,组成董事会以代表股东利益,董事会成员可以是股东也可以不是。
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决定公司重⼤事项,⽇常经营授权经理进⾏管理。
与个⼈独资和合伙制企业相⽐,公司制企业有利于筹集⼤量的资⾦,同时由于股份分散、责任有限,极⼤地降低了单个股东的风险。
但公司制企业的缺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会导致企业不能完全体现股东的利益。
⼆、企业的利润最⼤化⽬标虽然企业⼤⼩不⼀,组织形式也不相同,但其经营都有⼀个基本⽬标,那就是获取利润。
西⽅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第三章企业的⽣产与成本第三章企业的⽣产与成本
第⼀节企业
与消费者⼀样,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另外⼀个基本单位。
对企业的利润最⼤化⽬标假设的批评
第⼀,由于种种原因企业难以实现利润最⼤化,所以,企业的⽬标不是最⼤化的利润,⽽是令⼈满意的利润。
第⼆,企业的⽬标不是利润最⼤化⽽是其他的最⼤化⽬标。
其他替代⽬标
销售收益最⼤化以及增长最⼤化
短期销售收⼊最⼤
长期规模增长最⼤化
第⼆节⽣产函数
第三节短期⽣产函数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产三阶段
第四节长期⽣产函数等产量曲线及其性质
第五节短期成本函数
第六节长期成本函数
⽣产过程中投⼈与产出的技术关系可以由⽣产⾯数或者等产量曲线表⽰出来。
⽣产要素投⼈对于产出的边际贡献服从报酬递减规律导致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利润最⼤化动机激励着企业采⽤最有效率的⽅式进⾏⽣产,即在每个产量上,企业依照⽣产要素最优组合来安排要素投⼊量,将投⼊配置到更加富有效率的要素上。
等成本⽅程反映了企业的成本约束。
企业在成本既定条件下产量最⼤或在产量既定条件下成本最⼩,以便实现利润最⼤化,条件是任意两种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或者是每单位成本的边际产量都相等的等边际原则。
西方经济学第三章第三章生产理论第一节厂商的技术约束一、厂商及其组织形式厂商是指利用生产资源从事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并能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经济单位。
厂商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三种基本组织形式。
独资企业是指一个人单独出资、管理和承担经营后果的的企业。
这种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个人在资金等方面的局限性约束了它的发展。
它的优点是所有者的积极性很高,经营灵活决策统一。
合伙企业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出资、管理和承担经营责任的企业。
这种企业并无法人资格,所以,每个所有者都要为别人的行为承担责任。
它在决策协调上存在很多困难。
但是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克服了独资企业资金上的局限性。
公司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
它能够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资金,所以企业规模可以很大,一般的公司都是责任有限公司,股东只以其股份资金对公司负责。
公司破产,个人股份外资产不受影响。
它的主要缺点是双重纳税问题,即公司所得纳税后,分配给股东的收入仍要纳税。
厂商决策涉及到生产的各方面问题,主要包括:⑴企业应采取什么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⑵企业应采取什么技术进行生产?⑶生产应当在什么地方进行?⑷生产要素应如何组合?⑸生产规模应该多大?⑹应提供何种产品的产量?等等。
而其中最中心的决策问题是生产要素如何才能实现最优组合。
也是西方供给理论的核心内容。
二.厂商的目标厂商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说是在既定的成本约束下,追求产量最大,在既定的产量下实现成本最少。
在现实生活中厂商有可能追求其它目标,如:经理为了扩大权力实现就业最大化;企业为了解决资金周转问题追求销售最大化;等等。
1.收益及其分类: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收益(revenue)是指生产者出卖商品的收入。
•有三个关于收益的基本概念:•即,总收益(total•revenue•)是指生产者将产品出售后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平均收益(averagerenenue•)是指生产者出卖一定量商品时,从出售每单位所得到的平均收益,即平均每个商品的卖价;边际收益(marginalrevenue)是指生者每多出售一个商品而使总收益增加的值,也就是最后一个商品的卖价;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总收益=平均收益×产量=单位商品的卖价×产量平均收益=商品总卖价/产量=单位商品的卖价边际收益=总收益增量/产量增量总收益又分为价格不变条件下的总收益和价格递减条件下总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