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电商金融的运作模式与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23.36 KB
- 文档页数:13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的新趋势。
在这一新形势下,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不仅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模式,也改变了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
传统商业银行需要认识到这些挑战,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模式。
传统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实体网点来开展业务,客户需要前往银行网点办理业务。
而互联网金融则是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金融交易和服务。
这种便捷的服务模式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实体网点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第二,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金融服务的内容。
传统商业银行主要提供存贷款、理财、支付结算等传统金融服务,而互联网金融则围绕借贷、支付、理财、保险等领域进行创新,扩展了金融服务的范围。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服务和产品使得传统商业银行在这些领域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化,包括了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等。
这种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使得传统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它们带来了新的机遇。
传统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传统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转型。
传统商业银行需要以互联网金融为契机,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金融科技的应用,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升竞争力。
传统商业银行应积极拥抱互联网金融。
传统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源和渠道,开展合作与共赢,获取更多的客户和业务机会。
合作可以帮助传统商业银行提高业务规模,降低风险,同时也可以满足客户更广泛的需求。
传统商业银行要加强创新能力。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实现金融活动的一种新型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商业银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业务模式变革:互联网金融通过创新业务模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
传统的银行业务需要通过实体网点进行办理,而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办理,降低了营业成本和运营风险。
2. 客户需求变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客户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客户对传统银行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创新,提供更符合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3. 金融风险挑战: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带来了金融风险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交易规模大,容易引发市场波动,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控和控制。
互联网金融还容易受到网络安全威胁,商业银行需要加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确保客户资金安全。
1.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引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核心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服务质量,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2.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
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控,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商业银行应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确保客户资金和个人信息的安全。
3. 加快转型升级:商业银行需要加快转型升级,转变经营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
可以通过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和推广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
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定价策略、个性化的服务、精细化经营等方式来提升竞争力。
4. 改善客户体验:商业银行需要关注客户体验,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通过优化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渠道,提高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和便捷性,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及银行应对措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了金融行业的一大趋势。
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平台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大大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模式,也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本文将就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1. 手续简化:互联网金融业务将金融服务主要搬到了线上,在线申请、审批都得以快速完成,避免了传统方式下的大量手续和等待时间。
这种模式的出现使得用户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到金融服务,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2. 利率灵活: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利率往往要比传统商业银行更低,这也是让用户更青睐互联网金融的原因之一。
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的理财产品收益也相对较高,对用户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3. 服务升级: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于用户体验的重视,以及注重细分市场的服务理念,也给传统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
互联网金融平台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理念,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得到了用户的青睐。
4. 风控挑战:互联网金融的高效性和灵活性带来了风险管理上的挑战。
传统银行有着相对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相对而言互联网金融在风险管控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1. 加大科技投入:传统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主动与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合作,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 转型升级:传统商业银行需要转型升级,提高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拓宽业务范围,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3. 改善用户体验:传统商业银行应该更加注重用户体验,通过建设智能化的金融服务系统、提升服务水平等方式来吸引客户。
提高金融科技水平,为用户提供更便捷、快捷的服务。
4. 加强风险管理:传统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的监管和控制。
通过引进风险管理技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等方式来提高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352021年16期 (6月上旬)金融天地摘要:本文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主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业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并结合相关机遇与挑战进行研究和探讨,为商业银行化解危机的同时实现自身改革转型提供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机遇;挑战;对策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互联网金融的初创阶段。
商业银行首先以技术的形式引入,开展网上银行业务。
第二阶段是互联网金融的起步阶段。
中介支付机构、互联网借贷应运而生,买卖双方促成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首先充当买卖中间人的角色,逐步生成快速支付、认证支付和互联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
第三阶段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金融进入快速增长期。
当前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成为继电子商务之后的又一次创业、创新的高潮,迎接这一浪潮的,不仅有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基层金融从业者,还有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企业如商业银行等。
相比之下,传统金融企业进入互联网金融的步伐稍慢,但更具有全面发展的潜力。
二、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新机遇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为传统金融业融入了新的力量,也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机遇,促进商业银行技术支持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销售渠道的拓宽,更加从容地应对互联网新时期的经济形势变化。
1.提升商业银行的技术支持首先,在产品营销中,商业银行通常利用自身的网络优势进行宣传,而互联网企业则是通过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与其他组织合作,在大型网络数据的支持下,他们使用像搜索引擎这类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系统地从数据库中筛选目标客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化营销,以促进互联网金融营销向一体化、批量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其次,在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银行较互联网金融更趋于保守。
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很难准确地获取客户信用信息,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实际经济和经营状况以及信用状况的调查不充分。
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及银行应对措施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在这个新的金融模式下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传统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应对,并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本文将就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及银行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1. 资金汇集方式的变革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多样化的资金汇集方式,让客户可以通过网上理财、P2P借贷等方式直接进行资金投资和融资,绕开了传统银行的中间环节。
这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的传统存款、贷款业务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客户的资金流向了更具灵活性和高收益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2. 信贷业务面临挑战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便利的信贷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降低了信贷风险,同时也缩短了信贷的审批时间。
这一方面让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面临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整体融资效率。
3. 服务模式的变革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服务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线上金融服务的兴起让客户可以更加便捷地完成金融业务,无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传统银行柜台业务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还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定制化金融服务模式,满足了一部分客户个性化需求,而传统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传统商业银行应对措施1. 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传统商业银行应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线上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和便捷性,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通过建设数字化银行渠道,实现线上业务的全面覆盖,让客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互联网终端完成金融业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传统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风险管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降低信贷风险和资金运作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并发展壮大。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处理客户资金和交易时,通常需要面对繁琐的手续和时间成本,而互联网金融模式则可以实现快速、便捷、低成本的资金交易和服务。
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1.投资技术和创新:国有商业银行应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他们可以加大对技术的投资和创新力度,建立起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这样一来,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提高客户体验,并且降低操作成本。
2.加强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具有一定的风险,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防范网络黑客和信用风险。
他们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数据分析方式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建立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流程,从而增强金融安全。
3.加强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作:国有商业银行可以与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优势。
例如,可以与支付机构合作推出电子支付服务,以提高交易效率;可以与P2P网贷平台合作,提供融资服务等。
通过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作,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快速跟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并迅速扩大自己的服务范围。
总之,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通过投资技术和创新、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合作、开展金融创新业务等方式来提
高自身竞争力。
在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还应注重保护客户利益和金融安全,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商业银行的对策
随着金融技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已经成为
金融业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拓展了传统金融业务,实现了金融创新,并代表了金融服务范围的极大扩展,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
银行如何面对互联网金融,利用它来改善自身的服务模式,探索新的发展
机遇,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
首先,商业银行需要重视和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阐明其
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服务策略,保持足够的敏捷性,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
技术,调整自身的服务模式,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要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模式,以了解其发展特征,建
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灵活运用互联网金
融的技术和平台,转变传统的模式,以融入新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等。
同时,商业银行也要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扩大产品种类,改善
客户体验,提高服务水平,在增强客户忠诚度的同时提升竞争能力。
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要改进其服务模式,建立一个新的通用支付系统。
中国储运网H t t p ://w w w .c h i n a c h u y u n .c o m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行各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金融服务业位列其中,金融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越发意识到互联网思维融入的必要性,从而逐步打造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模式,亦为行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这一发展形势下,电商金融由此诞生,它依托于电商平台的社会影响,推动传统金融业的进步。
文章首先针对电商金融所具备的独特优势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电商金融具备的独有优势第一,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
金融服务业务开展过程中,十分注重满足客户需求的相关问题,并且也在积极落实客户信息管理等各类工作,而以上繁重的工作内容,无形中增加了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而借助互联网技术,依托电商平台完成数据搜索以及数据记录等各项任务,大大降低了时间成本与劳动成本,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真正实现了数据共享以及数据公开,可以结合线上所收集的交易数据,进行全面归纳与整合,然后分析电商金融服务方向,以及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等,从而突出电商金融的应用价值[1]。
第二,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性。
金融运作模式要求业内管理人员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做好有效的数据对比与分析,亦或是数据搜集与整合,通过有效的数据处理与甄别,及时保存有价值数据,进而及时上传至数据库,构建完善的数据库系统,以供日后金融服务工作的参考与应用。
除此之外,电商金融的优势还体现在提高老信息处理速度这一方面,在云计算的加持下,电商金融的信息更加精准,并且一定程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保证数据处理的有效性,规避了金融服务环节的各类风险。
第三,拓展了电商金融的业务范围。
电商金融这一运作模式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符合市场的变化趋势,它的运营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并且极大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电商金融涉及主体类型较多,其中包括跨境贸易、个人金融以及公司金融等,因此电商金融的发展伴随着复杂的外在环境,虽说如此,电商金额近几年来仍旧不断的进行业务拓展,逐步从简单的支付结算,向更为宽阔的方面延迟,包括网络投资理财以及网络融资等等,丰富了业务形式,开阔了应用范围,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2-4]。
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金融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及升级对策分析一、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内容电商金融,泛指P2P网络以及电商提供的诸如互联网支付货币、互联网信贷、供应链金融、预售订单融资、跨界合作金融、中间业务、货币汇兑、账户预存款、支付工具、移动支付等金融业务。
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包括跨境收款支付、信贷保险、境外银行账户等内容。
电商金融,泛指P2P网络以及电商提供的诸如互联网支付货币、互联网信贷、供应链金融、预售订单融资等业务。
二、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发展现状从2014年开始,电子商务的规模就一路高歌猛进,从1.3万亿美元,到20120年的4.28万亿美元。
当前,全球网络销售正持续蚕食全球零售业,2021年全球网络零售业的销售额约4.89万亿美元,预计2022年全球网络销售额可达到5.42万亿美元。
从市场份额来看,2020年全球网络销售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这一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预计至2022年全球网络销售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超过20%,达到20.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企业的贸易活动涉足国际市场。
中国跨境电商依托供应链的基础优势,推动跨境卖家纷纷出海。
随着国家及相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跨境电商发展,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9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其中:中国跨境电商出口额为 1.44万亿元,占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的72.73%。
从中国跨境出口卖家销售额分布来看,2021年,中国跨境出口卖家销售额在50万美金以下的占19.9%,较2020年减少7.6个百分点;51-100万美金的占9.9%,较2020年增长0.10个百分点;301-500万美金的占20.5%,较2020年增长6.80个百分点;501-1000万美金的占21.2%,较2020年增长6.90个百分点;1000万美金以上的占18.5%,较2020年减少6.20个百分点。
从全球跨境卖家最大销售额渠道分布来看,其中亚马逊占比最大,占63.7%;独立站占8.6%;shopee占7.9%;速卖通占6.9%;wish占4.9%;ebay占4.4%;lazada 占1.3%;joom占0.7%;其他占1.6%。
电商金融的运作模式与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金融得到迅猛发展,以下是搜集的一篇探究电商金融运作模式的,供大家阅读借鉴。
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现实中却因为缺乏抵押很难通过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金融得到迅猛发展,新型融资渠道如p2p、众筹融资等正在为中小企业创造全新的融资渠道。
本文将对众筹这一新型融资形式的发展及现有的研究做系统的梳理和评述。
众筹(Crowdfunding)也称大众筹资,是指个人或者企业就其项目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向大众筹资的融资模式,投资者可以获得产品、债权或者股权回报。
自xx年美国众筹平台Kickstarter成立以来,全球众筹发展迅猛。
其中众筹平台数量从xx年的53家增长到xx年的536家,众筹额度实现了63%的年复增长率。
我国众筹也取得爆发式发展。
据零壹财经数据官方统计数据,截至xx年1月15日,国内众筹平台已达126家。
由图1可以看出,自xx年1月开始,平均每月有超过6家众筹平台诞生。
众筹融资额度也在不断增长。
图2显示,国内众筹融资额度从第一季度的5245万元猛增到第四季度的45000万元,每个季度基本实现成倍增长。
目前众筹存在四种模式,即捐赠型众筹、回报型众筹、债券类众筹和股权众筹(Belleamme等,xx),其中回报型众筹是最流行的(EthanMollick,xx)。
此外在实际运用中还衍生出其他模式,包括收益共享、实物融资、混合模式等(李雪静,xx)。
四种主要模式各具特点,但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交集(Bradford,xx)。
如有些捐赠类众筹也有回报,有些回报型众筹中投资者也可能无任何回报。
目前众筹平台采取的最流行运行模式是阀值机制(All-or-Nothing,简称AON)(Hemer,xx),即设定一个筹资目标,在设定的时间内如果达到或超过该阀值,则融资成功,否则融资失败,所融的资金全部返还给原投资者。
有些平台规定即使项目没有达到设定额度,筹资者也可以运用所筹资金,但不足部分由自己补上,即Keep-it-All机制(简称KIA),如RocketHub和IndieGoGo.四种模式及其运作方式如表1所示:DouglasJ.Cumming等(xx)利用IndieGoGo平台研究了AON和KIA两种机制与融资成功率的关系,发现AON模式由于明确表明了没达到融资阀值项目就不会开展,从而规避了投资者的可能遭受的项目方在投资不足情况下开展项目而失败的风险,因此项目方在这种模式下可以设置较高的融资目标,融资成功率也较高。
相反,采用KIA机制的项目的融资成功几率较小,因为这种机制下投资者承受了项目在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开展而失败的风险。
在众筹的四种模式中,Hemer(xx)认为债权众筹和股权众筹可以类比传统银行借贷和风险投资,预售和捐赠则体现了除了融资之外的其他特征,其中预售可以试探产品的市场潜力(Moe和Fader,xx)。
众筹模式和主体会影响项目融资成功率。
DeBuysereK等(xx)认为,目前大多数众筹平台采用捐赠或预售类模式,但基于股权或者收入共享型众筹模式的项目更容易成功,未来众筹模式应该集中在出资者的收益上.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PaulBelleflamme等(xx,xx)认为,非营利性组织在利用众筹时成功率更高,因为他们降低了金钱动机,表明了项目方更加重视产品服务本身而非金钱收益,从而更容易吸引投资者。
基于捐赠的众筹是很重要的众筹模式,是除了股权众筹和债权众筹之外的第三种融资形式。
ArminSchwienbacher和BenjaminLarralde(xx)把众筹模式分为消极投资和积极投资两种,消极投资中投资者通常以消费者身份购买相关产品,并不参与决策或者行使相关的表决权,积极投资中投资者可以积极参与到日常事务或决策中,这种参与有助于项目方对产品特性的改进和市场潜力等有效信息的反馈和获取。
国内学者对众筹模式的研究大多从国际比较或案例分析出发,孟韬(xx)认为,四种众筹模式中,由于债权和股权众筹的回报方式是现金或股权,所以更加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
邱勋(xx)梳理了股权众筹的几种方式,包括个人直接股东模式、基金间接股东模式和集合直接股东模式,即“领投+跟投”模式。
我国目前股权众筹多采用“领投+跟投”模式,但因为投后管理过程很漫长,很难保证领投人在资本退出之前始终尽心尽力履行应有的职责。
研究在线捐赠或预售平台行为机制是很有必要的,目前缺乏这方面研究(Moritz和Block,xx;Pao-loCrosetto等,xx)。
关于众筹主体行为机制研究,学者们集中探讨了大众参与众筹的动机、影响众筹项目成功因素和羊群效应等问题。
由于中国众筹刚刚起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因此有代表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国外。
1、大众参与众筹的动机。
众筹融资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参与主体,即项目方、投资方和众筹平台。
因此,学者在研究大众参与众筹动机时也多从不同主体角度阐述。
项目方的动机基本是融资。
ElizabethM.Gerber(xx)通过半结构化访问的方式对Kickstarter、Rock-etHub和IndieGoGo三大平台部分投资者和筹资者进行了调研,发现项目方参与众筹的最大动机是融资(Schwienbacher等,xx;Belleflamme等,xx)。
另外,与投资者建立长期的关系、获取公众认同、复制他人的成功以及通过这种社交平台提高自身工作的关注度等也是其参与众筹的重要目的。
投资者的动机比较复杂,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ElizabethM.Gerber(xx)认为,投资者参与众筹的动机包括:获取回报、支持创业者或创意、融入创新社区。
AmaraMyriam(xx)基于人机交互视角和行为科学,运用半结构化访问形式对平台利益相关者进行访问,认为投资者参与众筹的目的主要有:回报、支持好的项目、增强自尊心、社交关系和投资的乐趣。
Bretschneider等(xx)将人们投资初创公司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包括乐趣、好奇心、利他主义、互惠主义、关系认同、团队认同、地域认同,而外在动机包括他人认同感、获得回报、团队特点、创意的特点、他人行为。
DenisA.Profatilov(xx)认为众筹项目不同,投资者参与众筹的动机是有差别的。
大众参与捐赠类众筹是出于本性和社交动机,投资者参与回报类众筹除了本性和社交动机,绝大部分是为了获得实物回报,而参与债权类和股权类众筹是出于本性、社交和金融动机。
这些动机可归纳为两种,固有(非金融)动机和非固有(金融)动机,有学者研究了两者的相互作用和替代效应。
MagdalenaCholakova(xx)发现,无论是回报型众筹还是股权类众筹,金融动机是最主要的,且金融动机对非金融动机没有替代效应。
具体而言,假如一个人出于金融动机投资了股权类众筹项目,相对于没有投资该项目的股权类众筹的投资者,他并不会因此减少对类似项目的回报型众筹投资(出于非金融动机),相反会更加倾向于多投资类似项目的回报类众筹。
众筹平台可以根据这种动机特征对一个项目采取股权和回报捆绑的方式进行融资。
SunghanRyu等(xx)将双边平台(two-sidesmembershipplatform)理论框架应用到众筹平台,建立并用多重回归实证检验了众筹参与模型,发现项目方动机、项目特征、投资者动机和投资行为存在紧密联系。
项目方动机会在项目特征上有所体现,项目特征则反映和预测投资方的相应动机,投资方不同动机会影响其投资额度和投资时间。
平台方动机比较简单,基本是通过撮合赚取佣金。
2、影响众筹项目成功的因素。
影响风险项目融资成功的因素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风险投资领域(Dushnitsky,xx;Kirsch等,xx;EthanMollick,xx;PaoloCrosetto,xx),研究影响众筹项目成功因素及学者研究结论如下表2所示:可见,项目本身的特征是影响众筹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项目信息质量、信息更新度、融资目标、筹资期限、支持者的数量、项目类别、评论和是否得到平台推荐(Chen,X,xx;Cabral,xx;Kup-puswamy和Bayus,xx;EthanMollick,xx;Xu等,xx;PaoloCrosetto,xx)。
另外,地域因素、社交因子等也会影响众筹项目的成功。
虽然众筹有可能缓解传统融资中地域因素的影响(Agrawal等,xx),但项目的成功与否与项目当地的地域特征并非完全无关的,如果当地某种文化特征突出,与该文化相关的项目就容易成功,项目刚开始筹资大多项目方的亲戚或朋友,也是地域因素起的作用(Agrawal等,xx)。
地域因素还体现在地区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群的比例,Florida(xx)研究发现,某地区从事艺术、设计、媒体和娱乐等创造性工作的人口比例越高,对应项目成功融资的几率较高。
社交因子也会影响众筹的成功,传统融资过程中,发起者的社交网络越强,项目越容易成功,因为社交网络一方面提供了融资者的联系,另一方面为项目提供了背书(Shane和Cable,xx;S?rensen和Fassiotto,xx;Stam和Elfring,xx;ErikHekman等,xx)。
在众筹中,很多项目的初始投资都融资者的社交圈,可见社交因子的重要性。
对行为机制的研究,很多学者关注了众筹中投资人的羊群效应(Herdingbehavior),即大众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有的筹资情况和他人行为。
Herzen-stein等(xx)发现,已有的投资越多,新投资人参与投资的可能性越大。
Zhang和Liu(xx)基于Prosper平台数据,发现投资者会观察同行的借贷行为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借款者的信贷可靠性。
Yum等(xx)证实了这一观点,他们通过研究Popfunding平台,发现当市场上有足够可靠的信息时投资者倾向于自己作出判断,但如果信息有限,信息不对称情况较为严重时,他们就会受其他投资者的行为的影响。
这种羊群效应不仅存在于借贷众筹中,在捐赠类众筹网站中同样存在(Burtch,xx;Koning和Model,xx;Agrawal等,xx)。
Kuppuswamy 和Bayus(xx)通过Kickstartor的数据研究了基于捐赠型众筹项目,发现在项目开始时,由于有比较多的投资,投资额会陡增,在融资最后阶段投资数又会明显增加。
这是因为投资者往往认为有较多的初始投资可以分散其责任。
众筹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虽给小微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提供了非常便利的融资渠道,但由于融资方式特殊,本身也存在相关风险。
就项目方而言,过度披露是其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这种风险被Cooter和Edlin(xx)称为“双重信任困境”,一方面投资者必须相信项目方乐意提供足够的信息供他们判断项目的优劣,另一方面项目方必须相信投资者不会走漏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