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范文-《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篇一在书友群里看到赵老师发的共读公告,被《生活家》的书名吸引,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能称“家”者甚多,而面对“生活”这个永恒的课题能自称“家”或被称“家”的好像不多。
我理解的“生活家”是有丰富的阅历,对人生有独到的解读,能够以率真的性情,从容面面对所有人生问题的人。
读《苏东坡传》,感觉林语堂先生笔下那个人格近乎完美的苏东坡堪称生活的大家。
对汪曾祺先生早有耳闻,但从未精读过其作品,今有机缘,很是期待和欢喜。
读本的主体是12篇游记和12篇美食类散文,篇幅大都不长,小巧精致,是我喜欢的,喜欢他真挚内敛的情感表达,喜欢他任何情境下冲淡平和的心态,喜欢他简洁干净、朴素隽永的文字。
从选集中我读到四个字“真诚从容”。
情感表达的真挚,作品中无论是回忆家乡、思念昆明,还是游滇湘、食野味的感受都至真至诚,毫无矫饰之感,读之动人。
《我的家乡》描写家乡风物写到江浙一带的人赞扬高邮“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时,先生写到“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
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这很像孩童为自己心爱之物辩解,洋溢着先生对故乡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觅我游踪十五年》写在昆明读书,房东家一副对联中有“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文中写自己的感受是“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并不是真的留恋湖山”,先生十九岁远赴昆明求学,战乱之中一呆七年,什么样的“好湖山”能抵消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
这里不仅写出了自己乱世之中羁旅求学漂泊异乡感受,更写出了西南联大所有师生共同的感受,甚至把我们带到那一段历史之中,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
生活态度的淡定从容,游记和美食是真实的生活呈现,但是经作者提炼过的,是作者要表达出来的生活。
先生曾说:“我的作品内在的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多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欢乐。
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欢乐。
” 所以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很少读到苦难和伤痛,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或以轻松温馨的笔触呈现。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6篇《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1小时读汉乐府《十五参军征》,非常感动。
十五参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里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写得平淡而真实,没有一句进出呼天抢地的激情,但是惨切沉痛,触目惊心。
词句也明白如话,不事雕饰,真不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写出的作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完全能读懂。
我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
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采葵持作羹”。
葵如何可以为羹呢?我的家乡人只知道向日葵,我们那里叫做“葵花”。
这东西怎么能做羹呢?用它的叶子?向日葵的叶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叶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了油盐,煮熟之后也还是很难下咽的。
另外有一种秋葵,开淡黄色薄瓣的大花,叶如鸡脚,又名鸡爪葵。
这东西也似不能做羹。
还有一种蜀葵,又名锦葵,内蒙、山西一带叫做“蜀蓟”。
我们那里叫做端午花,因为在端午节前后盛开。
我从来也没听说过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叶、茎和花。
后来我在济南的山东博物馆的庭院里看到一种戎葵,样子有点像秋葵,开着耀眼的朱红的大花,红得简直吓人一跳。
我想,这种葵大概也不能吃。
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终究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后来我读到吴其癋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
吴其癋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
他是嘉庆进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
但他并没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产丰瘠与民生的关系,根据耳闻目见,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写成了《长编》和《图考》这样两部巨著。
他的著作是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重要的专著。
直到如今,西方的植物学家还认为他绘的画非常准确。
吴其癋在《图考》中把葵列为蔬类的第一品。
他用很冲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
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见到。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这几天在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先生在文章里谈了很多,讲到了他的父母亲,讲到了故乡的风物习俗。
先生的文字很清新,隽美而不失情韵,弥漫着文人的志趣。
而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对往事深厚的情感和惊人的记忆力。
在回顾从前的家时,他这样写道:“从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计有这么几家店铺: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货店,一家烧饼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药店,一家烟店,一家糕店,一家剃头店,一家布店。
”尽管时隔多年,但旧时家门口的店铺,先生却依旧能够如数家珍。
我忍不住回想儿时门前的店铺,除了杂货铺记的真切,其他的印象都显得渺茫了,仿佛蒙上了一层薄雾。
那家杂货铺是我幼时常去的,帮妈妈买瓶酱油、买袋盐,杂货铺的老板娘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太太,性格幽默,总拿我开玩笑,所以我印象格外深刻。
因此我也格外佩服汪曾祺先生的好记性,家里的后花园,堂屋里的老爷柜,甚至儿时的小花灯,他全都历历在目。
他写他的父亲,动情地回忆汪老先生的才趣,刻印章、扎风筝、拉胡琴……老先生的一举一动仿佛就在读者面前,汪曾祺先生与父亲的深厚情感也透进了读者的心里。
文章就像一幅细细密密的工笔画,向人们绘声绘色、不急不缓地讲述着高邮的风土人情。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2微光,纱帘,素笺。
一米阳光探进窗扉,似轻纱自空中柔缓飘舞,闪烁着橙黄的,樱红的,温暖的光。
一缕微风挟裹着草木的清新拂进窗内,衬着阳光下浮动的微尘,撩开扉页,送来蔓草自然的清香。
他,自书香门第走来,淡雅绝俗的言语是他的生活方式;生动鲜明的描写是他的至理名言;双瞳剪水,是他对峥嵘岁月的淡淡回忆;酒入豪肠,是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沧桑矍铄的面容于眼前渐渐浮现,温厚哲理的话语于耳畔轻轻回响——"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更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在繁忙的生活中,寻得一本好书,犹如在沙漠中发现一泓清泉,让人感到无比的畅快与满足。
最近,我沉浸在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世界里,那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以及对生活深深的热爱,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美好世界。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没有刻意的煽情,有的只是最朴素、最真实的文字,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
就像他写的《端午的鸭蛋》,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他的笔下变得妙趣横生。
他写道:“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让人对高邮的鸭蛋充满了向往,仿佛那油汪汪、香喷喷的鸭蛋就在眼前,让人忍不住想咬上一口。
还有他写的《昆明的雨》,“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昆明那湿漉漉的空气,看到那在雨中生机勃勃的草木。
在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里,我看到了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
他写食物,能让人馋得流口水;他写风景,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他写人物,能让人感受到那鲜活的个性和温暖的人情。
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决定去附近的菜市场逛逛。
菜市场,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总是能让我感受到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一走进菜市场,喧闹的声音就扑面而来。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鸡鸭的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独特的生活交响曲。
我先来到了蔬菜摊前,五颜六色的蔬菜整齐地摆放着,红的西红柿、绿的青菜、紫的茄子,每一种都鲜嫩欲滴。
摊主大妈热情地招呼着我:“姑娘,来看看这西红柿,早上刚摘的,新鲜着呢!”我拿起一个西红柿,轻轻一捏,软软的,感觉汁水都要流出来了。
大妈笑着说:“这西红柿,回家炒鸡蛋,味道可好了!”我被她的热情感染,买了几个西红柿。
接着,我又来到了卖鱼的摊位。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21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我和汪曾祺虽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但他散文字里行间那种热情和幸福,我读起来也能感同身受,我想这是因为我们都很爱生活。
读完他的散文集,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
在我的印象里北京的秋天好像只有菊花和红叶,可是汪先生却还写到了北京秋天的鸡冠花、凤仙花、秋海棠、黄栌、爬山虎……他笔下北京的秋海棠尤其可爱“银星海棠,大叶甚坚厚,上洒银星,杆亦高壮,近似木本”,很健康茁壮,一点儿不像秋天万物凋敝的样子。
汪先生写完北京的秋海棠话锋一转,回忆起他家乡“伶仃瘦弱”的海棠,在他母亲生病过世后,不知道是谁在他母亲曾居住的小屋门口种了两三棵秋海棠。
这秋海棠虽然花色苍白,却在秋天也能开花。
汪先生每次看到秋海棠就会想到他的母亲。
读到这里我很感动,这秋海棠就犹如他的母亲,洁白而让人哀伤,虽然离开了,但还在他的心里,时时刻刻都陪伴在他身旁。
今年春节我也买了一盆海棠,就像汪先生的散文里写的,它也是四个花瓣。
我的海棠是粉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花朵小小的,娇嫩的花瓣微垂在绿油油的枝叶上。
我生怕一碰花瓣就掉了,所以连浇水也格外小心。
我听卖花人说它喜阳,就把它放在窗前。
可是即使是冬天的阳光,晒了半天时间,它的花就落了、叶子也开始卷了。
我赶紧把它转移到没有阳光直射的书桌上,天天浇水,一周后才恢复生机。
海棠花真是很娇弱,但我会照顾好它,因为我也想像汪先生一样,每天都有花陪伴。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2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最打动人的是他的语言文风。
他的文字质朴简练,却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让人感到一种亲切、一种情调,含蓄隽永,极简却有洒脱诗意。
他写人的时候,你能感觉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可爱;他写景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对每一寸山河的热爱;他写美食的时候,你仿佛也能感觉到那舌尖上的快乐。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我第一次碰触汪老先生的文字。
之所以用“碰触”是因为我无法在匮乏的词库里找出一个更贴切的词来形容这种久违的辛劳,笃实,清甜微苦的细珠润语。
汪老是经过那场革命考验过的人,却在字里行间有着不同于老舍的超俗;不同于冰心的细润;不同于秋沅的诙谐。
这点在于我是难能可贵的。
品着品着,伴着午后微暖的阳光,透过窗拍打在我的身上。
我恍惚间有种假设即假设离,童真,无奈,幽默,心酸之矛盾感;恍惚间有种赤足漫步于沙滩边,捡拾水花清润的触感,那种幸福的温度,是无法言喻的。
试想着,有个足够亮堂的花园,生长着巴根草,芝麻,虎耳草,紫苏;栖息着土蜂,蝉,天牛,螳螂,斑鸠如此种种生灵的乐土,我的童年可以畅快淋漓,无畏的度过,那必是一个优美的意境;试想着,有个足够多水的地方,那里有河堤,墙垛子,竹蒿,大船,也有贴水飞的野鸭子,撑蒿人,船老板的家眷,和四面扑打的鱼鹰,我必可以在那里——水乡高邮。
肆意的赤足奔跑,听凭将那冷冷的笑声与烦恼都改写成那午后的每一抹暖入心扉的阳光。
嗬,心都醉了。
我于是便探究着,这苍劲的笔锋必是经历了岁月的沉淀,风吹过,雨淋过,宛如幽谷里一朵安心的幽兰;霜欺过,雪压过。
宛如月光里默默沉思的绿荷。
另一方面,我始终无法理解这乐观幽默的语言为何书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文化*革命,就像在冬日黝黑却坚韧的树枝,在寒冬映衬下宛假设水墨画的树枝,突兀的生长着一朵极艳丽饱满的花。
那花是毫不忌讳的长着,如此骇俗又如此平实。
使人在惊叹其美丽的同时又无疑对它的遭遇感到可惜;在可惜之余又为它产生敬仰和畏意了。
再准备从窗前的躺椅上起身时,却再也离不了那种纯洁,真实朴实的语言。
它虽没有如我最爱的秋沅的文字那般如散发暖暖光辉的珍珠,打磨着我柔软的心,却也有闪烁着正义和尊严,友谊和爱,继而成为引领我走向成功智慧的那一方净土。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范本“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夏天》如此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文笔有几人写得如此惬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
品读汪曾祺的散文,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如《葡萄月令》“然后,请葡萄上架。
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
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
“起!——起!”哎,它起来了。
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
然后,用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
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笑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爷般呆在架子上。
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带来的感觉享受。
读汪曾祺的散文处处可见这样的文笔,行文中透着淡泊宁静,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写出不同的韵味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述说生活小事,而在倾听之中,这种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种无形中的人文和历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看到了曾经的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风采,我们读到了当时人们对于政治、文化的评判,我们如同读一位历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读到了中国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国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思想与学术的孜孜追求.......《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这话让我深受触动,父子之间能做到这样少见。
微尘见世界,我只能这样说。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范本(2)《汪曾祺散文集》是一本集结了汪曾祺先生多年来的散文创作的精华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他的才华和思想所折服,也对他的作品和人生产生了许多的感悟。
汪曾祺的散文给人一种非常真实和质朴的感觉。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范文五大本,共___多页的电子书《汪曾祺全集》,我零零散散地读完,共花了大概___个月左右。
汪曾祺的作品以散文及小小说居多,主要描述的都是他生活中的经历以及所遇到的人,当然,还有很大篇幅是描写“天下美食”的,由此观之,汪曾祺必是吃货一枚。
汪曾祺的文字平实易懂,几乎与“华丽”二字没有交集,但却有一种让人能静心读下去的吸引力,有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味道。
文章要达到这种水平,作者心态和写作功底都必须达到“双馨”才可。
我喜欢书中关于他自身人物的一些小小说及他谈到的一些关于写作的文章。
虽说我现在脑中一片空白,并不能讲出书中他具体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理,但我知道我是有收获的,最起码心态是变得平和了些。
要说到具体得到了什么,一时还真是无法言说。
很遗憾,汪曾祺并未发表过长篇小说(不知是否写过)。
或许是因为他的文字太过随意,不习惯做去精巧的设计吧。
总而言之,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是值得一读。
这是我读完之后目前所能想到的一些东西。
对于没有的东西,我就不强拉硬扯了,这一点也是受汪曾祺的影响吧——平实真诚,不刻意卖巧。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范文(2)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散文大师,他的散文集中融合了生活感悟、人情风景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了汪曾祺的散文集后,我深感他的笔下世界充满了温暖与情趣,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环境背景。
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真诚,引发了我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中不乏描绘自然风景的篇章。
他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大自然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在《山花盛开的季节》中,汪曾祺以细腻的笔墨描绘了阳春三月的南方山间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
他运用生命力十足的语言,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恢弘之美。
这些描写让我深知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只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们。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世界,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琐事,在他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意味深长。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总是那么朴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醇厚的韵味。
他写食物,让人读着读着就忍不住流口水。
比如他写的《端午的鸭蛋》,“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这样简单直白的描写,却将高邮鸭蛋的美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那红油冒出来的瞬间,闻到那股诱人的香气。
他写人物,也是栩栩如生,仿佛这些人就站在我们面前。
在《金岳霖先生》中,他写道:“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
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
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通过这样简单的几句话,金岳霖先生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他的古怪、他的真诚都让人印象深刻。
除了对食物和人物的描写,汪曾祺先生对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也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感悟。
在《昆明的雨》中,他写道:“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他不仅仅是在描绘雨景,更是在抒发对昆明这座城市的热爱和留恋之情。
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他让我明白,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粥一饭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
他笔下的世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平凡日子里的小确幸,但正是这些小确幸,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底色,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安慰。
在《胡同文化》里,他对北京胡同的描写充满了深情。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1今天读完汪曾祺散文,感触颇深。
一是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
例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
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之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
他主张一字一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
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
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
他主张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
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
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
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
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
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
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练字的。
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我上小学时,除了会放羊、掏鸟窝之外,文化的东西是绝缘的。
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
是真情、真语言。
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
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现在好多人写的文章喜欢辞采华丽,但内容空空。
不舒服,很令人别扭,不真实。
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
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
都有涉及。
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
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夏天》
如此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文笔有几人写得如此惬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
品读汪曾祺的散文,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如《葡萄月令》
“然后,请葡萄上架。
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
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
“起!——起!”哎,它起来了。
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
然后,用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
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笑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爷般呆在架子上。
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带来的感觉享受。
读汪曾祺的散文处处可见这样的文笔,行文中透着淡泊宁静,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写出不同的韵味。
如自1938年9月,日军飞机濒临昆明进行空袭,狂轰乱炸,西南联大教职员宿舍亦有被炸毁的,造成人员伤亡。
汪曾祺正在西南联大学习,当时师从沈从文,后来写得小说受其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西南联大当时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著名教授和专家学者,如对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颇有研究的陈寅恪,对中国哲学史研究卓有贡献的冯友兰,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专长的闻一多、钱钟书、沈从文、柳无忌、叶公超、吴晗、钱穆、钱端升、张奚若、费孝通、罗隆基、潘光旦、贺麟、陈岱孙、王力、吴宓、闻家驷等。
在很多名人的回忆录中,这段时间是惨淡动荡的。
然而在汪曾祺关于这段时间回忆的散文中,却透着生活的情趣。
如《跑警报》: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
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
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
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
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
五味俱全,什么都有。
最常见的是“丁丁糖”既麦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揳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的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
在极度动荡恐慌中,居然能感受到松脂气味、阳光、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
这让我感叹汪的心境何其淡定。
汪曾祺经历过人生的大波大浪。
文革中,汪曾祺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
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正因为有这份超然,他的所作所为便不难理解了。
他是唯一敢于在江青面前翘着二郎腿、抽烟的人。
其中脍炙人口的“人一走,茶便凉。
”便出自汪曾祺之手。
汪曾
祺渊博多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我对于汪曾祺的了解,始于读他的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这话让我深受触动,父子之间能做到这样少见。
这让我对汪曾祺的文章有了兴趣,于是到书店去搜寻,遗憾而归。
只好在网上断断续续的看。
学校读书协会买了一批书,其中便有《汪曾祺散文集》,书拿到手中,如获珍宝,细读之后,忍不住想写感想。
没有想到,动手写时,却顿顿卡卡总是词不达意,意犹未尽。
看到极美的风景时,我们总是会感叹词汇的缺乏,似乎任何词语也表达不出此时的美。
读到一本好书,也是这样的感受:任何评价都是多余的,任何词语都不能精确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微尘见世界,我只能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