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07
- 格式:doc
- 大小:259.00 KB
- 文档页数:5
考点22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1.耕作方式的进步(1)原始社会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主要的生产工具有石刀、石斧、耒耜。
(2)商周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沤制绿肥、治虫等技术。
(3)春秋战国铁犁和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这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耕作技术(1)汉代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区田法。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农业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时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
主要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地主经营,土地兼并是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均田制。
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限制土地买卖.③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2)鲁国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在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最为重要的是封建土地制度,这是基于封建等级制度的土地分配方式。
封建社会中的土地主要由君主、贵族和地方官员所有,他们通过赏赐、封邑、封地等形式将土地分给功臣、官员和亲近的人。
这些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属于收赏者,但土地仍然归封建主人所有。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较长,直到清朝时期仍在使用。
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着属地土地制度。
这种制度是指土地的归属权和使用权由土地所在地的村社共同所有,通过“耕者有其田”的原则进行分配。
属地制度主要适用于农耕社会,它促进了耕地的合理利用和农民的努力。
农民在村庄的集会上讨论土地分配问题,根据农田的大小和土地的质量进行公平分配。
并且,农民可以继承和买卖他们的土地。
属地制度一直持续到秦朝建立统一的王朝后,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确立,逐渐被取代。
在耕作方式方面,中国古代有许多不同的耕作方式。
早期,人们主要依靠手工耕作和挖掘工具耕种土地。
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犁和铧等农具,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
然而,由于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农业生产仍然处于低水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器,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人们开始使用铁犁、犁耕、耕地和灌溉等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广泛使用的耕作方式是轮作休耕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改变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和休耕时间来保持土地肥沃和农业生产增长的制度。
农作物的轮换和休耕不仅可以减少土壤的耗损,还可以改良土壤结构、保护水源和增加农业生产。
轮作休耕制度在中国古代广泛应用,尤其在南方农业发达的地区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都有所不同。
然而,封建土地制度和属地制度是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中最重要的两种形式。
耕作方式方面,手工耕作、犁耕和轮作休耕制度等都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得到应用。
这些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单季稻作: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种植单季稻。
主要是指一年只种植一季稻谷,一年两熟。
这种耕作方式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特点,适应了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水稻种植区的自然条件。
其中,水稻种植的关键是灌溉系统,通过修建水渠、水坝等工程设施,使得农田能够获得充足的水源。
2.旋耕制度:旋耕制度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旋耕制度是指农民按照一定顺序逐年改变田地的耕作,以保持土地的肥沃和充足的水分。
这样做有助于减少土壤中无机盐的积累,增加土壤的肥力,从而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增产。
以棕地、红地、黄地和白地的轮流轮作作为旋耕的一种形式,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以调节土壤中的养分,保持土地的良好状态。
3.小块散户耕作: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主要是以小块散户耕作为主。
这种耕作方式的特点是土地分散耕作,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独立耕作,且土地财产具有私有性。
这种耕作方式既有利于农民个体劳动的发展,又有利于农产品的多样性和农民的经济保障。
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1.宗族耕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以宗族耕地制度为主,即一族共同耕作一块土地。
在古代中国,土地具有祖宗的意义,农民对土地的控制权主要是以宗族为单位。
这种土地制度有利于维护家族的团结和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是指统治者将土地赏赐给贵族、官员等,以作为其封邑或封地。
这些土地在封建制度下成为贵族、官员等特权阶级的私有财产,由他们负责管理和耕种。
这种土地制度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形成,使得社会的阶级差距进一步加大。
3.公田制度:公田制度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实行过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
公田是指由国家或集体占有的土地,用于耕种并分配给农民收获。
这种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产出的基本保证。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讲义农业作为人类社会最基础的产业,其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这种方式是先砍伐树木,然后用火焚烧,在草木灰中播种。
这是一种较为粗放的耕作方式,土地肥力很快就会耗尽,需要不断迁移寻找新的土地。
2、石器锄耕随着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石器锄耕。
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石制工具来翻地,如石锄、石铲等,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铁犁牛耕的时代。
铁犁牛耕是一种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铁犁的使用使得土地能够更深入地翻耕,而牛耕则大大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耕作效率。
在秦汉时期,铁犁牛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
到了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这种犁操作灵活,更便于深耕和精耕,适应了不同地区的土壤和地形条件。
4、现代农业耕作方式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逐渐走向现代化。
现代农业广泛应用机械化设备,如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农业生产中还运用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如杂交育种、转基因技术、精准农业等,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
二、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将土地划分成方块,形状像“井”字,中间为公田,周围为私田。
庶民和奴隶在公田上集体劳作,收获全部归奴隶主所有;私田分配给庶民耕种,但庶民需要先耕种公田,才能耕种私田。
3、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一、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该耕作方式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
2、石器耕锄:随着大量骨耜和石耜的使用,人们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开始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3、铁犁牛耕:随着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期已经普
遍使用铁农具,农业生产力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
牛耕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出现和初步推广,再加上灌溉和施肥技术的新进展,提高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
二、耕作方式的特点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演变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在夏商周时期,主要是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在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主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考点】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收益的增加;政府为保证财源、扶植小农经济。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③地位: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
(3)田庄经营: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采用集体耕作形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春秋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1)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2)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学习历史无非经济、政治、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的那些常考点!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2、土地制度: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⑵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⑶封建社会: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3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冶金⑴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⑵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2、纺织⑴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0分)
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5题)图2为“胡人执犁俑”。
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A.汉代
B.唐代
C. 宋代
D.元代
2.(2011年4月湖南高考仿真25题)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
”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正确的是( )
①海瑞正确地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10年12月沈阳市级重点协作校高三月考11题)下列各项中,促进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是
①冶铁技术的进步②封建政府的重视和扶植
③中外经济的交流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2010年12月厦门市三校联考10题)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
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 商品经济
B. 自然经济
C. 君主专制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5.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6.(2010·广东文综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7.(2010年11月湖北武昌区高三调研6题)南宋张孝祥《湖湘以竹车激水诗序》载:竹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此中记载了下列生产工具中的
A.①B.②C.③D.④
8.(2010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二模12题)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
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
①郑国渠②都江堰③白渠④灵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2011年1月银川一中高三月考4题)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A.犁具B.灌溉工具C.播种工具D.除草工具10.(2010·海南单科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0分)
11.晨洋同学对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特别感兴趣,他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神话传说中蕴涵的历史事实》,下面是他搜集到的部分资料。
材料一神农氏就是炎帝。
据说他一出生就是牛首人身,五天就能行走。
神农氏一生对人类的功劳可大了。
他遍游天下,广尝百草,发现了稻、黍、稷、麦、菽等嘉谷可以种植并定期收获,于是向人们广传五谷种植技术;受到一位男子用木棍撬石块捉螃蟹的启发,他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并教导民众耕作;他有一把神鞭用来鞭打各种药草,一打就知道它们有没有毒,能不能治病,于是,医药被发明出来了;同时他还发明了陶盆、陶罐等日常生活用具;此外,他还教人们每天中午时分去一个固定的地方,卖掉自己多余的不用的东西,换回自己想要的东西,据说这就是早期市场的来历。
材料二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发生战争。
吴王阖闾派人命吴国铸剑大师干将铸剑。
干将从五大名山采来铁精,又从天地四方收集了金英,然后选天时,取地利,等待阴阳和畅、日月同辉之时,方开炉铸剑。
正当成功在望之际,不料气温突然下降,至使金铁之精不能融化。
于是,干将的妻子莫邪将自己的头发、指甲剪断投入炉中,指挥300名童男童女齐心合力,装好煤炭,鼓动橐囊,终于,金铁之精熔化了,宝剑铸成了。
其中一柄身有龟甲纹,他们称之为阳剑,起名“干将”;另一柄剑身起漫理纹,他们叫它为阴剑,起名“莫邪”。
(1)材料一透露出了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你是如何理解这个传说的?
(2)材料二这则故事折射出中国古代冶炼业的哪些重大技术?这些成就是否都是在春秋时期取得的?请举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你认为最有力的验证方式是什么?
一课一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出图片内含信息,胡人所背负的是“曲辕犁”,为唐代所出现。
2.B
解析:从材料“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可以看出他的观点实际上是要恢复古代井田制度,这是开历史的倒车,是不科学的办法,所以排除①。
只要土地买卖存在,土地兼并就必然会如影随形地出现。
古人斥责土地买卖的原因,就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土地兼并的可怕后果。
明人邱浚也曾冷静地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
”邱浚的论点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在单纯的地主经济内部,地主对于消费有无限的追求,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尽量兼并土地,扩大自己的经济能力,②要选。
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③要选。
丘浚不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有材料“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为证,排除④。
故正确答案为B。
3.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要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才,自然是要推翻小农经济基础,故应排除④,所以此题应选择B。
4.B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商品经济以市场为舞台,本身具有开放性,有利于人口的自然流动,对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形成冲击。
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状态,本身具有封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宗族村落的形成。
5.C
解析:ABD这些水利工程显然都与黄河的治理无关。
6.C
解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7.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灌溉工具的了解。
能力要求是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
从“如纺车”可知是一个形状像纺车的水车,水车上“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在我们学过的知识中用竹筒舀水的水车只有筒车,所以选B。
8.B
解析:①②③④项中,显然②是属于长江流域,因此,可排除A、C两项;B、D两选项有一个共同之选③,那么只需排除①或④,就能选出正确答案,郑国渠是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位于关中(陕西);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秦凿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9.C 10.C
解析: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
二、非选择题
11.(1)信息:中国古代先民较早就有了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农业在远古时代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对手工业、商业、医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牛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原始工具的发明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直接相关。
传说大体反映了原始农业产生及其所引起的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系列变化;表现了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任何一项发明都绝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传说中“神农氏”一个人的发明其实汇聚了许许多多无名氏的贡献。
(仅供参考)
(2)技术:铁兵器的铸造技艺水平高超,规模宏大;使用煤炭做燃料;利用人力皮囊鼓风;高温冶炼生铁及炼钢技术有所发展。
不是。
例如,使用煤炭做燃料冶铁始于汉代而不是春秋。
验证方式:通过对考古发现的具体实物进行科学检测,辅之以已经确认的春秋时期的文献资料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