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会练声曲(Op.34,No.14)》两种演唱版本的分析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何体现出作曲家这一意图呢?首先,需要根据两种音符不同的弹奏方法进行单独慢练。
跳音较短,只弹出原本时值的二分之一,但要注意每弹完一个音后一定要先贴键再继续弹下一个音;而保持音则强调时值的“长”以及音响效果的“多”,所以需使手指牢牢地“粘”在琴键上,并给予其一个向内的推力。
两者的弹奏方向也刚好相反,跳音向上,保持音向下。
其次,以乐句为单位,将两种奏法合在一起进行练习。
练习时要注意句子的倾向性,可以尝试将跳音往保持音上靠。
最后,练熟前两个步骤后将音乐情绪带入。
本曲中还有一类长短音体现在长音的部分时值和短音的时值相重合。
如34—35小节,每小节第一音和第三音为长音,有两拍;第二音和第四音为短音,只有一拍;长音的第二拍延续到了短音的时值上。
我们应把作曲家在乐谱上的这种设计体现在演奏中,让听众能明确听出这是两种不同时值长短的音符。
在演奏中,我们可以以两个音为一组做画圈的动作。
值得强调的是,每一组只发一次力,即第一音发力后借助手腕将力量巧妙地转移到第二音上,第二音不再单独发力。
并且第一音的发力方式是类似于敲鼓的方式往下拍,而第二音则尽量贴键,这样就从力度和音色两个方面很好地区分了长音与短音。
(四)八度与和弦再现部主部中右手弹奏的部分(如78—81小节)以八度与和弦交替的形式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这样的形式无疑给演奏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是很有技术负担的一个段落,解决好这一技术难点对于全曲音乐情绪的推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其练习方法有以下三点:1.将每两个十六分音符看作为一个柱式七和弦,同时弹出,以帮助右手找准位置并清楚每一个七和弦所需要的手指伸张程度。
2.也是以两个十六分音符为一个单位,和弦音落下后通过手腕将力量转移到八度音上并依靠手掌进行支撑,想清楚下一音位置后再接着弹下一组。
值得强调的是,在弹和弦音时,1指和5指就要提前放在八度音的位置上,做好准备。
3.采取组合的方式练习,以三音一组为例——每三个音为一组,快速地弹出每组的三个音并停在最后一个音上,与此同时,弹奏下一组第一个音的手指已经准备好放在相应琴键上,以此循环。
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要义歌曲的演唱是歌唱家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是融合歌唱技巧和对作品的深度理解的再次演绎,演唱者只有通过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细心领会作曲家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意图,掌握其创作风格,并通过技术手段的完美运用才能达到触及听众心灵的艺术表现。
以下我们来简单地对两首歌曲进行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演唱;拉赫玛尼诺夫一、《别唱吧,美人!》分析《别唱,美人!》4—4是拉赫玛尼诺夫早期的一部作品,是一首没有华丽技巧、复杂和声的天然去雕饰的一部作品,歌曲中有种淡淡的、清新的、纯纯的感情,正是这种质朴的写作手法感动了很多听众。
歌词是由19世纪俄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普希金创作的,他所写作的诗句往往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情感。
《别唱吧,美人》的歌词就是这样朴实无华,却又令人动容。
全曲共50小结,是带再现的单三部。
在演唱一首声乐作品时,发声的方法很重要,包括对真、假声的转化,胸声和头声的兼顾以及大嗓和小嗓的状态调节等方面。
呼吸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地讲,一方面各个乐句的换起问题?在哪里换?哪个小节?哪个字后面?第二方面某些歌曲比较舒缓,所以呼吸的保持就显得格外重要。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乐句之间的长短不一,时而短促,时而缓慢,所以在演唱之前应该预设好换气点和换气方法。
《别唱,美人!》4—4这部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噢,遥远的生活,格鲁吉亚的美人。
那月夜,那草原,那黑夜,那思念。
普希金的诗让人感伤万分,作曲家在描绘诗人对悲伤往事回忆时的痛苦,采用了短小的乐句,此刻歌者的呼吸方法就应该适当改变。
因为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里使用的是弱拍上的八分休止,所以要想表达这种急促的情绪,就应该采取声断气不断的方法,而不是在每一个休止的地方都换气,这样会显得极不连贯。
在咬字和吐字方面。
俄语分元音和辅音,而元音的音节又分重读和非重读。
俄语的发音及字词组合有自身特殊的规则,所以要演唱好俄语浪漫曲字词的清晰度和标准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往往发音不到位或者发音偏了就会影响整体的韵律,影响听者对作品的了解。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演奏分析【摘要】《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演奏分析》是该作品是浪漫时期著名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代表作之一,其充满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曲目结构分析、技术要求、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等方面对这首曲子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详细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曲子的演奏要求和表现技巧,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演绎这首曲子,使音乐更加生动和感人。
结论部分将总结全文内容,强调这首曲子的重要性和演奏技巧,为音乐爱好者提供更多的了解和启发。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g小调前奏曲, 演奏分析, 引言, 背景介绍, 曲目结构分析, 技术要求, 演奏技巧, 音乐表现, 结论1. 引言1.1 引言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是一首广受欢迎的钢琴作品,其充满激情和浪漫的旋律使其成为许多钢琴家的最爱之一。
这首曲子展示了拉赫玛尼诺夫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技艺,同时也展示了他对钢琴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才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首前奏曲进行演奏分析,从背景介绍、曲目结构分析、技术要求、演奏技巧以及音乐表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魅力所在,并通过演奏实践来感受和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技巧要求。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首令人心驰神往的钢琴作品,感受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音乐世界!2. 正文2.1 背景介绍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于1892年的作品,是其20世纪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被广泛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杰作,充分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深厚的音乐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这首《g小调前奏曲》时,正值他音乐事业的巅峰时期,也是他刚刚完成了乐坛上最具争议性的《狂想曲》。
这首前奏曲的创作背景也充满了诗意和深情。
这首前奏曲的风格鲜明,充满了浓厚的俄罗斯民族特色。
拉赫玛尼诺夫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声和华丽的旋律,展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和丰富的想象力。
呈示部(1—18小节)中有两个乐句,第一乐句(1—7 小节)是具有大山型旋律特点的主题部分,在第7小节上终止(见谱例1)。
黄钟大吕谱例2:(选自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大提琴版本第5-22小节)呈示部中的第二乐句(7—18 小节)是第一乐句的展开部分,旋律进行大多使用上行模进的处理方法,在第18小节上完全终止。
在这一乐段中,旋律的进行上标记了多次渐强渐弱效果的音乐术语(见谱例2),在音乐的表达上会使旋律之间的层次感增强,音乐更具有悠长、宽广的感觉。
谱例3:(选自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大提琴版本第19-36小节)展开部旋律(19—32小节)是主题的发展段,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为19-23小节,第二乐句为23-32小节。
在这两个乐句中,使用了相同的旋律结构开始,第一乐句终止在第23小节,随后开始第二乐句的进行,于第27小节推向此段的高潮(见谱例3)。
这段旋律保留了呈示部的旋律特征,并且发展出一个新的主题,最后终止于32小节。
谱例4:(选自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大提琴版本第32-41小节)在乐谱第28小节中(见谱例5),音量的力度记号为“ff”,即“非常强”。
在这一音符的演奏上,我们就可以使用“强揉弦”,加大左手揉弦的幅度,提高左手按弦的紧张感,通过非常强的揉弦幅度去表现在乐谱的最后一个小节,即第41小节中(见谱例6),音量的力度记号为“pp”,意为“非常弱”且在这一小节中标记了“延音记号”。
所以我们在演奏这个音符时,应该使用“弱揉弦”,在演奏非常弱的力度情况下,减小左手揉弦的幅度,将音色控制得更为松弛。
谱例8:(选自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大提琴版本第14-18小节)另外,在旋律做渐强处理的过程中,揉弦的幅度也应随着音量的渐强去变化,例如乐谱第27小节到28小节(见谱例7)。
音量越强,揉弦幅度越大,紧张感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强。
而在做减弱处理时,揉黄钟大吕弦的幅度可以随着音量的减弱而减少,例如乐谱第18小节(见谱例8),音量越弱,揉弦幅度也越小,音色要随之变得更加舒缓、松弛。
2018-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浅析李哲(陕西省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要: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是19—20世纪之间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他的作品有典型的俄罗斯古典音乐传统,本文以升C小调前奏曲为例,通过对此曲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要点的分析,表现出拉赫玛尼诺夫的独特创作思维,更能从作品中折射出当时俄国的社会实景。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2-0077-01一、拉赫玛尼诺夫的主要钢琴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极富俄国色彩,充满激情、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
主要钢琴作品:《24首钢琴前奏曲》(1892年、1903年、1910年),《升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91年),《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901年),《d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1907年),《b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1908年),《音画练习曲》(Op.33,1911年;Op. 39,,1916-1917年),《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1913年),《g 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1926年),《柯莱里主题变奏曲》(1931年),钢琴与管弦乐:《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1934年)二、《升c小调前奏曲》(op3之2)作品解析1.创作背景:19世纪末的俄罗斯正处在一个动荡的过渡时期,广大苦闷的知识分子不堪忍受封建帝俄的高压统治,人们渴望获得自由,反抗、斗争的情绪弥漫着……动荡的社会背景和恶化的家庭环境无不深切的影响着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1892年他创作了《升c小调前奏曲》,并在同年年底初次登台演奏此曲,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了拉赫玛尼诺夫早期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2.曲式结构:作品《升c小调前奏曲》为典型的单三部曲式,62个小节,和声以其属功能结束。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和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演唱作者:张颖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8期摘要:拉赫玛尼诺夫和柴可夫斯基同为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但是两人谱写的艺术歌曲在风格和演唱中是有区别的,本文从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性格和曲风等方面浅析他们的艺术歌曲演唱中要注意的地方和各自的区别。
关键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区别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十分盛行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在法国叫“尚松”(Chanson),在德国叫做“利德”(Lied),俄罗斯的艺术歌曲叫做浪漫曲(POMAHC),延用的是西班牙语的浪漫曲(Romance)的音译。
艺术歌曲大多采用一些比较著名的诗歌做歌词,歌词的内容大多都是一些著名的诗词,内容大多涉及感情生活和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艺术歌曲一直都被大众热捧。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1840年5月7日乌拉尔地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当地矿厂的一名工程师,他的母亲原籍法国,比较爱好音乐,也会弹一点钢琴。
1852年柴可夫斯基听从父亲的意愿进入彼得堡法律学校,后来成为财政部的官员。
1862年他二十三岁时才决定以音乐作为他的终身职业,随后进入有西欧派倾向的鲁宾斯坦创立的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1865年他毕业以后受鲁宾斯坦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在他创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1877年他和学生安东尼娜结婚,但是因为性格的差异,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便解体了。
同年他辞去了音乐学院教师的工作开始专职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性格十分敏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同身受。
童年时候母亲的去世对他的打击十分沉重,而不幸的婚姻使他再一次遭受重创。
他的音乐一方面有细致的心里刻画,动人的抒情行,另一方面又具有深刻的戏剧性和悲怆式的斗争精神。
可以说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内心情感表现上具有女性细腻的风格,而在音乐戏剧的力量上,又具备贝多芬式的阳刚之气。
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近百余首艺术歌曲,既有抒情优美的部分,也有戏剧性的冲突;既有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也有鲜明形象的塑造。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之8》发表时间:2019-07-16T11:40:11.98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作者:张贵荣[导读] 作品《音画练习曲op.33之8》是由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与1911年创作完成,属于其音画练习曲系列作品的第七首,作品给人以平缓,宁静及哀愁的曲调。
这首作品创作于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的中期,这个时期除创作音画练习曲之外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钢琴前奏曲。
本文主要从作品及作者的分析、曲式结构分析以及演奏分析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省成都市)摘要:作品《音画练习曲op.33之8》是由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与1911年创作完成,属于其音画练习曲系列作品的第七首,作品给人以平缓,宁静及哀愁的曲调。
这首作品创作于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的中期,这个时期除创作音画练习曲之外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钢琴前奏曲。
本文主要从作品及作者的分析、曲式结构分析以及演奏分析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音画练习曲;简析;曲式;演奏一、《音画练习曲 op.33之8》作品及作者简析《音画练习曲op.33之8》是一首g小调的音乐作品,乐曲一开始的半分解主和弦的宣叙奠定了作品缓慢、哀愁的情绪。
它是由俄罗斯民族音乐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于1911年,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个抑郁症患者,所以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以悲伤主义色彩为主,如第一首前奏曲,以及本文的练习曲以及音画练习曲第8首等都是此风格。
这首练习曲与音画练习曲中的后两首练习曲标志着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进入成熟的中期,从本首作品可感受到拉赫玛尼诺夫将俄罗斯大地的波澜壮阔以及民族音乐中长气息的歌唱旋律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题材别具一格,他的音画练习曲一改前辈们练习曲以专门的练习来提升演奏者技巧的画风,如车尔尼的299/740作品集都是为了提高手指的技术,又或者是克列门蒂和克拉默等作曲家的作品都是,但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加入了更多的音乐性以及画面感,因此也归类于音乐会练习曲的范畴。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摘要】拉赫玛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是钢琴曲中的经典之作,深受乐迷喜爱。
本文对这首曲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演奏技巧的重要性。
文章从曲式结构和主题分析入手,解析了该曲的整体框架和主题发展。
文章分析了和声特点及情感表达,揭示了曲目独特的情感内涵。
接着,文章探讨了演奏中的技术要求和演奏技巧,包括指法技巧和表现要点。
文章总结了分析和演奏技巧的关键要点,展望了演奏的挑战和乐曲的艺术表现。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曲目,并在演奏中有所启发。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音乐分析、演奏技巧、曲式结构、主题分析、和声特点、情感表达、技术要求、指法技巧、表现要点、注意事项、总结分析、展望演奏、挑战、艺术表现。
1. 引言1.1 概述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是他创作的一首著名钢琴作品,也是钢琴家们经典的演奏曲目之一。
这首前奏曲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杰作,展示了拉赫玛尼诺夫丰富的音乐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首曲子舒缓优美,旋律优美抒情,承载着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
《升c小调前奏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
这首曲子由多个乐段组成,每个乐段都有独特的音乐内容和情感表达。
拉赫玛尼诺夫巧妙地运用了和声技巧和旋律发展,创造出令人心灵震撼的音乐效果。
这首前奏曲对钢琴演奏者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演奏者能够准确表现曲子中的情感色彩,并掌握复杂的指法和技术要求。
演奏《升c小调前奏曲》需要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技巧水平,以达到完美的演奏效果。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深入分析和理解《升c小调前奏曲》的曲式结构、和声特点以及情感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对音乐内容的全面解读,才能真正把握演奏的关键要点并展现出作品的艺术魅力。
1.2 介绍分析和演奏技巧的重要性在学习和演奏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这首作品时,对于分析和演奏技巧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拉赫玛尼诺夫与斯克里亚宾练习曲之比较作者:杨阳来源:《牡丹》2018年第09期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音画练习曲》(op.39no.1)和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的钢琴作品《练习曲》(op.42no.5)都是为钢琴而创作的练习曲。
通过分析比较两部作品,笔者结合两位作曲家的性格特点、社会和文化背景,进一步探究两位作曲家作品中复杂多元的音乐思想和内涵,以期钢琴演奏者可以理解他两人作品的思想和意图从而具备呈现作品的能力。
一、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no.1(一)简介Op39.no.1创作于1916年,是拉赫玛尼诺夫在第二阶段成熟时期的著作。
此练习曲创作灵感来自柏克林的图画《波浪》,是一首有着丰富联想的音诗。
这首曲目是近代钢琴音乐文献宝库中的一首采用华丽技巧与标题性乐曲相结合的手法而作,却又不同于标题音乐,它没有设立独立的具体标题,而是让演奏家根据此曲的音乐构思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表现音乐。
这样的创作表现出作曲家敏锐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复杂多变的音乐思维。
传统的弹奏技巧已不再适用,更需要听觉上新的认识与观念,包括速度的变化、力度变化、节奏节拍的变化、踏板的运用,这都是对音乐表现和音色控制最大限度的考验。
(二)主要特征旋律倾向性的运用,常用下行二度,这样的旋律具有倾向性。
第31小节开始,低音声部的下行小二度进行,所表现的不舍与痛苦,仿佛一切的不安、破碎的愿望挣扎着向心中涌来,具有感染力。
拉赫玛尼诺夫热衷于小调的创作,以鲜明的形象表达深远意境,整体情绪忧郁。
在训练某些技术的同时,其间充满诗意的抒情性、深远的意境。
分解和弦音型:右手采用螺旋式的分解和弦上升,表现出波浪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澎湃的画面感。
密集型和弦:在表现热情澎湃的音乐高潮时,旋律、和声时运用连续不断的和弦宣叙调构成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在高潮处理上的特征,在音响上可以表现出戏剧性的气势和力量。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会练声曲(Op.34,No.14)》两种演唱版本的分析比较
作者:杨书宁
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2期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上半叶俄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会练声曲》属于他的中期创作作品。
Op.34是其艺术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更是他唯一的一部音乐会练声曲。
这首作品是为当时俄国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涅日丹诺娃量身定做的,富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气质和浪漫诗意,常常被女高音选为音乐会独唱曲目。
Op.34,No.14有众多的演唱版本,其中以迪里拜尔和安娜莫芙的版本最具有代表性。
迪里拜尔的版本与安娜莫芙的版本在演唱风格、速度力度、情感处理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音乐会练声曲(Op.34,No.14》;演唱版本;迪里拜尔;安娜莫芙
一、拉赫玛尼诺夫生平
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母亲是一位著名的钢琴家,也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启蒙老师。
4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12岁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
18岁因改编普希金的长诗《茨冈》所作的独幕歌剧《阿列科》所获得金质大奖,跻身青年优秀作曲家的行列。
1892年毕业后,拉赫玛尼诺夫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他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体裁的作品,包括室内乐、交响乐等。
如《第一钢琴协奏曲》等优秀的作品,并在演奏与指挥这两个领域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二、《音乐会练声曲(Op.34,No.14》创作背景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背景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1887-1900年为早期Op.1-16,1901-1917年为中期Op.17-39,1918-1943年为晚期Op.40-45。
《音乐会练习曲》Op.34属于中期的创作作品,而这首练声曲则是这一套艺术歌曲集中的最后一首作品。
也是唯一的一首“无词歌”,也说明在他的心中练声曲和艺术歌曲的艺术性是有着同等地位的。
这首作品被许多歌唱家演绎,在这里我选择迪里拜尔和安娜莫芙的演唱版进行比较。
这两个不同的版本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听觉感受,也能体现出两位歌唱家对同一作品不同的理解与处理。
迪里拜尔新疆喀什人,维吾尔族,至今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的具有花腔技巧的抒情女高音。
安娜莫芙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是优美的抒情女高音,且具有轻灵的花腔技术。
三、演唱版本比较
(一)演唱风格
这首作品是一首“无词”歌,在演唱之中迪里拜尔的演唱则更“a”一些。
在舞台上也没有刻意的肢体动作,都是习惯性的双臂下垂,目光平视,让身体处于一个最为放松的状态。
在演唱时共鸣的位置很高,音色也十分纯净、透亮。
句与句的连贯因为有着强大的气息支撑,更是张弛有度、挥洒自如。
除了谱面上的音不做过多的滑音修饰,演唱也是一气呵成,与小提琴的演奏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练习曲后来也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相对于安娜莫芙的演唱要相对“活泼”。
安娜莫芙的演唱要更为“u”一些,她所演唱的旋律线条像波浪一样绵延不绝。
走向也与谱面上的标记一致,由弱渐强再由弱收尾,声断气不断。
加上其本身的花腔技巧在颤音的处理上更为细腻,演唱之中也加入了许多滑音的因素。
安娜莫芙与迪里拜尔一样是深气息、高位置。
较之音色来说,安娜莫芙偏“暗”但并非是“闷”,而迪里拜尔则是更为“亮”。
(二)速度力度
迪里拜尔在演唱完整曲的时长是5分零8秒,安娜莫芙演唱的时长是7分零8秒,两者相差整整2分钟时长。
乐曲开始上方的标记是Lentamente.Molto cantabile,非常如歌的以抒情的风格演唱这首作品,且音色柔和,情感丰富。
安娜莫芙则更是气息悠长速度更加缓慢,在由弱渐强的处理中也是十分细腻。
换气之后也是游刃有余,没有感觉有丝毫的痕迹。
在力度方面安娜莫芙的起伏要更大一些,迪里拜尔相对来说平稳一些。
在最后一段更是全曲的高潮表情术语有Poco Piu mosso(稍快一点)、Un pocp ritenuto(有一点突慢)、a tempo(回原速)。
这个不仅是速度上的变化,在歌唱的情绪上包括力度也是有着变化由P-f-mf-f-ff-mf-P。
与渐强弱收的记号走向是一样的,只是范围更大。
两位歌唱家在演唱时都遵循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并适当的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与处理,对歌曲进行“二次创作”,依旧忠于原作。
(三)情感处理
这首练声曲是一首无词歌,当我们要表达一首作品的情感时。
首先我们是从歌词着手,但是不能完全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因为歌曲的旋律才是歌曲的灵魂之所在。
这首无词歌运用了拉赫玛尼诺夫最为擅长的“死亡”音调,用Piano的力度缓缓传来,声音越来越近又随风飘远,流露出无言的忧郁。
安娜莫芙在最后一段高潮部分全曲的最高音升High C,运用头腔共鸣将悲伤、犹豫、撕扯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虽是全曲的最高音,但是她没有将其全部宣泄出来,而是一根线似的吊在上面慢慢哼吟。
迪里拜尔则是由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歌唱家,更是深知“以情带声”的重要性。
在她的演唱中虽是看似平淡、波澜不惊。
但是在她的每个“a”音中都有着真挚强烈的情感,表达了作品深处的内在感情。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迪里拜尔与安娜莫芙的所演唱的《音乐会练声曲(op34no14)》进行了一个比较分析,通过两位歌唱家对同一作品的不同演绎,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去了解这部作品。
了
解其演唱需要的技巧、不同情感的表达。
对作品了解得更加深刻,就更有利于我们把握以及演唱这首作品。
[参考文献]
[1] 彭俊.迪里拜尔声乐演唱特色及风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2003,5.
[3] 于润洋.西方音乐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