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 格式:docx
- 大小:485.15 KB
- 文档页数:2
忍受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余华《活着》赏析首先,我想用一段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话作为书评的开始,它出自余华《活着》版自序:“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认为,这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
《活着》这篇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曾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外,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
作者余华,1960年生人,1983年开始写作,先锋文学的尝试者,也是坚持先锋试验时间最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主要的长篇小说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等。
翻阅《活着》,让人尤感滞重,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
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苦根吃豆子被撑死。
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与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福贵一生的苦难让福贵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承受苦难的命运,甚至是忍受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下来了。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一种最本质的要求。
从主人公福贵能这样活下来的经历中,使我感到再没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活着》读后感1500字范文(一)《活着》是一部讲述从解放战争后期到七十年代末期是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去承受巨大的痛苦;其中也折射出眼泪的内涵和亲情友情的可贵。
作为读者,我却洒下了数不清的泪水,有感动,有愤恨,有同情,更多的是触动我心灵的人生真谛。
从此我知道了,活着如此一个简单的字眼,却承载着太多太多,更多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主人公福贵年轻时顽劣不羁,嗜赌成性,十年如一觉,他享受到了世间的温柔与富贵,弃家人的苦心劝说于不顾,终于将将家产全部败光,随之而来是父亲去世,母亲病重的噩耗。
生活的残酷与窘迫让他彻底从虚无缥缈的梦境中惊醒过来,却又被国民党抓了当壮丁,经受过枪飞弹打的痛苦,在福贵心中,家乡的月亮才是最圆最亮的。
有幸他于战场上苟全了性命,正想回家好好生活,而破败不堪的生活却让苦难继续上演,亲人们的相继离世成为他心中永远流血的伤口。
我无法想象他是怎样用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拨开一片黄土地,将亲人连同自己的绝望埋葬在地下。
暮年之时,与一头老牛相守,在一抹灿烂的夕阳中引吭高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正是对福贵一生的最佳诠释,听起来是多么的凄凉与不堪。
世间的温暖多情,冷漠与凄苦让他留恋忘怀;动荡和苦难,平静和快乐的一生正是我们每个人走过的一生,无需过多的解释,只要好好的活着。
书中还有许多触动心灵深处的情景,想起年仅12岁的凤霞被父亲送到富人家做佣人时,我忍不住泪流满面,也许是因为同情凤霞坎坷的命运,也许是感激我们现在拥有美好阳光的生活;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忍受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生活,更不知道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拼搏的辛酸。
我们应该庆幸,活在了这个崭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里,我们展现给他人更多的应是积极与不解的奋斗。
眼泪只会增加我们前行的重量,而豁达坦然的接受才是人生快乐的信条。
罗曼、罗兰曾说过: 人生应该有两盏灯,一盏是勇气的灯,另一盏是希望的灯我真心觉得福贵是苦难中的幸存者,他心怀这两盏明灯,指引着他坚定的走下去。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吃喝嫖赌无所不占,在赌输家产后从少爷沦为贫农,从此历经苦难的一生。
人们常说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福贵也不例外。
在福贵赌输家产后,徐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打死福贵这个“孽子”,而是心平气和的变卖了田地让福贵把债还了,徐母跟福贵说只要人活着,穷一点也没有关系,家珍也没有因为福贵落魄离他而去,这一切让福贵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来说,福贵似乎真正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然而命运似乎没打算放过福贵,搬到茅棚没多久徐父从粪罐上摔下离世,母亲病重去城里抓药,因多管闲事被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善良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无德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聋哑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受尽委屈,最终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为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凤霞却因难产而死,女婿二喜为养活家人在搬运时被水泥板夹死,但命运觉得给富贵的痛苦还不够多。
外孙苦根因饥饿吃豆子过多而撑死。
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他的女婿,还有他的外孙。
除了母亲,剩下的亲人,都是福贵送的葬,都是他亲手埋的,几十年来,福贵送完了白发人又送完了黑发人,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与痛苦活到了最后,却不断眼见着,承受着亲人好友的死亡。
这种悲惨的人生遭遇,读者都能感到凄然落泪,何况福贵本身?种种的不幸不禁让人发问,福贵活着的意义在哪?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种所说:“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对富贵而言,徐父离世后徐母、家珍及凤霞需要他,徐母离世后家珍、凤霞、有庆需要他……苦根死后“福贵”需要他,每次经历亲人离世都还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些时候,他都不能死,他总是一次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纵观富贵的一生,从他年少时的纨绔到幡然醒悟,他幸运吗?说他不幸,但他又渡过了所有的艰辛,一直活着;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妻儿,又是何其不幸。
徐福记得,那是在他十三岁那年,也就是民国二十五年,他父亲徐景达去世的时候。
他父亲是个富有的地主,留下了一大堆债务和一家人。
徐福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
母亲李妈妈是个勤劳的妇女,但是她不会经营庄园,不会还债,不会管理家庭。
她只会哭,哭她的丈夫,哭她的命运,哭她的儿女。
徐福的父亲去世后,他的家庭破产了。
他们失去了所有的东西,包括家园、田地、牲畜、家具和珠宝。
他们不得不卖掉他们的房子和土地,还清他们的债务。
他们变成了贫困的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吃或穿。
他们不得不依赖邻居和亲戚的施舍来维持生计。
徐福的母亲和姐姐们为了生计,到城里去做工。
徐福则留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妹妹。
他们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没有水电,没有煤气,没有厕所。
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都是挣扎和煎熬。
徐福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他读书读得很好。
但是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不得不辍学去赚钱养家。
他做过许多工作,包括卖报纸、送货、骑车送信等。
他用自己的双手赚钱,帮助家里渡过难关。
徐福的妹妹很小,只有三岁。
她是个可爱的孩子,很聪明,很活泼。
徐福非常爱他的妹妹,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她身上。
他每天早上都要去山上挖野菜,晚上回来后给妹妹做饭。
他把自己的一份食物都分给了妹妹,自己只吃些粗糠和菜叶。
徐福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一直坚持着,一直在努力着。
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一定能够给家人带来幸福。
他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相信自己的未来。
徐福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悲剧的极致是欢喜
——电影《活着》观后感
VCD14039 叶子乐
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我都不忍看第二次。
原著很早就看过,边看边哭。
初中就写过读后感,但是没有现在看电影来的那么透彻。
余华讲那种悲凉用一种叙述的方式描绘到了极致,他不去试图解析文革或是叙述历史的变迁,而是通过福贵一家人的命运将中国那几十年来的变迁痕迹一一展现。
却是如此的悲戚,甚至血淋淋,惨不忍睹!
通过2个小时的时间要表现几十年的历史有很大难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张艺谋已经做得不错,葛优和巩俐的演技无须赘述,但是显然没有原著来得更有张力,更有深度,也缺乏感染力。
之前看到网上有人在PK《活着》和《霸王别姬》哪部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电影,我不敢说《霸王别姬》就是最好的,虽然它足以被称为最好的之一,但至少《活着》的成就比不上《霸王别姬》,而且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余华原著的极其出色。
这部《活着》,看着看着,就觉得比《霸王别姬》还要深刻,还要无奈。
四十年代,富贵还是个少爷。
他在赌场,输的什么都没有了。
父亲被气死了,老婆带着孩子走了,家产输光了。
四十年代末,他借了皮影,在演出的时候被抓了丁,在战场上看到了大片大片的死人。
这其实也是成为禁片的原因之一吧,国民党军队内部有很多想要投降的人,可是他们全部倒在了那里。
五十年代,大跃进,砸锅卖铁。
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好大夫被抓进牛棚,没能救活他的女儿。
整个都是悲剧,当又在悲剧里,有点儿让人欣喜的地方。
他终究是活着了。
输掉了家产,也输掉了地主的帽子,躲过了五颗子弹。
战场上就他跟春生活着回来。
文革期间,他也躲过了被批斗的灾难。
无奈儿女双双先他而去,而思想上也从来不自由,这样活着也是活着。
巩俐演这样的角色让人有亲切感。
一开始面对嗜赌如命的丈夫,她决然离开。
后来他改好了,便跟家里决裂,回到了小破屋。
之后一直干着送水的活,辛苦地活着。
两次承受丧子之痛,能从她的眼睛里,理解那份痛苦。
从福贵少爷纨绔成性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从锦衣玉食到沿街叫卖;从安逸享乐到战乱纷纷,目睹死亡,只念求生;从膝下一儿一女平淡日子到子女双双提早而去,福贵这个男人经历了太多坎坷,同情之余,应该看到他只是苍茫百姓中的一枚缩影,无论生活如何艰辛,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呐喊,本能的声音只有两个字:活着。
是乐观,是心酸,是无奈,或许是生存法则。
凤喜每一次出场都单纯无邪的微笑,是福贵和妻子分散一年后一起温存相互鼓励不离不弃的画面,是淘气的小男孩欺负凤喜被弟弟打作一团的纯真,是有庆恶作剧给爸爸递了碗“茶醋”后的捧腹大笑,是小孩子伏在父亲背上听着父亲的谆谆教导和天真地对答......我想,这些远比其他更让我难忘和珍视。
看看这样的片子,这年头活着多不容易。
能活着,就很好了。
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
一个人一生便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
影片和书一样,像涓涓流淌的河流,慢慢的平和的像你诉说着故事。
影片和书都没有过于激烈的场面和过于表达悲恸的文字。
但是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却表述得凌厉尽致。
只是电影怎么忽然就结束了,还没过瘾就结束了。
喜欢《活着》没有太多的渲染,告诉你生活的艰辛,告诉你生命力的顽强。
朴实的基调,平凡的人生。
从最平凡的生活中体味幸福,体味悲喜。
余华用死亡这个极具冲击力的场景来隔断一个又一个的时代。
虽然,从表面上看,福贵真像一个煞星,他的父母和两个孩子从某种角度都因为他而死,但细细想来,这些人的死不都是时代造成的吗?
最让人感动的是,经历了这么多的生死,还记得片尾,福贵对外孙馒头重复着当年对有庆的话,人生其实也是如此循环往复中延续着,只是,我更愿意理解成,等牛长大了,想想自己该如何活着,这或许也是福贵用了一生才明白的道理,好好活着,好好为自己而活。
虽说经
历了这么的曲折,但人们的生活终究还是越变越好。
悲剧的极致是欢喜,这么多的生死离别反而更加珍惜活着,一无所有,活着,已然是最大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