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投行汇源并购案幕后的资本高手
- 格式:pdf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4
企业在并购重组中的估值案例一、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一场被喊停的估值博弈。
1. 故事背景。
曾经啊,可口可乐可是雄心勃勃地想把汇源果汁收入囊中。
汇源果汁在当时那可是中国果汁行业的大佬,到处都能看到它那花花绿绿的果汁瓶。
可口可乐呢,作为国际饮料巨头,想着把汇源果汁拿下后,就在中国的果汁市场横着走了。
2. 估值的依据。
可口可乐给汇源果汁的估值那可真是个天文数字,达到了179.2亿港元。
它为啥给这么高的估值呢?首先啊,汇源果汁的品牌知名度在国内很高,“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这广告语都深入人心了。
它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从大城市的超市到小县城的小卖部,到处都有汇源的影子。
而且汇源在水果原料供应上也有一定的优势,有自己的果园基地,这就像是有了个稳定的“弹药库”,能保证产品的供应。
可口可乐就是看中了这些,觉得汇源是个能给自己带来巨大利益的“香饽饽”,所以才给出这么高的估值。
3. 结果与背后的思考。
但是呢,这桩并购最后被商务部给否了。
为啥呢?这里面涉及到反垄断的问题。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并购重组中的估值,可不能只看企业自身的价值,还得考虑到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
就算你觉得这个企业再值钱,要是影响到市场的公平竞争了,那也只能是“有缘无分”。
二、迪士尼收购漫威:超级英雄的价值大爆发。
1. 故事背景。
漫威的超级英雄们在被迪士尼收购之前,就已经在漫画界混得风生水起了。
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索尔等等,这些超级英雄可是很多粉丝心中的偶像。
迪士尼呢,那可是动画和娱乐产业的巨无霸,旗下有米老鼠、唐老鸭这些经典形象。
迪士尼觉得漫威的超级英雄有着无限的潜力,要是把他们纳入自己的大家庭,肯定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2. 估值的依据。
迪士尼给漫威的估值是40亿美元。
这40亿美元可没白花。
漫威的超级英雄们有庞大的粉丝基础,光是那些漫迷们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
而且漫威的电影改编权那可是一座金矿,每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在全球都能收获高额的票房。
并购汇源的失败,是选错了企业,还是选错了企业家——唐
万里:并购就像谈恋爱
佚名
【期刊名称】《英才》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在新疆从官员到老百姓,有谁不知道德隆?我从来没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更没有故意低调。
【总页数】5页(P36-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39
【相关文献】
1.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安全审核机制研究——由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事件引发的思考 [J], 林青;祁春节
2.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趋势下的中国企业应对战略——以可口可乐并购北京汇源案为例 [J], 张铁根
3.可口可乐-汇源并购失败案例深入解剖——基于财务五力以及PEST模型的分析[J], 黄易奕;廖子华
4.实物期权理论在企业并购量化计算中的应用研究——以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为例 [J], 何宜杰
5.食品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分析—以某某股份并购C 为例 [J], 李静雯;董晓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财务视角的汇源被收购事件分析汇源被收购事件是当前国内市场上的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
在面临诸多财务问题的情况下,江苏沙钢集团以32.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完成了汇源果汁公司的收购,成为汇源股份的实际控制人。
这个事件可以从财务角度进行分析,了解其原因和结果。
首先,汇源果汁公司的财务问题是导致其被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
汇源公司主营业务为果汁、茶饮料等饮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但公司的财务状况不佳。
2014年,公司爆出了所谓的“销售虚增事件”,增收几十亿元,但收益却没有相应增加,公司的股价也随即跌停。
此外,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还损失了大量资金,例如投资煤炭、铁矿等非主业领域,被多名财务专家指责是乱投资和扩张导致了公司财务压力的增加。
其次,江苏沙钢集团的收购可以从财务角度来看是一次交易的机会。
江苏沙钢集团是国内大型钢铁企业,成立于2005年,从事生产和销售冷轧钢板、热镀锌钢板等产品。
对于江苏沙钢集团而言,收购汇源公司是将其业务扩展到饮料领域,拓宽其经营范围的一个机会。
实际上,此次汇源被收购事件的财务背景还有很多细节。
有分析指出,江苏沙钢集团收购汇源股份的过程其实是一次并购重组。
在收购完成后,江苏沙钢将通过资本运作、业务业内整合和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实现汇源公司的全面优化。
同时,沙钢也将通过对汇源公司的牵制,在市场上达到更为稳定的发展。
据悉,汇源公司在收购完成之后,将全面停止非主业领域投资,而更加专注于饮料行业,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基于财务视角的汇源被收购事件分析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这个事件充分说明了公司在遇到财务问题时,通过寻找合适的收购机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收购方而言,这也是一个在资本市场上实现快速发展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在整个行业中享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市场份额。
因此,财务视角下分析多个方面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明确了公司的财务状况,收购方的意图以及计划,才能更好地理解收购事件及其结果,并从中获得有力的经验教训。
外资与并购之二:漩涡中的朱新礼2009-04-12 02:21中国最大一起外资并购案即将落槌之际,饱受争议的果汁大王到底在想什么2008年7月底,当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朱新礼现身广东惠东县的果汁工厂项目签约现场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寒暄,致辞,签字,人们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次的例行仪式——汇源此前已在全国20个省市建设了33个工厂。
事实上,这正是朱新礼想要的效果。
接下来的一个月中,朱新礼的身影会频频出现在新建工厂里。
但鲜为人知的是,到了晚上,这位中国本土的果汁饮料大王,会不辞辛苦地赶往50海里之外的香港。
在那里,他与可口可乐等密谈的主题,最终将在9月3日揭晓——可口可乐将以179亿港元(约合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朱新礼一手创建和经营的汇源果汁,交易完成后,朱新礼可获74亿港币。
——而若可口可乐成功收购汇源果汁,将成为外资对中国公司最大的收购交易。
这一分身有术的细节,揭示了朱新礼实为颇有“定见”之人。
实际上,类似情节在这宗收购案中多有上演。
当汇源“卖身”可口可乐日后掀起无数波澜和口水仗时,朱新礼仍可心无旁骛地“分心”于一家家新工厂的考察与启动。
但当几乎所有人都期待他现身于香港时——2008年9月10日汇源果汁在港举行中期业绩发布会——朱新礼却“临时有约”,让各路媒体都扑了空。
那之后的十余天里,朱新礼正享受“一路果园”的乐趣,从山东淄博到“中国佛桃之乡”肥城,再到“中国梨乡”安徽砀山,及至河南开封。
这似乎暗合了媒体关于他在出售汇源后将向上游拓展,并谋求成为可口可乐全球采购供应商的猜测。
“我一向是该做什么还做什么。
即使是这几个月,我也没有坐着干等结果,还在做自己的事。
”今年2月23日,朱新礼对《环球企业家》说。
此时,距3月23日这一收购要约最后生效日期仅有一个月,而商务部对该案仍未批复。
他所指的“自己的事”,即加快在产业链上游的布局。
如今,他已拥有400多万亩的优质果园,30多家水果加工企业,遍布中国大江南北,而这么多年来四处投资积攒下的“家底”,并不会因为并购案而易主。
企业与政府关系案例分析—汇源并购案背景:汇源:汇源家族色彩并不浓厚,朱新礼的特种兵儿子和已经为人母的女儿都不愿意接手自己的企业,汇源内部却由于员工多是山东籍贯,形成了所谓的“山东帮”。
他们多是出身行伍的创业元老,大都赞成被可口可乐并购,因为“干了很多年,很疲惫”。
不赞成的是担心可口可乐进入后调整现有高管层的外省高管群体。
朱新礼曾在内部对员工表示,如果并购成功,无须替公司的前景所担忧,也无须为一个品牌的归属而牵挂。
他表示自己有信心,也有能力建立新的品牌。
并许诺,很多员工将能在国际一流的大公司工作,并获得可口可乐的培训机会,中层会得到更大的实惠,提前获得股权、期权,汇源上游业务进入可口可乐全球采购系统,管理团队不变。
可口可乐:可口可乐打汇源的主意很长时间了,碳酸饮料被医学证明是对人体有害的,果汁饮料是碳酸饮料的克星,可口可乐发现这片蓝海的时候,汇源已经在海里游了很长时间,这一领域的国家标准、市场网络和产业链条已经被汇源建设得非常健全,这也是为什么可口可乐愿意以高价喝下汇源的原因。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口可乐美国总部对于这单买卖的合理性出现分歧。
交易的坚定支持者、可口可乐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穆泰康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批评——交易价格溢价过高,交易条件越来越不利(商务部提出多项限制性条件——商务部发言人证实了这一点,使得交易条件相比收购之初变坏),且中国国内针对交易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得收购成功后汇源的品牌可能会遭遇抵制。
事件进展2008年09月03日荷银将代表可口可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Atlantic Industries以约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股本中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可口可乐提出的每股现金作价为12.2港元。
2008年09月08日国内企业欲联名上书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2008年09月15日商务部将召开有关此次收购的听证会,而以牵手为首的国内饮料企业将向商务部递交三个替代方案,以避免“品牌流失”及“市场垄断”的出现。
浅谈并购汇源案所引发的争论自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和汇源公司高调宣布双方实施要约并购的消息后,从资本市场到企业界,从消费者到专家学者,人们对这起事件的关注和争论,几乎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笔者在本文中分三个方面阐述了汇源并购案所引发的争。
标签:汇源;并购;反垄断;民族品牌;国家安全审查汇源并购案一经发生,便引起了轩然大波,笔者认为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汇源并购案VS. 中国《反垄断法》汇源并购案是我国《反垄断法》出台之后的第一起涉及反垄断审查的并购案件,有人说是我国《反垄断法》要经历的一次大考。
现分析如下:(一)、我国《反垄断法》存在的问题我国2007年8月3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并将对并购的控制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具体体现在该法第四章“经营者集中”一章当中,总共12个条款,占据整个条文的21%之多。
但是对达到申报标准的,竞争主管机构如何进一步审查,《反垄断法》并没有作出陈述和说明,只是规定了审查企业并购应当考虑的因素和禁止并购和准许并购的原则。
而企业并购控制的第二阶段审查主要是经济分析工作,有关执法人员仅从法律条文所规定的因素和原则等方面很难进行相关的审查工作。
(二)、解决办法为了纠正并购案件的执法缺陷,根据哈佛大学教授Donald F.Turner 建议,美国司法部1968年出台了《横向并购指南》,以清晰的经济术语描述了反垄断当局可能禁止的并购及其相应的理由,明确了并购执行标准中所包含的特定限制和经济内容。
欧盟在新近并购条例改革的同时,配套出台了欧盟《横向并购指南》,用来补充实施新的并购条例。
指南中明确指出其目的是对欧盟委员会评价同一个相关市场中有关企业是实际或潜在竞争者时的集中作指导。
笔者认为,欧盟继美国之后也制定了《横向并购指南》,说明该方法在实践中是有效可行的,值得我国借鉴。
制定《反垄断法》时,不可能把明确的技术指标和评价并购的分析框架列于其中,《并购指南》可以明确执法机构在审查一起并购是否严重损害竞争,执法机构可以根据每起并购的特定事实和情况合理、灵活的运用指南的标准,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并购规则执行的透明度,而且能帮助执法部门和参与并购的企业了解并购政策。
从汇源收购案看外资并购中的反垄断法律问题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手段,面对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外资并购是势不可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外资在其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外资并购的愈演愈热,其消极作用也开始体现出来。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一案的尘埃落定使得人们对如何把握外资引进的“度”,法律在此的作用就被寄予了厚望。
本文就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法律问题做了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汇源收购案外资并购反垄断法律问题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实施仅一个月后,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公司便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反垄断法的第一大案。
在目前股市暴跌的背景下,对于这样一桩并购案,很多人认为有“抄底”中国优质资产之嫌,社会各方观点也不一,讨论的焦点多集中在反垄断法对此并购的双重审查上。
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就此并购案做出禁止此项集中的裁决,在社会又掀起一场讨论的风潮。
那么从反垄断审查的相关市场认定以及国家安全审查的内涵和立法初衷出发,结合汇源并购案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此次并购实际上是一桩外资并购外资的案件,从目前看来是不构成经营者集中的,危害国家安全的说法亦无法成立。
怎样合理的看待这一外资间并购案、正确理解双重审查的内涵,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反垄断法解读。
关键词:汇源并购案反垄断法域外效力经营者集中审查国家安全审查随着各国交往的加深和协作发展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在这个大环境下,跨国并购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国内市场和现存的法律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于今年8月1日实施了,成立不久的商务部反垄断部门也在摸索着如何具体实施该法。
然而就在反垄断法实施仅一个月之后,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便横空出世,成为我国反垄断法将要面对的第一大案,其也将作为我国反垄断法实施的“激活剂”,推动对企业行为规制的步伐。
一、“汇源并购案”——反垄断法实施的激活剂2008年9月3日,汇源果汁发布公告称,荷银将代表可口可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以约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股本中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可口可乐提出每股现金作价为12.2港元。
从汇源并购案看我国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法律规制的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外资并购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
然而,在外资并购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垄断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反垄断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对于保障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和维护消费者权益至关重要。
因此,研究外资并购中的反垄断法律规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反垄断法的实践应用,提高反垄断立法的水平,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汇源并购案,了解我国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法律规制,探讨如何在并购过程中保护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利益。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汇源并购案的背景与经过
2. 汇源并购案中反垄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3. 我国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法律规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如何加强我国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法律规制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汇源并购案的具体情况和法规依据。
然后分析该案件中的反垄断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规制措施的有效性。
同时,通过对我国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法律规制现状的调研,了解现有法律框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反垄断法律规制的建议。
四、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
1. 对我国反垄断法的实践应用和反垄断立法的提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 对外资并购活动中的反垄断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外资并购行为、维护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利益。
3. 对于了解我国反垄断法律规制的现状,提出进一步加强反垄断法律规制的建议,对于完善我国反垄断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阅读材料:汇源并购案的多方博弈:谁是最大的赢家在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下属企业协议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HK1886)的交易中,形式上的参与者是收购方可口可乐的下属公司和被收购方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
实际上的博弈者是可口可乐、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公司和分别占据第二、三大股东地位的法国达能、美国华平,以及众多社会公众股股东。
没有他们的参与,此项完全收购的交易不可能完成。
人们容易形成这样的认识误区,即企业收购兼并行为肯定是一方获利、一方受损。
其实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收购兼并的结果不仅仅表现为有胜有负的零和博弈,更多出现的是“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在我看来,此次汇源股权交易中,涉及交易的各方就都是赢家。
可口可乐:赢在收购优质企业,有助产品结构改善作为这场交易的收购方,可口可乐应该是做了一笔合算的买卖。
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便增加了一个包括果汁成品罐装以及销售的经营实体,拥有了一个在中国饮料业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品牌。
众所周知,可口可乐是今天全球饮料业的强者。
但可口可乐目前也面临重大的挑战。
以可乐类为主的碳酸饮料主要成分为糖、色素、香料及碳酸水等,含有大量糖份,过多摄入易致肥胖症。
另外,由于常饮碳酸饮料不利于人体骨骼发育健康,目前美国大部分中小学的自动售卖机里已经禁止销售可乐类饮料。
这些问题使可口可乐在美国本土的销售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数据显示,过去几年可口可乐在欧洲和美洲地区年销售增长率从9%降到了2%,其美国本土已下滑为1.5%。
可口可乐必须调整产品结构以应对这一问题。
有数据表明,在美国超市所出售的饮料中,超过2/3是果汁饮料,其中100%纯果汁因为营养丰富最受欢迎。
可口可乐把目光投向果汁饮料、投向中国的汇源,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
汇源:赢在溢价出售旗下部门,把握收益和发展机遇作为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此次交易中得到的实惠也是明显的。
是谁否决了汇源案?作者:方宁罗书宏来源:《中国对外贸易》2009年第04期2009年3月18日下午,距离最后期限还差半个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未通过反垄断调查。
因为收购会影响或限制竞争,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健康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收购以及收购被否决本身,都引起国内外和业内外的极大关注。
不仅在于它创造了迄今外资在华最大的收购案的记录,也在于它是《反垄断法》实施之后首个由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否决的一起收购案,更在于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这次并购案被否决将向国际社会传递哪些信号?会产生哪些影响?此次并购案也引起国外媒体广泛关注。
法新社3月18日在发出的新闻中认为,“这笔高达24亿美元的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一笔外资收购案被看成是中国如何应用其新实施的《反垄断法》的一次考验。
”而围绕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所引发的各利益方的种种吊诡,以及国际社会的种种猜疑,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质疑谁否决了汇源并购案,进而重新认识法律、民粹、外资和民族企业的纠缠勾联,不再是一个伪命题。
被关注的判例这场并购事件,被无数公众视为中国反垄断法的第一场大考。
据商务部介绍,自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商务部共受理了40起反垄断审查申请,目前通过24起,其中一起为有条件通过,即英博收购安海斯案。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是第一起没有通过审查的案例。
商务部的艰难抉择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涉及国家安全的,除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还应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此前,许多中资企业收购美国企业,曾领教过美国安全审查的厉害,如华为收购3COM、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便因未能通过美国方面的国家安全审查,被拒之门外。
此次中美企业角色互换,中国会如何处理?如何处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实际上是在经济与政治上的一次平衡,需要有政治智慧。
对于这起收购案的审查过程,商务部介绍:2008年9月18日,商务部收到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公司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申报材料。
Special Report特别策划
9月9日晚,汇源果汁发布的2008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出现倒退,利润增长失去强劲势头——这被视为朱新礼套现的主要动因。
“卖掉汇源肯定不是突发奇想,此事是跨国投行主导的,朱新礼只是在最后做了一个决定。
”9月9日,接近汇源的知情人士如是透露,“汇源曾在今年年初时,在上述的跨国投行的主导下,与外资接触,商讨整体出售事宜。
但整个事件真正有进展是在7月到9月之间。
”
该人士还进一步评价说,尽管经历了与德隆的资本博弈,先后引入过统一、达能,但朱新礼并不擅长资本运作。
发家于山东沂源县的朱新礼也坦言,“我更感兴趣的是做果园、做水果加工。
”
那么,在这场多赢的收购案中,到底是谁先拉开了序幕,谁才是真正的幕后资本高手?
并购解决汇源财务压力问题?
汇源集团2008年7月启动了其在广东惠州的工厂项目,汇源拓展市场的一贯策略是,以工厂为中心,开发周边市场。
有知情人士透露,该项目“赶工”,主要是希望给投资者一个信号,提高公司整体投资价值。
“当时我们猜,要么汇源会计划增发,要么就是在酝酿收购事件。
”但汇源对此未予以回应。
卖掉汇源在汇源内部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循。
汇源果汁的半年报显示,汇源果汁今年上半年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其雇员总人数从去年年底时的9772人减少为7180人,其中销售代表人数由3926名减至2520名。
裁员是因为收购还是市场变化,汇源未正面回应。
虽然此前朱新礼反驳了公司经营不善的传闻,但汇源果汁的半年报似乎暴露了一些问题:该公司毛利仅为3.91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033亿元,大幅下降了22%;该公司摊薄后的每股盈利仅为0.07元,较2007年的0.25元降幅高达72%。
虽然报告期内,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增加7.2%,但2007年同期该指标是增长210.5%。
不仅如此,该公司2008年上半年的营业额为12.94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上半年的营业额13.65亿元减少5.2%。
其中,核心果汁业务的销售额(包括百分百果汁、中浓度果蔬汁及果汁饮料)减少7.3%,由2007年上半年的12.76亿元减少至2008年上半年的11.82亿元。
跨国投行
汇源并购案幕后的资本高手文/龙丽
“卖掉汇源肯定不是突发奇想,此事是跨国投行主导的,朱新礼只是在最后做了一个决定。
”
Special Report 特别策划
同时,该公司销售成本比去年增加4000万港元,其中,存货造成的开支增加1346万港元,存货周转天数也由去年同期的144天增加到223天。
在上一财年,汇源失去了包括四川和贵州在内的3个销售区。
“对朱新礼来说,卖掉汇源还有一个理由是,将来可以专心地做上游产业,加重大果园开发,集中做农产业,这才是他的长项。
”接近朱新礼的人士告诉笔者。
事实上,无论是达能集团,还是其他私人股本基金(PE)等机构投资者都有较强烈的高位套现动机。
上述跨国投行也看到了朱新礼的这一长处,并以此游说。
朱新礼早已在上游广泛布局。
今年1月份,朱新礼曾透露,近期汇源投资近30亿新建了8家工厂,这些工厂主要着眼于产业链源头的扩张,针对上游资源整合。
除了将要卖掉的上市公司,汇源集团还有很长的
CFP
产业链:种子、树苗、果园、水果加工、果汁灌装等,
“有6000多个员工,近20个工厂”,朱新礼说。
根据附加协议,跨国投行为朱新礼做的设计是,
在同等条件下,可口可乐要优先采购汇源的浓缩汁。
这或许是金钱外的又一大吸引力。
朱新礼也表示,
“这一点很重要!”
产业投资者可口可乐接盘汇源
“其实汇源除了近年来资本运作的优势以外,
在其他任何一个方面都很平庸,几乎没有特别突出的
亮点:在品牌的推广上,汇源肯定不及农夫山泉;在
渠道建设上,肯定跟娃哈哈、康师傅无法竞争;并且
汇源在资金上也较为吃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
业内人士说,汇源除了在百分百果汁产品的领域当中
占据市场优势以外,多元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汇
源无论在品牌的张力、管理能力还是在渠道上均不能
支撑汇源在新的领域内扩张,之前果汁饮料品牌真鲜
橙和饮用水都夭折了。
”
“入股汇源2年期间,达能有足够时间了解汇
源存在的所有问题。
”接近交易方的知情人士则认
为,这也是达能选择退出的原因之一。
其间,达能向
汇源派驻了包括市场总监在内的诸多高层参与汇源整
合。
此外,汇源所处的果汁业务也不在达能已经划定
的新鲜乳制品、水饮料、婴儿营养品、医疗营养品四
大主业之列。
因此,达能开始逐渐由产业投资者向财务投资者
转型。
这无疑进一步拉近了达能与华平基金等财务投
资者的距离。
而财务投资者只要价格合适,就可以考
虑出售。
甚至有投行人士推测,达能正是这笔交易的
始作俑者——这是达能的惯性做法,从产业投资转向
财务投资。
“从光明到乐百氏到娃哈哈,达能贩卖品牌的
商业手段有迹可循。
”2年时间,达能于汇源的投资
增值了2.9倍。
据了解,在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之前,汇源
果汁的股价并不理想,一直下跌,基本维持在4到5
港元/股的水平。
即使以5港元/股计算,华平基
金持有的股票市值换算后约为8000万美元,相对于
其入股资金,溢价只有30%,实在难与可口可乐每股
12.2港元价格、相当于3.5倍回报的溢价相提并论。
这又与华平基金选择的退出方式不无关系。
据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达能与华平基金所持的股份近
30%,如果考虑财务投资者,风险太大,难找到接盘
者;而产业投资者所看中的又是整个公司的控制权,
这意味着,达能、华平基金必须联合朱新礼。
“华
平基金在其中也出了不少力。
”知情人士说,作为
财务投资人,华平基金、荷银和香港惠理基金等PE
也对该收购案起到了推动作用。
于是,汇源三大股东在深圳的内部谈判会议上,
除了达能、华平基金这样的财务投资者外,还出现了
大股东朱新礼的身影。
在投行斡旋下的这场谈判会议上,几大股东对于
出售及底价达成一些共识,并签订了一份备忘录。
该
备忘录对三方未来可能出现反悔的行为做出了规定。
出高价接盘的可口可乐正是产业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