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的作用文档 (2)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两百字楹联(最新版)目录1.楹联的起源和发展2.楹联的种类和特点3.楹联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4.楹联的现代应用和传承正文一、楹联的起源和发展楹联,又称对联,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汉语文学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汉朝,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楹联最初起源于门神文化,古人在门上贴两张画着门神的纸片,后来在纸片上写上对仗工整的诗句,逐渐形成了楹联的雏形。
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和发展,楹联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二、楹联的种类和特点楹联按照用途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等,其中春联最为常见,主要用于春节期间装饰门窗,表达祈福吉祥的美好愿望。
楹联的特点在于对仗工整、音韵协调、意境优美、言简意赅。
一副好的楹联,往往能够凝练地表达出作者的寓意和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楹联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楹联作为一种汉语文学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它要求作者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丰富多样的意境和情感,展现出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
同时,楹联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传承和体现。
因此,楹联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楹联的现代应用和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楹联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应用场景,而是逐渐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如今,人们在节日庆典、结婚寿庆等场合,仍然喜欢使用楹联来表达祝福和喜悦。
同时,越来越多的书法家、画家也开始将楹联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赋予了楹联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楹联的教育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学习楹联艺术。
总之,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展现了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苏州园林楹联的作用
苏州园林楹联的作用
导语
苏州园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造园艺术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而园林内的楹联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到了丰富园林意境、传递文化内涵的作用。
1. 增强园林的艺术氛围
•苏州园林楹联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为园林注入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楹联的优美词句和工整字体使其成为园林中极具观赏性的元素,增加了游客的观赏体验。
2. 引导游客游园的方向
•苏州园林中错综复杂的布局常会让游客迷失,而楹联作为指示牌的作用,能够引导游客游园的方向。
•楹联中蕴含着对园林独特景点的描述和导引,让游客能更好地探索园林的美景。
3.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苏州园林楹联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楹联,游客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才情和格调,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 表达主人的情感和主题
•园林楹联不仅仅是装饰,它还能表达主人的情感和所建园林的主题。
•通过楹联的文字和意境,主人可以向游客传达自己所追求的生活理念、情感体验等。
结语
苏州园林楹联作为苏州园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到了丰富园林
意境、引导游客游园方向的作用。
同时,它还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成为园林中独具特色的艺术装饰。
对联的作用和影响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奇妙的对联对联的作用和影响中国语文网编辑整理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具体总结来看,有如下方面:1、教育文化作用:对句起到教育启蒙的作用,封建时代的启蒙教育非常注重对仗和对句的锻炼,例如启蒙通用教材《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都是以对仗句式编写的,私塾教育中对课更是当时的基础必修课,以此来锻炼思维、增加知识等。
此外,对句在民间流行与活跃也起到了传播知识、活跃思维,增加文化积累的作用,例如很多有资料记载的带有浓烈民间习俗风格的趣对、巧对即是对句在民间传播活跃的反映。
对句作为对联的重要源流和分支,它的流行、发展与积累都必将推动对联的发展和出现。
2、社会交际作用:社会交际方面,对句经常作为文人仕宦的社交聚会的游戏方法和娱乐手段,既起了一定的交际作用,又能锻炼才智,提高修养。
在这方面出现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对句,例如,北宋杨大年与寇准的对句:水底月为天上月;眼中人是面前人。
杨大年对翰林学士: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矣。
封建时代的文人仕宦为了适应交际需要,自然应该象今天我们重视交际礼仪一样要学习对句,把她作为交际手法之一。
3、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联语,尤其春联从它诞生开始就成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渊深的文化背景。
无论是堂联、室联还是节庆联,只要它们一旦流行,成为民俗就是它们登上文化舞台,成为独特的文化载体的开始。
联语的流行和繁盛,一方面深深烙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记载了时代历史特征,成为丰富和反映各地、各时民俗风情的生动材料;另一方面它的简单通俗性也成为广大民众表达自身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愿望以及社会的评价态度等等的有力新手段。
白鹭洲公园楹联一、白鹭洲公园的介绍白鹭洲公园位于中国某省某市,是该市最大的公园之一。
占地面积约1000亩,园内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公园内的楹联是园内的一大亮点,给游客带来了文化和艺术的享受。
二、楹联的含义与作用楹联,是指两幅对联分别对联排列在宫殿、门楼、街市等建筑物的两侧楹柱上,形成左右对称的艺术形式。
楹联通常由四个字、六个字或者八个字组成,通过对仗、押韵等手法表达出一定的含义。
楹联既是建筑物的装饰,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
在白鹭洲公园中,楹联起到了美化环境、承载文化内涵和引导游客的作用。
三、白鹭洲公园楹联的主题白鹭洲公园楹联的主题主要围绕自然风景、人文历史和健康生活等方面展开,以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自然风景楹联中常常出现与自然风景相关的诗句,如:“日出东海落西山,愁霾尽散望晴空”、“云山雾海孕丹霞,美景无垠梦仙家”等。
这些楹联以生动的语言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观,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 人文历史白鹭洲公园楹联中也体现了对人文历史的敬仰和传承,如:“文明古国齐风范,繁花似锦民欢畅”、“千古风流在白鹭,岁月沧桑诉古今”等。
这些楹联通过对古代文明和英豪事迹的赞美,让游客感受到历史的底蕴和民族的自豪感。
3. 健康生活楹联也强调了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如:“远离尘嚣心更宁,健康生活乐无穷”、“锻炼身体增活力,健康生活永年青”等。
这些楹联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户外活动,享受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白鹭洲公园楹联的艺术特点白鹭洲公园楹联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特点,体现了卓越的书法技巧和艺术造诣。
1. 书法技巧白鹭洲公园楹联的书法技巧娴熟,字体工整,笔画流畅。
楹联的字体多样,既有隶书、篆书的刚劲有力,也有楷书、行书的秀丽飘逸,展现了书法家的多样才华和造诣。
2. 艺术造诣白鹭洲公园楹联的艺术造诣高超,除了书法技巧上的精湛外,楹联的文字也富有内涵和智慧。
通过恰当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楹联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给游客带来了艺术上的享受和思考。
创作楹联知识点总结一、楹联的意义楹联不仅是一种书法作品,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楹联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
楹联通过文字的组合,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可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智慧。
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传统价值的载体。
楹联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意义和道德价值观。
二、楹联的历史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楹联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建筑和碑刻上,用来点缀和装饰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楹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历史上,楹联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三、楹联的技法楹联的书法技法包括对联的构图、结构和布局等方面。
楹联的构图要求上下对仗,整体平衡,字体端庄,气势宏伟。
楹联的结构要求表达内容清晰,逻辑严谨,情感真挚。
楹联的布局要求文字和空间的搭配协调,以呈现出一种谐美的效果。
楹联的书法技法包括字体的笔势、墨色、用笔等方面。
楹联的书法技法要求用笔慎重,字体工整,笔势娴熟,墨色清新,墨迹浓淡、变化有致。
楹联的书法技法也要求符合楹联的气韵,突出楹联的艺术效果。
四、楹联的流派楹联的流派包括宫廷楹联、民间楹联和现代楹联等不同的类型。
宫廷楹联是指宫廷内所撰写的对联,通常体现了帝王的威严和荣耀。
民间楹联是指民间人士所撰写的对联,通常体现了民间的习俗和人文风情。
现代楹联是指现代文人所撰写的对联,通常体现了当代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文化。
楹联的流派对于楹联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流派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风貌。
五、楹联的价值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楹联通过对联的形式,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楹联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楹联在文化传承、审美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楹联小知识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楹联的小知识。
一、楹联的定义楹联是指对联的一种形式,是一对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对联。
它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分为上下两联,上联放在门楣上,下联放在门扇上。
楹联常常通过对比、对继、对衬等手法,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思想。
二、楹联的分类楹联按照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对仗式楹联、对联式楹联、兼容式楹联、移字式楹联等。
其中,对仗式楹联是最常见的形式,它通过对仗的方式,使得上下联之间在音韵、词义和结构上产生对应和呼应。
三、楹联的创作要点楹联的创作要点包括对仗、平仄、押韵和意境。
对仗要求上下联在音韵和结构上呼应和对应;平仄要求上下联的平仄声调相对平衡;押韵要求上下联的韵脚相同或相似;意境要求上下联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和补充,形成整体的意境。
四、楹联的应用场景楹联广泛应用于建筑、文化活动、节庆等场景。
在建筑上,楹联常常被用于门楣、门扇上,起到装饰、祈福和寓意的作用。
在文化活动和节庆上,楹联也被用于布置场景、展示主题等。
五、楹联的意义和作用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一方面,楹联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能够提升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楹联通过对仗和意境的运用,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想象,传递出深刻的哲理和价值观。
六、楹联的保护与传承楹联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任务。
在保护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防止楹联被破坏或损毁。
在传承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楹联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培养更多的楹联创作人才,让楹联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通过学习和了解楹联,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文化,感受其中的智慧和美丽。
让我们一起走进楹联的世界,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吧!。
楹联的意思楹联的定义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常被用于门楣、联理牌匾等场合。
它由两行对联组成,上联置于物象之前,下联置于物象之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意义。
楹联通常由四个字构成,也有八个字或更多字的情况。
楹联的起源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
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楹联逐渐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楹联的特点楹联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仗工整:楹联的上下联通常在意义上对仗,字数上也保持平衡。
这种对仗让楹联具有韵律美和视觉美。
2.意义深远:楹联往往富有哲理或寓意,能够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楹联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3.形式多样:楹联的形式多样,可以根据场合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
有的楹联采用对仗的形式,有的楹联则采用了顺读、逆读等特殊结构。
楹联的意义楹联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楹联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艺术意义:楹联作为一种文艺形式,追求韵律和美感的结合。
通过精炼的语言和工整的结构,楹联将艺术与文字融为一体,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2.传统文化意义: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和欣赏楹联,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
3.人文意义:楹联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它可以唤起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的勇气和智慧。
楹联可以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意义。
楹联的创作和欣赏楹联的创作是一项具有一定要求的艺术,需要作者对语言和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和创造力。
创作楹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主题选择:楹联的主题可以涵盖人生哲理、自然景观、社会风俗等方面。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和目的的主题是创作楹联的首要步骤。
2.对仗和韵律:楹联的对仗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
楹联文化引言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楹联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底蕴。
作为一种注重韵律和格局的艺术形式,楹联在中国的建筑、庙宇和文化场所中广泛存在。
本文将介绍楹联的起源、发展和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起源与发展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对联和联翩。
对联是一种互相呼应和对仗的文学形式,常用于书法作品、门前匾额和庆祝场合。
联翩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对联,其特点是由两句合力构成一句意义完整的句子。
这些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楹联逐渐在建筑物的门楣或墙壁上成为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特别是在庙宇、宫殿和园林等场所,楹联被广泛应用。
楹联的内容通常与寿、福、喜、爱国、励志等主题相关,它们以其简洁明了、意蕴深远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
到了明清时期,楹联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个时期出现了更多的联对,由两个相对的楹子组成。
其中一个楹子通常用来表达主题,另一个楹子则用来延展或对比主题。
这种形式使楹联更加丰富多样,并且在视觉上更加吸引人。
楹联的重要性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首先,楹联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楹联在传递历史事件、传统价值观和文化智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简洁而富有诗意的文字来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的文化。
其次,楹联也起到了促进和增进社区凝聚力的作用。
在一些社区和城市的公共场所,如庙宇、街道和广场,楹联常常被用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祝福。
这种文化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增进人们的情感联系和社区意识。
此外,楹联还是中国书法、绘画和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建筑的装饰元素,楹联与建筑的形式、色彩和结构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完美的和谐。
同时,通过书法艺术的应用,楹联在视觉上也呈现出一种美感和艺术价值。
最后,楹联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
它强调意境、隐喻和韵律,体现了中国人注重内涵与修养的文化追求。
楹联文化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中独有的文学体裁,它对社会的影响与其他传统文化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正是这些不同之处形成了自身的鲜明个性,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充分发挥楹联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楹联具有强烈的亲和作用楹联这簇中华文化的奇葩,是各种文学中最具群众性的文学,具有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传得开的效果。
楹联的种类多样,如胜迹联、厅堂联、警世联、婚寿联、哀挽联、谐趣联、嵌名联、姓名联、春联等,它说的是群众的话,讲的是群众的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离人们最近,影响也最深。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春联。
周汝昌先生说“我们过年过节贴对联,更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全民性文艺活动。
”列举各种文学形式,有哪一种能像楹联这样掀起全民性文艺活动、打造文学的“嘉年华”呢?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楹联至少每年有一个月的“亲民期”,在浓浓的春意中,大家都贴起红红火火的对联,纳祥祈福,共迎丰年。
楹联的群众性、大众化在此可见一斑。
2003年3月18日,新上任的温家宝总理面对众多的中外记者引用林则徐诗句中的一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顿时赢来经久不息的掌声。
此时此地引用此联,既生动地展现了温家宝同志“亲民总理”的形象,深刻反映了温总理为国为民而决心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的高尚人格,又拉近了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亲切感,增强了人们对新上任总理的信任和信心。
这是把楹联的亲和作用发挥到极致的典型范例。
楹联具有广泛的辐射作用楹联讲究对称平衡、音韵和谐、文字精练、语言优美,它浓缩度高、概括力强,能够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它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时可用,到处可用,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写联,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用联。
这就决定着它辐射范围之广、渗透能力之强,为许多文学形式所不可比拟。
楹联的作用
楹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楹联的艺术探求。
从开始只限于春联的尝试,到后来的各种行业联、文苑联等的创新,充分说明楹联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实用性,它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
1、装饰环境
楹联本身包藏着一种对称之美,无论是过去的桃符,还是现在的纸联,虽内容不同,但它通过张贴,给人以美的形象,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楹联,作为一种艺术品类,恰如诗词一样,只用寥寥数语,就概括了有关历史、人物、景致、典故、传说等,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
如江苏镇江甘露寺联:
峰巅片石留三国;
槛外长江咽六朝。
上联中的峰巅片石指刘备当年在甘露寺相亲时所遗留下来的那块试剑石。
当时孙权、周瑜想设美人计,索回荆州,却陪了夫人又折兵。
下联化王勃的《滕王阁序》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借景抒发历史沧桑之叹。
自宋朝之后,楹联逐渐出现在园林景观之处,这不但给园林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也为中国名胜、风景联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明代起,题联之风大盛,墨客游人在游山玩水,访胜寻古之际,触景生情,题诗题联,留于后世。
这些楹联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多集历史、地理、宗教、景观、文字、书法、篆刻于一炉,给人以美的享受。
楹联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和文学艺术品类,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既可阅古今,壮观瞻,激诗情,又可生妙趣,添游兴,长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
有时一副好联,竟使游人流连忘返,增添游兴,难以忘怀。
如滕王阁有一联:
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使人读联之后引发思古之幽情,仿佛自己也化入历史的时空之中。
2、祈祥祝福
祈祝吉祥,是楹联以及桃符这一文体的内核。
《后汉书•礼仪志》就有过古人以桃符驱逐鬼邪的记载。
王安石的《春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描写了在爆竹声声的喜庆中,千家万户把旧符换成新桃,祈兆幸福、扫除晦气的景象。
所以,春联、节日联、寿联、喜联、乔迁、志庆、行业联等等都带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充满了喜悦、吉祥的效果。
3、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乃古今文人修身之法门。
历代文人,多借用诗歌散文等一些手段,或直抒胸襟,或隐寓文心,或借古喻今,或托物抒怀,以发天地人之感慨,真善美之心声。
从楹联问世后,中国的文人们又找到了一种简捷精练的文学形式,写出了大量修身、养性、咏物、言志、治学的佳作诗对。
这方面的楹联内容较广,在楹坛中占据较大的位置,综观楹联古籍,以联抒怀者不胜枚举,可谓多矣。
如海派书画大师程十发曾撰一联:
揉春为酒;
剪雪为诗。
作者以物咏怀,联句分明在写春,作者饱蘸对春的浓郁之情,突发奇想,将春的颜色作为酿酒之曲,将春雪之图一片片剪开,组成诗词,一“揉”一“剪”,用字奇险而又清雅,意境幽远,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四、楹联的作用(2)
4、启迪世人
中国古代文化是凝合文学和哲学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辩证理论,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教育性。
楹联也是如此,一篇好的楹联往往使人顿开茅塞,令人从中领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谛。
许多名人志士都以联警世,教诲和鞭策同仁、同辈和亲朋好友,给人以鼓舞和勉励,传为美谈。
如: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这副妇孺皆知的名联,其实是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孙中山逝世后,这句话被后人以楹联的形式在重要场合广泛张贴、宣传,旨在号召人们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完成其未竟之事业,起到了教育鼓舞人的作用。
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书法大师于右任曾致蒋经国: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
这副楹联胸襟宽广,语重心长,作者站在历史的国家的高度,倾注了无限深情,尽肺腑之言,品读之余,令人心动。
5、传递感情
楹联不但具有诸多社会作用,它还是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最好媒介。
综观楹坛,许多高手、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题赠佳品,或互相勉励,或寄托情思,或抒发心志,或言明事理,或表示对对方的景仰、思慕之情。
如鲁迅赠瞿秋白的一副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是相当深厚的,瞿曾为鲁迅的杂文写过序,鲁迅在瞿牺牲后为瞿编了《乱弹》、《海上述林》以示纪念。
6、鞭挞邪恶
以楹联鞭挞邪恶,痛击时弊,古今皆有之。
此类楹联多采用诙谐、嘲讽、戏谑的手法,或直来直去,或以物喻人,或以典喻今,或一语双关,或嵌字拆字,或谐音隐语,或嘲讽当朝。
大则嘲讽时政,小则劝友去疵,不一而足。
如:
明朝大文学家解缙性情不凡,语言泼辣,其写的嘲讽联也与众不同,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楹联借物喻人,生动地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肚内空空的人。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文中引用此联讽刺革命队伍中那些不实事求是,不讲科学,徒有虚名的人,可谓辛辣幽默,入木三分。
刘师亮是一位撰联大师,他一生献身撰联事业,以讽刺联见长,每每以对句痛击国民政府,深受民众的欢迎。
他写过这样一副痛切时弊的短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此联以谐音手法,而化国民党口号。
“税”谐音“岁”,“贫”谐音“平”,对国民政府吹嘘的“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给予了有力讽刺,使腐败、反动的国民政府体无完肤,收到了许多长篇大论难以达到的效果。
四、楹联的作用(3)
7、广告宣传
利用楹联进行广告宣传,招徕生意,古已有之,只不过未冠“广告”之名罢了,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各行各业的行业联了,因一副好的店联而生意大盛的事情在古籍中时可见之。
如江苏泗水洋河酒厂联写道:
酒味冲天,鸟闻成凤;
酿糟抛海,鱼食化龙。
全联妙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极度形容佳酿之美,连鸟闻之便化成凤,鱼食糟可化为龙,况其精华之酒乎?这种手法容易激起读者的兴致,诱惑力强,收到较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当今山东鱼台孔府宴酒的一副楹联,通过电视媒体传遍神州大地,一段时间内可说是妇孺皆之,联曰:
喝孔府宴酒;
做天下文章。
联句声韵平稳,却很有感染力。
想到当年孔夫子一定喝过此酒,要不怎么能写出《论语》那样的宏篇巨著呢。
应答联作为楹坛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自古有之。
它与诗歌答对一样,引发许多文人墨客的高度兴趣。
好友相聚,酒酣耳热之际,一问一答可增人兴致;寻胜探幽,心旷神怡之时,一出一对可添无限乐趣。
朋友答对可见其情操,小儿应对可见其聪慧,知己答对可增进友情,陌生人答对可借此相识。
如清代罗聘游镇江焦山时出上联:“山光扑面经宵雨”,在他苦苦思索下联而不得时,正巧郑板桥亦在游玩,代续下联:“江水回头欲晚潮”,二人因此结识而成为好友。
应答巧对发展到现在,已从三五朋友间的应答发展到利用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广泛征集联句,使广大楹联爱好者的参与其间,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对句。
如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各报刊电视以香港回归为内容的征联大赛遍地开花,楹界高手辈出,妙联层出不穷,获得“华录杯”喜迎香港回归楹联大奖赛一等奖的湖南省刘人寿所撰楹联:
大笔画龙,香港喜看《龙破壁》;
高桐引凤,神州酣唱《凤还巢》。
此联饱含激情,用笔精到,虚实相间,巧用比拟,抒发了炎黄子孙企盼香港回归,举国同庆,龙飞凤舞的热烈气氛。
联句句尾还巧嵌两个戏剧剧目名称,如画龙点睛,令人读后欣喜无限,激情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