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19届高三年级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
- 格式:pdf
- 大小:164.38 KB
- 文档页数:3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武汉市四月调研测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登鹊山①陈师道②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
微微交济泺③,历历数青徐④。
朴俗犹虞力,安流尚禹谟。
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⑤。
【注】①鹊山:因扁鹊而得名。
②陈师道:元符三年任棣州教授。
此诗作于棣州任上。
③济泺(luò):古水名,即济水和泺水。
④青徐:指青州和徐州。
⑤医卢:这里指代名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开门见山,语言平白洗练,呼应诗题,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诗人登上高处,看到青徐二州风俗淳朴,河流恬静,不由想到舜禹。
C.尾联思绪从远古回到现实,照应首联,而一个“聊”字,言外有意。
D.本诗与陆游《游山西村》的风格一致,体现了“宋诗主理”的特点。
15.纪昀评价本诗三四句“有神致”。
请简要分析。
(6分)14.D(“体现了‘宋诗主理’的特点”错误。
陆游《游山西村》是“宋诗多理趣”的代表之一,但本诗主要表达了轻松爽快的心情,并未表达出理趣。
)15.①寓情于景。
诗人登上山顶,极目远眺,眼前济水、泺水隐隐约约流向远方,远处的青徐两州历历在目,表达了轻松愉快的心情。
②含蓄蕴藉。
诗人并没有具体描绘景色,而是通过望远和指点两个动作概括,含蓄地点明言外的情意,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
(共6分。
)宜昌市四月调研考试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经西坞偶题温庭筠摇摇弱柳黄鹂啼,芳草无情人自迷。
日影明灭金色鲤,杏花唼喋①青头鸡。
微红奈②蒂惹蜂粉,洁白芹芽穿燕泥。
、借问含颦向何事,昔年曾到武陵溪③。
【注】①唼喋:水鸟或鱼吃食。
②奈:果树名。
③武陵溪:据《幽冥录》记载,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无法返家。
后在溪边遇仙女,仙女款留二人半年。
后世遂把“武陵溪”用作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女的典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纤弱柳枝、啼鸣黄鹂、明灭日影、金色鲤鱼为全诗营造了声色并茂而又迷离惝恍的意境。
宜昌市2019届高三语文4月调研考试卷【满分150分;考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漆器源自中国。
早在史前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发现漆的神奇,并开始大量在生活器物中应用。
中华先民曾在不断试错中发现漆的胶粘、防腐等功能。
自禹起,在祭器上用漆作为髹饰,并进行彩绘,漆的功用开始超越了材料属性,进入到审美创造的文化之旅。
漆艺术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刻的精神追求。
但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它因材料的特殊性和制作的周期性,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式微甚至缺位;而化学材料聚酯漆的广泛使用,似乎替代了人们对天然漆的认知,以致概念混淆到“漆”好像就是指“聚酯漆”,人们对天然大漆的认识甚至需要重新启蒙。
可以说,传承漆工艺、重续漆文化已经成为当下重要的文化命题。
传统漆工艺,是现代漆艺术的源头和基础。
自2006年,全国各级文化部门通过非遗项目申报、非遗传承人培训等,全方位对大漆传统工艺进行保护与推广,形成了多种传承与传播的方式,如非遗传承人“师带徒”,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开展技艺教学,非遗传承人进高校学习、进修等,这些都增强了传统手艺人对个人身份的认同感和对行业、对技艺传承的信心。
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持续开展j}遗传承人研培的基础上,设立了非遗保护基金,主办了展览等系列活动,与各国、各地不同技法的传承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从漆树种植与材料应用、行业发展与工艺振兴、漆艺教学与非遗传承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传统漆工艺生产、创作、交流的学术生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们以各自的文化视角和技法实践对传统漆艺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我们从近年来的展览中可以发现不少成功实践。
如湖北举办的“时序-2016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福建举办的“新时代新漆境-2018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等。
艺术家们在尝试运用当代艺术的策展路数,为漆艺术的当代发展探索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对漆语言回到材料本身进行实践检验,希望用国际化的视野引导和推进漆艺术的当代化进程。
湖北省宜昌市高三语文4月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一上·绍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二十世纪后期,信息化、数据化进程加快,“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国知网”等各式数据相继开发、完善。
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式。
有些人文学术研究者开始像技术工人那样,[乙]在某个预定选题的统摄下,对文本进行检索、分类、解析、概括、重述、解构等,将其“锤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状,”并由此制造出大量所谓规范化的“研究成果”。
如果这样的做法大行其道,人文学术研究就完全偏离了赖以存在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日益成为博取饭碗、谋取名利的工具。
[丙]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不少人文学术研究者连自己都找不到方向和归宿,况且是要为大众营建精神家园呢?(1)上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 潜移默化B . 大行其道C . 谋取D . 况且(2)上面语段中,画线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2020·常德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9年底湖北省武汉市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肺炎(C0VID-19)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再一次将病毒学研究和防控推上了风口浪尖。
那么,令人闻风丧胆的病毒是如何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呢?众所周知,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
根据病毒的传播路线,可以把宿主划分为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
自然宿主是指除人以外,自然界中为病毒提供营养和复制场所的生物,是病毒天然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在此仅适用于动物病毒)。
以蝙蝠为例,号称全世界十大最危险的病毒里,蝙蝠至少是其中六种的自然宿主(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SARS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堪称“毒霸”。
湖北省宜昌市2019届高三语文四月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2019年4月16日09:00-11:30本试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漆器源自中国。
早在史前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发现漆的神奇,并开始大量在生活器物中应用。
中华先民曾在不断试错中发现漆的胶粘、防腐等功能。
自禹起,在祭器上用漆作为髹饰,并进行彩绘,漆的功用开始超越了材料属性,进入到审美创造的文化之旅。
漆艺术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刻的精神追求。
但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它因材料的特殊性和制作的周期性,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式微甚至缺位;而化学材料聚酯漆的广泛使用,似乎替代了人们对天然漆的认知,以致概念混淆到“漆”好像就是指“聚酯漆”,人们对天然大漆的认识甚至需要重新启蒙。
可以说,传承漆工艺、重续漆文化已经成为当下重要的文化命题。
传统漆工艺,是现代漆艺术的源头和基础。
自2006年,全国各级文化部门通过非遗项目申报、非遗传承人培训等,全方位对大漆传统工艺进行保护与推广,形成了多种传承与传播的方式,如非遗传承人“师带徒”,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开展技艺教学,非遗传承人进高校学习、进修等,这些都增强了传统手艺人对个人身份的认同感和对行业、对技艺传承的信心。
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持续开展j}遗传承人研培的基础上,设立了非遗保护基金,主办了展览等系列活动,与各国、各地不同技法的传承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从漆树种植与材料应用、行业发展与工艺振兴、漆艺教学与非遗传承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传统漆工艺生产、创作、交流的学术生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们以各自的文化视角和技法实践对传统漆艺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我们从近年来的展览中可以发现不少成功实践。
如湖北举办的“时序-2016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福建举办的“新时代新漆境-2018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等。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东北师大附中、重庆一中等六校2019届高三1月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
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的象征。
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
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
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山水绘画承载人们对中华文化所产生的感知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在山水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乃至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营造及文化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意象审美、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刘娟①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
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②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
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③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
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有学者提出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但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
湖北省2019届高三4月月考语文仿真卷(A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东北师大附中、重庆一中等六校2019届高三1月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
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的象征。
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
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
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山水绘画承载人们对中华文化所产生的感知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在山水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乃至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营造及文化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意象审美、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广袤乡村的传统景观正在急速变化,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夥,村庄或被遗弃,或成为不斷扩张的城市边缘的新郊区。
传说中的桃花源,祖先们所希糞的仙境,被城市化的诱惑所取代。
敬畏自然、遵循简朴以及庆贺传统,这些构成乡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在消失。
过去,中国乡村秉持了传统的美学标准。
早年乡间不乏富裕的家庭,他们保持着务农和学习并重的传统。
这些家庭往往会为后代和有亲缘关系的孩子,甚至是乡邻里的孩子设立私塾,儒家思想的熏陶让他们有耕读传家的理念。
当农村家庭不再担心生存问题,家庭成员便被鼓励去追求学识和美学上的提升。
而后,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也会让乡间邻里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
不同于那种离群索居的文人在艺术上所持有和彰显的精神追求,受过教育的农村精英,他们的美学价值更多体现在建筑装饰、内部装修和日常使用的手工制品上。
从房屋的外部装饰和内部装修中,人们能很容易发现一些象征性的标志,它们表达着对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
传统美学观之所以被贬低,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急遽变化有关。
这也体现在鉴赏和重新设计传统家用物件,使其具备新功能的能力上。
今天,历史悠久的中式美学正在一些城市精英中得到复兴,但乡间的传统匠人却在渐渐消失。
现代化虽然带来了技术进步,却也字致了传统生活方式的衰败。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东北师大附中、重庆一中等六校2019届高三1月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
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的象征。
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
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
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山水绘画承载人们对中华文化所产生的感知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在山水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乃至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营造及文化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意象审美、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东北师大附中、重庆一中等六校2019届高三1月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
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的象征。
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
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
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山水绘画承载人们对中华文化所产生的感知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在山水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乃至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营造及文化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意象审美、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2018 年上海奉贤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一、积累运用(10 分)(每空1分)1.填空。
(5 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2)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潼关怀古》”(3)杜甫《登楼》中从时间、空间两处着笔,意境阔大悠远的二句是“,_ 。
(2 分)2.按序评点三国人物诸葛亮、刘备、周瑜、鲁肃,以下正确的一项是()①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②求田问舍唯堪笑,报国忘家烈可闻。
③若无子敬心相似,争得乌林破魏师。
④兴亡天下三分局,今古人思五丈原。
A. ①②④③B. ④②①③C. ②③①④D. ④①③②(3 分)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
自然与艺术媾3.画线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
合,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
诗与实际,所以有真实感;唯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A.非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
唯其“不离”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别具匠心。
B.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
C.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别具匠心。
D.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
二、阅读(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 4—9 题(17 分)《变形记》封面的演变王晓林、施塔克设计的初版《变形记》封面①在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变形记》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它被翻译成上百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
除《变形记》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外,它的“副文本”同样值得关注。
对绘画艺术兴趣浓厚的卡夫卡,特别注重作品的封面设计效果。
因此《变形记》封面从 1915 年初版单行本开始,就陷入了“作者意志”与“设计者意志”纷争的漩涡之中。
②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初版单行本付梓之际,他给莱比锡的库尔特·沃尔夫出版社写了这样一封信:③“尊敬的先生:您最近来信说,奥托玛尔·施塔克将为《变形记》设计封面。
湖北省2019年四月高考模拟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A(B项,“他的思想最能消除人们‘争’的欲望,达到‘无为而治’的境地”于文无据。
C项,“是自老子以来先秦各派思想的集大成者”有误,荀子不是各派思想的集大成者。
D 项,因果错位,法家提出“耕战”的治国理念是因为看到了人口的增长和耕地与财货的紧张及不足是当今“民争”的主要原因。
)2.C(没有论证儒家思想的领先地位。
)3.C(A项,“荀子思想的价值更高”无据。
B项,文中明确指出了,老子的“不争”思想是相对消极的。
D项,“二者结合,就能治理好国家”太武断。
)4.D(材料三中中国音乐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因素众多,归因不准确。
)5.B(强加因果关系。
华为手机全球发货量跃居第二并不仅仅因为牵手围甲。
)6.①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色,进行创新性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抱有包容心态;②认识到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积极促进科技与文化的交融,放眼世界,交流学习;③重视文化产品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优质内容促进数字化文化产业发展。
(每点2分,3点满分,概括得当即可)7.B(“好奇心”不准确。
售票员的儿子说要陪女朋友不回来过年,她预感到即将到来的孤单和凄清,她想从别人的过年理由里体会年的感觉。
)8.①最后一张车票将想回家的旅客和售票员的人生轨迹连在一起,凸显情节的戏剧性。
②面对最后一张车票,人物的心灵受到拷问,使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每答出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9.①照应前文,既是对售票员儿子回家的感叹,又是对自己将给家人带来惊喜的暗示。
②升华主题,突出了中国人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回家团圆的家庭情怀,寄托了作者期盼所有中国人能够年终团聚的美好愿望。
③戛然而止,留下空白,丰富了作品的想象空间。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0.D11.B(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12.C(“燕山百户倪谅的宣告政变”“病重”有误,文中说燕王感到自己处境危险,便假装疯癫有病;燕山百户倪谅告发燕王叛变。
2019届湖北省高三4月份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2019年湖北省第四届高考测评活动4月调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针对“争”,春秋战国时代的各主要学派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不争”的思想。
一方面,在个人层面上,把“不争”看作是一种美德、一种值得推崇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从社会制度设计角度,如何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也成为当时学者及统治者考虑的问题。
其中,《老子》中关于“不争”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
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遇到冲突时主动退让,不争先,不争强。
在老子的思想中,“不争”和“无为”是互为表里的,“不争”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退让,而是不妄为,不强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的目标,也就是说,“不争”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仍旧是最终的目标,即“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此,在老子看来,所谓“不争”,绝非退出竞争,而是在竞争和进取的过程中处于谦卑的位置,不能只顾一己之私利的强争,而是应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最终取得胜利。
孔子也始终把“争”视为人们对一己之私利的无度造求,认为它是导致一切冲突、仇恨和社会动乱的祸根。
他在《论语·里仁》中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为此,他提出以“义”制“利”,要求人们不要见“利”忘“义”。
儒家认为为了平息或消除对一己之私利的争夺,必须要建立起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此作为分配社会利益和荣誉的标准,要求人们各安其位,各获其利。
荀子对此有着更为系统和完备的思考,一方面他把社会动乱的根源直指无度和无序的私利之“争”,另一方面则开出了以“礼”息“争”的药方,甚至认为“礼”的起源正是为了节制人们的欲望,防止人们的争斗。
荀子所谓的“争则乱,乱则穷”可以说是先秦各派思想家的共识,也对中国后来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则敏锐地看到了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的“争”,而且,他还认识到不同时代的“争”有着不同的特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宜昌市2019届高三4月调考试题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B(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漆的式微,与广泛使用化学漆无先后、因果关系。
)2.C(①不是将这三种艺术样式对比,②不是为了证明当代漆艺术家具有自觉自信,是为了证明漆艺术在当下的重新唤醒与后两者有不同方式。
)3.B(A.因果关系不成立;C.“态度截然不同”有误。
有相同之处,如博大的胸怀和恢宏的气度是都需要的;D.“了解漆这种工艺材料”不属于“形而上”的范畴。
)4.C(材料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广度、深度是前所未有的”,而非“开始”渗透。
)5.D(“我国掌控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技术优势”错误,材料三“我国企业目前仍主要凭借丰富的数据、巨大的应用需求和开放的市场环境累积优势”,而发达国家“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方面大幅领先”,我们需要“瞄准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理论,迎头追赶、久久为功”。
)6. ①在实践中认真领会并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②继续加强互联网建设。
③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巨大市场应用规模优势。
④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内外技术交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⑤加强基础理论、核心算法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力争补足短板。
(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7. B(“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说法想当然,校长和季献民不存在对比反衬关系。
)8. ①8岁时,能准确判断学校校园墙角不适合种“白鹤仙”赢得校长的刮目相看,可谓“绝活”。
②养品种一般的蝴蝶兰,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可谓“绝活”。
③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并通过“嫁接”的方式,让昙花比别人的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可谓“绝活”。
④黄金搞嫁接,即便不是一类的花,也可以把它们“嫁上”,可谓“绝活”。
(四点任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6分。
)9. ①人生更需要有精神追求。
黄金养花是为了生活,而季献民是为了观赏;黄金养花是为了卖给别人,而季献民养花不卖,只送人。