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2章 胚胎发生总论
- 格式:docx
- 大小:19.45 KB
- 文档页数:4
第21章 胚胎发生总论生殖细胞和受精
生殖细胞(配子)
精子
精子头的外表面被糖蛋白覆盖
能阻止顶体酶释放
通过子宫和输卯管时被去掉
获能
精子通过子宫和输卯管时,精子头的外表面的糖蛋白被去除,从而使精子获得了
使卯子受精的能力
卵子
卵巢排出的卯子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中期
进入并停留在输卵管壶腹部
受到精子穿入其内的激发,卵子才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
受精
概念指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发生部位输卵管壶腹部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量获能的精子接触到卵子周围的放射冠,释放顶体酶,解离放射冠的卵泡细胞
第二阶段
释放顶体酶,发生顶体反应
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第三阶段透明带反应
精卵结合后,卵子浅层胞质内的皮质颗粒立即释放溶酶体酶,使透明带结构发生
变化,不能再与精子结合,从而阻止了其他精子穿越透明带
受精意义
精子与卵子的结合,恢复了细胞的二倍体核型
决定新个体的遗传性别
启动了胚胎发育的进程
胚泡形成和植入
卵裂和胚泡的形成
卵裂特殊的有丝分裂
卵裂球卵裂产生的子细胞
桑椹胚到第3天,卵裂球数达12~ 16个共同组成一个实心胚
胚泡(囊胚)
此时透明带溶解,胚呈现为囊泡状
中心为胚泡腔
滋养层胚泡壁由单层细胞构成,与吸收营养有关
内细胞群位于胚泡腔内一侧的一群细胞有多种分化潜能
极端滋养层(胚端滋养层)
位于内细胞群一端的滋养层
与胚胎植入有关
植入(着床)
概念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位置
子宫体部和底部
最多见后壁。
第21章胚胎发生总论(杨展源)
胚前期(第1~2周)→胚期(第3~8周)→胎期(第9~38周)
第一周:精子获能+卵子(顶体反应,透明带反应,皮质反应)→受精卵→卵裂球(卵裂)→桑葚胚→胚泡(滋养层,极端滋养层,内细胞团)→着床/植入(滋养层分化为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并形成滋养层陷窝。
子宫内膜发生蜕膜反应)
第二周:二胚层胚盘(上胚层、下胚层)→上胚层增殖形成羊膜腔(腔内有羊水,靠近细胞滋养层为成羊膜细胞)、下胚层形成卵黄囊。
(保护与营养作用)→胚外中胚层(胚泡腔内出现星状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填充于细胞滋养层与羊膜囊卵黄囊之间。
少部分与滋养层相连形成体蒂)
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原条(上胚层部分细胞形成),原结(原条头端略膨大)→原沟、原凹(原条中线形成浅沟)→中胚层(一部分细胞在上下胚层间形成夹层)、内胚层(一部分细胞进入下胚层并代替下胚层)、外胚层(原上胚层)→脊索(原凹向头端增生细胞,在内外层之间形成的一条单独的中胚层细胞索),口咽膜(脊索头端无中胚层)、泄殖腔膜(原条尾侧无中胚层)
第四~八周:内中外胚层均起源于上胚层
→神经板→神经沟、神经褶(前后神经孔,愈合)→神经管→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等外胚层→神经嵴→周围神经系统的原基等→表面外胚层→皮肤的表皮及附属器等
→间充质→各种结缔组织、肌组织、血管等
中胚层→轴旁中胚层→体节→背侧皮肤真皮,骨骼肌,中轴骨骼(脊柱),髓核→间介中胚层→泌尿生殖系统主要器官
→侧中胚层→体壁中胚层→胸腹部和四肢的皮肤真皮、骨骼肌、骨骼血管
→脏壁中胚层→消化呼吸系统的肌组织,血管、结缔组织和间皮
内胚层→原始消化管→咽喉及其以下消化管、消化腺、呼吸道和肺的上皮组织以及甲状腺等
三月已能分性别,四月可感胎儿动
五月生毛始吞咽,六月眉甲肤皱红
七月睑开睫毛生,八月睾丸下降中
九月嗅味体渐丰,十月毛脱足月生
胎膜
胎膜包括羊膜囊、卵黄囊、尿囊、脐带、绒毛膜。
1)羊膜囊:
结构:由单层羊膜上皮和薄层胚外中胚层构成半透明膜
演变:渐扩大,与绒毛膜相接,胚外体腔消失从背侧向腹侧包卷,包裹卵黄囊,尿囊,体蒂。
羊膜囊和羊水作用:为胎儿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微环境,可缓冲外来的压力,使胎儿免受压迫和震荡的损失,防止胎儿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
在分娩时,羊水还具有促进宫颈
扩张和冲洗产道的作用。
羊膜腔内充满羊水(足月约1000ml)
羊水过多:无脑儿或者上消化道闭锁
羊水过少:胎儿肾缺如或尿道闭锁
2)卵黄囊
位置:原始消化管腹侧
演变:第二周形成→第四周变成卵黄管→第六周闭锁
功能:卵黄囊尾侧内胚层产生原始生殖细胞。
卵黄囊壁胚外中胚层形成血岛,产生造血干细胞
若胎儿出生前卵黄管未闭锁,会导致畸形,称脐粪漏
3)尿囊:
卵黄囊尾侧壁与胚盘交界处的内胚层向体蒂突出一盲囊
尿囊逐渐退化根部演化为膀胱的一部分
膀胱顶部至脐→脐尿管→脐中韧带若不闭锁,脐尿漏
壁上的胚外中胚层形成尿囊动静脉→脐动静脉
4)脐带
早期脐带组成:羊膜,卵黄囊,尿囊,脐动静脉胚外中胚层形成C
晚期脐带组成:羊膜,2条脐动脉1条脐静脉,粘液性CT
脐带过短:引起胎盘早期剥离
脐带过长:缠绕胎儿颈部或其他部位打结,引起胎儿窒息死亡或局部发育不良
5)绒毛膜
形成:由滋养层和衬于其内面的胚外中胚层共同发育形成,并分化为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形成绒毛状突起,为初级绒毛)第三周初胚外中胚层逐渐长入绒毛的中轴形成次级绒毛,次级绒毛胚外中胚层分化为小血管与胚体其他血管相通(三级绒毛),细胞滋养层细胞增生穿过合体滋养层进入蜕膜扩展形成细胞滋养层壳(使绒毛与底蜕膜牢固结合。
随着胚胎发育丛密绒毛膜与底蜕膜形成胎盘
功能:物质交换(早期直接从蜕膜中吸收营养和氧气,后期参与胎盘的组成)内分泌;人绒毛膜促性性腺素hCG
发育异常:发育不良:胚胎缺乏营养,发育弛缓或死亡
葡萄胎(水泡状胎块)
绒毛膜上皮质:滋养层细胞癌变
胎盘(丛密绒毛膜、底蜕膜、绒毛间隙)
1)组成: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底蜕膜紧密结合形成的一个圆盘状结构
2)表面观圆盘状,直径15~20cm,重约500g
母体面:粗糙,底蜕膜,胎盘小叶(小叶之间不完全分隔)
胎儿面:表面有羊膜,光滑,中部附着脐带
3)血循环:有两套独立的血液循环系统,可进行物质交换,以胎盘膜相隔
母体血:子宫螺旋动脉→绒毛间隙→子宫静脉
↑↓
胎儿血:脐动脉→绒毛毛细血管→脐静脉
4)胎盘膜或胎盘屏障: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早期胎膜:绒毛内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及其基膜
晚期胎膜:毛细血管内皮和薄层合体滋养层及其两者之间的基膜构成,更有利于物质交换
6)功能:物质交换与保护屏障
内分泌功能:合体滋养层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胎盘催乳素、人胎盘孕激素和雌激素
21章颜面、颈及四肢发生(杨展源)
1.鳃器的演变
鳃弓:参与颜面,颈的形成
鳃沟:参与形成外耳道,颈窦等
鳃膜(鳃沟外胚层咽囊内胚层及其之间的少量间充质):形成鼓膜等结构
咽囊:其内胚层是多种重要器官的原基
2.颜面形成:额鼻突、第一对鳃弓(上颌突、下颌突)
1)鼻发生
鼻板:额鼻突下外侧外胚层增生变厚
鼻窝:鼻板中央凹陷,深部有口鼻膜
鼻内外侧鼻突:鼻窝内外侧缘隆起
2)第五周变化特点:左右下颌突在腹侧中线愈合
3)第六周变化特点:由两侧向正中方向发展
上颌突,鼻窝,内外侧突——向中央靠拢
鼻窝下缘浅沟,外侧鼻突与上颌突相遇,融合
4)第七周变化特点:继续由两侧向正中方向发展
口鼻膜破裂
内侧鼻突愈合,下移,也和上颌突愈合,细沟封闭
晶状体——眼向中央靠拢
5)第十四周:
鼻窝→原始鼻腔
口凹→原始口腔口咽膜第4周破裂
晶状体板→眼
第一鳃弓→外耳道和耳廓
总结:第一鳃弓:上颌突→上颌、上唇外侧部
下颌突→下颌、下唇
鼻板→鼻窝→原始鼻腔→口鼻膜破裂(7W)
内侧鼻突→上唇正中和人中
外侧鼻突→鼻侧壁和鼻翼
额鼻突→前额、鼻梁、鼻尖
口凹(原始口腔)→口咽膜破裂(4W)
3.腭的发生和口鼻腔的分隔
1)正中腭突→左右内侧鼻突愈合→第六周间充质增生向口腔长出小突起→正中腭突(原始腭)演化为腭前部
2)外侧腭突→左右上颌突→向口腔长出水平突起1,中线愈合→演化为腭大部分硬腭、软腭、腭垂
3)左右鼻腔分隔额鼻突正中组织向下生长一板状结构→鼻中隔(与腭在中线融合)→形成左右鼻腔;外侧壁形成三个皱襞为上中下鼻甲
4.颈的形成
颈由第2、3、4、5、6对鳃弓发育形成
第2对鳃弓与其下面的其他3对较鳃弓之间的间隙称颈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