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从高考试题看考与教之六
- 格式:doc
- 大小:139.50 KB
- 文档页数:7
图1基于高考评价、课程标准、教材一致性的分析框架(二)高考试题分析【2022年全国甲卷地理试题】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瑞士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达。
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
工业、金融业、旅游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技术先进。
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
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占30%以上。
下图示意瑞士的地形(图略)。
(1)说明瑞士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
(6分)(2)分析瑞士主要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的原因。
(8分)(3)指出瑞士发展金融业的自身优势因素。
(4分)(4)简述瑞士经济发展特点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4分)纵观以上高考试题,笔者试图从命题情境、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方面对试题进行分析。
在命题情境方面,本题以瑞士发展特色经济为情境载体,学生可以通过图文材料获取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而对区域经济特色发展的条件、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工业、金融业的区位分析,引导学生树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人地和谐的区域经济发展理念。
在必备知识方面,本题考查区域产业区位分析的相关知识,区域以国家为尺度,区位分析包括工表1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地理第36题与《课程标准》、教材一致性分析图2自然资源及非农产业因果链本小题的行为动词为“说明”,即需要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分析,存在因果链条。
其中,学生可从图文信息中获取如等高线、年降水量、河湖众多等优势自然资源信息,同时对等高线数值和疏密进行分析,推断出山峰和地势落差大等地理信息,从而明确地势落差、山地多、年降水量大、河湖众多成为瑞士发展特色经济的关键优势自然资源。
从优势自然资源到发展非农产业,学生需要把握产业的相关概念。
图3产业选择背后的原因本小题与第(1)题的解题思路不同,学生需结合产业发展选择的结果,即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分析其背后的地理原因。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地理高考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某旅游团从成都出发,沿川藏公路进入西藏,沿途欣赏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感受到了独特的藏族文化。
该旅游团沿途依次看到的自然景观是( )A. 森林、草原、荒漠B. 荒漠、草原、森林C. 草原、荒漠、森林D. 森林、荒漠、草原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川藏公路沿线自然景观的理解。
选项A,川藏公路沿线,从成都出发,首先会经过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降水较多,适合森林的生长,因此首先看到的是森林景观;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降水减少,植被由森林逐渐变为草原;当到达高原地区时,气候更加干旱,植被稀疏,逐渐变为荒漠景观。
因此,A选项正确。
选项B,川藏公路沿线并非先经过荒漠再经过草原,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故B错误。
选项C,川藏公路沿线并非先经过草原再经过荒漠,而是先森林后草原再荒漠,故C错误。
选项D,川藏公路沿线并非先经过森林再经过荒漠,荒漠景观应出现在草原景观之后,故D错误。
2、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
地震发生时,成都市民感到房屋摇晃,但持续时间很短。
关于这次地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成都市民感到的摇晃是由纵波造成的B. 芦山县地震释放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核裂变C. 芦山县地震发生时,P波和S波传播方向相反D. 芦山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地震波的特点、地震能量的来源以及地震的震源位置。
选项A,成都市民感到的摇晃主要是由横波(S波)造成的,因为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但振幅较大,能引起地面的上下和左右晃动,故A错误。
选项B,芦山县地震释放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而非核裂变,故B错误。
选项C,在地震发生时,无论是P波(纵波)还是S波(横波),它们的传播方向都是相同的,都是从震源向四周传播,故C错误。
选项D,芦山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因为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因此地震的震源大多位于地壳中,故D正确。
4月最新更新1.(广东省韶关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开幕举行。
各个国家的展馆均反映了该国的特色。
下列展馆最能反映其自然环境特征的是()A.中国馆 B.巴基斯坦馆C.尼泊尔馆 D.沙特阿拉伯馆答案 D(河北省栾城县2010届高三模拟试卷)下图为“中国造纸工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
2.有关我国造纸工业空间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A、西部地区没有造纸工业分布B、造纸工业多沿海分布C、造纸工业分布东多西少D、省级行政中心没有造纸工业分布3.造纸工业使用的原料品种丰富,按因地制宜原则,下列地区使用原料合理的有()A、北京—棉花、废纸B、黑龙江—木材、竹材C、广东—甘蔗渣、桑树皮D、甘肃—秸秆、芦苇答案 2.C 3.C(浙江省华维外国语学校2010届高三高考模拟试卷)八百里洞庭曾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湘江、沅江等从南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
近二百年来,洞庭湖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一。
近年来,冬季和夏季湖泊水面变化巨大,但冬季洞庭湖是候岛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
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对洞庭湖的开发利用,正确的是()A.围湖造田,增加土地的后备资源B.退耕还湖,提高湖泊的蓄洪能力C.建立自然保护区,维护生物的多样性D.发展水产养殖、观光旅游5.洞庭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A.湖滩面积大,水浅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答案 4.D 5.A[来源:高考资源网ZXXK](江苏省盐城中学201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图为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读图4回答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的植被覆盖率比乙地离B.乙地风速小于丙地C.乙地的海拔高度高于丙地D.甲地气压高于乙地7.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作用与形成()的地貌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流水侵蚀,易形成沟谷B.乙地风力搬运,易形成戈壁C.丙地风力沉积,易形成沙丘D.三地风力侵蚀。
⾼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之六——过程类来源:⾼考地理资讯⼀、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
⼀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解题技法(⼀)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向主要为:1.有限时段内的依时⾏为。
在⼀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2.对未来可能发⽣的地理⾏为进⾏模拟和预测;3.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
(⼆)答题思路解题步骤:第⼀步,确定区域位置;第⼆步,调⽤相关原理;第三步,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地理语⾔叙述其过程。
三、答题模板答题过程中应注意地理事物的以下特性:1.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
如地理事物的发⽣过程: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
2.因果性: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且⼀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
3.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地理语⾔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
如地理事物的发⽣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
4.精细化: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写下来,切忌⼀个过程⼀句话就概括完毕。
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不能把简单题写成⼩作⽂。
四、过程类试题分类1.⾃然地理部分(1)⼤⽓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辐射、⼤⽓逆辐射等⼤⽓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和对地⾯的保温作⽤等。
(2)热⼒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冷热不均引起的⼤⽓垂直运动、同⼀⽔平⾯上⽓压⾼低的变化、空⽓的⽔平运动、等压⾯的弯曲变化及热⼒环流的典型案例(如⼭⾕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专题练习(六)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读图填图·回扣基础]1.全球气候变化示意图的判读(1)由图1可知,地质时期气温波动特点是波动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由图2可知,近现代气温波动特点是气温呈波动上升,特别是1980年以后气温上升速度加快。
(3)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是目前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人为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城市化、森林砍伐、过度放牧等。
(4)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吸收;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加强国际间合作。
2.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发展关联图的判读(1)按自然资源的再生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如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2)列表归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历史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中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强较强减弱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X围与规模小中大利用方式单一中等多样化利用率低中高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发展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3.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图的判读(1)图中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有地震、火山、滑坡,属于气象灾害的有风暴,属于水文灾害的有洪水、海啸。
(2)由图可知,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和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3)为什么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害频发?提示:①我国处于两大灾害带的交会处;②多山的地貌;③强烈的地壳运动;④不稳定的季风环流等。
[考点集训·融会贯通]考点一地形与人类活动康斯坦察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是该国著名的疗养胜地。
下图示意康斯坦察周边等高线地形状况。
读图完成1~3题。
1.影响图示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B.河流C.海洋D.地形2.图示地区公路分布体现的选线原则不包括( )A.尽量沿等高线延伸B.尽可能多的连接聚落C.避免跨越河流D.在陡坡处呈“之”字形弯曲3.图示四个公路选址方案中,最有可能建设的是( )A.方案一B.方案二C.方案三D.方案四解析:1.D 2.A 3.A 第1题,根据聚落符号,图示区域聚落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影响图示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对。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抢分秘籍秘籍07 从高考试题情境来源和设计找解题思路一、新高考选择题试题特点:1.题型数量二、高考试题情境来源要素和设计要素地理高考试题情境的来源要素和设计要素从高考地理情境命题的角度看看解题思路,主要是了解不怜悯境试题的特点以及能辨析出题者组织表达的地理情境信息,依据情境任务进行信息的对应。
〔一〕试题来源特点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情境来源的途径多样,主题性质反映出以生产情境、生活情境和学术情境为主的情境类型,时空分布反映出当代的各种现实问题。
1.试题来源途径:同学做题的根底是材料,熟悉试题来源途径只是作简洁的思维扩展。
试题情境主要基于真实生活中的社会生产活动及其学问应用,以及科学性的理论讨论和实践讨论成果,表达了试题情境来源的应用性和科学性。
结合来源的途径来看,同一组试题的情境主题可能同时反映和联系着几种情境类型。
【案例1】2021年北京卷第16题〔节选〕。
某校同学到甘肃省天水市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活动。
读图10,答复以下问题。
任务一比照流域的径流量变化天水市桥子沟流域包括自然条件相像的东沟和西沟两个小流域。
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西沟根本保持原状。
同学们依据水文站的观测数据得知,在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东沟、西沟年径流量分别为4700m3、12500m3。
〔1〕说出修建梯田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并分析缘由。
〔5分〕任务二调查梯田利用方式调查发觉,天水市自2000年以来调整种植结构,在海拔1000~1500米的梯田上引种樱桃。
该地种植的樱桃产量高,品质好,养分丰富。
〔2〕概述当地生产高品质樱桃的条件。
〔4分〕【解读】此题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活动为情境主题,整体来看,其情境来源的途径主要是学术期刊的讨论论文,“研学活动〞的主题性质属于地理学科开展的理论讨论与实践讨论。
“任务一〞与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记录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桥子沟流域的地理信息数据集对应,说明情境主题与地理学科的理论讨论成果相联系,因此该题的情境类型属于学术情境。
地理课程标准视域下高考试题例析与教学启示新时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行,高考也愈发的重视对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就地理学习来说,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阶段,高考和新课程标准是相辅相成的,2019年的高考也已经顺利落下帷幕,那么如何做好高考试题的总结,在新课标的视域下转变教学理念,将教学理念转向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教育者去探究的问题,所以,我们结合了2019年的高考试题,通过对试题的分析,以及和新课程标准的结合,积极的探索地理学科素养的培育方式。
基于此,文章也对于地理新课程标准视域下的高考试题进行了解析,并且获得了一些教学启示。
标签:新课程标准;地理高考试题;例析;教学启示引言:新课改以来,人们的教育观念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对于学生学习的关注点已经从关注知识的掌握度逐渐的向关注能力培养的方面过渡,直至现在转变成关注学科素养的养成。
学科素养的养成需要先从知识的掌握开始,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够进行学科素养的转化。
一、试题与地理课程标准的对应分析(一)试题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
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
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
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如下图1)。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二)分析该考题考察了学生对于地形特征的判断、影响和气特征的形成,分析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措施,重点还是考察了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透过高考看高考高三地理组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总结高考的命题趋势及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的方向。
20年的高考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落实“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二、生活气息浓厚,时代感强三、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四、重视结构化地理思维能力考查现在就高考分析高考试题的考察目标及今后地理需要达到的层次要求解释如下:一、落实“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地理高考是为选拔人才服务的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一)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为什么考?1.立德树人:全国3套文综试卷彰显一点四面的育人功能。
一点:立德树人。
四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精神。
2.服务选拔:高考试卷为高等院校选拔人才,试题不是给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准备的,也不是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全部会做的。
在保证中低难度试题分值的基础上,出现占比20%的难度较大的题目。
考生们普遍感觉3套试卷入口较易,但得高分难。
选择题会有难度较小的试题,更有难度较大的试题。
3.导向教学(1)构建以主干知识为骨架知识体系尤为重要。
(2)高度重视区域地理复习,熟记中国与世界主要地区与国家的地理环境概况。
(3)重视信息获取与解读能力的培养。
(4)形成知识、技能、方法、观念四位一体的认知体系。
(5)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四层”——考什么?2017年的高考试题基本达成“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要求与目标,较好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2018将继续延续(三)“四翼”——怎样考?1.“基础性”此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2.“综合性”此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3.“应用性”全国Ⅱ卷要求考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观念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学以致用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成“应用性”的四翼要求。
从高考试题解析看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联系一、初中地理是阐释高中地理原理的案例和载体例题: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10年安徽卷34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泥沙主要来源区。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候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3.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
黄土高原。
2.暴雨、洪涝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综合开发、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等(选择一个区域从以上5个方面回答,具体措施要结合区域特点)。
解析:地理环境整体性是高中地理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研究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和方法。
本题以人地关系复杂而敏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为背景,以初中地理中的黄河三角洲区域图为载体,以“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为案例,整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自然灾害以及相关的地图知识,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原理出发,强化联系特定区域的应用,关注社会现实和科学发展。
通过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成因以及对黄土高原及黄河三角洲地表形态的影响,进而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题中虽然只给出黄河三角洲的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变化信息,其实是要考生在空间上由河口联系到整个流域,在时间上由现在联系到过去、未来。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以及华北平原(包括的黄河三角洲)形成在初中地理中是有的,学生应该是学过的。
以初中区域地理为案例和载体来阐释高中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对这些原理、规律的运用,在高中必修三本教材中很多,几乎节节都有,尤其是必修二和必修三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从高考试题看考与教之六——地理徜徉试题间探寻地理教学启示从2010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可以看出———重“双基”也重综合能力■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龚湘玲深圳观澜中学王明友2010年是广东继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之后,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高考模式的第一年。
文科综合中的地理试题总体难度不大,人文地理比重大于自然地理。
试题继承了前几年新课改的精神,继续强调能力立意,着重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突出对地理思维方法、区位分析、图像数据判读分析以及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凸显了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所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项综合能力。
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呈现出了以下特点:突出主干创新问题情境和去年X科地理试题相比,今年地理试题的分值减少了三分之一,试题数量减少了六成,但试题所涉及的主干知识点没有太大变化。
全卷涉及的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基本都是必修内容及其延伸。
从整体来看,试题没有超出考试大纲和地理学科的边缘知识。
考核的知识点中蕴含着地理重要原理、规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等基本的地理观念,以及分析、推理、综合、论证、计算等地理核心能力,这为中学地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在考查知识时,试题没有刻意避主趋偏、避重就轻,而是老问题,新情境,别出心裁,破解了为回避猜题而避主趋偏的现象。
【例】广东文综地理卷选择题第7 题: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其成因是:(图略)A.侵蚀—搬运作用 B.搬运—堆积作用 C.风化—侵蚀作用 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本题考查的是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影响,是学生应知应会的比较简单的知识。
但试题以新颖的动态发展模拟图为情境,以三峡大坝为命题切入点,平中见奇,老题新考,符合地理新课改“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基本要求。
此外,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是也地理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今年的广东文综地理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挖掘其隐含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体现了地理学科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性。
试题取材广泛,关注或折射的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较多。
如选择题第1 题,考查了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畜牧业的问题,折射了“循环经济”这一热点问题。
沙尘暴是影响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今春沙尘暴频繁爆发,给人民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选择题第9题以此为切入点,考查了沙尘暴降尘的有益影响,看似剑走偏锋,实则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0(4)题开宗明义,考查了学生对“节能减排”问题的认识水平。
第41(4)题通过让学生分析内蒙古西南部某市豪华新城入住率不高的原因,反映一些地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评价现实问题的能力。
图表立意突出能力考查地理试题有别于其他学科试题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图表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空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
今年的文综地理试题虽然题量大幅度减少,但依然保持了学科命题的基本特点。
全卷共有各种图表8幅,其中区域图1幅,坐标统计图4幅,模拟立体景观图1幅,表格2幅,圆形示意图1幅,饼状统计图1幅。
其中,选择题第2题要求学生运用坐标统计图考查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该试题把同一纬度的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资料在同一坐标图中反映出来,这是命题的首创,堪称“老树新花”。
学生必须认真阅读甲、乙两地资料,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选择题第10题、第11题使用了“我国东部沿海某市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图表暗含了某市不同区域间人口净迁移的数据。
学生通过对数据的阅读、比较、分析,作出相应的选择。
该题组把比较抽象的城市化知识,如郊区城市化、城市空心化等概念,用直观的图形和数据反映出来,不失为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上乘试题。
该试卷图表类型多样,从不同角度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摆脱了“死记硬背”式试题的束缚,对更好地贯彻新课标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难易恰当趋向人文素养该试题难易度把握较好,以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不偏不怪。
试题排序和布局由易到难,具有很好的梯度,综合题的设问具有针对性。
这样的试题设计,对引导考生解题、稳定考生情绪有积极作用。
如第41 题的前3 小题均是看图答题,难度较低。
第4小题设问升级,让学生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考虑,在一组工业中挑选三类工业部门进入工业园区,并说明理由。
本题暗合了广东目前如火如荼的产业园经济,也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对思维水平的要求更高了一层。
从全卷的知识结构看,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比重约为35∶65,明显倾向于人文地理的考查,这应该是广东地理试题有别于其他省区地理试题的突出特点。
反观前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大量纯自然地理知识的考查脱离现实,而且偏难,是重“地”而轻“理”的突出表现。
事实上,人类一切活动都基于一定的自然区域(地)之上,地理学科主要探究的应是在此之上的人类活动规律或活动方略(理),而非单方面的纯自然地理。
2010年广东文综地理试题的这种突破性尝试,必将带动地理课堂教学方向性的改变,这也许正是命题人的匠心所在。
综上所述,2010年广东文综地理试题贯彻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较好地反映了地理教学、命题、学科发展三者的特点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试题中所体现的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考查“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及注重“双基”、突出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考查,为地理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对高三地理复习和中学地理教学都具有指导和启迪意义。
改进教学着重培养能力通过对2010年广东文综地理试题的分析可见,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教学和高考备考中,应更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形成地理知识体系,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主干知识教学。
倡导重视主干知识教学是基于这样两个原因:在文综试卷里,每一学科内容所占比例不大;高考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考生的知识、能力进行检测,试题偏与难都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保证考试公平有效的基本措施和手段。
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包括两方面:一是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思想、原理和规律;二是地理图表的识读、分析与应用。
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主干知识点,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和理解,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点线面一体的主干知识结构。
加强图表识读技能的培养。
地理学科中的图表识读技能包括读图、析图、绘图以及图文互转等。
读图是要让学生读懂图中有什么,析图是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地理学科对地图的考查始终是个重点。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强化读图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图文互换、图图转换,提高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既要教会学生一般的读图方法,又要训练不同图形的判读方法。
注意引导学生归类建模。
归类既包括对教材知识的归类,也包括对同类试题答题方法的归类。
建模是在归类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思维模板。
从试题来看,高考文综地理已不再偏重于考查课本上识记的知识,而侧重于考查由地理原理、规律等生发出的可再生知识。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对教材知识的归类,尤其是对各种地理简答题的分类及解题思路的总结,构建答题思维模板。
联系实际,注重知识迁移。
每年的地理高考都不回避热点区域、事件和问题,今年就涉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城市化等。
考热点并不等于超纲超标,其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知识与能力。
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将热点与常规割裂开来,而要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之中,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和评价社会问题,但不能过分追逐热点问题,更没必要猜题、押题。
2010年安徽高考地理试题显示——抓住主干知识贴近生活实际■安徽省合肥一中方小培2010年安徽高考地理试题题量不大,信息丰富,难度适中,梯度明显。
全卷12道地理题考查了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试题扎根于课堂,原型多取自教材,对课堂教学发挥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对今年的安徽高考地理试题进行分析,会给地理教学带来很多启示。
抓住根本,梳理知识,构建体系。
地理知识纷繁复杂,要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
近两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立足于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突出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对于这些主干知识的教学和复习,要准确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多层次、多角度地疏通每一个知识点,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以干带支,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网络。
充分利用地理图表系统进行复习。
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语言。
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中几乎逢题必图,今年的安徽文综地理试题也有7幅图表。
因此,地理课堂应加强针对性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绘制图表等地理技能。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中的各种图表资料,要求学生图图互换、图文互换、图表互换,研究其中蕴含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一些图像来表达文字内容,利用图像解决地理问题。
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也应充分利用区域地图,将重要的地理事物有机串联起来。
形成正确的地理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科能力。
在高考命题中,自然地理往往关注形成因素,多围绕格局、过程、机理等方面展开;人文地理更关注区位分析、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区域地理关注区域特征、发展面临的问题等。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习惯,训练地理学科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
关注社会热点,重视乡土地理。
2010年安徽地理试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将其与地理知识、原理有机融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运用地理原理、方法解决问题。
试题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区域性特点。
因此,本地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始终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期待试题进一步增强实践性和探究性。
命题者尝试在选择题的考查中涉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核目标,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如选择题第32 题。
不过,该题对“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目标似乎考查得还不够充分,如果对题干或选项作一些调整,增加叙述性论证文本,加强问题的探究功能,考查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此外,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高考试题由于受考核成本、操作难度等因素所限,实践性试题(包括野外实践活动)的设计还很少。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期待在今后能出现一些实践性和实验性的题目,让地理试题更具学习性、开放性和探究性,增强高考试题的趣味性,让高考与地理教学真正达到和谐统一,促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品读2010年部分省区高考地理试题———整体彰显能力考查■江苏省南京市教研室陆静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蒋小润综观今年全国及地方的高考地理试卷,给人以稳定、大气之感,细读起来,还有一些新的启示。
什么样的试题是好试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